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漆器纪录片脚本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漆器纪录片脚本

发布时间: 2022-12-31 06:12:23

㈠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纪录片《TA的故事》四川篇主要题材有哪些

《TA的故事》四川篇主要介绍巴蜀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以民俗习惯为线索,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民俗文化的魅力,进而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整个纪录片主要拍摄十四种最具巴蜀特色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凝萃着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值得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珍视。
涉及文化
1.巴蜀绘画
2.川茶
3.川酒
4.豆瓣酱
5.根雕
6.四川火锅
7.泡菜
8.漆器
9.青城道教
10.蜀绣
11.乌木
12.熊猫
13.竹编
14.川剧

㈡ 传统手工艺纪录片素材的整理与选用

传统手工艺纪录片素材的整理与选用就是: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福州脱胎漆器三种。先找到一个固定的非遗传承人,然后想经常去他那里看一些视频素材,然后回来进行编辑整理。

㈢ 人文巨匠甘而可大师的“漆”彩人生

/ GT建筑科技 /

犀皮漆,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而且是唯一失传的技艺。此技法起于唐朝,流行于南宋时期,却失传于现代。

安徽犀皮漆不描、不刻、不画,却将变幻莫测的纹理深藏于大漆之中。誓为中国漆器正名的甘而可,用一年时间制作,历经无数次上漆和打磨。最终,所有的美在浴水而出的一刹那呈现和定格,仿佛一场为期一年的豪赌。

2017年6月6日,#了不起的匠人#在网上发布了一段中华漆器复兴罗曼史的纪录片后,引发众媒体大号广泛关注并转发,网友纷纷表示膜拜惊叹:徽州漆器,惊艳世界之美!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徽州漆器!

这位徽州大叔便也瞬间红遍全国,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甘而可。

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漆器,应该可以做好。   --甘而可

甘而可,也不是一开始就做好准备的。

甘而可初中毕业后开始学做木工,同时还学习绘画、雕刻。1979年,他进入安徽屯溪漆器工艺厂,1985年又被调往屯溪工艺美术所,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脱胎漆器。

这些经历为他接下来投身于犀皮漆工艺奠定了基础。

漆器,起源中国,却兴盛于日本。

盛唐时期,漆器工艺传到日本后备受推崇,并被日本人发扬光大。日本还被西方誉为“漆器艺术的国度”,与中国的china一样,日本的英文国名japan,最原始的翻译就是漆器。

作为漆器的起源,中国漆器文化博大精深,只可惜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工艺逐渐没落。

眼看着我们的文化艺术被别的国家发扬光大,甘而可在心底暗自发誓:“ 我就要做最好的漆器。 ”

选择很重要,就是一路走去,绝不回头。

1999年,为了做“最好的漆器”,不惑之年的甘而可关掉了原本收入颇丰的古董店,转身投入到犀皮漆工艺的研究与制作上,这项事业并不能带来良好的收入,相反需要大量投入的时间、精力与财力。

这项工艺没有样本可以观看,有的只是书上对它寥寥数语的记载,甘而可甚至不知道能否走通这条道路,但是他说:“选择很重要,就是一路走去,绝不回头。”

他没有选择大家所热衷的,追逐的热门,而是选择了一项难度颇大,且孤独的道路——犀皮漆。

甘而可用十年木工打基础,十年工作学技术,十年下海炼心态,懂绘画、善木工、会雕刻、精设计。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成就了他。

他说“不做这行还做什么呢?也不想徽州漆器后继无人。”

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他使犀皮漆、漆砂砚(一种以漆器制作而成的砚台)恢复新生,并重新焕发出活力,因此被评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2011年,甘而可的漆器作品《红金菠萝漆大圆盒》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他的艺术之路,正是对质朴、坚韧的工匠精神的践行与诠释。

他用十年的时间恢复失传的犀皮漆技艺,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日本漆艺师对他俯首称赞,他想让中国漆器重登东方舞台,

15岁开始做手艺,凭悟性入门,甘而可恢复犀皮漆技艺30年初心不改。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用一己之力创作惊世骇俗的作品,他要让世界知道最好的漆器在中国。

对甘而可来说,“你今天做不了最好,没关系的,还有明天;明天做不了最好,也没有关系,还有后天,甚至是一辈子。只要你坚持做下去,最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 一生做一件事情,应该可以做好的。 ”这句话,也许就是他“匠心”之所在了!

犀皮漆器,慢工出细活,今生换千年。

犀皮漆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南宋时期,犀皮漆的漆器就作为贡品,为皇家所御用。平常人家一件难求,各代工匠更是将犀皮漆复杂的制作工艺,视为不传秘法。

人们关注漆器,多关注 漆器表面的髹饰工艺 ,因为这是最显而易见、最吸引人的。

好的东西从头到尾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完美,这是甘而可的信念,要做就要从最基本的漆器胎骨做起。做一件漆器,完完整整的步骤,需要至少耗费一年的功夫。

制作漆器需要十二个步骤。 第一步画稿, 大小、形状、花纹、需要的材质,都要反复思考,一遍一遍画稿。

第二步拉石膏坯。 将调好的石膏均匀覆在稻草上,再细心的拉坯,直至制作成便于调整的石膏模型。

漆器做胎用得最多的是木胎、其他陶胎、金属,金属胎和皮胎也有。为了让胎骨坚固,一般选用老楠木或者老银杏的木,细腻坚固,不易变形。

第三步修坯。 通常要把石膏模型放在显眼的地方,多看几次,不满意就再改,直到在不经意看到时会有心里一动的感觉,这个模型就确定了。

第四步调漆。 用传统古瓦片烧制碾磨而成的粉末,与大漆调和后制成的漆灰粘性最强,有助于胎骨的稳固。

甘而可从最开始买漆、榨漆、过滤漆时,曾连着一个星期都在和漆打交道。原本还庆幸自己没有因漆过敏,是一块天生做漆的料。

可好景不长,过了半个月,他就浑身发痒,长满了生漆疮,每天把韭菜汁抹在身上才康复。

调好漆后,将漆灰一层层刷在石膏胎上,这是 第五步批 灰 。再用极具韧性的苎麻织成的夏布,压实在胎骨上,则是 第六步裱布。

一件胎骨的完成需要反复进行批灰裱布,将漆灰填充到夏布的空隙中,每批一次就要等待胎体阴干,再重复进行这道工序,每一次都要花上数月的时间。

批灰裱布反复积累,达到想要的厚度, 第七步就要 进行脱胎 。把胎骨里面的绳子抽掉,把石膏挖掉,剩下一个完全由漆、夏布、漆灰组成的胎骨,可以千年不腐。

第八步 要在胎骨上制作出的凹凸纹理,叫做“埝”, 打埝 是制作犀皮漆的关键。

埝的形状、走势、高低决定了最终的花纹,这就是犀皮漆器不刻不画不描,却能形成精美纹理的奥秘所在。

传统的犀皮漆多用黄、赤、黑三色制作出的漆器颜色沉闷,甘而可直接使用最明亮的金箔代替黄色色漆,自创出流金溢彩的金斑犀皮漆,这是制作犀皮漆的 第九步贴金。

第十步髹色漆。 漆需要反复涂40遍,每刷一遍需要彻底阴干,才能继续下一次。

漆干后,就是最考验人的 第十一步——打磨。 四层漆加起来只勉强够一张纸的厚度,打磨过了,犀皮漆的纹理就没有了,等于一件废品。

所以需要甘而可在这毫厘之间反复摩挲。凡是打埝的凸起处,打磨的地方就会显现出金色的漆圈,层次分明,致密流动。

漆器制作的 最后步骤,是要在漆面进行抛光。 甘而可追求的是漆面光亮照人、又不可以有任何划痕的光亮感,这在之前的漆器中从未有过。

因此,他坚持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最后的抛光。他说: “唯有手掌的肌肤与经验能感应漆面推光的温度与频率,方能形成细腻、晶莹的表面质感。”

从反复尝试,到恢复犀皮漆工艺,做出第一件满意的作品,甘而可用了10年。 2011年,甘而可制作的犀皮漆作品《红金菠萝漆大圆盒》,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6年甘而可作品《绿金斑犀皮漆天球瓶》、《唐氏鹿角砂八棱净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17年蒋琼耳设计、甘而可制作作品 “如园”——《红金斑犀皮漆天地盖盒》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漆器和被漆漆过的东西是两码事。漆器是一种成‘器’的东西,是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能成大器的那个‘器’。”甘而可如是说。 “如胶似漆” 。

黄山屯溪黎阳老街,远离喧嚣和浮华,自有一股古朴雅致的禅意。漆艺大师甘而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就坐落于此。

一楼明亮的大厅陈列着他的漆器作品,有热烈的红金斑犀皮漆碗、沉静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绚烂的流彩漆茶罐和古雅的鹿角砂香炉。如果有陌生人好奇地进来参观,甘而可又碰巧在楼下,他就会友好地向来人介绍漆器。

年过六旬的他穿着整洁的白色衬衣,间杂有白发的头发一丝不乱,叙述有条不紊,语调从容温和,像一个安静的读书人。

只有指甲透露出不一样的信息,他的指甲缝里沾上了黑色的漆灰,那是刚刚动完手的痕迹。

他看中做事做人的“度”,也看中“温润如玉”的信条。

生活中的甘而可,在身边人看来,对待工艺的要求极为严苛而没有丝毫放松,但他向来举止温和,言行有度,不向人发火也很少着急,颇有君子之风——打磨自己的性情,也正像打磨一件心爱的漆器一样。

一件完美的作品不是用手而是用心去完成的,这样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传得下。 他的作品只为那些酷爱中国传统工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定制,为中国制造、为工匠精神、为流芳百世而打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高层次的专家,他的活动应酬多了,但依旧低调淡然,对自已的技艺他并不秘而不宣,而是活跃在大学讲堂上,电视网络媒体上,向人们宣传展示古老而又神秘的传统技艺。

为了更好的传承徽州漆器工艺,甘而可带了7名学生,现在他们已经能独立操作,并灵活运用各种漆艺制作技法,可以协助甘而可制作漆器。但即便如此,一年也只能做十几二十件。

甘而可的女儿甘菲于复旦大学毕业后,致力于推广父亲的漆器,这就是传承的最好模样吧!

“一个人的成就只能形成一座高峰,只有更多的人成功了,才能成就出一片漆器艺术的高原。”他说。

只要你坚持做一件事情,并且做下去,总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

一生做一件事情,应该可以做好的。

与你共勉。

-End-

公众号|GT建筑科技

工作室|同尘德尔菲

微博号|@同尘设计

㈣ 《我在故宫修文物》庆祝故宫多少年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纪录片。该片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我在故宫修文物》其他情况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把工匠精神这件严肃的事讲得细腻、温软且富有人情味。相比更多奇观色彩颇重的纪录片选题,《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亮色,或许就如片中木器修复师说的那样,从“格物”来“致知”:人们用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身。

重塑一件件被历史封尘的故宫文物的,来自于一位位文物修复师的气质和品格。它的迷人之处并非惊天动地,理应是细水长流的。该片一部内蕴优裕的纪录片,在一个个对于文物修复师而言的稀松日常里,我们能够看到比修复钟表、青铜器、木器、古琴更多的东西。

㈤ 历史考验看纪录片

1.本人想考研,想看一些历史纪录片啊什么的增加近现代史的知识,有什

我觉得学历史看记录本、连续剧是很有用的,一是增加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二是可以帮助记忆,看一遍历史课本你不一定能记得住几个汉朝的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但是看一遍《汉武大帝》、《汉刘邦》你肯定能记住不少汉朝的知识,有了点这方面的积累再去看课本,肯定比只看课本记的快。

不谦虚的说本人历史学的不错,中学的时候数学、英语、理化曾经全班垫底,但历史一直在班里都能排到前三,这和我从小就爱看历史电视连续剧和纪录片有很大关系。

中国近代史给你推荐一部《燃烧的黄龙旗》,这个片是央视拍的,总共十集,讲的是淮军从建立到没落,从镇压太平天国一直讲到八国联军进北京,捎带背景介绍也前后扩展到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基本把晚晴那段历史都讲了一遍,我觉得对学中国近代史很有帮助。

近现代的再推荐一部《华尔街》,也是十集,是讲金融史的,但是内容涉及面很广,从整个大历史的角度说是以金融为线索或视角叙述近现代史,看了也会很有用的。

还有《大国的崛起》,共十二集,讲了世界上几个主要强国的兴衰过程,早期的葡萄牙、荷兰,现代的苏联、美国,基本把近现代史以不同国别为线索都讲了一遍。

你看这三部就够了,毕竟考试还是要考书上的东西,主要还是要看书,纪录片也不能看太多,这几部片你就当学累了放松一下,每周看个三集左右,别每天都看。

祝你考研成功!

2.高中生,历史很差,需要看什么纪录片

您好,乐意回答您的问题。

央视几年前有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12集,讲的是各个大国的崛起史,推荐观看,网上有资源可以下载。

除此以外还有纪录片《世界历史》,可以看,但是比较多,很多高中也不要求掌握,可以挑着看

除此以外,推荐多去看看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

除此以外,可以网络袁腾飞讲的《腾飞五年前》,这是中国古代史的

历史的兴趣需要慢慢培养,高中生可以考虑看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了(建议先看新版的)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满意请采纳,如有需要可追问,谢谢您的支持~

3.学历史必看的纪录片有哪些

1. 《中国通史》

首先推荐的是一套百集中国通史,对于非历史专业的我们来说它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全面,从我们的祖先一直讲到帝制的终结;通俗,面向普罗大众,少了生涩的学术知识,多了娓娓道来的讲述和故事;靠谱,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稿,还邀请了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创作。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良心之作了。

2.《楚国八百年》

这部8集的纪录片,精美!第一次完整、系统地给我们讲述了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千百年来,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不论是在博物馆中,还是在我们课本中,都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楚国的诞生、发展、高峰、衰落和灭亡的轨迹,也能让这一段历史更加清晰的映在你的脑中。

3.《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秦汉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青春期,是一段朝阳一般的上升阶段。这部纪录片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为切入点,用电影 历史文献的手法制作,从可看性上讲还是蛮高的。共6集的纪录片,从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等人物的视角,讲述了统一国家的过程的曲折。每集电视中,总有一两个我们耳熟能详历史故事,孩子看也会找到不少共鸣。

4.《帝国的兴衰》

这部纪录片有5集,视角很巧妙,以经济解读秦汉帝国的兴衰历史。 “以军功授名爵”的国家授田制度,使秦军犹如虎狼之师一统天下;汉帝国将土地按“名爵”大小赠与个人,国力渐至巅峰。但带来强盛的制度为何却不能挽救帝国的灭亡?这部纪录片带着经济学理论和考古学发现,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秦汉风云。

5.《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丝绸之路不仅促成了中国和西域诸国的贸易,更重要的却是它沟通了中西文化。从张骞的探索开始到如今的能源开拓,河西走廊经历了太多值得铭记的变迁。这部纪录片共10集,制作非常精良,从脚本到拍摄,从解说到配乐,都是国际水准,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片子里还关注了很多小人物,给历史的讲述和重要人物的刻画添色不少,让人看着温暖还给片子带来生气。

6.《大明宫》

大明宫就是整个唐朝的缩影。大明宫的繁华与衰败演绎的是大唐王朝的兴盛与衰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到励精图治但又虎头蛇尾的唐玄宗,从遍地烽火的安史之乱,到民不聊生的藩镇割据。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世的大唐令人赞叹神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衰败的大唐令人感慨唏嘘。

7.《唐之韵》

这是一部很老的纪录片了,现在看起来画质有些渣,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海报都找不到。但依然记得初看时的惊艳,《唐之韵》不仅有助于孩子了解大唐的历史文化,熟悉唐诗和诗人,里面的文案更为写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墙裂建议引进中学语文课堂!

4.学历史必看的纪录片有哪些

《中国通史》 首先推荐的是一套百集中国通史,对于非历史专业的我们来说它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全面,从我们的祖先一直讲到帝制的终结;通俗,面向普罗大众,少了生涩的学术知识,多了娓娓道来的讲述和故事;靠谱,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稿,还邀请了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创作。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良心之作了。

2.《楚国八百年》 这部8集的纪录片,精美!第一次完整、系统地给我们讲述了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千百年来,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不论是在博物馆中,还是在我们课本中,都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楚国的诞生、发展、高峰、衰落和灭亡的轨迹,也能让这一段历史更加清晰的映在你的脑中。 3.《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秦汉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青春期,是一段朝阳一般的上升阶段。

这部纪录片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为切入点,用电影 历史文献的手法制作,从可看性上讲还是蛮高的。共6集的纪录片,从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等人物的视角,讲述了统一国家的过程的曲折。

每集电视中,总有一两个我们耳熟能详历史故事,孩子看也会找到不少共鸣。 4.《帝国的兴衰》 这部纪录片有5集,视角很巧妙,以经济解读秦汉帝国的兴衰历史。

“以军功授名爵”的国家授田制度,使秦军犹如虎狼之师一统天下;汉帝国将土地按“名爵”大小赠与个人,国力渐至巅峰。但带来强盛的制度为何却不能挽救帝国的灭亡?这部纪录片带着经济学理论和考古学发现,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秦汉风云。

5.《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丝绸之路不仅促成了中国和西域诸国的贸易,更重要的却是它沟通了中西文化。

从张骞的探索开始到如今的能源开拓,河西走廊经历了太多值得铭记的变迁。这部纪录片共10集,制作非常精良,从脚本到拍摄,从解说到配乐,都是国际水准,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片子里还关注了很多小人物,给历史的讲述和重要人物的刻画添色不少,让人看着温暖还给片子带来生气。 6.《大明宫》 大明宫就是整个唐朝的缩影。

大明宫的繁华与衰败演绎的是大唐王朝的兴盛与衰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到励精图治但又虎头蛇尾的唐玄宗,从遍地烽火的安史之乱,到民不聊生的藩镇割据。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世的大唐令人赞叹神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衰败的大唐令人感慨唏嘘。

7.《唐之韵》 这是一部很老的纪录片了,现在看起来画质有些渣,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海报都找不到。但依然记得初看时的惊艳,《唐之韵》不仅有助于孩子了解大唐的历史文化,熟悉唐诗和诗人,里面的文案更为写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墙裂建议引进中学语文课堂。

㈥ 大家说几个关于历史、文物、收藏、鉴赏、博物馆的好纪录片吧!

一、《我在故宫六百年》(2020)豆瓣 8.7

非常适合在前往南京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

影片拍摄历时 15 个月,以张纯如个人视角为出发点,沿着她撰写《南京浩劫》一书时的采访足迹,结合大量首度被公开的真实资料拍摄而成,是全球首部以真实人物为视角,全面再现南京大屠杀的剧情纪录片。

㈦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了庆祝故宫多少年院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

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摄制组破例进驻这个中国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摄。

该片历经5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总长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

剧情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我在故宫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