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客家話 C轉 是什麼意思
很屌,高傲自大,你c傳喔!看我收拾你!
『貳』 客家語的特點
客語各方言地方特色很強,環繞梅縣的有平遠、大埔、蕉嶺、興寧、五華、豐順等縣,幾乎每個縣的客家語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以看成一種獨立的方言。舉例說:興寧話並沒有以[-m]或[-p]聲結尾的字,而是把它們溶入了[-n]及[-t]音里。再舉例,遠離梅縣的香港口音,中母音[-u-]已經消失了。因此,以「光」為例,梅縣讀作[kuɔŋ44],香港的客家人會把它讀成[kɔŋ33],與鄰近的深圳的客家人的口音相近。
在不同的客語方言里,聲調也有所不同。絕大多數的客語都具有入聲,共有6~7個聲調。在長汀城關話里,入聲消失了;東江本地話(水源音)等方言則保留了早期客語去聲分陰陽的聲調特點,而共有七個聲調。台灣的海陸客家人遷自海豐與陸豐。海陸腔有漢語難找的後齒齦音齦音([ʃ],[ʒ],[tʃ])。而台灣的另外一種主流客語四縣腔,則是來自嘉應州(現為梅州市)的蕉嶺、平遠、興寧和梅縣四個縣的腔口。 聲母 一、古濁塞音和塞擦音(並、定、群、從、澄、崇)聲母字,不論平仄,大都變為送氣清聲母。
例如「別、辨」的聲母是p[pʰ],「地、敵」的聲母是t[tʰ],「舊、件」的聲母是k[kʰ],「昨、捷、濁、住、助」的聲母是c[ʦʰ]。
二、古曉、匣母的合口字聲母,多變讀為f[f]。
例如「灰、輝、懷、謊、花、虎、婚、回、呼」的聲母是f[f]。
三、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語中念重唇音聲母b[p]、p[pʰ],保留了「古無輕唇」這一上古語音的特點。
例如「飛、斧、肥、吠、浮、符」。
四、古見組聲母細音今讀大都保持舌根音g[k]、k[kʰ]、h[h]。
例如「基、記、九」的聲母是[k],「欺、謙、求」的聲母是[kʰ],「希、喜」的聲母是[h]。
五、大都有唇齒濁擦音聲母v[v]。它來源於古微、影、雲母和少數匣母的合口韻字。
例如:「物、務、碗、蛙、威、屋、灣、窩、王、往、話、黃、皇、還」。此外,古喻母合口三等字閩西客家語(閩西語)也有念[v]聲母的,例如:「雲、域、疫」。
六、古知、照精組聲母在客家語內部的分化情況比較復雜。例如: 廣東多數地區,這三組聲母合流,念z[ʦ]、c[ʦʰ]、s[s];部分地區知、照(章)組聲母念d[t]、z[ʦ]、c[ʦʰ]。照(庄)組、精組聲母念[ʦ]、[ʦʰ]、[s]。例如:古曉、匣三四等字和個別溪母字,在興寧話中念[h]聲母。例如:曉[hiau],希[hi]、虛[hi]、休[hu],氣[hi]、器[hi]、棄[hi];以母字和不少影、雲母字念y([j]或[i])聲母,例如:羊[iɔŋ]、樣[iɔŋ]、鹽[iam]、醫[ji]、衣[ji]、音[jim]、英[jin]、約[iɔk]、援[ian]、圓[ian]、員[ian]、袁[ian]、怨[ian]、遠[ian]、院[ian]。 廣西陸川(南部烏石話除外)、賀縣、貴縣客家語大體上古精、照(庄)組聲母念z[ʦ]、c[ʦʰ]、s[s],知、照(章)組聲母念d[t]、z[ʦ]、c[ʦʰ]。例如:津[ʦin]、珍[ʦin]、侵[ʦim]、深[ʦʰəm]、旬[sun]、繩[sun]。 古知組一部分字的聲母閩西(汀北片)念[ʦ]、[ʦʰ],例如:知[ʦi]、豬[ʦu]、竹[ʦʰu]、珍[ʦʰen]、張[ʦaŋ]、中[ʦɔŋ]、池[ʦʰi]、超[ʦʰau]、抽[ʦʰiu]。古章組一部分字的聲母閩西念[ʦ]、[ʦʰ]、[s]。例如:紙[ʦi]、諸[ʦu]、真[ʦen]、春[ʦʰun]、昌[ʦʰɔŋ]、蛇[sa]、書[su]。 台灣省的美濃客家語知、照、精組合流。例如:災、齋、豬、章的聲母是[ʦ];猜、差、丑、昌的聲母是[ʦʰ];三、沙、書的聲母是[s]。桃園客家語古精組和照(庄)組字的聲母念[ʦʰ]、[ʦʰ]、[s]。例如:精、庄、從、初、心、生;知組和照(章)組字的聲母念[ʦ]、[ʦʰ]、[s]。例如豬、章、丑、昌、船、書。 四川華陽涼水井客家語古知、照、精組字的聲母大都念[ʦ]、[ʦʰ]、[s];但有部分精組字的聲母念[ʨʰ],例如:親、戚、祭、槍、盡、刺。 七、鼻音聲母比較豐富。不少地區除有[m]、[n]、[ŋ]聲母外,還有[ȵ]聲母。[ȵ]聲母出現在古疑、泥(娘)母三四等細音字和部分日母字中。
例如:語、宜、人、牛、年、迎、日、眼、娘。
八、古來母字大都念[l]聲母,但古來母齊齒呼的小部分字的聲母閩西長汀客家語白讀念[t],這是很特殊的。
例如:李[ti]、六[tiu]、笠[ti]、鱗[teŋ]、卵[tɔŋ]、聾[tɔŋ]、力[ti]、兩[tiɔŋ]、林[teŋ]、劉[tiu]。 韻母 絕大部分地區客家語方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與齊齒呼混讀。例如:魚、語。 以au[au]或o[ɔ]為主要母音的韻母較多。例如:好、高、老、腦。 古流開一厚、侯韻和開三尤韻字多數地區讀êu[ɛu]韻,一部分地區讀iu[iu]韻,個別地區讀ou[əu]韻。例如:厚、休等。 古鼻音韻尾[-m]、[-n]、[-ŋ]和塞音韻尾[-p]、[-t]、[-k]在客家語方言中不同程度保留下來,其中廣東和廣西、台灣等地保留得比較完整。例如:興寧話只保留[-n]、[-m]、[-t]、[-k]韻尾,例如:團[tʰɔn]、甘[kam]、鴿[kak]、奪[tʰɔt];四川華陽涼水井只保留[-n]、[-ŋ]、[-k]韻尾,例如:飯[fan]、放[fɔŋ]、夾[kiak]、筆[pik]、木[muk];閩西長汀話等(汀北片)只保留[-ŋ]韻尾,例如:甘[kaŋ]、團[tʰɔŋ]、半[paŋ]、橫[vaŋ]、鴿[kɔ]、別[pʰie]、白[pʰa]。 聲調 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
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家語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共6個聲調;閩西客家語的永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也是6個聲調。水源音及海陸腔(包含大陸和台灣兩地)去聲分陰陽,共7個聲調。 以梅縣話為例: 古詞語的沿用。
日常口語中普遍使用的古詞語有索(繩子)、禾(稻子)、烏(黑)、面(臉)、食(吃)、頸(脖子)、飢(餓)、朝(早晨)、晝(中午)、行(走)、沸(沸騰)等。
有一部分是客家語獨自保留的古詞語。例如:噍[ʦiau](咀嚼),挼[nɔ](兩手相切摩),[puk](食物發霉時表面長出來的一層白色的黴菌),[sɛu](餿),藪[tɛu](窩),荷[kai](肩挑),晡[pu](下午或傍晚),拗[au](折),[tsi](瘦小),惱[nau](恨;不喜歡),「圈『[kʰian](牛鼻中環)等。 方言詞語的創新。
由於方言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狀況、風俗習慣、土特產以及不同的造詞習慣形成了一大批方言詞語,例如:雪枝(冰棍)、粄(一種用米粉製成的糕)、粕丸[pak jian](一種肉丸子)、打醮(一種迷信活動)、擂茶(一種飲料)等。 借用其他方言或外語詞語。
有些借自粵語,例如:啱(剛剛、合得來)、靚(漂亮、美好)、嚦(聰明、能幹)等;有些借自英語,例如:恤衫的恤(shirt襯衣)、波珠中的波(ball球),嘜(mark商標、標志);有些借自馬來語,例如:接吻叫針[ʦim](zim);在外國傳入的物品名稱上加「番」、「洋」、「紅毛」、「荷蘭」等,例如:番背(外國)、番片(國外)、番梘(肥皂)、洋遮(傘)、紅毛泥(水泥)、荷蘭豆(一種扁而薄,連豆莢一齊吃的豆類)等。 詞彙意義的差異。
有些詞語與普通話同義異形,例如:叫(哭)、面(臉)、熱頭(太陽)、火蛇(閃電)、心舅(媳婦)等;有些詞語與普通話同形異義,例如:古典(故事)、打靶(槍斃);有些詞語與普通話詞形相同,但意義范圍不同,例如:「唇」,普通話指人或某些動物口周圍的肌肉,客家語還兼指器物的口和邊緣,如:鍋唇、桌唇;「米」,普通話一般指稻米和去掉殼或皮以後的種子,如:糯米、花生米、高粱米,客家語只指稻米,等等;有些詞語與普通話詞形相同而詞義互相交叉,例如:「光」、「亮」、「明」,在客家語和普通話中都是同義詞,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芒、亮晶晶、亮相、明亮、明了,但客家語用「光」的地方,普通話則往往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燈太光(燈太亮),又如「細」和「小」,「夜」和「晚」,「日」和「天」,「破」和「爛」等詞都有詞義交叉和用法不同的區別。 語法意義的差異(即詞的語法功能)。
客家語的一部分詞在語法意義上與普通話不同,例如:「鼻」,除作名詞鼻涕外,還作動詞「聞」、「嗅」;「愛」,除作動詞喜愛外,還作助動詞「要」;「燒」,除作動詞燃燒外,還可作形容詞「暖和」和名詞「柴火」。 構詞的差異。
主要表現在詞素次序、重疊式、附加式和單復音詞等方面。有些並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詞的詞素次序與普通話不同,例如:緊要(要緊)、鬧熱(熱鬧)、牛公(公牛)、人客(客人),等等。
在詞的重疊方式方面,單音名詞、量詞可重疊的范圍比普通話大,重疊後有「每一」的意思,例如:碗碗(每一碗),槍槍(每一槍),鏟鏟(每一鏟)。客家語的單音動詞和形容詞一般都不能單獨重疊,如需重疊,後面一定要加後綴-ê,IPA[-ɛ],如「細細ê」(小小的),ê起弱化作用。但台灣客家語的單音形容詞可以重疊,重疊後起加強作用,例如:亂亂(蓬亂的)、憨憨(很傻);台灣客家語有一些形容詞甚至可以用三疊的方式表示最高級,例如:光光光(非常亮),苦苦苦(非常苦),熱熱熱(非常熱)。客家語有一種比較特殊的「XAA」重疊式,它的構詞能力很強,每個中心詞後的重疊嵌音均不同,而且一定要加後綴-ê,表示程度加深,例如:紅鄒鄒ê(紅艷艷的)、肥肥ê(胖墩墩的)。
在附加式方面,客家語常用的前綴有「亞」(或「阿」)、「老」,後綴有「ê[ɛ](子)」、「頭」、「公」、「嫲」、「牯」、「哥」、「兜」(等),中綴有「晡」,如:亞爸(爸爸)、阿姐(姐姐),老妹(妹妹)、老公(丈夫),遮ê(傘),日晨頭、下晝頭、石頭,雞公、鴨公、手指公、腳指公、蝦公,亞陳、亞娣、亞三、老張、牛牯、羊牯、蛇哥、鷯哥、涯兜(我們)、汝兜(你們)、佢兜(他們),今晡日(今天)、秋晡日(昨天)、夜晡頭(晚上)等。在單音詞和復音詞的比例方面:客家語的單音詞比普通話多。普通話有些復音詞在客家語是單音詞,例如:興(高興)、識(認識)、皮(皮膚)、桌(桌子)等。 以梅縣話為例:
一、人稱代詞的領屬格可以通過變韻調和加「嘅」的方法表示,例如:「你的」表示為([ȵa13])或「汝嘅(個)」。
二、有特殊的疑問代詞,例如:脈個(什麼)、脈人(誰)。
三、有特殊的名詞和量詞、動詞和量詞的配搭關系。例如:條魚好大。
四、雙賓語的位置比較靈活:間接賓語既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前,也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後。謂語可以重復,分別加在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之前。例如: 涯分佢一件衫。(我給他一件衣服。) 涯分一件衫佢。(我給他一件衣服。) 涯將一件衫分佢。(我給他一件衣服。) (註:分在上面例子中念bun1[pun44])
五、比較句的格式是甲—比—乙—過—形容詞。例如:牛比豬過大(牛比豬大)。
六、動詞各種體的表示方法: 動詞前加「正[tsaŋ53]」,表示動作剛開始,如涯正食飯(我剛吃飯)。 動詞後加「等[tɛn31]」,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進行,如:涯吃等飯(我正在吃飯),你手ê拿等脈個(你手裡拿著什麼)。 動詞後加「ê[ɛ]」(矣)或「過ê([ɛ])」,表示動作已完成,如:涯食矣(我吃過了)。 動詞後加「忒[tɛt1]」或「訖」,表示過去完成,如:佢一個月就食訖四十斤米(他一個月就吃掉了四十斤米)。 動詞前加「吂」表示動作未開始,如:涯吂食飯(我還沒有吃飯)。 動詞後加「轉」,表示動作回復,如:汝著轉汝嘅棉襖去(你再穿回你的棉衣)。 動詞後加「下子」表示試一試,如:看下子(看一看)、聽下子(聽一聽)。 七、通過變調表示近指和遠指。例如: ['kɛ ɛ](這里) [kɛ 'ɛ](那裡)(這里,'表示重音,下同) ['kɛ]邊(這邊) [kɛ]'邊(那邊) 八、處置式只用介詞「將」而不用「把」,例如:汝將桌搬轉來(你把桌子搬回來),涯將碗打爛ê(我把碗打破了)。
九、有些詞在句中的詞序不同,例如梅縣話的范圍副詞「添」相當於普通話的「再」,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前者放在謂語後面或句末,後者放在謂語之前。例如:聽一擺音樂添(再聽一次音樂),影張像添(再照一張像片)。作副詞用的「多」和「少」放在動詞的後面,如:拿多丟ê(多拿一點),用少丟ê(少用一些)。梅縣話的「倒」相當於普通話「做得到」的「到」,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學得ê多知識倒(學得到很多知識)。梅縣話的「去」和「來」放在賓語之前。例如:涯阿姆去桂林(我母親到桂林去),阿姐冇來工廠(姐姐沒有到工廠來)。有時這類句子的「去……來」要配合使用,如:汝去哪ê來(你上哪兒去了)?
十、形容程度深淺的表達方式不同。例如:形容詞單用,表示一般程度,形容詞重疊,後加「ê[ɛ]」,(受前一音節的影響,ê起同部位的音變),表示程度弱化。如:酸酸nê(酸酸的),形容詞前加「[kuat5]」,表示程度強化,相當於「很」。如:[kuat5]酸(很酸);形容詞前加「唔知幾」、後加「ê[ɛ]」,表示最高程度,相當於「非常」,如:毋知幾酸nê(非常酸);形容詞前加「忒」表示程度過於,相當於「太」,如:忒酸(太酸)。 古音系統問題 有學者認為客家語的紐韻與古代漢語有一定的共同點和一定的對應規律的,譬如說聲母,客語無全濁聲母[b]、[d]、[g]、[z]、[dz],只有塞擦音[ʦ]、[ʦʰ]、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屬精、清、心聲母,無舌上音[ʈ]、[ʈʰ]、[ɖ]、[ɳ],因此客語說「知」為「低」(IPA[ti],客拼(di)),說「知道」為「抵得」[ti tɛt]等等都是屬於上古語音。清代音學大師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提到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這話的意思是說,等韻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徹、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讀「端、透、定」即今人發「zh」、「ch」、「sh」的舌後音聲母的字,在上古時有一部分讀為舌尖母「d」或「t」的音,客語正符合這個規律。錢氏又說「古無輕唇音」,認為「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 ,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f][v]聲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讀為重唇音或[p]或[m],證之於客語,如說「飛」為「卑」,說「負」為「輩」,說「分」為「奔」,說「糞」為「笨」,說「斧」為「補」,說「無」為「磨」等等,這就是現代客語還保存下來的上古語音。
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中說:「古音有舌尖泥紐,其後支另,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這話意思是說,今人讀「r」聲母的字,證之於客語,客人說「汝(ru)」為「你(ngi)IPA[ȵi]」,讀「乳(ru)」為「能(nên)IPA[nɛn]」,讀「挼(ruo)」為「挪(no)」等等,這些都說明客語沒有「日紐」,日紐在古音系統里應屬三十六字母的「泥紐」。
客語的韻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韻部,如羅雲《客方言·自序》所說「今考客音耕清韻嬰聲諸字,與真韻因字諸字無以別也;清韻之情、貞、成、盈、呈,與真之韻秦、真、臣、仁、陳,無以別也;青韻之輕、屏、萍、平,與真韻之親音與清同;到臻韻這臻音與精同,就如顧(按:顧炎武)說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矣。」這段話說明了客語韻母系統與古韻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處,所謂「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是合乎事實的。客語韻母具有入聲韻尾[-p]、[-t]、[-k]和陽聲韻尾[-m]、[-n]、[-ŋ]特點,與《廣韻》系統相符,但韻尾[-ŋ]在[ɛ]、[i]之後變為[-n],韻尾[-k]在[ɛ]、[i]變為[-t],「痕」(IPA[hɛn])與「真」(IPA[ʦən])各別。 古語詞的保留 客家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著名音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對客家語言系統作一過番研究工作,撰述《嶺外三州語》附在《新方言》後,選取了六十三條客語詞語,用《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語詞源與客語所本,自志漢民族一派語言,早已如此。現舉幾條《嶺外三州語》例敘說如下:
(1)《方言》說:「渾、肥」皆訓盛,郭曰:「們、渾,肥、滿也」,《鄒陽傳》言「壤」子,壤即滿也,故今三州謂小子曰滿子。按:今客語對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滿子」,最小之女為「滿女」。
(2)《夏宮》「繕人」註:「繕之言勁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謂美曰勁,亦謂之產。《廣雅》:「凈,善也。」亦謂之產,鄭公孫僑字子美,亦為產,明美、產同訓矣。按:「勁」字客語讀[kin]有美麗、漂亮之意;「凈」,客語讀[ʦiaŋ],一般寫作「精」,稱美而白凈之意,用於指物,如說「瘦肉」為「凈肉」(精肉)(註:一般意義下,凈字讀[ʦʰiaŋ]);產,客語讀[ʦan],多指人(孩子)長得漂亮,也可指物(註:一般意義下,產字讀[ʦʰan]或[san])。
(3)《說文》:「贊,白好也。」則旰切。三州謂人白好曰贊。按:贊,客語讀[ʦan],很好的意思,對事物表示贊許,常說「異女贊」、「奇女贊」(蕉嶺)。
(4)《說文》:「桄,充也」古曠切。《樂記》「號以立橫,橫以立武」《注》:「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釋文》:「橫,古曠切。」桄、橫同字。三州謂廓大充滿為桄,轉入庚部。按「桄、橫同字」,但今客語音讀不同;從反切來看,古音是應讀「桄」為[kuaŋ],但今客語中讀「橫」為[vaŋ],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語說袋子里裝東西裝得滿滿的為「桄桄鼓鼓」[kuaŋ kuaŋ ku ku]。章氏《嶺外三州語》,可以證明客語形成的歷史的悠久性,自詩書始,既具先民語言,然經時代的發展和先祖居地的變遷,與當今客語不完全吻合,這很符合語言發展的演變規律,所以客語的形成應該是與中華漢民共同語言並行而不悖。
(5)客語中還大量保留了「也」的後綴習慣,例如:
1、汝在哪也?--客拼:ngi2 coi1 nai4 ya1?
2、汝又在嗰做物嘅也?--釋義:你又在干什麼啊(帶點不耐煩)?
3、莫(毋好)恁也,好無?--釋義:別這樣了,好不?
4、快滴也,無日夜恁拖拖拉拉。--釋義:快點啊,別總是這樣拖拖拉拉。
5、亻厓仰(哪樣)知也?--釋義:我怎麼知道呢?
此點更完好的體現了客語對古漢語的保留。 古音的繼承與音變 客語為語言正宗的支派,故客語仍保存大量古代漢語特徵,或有所演變。
如《詩經》第一人稱「卬」字,與客語第一人稱口語「亻厓」的本源書面語「我(吾)」是同源字。因為客語「亻厓」的讀音紐韻歸類屬頑母[ŋ]、拜韻[ai],正好與《中原音韻》陽平聲疑母[ŋ]、來韻[ai]相吻合。但「亻厓」的口語為[ŋa],開口呼,陽平聲。「我」的客語讀音屬頑母[ŋ],在《廣韻》系統里屬牙音疑母[ŋ],韻部為上聲第十二歌[ɔ],上古音屬侯部[ɔ],因此,「我」的讀音為[ŋɔ],正合乎現代客語的讀音。但日常口語不說[ŋɔ],而是說[ŋa],作物主代詞用,如說「我的書」[ŋa kɛ su]這里的,上古音屬魚部,《廣韻》屬麻韻《中原音韻》「家、麻」合韻,汪榮寶《論歌戈虞模古讀》說:「唐宋以上,凡歌戈韻之字,皆讀[a]音,不讀[ɔ]音;魏晉以上,凡魚虞模之字亦皆讀[a]音,不讀[u]音或[y]音也」「吾」字雖然在現代客語中不能歸韻,但事實上是「我」字口語的另一種書寫形式,如上述「吾」上古為魚部,實際讀音為[ŋ],「我」在段氏古音十七部,「吾」在十六部,合音最接近。可見,現今客語書面語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應為[ŋa]。所以客語「亻厓」、「我」、「吾」三字是同一音義,分別為口語、書面語和物主義代詞的三種不同書寫形式和讀音。而客語「我(吾)」([ŋa])是《詩·邶風》「人涉卬否」發生韻尾變化的結果,即「我(吾)」([ŋa])(陰聲)帶上鼻音韻尾則為「卬」([ŋaŋ])(陽聲),失去鼻音韻尾則為「我(吾)」([ŋa]),這就是客家語保存下來的古音。
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統里屬端母[t],上古屬元部[an]。客語「端」屬癲母[t](不送氣),韻部為還韻[an],合口呼[-u-]。可見「端」客音與音相一致。「端」即《詩經》中的「掇」字。《詩·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廣雅》:「掇,取也。」,「取」統言之為「拿」,「掇」[tuat]、「端」[tuan]為「陰陽對轉」,「掇」即「端」。現今梅州地區客語凡「拿」指用「兩手捧著」義常說「端」,如「端菜」、「端飯」、「端前來」等等,這又證明了現代客語中保存了上古的語音語義。 語法上的繼承與發展 客語的構詞特點與古漢語有相通之處,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漢語。
(1)同義復詞在古代漢語里早已出現,也不乏其例,據王念孫《讀書雜志·史紀第四》「數讓」條載:「《廣韻》曰:`數,讓、責也,數讓邊文,猶誅讓連文,古人自有復語耳。」所說「連文」「復語」是同義詞連用,即是同義復詞,古已有之。客家語中,同義復詞的繼承應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說「雨篤濕」(即「雨濕衣」),其實「篤」就是「濕」,「濕」也是「篤」,這是客語中保存下為的上古語音與構詞特點,因「濕」是輕唇,「篤」是重唇 ,客語讀「濕」在古音系統里則為「篤」,由此變可見古今客語演變之一斑。現代客語繼承了古漢語同義詞復全使用的規律,並保存在口語里;又如客語有「行嫁」一詞,事實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義復詞,這在古漢語中也能得到證明。《儀禮·喪服》鄭玄註:「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人曰適人,」《高唐賦》:「赤帝女瑤姬,未行而亡。」這些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現代客家語中,說嫁出之人到男家說成是「行嫁」,正是繼承了古代漢語這種說法特點同義復合的構詞方式。
(2)動詞重疊的構詞方式,古漢語與客語無異中《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句中「行行」是動詞的重疊。表示事物的狀態。客語中如說「目冒冒(客音[mau])」,「眼瞠瞠(客音[taŋ])」、「眼金金(客音[kim])」、「頭眈眈(客音[tam])」等等構方詞式,非常豐富。
『叄』 客家話是怎樣的,高手們可以給出具體答案嗎
客家話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 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台灣,四川 等7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汀縣,寧化,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客家話的活化石是江西撫州話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岩;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台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依據內部的 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的粵東客家話,以 贛縣蟠龍話為****的贛南客家話。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台片,粵中片, 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話主要特點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 [p『],「地,大,弟」讀作[ t『-],「在,字,坐」讀作[ ts『-],「舊,舅」讀為[ k『-]。古非敷 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f-],「孵,訃」讀[f-],「扶,肥, 飯」也念[f]。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 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讀法;大部分 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聲調 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 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話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話的永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
在詞彙語法方面,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 (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在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頭」等前綴、後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 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客家話的活化石撫州話
撫州方言是贛方言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種很有特色、很有影響的地方語言。在國內「撫州方言」和「客家語言」有著神秘關系,受到語言界、學術界人士和客家人的廣泛矚目。三十年代初期,我國著名語音專家羅常培先生敏銳地發現撫州方言有顯著的特點:一是保持閉口韻尾,二是來紐三四等聲母變成[t],三是章昌二紐變同端透。羅常培先生對撫州方言進行了多年研究,並認為撫州方言有幾點和客家話的系統相近,開辟了客家語言活化石研究先河。他認為「撫州音系在南方語言系統中發音獨特,很可能代表北方客家遷徒傳下來的語言流變和當地土著語言的變異,可以作為民族遷徙和發展歷史的活化石來研究。」稱撫州話為客家話的活化石還有一定歷史原因。
撫州在春秋時期為「百越」之地;戰國先屬吳越後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東漢和帝永元8年(公元96年)開始建縣。因為地理位置介於吳、楚、越之間,受周圍環境影響,當地最早的方言是一種夾雜吳楚語音的土話。唐末的黃巢起義,導致許多中原漢人舉族南遷,來到當時僥幸沒有遭到戰亂的撫州定居,使這里的人口結構和語言音素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原漢人帶來的北方話,便和當地的土話合流,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經過長時間的揉合,才逐漸演變成今天這樣的撫州話—一種既從屬於贛語系統,又同客家話有神秘的聯系,保留了原客家語言的主流風格,為今後學術界繼續探索客家話與撫州的地域神秘關系提供了語言活物研究標本。
一、客方言形成概況
客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一個分支,它以廣東的梅縣話為代表。梅縣,這個名字為後起,據溫仲和《嘉應州志》載,梅縣在南朝齊時,開始稱程鄉縣, 是時有南齊時人程旻[ m n]居嘉應州義化鄉,後人思其德,名其鄉日程鄉,名其縣為程鄉縣。到了後晉,程鄉縣原隸屬廣州義安改隸屬為南漢國時,始改恭州為梅州。宋時幾經改置, 至明清時又復稱程鄉縣,隸屬廣東潮州府。至於稱「嘉應直隸州省程鄉縣」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事情,到嘉慶時,嘉應州升為府。直至民國,隸屬廣東省,廢嘉應州改稱梅州,後改為梅縣。 今梅州市含七縣一區,即梅縣、興寧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和梅江區,均操純客方言。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
梅縣的命名,起自民國。據《梅縣市文物志》所載舊制沿革, 梅縣應當包括舊稱三十六堡,即今現屬梅城及城郊區、長沙、水車、石坑、畲江、扶大、南口、荷泗、瑤上、大坪、石扇、西陽、白宮、丙村、雁洋、城東、鬆口(松東、松南)、白渡、隆文、桃堯、松源等區。 這些區與區之間的語言,其大系當然屬梅縣音系,可是微有差別。以梅縣話為代表的客家方言究竟怎樣形成的? 當代語言大師王力先生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據一九一二年梅縣煥文閣出版《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載。「客民本中原漢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戰亂「移徙於汀 贛之間」後轉到廣東,到了宋末,梅縣一帶舊是過客族,「遭元兵屠戮殆盡」,待元亂已定,復由灑贛之間「轉徙於梅」。清詩人黃遵憲《梅州詩傳序》雲:「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 語言不少變」,「守其語言」屬什麼語言?清語言大師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說:「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林海岩《客說》「客音為先民之逸韻」可見梅縣客家 為漢民,客話淵源,自然屬於中原先祖口語無疑,所以客家話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語音。黃遵憲說:「余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見《梅州詩傳·序》)。由於社會動亂,中原漢人 大批南遷,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縣地區,其所操的語言慢慢對發展成為一種方言——客家話,客家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定型下來,形成一種有別於漢民族共同語的獨立的、純潔的、 活潑的和豐富的客家方言。
二、從古代漢語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我們知道,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隨著社會的統一而統一,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梅縣客家話,是中國社會長期發展的必 然結果。客家話的客家人(客人)所操的語言。「客民本中原漢族」,既是中原漢民族,口音當然是中原音系,羅香林《客家源流考》認為「就種族遺傳說,客家民系是一種經過選擇淘汰而保留下來的強化血統」,這就說明了 「客人是中華民族是最有力的一派」(《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足見客家人是中華漢族無疑,客方言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是漢語的一個支派。
(一)客音和古音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從客家 話的紐韻調上可以發現古音系統的一些問題,在這里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闡述,因為古音與客音的異同,古今漢語專家在專著里均有述及,我只是想從它們共同性的對應關繫上談談紐韻情況,至於調的問題,對古漢語調類說法亦 不統一,如古有二聲、三聲、四聲說,當今客話五華口語只有三聲,無去聲,梅縣地區其餘縣都為六聲說,就難以考定「古」「客」真相。我認為客方言的紐韻與古代漢語有一定的共同點和一定的對應規律的,譬如說聲母,客 方言無濁聲母[d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屬精、清、心聲母,無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說「知」為「低」(di),說,「值得」為「抵得」等等都是屬 於上古語音,即清代音學大師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提到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這話的意思是說,等韻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徹、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讀「端、透、定」即今人發 「zh」、「ch」、「sh」的舌後音聲母的字,在上古時有一部分讀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言正符合這個規律。錢氏又說「古無輕唇音」,認為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 (見錢氏《音韻問答》)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f(v)]聲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讀為重唇音 或[p]或[m],證之於客話,如說「飛」為「卑」,說「負」為「輩」,說「分」為「奔」,說「糞」為「笨」,說「斧」 為「補」,說「無」為「磨」等等,這就是客話中今天還保存下來的上古語音。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中說:「古音有舌尖泥紐,其後支另,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這話意思是說,今人讀「r」 聲母的字,證之於客話,客人說「汝(r )」為「你(n )」,讀「乳(r )」為「能(n ng)」,讀「挼(ru )」為「挪(nu )」等等,這些都說明客話沒有「日紐」,日紐在古音系統里應屬三十六字母的「泥紐」。
再說客方言的韻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韻部, 如羅 雲《客方言·自序》所說「今考客音耕清韻嬰聲諸字,與真韻因字諸字無以別也;清韻之情、貞、成、盈、呈,與真之韻秦、真、臣、仁、陳,無以別也;青韻之輕、屏、 萍、 ,與真韻之親音與清同;到臻韻這臻音與精同,就如顧(按:顧炎武)說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矣。」這段話說明了客家話韻母系統與古韻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處,所謂「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是合乎事實的。 客方方韻母具有入聲韻尾[- p ]、[ - t ] 、[ - k ]和陽聲韻尾[ - m ]、[ - n]、[ -η ]特點,與《廣韻》系統相符,但韻尾[-η]在[ Z ] 、[ I ]之後變為 [ -n ]、韻尾[ k ]在[ Z ] 、[ I ] ,「痕」與「真」各別。
(二)客方言與古語詞
客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一個分支,因此客話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著名音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對客家語言系統作一過番研究工作,撰述《嶺外三州語》附在《新方言》後,選取了六十三條客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方言的詞源與客話所本,自志漢民族一派語言,早已如此。現舉幾條《嶺外三州語》例敘說 如次:
(1)《方言》說:「渾、 」皆訓盛,郭 曰:「們、渾、肥、滿也」,《鄒陽傳》言「壤」子,壤即 也。故今三州謂小子曰滿子。 按(筆者,下同):今客方言對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滿子」,最小這女為「滿女」。
(2)《夏宮》「繕人」註:「繕之言勁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謂美曰勁,亦謂之產。〈廣雅〉:「凈,善也。」亦謂之產,鄭公孫僑字子美,亦為產,明美、產同訓矣。 按:「勁」字客話讀[ k no]有美麗,漂亮之意。 ,客話讀[cts Bn],稱美而白凈之意。用於指物,如說「瘦肉」為「 肉」(精肉)。
產,客話讀[csan],多指人(孩子)長得漂亮,也可指物。
(3)《說文》:「 ,白好也。」則旰切。三州謂人白好曰 。按:贊,客話讀[ts『anC],很好的意思,對事物表示贊許,常說「異女贊」、「奇女贊」(蕉嶺)。
(4)《說文》:「桄,充也」古曠切。《樂記》「號以立橫,橫以立武」《注》:「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釋文》:「橫,古曠切。」桄、橫同字。三州謂廓大充滿為桄,轉入庚部。 按「桄、橫同字」,但今客話音讀不同;從反切來看,古音是應讀「桄」為[ckuBng],但今管話讀「橫」為[cvBN],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家話說袋子里裝東西裝得滿滿的為「桄桄鼓鼓」[ckUBN ckUBN ckUckU]。
上引章氏《嶺外三州語》,可以證明客話形成的歷史的悠久性,自詩書始,既具先民語言,然經時代的發展和先祖居地的變遷,與當今客話不完全吻合,這很符合語言發展的演變規律,所以客話的形成應該是與中華漢民共同語言並行而不悖。
(三)客方言的音變與古音——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紀元前三世紀,曾居山東、山西,到了秦朝(紀元前249至209)被迫遷於河南、安徽(見王力《漢語音韻學》「參考資料」引)等地。從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看來,多為王幾所在,中原冠冕之居,乃中華語源的正宗,客話 則為語言正宗的支派,故客方言仍保存大量古代漢語而不少變,如《詩經》第一人稱「 」字,與客話第一人稱口語「崖( 涯)」的本源書面語「我(吾)」是同源字。因為客話「崖( 涯)」的讀音紐韻歸類屬頑母[N]、 拜韻[BI],正好與《中原 音韻》陽平聲疑母[N]、來韻[BI]相吻合。但「崖」的口語為[NB],開口呼,陽平聲。「我」的客話讀音屬頑母[N],在《廣韻》系統里屬牙音疑母[N],韻部為上聲第十二歌[o],上古音屬侯部[o],因此,「我」的 讀音為[No],正合乎今天客話的讀音。但日常口語不說[No],而是說[NB],作物主代詞用,如說「我的書」[cNBkeC csU]這里的,上古音屬魚部,《廣韻》屬麻韻《中原音韻》「家、麻」合韻,汪榮寶《論歌戈虞模古讀》說:「唐宋 以上,凡歌戈韻之字,皆讀音,不讀[o]音·魏晉以下,凡魚虞模之字亦皆讀,不讀音或[ ]音也」「吾」字雖然在今天客話中不能歸韻,但事實上是「我」字口語的另一種書寫形式,如上述「吾」上古為魚部,實際讀音為[NB],「我」 在段氏古音十七部,「 」在十六部,合音最近。可見,現今客家話書面語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應為[NB]。所以客話「崖( 涯)」、「我」、「吾」三字是同一音義,分別為口語、書面語和物主義代詞的三種不同書寫 形式和讀音。而客話「我(吾)[NBN]《詩·邶風》「人涉印否」發生韻尾變化的結果,即「我(吾)」(陰聲)帶上鼻音韻尾則為「印」(陽聲),失去鼻音韻尾則為「我(吾)」,這就是客家旅順保存下來的古音。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統 里屬端母[t],上古屬元部[an]。客方言「端」屬癲母[t],不送氣、韻部為還韻[an],合口呼。可見「端」客音與音相一致。「端」即《詩經》中的「掇」字。《詩·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廣雅》:「掇,取也。」,「取」 統言之為「拿」,「掇」[tuat]、「端」[tuan]為「陰陽對轉」,「掇」即「端」。現今梅縣地區(含七個縣)客家話凡「拿」指用「兩手捧著」義常說 「端」,如「端菜」、「端飯」、「端前來」等等,這又證明了今天客話中保存了上古的語音語義。
(四)客方言語法特點與古代漢語——這里所談客方言語法特點,只是舉隅之談,從此透視出客話的構詞特點與古漢語有相通之處,並非偶然撮合,而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漢語,藉以說明客話早已形成。
(1)同義復詞在古代漢語里早已出現,也不乏其例,據王念孫《讀書雜志·史紀第四》 「數讓」條載:「《廣韻》曰:`數,讓`責也,數讓邊文,猶誅讓連文,古人自有復語耳。」所說「連文」「復語」是同義詞連用,即是同義復詞,古已有之。客家方言中,同義復詞 的繼承應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說「雨篤濕」(即「雨濕衣」),其實「篤」 就是「濕」,「濕」也是「篤」,這是客話中保存下為的上古語音與構詞特點,因「濕」是輕唇,「篤」是重唇(見上引錢氏《音韻問答》,客話讀「濕」在古音系統里則為「篤」,由此變可見古今客話演變之一斑。客話繼承了古漢語同義詞復全使用的規律, 今天還保存在口語里;又如客話有「行嫁」一詞,事實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義復詞,這在古漢語中也能得到證明。《儀禮·喪服》鄭玄註:「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人曰適人,」《高唐賦》:「赤帝女瑤姬,未行而亡。」這此 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今天客家人說嫁出之人到男家說成是「行嫁」,正是繼承了古代漢語這種說法特點同義復合的構詞方式。
(2)動詞重疊的構詞 方式,古漢語與客話無異中《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句中「行行」是動詞的重疊。 表示事物的狀態。客話中如說「目昌昌(客音[mau ]」,「眼瞠瞠(客音[ctaN」、「眼 (客話)[cmo]」、「頭眈眈(客音[ctBm])」等等構方詞式,非常豐富。
『肆』 什麼是客家人、客家話。
客家人,又稱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語(Hakkanese),又稱客家語、客話、客家話等,部分地區還又稱涯話、新民話、土廣東話、粵東語等,是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的一種聲調語言,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客語歸屬至方言,抑或是當成一門語言仍有一定爭論,在國內則被認為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客語地區主要集中在粵東、閩西、贛南交界的贛閩粵客家地區,並被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台灣、馬來西亞及一些華人社區。此語言被定名為客語是20世紀的事情。
你可以搜一下網路
『伍』 客家是什麼意思
客家指的是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遷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類,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
古代客家先民的歷史開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歷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經過千年演化,最遲在南宋已逐漸形成一支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形態的漢族民系。
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嶺南)土著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客家語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耕讀傳家是客家文化的特點。圍龍屋制度是古代農耕文化的巔峰代表。客家學是當今世界的一門顯學。
(5)客家話c語言擴展閱讀:
「客家」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清朝)四邑族群對粵東地區(亦稱惠潮來民)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
舊時,南方客家地區的長者一輩都自稱福廣人、嶺東人或者循州人、嘉應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當地縣名為名。
「客家」一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 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區不清楚這個稱謂。
『陸』 客家方言和普通話在語音方面有什麼差別
依據內部的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客家話與普通話最明顯、最本質的差別有以下幾點:
1、聲母方面,和贛語、徽語類似,古濁塞音和塞擦音 (並、定、群、從、澄、崇)聲母字,不論平仄,大都變為送氣清 聲母。例如「別、辨」的聲母是p,「地、敵」的聲母是t,「舊、件」的聲母是k,「昨、捷、濁、住、助」的聲母是c。
2、韻母方面,絕大部分地區客家方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與齊齒呼混讀。此外,客家話和大部分贛語、閩南話、粵語一樣,古鼻音韻尾-m、-n、-ng和塞音韻尾-p、-t、-k在客家方言中不同程度保留下來。其中廣東和廣西、台灣等地保留得比較完整。
3、聲調方面,客家方言的聲調大都為 6個。調類的分合與聲母的清濁有關。古平聲清聲母字今讀陰平,濁聲母今讀陽平,入聲也按聲母的清濁分為陰陽兩類。上聲去聲一般不分陰陽,但古上聲全濁聲母大部分讀去聲,古次濁聲母大部分讀陽平。古去聲字今仍讀去聲。
『柒』 什麼是客家話啊
客家先民是一個多民族的融合體,在近千年的五次大遷徙中,最終形成一個新民系,他們不可能光來自一兩個縣或狹窄的一片舊土,以其後來系統的完整和文化習俗的保有中原遣風而又自成一體,他們必定是源出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根基的地區群體的龐大又表明該區域是較為廣袤,而文化事象是趨於一體的。這種中原文化事象可由當今客家人所操行的語言和保存的文化習俗略證一二。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依據內部的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台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目前,普遍認為現代客家人與漢民族其它支派有一較大區別是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其實,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占音韻,它所保存的部份古語和古音為其它方言所不具。清代嘉應州人楊恭恆在《客話源流多本中原音韻考》一文中說:「……考語言之特別多合中原之音韻,尤確而有徵,試即客話之合於漢語古音者考之。『唐逮』二字本諸漢語,出於說文,客族婦孺,最慣說此口音,外境人往往訕笑,一若『唐逮』,為客人獨有之土談,殊不知此客語最占,最稚者,獨不解外人豈之,惟客人乃能存漢語也」。此外,溫仲和《嘉應州志》卷七方言篇,章炳麟《新方言》附「嶺外三州語」,黃劊《石窟一征》,羅靄其《客方言》及林達朱泉《客說》等文,都力證客家方言與中原古語古音的淵源關系。 從上述上占和中古漢語語音系統與客話對比看來,客話保存了大量古音,可以說它的形成應該在有中華漢民語言時己開始,至於發展和定型下來的客話,那又經過了漫長歲月。 客人由北至南大遷徙,客居幾個省區,原屬中原先祖語言,所操客家口音經沿途漢方言口語的影響,吸取了外來方音,到了廣東梅縣山區以後,口音逐漸定型下來,這就形成了今天的梅縣客家話。東南亞研究專家許雲樵教授在《客家話音韻研究》一文中說:東南亞華人的方言,常被分為閩南、福州、客家、海南及外江等七種方言。外江幫除外,,「其它六幫中有兩大派系:一派是粵音(廣府話);一派是閩音,包括閩南話、潮州話和海南話。福州話則是介於吳語和閩語之間的一種方言。而以客家話最特別,和粵、閩二方都無關系,與中州音韻卻有不少相通的地方。」這里講的最特別主要指兩點:一是保留了中州音韻;二是不同於粵、閩方音,也和粵、閩二方都無關系。 美國耶魯大學韓廷敦教授在《種族的品性》一書中說:「客家人原出北方,他們的方言,實在是一種官話,像中州河南的話。」所謂中州音韻、中州話,就是鄭州土話,與現在的客家話非常相似。清陳蘭甫著《均韻考》一書說:「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音韻大師章太炎又在《客方言.字》中說:「廣東稱客籍,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以上說明中外學者的觀點是一致的,從語言學的角度,證明客家話源於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韻,是河南的官話,也是上話。以梅縣話為標準的客家話更接近官話,又證明客家人來源於中原,是漢民族的一支民系,還證明這種客家話是獨特的,而且是較穩定的。盡管和少數民族(如百越族等)長期交融,形成客家話的多樣性,不同程度夾雜人畲、瑤、黎等少數民族方言成份,但從整體看,仍保持客家話的主體性。這是因為客家人具有獨特漢民系穩定群體的歷史淵源,特別是閩、粵為嶺南山脈所阻隔,所受影響滲透較少,才有可能保存著一些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話的特色,而且世代相傳至今。
====================================================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 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台灣,四川 等7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 汀縣,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岩;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 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台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依據內部的 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 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台片,粵中片, 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話主要特點是: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 [p『],「地,大,弟」讀作[ t『-],「在,字,坐」讀作[ ts『-],「舊,舅」讀為[ k『-]。古非敷 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訃」讀[p'-],「扶,肥, 飯」也念[p']。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 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讀法;大部分 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聲調 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 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話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話的永 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 在詞彙語法方面,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 (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在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頭」等前綴、後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 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捌』 客家話 國家四級考試 一、填空題。 1.昂古是什麼意思______ 2.屋卡是什麼意思____
客家話國家四級考試填空題答案如下:
1、昂古的意思是傻子、獃子。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客家話之一,其中以梅州市興寧人最常用。
2、屋卡的意思是回家。一般用轉屋卡,就是回家的意思。
3、大番薯是形容一個男人傻瓜、笨蛋的意思。
選擇題答案如下:
1~6:CDBAC,7~11:BDCBA
閱讀理解答案如下:
15~18:DADC
翻譯原文:畚箕瞰你,日夜喊等你看書就唔看,牛吾去掌,飯唔煮,水也唔暖;一日到暗,釣屎光拐,收雕斗,捉老蟹,洗冷水身,轉擺你就知死羅。
翻譯答案:你個臭小子,天天叫你看書你就不看,不去放牛,不煮飯,也不煮熱水;一天到晚,去抓青蛙,摘鳥窩,捉螃蟹,洗冷水澡,以後你知道後悔的咯!
『玖』 客家方言對現代漢語的影響
歷史上的贛南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
後,居民與其它地區經濟文化往來較少.加之客家
人素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傳統,非常注
1/8頁
重保持其語言文化習俗,這些都使贛南客家話能夠 有條件獨立發展,而且演變緩慢.但是,隨著交通的 逐漸發達,對外經濟文化交往的增加,其它區域文化 的沖擊滲透,贛南客家話不可避免地與普通話及其 它漢語方言產生了種種的關聯,這就出現了普通話 與贛南客家話的新舊交替現象.
普通話對贛南客家話的影響是隨著文化教育事 業的發達而與日俱增的.各種渠道的沖擊使贛南客 家居民尤其是受過學校教育的青年一代的語言發生 了巨大的變化.
一
,語音
語音是語言系統中變化較快的一個方面.下面 試以寧都客家話的文白讀為例,說明普通話對贛南 客家話語音的影響.
撮口呼的蔓延 1.
寧都老派客家話是沒有撮口呼韻母的,普通話 中的撮口呼韻母,老派寧都話都讀開口呼,齊齒呼或 合El呼,如:"原"enan,"居"叮u,"呂"liou等.但 在年輕一代尤其是學生中,撮口呼明顯有蔓延的趨 勢.
徐e~iouey虛c.rucy
余iuY元nanyan
君cffonctCyn群叮an,tyn
雲ineyn運inyn
劇fluty冤ciancyan
2.[1][九]韻的出現
詩ci一九誓百一九
池etie叮資ctscts1
2/8頁
思cscs1詞tsaets1
3.[一m]尾及[一P]尾的消失
收稿日期:2003—11—08
作者簡介:李~tat(1955一),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從事現代漢
語研究.
-
66-江西教育學院(社會科學)2004矩
[.m]尾及[.P]尾只在極少數人的老派語音中 才出現,今已基本消失.[.1TI]變成[.n],[?P]變成 [.t].
鹽iam—cian咸?hamhan
衫csamcsan鴨rjop]rjat) 押rjap]rjat]壓rjap]rjat)
4.[rj][v]聲母的脫落
古疑母字寧都話白讀音讀[rj]母,文讀音都變 成零聲母.
雅cnaia顏rjancian
愛r3oi—'3i臣o_1.10
寧都部分老派語音中仍然殘存著[v]母,但近年 來已呈消亡之勢.
位viuei維cviuei
遠cviancian圓cvianian
5.其它聲,韻母的改變
梗攝字大多有文白讀的差異,白讀音讀
『拾』 東江客家人的客家話
客語(客家話)是世界上一種十分古老的語言。它直接承傳了周朝的雅言。它對中國漢族文化語言是一種很好的承傳,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台灣省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創會會邱從容2009年3月5日舉行《唐朝官話的研究》新書發表會,書中研究指出客家話是漢語的源頭,其他漢語方言都是客家話分出去的簡化音。新書發表會今天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的國際會議廳舉行。「民政處」賴志祥致詞表示,身為客家人的市林政則相當推崇邱從容對於推動客家事務盡心盡力,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以《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從事研究,讓大家有機會對客家話以及其他漢語方言更加了解。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張維安表示,這本書的發表將在學術界帶來沖擊,引發對於客語研究的興趣,也祝福新書在市場上受歡迎,讓在地文化發光。《唐朝官話的研究》一書內容指出,從唐朝到現在經過千年歲月,客語無須轉韻換聲,依然能和當時傳到海外而被保存流傳至今日的日、韓語、越南的漢字語音吻合。
邱從容先生以《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漢字語音開始研究,並運用韓語、越南語等的漢字語音作為輔助,和各漢語方言,包含客家語、閩南語、粵語、吳語、福州語、贛語等,從實際的語音上做各種聲韻特徵的比對、歸納與整理語音溯源的分析。
從《唐朝官話的研究》一書中比對的結果可以看出,歷史上韓國的漢字語音有三大入聲特徵「p、l、k」韻,傳入越南的是「p、t、 c、ch」韻(c、ch實際音是k韻音),傳入日本的漢字語音的入聲特徵為「fu、tsu、ku、及ki」(也就是p、t、k),都跟客語明確的入聲韻「p、t、k」字音互相對應,聲韻字音也最為相似。
例如「日」字,日語漢音是nitsu,客語則是ngit,入聲互相對應,而日語的ni則是客語ngi的簡化音。又如「踏」字,日語漢音是tou(tafu),客家話則是tap,也互相對應,而且字音幾乎一模一樣,證明客語的確是影響日本漢字語音的語言,也是更源頭的漢語音。
歷史上日、韓兩國主要在唐朝時代派了大量的留學生到安學習漢語,而越南也早在漢朝開始就持續受到漢語的影響,邱先生認為既然能證明客語是跟日、韓及越南語音最為相似的漢語,那麼客語在唐朝不就是唐朝的官話?除非能找出整體性比客語更為接近日本漢語的具體語言,才能否定這樣的論點,相信在學術界能帶來另一方向的思維。
水源音客家話
生活在流域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語言,有兩種。一種是與梅州客家話有細微區別的語言,稱之為「水源音」。也是客家先民來到嶺南後逐東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種語言。秦始皇發動五十萬兵馬南征時,趙佗帶領一支人馬在江西南部駐扎,在贛江上游的桃江或貢水濂江、湘水,通過定南水、尋烏水下東江,任為龍川縣令。東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漢以來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時又叫做「蛇話」。趙佗,又稱趙他,無論是「佗」還是「他」,實際上都是指「蛇」。《說文》釋:「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古嶺南為南蠻之地,到處瘴癘,蟲蛇滿地,人們「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漢書·地理志》)1996年在東江邊發現恐龍蛋化石後,1999年又發現恐龍化石,說明遠古的東江流域是恐龍的故鄉。化石歷史科學地說明遠古的東江流域為龍蛇之地並不為過。人們說趙佗時的話語,自然就是說「蛇話」了。另外一種是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音。惠州、河源、東莞客家先民南遷路線,一條是從陝西關中地區直接進入,一支從中原再經過韶關而來,一支大致沿淮河、過安徽、抵福建、江西,進入河源。
水源音客家話是一種十分有鐵質的客家話,它與梅州大埔話、惠州話、潮州饒平客家話、福建詔安客家話等十分接近,與梅州等地的客家話略有區別。它能讓人感受到古中原金戈鐵馬的聲音,它能讓人感受到漢民族幾千來不屈的靈魂。如果水源音客家話話能與梅州話實行整合,將會變成一種更加完美的客家話,在當代社會中,也更容易交流和傳播。目前,廣東客家人之間,已經日益意識到保護祖先語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們在一切的時候,一般講的是客家話,因為世界各地的客家話,基本可以相通。特別是在深圳,一種經過反復融合的客家話正在產生,這應該是一種有長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客語。
客家民系是有世界影響的重要民系之一。目前,世界上有一億兩千萬的客家人。惠州、深圳、河源、韶關、粵東、粵西、贛州、吉安、撫州、長汀、三明、建平、北海、賀州、博白、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惠州由於在中國經濟的前沿地帶努力捍衛客家文化,而被稱譽為當代世界新客都。惠州、深圳、河源、韶關、清遠、粵東、粵西等廣東地區有客家人2100萬左右。
客家民系是有世界影響的重要民系之一。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個億的客家人,分布在全國18個省區的280多個縣市以及世界上80個國家和地區。就廣東地區而言,龍川、河源、惠州的部分地區是廣東客家文化秦漢時期的文化中心。韶關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唐朝的文化中心。惠州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梅州是廣東客家文化的的清時期的文化中心。而近現代,則是梅州客家人獨領風騷!客家話中有大量古代漢語的遺留,是一種美榮譽度很高的語言。客家人堅持講自己的語言已達數千年,顯示了客家文化的強大,顯示了漢文化的強大。承傳了中華文化的優秀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