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語言 » c語言數據結構分析報告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c語言數據結構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8-12 08:57:56

① 數據結構課程設計分析報告

我有份數據結構的課程設計報告已經發到你郵箱,請參考下吧,以下是代碼部分

課程設計步驟簡介
1.系統架構建模以及工具的選擇
利用Microsoft Visio建模工具規劃GUI,為後面的工具選擇提供參照(如下圖所示)。

2.調試核心排序演算法
2.1插入排序演算法
private void insertSort(int a[]){ //插入排序演算法
for(int i=1;i<a.length;i++)
for(int j=0;j<i;j++) //查找插入位置
{ if(a[j]>a[i])
{int t=a[i];
for(int k=i;k>j;k--) //移動
a[k]=a[k-1];
a[j]=t;
}
}
}

2.2冒泡排序演算法
private void bubbleSort(int[] shuzu) {
for(int j=0;j<shuzu.length-1;j++)
for(int i=0;i<(shuzu.length-1)-j;i++)
if(shuzu[i]>shuzu[i+1]) //升序排序
{int temp=shuzu[i]; shuzu[i]=shuzu[i+1]; shuzu[i+1]=temp;} //交換
}

2.3快速排序演算法
private void quickSort(int a[],int left,int right) {
if(left<right)
{
int point=quick(a,left,right);
quickSort(a,point+1,right); //分割點右邊排序
quickSort(a,left,point-1); //分割點左邊排序
}
}
private static int quick(int[] arr,int left,int right){
int i,j,point,temp;
int[] array = arr; i=left; j=right;
point=array[left];//設置分割點
while(i<j) {
while(i<j&&array[j]>=point) //左移
{ --j; }
array[i]=array[j];
while(i<j&&array[i]<=point) //右移
{ ++i; }
array[j]=array[i];
} //換回分割點
array[i]=point;
return j;
}

2.4選擇排序演算法
private void choseSort(int a[]) {
int min,temp, len=a.length;
for (int i=0;i<len-1 ;i++ )
{
min=i;
for (int j=i+1;j<len ;j++ )
if(a[j]<a[min]) min=j;
if(min!=i) //最值是否有變化
{temp=a[i]; a[i]=a[min];a[min]=temp; }
}
}

2.5 合並排序演算法
private void mergeSort(int a[],int p,int r) {

int q;
if(p!=r)
{ //若子序列A中不止一個元素
q=(int)((p+r-1)/2); //計算中間下標,將子序列A分為左子序列和右子序列
mergeSort(a,p,q); //對左子序列進行合並排序
mergeSort(a,q+1,r); //對右子序列進行合並排序
merge(a,p,q,r); //對左子序類和右子序列進行合並
}
}

private void merge(int z[],int p,int q,int r)
{ int temp1[]=new int[z.length];
int i,j,t;
t=p; //序列temp1的下標計數器,從p開始
i=p; //左子序A[P..Q]的下標計數器,從p開始
j=q+1; //右子序A[Q+1..R]的下表計數器,從q+1開始
//合並序列
while(t<=r)
if(i<=q&&(j>r||z[i]<=z[j]))
temp1[t++]=z[i++];
else
temp1[t++]=z[j++];
//將temp1中的序列賦值給A
for(i=p;i<=r;i++)
z[i]=temp1[i];
}

2.6二分插入排序演算法
private void halfSort(int[] a) {
for (int i=1;i<a.length ;i++ )
{
int left=0,right=i-1;
int temp=a[i];
while(left<=right)
{
int middle=(left+right)/2;
if(temp<a[middle])
right=middle-1;
else
left=middle+1;
}
for(int j=i-1;j>=left;j--)
a[j+1]=a[j];
a[left]=temp;
} }
3. 設計常產生隨機數的演算法
public int[] randdata(){
int choice=jComboBox1.getSelectedIndex();
int index[]={100,500,1000,5000};
int[] data=new int[index[choice]];
java.util.Random r=new java.util.Random(); //利用java產生隨機數的函數
switch(choice){ //產生的隨機數在0-4999之間
case 0: {
for(int i=0;i<100;i++) //產生100個隨機數組
data[i]=Math.abs(r.nextInt())%5000; break;
}
case 1: {
for(int i=0;i<500;i++) //產生500個隨機數組
data[i]=Math.abs(r.nextInt())%5000; break;
}
case 2: {
for(int i=0;i<1000;i++) //產生1000個隨機數組
data[i]=Math.abs(r.nextInt())%5000; break;
}
case 3: {
for(int i=0;i<5000;i++) //產生5000個隨機數組
data[i]=Math.abs(r.nextInt())%5000;
} }// end swhitch
return data; //回傳產生的隨機數組

c語言中的數據結構,誰能詳細解釋一下啊

(6)C
%:取余,只有整數能取,a是double類型的
(1)A
B)只能對整數取余,
C)等號左邊必須的地址
D)第2個等號左邊必須是地址

③ c語言課程設計報告 有一項 數據結構 我該怎麼寫 一個程序的數據結構是

是需要用數據結構,但是看你是要做什麼設計了!比如鏈表的話,你就需要定義一個抽象數據類型鏈表(LIST),然後用結構體表示這個數據類型,裡面有它的各種操作!如果要你做數據結構的課程設計,一般都會給你設計任務的,按照任務設計抽象數據類型,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再交流交流

④ 鏈式存儲隊列的數據結構(邏輯結構+存儲結構)分析、鏈式存儲隊列的基本C語言結構體分析與定義

鏈式隊列

鏈式存儲結構的隊列稱作鏈式隊列。

鏈式隊列的隊頭指針指在隊列的當前隊頭結點位置,隊尾指針指在隊列的當前隊尾結點位置。不帶頭結點的鏈式隊列時可直接刪除隊頭指針所指的結點。

鏈式隊列中結點的結構體可定義如下:

typedef struct qnode

{

DataType datal;

Struct qnode *next;

}LQNode;

為了方便參數調用,通常把鏈式隊列的隊頭指針front和隊尾指針rear也定義為如下的結構體類型LQueue:

typedef struct

{

LQNode *front;

LQNode *rear;

}LQueue;

鏈式隊列操作的實現

(1) 初始化QueueInitiate(LQueue *Q)

void QueueInitiate(LQueue *Q)

{

Q->rear=NULL;

Q->front=NULL;

}

(2)非空否QueueNotEmpty(LQueue Q)

int QueueNotEmpty(LQueue Q)

/*判斷鏈式隊列Q非空否,非空返回1,否則返回0*/

{

if(Q.front==NULL)return 0;

else return 1;

}

(3)入隊列QueueAppend(LQueue *Q,DataType x)

int QueueAppend(LQueue *Q,DataType x)

/*把數據元素x插入鏈式隊列Q隊列的隊尾,入隊列成功返回1,否則返回0*/

{

LQNode *p;

if((p=(LQNode*)malloc(sizeof(LQNode)))==NULL)

{

printf(「內存不足無法插入!\n);

return 0;

}

p->data=x;

p->next=NULL;

if(Q->rear!=NULL)Q->rear->next=p;

Q->rear=p;

if(Q->front==NULL)Q->front=p;

return 1;

}

(4)出隊列QueueDelete(LQueue *Q,DataType *d)

int QueueDelete(LQueue *Q,DataType *d)

/*刪除鏈式隊列Q的隊頭數據元素值到d,出隊列成功返回1,否則返回0*/

{

LQNode *p;

if(Q->front==NULL)

{

printf(「隊列已空無數據元素出隊列!\n」);

return 0;

}

else

{

*d=Q->front->data;

p=Q->front;

Q->front=Q->front->next;

if(Q->front==NULL)Q->rear=NULL;

free(p);

return 1;

}

}

(5)取隊頭數據元素QueueGet(LQueue *Q,DataType *d)

int QueueGet(LQueue *Q,DataType *d)

/*取鏈式隊列Q的當前隊頭數據元素值到d,成功返回1,否則返回0*/

{

if(Q.front==NULL)

{

printf(「隊列已空無數據元素出隊列!\n);

return 0;

}

else

{

*d=Q.front->data;

return 1;

}

}

(6)撤銷動態申請空間Destory(LQueue *head)

int Destory(LQueue *head)

{

LQNode *p,*p1;

p=Q.front;

while(p!=NULL)

{

p1=p;

p=p->next;

free(p1);

}

}
幫你轉的,我覺得他描述的很清楚。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急求c語言數據結構簡單計算器實驗報告!!!

似乎不全面啊!
當年上學的時候編過,優先順序比較沒這么簡單!

⑥ C語言課程設計報告中的數據結構是什麼

數據結構是計算機存儲、組織數據的方式。數據結構是指相互之間存在一種或多種特定關系的數據元素的集合。通常情況下,精心選擇的數據結構可以帶來更高的運行或者存儲效率。數據結構往往同高效的檢索演算法和索引技術有關。

其實在計算機專業,《數據結構》是一門課程, 主要就學些鏈表、堆棧、二叉樹等及一些排序、查找等演算法等。比較好的教材是清華大學 嚴蔚敏 主編的《數據結構》,網上也有很多視頻,不妨去看看。

⑦ C語言數據結構

第一個問題是個迷宮問題.很多地方都有答案吧
思路就是往前後左右四個方格前進,進到新的方格中的時候再前後左右...這樣遞歸下去.如果遇到不可走的路,就把它從隊列里刪除.直到找到出口為止.
以前寫過具體的演算法.但是找不到...只能給你點提示啦

⑧ 求一份C語言課程設計報告要求包括:系統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程序調試分析。

C語言課程設計任務書
一、題目: 學生成績管理
二、目的與要求
1. 目的:
(1)基本掌握面向過程程序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達到熟練掌握C語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3)能夠利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程序設計問題
2. 要求
基本要求:
1. 要求利用C語言面向過程的編程思想來完成系統的設計;
2. 突出C語言的函數特徵,以多個函數實現每一個子功能;
3. 畫出功能模塊圖;
4. 進行簡單界面設計,能夠實現友好的交互;
5. 具有清晰的程序流程圖和數據結構的詳細定義;
6. 熟練掌握C語言對文件的各種操作。
創新要求:
在基本要求達到後,可進行創新設計,如系統用戶功能控制,對管理員級和一般級別的用戶系統功能操作不同
三、信息描述
輸入一個班10個學生的學號和每個學生考試三門功課(數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的成績。編程計算出每個學生的總分和平均分,並按學生成績優劣排序,最後列印一張按高分到低分名次排序的成績單。要求:
1)排序用一個函數實現。
2)列印的成績單表項包括:序號,學號、數學、英語、計算機、總分、平均分。
3)按實驗報告電子模板格式填寫實驗內容。
四、功能描述
1. 學生基本信息及成績所選科目成績的錄入。
2. 基本信息的查詢(分系、班級;分科目)與修改。
3. 對每系或每班各科成績進行分析(即求單科平均成績、及格率和優秀率);
4. 對所開課程的成績分析(求其平均成績,最高分和最低分);
5. 對學生考試成績進行排名(單科按系別或班級進行排名,對每一個班級,同一學期學生總體成績進行排名,並顯示各科成績信息)
五、解決方案
1. 分析程序的功能要求,劃分程序功能模塊。
2. 畫出系統流程圖。
3. 代碼的編寫。定義數據結構和各個功能子函數。
4. 程序的功能調試。
5. 完成系統總結報告以及使用說明書
六、進度安排
此次課程設計時間為兩周,分四個階段完成:
1. 分析設計階段。指導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鑽研問題,明確設計要求,找出實現方法,按照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這幾個步驟進行。
2. 編碼調試階段:根據設計分析方案編寫C代碼,然後調試該代碼,實現課題要求的功能。
3. 總結報告階段:總結設計工作,寫出課程設計說明書,要求學生寫出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的步驟和內容。
4. 考核階段。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STU_NUM 10 /*宏定義學生的數量*/
struct student /*定義一個結構體用來存放學生學號、三門課成績、總分及平均成績*/
{
char stu_id[20]; /*學生學號;*/
float score[3]; /*三門課成績;*/
float total; /*總成績;*/
float aver; /*平均成績;*/
};
/*排序用一個函數來實現*/
void SortScore(student *stu,int n)
{
student stud;
for(int i = 0; i < n-1; i++)
for(int j = i+1 ; j < n; j++)
{
if(stu[i].total < stu[j].total)
{
stud = stu[i];
stu[i] = stu[j];
stu[j] = stud;
}
}
}
int main( )
{
student stu[STU_NUM]; /*創建結構體數組中有10個元素,分別用來保存這10個人的相關信息。*/
/*輸入這十個學生的相關信息*/
for(int i = 0; i<STU_NUM; i++)
{
printf("請輸入第%d個學生的學號:",i+1);
scanf("%s",&stu[i].stu_id);
printf("輸入第%d個學生的數學成績:",i+1);
scanf("%f",&stu[i].score[0]);
printf("輸入第%d個學生的英語成績:",i+1);
scanf("%f",&stu[i].score[1]);
printf("輸入第%d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i+1);
scanf("%f",&stu[i].score[2]);
stu[i].total = stu[i].score[0]+stu[i].score[1]+stu[i].score[2];
stu[i].aver = stu[i].total/3;
}
printf("\n");

SortScore(stu,STU_NUM);/*調用排序函數*/
/*輸出排序後的各學生的成績*/
for(i = 0 ; i < STU_NUM; i++)
{
printf("序號: %d\t",i);
printf("學號:%s\t",stu[i].stu_id);
printf("數學:%f\t",stu[i].score[0]);
printf("英語:%f\t",stu[i].score[1]);
printf("計算機:%f\t",stu[i].score[2]);
printf("平均成績:%f\t",stu[i].aver);
printf("總分:%f\t",stu[i].total);
printf("\n\n");
}
return 0;
}
註:(源程序中主要標識符含義說明)
#define STU_NUM 10 /*宏定義學生的數量*/
struct student /*定義一個結構體用來存放學生學號、三門課成績、總分及平均成績*/
{
char stu_id[20]; /*學生學號;*/
float score[3]; /*三門課成績;*/
float total; /*總成績;*/
float aver; /*平均成績;*/
}
實驗結果:
輸入 :(只輸入後面的數字,前面的文字是自己產生的)。
請輸入第1個學生的學號:001
輸入第1個學生的數學成績:1
輸入第1個學生的英語成績:1
輸入第1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1
請輸入第2個學生的學號:002
輸入第2個學生的數學成績:2
輸入第2個學生的英語成績:2
輸入第2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2
請輸入第3個學生的學號:003
輸入第3個學生的數學成績:3
輸入第3個學生的英語成績:3
輸入第3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3
請輸入第4個學生的學號:004
輸入第4個學生的數學成績:4
輸入第4個學生的英語成績:4
輸入第4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4
請輸入第5個學生的學號:005
輸入第5個學生的數學成績:5
輸入第5個學生的英語成績:5
輸入第5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5
請輸入第6個學生的學號:006
輸入第6個學生的數學成績:6
輸入第6個學生的英語成績:6
輸入第6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6
請輸入第7個學生的學號:007
輸入第7個學生的數學成績:7
輸入第7個學生的英語成績:7
輸入第7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7
請輸入第8個學生的學號:008
輸入第8個學生的數學成績:8
輸入第8個學生的英語成績:8
輸入第8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8
請輸入第9個學生的學號:009
輸入第9個學生的數學成績:9
輸入第9個學生的英語成績:9
輸入第9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9
請輸入第10個學生的學號:010
輸入第10個學生的數學成績:10
輸入第10個學生的英語成績:10
輸入第10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10
輸出:
序號: 0 學號:010 數學:10.000000 英語:10.000000 計算機:10.000000
平均成績:10.000000 總分:30.000000

序號: 1 學號:009 數學:9.000000 英語:9.000000 計算機:9.000000
平均成績:9.000000 總分:27.000000

序號: 2 學號:008 數學:8.000000 英語:8.000000 計算機:8.000000
平均成績:8.000000 總分:24.000000

序號: 3 學號:007 數學:7.000000 英語:7.000000 計算機:7.000000
平均成績:7.000000 總分:21.000000

序號: 4 學號:006 數學:6.000000 英語:6.000000 計算機:6.000000
平均成績:6.000000 總分:18.000000

序號: 5 學號:005 數學:5.000000 英語:5.000000 計算機:5.000000
平均成績:5.000000 總分:15.000000

序號: 6 學號:004 數學:4.000000 英語:4.000000 計算機:4.000000
平均成績:4.000000 總分:12.000000

序號: 7 學號:003 數學:3.000000 英語:3.000000 計算機:3.000000
平均成績:3.000000 總分:9.000000

序號: 8 學號:002 數學:2.000000 英語:2.000000 計算機:2.000000
平均成績:2.000000 總分:6.000000

序號: 9 學號:001 數學:1.000000 英語:1.000000 計算機:1.000000
平均成績:1.000000 總分:3.000000
七、撰寫課程設計報告或課程設計總結
課程設計報告要求:
總結報告包括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詳細寫出編程步驟)、測試的步驟和內容、課程設計總結、參考資料等,不符合以上要求者,則本次設計以不及格記。

C語言常見錯誤
書寫標識符時,忽略了大小寫字母的區別
main()
{
int a=5;
printf("%d",A);
}
編譯程序把a和A認為是兩個不同的變數名,而顯示出錯信息。C認為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是兩個不同的字元。習慣上,符號常量名用大寫,變數名用小寫表示,以增加可讀性。
2.忽略了變數的類型,進行了不合法的運算。
main()
{
float a,b;
printf("%d",a%b);
}
%是求余運算,得到a/b的整余數。整型變數a和b可以進行求余運算,而實型變數則不允許進行「求余」運算。
3.將字元常量與字元串常量混淆。
char c;
c="a";
在這里就混淆了字元常量與字元串常量,字元常量是由一對單引號括起來的單個字元,字元串常量是一對雙引號括起來的字元序列。C規定以「\」作字元串結束標志,它是由系統自動加上的,所以字元串「a」實際上包含兩個字元:『a'和『\',而把它賦給一個字元變數是不行的。
4.忽略了「=」與「==」的區別。
在許多高級語言中,用「=」符號作為關系運算符「等於」。如在BASIC程序中可以寫
if (a=3) then …
但C語言中,「=」是賦值運算符,「==」是關系運算符。如:
if (a==3) a=b;
前者是進行比較,a是否和3相等,後者表示如果a和3相等,把b值賦給a。由於習慣問題,初學者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
5.忘記加分號。
分號是C語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句末尾必須有分號。
a=1
b=2
編譯時,編譯程序在「a=1」後面沒發現分號,就把下一行「b=2」也作為上一行語句的一部分,這就會出現語法錯誤。改錯時,有時在被指出有錯的一行中未發現錯誤,就需要看一下上一行是否漏掉了分號。
{ z=x+y;
t=z/100;
printf("%f",t);
}
對於復合語句來說,最後一個語句中最後的分號不能忽略不寫(這是和PASCAL不同的)。
6.多加分號。
對於一個復合語句,如:
{ z=x+y;
t=z/100;
printf("%f",t);
};
復合語句的花括弧後不應再加分號,否則將會畫蛇添足。
又如:
if (a%3==0);
I++;
本是如果3整除a,則I加1。但由於if (a%3==0)後多加了分號,則if語句到此結束,程序將執行I++語句,不論3是否整除a,I都將自動加1。
再如:
for (I=0;I<5;I++);
{scanf("%d",&x);
printf("%d",x);}
本意是先後輸入5個數,每輸入一個數後再將它輸出。由於for()後多加了一個分號,使循環體變為空語句,此時只能輸入一個數並輸出它。
7.輸入變數時忘記加地址運算符「&」。
int a,b;
scanf("%d%d",a,b);
這是不合法的。Scanf函數的作用是:按照a、b在內存的地址將a、b的值存進去。「&a」指a在內存中的地址。
8.輸入數據的方式與要求不符。①scanf("%d%d",&a,&b);
輸入時,不能用逗號作兩個數據間的分隔符,如下面輸入不合法:
3,4
輸入數據時,在兩個數據之間以一個或多個空格間隔,也可用回車鍵,跳格鍵tab。
②scanf("%d,%d",&a,&b);
C規定:如果在「格式控制」字元串中除了格式說明以外還有其它字元,則在輸入數據時應輸入與這些字元相同的字元。下面輸入是合法的:
3,4
此時不用逗號而用空格或其它字元是不對的。
3 4 3:4
又如:
scanf("a=%d,b=%d",&a,&b);
輸入應如以下形式:
a=3,b=4
9.輸入字元的格式與要求不一致。
在用「%c」格式輸入字元時,「空格字元」和「轉義字元」都作為有效字元輸入。
scanf("%c%c%c",&c1,&c2,&c3);
如輸入a b c
字元「a」送給c1,字元「 」送給c2,字元「b」送給c3,因為%c只要求讀入一個字元,後面不需要用空格作為兩個字元的間隔。
10.輸入輸出的數據類型與所用格式說明符不一致。
例如,a已定義為整型,b定義為實型
a=3;b=4.5;
printf("%f%d\n",a,b);
編譯時不給出出錯信息,但運行結果將與原意不符。這種錯誤尤其需要注意。
11.輸入數據時,企圖規定精度。
scanf("%7.2f",&a);
這樣做是不合法的,輸入數據時不能規定精度。
12.switch語句中漏寫break語句。
例如:根據考試成績的等級列印出百分制數段。
switch(grade)
{ case 'A':printf("85~100\n");
case 'B':printf("70~84\n");
case 'C':printf("60~69\n");
case 'D':printf("<60\n");
default:printf("error\n");
由於漏寫了break語句,case只起標號的作用,而不起判斷作用。因此,當grade值為A時,printf函數在執行完第一個語句後接著執行第二、三、四、五個printf函數語句。正確寫法應在每個分支後再加上「break;」。例如
case 'A':printf("85~100\n");break;
13.忽視了while和do-while語句在細節上的區別。
(1)main()
{int a=0,I;
scanf("%d",&I);
while(I<=10)
{a=a+I;
I++;
}
printf("%d",a);
}
(2)main()
{int a=0,I;
scanf("%d",&I);
do
{a=a+I;
I++;
}while(I<=10);
printf("%d",a);
}
可以看到,當輸入I的值小於或等於10時,二者得到的結果相同。而當I>10時,二者結果就不同了。因為while循環是先判斷後執行,而do-while循環是先執行後判斷。對於大於10的數while循環一次也不執行循環體,而do-while語句則要執行一次循環體。
14.定義數組時誤用變數。
int n;
scanf("%d",&n);
int a[n];
數組名後用方括弧括起來的是常量表達式,可以包括常量和符號常量。即C不允許對數組的大小作動態定義。
15.在定義數組時,將定義的「元素個數」誤認為是可使的最大下標值。
main()
;
printf("%d",a[10]);
}
C語言規定:定義時用a[10],表示a數組有10個元素。其下標值由0開始,所以數組元素a[10]是不存在的。
16.初始化數組時,未使用靜態存儲。
int a[3]=;
這樣初始化數組是不對的。C語言規定只有靜態存儲(static)數組和外部存儲(exterm)數組才能初始化。應改為:
static int a[3]=;
17.在不應加地址運算符&的位置加了地址運算符。
scanf("%s",&str);
C語言編譯系統對數組名的處理是:數組名代表該數組的起始地址,且scanf函數中的輸入項是字元數組名,不必要再加地址符&。應改為:
scanf("%s",str);
18.同時定義了形參和函數中的局部變數。
int max(x,y)
int x,y,z;
{z=x>y?x:y;
return(z);
}
形參應該在函數體外定義,而局部變數應該在函數體內定義。應改為:
int max(x,y)
int x,y;
{int z;
z=x>y?x:y;
return(z);
}
C語言心得體會
通過這次實訓,增加了我學習軟體技術的興趣,雖然還不明確軟體技術包含的具體內容,但從C語言這門課程開始,已發現程序設計的樂趣,在學習C語言的過程中也學到了許多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對計算機的機體也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
這次實訓是老師給了范常式序,經過自己的改寫,實現要求。先做簡單的輸出,一步步的再做其它圖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犯的一些錯誤還會有意外的收獲,感覺實訓很有意思。在具體操作中對這學期所學的C語言的理論知識得到鞏固,達到實訓的基本目的,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出,在以後的上機中應更加註意,同時體會到C語言具有的語句簡潔,使用靈活,執行效率高等特點。發現上機實訓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數組和循環有了深刻的理解。
通過實際操作,學會 C語言程序編程的基本步驟、基本方法,開發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刻體會到「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團結就是力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不恥下問」……的寓意。
計時在此希望以後應多進行這樣的實訓,加長設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際操作水平。
八、參考資料 :《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

⑨ c語言常見的數據結構有哪些

1、線性數據結構


元素之間一般存在元素之間存在一對一關系,是最常用的一類數據結構,典型的有:數組、棧、隊列和線性表。


2、樹形結構


結點間具有層次關系,每一層的一個結點能且只能和上一層的一個結點相關,但同時可以和下一層的多個結點相關,稱為“一對多”關系,常見類型有:樹、堆。


3、圖形結構


在圖形結構中,允許多個結點之間相關,稱為“多對多”關系。


(1)線性數據結構:元素之間一般存在元素之間存在一對一關系,是最常用的一類數據結構,典型的有:數組、棧、隊列和線性表


(2)樹形結構:結點間具有層次關系,每一層的一個結點能且只能和上一層的一個結點相關,但同時可以和下一層的多個結點相關,稱為“一對多”關系,常見類型有:樹、堆


(3)圖形結構:在圖形結構中,允許多個結點之間相關,稱為“多對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