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語言 » c語言艾賓羅斯記憶曲線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c語言艾賓羅斯記憶曲線

發布時間: 2022-09-08 06:21:58

⑴ 怎麼用艾賓庫斯記憶法背英語單詞

我用的是老師給我建議的軟體背的,就是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法來背的,電腦版和手機版都有的,叫做角鬥士我愛背單詞9(注意一定是角鬥士系列的flyenglish),有各種教材和分類的詞庫,還可以自建詞庫,發音清晰,單詞可以設定依次循環播放,還可以每天自己決定背多少個,軟體能夠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自動提醒該復習的詞彙,這樣反復復習就記住了,而且還能把單詞製作成mp3文件來聽,北大老師製作的,這個是角鬥士系列的,十大品牌的,你去淘寶找一下就有的。

⑵ 人類現在對記憶研究到底發展到哪了

記憶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經常用「博聞強記」來指稱一個學者的知識淵博和記憶非凡。據說,茅盾能一字不差地背誦《紅樓夢》,錢鍾書不但精通七種語言,而且當你向他提出任何一種理論觀點時,他都能任意援引並背誦其出處和原文。一個叫O』Brien的人,在20世紀90年代成了「世界記憶冠軍」,他聲稱:「現在我可以在一次聚會上認識一百個陌生人,並且准確無誤地記住所有這些人的名字。」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在小說《奇才富內斯》中描寫的那位主人公更是具有無與倫比的記憶力,他「一眼就能看清一株野葡萄藤上的所有枝葉和葡萄;他知道1882年4月30日清晨南極上空雲彩的形狀;他還能將這些雲彩的形狀在記憶中同僅僅看過一次的用西班牙牛皮精裝的書中的條紋進行比較,也能將它們同吉布拉雀戰役前夜一隻船漿在黑河上盪起的水的波紋作對比……」
| 自有文明以來,人們就對記憶問題進行了不懈的研究,但迄今為止也難說徹底揭開了人類記憶之謎。在遙遠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把人的內心比作一個鳥舍,而個別記憶就像生活於其中的鳥一樣。最近則有報道說: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人腦中一小塊硬幣大小的區域決定了人的瞬間工作記憶容量的大小,這一小塊區域因此成了決定人的智力的「記憶瓶頸」。更有趣的報道還有:據說英國科學家最近正在研製「記憶丸」,吃了可以使記憶力大增;美國科學家正在研製「忘憂葯」,吃了可以使你忘卻一切煩惱……我們對此無意獵奇,也不敢輕易肯定或者否定,這篇小文只想總結心理學家們對記憶所做的那些著名研究,並嘗試歸納出幾條增強記憶的規律性的東西。
1.記憶是什麼
關於記憶的定義有很多,但以下兩個可能是最簡潔的:在一定的時間內維持信息的能力(Matlin, 1998);獲取信息並在一定的時間內使之保持或修復的心理過程 (Ashcraft, 1994)。但是,我更喜歡C. G. Jung writes的這個定義:「我們叫做記憶的東西,乃是在人們的頭腦中重現無意識內容的能力,並且它還是我們可以清晰地辨別我們的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內容聯系的第一種功能。」
具體說來,記憶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或發展階段:一是編碼(encoding),即將有關信息或者學習材料呈現出來,這就相當於錄音機對聲音的識別和錄入;二是貯存(storge),編碼的結果是將信息貯存於記憶系統之中;三是提取(retrieval),這涉及從記憶系統中恢復或抽取所貯存的信息的過程。當然,這三個要素或階段是不能分割的。正如Tulving和Thomson所指出的:「只有貯存過的信息才能被提取,而且……信息怎樣被提取出來依賴於它是怎麼被貯存的。」
多年以來,人類的記憶工作一直被類比為電子計算機的工作。有人把記憶的存儲形象化地類別為圖書館里的藏書,而你不提取它們並不等於這些藏書不存在。但以空間比喻暗示貯存系統是不準確的,按照連結主義或神經網路的觀點,被記憶的各種信息是以「結點」或單元間大量連結的形式來貯存的,它們並不是存儲於某個單一的場所。
2.艾賓豪斯記憶曲線
第一個對記憶進行科學研究的人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Ebbinghaus,1850——1909),他發現了著名的「記憶曲線」或「遺忘曲線」(memory curve or forgetting curve),並在1885年出版了《記憶》一書,他在一百年前所做的記憶研究直到現在還有很大的影響。

由圖我們可以看到,其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而曲線則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它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開始是很快的,學習結束不到一小時,50%的內容已經想不起來,一天過後,遺忘的速度逐漸慢下來,而到了第二天,能記住的東西基本上就不大會忘記了。這也就是說,記憶或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著名的有關遺忘的「先快後慢」原則。
正是依據這條規律,在對學習材料的記憶過程中,人們特別強調復習的重要性。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具體地說,遵照艾賓豪斯記憶曲線,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時間間隔安排復習,比如剛學習的材料第一次復習放在一兩個小時後,第二次復習放在一天後,第三次復習放在三天後,依次類推,復習的時間間隔越來越長。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不能機械地理解艾賓豪斯記憶曲線,畢竟每個人的記憶能力存在著差異,你可以根據此方法靈活地制定自己的復習計劃。
3.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請實驗者按一定順序學習一系列的單詞,然後讓他們自由地回憶,也就是說,想到哪個單詞就說出哪個單詞。結果發現,最先學習的單詞和最後學習的單詞,其回憶成績最好,而中間部分的單詞回憶成績最差。據此,心理學家描繪出了關於記憶的「系列位置曲線」(serial position curve),並將這種現象稱為「系列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

系列位置效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開始部分的回憶現象稱為「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結尾部分的回憶現象稱為「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而從圖中我們又可以看到,結尾部分的回憶成績比開始部分的回憶成績還要好些——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因為前者是我們剛剛記憶的部分,還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因而其記憶效果和後者相比畢竟是不同的。
這一規律在學習和記憶中有什麼應用價值呢?起碼有兩點可以借鑒:(1)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該不斷地變換學習的開始位置。比如我們記誦一篇講稿,不要每次都從開始讀到結尾,有時可以從講稿的中間部分讀起,這樣才不至於只記得開頭和結尾部分,而恰恰忘了中間部分。(2)在學習過程中留出一點時間間隔可以加強記憶效果,特別是完成了某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後更應該留下5~10分鍾的時間來休息,這樣可以鞏固已經學習的內容,同時也不

至於因太過疲勞而影響後面的學習。
4.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有幾位記憶理論家對記憶系統的基本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認為,根據記憶的時間長度,人類的記憶大致可以分為這樣三種形式:一種是「瞬時記憶」(sensory term memory),即那種時間極其短暫,甚至不到半秒鍾就可以忘記的記憶,如各種一閃即逝的感覺;另一種是「短時記憶」(short term memory),即那種不到一分鍾就可以忘掉的記憶,比如你和陌生人打電話,你先看一下電話號碼,然後再撥電話,等你打完電話,你可能就永遠想不起它了;最後一種是「長時記憶」(long term memory),指那種可以保持時間超過一分鍾,甚至一小時、一天、一個月或者一生的記憶。這三種記憶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並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下面是心理學家描繪的關於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圖。

我們說三種記憶並無高下優劣之分,但畢竟長時記憶最為人們所重視;我們說某某人記憶力好,實際上就是指他有較強的長時記憶能力。心理學家在一開始的很長時間內,主要研究的也是長時記憶。因此,所謂提高記憶效率的問題自然就變成了:如何使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在這里,弄清短時記憶的心理機制可能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關於一個人的短時記憶廣度,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John Miller)經過7年的反復測驗,在一篇名為《奇妙的數字:7±2》的論文中指出,正常成年人記憶廣度的平均數為7±2。這個數值具有相對穩定性,得到了國際心理學界的公認。舉例來說,對於一組隨意選出的數字序列,我們正常人保持短時記憶的廣度應該在7位數左右。但實際情況似乎並非如此,比如有的人完全可以一口氣記住遠遠超過7位以上的數字序列,這又是為什麼呢?其關鍵就在於,我們可以把看似雜亂無章的數字序列排成大約7組,並賦予它們一定的意義,這樣就可以將之較長時間地儲存在頭腦中了。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記憶圓周率小數點後的22位數字:3.1415926535897932384626,直接記憶很有難度,但有人編歌訣曰:「山頂一寺一壺酒,爾樂苦煞我,把酒吃,酒殺爾,殺不死,樂爾樂。」這樣記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5.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
長時記憶包含了多種多樣的信息。心理學家很自然地假設,長時記憶是由多個子系統組成的,每一個子系統負責加工某些類別的信息。Tulving(1972)由此提出了「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和「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的區分。根據Tulving的觀點,情景記憶指的是對發生於特定時間、特點地點的特定事件或情節的存儲(或提取),而語義記憶則指的是關於客觀世界的事實和概念的一般性知識。比如你去某地旅遊(如重慶),你可能記得在這個山城走路的艱難情況以及那裡的濃霧,這就是情景記憶;而由此你知道了重慶是中國的一個直轄市以及重慶所擁有的人口數量,這則屬於語義記憶。
據研究,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存在著重大區別:一是前者涉及對過去事件進行意識性提取時的主觀經驗,而後者則沒有;二是大腦的前額皮質在參與前者加工時比後者加工時有更強的興奮。但它們也表現出某些相似性:「信息貯存於情景和語義記憶系統的方式是高度相似的。如果不存放相關的信息至情景記憶中,那麼尚無方法能把編碼的信息貯存到成人的語義記憶之中,而且反之亦然。」(Wheeler等,1997)這對於我們的學習和記憶有什麼啟示呢?那就是可以通過創設情景來強化人們對理論性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即要通過建立兩種記憶之間的聯系來促進它們的和諧、健康發展。
6.記憶術 通過對記憶規律和記憶超人的研究,心理學家們總結出了很多用來改善長時記憶的記憶術。你隨便在互聯網上搜索,也可以發現諸如「骨架記憶法」、「歸類記憶法」、「理解記憶法」、「聯想記憶法」、「循環記憶法」、「構詞記憶法」等等似乎可以使人一夜記憶力大增的記憶術,如同吃了那種即將發明出來的「記憶丸」。但實際上,目前所見的一切記憶術的核心原則無非一條:那就是必須善於利用以前獲得的相關知識對新的信息進行組織和編碼。根據Ericsson和

⑶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揭示了什麼規律

遺忘規律
時間間隔 保持的百分比 遺忘的百分比
20分鍾 58% 42%
1小時 44% 56%
8小時 36% 64%
1天 34% 66%
2天 28% 72%
6天 25% 75%
31天 21% 79%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遺忘速度最快的區段是20分鍾、1小時、24小時,分別遺忘42%、56%、66%;2—31天遺忘率穩定在72%—79%之間;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等。 通過分析,顯而易見,復習的最佳時間是記材料後的1—24小時,最晚不超過2天,在這個區段內稍加復習即可恢復記憶。我們在復習功課時,有時感覺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識似的,這就是因為復習的間隔太長了的緣故。今後我們要有意識的運用這一規律,切莫以為什麼時間復習都一樣。 睡前醒後——記憶的黃金時段 睡前的這段時間內可主要用來復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對於24小時以內接觸過的信息,根據艾濱浩斯遺忘規律可知能保持34%的記憶,這時稍加復習便可恢復記憶,更由於不受後攝抑制的影響,識記憶材料易儲存,會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期記憶。另外根據研究,睡眠過程中記憶並未停止,大腦會對剛接受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所以睡前的這段時間真的是很寶貴。 早晨起床後,由於不會受前攝抑制的影響,記憶新內容或再復習一遍昨晚復習過的內容,則整個上午都會記憶猶新。所以說睡前醒後這段時間千萬不要浪費,如能充分利用,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復習、溫故——古老而又實用的記憶訣竅

「溫故而知新」,「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這些話語我們都很熟悉,的確,復習是記憶之母,我們鞏固所識記過的材料的最好方法就是復習! 記憶是大腦皮層形成暫時神經聯系的過程,建立起來的神經通路如果不暢通,則原來大腦中保留的痕跡就會逐漸消失,而復習就是對大腦中的痕跡進行再刺激,及時復習就是在第一次痕跡未完全消失時,緊接著進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復刺激,重復刺激次數越多,痕跡越深;重復越及時,費時越少,費力越小,記憶效果越好。 骨架和細微
骨架支柱的內容不容易遺忘,細微直接容易遺忘
啟發:在學習時要學會列提綱、總結大意去記憶。要從宏觀上把握所學內容內容的框架、結構、條理及大體意義。
有無意義
有意義能理解的內容不容易遺忘,無意義不理解的內容容易遺忘
啟發:在學習時應理解地記憶所要記憶的內容。如果所記的內容沒有什麼意義,那也可以創造性的賦予其意義。

興趣愛好
對有興趣、愛好和需要的內容不易遺忘
啟發:在學習時要培養所記憶的內容的興趣。要明白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內容,學習這些知識對我有哪些好處呢? 內容和時間
一次記憶同類的內容過多、過久時容易發生遺忘
啟發:在學習時要注意文理學科交替學習、不同學科交替學習。因為不同學科遺忘規律的知識由大腦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學科交替學習就可以使大腦的各個部位得到及時修整。 中間和前後
中間材料容易遺忘,開頭與結尾的內容容易記憶
1、前攝抑制:前面識記的內容對後面識記的內容有抑製作用;
2、後攝抑制:後面識記的內容可影響前面識記內容的記憶效果。
啟發:對所要記憶的內容進行分段來學習,以便增加多個開頭與結尾,增強記憶效率。把重要的內容放在起床後或臨睡前學習可減少前攝抑制與後攝抑制的影響,增前記憶效果。

人體情況
用腦過度,腦機能下降時,記憶效率低
啟發:勞逸結合,不要在疲勞的狀態下學習。每學習四五十分鍾後就應當做做廣播體操、眼保健操等。這些鍛煉一定會有利於你的身心健康,增強你的學習效率,切不可等閑視之。 定期復習與自測
即對自己所學的課程、知識定個復習與自測計劃,然後按時執行。
①日測:每晚上睡覺前,應該將當天所學的知識擇其要點復述一下,如條件不允許,默寫提綱或乾脆默想也行。
②周測:星期天休息,可將一周來所學課程的內容換個角度提出問題,寫在一張紙上測驗自己,發現存在疑難或模糊之處,馬上解決,決不拖欠。
③單元測驗:一個單元學完了,可以自測一下這個單位有哪些主要內容,學完有什麼收獲,從而及時消化,鞏固記憶。
④全書測驗:一本書學完後,可以翻開目錄,逐次回憶內容,在單元測的基礎,全書測就問題不大了。如果沒有時間,可以挑選那些重要內容先進行。
隨時測驗
即指隨時隨地測驗自己。
這種方法用來學外語是行之有效的。先准備一些卡片,正面寫上5個外語單詞,背面寫上5個相應的漢語詞彙,揣在兜里便可隨時自測了。自測的方法有兩種:①朗讀法:在不妨礙別人的情況下,你可以看外語念漢語,看漢語念外語,實在想不出時,翻過來看一看,再認一下。②學寫法:學外語不書寫是很難記牢的,況且不練書寫便無法進行筆譯。可以看卡片上的漢語寫出相應的外語單詞來。但是,很多場合是不允許四平八穩坐著寫的,怎麼辦呢?建議你試一試下面的方法:在禮堂聽報告、開大會前、在公共汽車站、在商店排隊時,可以用手指朝下在空中寫。不帶卡片也可以隨時自測,看到什麼事物,就試著用外語表述出來,或者在頭腦中默念一下。這樣既利用了點滴時間,又會收到分散復習的好效果。

復習與自測的方式
1、試嘗回憶:試嘗回憶就是在頭腦中把學過的知識回想一遍,有人稱這為「過電影」,這是逼著自己專心致志去動腦筋思考的方法。心理學實驗表明,試嘗回憶比單純的反復識記好。用於試嘗回憶的時間越多,成績就越好。具體做法是,在閱讀或朗讀到一定程度以遺忘規律後,合上書試憶,凡模糊的地方立即與原文核對。也可以在讀書以後的一段時間里,試著記憶出應該記住的具體內容。這時,試憶者會處於積極的精神狀態,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興趣盎然。同時,經過校對核實,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薄弱點,以便再著重記憶那些生疏的材料。
2、交談爭論:即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爭論探討。
莊子說:「知出乎爭」,這是很有道理的。交談爭論,旨在闡述自己的觀點,對客觀事物、客觀現象加以說明。交談,就要了解對方的意見,從中可以得到啟示;爭論時,容易使自己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暴露出來。在交談爭論的過程中,雙方都會加深印象,錯誤的得到了糾正,正確的得到了承認,記憶得到了鞏固。再說,個人的接觸面總是有限的,通過交談爭論,可以擴大視野,集思廣益,增長知識和才幹。
許多名人樂於交談爭論,愛因斯坦最初鑽研學問時,經常與索洛文、哈比希特等朋友在一起交談爭論,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愛因斯坦掌握了「黎曼幾何」,為提出相對論打下了基礎。他們把自己交談爭論的場所叫做「奧林比亞科學院」。交談爭論是測驗自己、訓練思維、深化記憶的有效手段。 3.設問自答
「假如我是老師,我將怎樣出題考學生呢?我希望學生掌握哪些要點呢?」如果經常對自己提出一些問題,多種角度設問自答,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蘇聯莫斯科州斯維爾德洛夫村一名叫娜佳·瑪赫娃的學生,常常假設自己是老師,並准備了教學筆記,在上面寫上學生名單,還自己扮演學生回答問題,對每個回答都打分數。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娜佳發現:「從前,地理課對我來說就象苦役一樣。而現在,當我從學校里一回來,就想立刻把功課做完,好去讀地理。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就想,我是老師,而不是學生,所以我就有了興趣……為了使我對地理的興趣不減弱,我要堅持做一年的教學筆記。」 進行自測,設問是個主要問題,必須經常琢磨設問的形式、設問的角度、設問的要求,這樣才能奏效。 4.對他人試講
要當先生,先做學生。在准備給別人講的時候,自己首先要弄懂。列夫·托爾斯泰說過這樣一句話:「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時,才是真正的知識。」准備講的過程正是運用這種積極思維的過程。要講給別人聽,多數情況下要用自己的語言,而不能鸚鵡學舌似地背誦。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全面、熟練地掌握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試著講給別人聽就是強迫自己弄懂那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使自己的記憶得到鞏固和增強。 5.實踐檢驗
在工作、生活中經常運用的知識,記憶是深刻的。從神經生理機制方面來看,知識運用越頻繁,大腦皮層留下的痕跡就越深刻,暫時神經聯系也就越牢固。運用的次數多了,學習者記憶的抽象信息符號與對應的實踐活動之間,會產生緊密聯系的第二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記憶信息便容易提取出來。 啟示一:必須記住的材料在學習後,要在第一時間安排第一輪復習,並及時安排以後的復習。
啟示二:第一,一次記憶的材料不要太多,根據後來的研究,一組記憶材料安排在七個左右最合適;第二,積極尋找「需要記憶的材料」之間的聯系,通過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須做好的工作;第三,拒絕死記硬背的辦法。
啟示三:對那些看似獨立的記憶材料可以通過編排故事等辦法,通過聯想幫助記憶。
啟示四:努力提高學習的動力,使記憶材料成為學生學習中需要的、感興趣的材料。
另外,每個人的記憶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不斷提高學習的效率。

⑷ 關於記憶力

我前一段記憶力也相當不好。
後來經過反思,和生活規律還是有相當大的關系的。
建議你注意調節好生活習慣。
我現在是學生,但是因為大學生活自由度比較大,
所以睡眠作息什麼的非常沒有規律,剛開始不覺得,
時間一長,就明顯的記憶力下降了很多。

另外,古語有雲,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所以記憶力好不好,都養成一個記筆記的好習慣吧。

附:
(轉,地址已不清楚,不好意思)
推薦9種提高記憶力食物
專家提醒:補充營養並不意味著盲目進補,如果選擇適當,有些食物不僅能為你增加能量,還有助於提高你的記憶力。

一、橘子

橘子含有大量維生素A、B1和C,屬典型的鹼性食物,可以消除大量酸性食物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危害。考試期間適量常吃些橘子,能使人精力充沛。此外,檸檬、廣柑、柚子等也有類似功效,可代替橘子。

二、玉米

玉米胚中富含亞油酸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有保護腦血管和降血脂作用。尤其是玉米中含水量谷氨酸較高,能幫助促進腦細胞代謝,常吃些玉米尤其是鮮玉米,具有健腦作用。

三、花生

花生富含卵磷脂和腦磷脂,它是神經系統所需要的重要物質,能延緩腦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腦血栓形成。實驗證實,常食花生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記憶、延緩衰老,是名符其實的「長生果」。

四、魚類

它們可以向大腦提供優質蛋白質和鈣,淡水魚所含的脂肪酸多為不飽和脂肪酸,不會引起血管硬化,對腦動脈血管無危害,相反,還能保護腦血管、對大腦細胞活動有促進作用。

五、菠蘿

菠蘿含有很多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錳,而且熱量少,常吃有生津、提神的作用,有人稱它是能夠提高人記憶力的水果。菠蘿常是一些音樂家、歌星和演員最喜歡的水果,因為他們要背誦大量的樂譜、歌詞和台詞。

六、雞蛋

大腦活動功能,記憶力強弱與大腦中乙醯膽鹼含量密切相關。實驗證明,吃雞的妙處在於:當蛋黃中所含豐富的卵磷脂被酶分解後,能產生出豐富的乙醯膽鹼,進入血液又會很快到達腦組織中,可增強記憶力。國外研究證實,每天吃1、2隻雞蛋就可以向機體供給足夠的膽鹼,對保護大腦,提高記憶力大有好處。

七、牛奶

牛奶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營養品。它富含蛋白質、鈣,及大腦所必需的氨基酸。牛奶中的鈣最易被人吸收,是腦代謝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此外,它還含對神經細胞十分有益的維生素B1等元素。如果用腦過度而失眠時,睡前一杯熱牛奶有助入睡。

八、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它在胃酸的作用下可轉化為谷氨酸。谷氨酸是參加人體腦代謝的唯一氨基酸,能促進智力發育,維持和改進大腦機能。常攝入些味精,對改善智力不足及記憶力障礙有幫助。由於味精會使腦內乙醯膽鹼增加,因而對神經衰弱症也有一定療效。

九、小米

小米中所含的維生素B1和B2分別高於大米1.5倍和1倍,其蛋白質中含較多的色氨酸和蛋氨酸。臨床觀察發現,吃小米有防止衰老的作用。如果平時常吃點小米粥、小米飯,將益於腦的保健。
祝你早點調節好自己

⑸ 艾菲浩斯遺忘曲線說明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個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如潮水般洶涌的遺忘,從中觀察時間間隔20分鍾,1小時,8-9小時一天,兩天,31天我們不復習會記的所學的百分之多少,對此先給一個復習的方法復習點的確定人的記憶分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第一個記憶周期是5分鍾 第二個記憶周期是30分鍾 第三個記憶周期是12小時這三個記憶周期屬於短期記憶的范疇下面是幾個比較重要的周期第四個記憶周期是1天 第五個記憶周期是2天 第六個記憶周期是4天 第七個記憶周期是7天 第八個記憶周期是15天以上的8個周期應用於背詞法,作為一個大的背詞循環的8個復習點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背詞的效率具體說法: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的寶庫,人腦經歷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和情緒,練習過的動作,都可以成為人們記憶的內容。例如英文的學習中單詞、短語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內容都是通過記憶完成的。從"記"到"憶"是有個過程的,這其中包括了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有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只注重了學習當時的記憶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學習的記憶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單純的注重當時的記憶效果,而忽視了後期的保持和再認同樣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處理上,記憶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學習和背誦只是一個輸入編碼的過程。人的記憶的能力從生理上講是十分驚人的,它可以存貯1015比特(byte,位元組)的信息,可是每個人的記憶寶庫被挖掘的只佔10%,還有更多的記憶發揮空間。這是因為,有些人只關注了記憶的當時效果,卻忽視了記憶中的更大的問題--即記憶的牢固度問題,那就牽涉到心理學中常說的關於記憶遺忘的規律。
一、艾賓浩斯記憶規律曲線解釋
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名叫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後,記憶研究就成了心理學中被研究最多的領域之一,而艾賓浩斯正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時的記憶和長時的記憶兩種。而我們平時的記憶的過程是這樣的:
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復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復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那麼,對於我們來講,怎樣才叫做遺忘呢,所謂遺忘就是我們對於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起來,也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的再認和錯誤的回憶,這些都是遺忘。艾賓浩斯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是拿自己作為測試對象的,他得出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

然後,艾賓浩斯又根據了這些點描繪出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二、不同性質材料有不同的遺忘曲線而且,艾賓浩斯還在關於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也是費力不討好的。因此,比較容易記憶的是那些有意義的材料,而那些無意義的材料在記憶的時候比較費力氣,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也很不輕松。因此,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關於遺忘的一種曲線,而且是對無意義的音節而言,對於與其他材料的對比,艾賓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質材料的不同遺忘曲線,不過他們大體上都是一致的。因此,艾賓浩斯的實驗向我們充分證實了一個道理,學習要勤於復習,而且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的也越慢。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個性化的艾賓浩斯上述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是艾賓浩斯在實驗室中經過了大量測試後,產生了不同的記憶數據,從而生成的一種曲線,是一個具有共性的群體規律。此記憶曲線並不考慮接受試驗個人的個性特點,而是尋求一種處於平衡點的記憶規律。但是記憶規律可以具體到我們每個人,因為我們的生理特點、生活經歷不同,可能導致我們有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式、記憶特點。規律對於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為,只能起一個催化的作用,如果與每個人的記憶特點相吻合,那麼就如順水揚帆,一日千里;如果與個人記憶特點相悖,記憶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作者系南開大學心理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⑹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應怎樣安排復習

你好,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速度最快的區段是20分鍾、1小時、24小時,分別遺忘42%、56%、66%;2—31天遺忘率穩定在72%—79%之間;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等。

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復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復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要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忌在學習之後很久才去復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於重新學習。

根據這一遺忘曲線,我通過練習「精英特快速閱讀」 來提升和鞏固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精英特快速閱讀是一種簡單、高效的右腦開發的方法。它激活我們的「眼、腦」潛能,培養我們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聲現象,形成眼腦直映,用以提高記憶、理解、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閱讀之後,我們可以在艾賓羅浩斯遺忘曲線內及時的鞏固復習和再學習,真正做到長期記憶、永久記憶。

具體練習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用軟體練習30個小時就能使閱讀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學習每天練習1-2個小時,兩個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快速記憶、快速閱讀、快速理解、思維等方面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

⑺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復習計劃表怎麼用

艾賓浩斯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

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 甲組在學習後不復習,一天後記憶率36%,一周後只剩13%。乙組按艾賓浩斯記憶規律復習,一天後保持記憶率98%,一周後保持86%, 乙組的記憶率明顯高於甲組。

針對遺忘規律,我們可以採取以下記憶策略:

1、復習的最佳時間是記材料後的1—24小時,最晚不超過2天,在這個區段內稍加復習即可恢復記憶。過了這個區段因已遺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復習起來就「事倍功半」。我們在復習功課時,有時感覺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識似的,這就是因為復習的間隔太長了的緣故。今後我們要有意識的運用這一規律,切莫以為什麼時間復習都一樣。

2、睡前醒後——記憶的黃金時段

記憶時,先攝入大腦的內容會對後來的信息產生干擾,使大腦對後接觸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遺忘,叫前攝抑制(先報入的抑制後攝入的);後攝抑制(後攝入的干擾、抑制先前攝入的)正好與前攝抑制相反,由於接受了新內容而把前面看過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擾舊信息。

睡覺前和醒來後是兩個絕佳的記憶黃金時段!睡前的這段時間內可主要用來復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對於24小時以內接觸過的信息,根據艾濱浩斯遺忘規律可知能保持34%的記憶,這時稍加復習便可恢復記憶,更由於不受後攝抑制的影響,識記憶材料易儲存,會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期記憶。另外根據研究,睡眠過程中記憶並未停止,大腦會對剛接受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所以睡前的這段時間真的是很寶貴。

早晨起床後,由於不會受前攝抑制的影響,記憶新內容或再復習一遍昨晚復習過的內容,則整個上午都會記憶猶新。所以說睡前醒後這段時間千萬不要浪費,如能充分利用,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⑻ 艾賓哈斯的遺忘曲線論述一下,因怎麼論述

是 艾賓浩斯。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的寶庫,人腦經歷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和情緒,練習過的動作,都可以成為人們記憶的內容。例如英文的學習中單詞、短語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內容都是通過記憶完成的。從"記"到"憶"是有個過程的,這其中包括了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有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只注重了學習當時的記憶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學習的記憶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單純的注重當時的記憶效果,而忽視了後期的保持和再認同樣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處理上,記憶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學習和背誦只是一個輸入編碼的過程。人的記憶的能力從生理上講是十分驚人的,它可以存貯10的15次方比特(byte,位元組)的信息,可是每個人的記憶寶庫被挖掘的只佔10%,還有更多的記憶發揮空間。這是因為,有些人只關注了記憶的當時效果,卻忽視了記憶中的更大的問題--即記憶的牢固度問題,那就牽涉到心理學中常說的關於記憶遺忘的規律。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名叫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後,記憶研究就成了心理學中被研究最多的領域之一,而艾賓浩斯正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時的記憶和長時的記憶兩種。
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復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復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那麼,對於我們來講,怎樣才叫做遺忘呢,所謂遺忘就是我們對於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起來,也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的再認和錯誤的回憶,這些都是遺忘。艾賓浩斯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是拿自己作為測試對象的,他得出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
然後,艾賓浩斯又根據了這些點描繪出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⑼ 艾賓豪斯所發現的記憶曲線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有哪些體現

艾賓浩斯所發行的記憶曲線。

⑽ 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們應該怎樣提高記憶力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特別是識記後48小時之內,遺忘率高達72%,所以不能認為隔幾小時與隔幾天復習是一回事,應及時復習,間隔一般不超過2天。不斷地重復才能讓需要記憶的東西牢固地印在大腦上。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和人們的時間使我們充分體會到,在識記材料後9小時進行回憶可很快恢復記憶。這時你花10分鍾可能就能記起所學內容,而如果你要等到10天後,可能花1個小時的復習還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與其日後"費力不討好",不如就在識記後9小時內復習,這樣即節省了復習時間又達到了良好的記憶效果。

(10)c語言艾賓羅斯記憶曲線擴展閱讀

如何有效地組織復習:

一、復習要及時。遺忘最嚴重的時刻是在識記後的最初時間里,所以及時復習非常重要,可使即將消失的記憶痕跡重新強化,變得清晰,使學到的知識不斷納入知識系統之中。這樣,在識記材料尚未大量遺忘之前,趁熱打鐵,否則時間長了,大量識記材料已經遺忘,那時再去恢復,就差不多等於重新開始。

二、復習方式單調既容易感到乏味,又容易產生厭倦、疲勞。而多樣化的復習,則可使人感到新穎,促使各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提高記憶的效果.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來理解復述同一內容,要盡可能地動員多種感官的參與。例如同一字詞的復習,可以默寫、填空、分析字形、造句、寫同義詞和反義詞等方式進行,在記憶某一內容時可邊讀、邊看、邊寫.。

此外,還可採用嘗試回憶的方法來進行記憶,因為嘗試回憶的目的、任務更明確、更具體,能使大腦皮層注意的興奮性增強,留下的痕跡深,能及時發現重視材料中的難點,集中力量解決,心理學家蓋茲的實驗表明;當以20%時間用於誦讀,80%用於回憶時,其記憶效果最佳。

三、合理安排和分配復習時間。這主要是指一般情況下,採用分散復習(將復習分成若干次,相互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其效果將優於接集中復習(在一段時間內集中、連續地重復復習以學的材料)。這是因為集中復習使大腦神經容易產生抑制的積累,而分散復習有較多的時間間隔,使抑制易於消除的鞏固。

四、復習內容系統化。復習要注意根據各部份內容、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行整理、歸類,使之系統化。通過整理使所復習的內容結構緊湊、思路清晰、承上啟下、相銜接,這樣更便於記憶,否則雜亂無章、相互干擾,其記憶效果將大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