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web应用评价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web应用评价

发布时间: 2023-01-01 01:43:00

❶ web前端怎么样,好不好的默认点评

Web前端开发技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HTML、CSS和JavaScript!

那么一名优秀的、甚至卓越的 前端开发工程师的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优秀的Web前端开发工程师要在知识体系上既要有广度和深度!做到这两点,其实很难。所以很多大公司即使出高薪也很难招聘到理想的前端开发工程师。技术非黑即白,只有对和错,而技巧则见仁见智。在以前,会一点Photoshop和Dreamweaver的操作,就可以制作网页。现在,只掌握这些已经远远不够了。无论是开发难度上,还是开发方式上,现在的网页制作都更接近传统的网站后台开发,所以现在不再叫网页制作,而是叫Web前端开发。Web前端开发在产品开发环节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需要专业的前端工程师才能做好。Web前端开发是一项很特殊的工作,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既有具体的技术,又有抽象的理念。简单地说,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把网站的界面更好地呈现给用户。

其次,优秀的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应该具备快速学习能力。Web发展的很快,甚至可以说这些技术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如果没有快速学习能力,就跟不上Web发展的步伐。前端工程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模式;仅仅依靠今天的知识无法适应未来。Web的明天与今天必将有天壤之别,而前端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要搞清楚如何通过自己的Web应用程序来体现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❷ 如何最有效地运用Web2.0技术来支持和评价学生的学习

Web2.0 的一些典型应用 , 如 blog、wiki 及 podcasting等 , 可以很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参与、能够实现学习者间的协作并具有较强的内容管理功能 , 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与学习则可体现较明显的 e-Learning2.0特征。 二、部分观点: A.营造社区 创设环境 例如,我们学习者彼此之间建立起互相帮助和学习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信息分享、交流讨论和协同创作等方式实现专业上的共同成长。 B.拓展人群 聚合资料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些有共同关注点的人不断地加入到自己的网络人群连接结构中,这样日积月累,自己的网络人群、通过人联系着的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关注的内容来连接目标人群,然后再通过目标人群来寻找和筛选内容。学习者应用网络就是这样的过程的螺旋往复,在时间尺度上,就表现为学习者个人学习网络的不断拓展与优化。 C.基于网络协作做事 网络为处于不同时空的用户进行协作做事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可能要转化为行动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来习得。基于网络做事,应当成为生活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习惯。而在习惯形成之前,需要学习者基于网络尝试一起协作做事。 D.WEB2.0 实践方式养成 要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使用网络的习惯,有效使用Web2.0所提供给你的平台。清晰的分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不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在寻找网络资源上。因为,在web2.0的学习环境下要对各类资源分门别类的收藏。 可以看到学习者已经意识到WEB2.0 学习对自己用网方式和习惯的影响,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寻找到了技术与自身需要的切合点,并有意识地优化和改变自己的学习行为,使技术方法内化到日常习惯行动方式之中,通过积累效应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自己的效能。 周愉晴的观点 利于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促进课程反馈的及时全面 首先,利用 Web2. 0 软件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能够创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学习评价需要充分地收集有关学习者的一切材料,还需要对学习过程实施监控措施。基于Web2. 0 ,教师可以借助 RSS向学生布置作业,通过与学生互相定制对方的学习频道或Blog了解学生的作业信息,利用 Wiki 技术对学生的作业给予批改。具有 “可读可写” 特性的 Web2. 0 可以用来记录学习者全过程,教师得以从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情感等方面给出全面的评价,而不是只针对学习成绩。3严瑾的观点基于 Web2.0 的微格教学系统 本系统的建设,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扩大了培训空间和时间,增加了培训的互动性、灵活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减少了培训成本,有利于学习小组之间的协作交流,促进了小组成员的知识共享。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训练还突出了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掌握。 三、在Web2.0学习环境下养成一些必要的好习惯 如,积极尝试和实践、坚持记录和输出;积极参加社区讨论、提问、分享、合作;不断对获得的资源和材料进行沉淀和凝练;对自己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提高效能;把自己的经验、技巧进行外化并与人分享,促进共赢。 这样来促进在Web 2.0下的学习环境中进午的有效学习。WEB2.0 中,通过习惯养成、实践一种新方式,学习者不仅改变了自身,也在影响着环境。

❸ web2.0是什么,现在好象很热的样子,他和web1.0有什么区别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 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 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 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网络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换�鞯饔茫�岢鍪褂糜镆寤�哪谌莘⒉脊ぞ撸?nbsp;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 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作者为MOP网董事长兼CEO)

WEB2.0将成就新一轮网站创业、变革的狂潮

很感谢web2.0这个概念的诞生,它让互联网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并吸引着资本流向web2.0,无数具有创新意义的web2.0网站应运而生,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圈内圈外关于web2.0的争议、讨论已经引起了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如果你在IT圈混,而且你想获得风险投资,你想立即创业致富,那你最好了解web2.0,吃透web2.0,创立web2.0,因为国外投资商已经认定web2.0前途无限。不知道是否新一轮网络泡沫的诞生还是新一轮网络变革的机遇,web2.0反正给我们带来了激情。

what’s web 2.0?Wikipedia中有相应的描述,不过仍然含糊不清,不能作为web2.0的准确定义。有的说web2.0可定义为“可写的互联网”,这也不完全准确。关于web1.0和2.0的区别,我很赞同吕欣欣的一番比较,"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

我认为的web2.0的典型特征和表现形式:个人出版和聚合(如blog,rss,atom)、社会协作(wiki,软件工程协作)、更好的用户体验(如简短的url、ajax技术)、开放APIs(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用户参与占主导(sns,blog,社会化书签,网摘)。除此之外我还认为网络游戏也具有web2.0的性质,因为它讲究社会协作、讲究用户参与占主导,讲究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新事物新概念的诞生,总是会存在反对意见的,国外的就不说了,国内老冒的"朝web 2.0泼点冷水"、周天舒的"给“所谓的”Web 2.0泼点热水",都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web2.0是早就已经使用的技术,这有些让我失望,因为他们的观点走向了狭隘,没有看到后面的本质。也许web2.0的几种表现形式早就有了,例如rss,blog,ajax等等都已经有年头了,但是真正大规模应用却是在近期,个体现象的发展与汇合逐渐被提炼成一种模式、理论和概念,这就脱离了其表现形式这一技术外壳所赋予的基本内涵,通俗点说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革命性的过程,这是对表面现象的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提炼,带有更具变革更具创意更具激情的深刻含义。

在如今传统的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单一,并逐渐走向了死胡同,仅靠服务商自身的鼠标+水泥来造就庞大的内容平台和用户数量,这样的模式如今已经受到严峻挑战。而web2.0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全球最知名的网络巨头:yaohoo、msn、google等,国内的门户网站首当其冲需要进行web2.0变革,而其他网络应用,如求职招聘、同学录、分类信息、b2b、b2c等各类网站都需要经过web2.0的改造,来面对新的挑战和冲击。

普通用户也许不需要知道sns,web2.0等概念,但作为互联网的创业者、参与者、投资者,你不能只做旁观,你需要行动起来,机会就在眼前。

web2.0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新一轮发展的巨大机遇,也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寻求突破创新的迫切。当然除了国内国外的常用web2.0模式以外,我也一直在探寻着整合性质的web2.0,传统应用的web2.0化以及更合适的web2.0的创业模式,欢迎大家有空交流。

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 Web 2.0掀起人民战争

作者: CNET科技资讯网
CNETNews.com.cn 2005-07-05 09:0 AM

Web 2.0 正在让互联网逐渐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义: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你不应该只是互联网的读者,你也应该是互联网的作者;你不该只是在互联网上冲浪,你本身就是波浪制造者。Web 2.0 之于Web 1.0 ,如同分布式计算之于集中式计算,网格之于大型主机。

CNET科技资讯网7月5日北京报道(文/高飞)当Internet的创立者利克·李德在1963年提出“超银河网络”(Internet的前身)时,他想的是如何让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沟通和思考,如何让网络“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雅虎等超级门户网站出现之后,互联网的发展却一度远离利克。李德的初衷。

雅虎、亚马逊,和中国网络、搜狐等超级网站凭借强势的内容,常年驻扎在网民的收藏夹中。网民们美其名曰的“网上冲浪”其实就是围绕这些网络“恒星”所作的圆周运动,网民仅仅充当互联网的读者,而不是作者,这时的互联网是“只读”的。但Web 2.0 的出现,结束了了网民周期性赶集运动。

Blog作者Keso说:“在Web 1.0 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各处瞎逛,并美其名曰——冲浪(即Web 浏览)。Web 2.0 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读写的互联网,Blog、Wiki等是其中的代表。”

借助Web 2.0 ,一个不仅“可读”,而且“可写”和“可交互”的互联网正逐渐浮出水面。利克·李德30多年前的梦想正逐渐被实现。

Blog:个人媒体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译作“网志”、“博客”)绝对是个“招牌菜”,它已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

“911 事件”是Blo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阶段。人们发现,恐怖事件现场当事人建立的Blog才是最可能给出第一手和最真实信息的人。一个重要的博客类战争Blog(WarBlog )因此繁荣起来。“对911 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Blog中”一位Blog作者写道。

在中文世界,让“博客”一举成名的人当属“木子美”,她对个人隐私毫不避讳的曝光,完全颠覆了中国人的伦理传统。网民们蜂拥而至 “木子美”的Blog,“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时,Blog也走进大众传播领域。

Blog并不是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概念,为了便于理解,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以时间为顺序更新的个人主页。Blog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世人认识到,写作并不是媒体的专利,新闻也不是记者的特权。再眼疾手快的记者也不如在现场的人更了解事实。目击者的Blog比新闻记者拥有更高的权威和更接近事实的判断。

在亚洲,韩国人Oh Yeon Ho创立的Blog网站已经成为韩国重要的媒体力量,通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无论是韩国总统卢武铉遭弹劾事件,还是韩国人金善逸在伊拉克遭到绑架并被杀害事件,都走在了韩国各大媒体的前列。这个网站的一条新闻上竟然有85000 条评论,远超过其他媒体互动水平。

着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总结说,Blog本身代表着“新闻媒体3.0 ”。1. 0 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 l d Media ,如“晚报、CCTV”),2.0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 ,如网络、雅虎)或者叫跨媒体,3.0 就是以Blog为代表的(We 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Blog发展到现在,内容已并不仅局限于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都是可选项,而音频B l o g 就有一个自己的名字——Podcast (国内有翻译为“播客”)。Blog搭起从互联网阅读时代到写录时代的桥梁。

模糊编辑和读者的角色

在Blog完成了对Web2.0的启蒙教育之后,一系列在其框架下的理念纷至沓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Wiki(网络大网络全书)、Social Bookmark(社会化书签)等等。

Wiki是Web 2.0 体系下的又一个概念。Wiki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由网友自发维护的网络大网络全书,这个大网络全书由网友自发编辑并修改内容,每个人既可以是某个词条的读者,又可以是这个词条的编撰者,读者和编辑的界限在Wiki中被模糊了。首个Wiki网站的创建者Ward Cunningham说:“我创建第一个Wiki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种环境,我们能够交流彼此的经验。”社会化书签则是与Wiki很相似的概念,它可以让网民互相共享自己的收藏夹,交换资源。

独立的Blog并不具备商业网站的推广能力,这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节点如何完成互通与共享?在Web 2.0 体系下,Tag (标签), RSS (聚合服务)和六度分隔理论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

Tag 直译为标签,它可以让你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Blog文字、图片、音频等)创建多个用作解释的关键字。比如一副雪景的图片就可以定义“雪花”、“冬天”、“北极”“风景照片”这几个Tag.雅虎刚刚收购的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就对此提供支持。Tag 类似于传统媒体的“栏目”,它的相对优势则在于创作者不会因媒体栏目的有限性而无法给作品归类。

RSS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互动方式,一般翻译为聚合服务,它仿佛就是为Blog而生的技术,借助RSS ,网民可以自由订阅指定Blog(绝大多数的Blog都支持RSS),也就是说读者可以自定义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不是象Web 1.0 那样由网络编辑选出读者阅读的内容。

颠覆媒体中心理念

雅虎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告诉记者,“(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倒不敢说,但RSS 重新定义了信息分享的方法,颠覆了未来信息社会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理念,虽然RSS 眼下并不会为网络广告带来什么帮助,但是却能让所有人更好地分享信息。”

传统媒体也希望借此把自己的内容互动起来。数字音频出版商Audible 正计划发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其他一些期刊的Podcast ,通过RSS 网络标准进行发行,用户可以下载到MP3 播放器中收听。

曾经有人提出疑问,Web 2.0 的互动与传统BBS 有何不同?一名叫罗皓菱的Blog作者解释了Blog与BBS 的区别:Blog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进于一体的,比起BBS 那种口无遮拦、随心所欲、良莠不齐的情绪化发言,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审慎、仔细和周详,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讨论脉络的清晰度、论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BBS 的网友发言帖子。

Ward Cunningham 也谈到过Wiki与BBS 的差别,他认为BBS 没有上下文的概念,讨论经常无法持久地进行。讨论组反复围绕着同一个话题,但是人们经常忘了以前说过什么。

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 Web 2.0掀起人民战争(下)
(2005.07.05) 来自:ZDNET

Web 2.0 探索盈利模式

一个新的互动模式,必然伴随着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但是因为与Web 1.0 巨大的差异,Web 2.0 在商业模式上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2 月,Google并购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 Blogger.com 母公司Pyra实验室。Pyra当时成立仅3 年半,博客注册用户已达数百万、人气极旺,但由于缺乏收入,三个创始人中的两个被迫离开公司,如果不是Trellix 公司的CTO Bricklin(也是一个着名博客)出手相助,Pyra早已破产。

不过外界普遍认为,找到Web 2.0 的商业模式应该只是迟早的事情。雅虎、微软这些传统互联网巨头则并不太在意Web 2.0 当前的商业价值,他们更希望赶快抢占这一阵地。雅虎刚刚推出的Yahoo 360 服务,就是一个包含了图片上传、Blog、IM(即时通讯)所有功能在内的个人Web 2.0 平台。微软也发布了与之类似的MSN Space.微软非常看好Blog,它甚至雇佣一个Blog团队来为其MSN 门户网站制作原创内容。

在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Web 2.0 商业公司是Blog服务托管商(BSP ),其中总部位于杭州的中国博客网目前注册用户超过200 万,并以每月8 到10万的速度增长。该公司董事长胡之光认为,当用户数足够多的时候,博客就能够通过广告和无线增值来实现盈利。另外一家BSP 博客中国负责人方兴东透露,未来的盈利将来自三个方面:广告收入、无线增值服务和向博客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和应用程序收取的服务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两家都还没有实现盈利。

不过对一般的企业而言,Web 2.0 的好处则是立竿见影。在企业内部实施Blog和Wiki,可以让知识轻松共享,一个新员工可以通过内部Wiki 熟悉工作技能,了解企业文化。

Blog作者Keso这样说:“Web 1.0 提下的HTML、JavaScript等本身是一种语言,它按照某种约定的协议(比如TCP/ IP )进行对话,但这只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人顶多是让这场对话存在而已,并未直接参与进来。而Web 2.0 让人参与到对话中,互联网一下子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Web 2.0 无疑是一场革命。“

不管Web 2.0 是不是革命,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创网络潮已确定无疑的到来。每个人都要在这次互联网“人民运动”中寻找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Web 2.0 重要名词解释

Blog: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反向引用(TrackBack )和留言/ 评论(Comment )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 ),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

TrackBack :是一种Blog应用工具,它可以让Blogger 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后撰写了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功能实现了网站之间的互相通告;因此它也可以看作一种提醒功能。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 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读者可以通过RSS 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最近的更新。

Wiki: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 )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 i k i 系统——WikiWikiWeb (http://c2.com/cgi/wiki),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在建立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

Social Bookmark :社会化书签,它可以让你把喜爱的网站随时加入自己的网络书签中;你可以用多个关键词(Tag )而不是分类来标示和整理你的书签,并与其他人共享。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1984)创立。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的数学解释是:如果每个人平均认识260 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倍。

(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来自Wiki网络大网络全书)

小资料

SNS 以及六度分隔理论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简称SNS ,社会化网络软件)是Web 2.0 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用架构。SNS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作,这个理论的通俗解释是:“在人脉网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个例子更好地介绍六度分隔理论。一位叫做“FLYPI ”的网友用歌手孙燕姿做起了实验,如何才能与这个“亚洲小天后”建立联系呢?他认为以下的链条可能行之有效:“我→初中同学Eric→ Eric 在南洋理工大学念书的表哥Michael → Michael的教授,也就是孙燕姿的父亲→孙燕姿。”

放在Web 2.0 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自己维护的Wiki、社会化书签或者Podcast.用户通过Tag 、RSS 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就是社会化网络(SNS )。”

Google推出1GB 免费信箱也是一个SNS 应用,通过网友之间的互相邀请,Gmail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用户群。

SNS 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的商业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

❹ webstorm和dreamwear都是web前端开发利器,他俩的优缺点分别是

我是做前端开发的,以前用的是dreamwerver.软件都是各有千秋吧,看你习惯或者喜欢哪一个了。现在我一直使用webstorm。。这个软件很智能,编码的时候都有提示。可以在软件里面进行代码提交,可以进行代码比较等等各种功能。。。自带了很多内部插件!你可以在网上搜搜它的快捷键。经常使用就顺手了。还是很不错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❺ web前端开发 简历自我评价怎么写

1、自我介绍中可以将自己的擅长的技术做一个介绍,另外就是你的项目经历,最好将你的软硬件环境,你所用到的技术,你在项目中负责的板块等做一个阐述。

2、自我评价(范文):

a.已积累一定数量中小型项目开发经验。

b.能很好地带领一个团队完成任务。

c.有较强的自主编程能力及团队合作,团队交流能力。善于快速学习并使用新技术。

d.对工作充满热情,从未试图抱怨,一直努力改变。

e.我对Web前端开发比较熟悉,正在进行HTML5 Canvas游戏开发的深入学习。

❻ web前端开发个人在行业优缺点

优势:前端开发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现在我国web前端开发人员缺口大,一般前后端开发人员比例是1:1左右,但我国是1:3左右,前端的核心技术H5已经成为互联网主宰者,各行业都用其开发互联网应用,目前整个互联网都缺前端人才
缺点:就是一个字:累(以下是我回答其他人问题的答案,其实干哪一行都累!)

❼ WEB测试应该注意哪些地方,怎样才能做好WEB测试,新手上路,希望大家能多给些宝贵的意见

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对软件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评价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本文从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户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讨论了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

随着Internet和Intranet/Extranet的快速增长,Web已经对商业、工业、银行、财政、教育、政府和娱乐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传统的信息和数据库系统正在被移植到互联网上,电子商务迅速增长,早已超过了国界。范围广泛的、复杂的分布式应用正在Web环境中出现。Web的流行和无所不在,是因为它能提供支持所有类型内容连接的信息发布,容易为最终用户存取。

Yogesh Deshpande和Steve Hansen在1998年就提出了Web工程的概念。Web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提倡使用一个过程和系统的方法来开发高质量的基于Web的系统。它"使用合理的、科学的工程和管理原则,用严密的和系统的方法来开发、发布和维护基于Web的系统"。目前,对于web工程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开展的,国内还刚刚起步。

在基于Web的系统开发中,如果缺乏严格的过程,我们在开发、发布、实施和维护Web的过程中,可能就会碰到一些严重的问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随着基于Web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项目的失败将可能导致很多问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对Web和Internet的信心可能会无法挽救地动摇,从而引起Web危机。并且,Web危机可能会比软件开发人员所面对的软件危机更加严重、更加广泛。

在Web工程过程中,基于Web系统的测试、确认和验收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同,它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测试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然而,Internet和Web媒体的不可预见性使测试基于Web的系统变得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为测试和评估复杂的基于Web的系统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

一般软件的发布周期以月或以年计算,而Web应用的发布周期以天计算甚至以小时计算。Web测试人员必须处理更短的发布周期,测试人员和测试管理人员面临着从测试传统的C/S结构和框架环境到测试快速改变的Web应用系统的转变。
一、功能测试
1、链接测试
链接是Web应用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是在页面之间切换和指导用户去一些不知道地址的页面的主要手段。链接测试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测试所有链接是否按指示的那样确实链接到了该链接的页面;其次,测试所链接的页面是否存在;最后,保证Web应用系统上没有孤立的页面,所谓孤立页面是指没有链接指向该页面,只有知道正确的URL地址才能访问。链接测试可以自动进行,现在已经有许多工具可以采用。链接测试必须在集成测试阶段完成,也就是说,在整个Web应用系统的所有页面开发完成之后进行链接测试。

2、表单测试
当用户给Web应用系统管理员提交信息时,就需要使用表单操作,例如用户注册、登陆、信息提交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测试提交操作的完整性,以校验提交给服务器的信息的正确性。例如:用户填写的出生日期与职业是否恰当,填写的所属省份与所在城市是否匹配等。如果使用了默认值,还要检验默认值的正确性。如果表单只能接受指定的某些值,则也要进行测试。例如:只能接受某些字符,测试时可以跳过这些字符,看系统是否会报错。

3、Cookies测试
Cookies通常用来存储用户信息和用户在某应用系统的操作,当一个用户使用Cookies访问了某一个应用系统时,Web服务器将发送关于用户的信息,把该信息以Cookies的形式存储在客户端计算机上,这可用来创建动态和自定义页面或者存储登陆等信息。如果Web应用系统使用了Cookies,就必须检查Cookies是否能正常工作。测试的内容可包括Cookies是否起作用,是否按预定的时间进行保存,刷新对Cookies有什么影响等。

4、设计语言测试
Web设计语言版本的差异可以引起客户端或服务器端严重的问题,例如使用哪种版本的HTML等。当在分布式环境中开发时,开发人员都不在一起,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HTML的版本问题外,不同的脚本语言,例如Java、javascript、 ActiveX、VBScript或Perl等也要进行验证。

5、数据库测试
在Web应用技术中,数据库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据库为Web应用系统的管理、运行、查询和实现用户对数据存储的请求等提供空间。在Web应用中,最常用的数据库类型是关系型数据库,可以使用SQL对信息进行处理。在使用了数据库的Web应用系统中,一般情况下,可能发生两种错误,分别是数据一致性错误和输出错误。数据一致性错误主要是由于用户提交的表单信息不正确而造成的,而输出错误主要是由于网络速度或程序设计问题等引起的,针对这两种情况,可分别进行测试。

二、性能测试
1、连接速度测试
用户连接到Web应用系统的速度根据上网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或许是电话拨号,或是宽带上网。当下载一个程序时,用户可以等较长的时间,但如果仅仅访问一个页面就不会这样。如果Web系统响应时间太长(例如超过5秒钟),用户就会因没有耐心等待而离开。另外,有些页面有超时的限制,如果响应速度太慢,用户可能还没来得及浏览内容,就需要重新登陆了。而且,连接速度太慢,还可能引起数据丢失,使用户得不到真实的页面。

2、负载测试
负载测试是为了测量Web系统在某一负载级别上的性能,以保证Web系统在需求范围内能正常工作。负载级别可以是某个时刻同时访问Web系统的用户数量,也可以是在线数据处理的数量。例如:Web应用系统能允许多少个用户同时在线?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会出现什么现象?Web应用系统能否处理大量用户对同一个页面的请求?

3、压力测试
负载测试应该安排在Web系统发布以后,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进行测试。因为一个企业内部员工,特别是项目组人员总是有限的,而一个Web系统能同时处理的请求数量将远远超出这个限度,所以,只有放在Internet上,接受负载测试,其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进行压力测试是指实际破坏一个Web应用系统,测试系统的反映。压力测试是测试系统的限制和故障恢复能力,也就是测试Web应用系统会不会崩溃,在什么情况下会崩溃。黑客常常提供错误的数据负载,直到Web应用系统崩溃,接着当系统重新启动时获得存取权。压力测试的区域包括表单、登陆和其他信息传输页面等。
三、可用性测试
1、导航测试
导航描述了用户在一个页面内操作的方式,在不同的用户接口控制之间,例如按钮、对话框、列表和窗口等;或在不同的连接页面之间。通过考虑下列问题,可以决定一个Web应用系统是否易于导航:导航是否直观?Web系统的主要部分是否可通过主页存取?Web系统是否需要站点地图、搜索引擎或其他的导航帮助?

在一个页面上放太多的信息往往起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Web应用系统的用户趋向于目的驱动,很快地扫描一个Web应用系统,看是否有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果没有,就会很快地离开。很少有用户愿意花时间去熟悉Web应用系统的结构,因此,Web应用系统导航帮助要尽可能地准确。导航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Web应用系统的页面结构、导航、菜单、连接的风格是否一致。确保用户凭直觉就知道Web应用系统里面是否还有内容,内容在什么地方。Web应用系统的层次一旦决定,就要着手测试用户导航功能,让最终用户参与这种测试,效果将更加明显。

2、图形测试
在Web应用系统中,适当的图片和动画既能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页面的功能。一个Web应用系统的图形可以包括图片、动画、边框、颜色、字体、背景、按钮等。图形测试的内容有:
(1)要确保图形有明确的用途,图片或动画不要胡乱地堆在一起,以免浪费传输时间。Web应用系统的图片尺寸要尽量地小,并且要能清楚地说明某件事情,一般都链接到某个具体的页面。
(2)验证所有页面字体的风格是否一致。
(3)背景颜色应该与字体颜色和前景颜色相搭配。
(4)图片的大小和质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采用JPG或GIF压缩。

3、内容测试
内容测试用来检验Web应用系统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相关性。信息的正确性是指信息是可靠的还是误传的。例如,在商品价格列表中,错误的价格可能引起财政问题甚至导致法律纠纷;信息的准确性是指是否有语法或拼写错误。这种测试通常使用一些文字处理软件来进行,例如使用Microsoft Word的"拼音与语法检查"功能;信息的相关性是指是否在当前页面可以找到与当前浏览信息相关的信息列表或入口,也就是一般Web站点中的所谓"相关文章列表"。

4、整体界面测试
整体界面是指整个Web应用系统的页面结构设计,是给用户的一个整体感。例如:当用户浏览Web应用系统时是否感到舒适,是否凭直觉就知道要找的信息在什么地方?整个Web应用系统的设计风格是否一致?对整体界面的测试过程,其实是一个对最终用户进行调查的过程。一般Web应用系统采取在主页上做一个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得到最终用户的反馈信息。对所有的可用性测试来说,都需要有外部人员(与Web应用系统开发没有联系或联系很少的人员)的参与,最好是最终用户的参与。

四、客户端兼容性测试
1、平台测试
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的操作系统类型,最常见的有Windows、Unix、Macintosh、Linux等。Web应用系统的最终用户究竟使用哪一种操作系统,取决于用户系统的配置。这样,就可能会发生兼容性问题,同一个应用可能在某些操作系统下能正常运行,但在另外的操作系统下可能会运行失败。因此,在Web系统发布之前,需要在各种操作系统下对Web系统进行兼容性测试。

2、浏览器测试
浏览器是Web客户端最核心的构件,来自不同厂商的浏览器对Java,、javascript、 ActiveX、 plug-ins或不同的HTML规格有不同的支持。例如,ActiveX是Microsoft的产品,是为Internet Explorer而设计的,javascript是Netscape的产品,Java是Sun的产品等等。另外,框架和层次结构风格在不同的浏览器中也有不同的显示,甚至根本不显示。不同的浏览器对安全性和Java的设置也不一样。测试浏览器兼容性的一个方法是创建一个兼容性矩阵。在这个矩阵中,测试不同厂商、不同版本的浏览器对某些构件和设置的适应性。

五、安全性测试
Web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测试区域主要有:
(1)现在的Web应用系统基本采用先注册,后登陆的方式。因此,必须测试有效和无效的用户名和密码,要注意到是否大小写敏感,可以试多少次的限制,是否可以不登陆而直接浏览某个页面等。
(2)Web应用系统是否有超时的限制,也就是说,用户登陆后在一定时间内(例如15分钟)没有点击任何页面,是否需要重新登陆才能正常使用。
(3)为了保证Web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日志文件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测试相关信息是否写进了日志文件、是否可追踪。
(4)当使用了安全套接字时,还要测试加密是否正确,检查信息的完整性。
(5)服务器端的脚本常常构成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又常常被黑客利用。所以,还要测试没有经过授权,就不能在服务器端放置和编辑脚本的问题。

六、总结
本文从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户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讨论了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对软件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评价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T117)

❽ WEB测试应该注意哪些地方,怎样才能做好WEB

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对软件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评价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本文从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户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讨论了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

随着Internet和Intranet/Extranet的快速增长,Web已经对商业、工业、银行、财政、教育、政府和娱乐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传统的信息和数据库系统正在被移植到互联网上,电子商务迅速增长,早已超过了国界。范围广泛的、复杂的分布式应用正在Web环境中出现。Web的流行和无所不在,是因为它能提供支持所有类型内容连接的信息发布,容易为最终用户存取。

Yogesh Deshpande和Steve Hansen在1998年就提出了Web工程的概念。Web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提倡使用一个过程和系统的方法来开发高质量的基于Web的系统。它"使用合理的、科学的工程和管理原则,用严密的和系统的方法来开发、发布和维护基于Web的系统"。目前,对于web工程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开展的,国内还刚刚起步。

在基于Web的系统开发中,如果缺乏严格的过程,我们在开发、发布、实施和维护Web的过程中,可能就会碰到一些严重的问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随着基于Web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项目的失败将可能导致很多问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对Web和Internet的信心可能会无法挽救地动摇,从而引起Web危机。并且,Web危机可能会比软件开发人员所面对的软件危机更加严重、更加广泛。

在Web工程过程中,基于Web系统的测试、确认和验收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同,它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测试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然而,Internet和Web媒体的不可预见性使测试基于Web的系统变得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为测试和评估复杂的基于Web的系统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

一般软件的发布周期以月或以年计算,而Web应用的发布周期以天计算甚至以小时计算。Web测试人员必须处理更短的发布周期,测试人员和测试管理人员面临着从测试传统的C/S结构和框架环境到测试快速改变的Web应用系统的转变。
一、功能测试
1、链接测试
链接是Web应用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是在页面之间切换和指导用户去一些不知道地址的页面的主要手段。链接测试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测试所有链接是否按指示的那样确实链接到了该链接的页面;其次,测试所链接的页面是否存在;最后,保证Web应用系统上没有孤立的页面,所谓孤立页面是指没有链接指向该页面,只有知道正确的URL地址才能访问。链接测试可以自动进行,现在已经有许多工具可以采用。链接测试必须在集成测试阶段完成,也就是说,在整个Web应用系统的所有页面开发完成之后进行链接测试。

2、表单测试
当用户给Web应用系统管理员提交信息时,就需要使用表单操作,例如用户注册、登陆、信息提交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测试提交操作的完整性,以校验提交给服务器的信息的正确性。例如:用户填写的出生日期与职业是否恰当,填写的所属省份与所在城市是否匹配等。如果使用了默认值,还要检验默认值的正确性。如果表单只能接受指定的某些值,则也要进行测试。例如:只能接受某些字符,测试时可以跳过这些字符,看系统是否会报错。

3、Cookies测试
Cookies通常用来存储用户信息和用户在某应用系统的操作,当一个用户使用Cookies访问了某一个应用系统时,Web服务器将发送关于用户的信息,把该信息以Cookies的形式存储在客户端计算机上,这可用来创建动态和自定义页面或者存储登陆等信息。如果Web应用系统使用了Cookies,就必须检查Cookies是否能正常工作。测试的内容可包括Cookies是否起作用,是否按预定的时间进行保存,刷新对Cookies有什么影响等。

4、设计语言测试
Web设计语言版本的差异可以引起客户端或服务器端严重的问题,例如使用哪种版本的HTML等。当在分布式环境中开发时,开发人员都不在一起,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HTML的版本问题外,不同的脚本语言,例如Java、javascript、 ActiveX、VBScript或Perl等也要进行验证。

5、数据库测试
在Web应用技术中,数据库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据库为Web应用系统的管理、运行、查询和实现用户对数据存储的请求等提供空间。在Web应用中,最常用的数据库类型是关系型数据库,可以使用SQL对信息进行处理。在使用了数据库的Web应用系统中,一般情况下,可能发生两种错误,分别是数据一致性错误和输出错误。数据一致性错误主要是由于用户提交的表单信息不正确而造成的,而输出错误主要是由于网络速度或程序设计问题等引起的,针对这两种情况,可分别进行测试。

二、性能测试
1、连接速度测试
用户连接到Web应用系统的速度根据上网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或许是电话拨号,或是宽带上网。当下载一个程序时,用户可以等较长的时间,但如果仅仅访问一个页面就不会这样。如果Web系统响应时间太长(例如超过5秒钟),用户就会因没有耐心等待而离开。另外,有些页面有超时的限制,如果响应速度太慢,用户可能还没来得及浏览内容,就需要重新登陆了。而且,连接速度太慢,还可能引起数据丢失,使用户得不到真实的页面。

2、负载测试
负载测试是为了测量Web系统在某一负载级别上的性能,以保证Web系统在需求范围内能正常工作。负载级别可以是某个时刻同时访问Web系统的用户数量,也可以是在线数据处理的数量。例如:Web应用系统能允许多少个用户同时在线?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会出现什么现象?Web应用系统能否处理大量用户对同一个页面的请求?

3、压力测试
负载测试应该安排在Web系统发布以后,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进行测试。因为一个企业内部员工,特别是项目组人员总是有限的,而一个Web系统能同时处理的请求数量将远远超出这个限度,所以,只有放在Internet上,接受负载测试,其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进行压力测试是指实际破坏一个Web应用系统,测试系统的反映。压力测试是测试系统的限制和故障恢复能力,也就是测试Web应用系统会不会崩溃,在什么情况下会崩溃。黑客常常提供错误的数据负载,直到Web应用系统崩溃,接着当系统重新启动时获得存取权。压力测试的区域包括表单、登陆和其他信息传输页面等。
三、可用性测试
1、导航测试
导航描述了用户在一个页面内操作的方式,在不同的用户接口控制之间,例如按钮、对话框、列表和窗口等;或在不同的连接页面之间。通过考虑下列问题,可以决定一个Web应用系统是否易于导航:导航是否直观?Web系统的主要部分是否可通过主页存取?Web系统是否需要站点地图、搜索引擎或其他的导航帮助?

在一个页面上放太多的信息往往起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Web应用系统的用户趋向于目的驱动,很快地扫描一个Web应用系统,看是否有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果没有,就会很快地离开。很少有用户愿意花时间去熟悉Web应用系统的结构,因此,Web应用系统导航帮助要尽可能地准确。导航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Web应用系统的页面结构、导航、菜单、连接的风格是否一致。确保用户凭直觉就知道Web应用系统里面是否还有内容,内容在什么地方。Web应用系统的层次一旦决定,就要着手测试用户导航功能,让最终用户参与这种测试,效果将更加明显。

2、图形测试
在Web应用系统中,适当的图片和动画既能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页面的功能。一个Web应用系统的图形可以包括图片、动画、边框、颜色、字体、背景、按钮等。图形测试的内容有:
(1)要确保图形有明确的用途,图片或动画不要胡乱地堆在一起,以免浪费传输时间。Web应用系统的图片尺寸要尽量地小,并且要能清楚地说明某件事情,一般都链接到某个具体的页面。
(2)验证所有页面字体的风格是否一致。
(3)背景颜色应该与字体颜色和前景颜色相搭配。
(4)图片的大小和质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采用JPG或GIF压缩。

3、内容测试
内容测试用来检验Web应用系统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相关性。信息的正确性是指信息是可靠的还是误传的。例如,在商品价格列表中,错误的价格可能引起财政问题甚至导致法律纠纷;信息的准确性是指是否有语法或拼写错误。这种测试通常使用一些文字处理软件来进行,例如使用Microsoft Word的"拼音与语法检查"功能;信息的相关性是指是否在当前页面可以找到与当前浏览信息相关的信息列表或入口,也就是一般Web站点中的所谓"相关文章列表"。

4、整体界面测试
整体界面是指整个Web应用系统的页面结构设计,是给用户的一个整体感。例如:当用户浏览Web应用系统时是否感到舒适,是否凭直觉就知道要找的信息在什么地方?整个Web应用系统的设计风格是否一致?对整体界面的测试过程,其实是一个对最终用户进行调查的过程。一般Web应用系统采取在主页上做一个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得到最终用户的反馈信息。对所有的可用性测试来说,都需要有外部人员(与Web应用系统开发没有联系或联系很少的人员)的参与,最好是最终用户的参与。

四、客户端兼容性测试
1、平台测试
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的操作系统类型,最常见的有Windows、Unix、Macintosh、Linux等。Web应用系统的最终用户究竟使用哪一种操作系统,取决于用户系统的配置。这样,就可能会发生兼容性问题,同一个应用可能在某些操作系统下能正常运行,但在另外的操作系统下可能会运行失败。因此,在Web系统发布之前,需要在各种操作系统下对Web系统进行兼容性测试。

2、浏览器测试
浏览器是Web客户端最核心的构件,来自不同厂商的浏览器对Java,、javascript、 ActiveX、 plug-ins或不同的HTML规格有不同的支持。例如,ActiveX是Microsoft的产品,是为Internet Explorer而设计的,javascript是Netscape的产品,Java是Sun的产品等等。另外,框架和层次结构风格在不同的浏览器中也有不同的显示,甚至根本不显示。不同的浏览器对安全性和Java的设置也不一样。测试浏览器兼容性的一个方法是创建一个兼容性矩阵。在这个矩阵中,测试不同厂商、不同版本的浏览器对某些构件和设置的适应性。

五、安全性测试
Web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测试区域主要有:
(1)现在的Web应用系统基本采用先注册,后登陆的方式。因此,必须测试有效和无效的用户名和密码,要注意到是否大小写敏感,可以试多少次的限制,是否可以不登陆而直接浏览某个页面等。
(2)Web应用系统是否有超时的限制,也就是说,用户登陆后在一定时间内(例如15分钟)没有点击任何页面,是否需要重新登陆才能正常使用。
(3)为了保证Web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日志文件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测试相关信息是否写进了日志文件、是否可追踪。
(4)当使用了安全套接字时,还要测试加密是否正确,检查信息的完整性。
(5)服务器端的脚本常常构成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又常常被黑客利用。所以,还要测试没有经过授权,就不能在服务器端放置和编辑脚本的问题。

六、总结
本文从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户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讨论了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对软件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评价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

❾ 三种Web开发主流技术的评价之PHP

PHP Personal HomePage

PHP是一个什么原因出现的呢?它是一个技术人员希望能用一个快速的方面来完成他自己的个人主页中的一个小应用 而在他一发不可收时出现了php 它使一个人能在多种操作系统下迅速的完成一个轻型的Web应用 所以在短短的几年里 php迅速的升级了它的版本 同时在GNU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青梅竹马的伙伴 Apache 这终于让php有了基础 能在一个最佳的环境中运行 同时由于两个产品都是公开源代码的产品 所以大家可以使用它们的源代码将这两个产品用最完美的方式结合到一起 使用起来就如一个产品一样 个人认为php是自由软件在web应用平台上一个决胜的工具 如果没有php的出现 还会有许多人认为自由软件就代表了对开发人员的高技术要求 难记的代码 复杂的工具 php使一个会使用basic的人员在极短的时间里快迅学习并完成用户需要的应用

怎么说php呢?如果说ASP是一个 哪么php说的更精确了可以说php是一个纯粹的Script翻译器 这也是php由 升级为 的一个重大原因 在 这个版本里它重写了语法分析器 从而加快了php整体的效能 而且从中你也就会明白为什么php需要支持这种或是那种扩充功能时它一定要与相应系统的lib库进行再编绎的原因 正因为它是正宗的 翻译器 所以它是将script翻译成为需要执行的函数 再去执行它们 外部扩充不能由一些 动态加载 的方式进行 所以只能静态的编绎进php中(这只能在windows中除外)

强势

一种能快速学习 跨平台 有良好数据库交互能力的开发语言 ASP比不上它的就是这种跨平台能力了 而正是它的这种能力让Unix/Linux有了一种与ASP媲美的开发语言 语法简单 书写容易 现在市面上也有了大量的书 同时Internet上也有大量的代码可以共享 对于一个初学者想学些 高深的Unix 下的开发来说是一个决好的入手点

与Apache及其它扩展库结合紧密 php与Apache可以以静态编绎的方式结合起来 而与其它的扩展库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结合(除外的就是Windows平台了) 这样的方式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最大化的利用了cpu时和内存 同时极为有效的利用了apache的高性能的吞吐能力 同时外部的扩展也是静态连编 从而达到了最快的运行速度 由于与数据库的接口也使用了这样的方式 所以使用的是本地化的调用 这也让数据库发挥了最佳效能

良好的安全性 由于php本身的代码开放所以它的代码在许多工程师手中进行了检测 同时它与apache编绎在一起的方式也可以让它具有灵活的安全设定 所以到现在为止 php具有了公认的安全性能

弱势

数据库支持的极大变化 由于php的所有的扩展接口都是独立团队开发完成的 同时在开发时为了形成相应数据的个性化操作 所以php虽然支持许多数据库 可是针对每种数据库的开发语言都完全不同 这样形成针对一种数据库的工发工作 在数据库进行升级后需要开发人员进行几乎全部的代码更改工作 而为了让应用支持更多种的数据库 就需要开发人员将同样的数据库操作使用不同的代码写出n种代码库出来 让程序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大

安装复杂 由于php的每一种扩充模块并不是完全由php本身来完成 需要许多外部的应用库 如图形需要gd库 LDAP需要LDAP库 ……这样在安装完成相应的应用后 再联编进php中来 这也就是我以前在代码联盟新闻组中对网友所说的一定要在FreeBSD/Linux/Unix下运行php的原因 只有在这些环境下才能方便的编绎对应的扩展库 这些都是一般开发人员在使用php前所先要面对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问题让许多开发人员转而使用其它的开发语言 必竟Unix没有那么多的用户

缺少企业级的支持 没有组件的支持 哪么所有的扩充就只能依靠php开发组所给出的接口 事实上这样的接口还不够多 同时难以将集群 应用服务器这样的特性加入到系统中去 而一个大型的站点或是一个企业级的应用一定需要这样的支持的 注 在php的 版本以后加入了对servlet/javabean的支持 也许这样的支持会在以后的版本中更加增强 也许这样的支持会是php以后的企业级支持的起点

缺少正规的商业支持 这也是自由软件一向的缺点 我想在国内php的开发人员正在快速增加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样的支持能多起来

无法实现商品化应用的开发 由于php没有任何编绎性的开发工作 所有的开发都是基于脚本技术来完成的 所以所有的源代码都无法编译 所以做完成的应用只能是自己或是内部使用 无法实现商品化

总结

适用人群 熟悉Unix环境 需要在最少的投入下完成快速的应用开发

适用平台 FreeBSD/Linux/Unix操作系统 Apache服务器适用应用 Internet高访问量 快速数据库开发的应用

学习方式 Internet上国内丰富的资源Internet上丰富的源代码资源 完全可以参考这样的例程来完成自己的应用 市场上最近出版的好几本php手册

推荐开发工具 Home Site/PHPEd

推荐开发环境 FreeBSD /RedHat 操作系统/Apache /MySQL /P / M RAM/ G HD

推荐应用环境(最少) FreeBSD /MySQL /Apache /P / M RAM/ G HD

lishixin/Article/program/PHP/201311/2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