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語言 » odl和sql的關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odl和sql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2-11-25 22:22:18

sql與python區別是什麼有什麼聯系

一、性質不同

1、sql:是一種特殊目的的編程語言,是一種資料庫查詢和程序設計語言。

2、python:Python由荷蘭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研究學會的Guido van Rossum於1990 年代初設計,作為一門叫做ABC語言的替代品。

二、作用不同

1、sql:用於存取數據以及查詢、更新和管理關系資料庫系統。

2、python:Python提供了高效的高級數據結構,還能簡單有效地面向對象編程。

三、特點不同

1、sql:不要求用戶指定對數據的存放方法,也不需要用戶了解具體的數據存放方式,所以具有完全不同底層結構的不同資料庫系統, 可以使用相同的結構化查詢語言作為數據輸入與管理的介面。

2、python:Python語法和動態類型,以及解釋型語言的本質,使它成為多數平台上寫腳本和快速開發應用的編程語言,隨著版本的不斷更新和語言新功能的添加,逐漸被用於獨立的、大型項目的開發。

Ⅱ ORACLE 和 SQL區別

這兩種資料庫在不同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區別,以下是具體的區別:

1.開放性: 1. SQL Server 只能在windows上運行,沒有絲毫的開放性,操作系統的系統的穩定對資料庫是十分重要的。Windows9X系列產品是偏重於桌面應用,NT server只適合中小型企業。而且windows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伸縮性是非常有限的。它不象unix那樣久經考驗,尤其是在處理大資料庫。 2. Oracle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運行(包括 windows)。完全支持所有的工業標准。採用完全開放策略。可以使客戶選擇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對開發商全力支持。

2.可伸縮性:並行性 1. SQL server 並行實施和共存模型並不成熟,很難處理日益增多的用戶數和數據卷,伸縮性有限。 2. Oracle 並行伺服器通過使一組結點共享同一簇中的工作來擴展windownt的能力,提供高可用性和高伸縮性的簇的解決方案。如果windowsNT不能滿足需要,用戶可以把資料庫移到UNIX中。Oracle的並行伺服器對各種UNIX平台的集群機制都有著相當高的集成度。

3.性能: 1. SQL Server 多用戶時性能不佳 2. Oracle 性能最高, 保持開放平台下的TPC-D和TPC-C的世界記錄。

4.客戶端支持及應用模式 :1. SQL Server C/S結構,只支持windows客戶,可以用ADO、DAO、OLEDB、ODBC連接。 2. Oracle 多層次網路計算,支持多種工業標准,可以用ODBC、JDBC、OCI等網路客戶連接。

5.操作簡便性: 1. SQL Server 操作簡單,但只有圖形界面。 2. Oracle 較復雜,同時提供GUI和命令行,在windowsNT和unix下操作相同。

6.使用風險性 :1. SQL server 完全重寫的代碼,經歷了長期的測試,不斷延遲,許多功能需要時間來證明。並不十分兼容。 2. Oracle 長時間的開發經驗,完全向下兼容。得到廣泛的應用。完全沒有風險。

7.價格:ORACLE貴過SQLSRVER

Ⅲ 面向對象資料庫的ODL語句中的CLASS 和ORACLE中的CREATE TYPE 有什麼聯系或者區別么

我無語啦,一個是java語言的方式,一個是oracle的語言,是不同的。聯系嘛:都是申明一個類。

Ⅳ oracle資料庫 和SQL server 是個什麼關系,能簡單介紹一下這方面嗎

oracle是大型的關系資料庫,很多大型的數據應用都用oracle,也就是說500強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用oracle的資料庫,支持集群啊等等的東西。

SQL只是資料庫對象的一種操作語言,由於資料庫是關系型的,所以SQL在資料庫表的維度上來所主要是支持操縱行和列,當然從資料庫角度還包括操作資料庫對象(表、索引、觸發器、存儲過程等等),還用於資料庫的管理

ORACLE和SQL SERVER的SQL語法存在交集的部分,也由於各自資料庫特性的不同,存在區別。

不過如果你會oracle的話,SQL SERVER掌握起來應該很容易,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呵呵。

Ⅳ 常見資料庫和SQL語言之間存在什麼關系資料庫之間區別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SQL是結構化查詢語言,SQL資料庫其實就是指支持SQL語言的一類資料庫,這種資料庫的模型為關系模型。目前市場上開發的資料庫軟體大部分為關系模型為基礎的資料庫,比如說微軟的SQL SERVER 2000資料庫,ACCESS資料庫,還有ORACLE資料庫,MySql資料庫,DB資料庫等,它們是不同軟體商家開發出來的資料庫,各有各的特色。但都支持SQL(結構化查詢語言)。 我想你是想知道這些軟體的區別是吧,就像問IE8.0與遨遊,火狐瀏覽器等軟體的區別,其實他們的區別很多,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按web2.0標准來開發的軟體 想了解更多的資料庫知識,可以去網路看看的 http://ke..com/view/1088.htm

Ⅵ sql 和 ADO是什麼關系

資料庫是一個存放數據的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是用來管理數據的。

SQL是資料庫操作語言的一種,是用來操作資料庫中的數據以及管理資料庫的。而現在常用的主要是結構化查詢語言,也就是SQL,各個廠家的資料庫系統有不同的實現以及擴展。

ADO這些東西是為了讓程序訪問資料庫更方便而做的一層封裝,或API。ADO.NET,JDBC是分別的不同的技術實現。

ADO是一個用於存取數據源的COM組件,提供了編程語言和統一數據訪問方式OLEDB的一個中間層。允許開發人員編寫訪問數據的代碼而不用關心資料庫是如何實現的,而只用關心到資料庫的連接。

訪問資料庫的時候,關於SQL的知識不是必要的,但是特定資料庫支持的SQL命令仍可以通過ADO中的命令對象來執行。

SQL它是一個標準的資料庫查詢語言,用於操縱資料庫;而ADO則是數據聯接方式,就是通過什麼方式或者說通過什麼資料庫組件來讓你聯接到資料庫;

換句話說,ADO是讓聯接到資料庫(建立通路),而SQL是在這個通路的基礎上進行對數據的操作,SQL定義了如何對資料庫進行操作(增減改查),ADO為這個操作提供了可能(Execute方法)。

其實ODBC本身也提供了對SQL語言的支持,用戶也可以直接將SQL語句送給ODBC。

(6)odl和sql的關系擴展閱讀:

結構化查詢語言是高級的非過程化編程語言,允許用戶在高層數據結構上工作。它不要求用戶指定對數據的存放方法,也不需要用戶了解具體的數據存放方式,所以具有完全不同底層結構的不同資料庫系統,可以使用相同的結構化查詢語言作為數據輸入與管理的介面。

結構化查詢語言語句可以嵌套,這使它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強大的功能。

SQL的核心部分相當於關系代數,但又具有關系代數所沒有的許多特點,如聚集、資料庫更新等。它是一個綜合的、通用的、功能極強的關系資料庫語言。

Ⅶ oracle和MY/SQL的兩者關系

Oracle 和 MySQL 都是關系資料庫產品,木有相互作用。

Oracle 和 PL/SQL 的關系:PL/SQL是Oracle中使用的,對標准資料庫語言的擴展。

Ⅷ SQL與ODBC及ADO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這個SQL、ODBC、ADO說起來有些話長,這里我簡單說一下。
1、SQL它是一個標準的資料庫查詢語言,用於操縱資料庫;但ODBC、ADO則是數據聯接方式,就是通過什麼方式或者說通過什麼資料庫組件來讓你聯接到資料庫; 換句話說,一個是讓你聯接到資料庫(建立通路),另一個是讓你對資料庫進行具體的操作。

2、SQL是資料庫操作語言,它的作用在於、也僅在於操作資料庫,也就是說它的操作對像只是資料庫對象。純粹的SQL過程的代表那就是資料庫的存儲過程了,它所做的主要也就是數據處理;

3、而我們在編程時,資料庫僅是一個數據存儲的工具而已,其他還有很多的邏輯處理、界面交互、系統控制等等,這些都不是SQL的范圍。
所以需要用其他高級語言來建立和控製程序的行為,在需要的時候通過ODB/ADO聯接到資料庫,然後用內嵌的SQL語言對資料庫進行操作。
-------------------------------
我是原來一樓的。
對於問題補充中的內容,樓主理解非常准確!

還可以用上網方式來比方:ODBC/ADO就是不同的上網方式(撥號/ADSL/長寬),而SQL就是流覽器來訪問具體的網路資源。流覽器提出對網頁的請求具體的信息傳輸和處理依賴於網路通路建立方式和相應服務,不同的上網方式會對流覽器結果產生不同影響(響應速率、數據包生成和傳輸過程、安全等等)。ODBC/ADO與SQL之間也正是這樣相互影響的。

Ⅸ SQL 請問SQL高手,系統中的這幾個資料庫都是做什麼用的

數據:計算機中用來描述事物的記錄

數據模型:是一種對客觀事物抽象化的表現形式。數據模型應該真實、易於理解、便於實現

建模:對客觀事物加以抽象,提取主要特徵,歸納成一個簡單清晰的輪廓,使復雜問題變得易於處理

數據模型三要素:數據結構、數據操作、完整性約束
數據結構描述靜態特徵,按數據結構可以把數據模型分為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
數據操作描述動態特徵,數據操作主要分為更新(插入、刪除、修改)、檢索兩大類,統稱增、刪、改、查
完整性約束確保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相容性

資料庫:簡稱DB(database),是由資料庫管理系統管理的數據的聚集

資料庫管理系統:簡稱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專門用於建立和管理資料庫的一套軟體,介於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之間。屬於系統軟體

資料庫系統:簡稱DBS(DataBase System)。資料庫、DBMS、應用程序和軟體系統統稱資料庫系統

關系:關系就是一張二維表

關系模型:數據以關系的形式表示,就是以二維表的形式表示數據模型

屬性:關系的標題欄中各列的名字

模式:關系的名稱和關系的屬性集

元組:二維表的所有行統稱為元組,元組的各個分量對應於關系的各個屬性。一個元組表示一個對象

域:關系的每個屬性的取值范圍

關系的實例:給定關系中元組的集合稱為該關系的「實例」。一個給定的關系模式,可以有許多關系實例。

關系型資料庫管理系統:簡稱RDBMS(Relation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採用關系數據模型的資料庫管理系統。

資料庫系統的體系結構的三層結構和兩層映象:從資料庫管理的角度出發,資料庫系統的體系可分三層,外模式、模式、內模式。兩層映象是,外模式/模式映象、模式/內模式映象

外模式:又稱用戶模式,相當於SQL中的視圖(VIEW)模式,是資料庫用戶可以看見和使用的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描述,是與某應用有關的數據的邏輯表示

模式:分為概念模式、邏輯模式,是所有資料庫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是資料庫中全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模式

外模式/模式映象:把局部邏輯結構描述與全局邏輯結構描述聯系起來。一個模式可以與多個外模式對應聯系。例如,SQL SERVER中一個關系模式上可以建立多個滿足不同用戶要求的視圖VIEW。這種映象可以保證數據與應用程序之間的邏輯獨立性,即改變模式,不影響外模式,則與外模式相關的應用程序無序修改

內模式:由稱為存儲模式,是資料庫物理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是數據在資料庫內部的表示方式。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內模式。內模式描述記錄的存儲方式、索引的組織方式、數據是否壓縮、是否加密等,不涉及硬體設備。

模式/內模式映象:把全局邏輯結構描述與物理結構描述聯系起來。一個模式只有一個內模式。這種映象保證了數據與程序之間的物理獨立性,當內模式修改時,由於模式未變,所以無需修改程序。

DBMS的體系結構(組成):查詢處理程序、存儲管理程序、事務管理程序、客戶/伺服器程序體系結構

查詢處理程序:負責查詢處理,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優化」查詢。

事務管理程序:保證多個事務並發執行

存儲管理程序:既管理磁碟上的數據文件又管理存放數據文件部分內容的內存數據緩沖區

客戶/伺服器程序體系結構:大多數DBMS程序採用這種程序體系結構,把整個DBMS程序系統劃分為兩部分,DBMS核心部分屬於伺服器程序,客戶程序主要用於與用戶相互配合並將查詢或其他命令傳送給伺服器程序的查詢介面。

資料庫設計

資料庫設計的步驟: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

需求分析和概念設計階段的工作與具體資料庫管理系統無關,這一階段的工作獨立於資料庫管理系統

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階段的共組與具體採用何種資料庫管理系統相關。

需求分析階段:應用領域的調查、定義信息與應用、定義操作任務、定義數據項、預測未來改變,結果產生相關文檔

概念設計階段:也稱為建模

任務:資料庫概念模式(模式)設計、事務設計

概念模式設計的工具:E/R圖。對於面向對象的資料庫則可採用面向對象定義語言ODL

E/R圖:稱為實體-聯系模型

E/R圖的組成:實體集(矩形)、屬性(橢圓)、聯系(菱形)

聯系的類型: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用線條和箭頭表示不同的聯系。箭頭指向的一方代表「一」

鍵碼屬性的表示:下劃線

聯系中的角色:即一個實體集內部實體之間的聯系

多向聯系:多個實體集之間發生的一個聯系

多向聯系轉化為雙向聯系的方法:將多向聯系轉換成實體集,然後在原來與之聯系的實體集和新的實體集之間建立新的雙向聯系

E/R圖中的子類的表示方法和繼承:如果實體集B是實體集A的子類,則它們之間用一個標有isa的三角形和兩根線條建立特殊的聯系。三角形的尖端指向超類(父類),子類實體集上只需標出子類特有的屬性,繼承父類的所有屬性。

ODL對象定義語言:是用面向對象的術語來說明資料庫結構的一種推薦的標准語言,主要用途是書寫面向對象資料庫的設計

對象:是某種可研究,可觀察的實體,例如:一個人、一門課程、一本書等等

類:具有相似特性的對象可以歸為一類

ODL描述的三種特性:屬性(Attribute)、聯系(Relationship)、方法(Method)

ODL書寫規則:

interface 類名1{

attribute 數據類型1 屬性名1;
attribute 數據類型2 屬性名2;
.
.
.
relationship [Set]<類名2> 聯系名1
inverse 類名2::聯系名2;
.
.
}

說明:
關鍵字interface、attribute、relationship、<set>、inverse
常用數據類型有string(字元串)、integer(整型)、float(浮點型)、enum(枚舉型)
[]中的set為任選項,當類1與類2的聯系是一對一時,不需要使用set,當類1與類2的聯系是一對多時必須使用set
inverse表示在類2中聯系名2所表示的聯系與類1中聯系名1所表示的聯系是多對一的對應聯系
ODL例一:用ODL描述製片公司與電影,假如製片公司部名稱不重復。因為,一個製片公司可以製作多部影片,而一部影片只能由一個公司製作發行,所以製片公司與影片的關系是一對多的關系。

interface studio{
attribute string studioname;
attribute string address;
attribute string phone;

relationship set<movie> make
inverse movie::madeby;
}

interface movie{
attribute string movietitle;
attribute integer length;
attribute enum incolor ;
attribute integer year;

relationship set studio madeby
inverse studio::make;
}

ODL例二:用ODL描述學生與課程,一名學生可以選擇多門課程來學習,一門課程可以被多名學生選修。

interface student{
attribute string sname;
attribute string address;
attribute enum gender ;
attribute integer age;

relationship set<course> choice
inverse course::choisedby;
}

interface course{
attribute string ctitle;
attribute integer credit;

relationship set<student> choisedby
inverse student::choice;
}

ODL例三:用ODL描述校長與學校的關系,一名校長只能管理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只能設一名校長。

interface chairman{
attribute string chname;
attribute enum gender ;
attribute integer age;
attribute string phone;

relationship set university manage
inverse university::leadby;
}

interface university{
attribute string unnmae;
attribute string addr;

relationship set chairman leadby
inverse chairman::manage;
}

ODL子類描述方法:自類繼承父類的所有屬性和聯系。子類可以有自己的特殊屬性和聯系。子類中屬性和聯系的描述方法與上述例子相同。

interface 子類名:基類名

ODL子類描述例:碩士研究生類是學生的一個子類。每名碩士研究生有若干名導師,一名導師可以帶多名碩士研究生。

interface student{
attribute string sname;
attribute string address;
attribute enum gender ;
attribute integer age;
}

interface master:student{
attribute string special;

relationship set<advisor> direct
inverse advisor::directedby;
}

interface advisor{
attribute string name;
attribute string address;
}

邏輯設計階段:把概念設計階段產生的資料庫概念模式變換為資料庫邏輯模式。資料庫邏輯模式依賴於邏輯數據模型和資料庫管理系統。目前做流行的資料庫管理系統都是關系型邏輯數據模型。所以,本教程知討論如何把概念模式轉變為關系模型

邏輯設計階段的步驟:

1.概念模式轉變為關系模型
2.對關系模型進行規范化和優化
3.適應DBMS限制條件的修改
4.對性能、存儲空間等的優化

1.概念模式轉變為關系模型

E/R圖轉變為關系模型的方法:

1.一個實體集轉變為一個關系模式,這個關系模式包含實體集所有的簡單屬性和復合屬性的簡單子屬性。實體集的名稱可以用作為關系模式的名稱,用下劃線來表示關系的鍵碼
2.一個聯系轉變為一個關系模式,一般情況下用聯系名作為關系名,用聯系的實體集的鍵碼和聯系本身的屬性作為此關系模式的屬性集。

E/R圖轉變為關系模型實例:

實例一:一個班級只能有一個班長,而且必須有一個班長,E/R圖如下:

學生與班級的聯系是一對一的聯系(1:1)。學生實體集的鍵碼是學號。班級實體集的鍵碼是班號。這個E/R圖可以轉變為如下的關系模型

學生(學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
班級(班號,名稱,地點)
班長(學號,班號,注冊)

聯系反映的是具有某學號的學生擔任具有某班號班級的班長。這種轉變方法是常用的方法。
如果想減少查詢時使用連接操作的次數,提高查詢效率,以上E/R圖也可以轉變為如下關系模型

學生(學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班號)
班級(班號,名稱,地點)

學生關系模式中的「班號」是外鍵碼。這種關系模式中,由於學生關系中記錄了所有學生的學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擔任班長(按教科書上的術語叫做不是全參與),因此不是每個元組的班號屬性都有數據,即應該允許班號為空。否則,學生實體集必須是全參與,即每個學生都是班長。

實例二:一個影片公司可以製作多部影片,但是一部影片只能歸一個製片公司所有。假如公司不重名,影片也不重名,則公司名稱是製片公司實體集的鍵碼,影片名是影片實體集的鍵碼。

影片公司與影片的聯系是1對多的聯系(1:N)。這個E/R圖可以轉變為以下關系模型

影片公司(公司名稱,地點)
影片(影片名,片長)
製作(公司名稱,影片名)

同樣,假如影片公司是全參與,即每個影片公司至少製作了一部電影,則可以轉變為以下關系模型

影片公司(公司名稱,地點,影片名)
影片(影片名,片長)

其中,影片公司關系中的影片名是外鍵碼

實例三:學生與課程之間的聯系是「選修」。一個學生可以選多門課程,一門課程可以被多名學生選修,所以它們之間的「選修」聯系是多對多(N:M)

上述E/R圖可以轉變為以下關系模型

學生(學號,姓名)
課程(課程號,課程名)
選修(學號,課程號,成績)

選修關系中的學號和課程號是外鍵碼

2.對關系模型進行規范化和優化

為什麽要把關系模型規范化:為了有效地消除關系中存在的數據冗餘和更新異常等現象

基本概念

函數依賴:如果關系R的兩個元組在屬性A1,A2,...An上一致,則它們的另一個屬性B上也一致,那末,我們就說在關系R中屬性B函數地依賴於屬性A1,A2,...An或者說屬性A1,A2,...An函數決定屬性B。

關系的鍵碼:

如果一個或多個屬性的集合滿足如下條件,則稱該集合為關系R的鍵碼(key):
1.這些屬性函數決定該關系的所有其它屬性。
2.的任何真子集都不能函數決定R的所有其它屬性。

關系的超鍵碼:包含鍵碼的屬性集稱為超鍵碼,是「鍵碼的超集」的簡稱

函數依賴規則:分解/合並規則、傳遞規則、平凡依賴規則

平凡依賴:對於函數依賴A1,A2,...An->B,如果B是A中的某一個,我們稱這種依賴是平凡依賴
非平凡依賴:對於函數依賴A1,A2,...An->B,如後B中至少有一個不在A中,我們稱這種依賴是非平凡依賴
完全非平凡依賴:對於函數依賴A1,A2,...An->B,B中沒有一個在A中,我們稱這種依賴是完全非平凡依賴

主屬性:鍵碼所在的屬性

非主屬性:鍵碼以外的屬性

封閉集(閉包)對於給定的函數依賴集S,屬性集A函數決定的屬性集合就是屬性集A在依賴集S下的封閉集

範式就是符合某一種級別的關系模式的集合。

規范化通過分解把屬於低級範式的關系模式轉換為幾個屬於高級範式的關系模式的集合,這一過程稱為規范化

1範式(1NF),如果一個關系模式R的所有屬性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數據項,則這個關系屬於1NF

2範式(2NF),若關系模式R屬於1NF,且每個非主屬性都完全依賴於鍵碼,則R屬於2NF

3範式(3NF),若關系模式R屬於1NF,且每個非主屬性都不傳遞依賴於鍵碼,則R屬於3NF

BC範式(BCNF),若關系模式屬於1NF,且R的每個非平凡依賴的決定因素都包含鍵碼,則R屬於BCNF

規范化分解原則:無損連接、保持依賴

無損連接:當對關系模式R進行分解時,R的元組將分別在相應屬性集進行投影而產生新的關系,如果對新的關系進行自然連接得到的元組的集合與原關系完全一致,則稱為無損連接

保持依賴:如果分解後的總的函數依賴集與原函數依賴集保持一致,則稱為保持依賴。

模式分解的兩個規則:公共屬性共享、相關屬性合一

公共屬性共享:保留公共屬性,進行自然連接是分解後的模式實現無損連接的必要條件

相關屬性合一:把以函數依賴的形式聯系在一起的相關屬性放在一個模式中,從而使原有的函數依賴得以保持,這是分解後的模式實現保持依賴的充分條件

模式分解的三種方法

一、部分依賴歸子集;完全依賴隨鍵碼——用於建立2NF

例:關系R(A,B,C,D,E,F,G)上存在函數依賴,A->BCD,E->F,AE->G,AE->BCD,AE->F

分析以上依賴可以看出,AE是鍵碼(AE->BCD)。因為AE是鍵碼,A是主屬性,A->BCD,所以BCD是部分依賴於AE

根據部分依賴歸子集的方法,因為A是AE的真子集,所以A與BCD歸在一起構成一個關系模式。R1(A,B,C,D)

同理對於AE->F,有E->F所以AE->F是部分依賴,非主屬性F所依賴的真子集是E,所以E和F可以歸在一個關系模式中R2(E,F)

AE->G是完全函數依賴,完全依賴隨鍵碼,所以AEG歸在一個關系模式中R3(A,E,G)

因此R(A,B,C,D,E,F,G)可以分解為符合2NF的關系模式如下:

R1(A,B,C,D)
R2(E,F)
R3(A,E,G)

二、基本依賴為基礎,中間屬性做橋梁——用於建立3NF

例:關系R(A,B,C,D,E)上存在函數依賴,AB->C,C->D,D->E

顯然中間橋梁是C->D,他構成了傳遞依賴鏈,因此,R可以分解為R1(A,B,C),R2(C,D)。分解後在R1,R2中都不存在傳遞依賴。

三、找違例自成一體,舍其右全集歸一;若發現仍有違例,再回首如法炮製——用於建立BCNF

BCNF違例:違背BC範式的函數依賴稱為BC範式違例

例:關系R(A,B,C,D,E)的鍵碼是AB,有函數依賴AB->CDE,ABC->E,C->D

分析上述三個函數依賴可以看出,C->D是BCNF違例。因為它的決定因素不包含鍵碼。我們作如下分解

違例自成一體,即CD構成一個關系模式R1(C,D)

舍其右全集歸一,即從R的屬性中取掉C->D的右邊的屬性D,其左邊的屬性C與其他所有屬性構成一個新的關系R2(A,B,C,E)

新的關系模式如下:

R1(C,D)
R2(A,B,C,E)

注意:以BCNF違例為基礎進行模式分解,最終得到的屬於BCNF的關系模式都能實現無損連接,但未必能保持函數依賴

邏輯設計例一:假如有關系模式R(A,B,C,D)和函數依賴集S=。
(1)找出所有BCNF違例。
(2)如果該關系模式不是BCNF,則將它分解為BCNF
(3)找出所有的違背3NF的依賴
(4)如果該關系不是3NF,則將它分解為3NF

步驟一:找出R在S上的所有非平凡依賴,首先計算封閉集

單屬性封閉集:A+=A,B+=BCD,C+=C,D+=D
雙屬性封閉集:AB+=ABCD,AC+=AC,AD+=AD,BC+=BCD,BD+=BCD,CD+=CD
三屬性封閉集:ABC+=ABCD,ABD+=ABCD,BCD+=BCD,ACD+=ACD
四屬性封閉集:ABCD+=ABCD

步驟二:根據計算所得的封閉集,找出鍵碼和超鍵碼

鍵碼:AB

超鍵碼:ABC,ABD,ABCD

步驟三:找出所有的非平凡函數依賴

B->C,B->D,AB->C,AB->D,BC->D,BD->C,ABC->D,ABD->C
其中,AB->C,AB->D,ABC->D,ABD->C不是BCNF違例,因為前兩個依賴的決定因素本身就是鍵碼,而後兩個依賴的決定因素包含鍵碼。所以,B->C,B->D,BC->D,BD->C是BCNF違例,因為它們的決定因素都不包含鍵碼。實際上可以看出R不是2NF,因為存在部分函數依賴:ABC->D,ABD->C,AB->C,AB->D,B->C,B->D

步驟四:進行BCNF規范。BCNF違例自成一體。從以上BCNF違例中選擇B->C自成一體

R1(B,C)

舍其右全集歸一,即捨去B->C的右邊屬性C,所以得到

R2(A,B,D)

但是在R2中還存在BCNF違例B->D,因此B->D自成一體,得到R21(B,D),舍其右全集歸一得到R22(A,B)

最後得到的關系模式是:R1(B,C),R21(B,D),R22(A,B)

通過關系模式分解,把一個非2NF的關系模式歸范成一個BCNF。代價是,在實際操作中增加了連接操作。

(3)B->C,B->D,B不是鍵碼也不是超鍵碼,而C,D都是鍵碼以外的屬性,即是非主屬性。所以R不是3NF。

邏輯設計例二:有關系R(A,B,C,D)和函數依賴集S=
(1)找出所有BCNF違例。
(2)如果該關系模式不是BCNF,則將它分解為BCNF
(3)找出所有的違背3NF的依賴
(4)如果該關系不是3NF,則將它分解為3NF

步驟一:找出R在S上的所有非平凡依賴,首先計算封閉集

單屬性封閉集:A+=ABCD,B+=ABCD,C+=ABCD,D+=ABCD
雙屬性封閉集:AB+=ABCD,AC+=ABCD,AD+=ABCD,BC+=ABCD,BD+=ABCD,CD+=ABCD
三屬性封閉集:ABC+=ABCD,ABD+=ABCD,BCD+=ABCD,ACD+=ABCD
四屬性封閉集:ABCD+=ABCD

步驟二:找出所有非平凡函數依賴

A->B,A->C,A->D,B->A,B->C,B->D,C->A,C->B,C->D,D->A,D->B,D->C
AB->C,AB->D,AC->B,AC->D,AD->B,AD->C,BC->A,BC->D,BD->A,BD->C,CD->A,CD->B
ABC->D,ABD->C,BCD->A,ACD->B

步驟三:找出鍵碼和超鍵碼

鍵碼:A,B,C,D

超鍵碼:AB,AC,AD,BC,BD,CD,ABC,ABD,BCD,ACD,ABCD

根據以上結果分析,R是3NF也是BCNF

3NF要求不存在每個非主屬性對於鍵碼的部分依賴或傳遞依賴

練習:對於
1.R(A,B,C,D)和函數依賴集S=
2.R(A,B,C,D,E)和函數依賴集S=
3.R(A,B,C,D,E)和函數依賴集S=
(1)找出所有BCNF違例。
(2)如果該關系模式不是BCNF,則將它分解為BCNF

物理設計階段:任務是在資料庫邏輯設計的基礎上,為每個關系模式選擇合適的存儲結構和存取路徑

物理設計階段步驟:

(1)分析影響資料庫物理設計的因素;
(2)為關系模?
請參考

Ⅹ SQL和MySQL有什麼區別

mssql和mysql的區別
mssql 是微軟的那個 SQL Server,運行於windows 2000,2003等平台

mysql 是個開源的資料庫Server,可運行在windows平台、unix\\linux平台,其標准版是免費的,可以到www.mysql.com 看看

asp\\php只是一種解釋語言,不一定mssql不能用php,也不一定mysql非得用php,只不過asp-mssql,php-mysql是一種常用的組合

SQL資料庫完全手冊_1

SQL是Structured Quevy Language(結構化查詢語言)的縮寫。SQL是專為資料庫而建立的操作命令集,是一種功能齊全的資料庫語言。在使用它時,只需要發出「做什麼」的命令,「怎麼做」是不用使用者考慮的。SQL功能強大、簡單易學、使用方便,已經成為了資料庫操作的基礎,並且現在幾乎所有的資料庫均支持SQL。
##1 二、SQL資料庫數據體系結構
SQL資料庫的數據體系結構基本上是***結構,但使用術語與傳統關系模型術語不同。在SQL中,關系模式(模式)稱為「基本表」(base table);存儲模式(內模式)稱為「存儲文件」(stored file);子模式(外模式)稱為「視圖」(view);元組稱為「行」(row);屬性稱為「列」(column)。名稱對稱如^00100009a^:
##1 三、SQL語言的組成
在正式學習SQL語言之前,首先讓我們對SQL語言有一個基本認識,介紹一下SQL語言的組成:
1.一個SQL資料庫是表(Table)的集合,它由一個或多個SQL模式定義。
2.一個SQL表由行集構成,一行是列的序列(集合),每列與行對應一個數據項。
3.一個表或者是一個基本表或者是一個視圖。基本表是實際存儲在資料庫的表,而視圖是由若干基本表或其他視圖構成的表的定義。
4.一個基本表可以跨一個或多個存儲文件,一個存儲文件也可存放一個或多個基本表。每個存儲文件與外部存儲上一個物理文件對應。
5.用戶可以用SQL語句對視圖和基本表進行查詢等操作。在用戶角度來看,視圖和基本表是一樣的,沒有區別,都是關系(表格)。
6.SQL用戶可以是應用程序,也可以是終端用戶。SQL語句可嵌入在宿主語言的程序中使用,宿主語言有FORTRAN,COBOL,PASCAL,PL/I,C和Ada語言等。SQL用戶也能作為獨立的用戶介面,供交互環境下的終端用戶使用。
##1 四、對資料庫進行操作
SQL包括了所有對資料庫的操作,主要是由4個部分組成:
1.數據定義:這一部分又稱為「SQL DDL」,定義資料庫的邏輯結構,包括定義資料庫、基本表、視圖和索引4部分。
2.數據操縱:這一部分又稱為「SQL DML」,其中包括數據查詢和數據更新兩大類操作,其中數據更新又包括插入、刪除和更新三種操作。
3.數據控制:對用戶訪問數據的控制有基本表和視圖的授權、完整性規則的描述,事務控制語句等。
4.嵌入式SQL語言的使用規定:規定SQL語句在宿主語言的程序中使用的規則。
下面我們將分別介紹:
##2 (一)數據定義
SQL數據定義功能包括定義資料庫、基本表、索引和視圖。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SQL所提供的基本數據類型:(如^00100009b^)
1.資料庫的建立與刪除
(1)建立資料庫:資料庫是一個包括了多個基本表的數據集,其語句格式為:
CREATE DATABASE <資料庫名> 〔其它參數〕
其中,<資料庫名>在系統中必須是唯一的,不能重復,不然將導致數據存取失誤。〔其它參數〕因具體資料庫實現系統不同而異。
例:要建立項目管理資料庫(xmmanage),其語句應為:
CREATE DATABASE xmmanage
(2) 資料庫的刪除:將資料庫及其全部內容從系統中刪除。
其語句格式為:DROP DATABASE <資料庫名>
例:刪除項目管理資料庫(xmmanage),其語句應為:
DROP DATABASE xmmanage
2.基本表的定義及變更
本身獨立存在的表稱為基本表,在SQL語言中一個關系唯一對應一個基本表。基本表的定義指建立基本關系模式,而變更則是指對資料庫中已存在的基本表進行刪除與修改。
(1)基本表的定義:基本表是非導出關系,其定義涉及表名、列名及數據類型等,其語句格式為:
CREATE TABLE〔<資料庫名>.〕<表名>
(<列名> 數據類型 〔預設值〕 〔NOT NULL / NULL〕
〔,<列名> 數據類型 〔預設值〕 〔NOT NULL / NULL〕〕......
〔,UNIQUE (列名〔,列名〕......)〕
〔,PRIMARY KEY(列名)〕
〔,FOREIGN KEY(列名〔,列名〕......)REFERENCE <表名>(列名〔,列名〕......)〕
〔,CHECK(條件)〕 〔其它參數〕)
其中,〈資料庫名〉.〕指出將新建立的表存放於該資料庫中;
新建的表由兩部分組成:其一為表和一組列名,其二是實際存放的數據(即可在定義表的同時,直接存放數據到表中);
列名為用戶自定義的易於理解的名稱,列名中不能使用空格;
數據類型為上面所介紹的幾種標准數據類型;
〔NOT NULL/NULL〕指出該列是否允許存放空值,SQL語言支持空值的概念,所謂空值是「不知道」或「無意義」的值,值得注意的是數據「0」和空格都不是空值,系統一般默認允許為空值,所以當不允許為空值時,必須明確使用NOT NULL;
〔,UNIQUE〕將列按照其規定的順序進行排列,如不指定排列順序,則按列的定義順序排列;
〔PRIMARY KEY〕用於指定表的主鍵(即關系中的主屬性),實體完整性約束條件規定:主鍵必須是唯一的,非空的;
〔,FOREIGN KEY (列名〔,列名〕......) REFERENCE<表名>(列名〔,列名〕......)〕是用於指定外鍵參照完整性約束條件,FOREIGN KEY指定相關列為外鍵,其參照對象為另外一個表的指定列,即使用REFERENCE引入的外表中的列,當不指定外表列名時,系統將默認其列名與參照鍵的列名相同,要注意的是:使用外鍵時必須使用參照,另外數據的外鍵參照完整性約束條件規定:外鍵的值要麼與相對應的主鍵相同,要麼為空值(具體由實現系統不同而異)
〔,CHECK〕用於使用指定條件對存入表中的數據進行檢查,以確定其合法性,提高數據的安全性。
例:要建立一個學生情況表(student)
CREATE TABLE student //創建基本表student
(st_class CHAR(8),// 定義列st_class班級,數據類型為8位定長字元串
st_no CHAR(10) NOT NULL,//定義列st_no學號,類型為10位定長字元串,非空
st_name CHAR(8) NOT NULL,//定義列st_name姓名,類型為8位定長字元串,非空
st_sex CHAR(2),//定義列st_sex性別,類型為2位定長字元串
st_age SMALLINT,//定義列st_age年齡,類型為短整型
PRIMARY KEY (st_no))//定義st_no學號為主鍵。
例:要建立課程設置表(subject)
CREATE TABLE subject//創建基本表subject
(su_no CHAR(4) NOT NULL,// 定義列su_no課號,類型為4位定長字元串,非空
su_subject CHAR(20) NOT NULL,// 定義列su_subject課程名,類型為20位定長字元串,非空
su_credit INTEGER,// 定義列su_credit學分,類型為長整數
su_period INTEGER,//定義列su_period學時,類型為長整數
su_preno CHAR(4),//定義列su_preno先修課號,類型為4位定長字元串
PRIMARY KEY(su_no))//定義su_no課號為主鍵。
例:要建立學生選課表(score)
CREATE TABLE score //創建基本表score
(st_no CHAR(10),//定義列st_no學號,類型為10位定長字元串
su_no CHAR(4),//定義列su_no課號,類型為4位定長字元串
sc_score INTEGER NULL,//定義列sc_score,類型為長整形,可以為空值
FOREIGN KEY (st_no) REFERENCE student,//從表student中引入參照外鍵st_no,以確保本表與表student的關聯與同步
FOREIGN KEY (suno) REFERENCE subject)//從表subject中引入參照外鍵su_no,以確保本表與表subject的關聯與同步
(2)基本表的刪除:用以從資料庫中刪除一個基本表及其全部內容,其語句格式為:
DROP TABLE〔<資料庫名>.〕表名
例如:將上面建立的表都刪除
DROP TABLE student,subject,score
(3)基本表的修改:在基本表建立並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需要根據實際要求對基本表的結構進行修改,即增加新的屬性或刪除屬性。

增加屬性的語句格式為:
ALTER TABLE 〔<資料庫名>.〕表名 ADD
(<列名> 數據類型 〔預設值〕 〔NOT NULL / NULL〕
〔,<列名> 數據類型〔預設值〕〔NOT NULL / NULL〕〕......
〔,UNIQUE (列名〔,列名〕......)〕
〔,PRIMARY KEY(列名)〕
〔,FOREIGN KEY(列名〔,列名〕......) REFERENCE <表名>(列名〔,列名〕......)〕
〔,CHECK(條件)〕〔其它參數〕)
例如:在基本表student中加入列stborn出生日期,數據類型為DATE,且不能為空值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stborn DATE NOT NULL)
刪除屬性的語句格式為:
ALTER TABLE 〔<資料庫名>.〕表名 DROP
( <列名> 數據類型 〔預設值〕〔NOT NULL / NULL〕
〔,<列名> 數據類型 〔預設值〕〔NOT NULL / NULL〕〕......)
例如:將基本表student中的列st_age刪除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st_age)
3.視圖定義與刪除
在SQL中,視圖是外模式一級數據結構的基本單位。它是從一個或幾個基本表中導出的表,是從現有基本表中抽取若乾子集組成用戶的「專用表」。這種構造方式必須使用SQL中的SELECT語句來實現。在定義一個視圖時,只是把其定義存放在系統的數據中,而並不直接存儲視圖對應的數據,直到用戶使用視圖時才去求得對應的數據。
(1)視圖的定義:定義視圖可以使用CREATE VIEW語句實現,其語句格式為:
CREATE VIEW 視圖名 AS SELECT語句
從一個基本表中導出視圖:
例:從基本表student中導出只包括女學生情況的視圖
CREATE VIEW WOMANVIEW AS //創建一個視圖WOMANVIEW
SELECT st_class,st_no,st_name,st_age //選擇列st_class,st_no,st_name,st_age顯示
FROM student //從基本表student引入
WHERE st_sex=『女』//引入條件為性別為「女」,注意字元變數都使用單引號引用
從多個基本表中導出視圖:
例如:從基本表student和score中導出只包括女學生且分數在60分以上的視圖
CREATEVIEW WOMAN_SCORE AS //定義視圖WOMANSCORE
SELECT student.st_class,student.st_no,student.st_name,student.st_age,score.sc_score //有選擇性顯示相關列
FROM student.score //從基本表student和score中引入
WHERE student.st_sex=『女』AND score.sc_score>=60 AND student.st_no=score.st_no //選擇條件:性別為「女」 且分數在60分以上。並使用st_no將兩表聯系起來。
以後如果進行這一視圖的應用,則只需使用語句
SELECT * FROM WOMAN_SCORE //其中「*」為通配符,代表所有元素
(2)視圖的刪除:用於刪除已不再使用的視圖,其語句格式如下:
DROP VIEW 視圖名
例:將上面建立的WOMAN_SCORE視圖刪除
DROP VIEW WOMAN_SCORE
4.索引的定義與刪除
索引屬於物理存儲概念,而不是邏輯的概念。在SQL中拋棄了索引概念,直接使用主鍵概念。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關系DBMS同時包括索引機制和主鍵機制,這里我們推薦使用主鍵機制,因為它對系統資源佔用較低且效率較高。
(1)索引的定義:索引是建立在基本表之上的,其語句格式為:
CREATE 〔UNIQUE〕 INDEX 索引名 ON
〔<資料庫名>.〕表名(列名 〔ASC/DESC〕〔,列名 〔ASC/DESC〕〕......)
這里,保留字UNIQUE表示基本表中的索引值不允許重復,若預設則表示索引值在表中允許重復;DESC表示按索引鍵降序排列,若預設或ASC表示升序排列。
例:對基本表student中的st_no和st_age建立索引,分別為升序與降序,且索引值不允許重復
CREATE UNIQUE INDEX STINDEX ON//創建索引STINDEX
student(st_no ASC,st_age DESC)//對student中的st_no和st_age建立索引
(2)索引的刪除:
DROP INDEX 索引名
例:刪除上面建立的索引STINDEX
DROP INDEX STINDEX
##2 (二)數據查詢
SQL是一種查詢功能很強的語言,只要是資料庫存在的數據,總能通過適當的方法將它從資料庫中查找出來。SQL中的查詢語句只有一個:SELECT,它可與其它語句配合完成所有的查詢功能。SELECT語句的完整語法,可以有6個子句。完整的語法如下:
SELECT 目標表的列名或列表達式集合
FROM 基本表或(和)視圖集合
〔WHERE條件表達式〕
〔GROUP BY列名集合
〔HAVING組條件表達式〕〕
〔ORDER BY列名〔集合〕…〕
整個語句的語義如下:從FROM子句中列出的表中,選擇滿足WHERE子句中給出的條件表達式的元組,然後按GROUPBY子句(分組子句)中指定列的值分組,再提取滿足HAVING子句中組條件表達式的那些組,按SELECT子句給出的列名或列表達式求值輸出。ORDER子句(排序子句)是對輸出的目標表進行重新排序,並可附加說明ASC(升序)或DESC(降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