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語言 » oraclesql優化方案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oraclesql優化方案

發布時間: 2022-06-04 18:47:32

❶ 如何對Oracle sql 進行性能優化的調整

在SQL查詢中,為了提高查詢的效率,我們常常採取一些措施對查詢語句進行SQL性能優化。本文我們總結了一些優化措施,接下來我們就一一介紹。
1.查詢的模糊匹配
盡量避免在一個復雜查詢裡面使用 LIKE '%parm1%'—— 紅色標識位置的百分號會導致相關列的索引無法使用,最好不要用。
解決辦法:
其實只需要對該腳本略做改進,查詢速度便會提高近百倍。改進方法如下:
a、修改前台程序——把查詢條件的供應商名稱一欄由原來的文本輸入改為下拉列表,用戶模糊輸入供應商名稱時,直接在前台就幫忙定位到具體的供應商,這樣在調用後台程序時,這列就可以直接用等於來關聯了。
b、直接修改後台——根據輸入條件,先查出符合條件的供應商,並把相關記錄保存在一個臨時表裡頭,然後再用臨時表去做復雜關聯。
2.索引問題
在做性能跟蹤分析過程中,經常發現有不少後台程序的性能問題是因為缺少合適索引造成的,有些表甚至一個索引都沒有。這種情況往往都是因為在設計表時,沒去定義索引,而開發初期,由於表記錄很少,索引創建與否,可能對性能沒啥影響,開發人員因此也未多加重視。然一旦程序發布到生產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表記錄越來越多。這時缺少索引,對性能的影響便會越來越大了。
法則:不要在建立的索引的數據列上進行下列操作:
避免對索引欄位進行計算操作
避免在索引欄位上使用not,<>,!=
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IS NULL和IS NOT NULL
避免在索引列上出現數據類型轉換
避免在索引欄位上使用函數
避免建立索引的列中使用空值
3.復雜操作
部分UPDATE、SELECT 語句 寫得很復雜(經常嵌套多級子查詢)——可以考慮適當拆成幾步,先生成一些臨時數據表,再進行關聯操作。
4.update
同一個表的修改在一個過程里出現好幾十次,如:

update table1 set col1=... where col2=...; update table1 set col1=... where col2=... ...

這類腳本其實可以很簡單就整合在一個UPDATE語句來完成(前些時候在協助xxx項目做性能問題分析時就發現存在這種情況)
5.在可以使用UNION ALL的語句里,使用了UNION
UNION 因為會將各查詢子集的記錄做比較,故比起UNION ALL ,通常速度都會慢上許多。一般來說,如果使用UNION ALL能滿足要求的話,務必使用UNION ALL。還有一種情況大家可能會忽略掉,就是雖然要求幾個子集的並集需要過濾掉重復記錄,但由於腳本的特殊性,不可能存在重復記錄,這時便應該使用 UNION ALL,如xx模塊的某個查詢程序就曾經存在這種情況,見,由於語句的特殊性,在這個腳本中幾個子集的記錄絕對不可能重復,故可以改用UNION ALL)。
6.在WHERE 語句中,盡量避免對索引欄位進行計算操作
這個常識相信絕大部分開發人員都應該知道,但仍有不少人這么使用,我想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為了編寫寫簡單而損害了性能,那就不可取了。9月份在對XX系統做性能分析時發現,有大量的後台程序存在類似用法,如:where trunc(create_date)=trunc(:date1),雖然已對create_date 欄位建了索引,但由於加了TRUNC,使得索引無法用上。此處正確的寫法應該是where create_date>=trunc(:date1) and create_date< pre=""><>或者是where create_date between trunc(:date1) and trunc(:date1)+1-1/(24*60*60)。
注意:因between 的范圍是個閉區間(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low value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high value.),故嚴格意義上應該再減去一個趨於0的小數,這里暫且設置成減去1秒(1/(24*60*60)),如果不要求這么精確的話,可以略掉這步。
7.對Where 語句的法則
7.1 避免在WHERE子句中使用in,not in,or 或者having。
可以使用 exist 和not exist代替in和not in。
可以使用表鏈接代替 exist。Having可以用where代替,如果無法代替可以分兩步處理。
例子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NAME NOT IN (SELECT CUSTOMER_NAME FROM CUSTOMER)
優化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NAME not exist (SELECT CUSTOMER_NAME FROM CUSTOMER)

7.2 不要以字元格式聲明數字,要以數字格式聲明字元值。(日期同樣)否則會使索引無效,產生全表掃描。
例子使用:
SELECT emp.ename, emp.job FROM emp WHERE emp.empno = 7369;
--不要使用:
SELECT emp.ename, emp.job FROM emp WHERE emp.empno = '7369'
8.對Select語句的法則
在應用程序、包和過程中限制使用select * from table這種方式。看下面例子
--使用
SELECT empno,ename,category FROM emp WHERE empno = '7369'
--而不要使用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7369'
9. 排序
避免使用耗費資源的操作,帶有DISTINCT,UNION,MINUS,INTERSECT,ORDER BY的SQL語句會啟動SQL引擎 執行,耗費資源的排序(SORT)功能. DISTINCT需要一次排序操作, 而其他的至少需要執行兩次排序。
10.臨時表
慎重使用臨時表可以極大的提高系統性能。
關於SQL性能優化的知識就介紹到這里了

❷ oracle中如何優化sql語句的,用什麼方法

可以使用ADDM哦,執行後可以幫助分析SQL性能以及給出修改建議

❸ 執行一下Oracle SQL時,慢如蝸牛,如何優化

這樣給出的SQL沒有人可以幫助你優化,如果你真的希望有人可以幫助你,你需要將這個SQL的執行計劃和你的優化器模式貼出來,這樣才可以給你一點建議,

❹ 關於SQL和Oracle資料庫的優化建議

在實際的工作中,尤其是在生產環境里邊,SQL語句的優化問題十分的重要,它對資料庫的性能的提升也起著顯著的作用.我們總是在抱怨機器的性能問題,總是在抱怨並發訪問所帶來的瑣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對沒一條SQL語句進行優化,盡管不能說可以解決全部問題,但是至少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 1.Top排序問題. 我們經常要對表某個欄位進行排序,然後取前N名.所以我們會寫如下的SQL語句: selecttop100*from表 orderbyScoredesc 如果表非常大的話,那麼這樣的操作是非常消耗資源的,因為SQLServer要對整個表進行排序,然後取前N條記錄.這樣的造作是在Temdb里邊進行的,所以極端的時候會報Log已滿這樣的錯誤.為了避免進行全表的排序,我們要做的僅僅是在Score上建立索引,這樣因為Score索引的葉級是有序的,只要在Score所以的頁級取前100個,然後根據書簽查找到實際的記錄,這樣對DB的性能就會有極大的提升.
2.同一天問題. 我們經常要查找和一個日期同一天的記錄,所以我們回寫如下的SQL語句;
declare@DateTimedatetime
set@DateTime=getdate()
select*from表
whereconvert(char(10),F_Time,120)=convert(char(10),@DateTime,120) 但是這樣寫的SQL語句帶來的問題就是不能使用F_Time上的索引了.為了近可能的使用F_Time上的索引,我們可以使用時間段查詢的方式來代替上邊的語句. declare@startdatetime declare@enddatetime declare@datetimedatetime set@datetime=getdate()
set@start=convert(char(10),@datetime,120) -- 一天的其始時間 set@end=dateadd(ss,-1,dateadd(d,1,@start)) -- 一天的結束時間
select* from表 whereF_Timebetween@startand@end 這樣就解決了使用不上索引的問題. 3.利用索引進行分組操作. 我們經常要對某一欄位進行分組,而對另外一些欄位進行聚合操作.如果我們對分組的欄位合理的使用索引,可以加快我們分組的速度.下邊以Northwind的Orders表為例:
-- orders表的EmployeeID上建有索引.
selectEmployeeID,count(*)
fromorders
groupbyEmployeeID -- 查看執行計劃,此查詢利用了EmployeeID上的索引.如改成如下查詢: selectEmployeeID,sum(Freight)
fromorders
groupbyEmployeeID -- 查看執行計劃,此查詢則沒有使用EmployeeID上的索引.而是使用了全表掃描.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Freight沒有在EmployeeID的索引上,所以通過索引不能得到結果.而如果通過書簽查詢的成本太高,所以SQLSERVER選擇了使用全表掃描.而如果我們執行在EmployeeID和Freight上建立復合索引呢? createindexidx_EmployeeIDonOrders(EmployeeID,Freight)
-- 再次執行第二個查詢.查看執行計劃.SQLSERVER使用的我們建立的索引.只需要使用索引就可以查詢到結果,極大的提高了我們的查詢速度.

❺ Oracle資料庫SQL語句優化

dml操作(insert
,
delete
,
update)之後,一定要使用commit或rollback命令來結束該事務,否則直接關閉sql
plus,資料庫默認rollback之前未提交的事務,所以今天你在select的時候
會顯示未選定行。
而手動輸入commit,rollback
這類的命令,是顯示的提交事務(完成事務)。
如果在dml操作之後未及時顯示的提交,而是又進行了ddl操作(create
alter...),則資料庫會隱式的提交之前未完成的事務。
所以
下次一定要注意哦~~

❻ 經驗之談:Oracle sql語句優化請舉例

請看以下查詢,找出 Dallas 身為副總裁或工資超過 100000 的所有員工。
SELECT * FROM EMP, DEPT WHERE (EMP.DEPTNO = DEPT.DEPTNO AND LOC = 'DALLAS' AND SAL > 100000) OR (EMP.DEPTNO = DEPT.DEPTNO AND LOC = 'DALLAS' AND JOB_TITLE ='VICE PRESIDENT')
優化程序明白如果轉換成如下語句時,該查詢將更為高效:
SELECT * FROM EMP, DEPT WHERE EMP.DEPTNO = DEPT.DEPTNO AND LOC = 『DALLAS』 AND (SAL > 100000 OR JOB_TITLE = 'VICE PRESIDENT');
使用此轉換後的查詢,聯接謂詞和 LOC 的謂詞對 DEPT 的每行僅評估一次,而不是兩次。

❼ 怎麼使用 基於oracle的sql優化

(1) 選擇最有效率的表名順序(只在基於規則的優化器中有效):
ORACLE的解析器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處理FROM子句中的表名,FROM子句中寫在最後的表(基礎表 driving table)將被最先處理,在FROM子句中包含多個表的情況下,你必須選擇記錄條數最少的表作為基礎表。如果有3個以上的表連接查詢, 那就需要選擇交叉表(intersection table)作為基礎表, 交叉表是指那個被其他表所引用的表.
(2) WHERE子句中的連接順序.:
ORACLE採用自下而上的順序解析WHERE子句,根據這個原理,表之間的連接必須寫在其他WHERE條件之前, 那些可以過濾掉最大數量記錄的條件必須寫在WHERE子句的末尾.
(3) SELECT子句中避免使用 『 * 『:
ORACLE在解析的過程中, 會將'*' 依次轉換成所有的列名, 這個工作是通過查詢數據字典完成的, 這意味著將耗費更多的時間
(4) 減少訪問資料庫的次數:
ORACLE在內部執行了許多工作: 解析SQL語句, 估算索引的利用率, 綁定變數 , 讀數據塊等;
(5) 在SQL*Plus , SQL*Forms和Pro*C中重新設置ARRAYSIZE參數, 可以增加每次資料庫訪問的檢索數據量 ,建議值為200
(6) 使用DECODE函數來減少處理時間:
使用DECODE函數可以避免重復掃描相同記錄或重復連接相同的表.
(7) 整合簡單,無關聯的資料庫訪問:
如果你有幾個簡單的資料庫查詢語句,你可以把它們整合到一個查詢中(即使它們之間沒有關系)
(8) 刪除重復記錄:
最高效的刪除重復記錄方法 ( 因為使用了ROWID)例子:
DELETE FROM EMP E WHERE E.ROWID > (SELECT MIN(X.ROWID)
FROM EMP X WHERE X.EMP_NO = E.EMP_NO);
(9) 用TRUNCATE替代DELETE:
當刪除表中的記錄時,在通常情況下, 回滾段(rollback segments ) 用來存放可以被恢復的信息. 如果你沒有COMMIT事務,ORACLE會將數據恢復到刪除之前的狀態(准確地說是恢復到執行刪除命令之前的狀況) 而當運用TRUNCATE時, 回滾段不再存放任何可被恢復的信息.當命令運行後,數據不能被恢復.因此很少的資源被調用,執行時間也會很短. (譯者按: TRUNCATE只在刪除全表適用,TRUNCATE是DDL不是DML)
(10) 盡量多使用COMMIT:
只要有可能,在程序中盡量多使用COMMIT, 這樣程序的性能得到提高,需求也會因為COMMIT所釋放的資源而減少:
COMMIT所釋放的資源:
a. 回滾段上用於恢復數據的信息.
b. 被程序語句獲得的鎖
c. redo log buffer 中的空間
d. ORACLE為管理上述3種資源中的內部花費
(11) 用Where子句替換HAVING子句:
避免使用HAVING子句, HAVING 只會在檢索出所有記錄之後才對結果集進行過濾. 這個處理需要排序,總計等操作. 如果能通過WHERE子句限制記錄的數目,那就能減少這方面的開銷. (非oracle中)on、where、having這三個都可以加條件的子句中,on是最先執行,where次之,having最後,因為on是先把不符合條件的記錄過濾後才進行統計,它就可以減少中間運算要處理的數據,按理說應該速度是最快的,where也應該比having快點的,因為它過濾數據後才進行sum,在兩個表聯接時才用on的,所以在一個表的時候,就剩下where跟having比較了。在這單表查詢統計的情況下,如果要過濾的條件沒有涉及到要計算欄位,那它們的結果是一樣的,只是where可以使用rushmore技術,而having就不能,在速度上後者要慢如果要涉及到計算的欄位,就表示在沒計算之前,這個欄位的值是不確定的,根據上篇寫的工作流程,where的作用時間是在計算之前就完成的,而having就是在計算後才起作用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結果會不同。在多表聯接查詢時,on比where更早起作用。系統首先根據各個表之間的聯接條件,把多個表合成一個臨時表後,再由where進行過濾,然後再計算,計算完後再由having進行過濾。由此可見,要想過濾條件起到正確的作用,首先要明白這個條件應該在什麼時候起作用,然後再決定放在那裡
(12) 減少對表的查詢:
在含有子查詢的SQL語句中,要特別注意減少對表的查詢.例子:
SELECT TAB_NAME FROM TABLES WHERE (TAB_NAME,DB_VER) = ( SELECT
TAB_NAME,DB_VER FROM TAB_COLUMNS WHERE VERSION = 604)
(13) 通過內部函數提高SQL效率.:
復雜的SQL往往犧牲了執行效率. 能夠掌握上面的運用函數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14) 使用表的別名(Alias):
當在SQL語句中連接多個表時, 請使用表的別名並把別名前綴於每個Column上.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解析的時間並減少那些由Column歧義引起的語法錯誤.
(15) 用EXISTS替代IN、用NOT EXISTS替代NOT IN:
在許多基於基礎表的查詢中,為了滿足一個條件,往往需要對另一個表進行聯接.在這種情況下, 使用EXISTS(或NOT EXISTS)通常將提高查詢的效率. 在子查詢中,NOT IN子句將執行一個內部的排序和合並. 無論在哪種情況下,NOT IN都是最低效的 (因為它對子查詢中的表執行了一個全表遍歷). 為了避免使用NOT IN ,我們可以把它改寫成外連接(Outer Joins)或NOT EXISTS.
例子:
(高效)SELECT * FROM EMP (基礎表) WHERE EMPNO > 0 AND EXISTS (SELECT 『X' FROM DEPT WHERE DEPT.DEPTNO = EMP.DEPTNO AND LOC = 『MELB')
(低效)SELECT * FROM EMP (基礎表) WHERE EMPNO > 0 AND DEPTNO IN(SELECT DEPTNO FROM DEPT WHERE LOC = 『MELB')
(16) 識別'低效執行'的SQL語句:
雖然目前各種關於SQL優化的圖形化工具層出不窮,但是寫出自己的SQL工具來解決問題始終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SELECT EXECUTIONS , DISK_READS, BUFFER_GETS,
ROUND((BUFFER_GETS-DISK_READS)/BUFFER_GETS,2) Hit_radio,
ROUND(DISK_READS/EXECUTIONS,2) Reads_per_run,
SQL_TEXT
FROM V$SQLAREA
WHERE EXECUTIONS>0
AND BUFFER_GETS > 0
AND (BUFFER_GETS-DISK_READS)/BUFFER_GETS < 0.8
ORDER BY 4 DESC;

(17) 用索引提高效率:
索引是表的一個概念部分,用來提高檢索數據的效率,ORACLE使用了一個復雜的自平衡B-tree結構. 通常,通過索引查詢數據比全表掃描要快. 當ORACLE找出執行查詢和Update語句的最佳路徑時, ORACLE優化器將使用索引. 同樣在聯結多個表時使用索引也可以提高效率. 另一個使用索引的好處是,它提供了主鍵(primary key)的唯一性驗證.。那些LONG或LONG RAW數據類型, 你可以索引幾乎所有的列. 通常, 在大型表中使用索引特別有效. 當然,你也會發現, 在掃描小表時,使用索引同樣能提高效率. 雖然使用索引能得到查詢效率的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它的代價. 索引需要空間來存儲,也需要定期維護, 每當有記錄在表中增減或索引列被修改時, 索引本身也會被修改. 這意味著每條記錄的INSERT , DELETE , UPDATE將為此多付出4 , 5 次的磁碟I/O . 因為索引需要額外的存儲空間和處理,那些不必要的索引反而會使查詢反應時間變慢.。定期的重構索引是有必要的.:
ALTER INDEX <INDEXNAME> REBUILD <TABLESPACENAME>
(18) 用EXISTS替換DISTINCT:
當提交一個包含一對多表信息(比如部門表和雇員表)的查詢時,避免在SELECT子句中使用DISTINCT. 一般可以考慮用EXIST替換, EXISTS 使查詢更為迅速,因為RDBMS核心模塊將在子查詢的條件一旦滿足後,立刻返回結果. 例子:
(低效):
SELECT DISTINCT DEPT_NO,DEPT_NAME FROM DEPT D , EMP E
WHERE D.DEPT_NO = E.DEPT_NO
(高效):
SELECT DEPT_NO,DEPT_NAME FROM DEPT D WHERE EXISTS ( SELECT 『X'
FROM EMP E WHERE E.DEPT_NO = D.DEPT_NO);
(19) sql語句用大寫的;因為oracle總是先解析sql語句,把小寫的字母轉換成大寫的再執行
(20) 在java代碼中盡量少用連接符「+」連接字元串!
(21) 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NOT 通常,
我們要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NOT, NOT會產生在和在索引列上使用函數相同的影響. 當ORACLE」遇到」NOT,他就會停止使用索引轉而執行全表掃描.
(22) 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計算.
WHERE子句中,如果索引列是函數的一部分.優化器將不使用索引而使用全表掃描.
舉例:
低效:
SELECT … FROM DEPT WHERE SAL * 12 > 25000;
高效:
SELECT … FROM DEPT WHERE SAL > 25000/12;
(23) 用>=替代>
高效:
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4
低效:
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3
兩者的區別在於, 前者DBMS將直接跳到第一個DEPT等於4的記錄而後者將首先定位到DEPTNO=3的記錄並且向前掃描到第一個DEPT大於3的記錄.
(24) 用UNION替換OR (適用於索引列)
通常情況下, 用UNION替換WHERE子句中的OR將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對索引列使用OR將造成全表掃描. 注意, 以上規則只針對多個索引列有效. 如果有column沒有被索引, 查詢效率可能會因為你沒有選擇OR而降低. 在下面的例子中, LOC_ID 和REGION上都建有索引.
高效:
SELECT LOC_ID , LOC_DESC , REGION
FROM LOCATION
WHERE LOC_ID = 10
UNION
SELECT LOC_ID , LOC_DESC , REGION
FROM LOCATION
WHERE REGION = 「MELBOURNE」
低效:
SELECT LOC_ID , LOC_DESC , REGION
FROM LOCATION
WHERE LOC_ID = 10 OR REGION = 「MELBOURNE」
如果你堅持要用OR, 那就需要返回記錄最少的索引列寫在最前面.
(25) 用IN來替換OR
這是一條簡單易記的規則,但是實際的執行效果還須檢驗,在ORACLE8i下,兩者的執行路徑似乎是相同的.
低效:
SELECT…. FROM LOCATION WHERE LOC_ID = 10 OR LOC_ID = 20 OR LOC_ID = 30
高效
SELECT… FROM LOCATION WHERE LOC_IN IN (10,20,30);
(26) 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IS NULL和IS NOT NULL
避免在索引中使用任何可以為空的列,ORACLE將無法使用該索引.對於單列索引,如果列包含空值,索引中將不存在此記錄. 對於復合索引,如果每個列都為空,索引中同樣不存在此記錄.如果至少有一個列不為空,則記錄存在於索引中.舉例: 如果唯一性索引建立在表的A列和B列上, 並且表中存在一條記錄的A,B值為(123,null) , ORACLE將不接受下一條具有相同A,B值(123,null)的記錄(插入). 然而如果所有的索引列都為空,ORACLE將認為整個鍵值為空而空不等於空. 因此你可以插入1000 條具有相同鍵值的記錄,當然它們都是空! 因為空值不存在於索引列中,所以WHERE子句中對索引列進行空值比較將使ORACLE停用該索引.
低效: (索引失效)
SELECT … FROM DEPARTMENT WHERE DEPT_CODE IS NOT NULL;
高效: (索引有效)
SELECT … FROM DEPARTMENT WHERE DEPT_CODE >=0;
(27) 總是使用索引的第一個列:
如果索引是建立在多個列上, 只有在它的第一個列(leading column)被where子句引用時,優化器才會選擇使用該索引. 這也是一條簡單而重要的規則,當僅引用索引的第二個列時,優化器使用了全表掃描而忽略了索引
(28) 用UNION-ALL 替換UNION ( 如果有可能的話):
當SQL語句需要UNION兩個查詢結果集合時,這兩個結果集合會以UNION-ALL的方式被合並, 然後在輸出最終結果前進行排序. 如果用UNION ALL替代UNION, 這樣排序就不是必要了. 效率就會因此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UNION ALL 將重復輸出兩個結果集合中相同記錄. 因此各位還是要從業務需求分析使用UNION ALL的可行性. UNION 將對結果集合排序,這個操作會使用到SORT_AREA_SIZE這塊內存. 對於這塊內存的優化也是相當重要的. 下面的SQL可以用來查詢排序的消耗量
低效:
SELECT ACCT_NUM, BALANCE_AMT
FROM DEBIT_TRANSACTIONS
WHERE TRAN_DATE = '31-DEC-95'
UNION
SELECT ACCT_NUM, BALANCE_AMT
FROM DEBIT_TRANSACTIONS
WHERE TRAN_DATE = '31-DEC-95'
高效:
SELECT ACCT_NUM, BALANCE_AMT
FROM DEBIT_TRANSACTIONS
WHERE TRAN_DATE = '31-DEC-95'
UNION ALL
SELECT ACCT_NUM, BALANCE_AMT
FROM DEBIT_TRANSACTIONS
WHERE TRAN_DATE = '31-DEC-95'
(29) 用WHERE替代ORDER BY:
ORDER BY 子句只在兩種嚴格的條件下使用索引.
ORDER BY中所有的列必須包含在相同的索引中並保持在索引中的排列順序.
ORDER BY中所有的列必須定義為非空.
WHERE子句使用的索引和ORDER BY子句中所使用的索引不能並列.
例如:
表DEPT包含以下列:
DEPT_CODE PK NOT NULL
DEPT_DESC NOT NULL
DEPT_TYPE NULL
低效: (索引不被使用)
SELECT DEPT_CODE FROM DEPT ORDER BY DEPT_TYPE
高效: (使用索引)
SELECT DEPT_CODE FROM DEPT WHERE DEPT_TYPE > 0
(30) 避免改變索引列的類型.:
當比較不同數據類型的數據時, ORACLE自動對列進行簡單的類型轉換.
假設 EMPNO是一個數值類型的索引列.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123'
實際上,經過ORACLE類型轉換, 語句轉化為: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TO_NUMBER(『123')
幸運的是,類型轉換沒有發生在索引列上,索引的用途沒有被改變.
現在,假設EMP_TYPE是一個字元類型的索引列.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_TYPE = 123
這個語句被ORACLE轉換為:
SELECT … FROM EMP WHERETO_NUMBER(EMP_TYPE)=123
因為內部發生的類型轉換, 這個索引將不會被用到! 為了避免ORACLE對你的SQL進行隱式的類型轉換, 最好把類型轉換用顯式表現出來. 注意當字元和數值比較時, ORACLE會優先轉換數值類型到字元類型
(31) 需要當心的WHERE子句:
某些SELECT 語句中的WHERE子句不使用索引. 這里有一些例子.
在下面的例子里, (1)『!=' 將不使用索引. 記住, 索引只能告訴你什麼存在於表中, 而不能告訴你什麼不存在於表中. (2) 『||'是字元連接函數. 就象其他函數那樣, 停用了索引. (3) 『+'是數學函數. 就象其他數學函數那樣, 停用了索引. (4)相同的索引列不能互相比較,這將會啟用全表掃描.
(32) a. 如果檢索數據量超過30%的表中記錄數.使用索引將沒有顯著的效率提高.
b. 在特定情況下, 使用索引也許會比全表掃描慢, 但這是同一個數量級上的區別. 而通常情況下,使用索引比全表掃描要塊幾倍乃至幾千倍!
(33) 避免使用耗費資源的操作:
帶有DISTINCT,UNION,MINUS,INTERSECT,ORDER BY的SQL語句會啟動SQL引擎
執行耗費資源的排序(SORT)功能. DISTINCT需要一次排序操作, 而其他的至少需要執行兩次排序. 通常, 帶有UNION, MINUS , INTERSECT的SQL語句都可以用其他方式重寫. 如果你的資料庫的SORT_AREA_SIZE調配得好, 使用UNION , MINUS, INTERSECT也是可以考慮的, 畢竟它們的可讀性很強
(34) 優化GROUP BY:
提高GROUP BY 語句的效率, 可以通過將不需要的記錄在GROUP BY 之前過濾掉.下面兩個查詢返回相同結果但第二個明顯就快了許多.
低效:
SELECT JOB , AVG(SAL)
FROM EMP
GROUP JOB
HAVING JOB = 『PRESIDENT'
OR JOB = 『MANAGER'
高效:
SELECT JOB , AVG(SAL)
FROM EMP
WHERE JOB = 『PRESIDENT'
OR JOB = 『MANAGER'
GROUP JOB

❽ ORACLE 如何優化SQL

SELECT TO_CHAR(時間欄位,'YYYY-MM-DD') FROM 表 GROUP BY TO_CHAR(時間欄位,'YYYY-MM-DD') where 條件;

加條件限制條數或加上指定時間段這樣速度會快一點。

❾ Oracle資料庫對SQL查詢做了哪些優化

這么大的問題? 太大了。 說清楚一本書了。簡單說 後台的優化處理器,會對 執行計劃,做處理,會分析當前日誌裡面的數據結構,預估出適合的執行計劃。磁碟存儲等都和查詢無關,是自身的結構,最多勉強說對主鍵都自動加了索引而已。索引原理樓主自己去看吧,當做一張表就行了。 不過現在oracle 也開始研究雲存儲,畢竟是趨勢,過兩年估計會部分實現。雲存儲可以先看看 hadoop。 執行計劃又和你當前資料庫默認配置有關,具體去看hint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