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語言 » c語言邏輯地址相關題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c語言邏輯地址相關題

發布時間: 2022-10-28 13:04:38

c語言 問題

地址映射方面的知識:

首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如果i的地址是2000,這是最初的邏輯地址,真正到最後起指向的內存地址可不是2000,是要進過映射後形成的物理地址。如果你對地址映射的內容感興趣,那麼可以看看我的第3段。

地址映射和硬體有關,我只清楚intel 80386後出現的保護模式,具體細節很繁雜,我只說下大概的過程。首先你的2000地址會經過一次段式地址印射變成線性地址,具體印射過程要有一定知識累積才能看懂,在linux系統裡面,這次印射完全不起作用,最後形成的地址還是2000.到第2次頁式地址映射變成最終的邏輯地址,鑒於它的重要性,我大致說下過程,在內存有2張對內存管理很重要的表,頁面目錄表和頁面表,32位2進制的地址會被分成10位,10位和12位這3個數,第一個10為做頁面目錄表的下標,找到一個表項,這個表項指向一個頁面表,第2個目錄做為表的下標,找到一個表項就成了內存頁面起始地址加上最後的12位偏移量就是最終的物理地址。這就是intel保護模式定址。

所以你看到進過一系列的運算後,2000的數值就會變成其它值,而表裡面的值是沒人知道的包括操作系統,所以沒人能知道它最後變成什麼樣子。

還是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吧,i裡面地址確實是2000,但進過地址映射後就不知道多少了,但放心只要是一個進程內部,他能訪問的頁面表被限制了,所以你int * p = 2000;如果你確定i的地址是2000的話,這樣寫我寫過,最後p指向的是i同一塊內存,雖然出警告,不要理他。

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我想第2個問題我也回答了,當然你要保證2個變數是同一個進程。下面這樣可不行:

int main() {
int a = 10;
}

int main() {
int * b = 2000; //我已經確定了a的地址是2000
}

b可訪問不到a,他們不是同一個進程。
可能你沒看懂,不過這是我能說的最詳細了,(更詳細就可以出書了)。沒看懂的原因是需要知識的積累。

⑵ 一道c語言邏輯題目,求大神幫一下!

逐一驗證即可,偽代碼

⑶ 什麼是邏輯地址什麼是物理地址在實模式下,如何求存儲器的物理地址假設一個

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區別是:
邏輯地址(Logical Address) 是指由程序產生的與段相關的偏移地址部分。例如,你在進行C語言指針編程中,可以讀取指針變數本身值(&操作),實際上這個值就是邏輯地址,它是相對於你當前進程數據段的地址,不和絕對物理地址相干。只有在Intel實模式下,邏輯地址才和物理地址相等(因為實模式沒有分段或分頁機制,Cpu不進行自動地址轉換);邏輯也就是在Intel 保護模式下程序執行代碼段限長內的偏移地址(假定代碼段、數據段如果完全一樣)。應用程序員僅需與邏輯地址打交道,而分段和分頁機制對您來說是完全透明的,僅由系統編程人員涉及。應用程序員雖然自己可以直接操作內存,那也只能在操作系統給你分配的內存段操作。
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 是指出現在CPU外部地址匯流排上的定址物理內存的地址信號,是地址變換的最終結果地址。如果啟用了分頁機制,那麼線性地址會使用頁目錄和頁表中的項變換成物理地址。如果沒有啟用分頁機制,那麼線性地址就直接成為物理地址了。
虛擬內存(Virtual Memory)是指計算機呈現出要比實際擁有的內存大得多的內存量。因此它允許程序員編制並運行比實際系統擁有的內存大得多的程序。這使得許多大型項目也能夠在具有有限內存資源的系統上實現。一個很恰當的比喻是:你不需要很長的軌道就可以讓一列火車從上海開到北京。你只需要足夠長的鐵軌(比如說3公里)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採取的方法是把後面的鐵軌立刻鋪到火車的前面,只要你的操作足夠快並能滿足要求,列車就能象在一條完整的軌道上運行。這也就是虛擬內存管理需要完成的任務。在Linux 0.11內核中,給每個程序(進程)都劃分了總容量為64MB的虛擬內存空間。因此程序的邏輯地址范圍是0x0000000到0x4000000。有時我們也把邏輯地址稱為虛擬地址。因為與虛擬內存空間的概念類似,邏輯地址也是與實際物理內存容量無關的。 邏輯地址與物理地址的「差距」是0xC0000000,是由於虛擬地址->線性地址->物理地址映射正好差這個值。這個值是由操作系統指定的。

⑷ C語言的邏輯題

(1)0;因為a+b>c為真,邏輯值是1,但b==c為假,邏輯值是0,&&表示「且」,所以該式值為0。
(2)1;因為a不為0,所以邏輯式a為真,同理b+c也為真,b-c也為真,所以該式值為1。
(3)1;a>b為假,所以!(a>b)為真,c值不為零,所以!c的邏輯值是零,||表示「或」,1&&0||1為1。
(4)0;看後面&&0就知道是0了。
(5)1;!(a+b)的邏輯值是0,所以!(a+b)+c-1==0+5-1==4!=0,而b+c/2也不為零,所以該式為真。

⑸ C語言中 知道邏輯地址 如果計算物理地址

要看具體情況的,這個是根據操作系統的地址映射有關的,操作系統根據可以把邏輯地址映射到不同的·物理地址的,要看具體的映射方法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統,比如分段和分頁方式計算方法是不·一樣的。
「物理地址*10H + 偏移地址 和 物理地址*10H + 邏輯地址 是等價的嗎?」的說法應該是分段的說法。物理地址*10H + 偏移地址 和 物理地址*10H + 邏輯地址不是等價的:物理地址*10H + 偏移地址=邏輯地址

⑹ c語言的邏輯推理題!!急求!!!

#include<stdio.h>
typedefstruct{
intP,Q,R,S;
}Result;
intcheckPQ(Resultconst*constr){
if(r->P)//ifPistrue,Qmustbetrue.
returnr->Q;
return1;
}
intcheckQR(Resultconst*constr){//Q&&R=false;
return!(r->Q&&r->R);
}
intcheckRS(Resultconst*constr){//R||S=true;
returnr->R||r->S;
}
intcheckSQ(Resultconst*constr){//ifSistrue,Qisfalse
if(r->S)
return!r->Q;
return1;
}
intcheckPQRS(Resultconst*constr){
return2==r->P+r->Q+r->R+r->S;//only2istrue.
}
intmain()
{
Resultr;
for(inti=0;i<16;++i){
intj=i;
r.P=j%2;j/=2;
r.Q=j%2;j/=2;
r.R=j%2;j/=2;
r.S=j%2;
if(checkPQRS(&r)&&checkPQ(&r)&&checkQR(&r)&&checkRS(&r)&&checkSQ(&r))
printf("P=%d,Q=%d,R=%d,S=%d ",r.P,r.Q,r.R,r.S);
}
}

符號化短路略做簡化版本:

#include<stdio.h>
typedefstruct{
intP,Q,R,S;
}Result;
intcheckPQ(Resultconst*constr){
returnr->P&&r->Q||!r->P;//ifpistrue,qmustbetrue.
}
intcheckQR(Resultconst*constr){//Qconst*const*R=false;
return!(r->Q&&r->R);
}
intcheckRS(Resultconst*constr){//R||S=true;
returnr->R||r->S;
}
intcheckSQ(Resultconst*constr){//ifSistrue,Qisfalse
returnr->S&&!r->Q||!r->S;
}
intcheckPQRS(Resultconst*constr){
returnr->P+r->Q+r->R+r->S==2;//only2istrue.
}
intmain()
{
Resultr;
for(inti=0;i<16;++i){
intj=i;
r.P=j%2;j/=2;
r.Q=j%2;j/=2;
r.R=j%2;j/=2;
r.S=j%2;
if(checkPQRS(&r)&&checkPQ(&r)&&checkQR(&r)&&checkRS(&r)&&checkSQ(&r))
printf("P=%d,Q=%d,R=%d,S=%d ",r.P,r.Q,r.R,r.S);
}
}

輸出結果

P=0,Q=0,R=1,S=1

⑺ 計算機二級C語言選擇題及答案(2)

}

printf("%d ",num);

}

程序執行後的輸m結果是()。

A.35

B.37

C.39

D.3975

32.以下程序的'輸出結果是()。

main()

{char st[20]="hello \";

printf("%d%d ",strlen(st).sizeof(st));

}

A.9 9

B.5 20

C.13 20

D.20 20

33.若有以下的定義:‘int t[3][2];”,能正確表示t數組元素地址的表達式是()。

A.&t[3][2]

B.t[3]

C.t[l]

D.t[2][2]

34.函數fseek(pf,OL,SEEK END)中的SEEK ENE 代表的起始點是()。

A.文件開始

B.文件末尾

C.文件當前位置

D.以上都不對

35.下述程序的輸出結果是()。

#include

main()

{ int i;

for(i=l;i<=10;i++)

{if(i*i>=20)&&(i*i<=100))

break;

}

printf("%d ",i*i);

}

A.49

B.36

C.25

D.64

36.若有定義“int b[8],*p=b;”,則p+6表示()。

A.數組元素b[6]的值

B.數組元素b[6]的地址

C.數組元素b[7]的地址

D.數組元素b[o]的值加上6

37.設變數已正確定義,則以下能正確計算f=n!的程序是()。

A.f=0:

for(i=1;i<=n;i++)f*=i:

B.F=1:

for(i=l;i<2n;i++)f*=i:

C.f=l:

for(i=n;i>1;i++)f*=i:

D.f=1;

for(i=n;i>=2;i--)f*=i:

38.下述程序執行的輸出結果是()。

#include

main()

{ char a[2][4];

strcpy(a,"are");strcpy(a[1],"you");

a[0][3]=’&’;

printf("%s ",a):

}

A.are&you

B.you

C.are

D.&

39.設x=011050,則x=x&01252的值是()。

A.0000001000101000

B.1111110100011001

C.0000001011100010

D.1100000000101000

40.在“文件包含”預處理語句的使用形式中,當#include後面的文件名用(雙引號)括起時,尋找被包含文件的方式是()。

A.直接按系統設定的標准方式搜索目錄

B.先在源程序所在的目錄搜索,如沒找到,再按系統設定的標准方式搜索

C.僅僅搜索源程序所在目錄

D.僅僅搜索當前目錄

【答案與解析】

1.D。【解析】演算法的空間復雜度,是指執行這個演算法所需的存儲空間。演算法所佔用的存儲空間包括演算法程序所佔用的空間、輸入的初始數據所佔用的存儲空間、演算法執行過程中所需要的額外空間。

2.D。【解析】數據的存儲結構是指數據的邏輯結構在計算機存儲空間中的存放形式,一種數據結構可以根據需要採用不同的存儲結構,用的存儲結構有順序和鏈式結構。用不同的存儲結構,其處理的效率是不同的。

3.D。【解析】所謂的交換排序方法是指藉助數據元素之間的互相交換進行排序的一種方法,包括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冒泡排序通過相鄰元素的交換,逐步將線性表變成有序是一種最簡單的交換排序方法。

4.C。【解析】結構化程序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之一是限制使用GOT0語句,但不是絕對不允許使用GOT0語句。其他三項為結構化程序設計的原則。

5.D。【解析】文件系統所管理的數據文件基本上是分散、相互獨立的。相對於資料庫系統,以此為基礎的數據處理存在3個缺點:數據冗餘大、數據的不一致性、程序與數據的依賴性強。

6.C。【解析】面對象的設計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現實世界的概念抽象地思考問題從而自然地解決問題。它雖強調模擬現實世界中的概念而不強調演算法,但是它鼓勵開發者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從應用領域的概念角度去思考。

7.D。【解析】所謂的後序遍歷是指,首先遍歷左子樹,然後遍歷右子樹,最後訪問根結點,並且在遍歷左、右樹時,仍然先遍歷左子樹,然後遍歷右子樹,最後訪問根點。因此,後序遍歷二叉樹的過程也是一個遞歸過程。

8.B。【解析】軟體的過程設計是指系統結構部件轉換成軟體的過程描述。

9.A。【解析】①對軟,牛開發的進度和費用估計不準確:②用戶對已完成的軟體系統不滿意的現象時常發生;③軟體產品的質量往往靠不住;④軟體常常是不可維護的;⑤軟體通常沒有適當的文檔;⑥軟體成本在計算機系統總成本中所佔的比例逐年上升;⑦軟體開發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計算機應用迅速普能及深入的趨勢。

10.C。【解析】對象的封裝性是指從外面看只能看到對象的外部特性,而對象的內部,其處理能力的實行和內部狀態對外是不可見的,是隱蔽的。

11.C。【解析】資料庫系統由如下5個部分組成:資料庫(DB)、資料庫管理系統fDBMS)、資料庫管理員(人員)、系統平台之一——硬體平台(硬體)、系統平台之二——軟體平台(軟體)。其中 DB(DataBase)即資料庫,是統一管理的相關數據的集合;DBMS即資料庫管理系統,是位於用戶與操作系統之間的一層數據管理軟體,為用戶或應用完程序提供訪問DB的方法。由以上可知,選C為正確答案。

12.A。【解析】標識符是由字母、數字或下劃線組成,並且它的第一個字元必須是字母或者下劃線。B選項int不是表達變數類型的標識符,它不能再用做變數名和函數名。C 選項do是C語言的一個關鍵字。D選項標識符只能以字母或下劃線開始。

13.D。【解析】本題考查邏輯運算符的使用。當“&&”的兩個運算對象都是邏輯1時,表達式返回值才是1;“||” 的兩個運算對象至少有一個是邏輯1時,表達式返回值也是1,x14.C。【解析】第1個printf函數,格式說明的個數是2,而輸出項的個數是3,所以對於多餘的輸出項k不予輸出;第2個printf函數,有兩個%說明,第1個%後面的字元要原樣輸出。本題考查printf函數的格式。①“%x”和“%0”分別表示以十六進制和八進制無符合型輸出整型數據(不帶前導ox或0);②printf函數中格式說明符之前插入的任何字元都原樣輸出;③格式說明與輸出項的個數,也要相等,如果格式說明的個數少於輸出項的個數,則對於多餘的輸出項不予輸出。

15.C。【解析】函數fun(int x,int y)的功能是返回x+y的值。在主函數中,變數a,b,c的初始值分別為1,2,3。因此,逗號表達式“a++,b++,aq b”的值等於5,表達式c++的值為3,調用於函數的表達式為“fun(5,3);”,其返回值等於8。

16.D。【解析】在x=2,y=x+3/2中,3/2=1。2+1= 3,因此表達式的值為3,因為x,y為double型變數,故選擇D選項。

17.A。【解析】當x為1時,執行case 1,a自加等於1,因為case 1後沒有break,接著執行case 2,此時a的值為2,b自加為1,故選擇A選項。

18.D。【解析】本題考夢自增運算符“++”、邏輯與運算符“&&”和邏輯或運算符“||”。自增運算符“++”出現在變數之前,表示先使用變數的值加l,再使用變數的值進行運算;出現在變數之後,表示先使用變數的值進行運算,再使用變數的值加l。當邏輯與運算符“&&’’兩邊的運算對象都為真時,邏輯表達式的值才為真;當邏輯或運算符“||”只要一個值為1,值就為1。根據運算符的優先順序,題中應先計算內層括弧中的值。++j是先自加後運算,因此運算時j的值等於3,所以表達式++j=3成立,即表達式的值為1;1與任何數都為進行或(||)運算,結果都為1,因此k=3的表達式i++是先運算後自加,因此運算時i為1,所以i++=1成立,自加1後i=2。if語句的條件為真即“1”,所以輸出i、j、k的值分別是2,3,3。

19.A。【解析】本題考查switch語句。當i一1時,執行case 1,因為沒有遇到break語句,所以依次往下運行,“a=a+ 2=2,a=a+3=5”;當i=2時,執行case 2,因為沒有遇到break語句,所以依次往下執行,“a=a+2=7,a=a+3= 10”;當i=3時,執行case 3,a=a+1=11,因為沒有遇到break語句,所以依次往下運行,a—a+2—13,a—a+3一l6:當i=4時,執行default,a=a+3=19,結束循環。

20.C。【解析】只有當3個if條件同時成立,即能夠同時被2、3、7整除時,才輸出i的值,而從0到50能夠同時被2、3、7整除的數只有42,故選擇C選項。

21.A。【解析】循環的作用是求行下標從1到2列下標從0到i的元素之和,即s=a[1][0]+a[1][1]+a[2][0]+a [2][1]+a[2][2]=3+4+5+6+0=18。

22.A。【解析】在程序語句中,k的初始值為5,進行第l次while循環後,k自減1為4,非0,執行循環體里的printf語句,輸出k,此時k的值變為1。程序執行第2次循環時,k 自減1變為0,為假,退出while循環語句。所以程序的最後結果為1。

23.A。【解析】通過地址來引用數組元素的方法有下列5種:

(1)a[i][j];(2)*(a[i]+j);(3)*(*(a+j)+i);(4)* (a[i][j]);(5)(&aE0][0]q-3*i+j)。故A正確。

24.C。【解析】選項A、B的空間不夠;字元串存儲要有結束符’’,且要佔用一個空間,printf用來輸出字元,不能輸入字元串。

25.D。【解析】由題目ee線性鏈表的定義可知,要將q 和r所指的結點交換前後位置,只要使q指向r的後一個結點,p指向r結點,r指向q結點即可。而在選項D由,r-> next=q,這時r指向的節點為q;p->next r,這時p指向的節點為r;q->next=r->next,因為r節點已經指向q,所以執行這個語句後q又指向q,所以選項D不正確。

26.B。【解析】在第1次外層for循環中,首先x++得到x=1。進入到內層for循環,只有循環j的值為奇數時,變數x的值才自加1,所以在內層for循環執行過程中,變數x的值自加兩次,當退出內層for循環時,x=3,然後執行x++,得到x=4。在進入執行第2次外層for循環中,首先x++得到x=5。進入到內層for循環,只有循環變數j的值為奇數時,變數x的值才自加1,所以在內層for循環執行過程中,變數X的值自加1兩次,當退出內層for循環時,x=7,然後執行x++,得到x=8,所以列印輸出變數x的值為8。

27.C。【解析】子函數fun1(double a)的功能是返回a的平方值的整數部分。子函數fun2(double x,double y)的功能是返回X的平方值的整數部分與Y的平方值的整數部分的和。又因為題中變數w的定義為double型,函數fun(2) 的定義為int型,按照各類數值型數據間的混合運算,整型數據被轉換為實型數據。所以雙精度型變數w的值為5.O。

28.C。【解析】在for循環語句中自變數i從0開始,每次自加2,執行s+=*(t+i)語句,因為C語言規定數組名做表達式相當於數組的首地址,也就是第一個元素的地址。因此,*(t+i)代表數組的第i+1個元素。所以程序運行的結果是1+3+5+7+9=25,即變數S的值等於25。

29.A。【解析】本題在函數int fun(int n)的定義中又出現了對函數fun的調用,所以函數fun是遞歸函數。因而在主函數中調用x=fun(x)時,當輸入10賦給變數x時,遞歸調用的過程為

fun(10)=10…fun(9)=104-94-fun(8)=104-9+84- fun(7)

=10+9++8++7++fun(6)=10+9++8+7+6+fun (6)

=10+9++8+7+6+5+fun(4)

=10+9++8+7+6+5+4+fun(3)

=10+9++8+7+6+5+4+3+fun(2)

=10+9++8+7+6+5+4+3+2+fun(1)

=10+9++8+7+6+5+4+3+2=55

⑻ C語言題目:輸入一個IP地址,判斷是否為正確形式

if((a[i]<'0'||a[i]>'9')&&a[i]!='.')//正確形式的時候

這一句,在ASCII表中0是在9前面的,所以應該是a[i]>='0'&&a[i]<='9',中間是邏輯與,這樣可以保證只有數字才有效

還有,你的程序邏輯也有點問題,for(i=1;a[i]!='\n';i++),這是從a[1]開始判斷,但是,應該是從a[0]開始判斷。

再有,這個for循環裡面,一開始判斷的是輸入的段數,你是根據點號判斷的,你自己數一下,應該是3個點,但是你卻是判斷的 j!=4;肯定報錯的

還有,判斷大於3個數字的那裡也有問題,你從始至終都只給b[]賦值過1,而且b[]並未初始化,數組元素值不確定,怎麼能b[1]-b[0]>4呢?

⑼ C語言中知道邏輯地址如果計算物理地址

可以這么考慮!先把邏輯地址(H)轉換成二進制,前6位為頁號p得先轉換成10進制為2,取得對應的塊號,用塊號*1024加上後10位為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轉化十進制就是再除以1024等於數A余數B,A為邏輯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