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web效率指数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web效率指数

发布时间: 2022-11-30 12:17:38

A. web是什么

web,全称为World Wide Web,是全球广域网的简称,也称为万维网,是一种基于超文本和HTTP的、全球性的、动态交互的、跨平台的分布式图形信息系统。

表现形式

1、超文本(Hyper text)

超文本是一种用户接口方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的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的超文本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文字。

2、超媒体(hypermedia)

超媒体是超级媒体的简称。是超文本(hypertext)和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的结合。用户不仅能从一个文本跳到另一个文本,而且可以激活一段声音,显示一个图形,甚至可以播放一段动画。

3、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

(1)web效率指数扩展阅读:

万维网使得全世界的人们以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相互交流。相距遥远的人们,甚至是不同年代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展亲密的关系或者使彼此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甚至改变他们对待小事的态度以及精神。情感经历、政治观点、文化习惯、表达方式、商业建议、艺术、摄影、文学都可以以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低投入实现数据共享。

尽管使用万维网仍然要依靠于存在自身缺陷的物化的工具,但至少它的信息保存方式不是使用人们熟悉的方式如图书馆、出版物那样实在的东西。因此信息传播是经由万维网和英特网来实现,而无须被搬运具体的书卷,或者手工的或实物的复制而限制。而且数字储存方式的优点是,你可以比查阅图书馆或者实在的书籍更容易有效率地查询网络上的信息资源。

B. 什么是web 2.0

我的理解就是 它不应被看作一个简单和具体的技术名词,而是代表一种业界技术或理念方向,甚至很多公司把它当成一个营销名词。。。

网络中有对它的描述的转载文章,你可以参考下,但还不足以据此全面去了解。

谈谈它的架构:用户的参与性是几乎所有人都提到的Web2.0的特性,Web2.0必须采用的是一种鼓励用户的参与和贡献的架构,改变了以往那种“只读”的属性,将网站变成可读写的服务。这种用户参与的架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网站内容层面,通过鼓励用户的参与构建正向的网络效应,使网站的服务更具吸引力,比如Flickr、豆瓣,另一个层面,是通过开放API,利用用户的参与和贡献,形成一个围绕网站服务的良性生态网络,增强服务的功能与竞争力。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有人开玩笑的总结,将之描述为“我的地盘我做主”,虽然不全面,但也有点意思。

PS:一楼的回答,彻底雷倒偶了!!!
PS1:楼主去哪个公司啊,西安这边好像没听哪个公司HR谈到Web2.0,如果有,肯定是泛泛而谈,他们能理解多少呢?随意挥洒就是了

C. 哪种语言开发Web效率最高

效率区别都不大,基本上所有语言都能开发高效的网站,这个看公司实力和程序员的能力了,你要看开发互联网的还是企业的,互联网的主要是PHP和JAVA为主,企业型的主要是ASP.NET,主要区别在于收费的问题,微软收费比较高,像PHP这些,开源的,所以很多公司比较喜欢,因为不要钱

D. 什么是计算效率指数

计算效率指数是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将周转次数和使用率两个指标综合性地反映计算的利用效率,又称为归一分析法。计算结果的情况是反映工作效率的主要指标。如果仅从单一的周转次数和计算频率这两项指标去分析计算的效率,就很难看出在计算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归一分析法就是将计算率和周转次数综合起来,建立工作效率指数模型。计算工作效率指数是一个能较好地反映计算工作情况的综合性指标。

E. 何为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 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 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 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网络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换鞯饔茫岢鍪褂糜镆寤哪谌莘⒉脊ぞ撸?nbsp;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 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作者为MOP网董事长兼CEO)
WEB2.0将成就新一轮网站创业、变革的狂潮

很感谢web2.0这个概念的诞生,它让互联网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并吸引着资本流向web2.0,无数具有创新意义的web2.0网站应运而生,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圈内圈外关于web2.0的争议、讨论已经引起了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如果你在IT圈混,而且你想获得风险投资,你想立即创业致富,那你最好了解web2.0,吃透web2.0,创立web2.0,因为国外投资商已经认定web2.0前途无限。不知道是否新一轮网络泡沫的诞生还是新一轮网络变革的机遇,web2.0反正给我们带来了激情。

what’s web 2.0?Wikipedia中有相应的描述,不过仍然含糊不清,不能作为web2.0的准确定义。有的说web2.0可定义为“可写的互联网”,这也不完全准确。关于web1.0和2.0的区别,我很赞同吕欣欣的一番比较,"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

我认为的web2.0的典型特征和表现形式:个人出版和聚合(如blog,rss,atom)、社会协作(wiki,软件工程协作)、更好的用户体验(如简短的url、ajax技术)、开放APIs(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用户参与占主导(sns,blog,社会化书签,网摘)。除此之外我还认为网络游戏也具有web2.0的性质,因为它讲究社会协作、讲究用户参与占主导,讲究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新事物新概念的诞生,总是会存在反对意见的,国外的就不说了,国内老冒的"朝web 2.0泼点冷水"、周天舒的"给“所谓的”Web 2.0泼点热水",都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web2.0是早就已经使用的技术,这有些让我失望,因为他们的观点走向了狭隘,没有看到后面的本质。也许web2.0的几种表现形式早就有了,例如rss,blog,ajax等等都已经有年头了,但是真正大规模应用却是在近期,个体现象的发展与汇合逐渐被提炼成一种模式、理论和概念,这就脱离了其表现形式这一技术外壳所赋予的基本内涵,通俗点说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革命性的过程,这是对表面现象的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提炼,带有更具变革更具创意更具激情的深刻含义。

在如今传统的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单一,并逐渐走向了死胡同,仅靠服务商自身的鼠标+水泥来造就庞大的内容平台和用户数量,这样的模式如今已经受到严峻挑战。而web2.0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全球最知名的网络巨头:yaohoo、msn、google等,国内的门户网站首当其冲需要进行web2.0变革,而其他网络应用,如求职招聘、同学录、分类信息、b2b、b2c等各类网站都需要经过web2.0的改造,来面对新的挑战和冲击。

普通用户也许不需要知道sns,web2.0等概念,但作为互联网的创业者、参与者、投资者,你不能只做旁观,你需要行动起来,机会就在眼前。

web2.0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新一轮发展的巨大机遇,也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寻求突破创新的迫切。当然除了国内国外的常用web2.0模式以外,我也一直在探寻着整合性质的web2.0,传统应用的web2.0化以及更合适的web2.0的创业模式,欢迎大家有空交流。

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 Web 2.0掀起人民战争

作者: CNET科技资讯网
CNETNews.com.cn 2005-07-05 09:0 AM

Web 2.0 正在让互联网逐渐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义: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你不应该只是互联网的读者,你也应该是互联网的作者;你不该只是在互联网上冲浪,你本身就是波浪制造者。Web 2.0 之于Web 1.0 ,如同分布式计算之于集中式计算,网格之于大型主机。

CNET科技资讯网7月5日北京报道(文/高飞)当Internet的创立者利克·李德在1963年提出“超银河网络”(Internet的前身)时,他想的是如何让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沟通和思考,如何让网络“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雅虎等超级门户网站出现之后,互联网的发展却一度远离利克。李德的初衷。

雅虎、亚马逊,和中国新浪、搜狐等超级网站凭借强势的内容,常年驻扎在网民的收藏夹中。网民们美其名曰的“网上冲浪”其实就是围绕这些网络“恒星”所作的圆周运动,网民仅仅充当互联网的读者,而不是作者,这时的互联网是“只读”的。但Web 2.0 的出现,结束了了网民周期性赶集运动。

Blog作者Keso说:“在Web 1.0 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各处瞎逛,并美其名曰——冲浪(即Web 浏览)。Web 2.0 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读写的互联网,Blog、Wiki等是其中的代表。”

借助Web 2.0 ,一个不仅“可读”,而且“可写”和“可交互”的互联网正逐渐浮出水面。利克·李德30多年前的梦想正逐渐被实现。

Blog:个人媒体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译作“网志”、“博客”)绝对是个“招牌菜”,它已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

“911 事件”是Blo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阶段。人们发现,恐怖事件现场当事人建立的Blog才是最可能给出第一手和最真实信息的人。一个重要的博客类战争Blog(WarBlog )因此繁荣起来。“对911 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Blog中”一位Blog作者写道。

在中文世界,让“博客”一举成名的人当属“木子美”,她对个人隐私毫不避讳的曝光,完全颠覆了中国人的伦理传统。网民们蜂拥而至 “木子美”的Blog,“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时,Blog也走进大众传播领域。

Blog并不是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概念,为了便于理解,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以时间为顺序更新的个人主页。Blog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世人认识到,写作并不是媒体的专利,新闻也不是记者的特权。再眼疾手快的记者也不如在现场的人更了解事实。目击者的Blog比新闻记者拥有更高的权威和更接近事实的判断。

在亚洲,韩国人Oh Yeon Ho创立的Blog网站已经成为韩国重要的媒体力量,通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无论是韩国总统卢武铉遭弹劾事件,还是韩国人金善逸在伊拉克遭到绑架并被杀害事件,都走在了韩国各大媒体的前列。这个网站的一条新闻上竟然有85000 条评论,远超过其他媒体互动水平。

着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总结说,Blog本身代表着“新闻媒体3.0 ”。1. 0 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 l d Media ,如“晚报、CCTV”),2.0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 ,如新浪、雅虎)或者叫跨媒体,3.0 就是以Blog为代表的(We 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Blog发展到现在,内容已并不仅局限于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都是可选项,而音频B l o g 就有一个自己的名字——Podcast (国内有翻译为“播客”)。Blog搭起从互联网阅读时代到写录时代的桥梁。

模糊编辑和读者的角色

在Blog完成了对Web2.0的启蒙教育之后,一系列在其框架下的理念纷至沓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Wiki(网络大网络全书)、Social Bookmark(社会化书签)等等。

Wiki是Web 2.0 体系下的又一个概念。Wiki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由网友自发维护的网络大网络全书,这个大网络全书由网友自发编辑并修改内容,每个人既可以是某个词条的读者,又可以是这个词条的编撰者,读者和编辑的界限在Wiki中被模糊了。首个Wiki网站的创建者Ward Cunningham说:“我创建第一个Wiki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种环境,我们能够交流彼此的经验。”社会化书签则是与Wiki很相似的概念,它可以让网民互相共享自己的收藏夹,交换资源。

独立的Blog并不具备商业网站的推广能力,这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节点如何完成互通与共享?在Web 2.0 体系下,Tag (标签), RSS (聚合服务)和六度分隔理论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

Tag 直译为标签,它可以让你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Blog文字、图片、音频等)创建多个用作解释的关键字。比如一副雪景的图片就可以定义“雪花”、“冬天”、“北极”“风景照片”这几个Tag.雅虎刚刚收购的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就对此提供支持。Tag 类似于传统媒体的“栏目”,它的相对优势则在于创作者不会因媒体栏目的有限性而无法给作品归类。

RSS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互动方式,一般翻译为聚合服务,它仿佛就是为Blog而生的技术,借助RSS ,网民可以自由订阅指定Blog(绝大多数的Blog都支持RSS),也就是说读者可以自定义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不是象Web 1.0 那样由网络编辑选出读者阅读的内容。

颠覆媒体中心理念

雅虎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告诉记者,“(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倒不敢说,但RSS 重新定义了信息分享的方法,颠覆了未来信息社会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理念,虽然RSS 眼下并不会为网络广告带来什么帮助,但是却能让所有人更好地分享信息。”

传统媒体也希望借此把自己的内容互动起来。数字音频出版商Audible 正计划发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其他一些期刊的Podcast ,通过RSS 网络标准进行发行,用户可以下载到MP3 播放器中收听。

曾经有人提出疑问,Web 2.0 的互动与传统BBS 有何不同?一名叫罗皓菱的Blog作者解释了Blog与BBS 的区别:Blog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进于一体的,比起BBS 那种口无遮拦、随心所欲、良莠不齐的情绪化发言,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审慎、仔细和周详,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讨论脉络的清晰度、论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BBS 的网友发言帖子。

Ward Cunningham 也谈到过Wiki与BBS 的差别,他认为BBS 没有上下文的概念,讨论经常无法持久地进行。讨论组反复围绕着同一个话题,但是人们经常忘了以前说过什么。

详细请看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fe04883010004rp

Web 2.0 相关名词解释

http://blog.sina.com.cn/u/3fe04883010003vl

中国WEB2.0 Top100

http://blog.sina.com.cn/u/3fe04883010004rm

F.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名词WEB2.0,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
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
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
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网络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 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
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

G. web开发中哪个后端语言开发效率最高

JavaScript

按照当前的流行趋势来看,JavaScript 是一门性价比非常高的语言。因为只要是Web,就会有前端,只要有前端,就需要有JavaScript。与此同时,Node.js 在后台中的地位已经愈发重要了。对一般的项目而言,可以使用它来完成前端和后台,除此之外,还有移动应用。
在那些可以使用浏览器来运行的设备上,我们都可以使用 JavaScript 来开发使用,例如:

  • 使用 Node.js 作为后台语言,Express、Koa 等作为后台MVC 框架,再选择一个前端框架来实现前台。

  • 使用基于浏览器内核的桌面应用Electron,加上Node.js 生态系统里的模块来实现桌面应用。

  • 使用混合应用移动框架Cordova,混合应用框架Ionic 来实现跨平台的移动应用。

  • 使用 Tessel 和Ruff 等硬件来开发移动应用。

  • 人们使用 WebView 和JavaScript 来开发应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本比较低。除了可以高效地开发UI,还支持跨平台运行,即只需要编写一次代码就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并且当应用对性能要求不高时,只要适当地优化,它就可以表现得相当不错。
    在这门语言里,有两个后台 MVC 框架比较流行。

  • Express:是在Node.js 上最早的MVC 框架,它由Ruby上的轻量级框架Sinatra启发而来的。其框架本身封装了大量实用的功能,核心特性是使用中间件来处理HTTP 请求。

  • Koa:是由 Express 的核心开发者基于 ES6 新特性打造的新框架。与Express相比,去除了一些框架自带的功能,更加轻量级,可以让开发者有更多的选择。

  • 当然,这也意味着需要用户自己去搭建这些环境。
    简单对比一下两者,Express 发展得比较早,其生态系统比较丰富,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插件。Koa 则基于ES6 语言带来一些新的特性,实时解决旧语言的一些问题,如回调等。

    Python

    Python 诞生得比较早,其语言特性是做事情只有一种方法,这个特点也决定了这门语言很简单。与JavaScript 相比,它仍是一门性价比非常高的语言,只是它不能在前端运行。

    Python 是一门简洁的语言,有大量的数学、科学工具、人工智能的库,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它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在Web 开发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除了正常的Web开发,它还在网络爬虫中广受欢迎。

    同样,在Python 语言里也有两个不错的框架可以选择,其中的Django 是重量级框架,Flask 则是轻量级框架。

  • Django:最早是被应用于内容管理系统而开发的,其框架里自带了相当多的组件:ORM、表单序列化及验证系统、后台系统、缓存框架、中间件支持等。在其官网上宣称是:The Web framework for perfectionists with deadlines,它既可以满足完美主义者,又可以在截止期限前交付软件。

  • Flask:是一个轻量级的框架,它只有简单的核心部分。换句话说,你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添加ORM、用户认证、文件上传等功能。在今天来看,它的生态系统也相当丰富,可以完成绝大部分功能。

  • 选择 Flask 而不是选择Django 的原因是:Django 本身规定好了一系列的规范和习惯。
    因而在编程时,我们只需要按步骤一步步往下走即可。
    本书采用 Django 作为Web 开发框架的主要原因是,它适合作为CMS 框架,并且提供了丰富的组件功能,如用户权限管理、自带后台管理系统、ORM 等。

    Java

    在今天看来,Java 仍然受企业欢迎,除了在企业级Web 系统开发上,它还在Android应用的开发上绽放光彩。
    在校期间,笔者一点儿也不喜欢 Java。后来才发现,我从 Java 中学到的东西比从其他语言中学的东西还多。如果 Oracle 不毁坏 Java,那么它会继续存活很久。我可以用JavaScript 造出各种我想要的东西,但是通常我无法保证它们是优雅地实现。过去人们在Java 上花费了很多时间,或在架构上,或在语言上,或在模式上。由于这些投入,都给了人们很多启发。这些都可以用于新的语言和新的设计,毕竟没有什么技术是独立于旧的技术产生的。
    由于在 Java 语言里,笔者主要接触的是 Spring 框架,因此下面讨论一下 Spring。

  • Spring MVC:是由 Spring 框架提供的构建 Web 应用程序的全功能 MVC模块。由于框架本身高度可配置,即可以直接使用编写 XML 而不是 Java 来实现功能。它是一个典型的 MVC框架,并且也是一个纯正的servlet 系统。

  • Spring Boot:其作用在于创建和启动新的基于 Spring 框架的项目。系统本身做好了对不同框架的配置与集成,我们只需要对其配置,并编写少量的代码即可。

  • 如果你正在考虑使用 Spring 框架,建议使用 Spring Boot。

    PHP

    PHP 是一门很容易上手的语言,由于其容易上手,并且发展得比较成熟。因此,有相多当的个人网站使用它作为开发语言,如 Facebook 这样大流量的网站也在使用它。另外,不得不提及的是 WordPress 已经占领了 CMS 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并且它也占领了全球网站的四分之一。WordPress 原生是为博客系统而创建的开源框架,由于博客系统和内容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很多是相似的,因此它成了最具知名度的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management systemCMS)。
    在这里并不基于 WordPress 来开发内容管理系统,因为它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框架了。如果你需要一个博客系统或者内容管理系统,首选 WordPress,然后才是自己编写。
    PHP 在框架方面有比较多的选择,遗憾的是,笔者只对Laravel 比较了解。它是在PHP 5.3 之后开发的新框架,其类似于Ruby on Rails—为PHP 程序员提供快速开发的机制—提供快速开发的工具集,如生成代码、数据迁移、ORM 等。

    Ruby

    Ruby 是一门优美而巧妙的语言,它可以使编写出来的代码看上去更自然、简洁,更具有表达力,因此深受程序员欢迎。早期 Ruby 语言的应用场景特别少,直至Ruby OnRails 的出现。它是严格按照MVC 结构开发的Web 开源框架,其致力于提升程序员的快乐感和生产效率—快速创建页面、模板和查询功能等。不过如今由于可维性和性能的问题,它正在逐渐被替换。只是对初创公司来说,它的开发效率仍使得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后在业务稳定后使用其他框架来替换。
    同样,由于Ruby On Rails 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择,Ruby 程序员也推出了自己的轻量级框架 Sinatra。它是一个基于Ruby 语言的DSL(领域专属语言),由于其代码行数少,且简单、简洁,可以很容易深入理解框架并对其做出定制

    然后就是看项目需要以及团队优势进行选择

H. Web 1.0,2.0,3.0 分别是什么意思

Web1.0

是以编辑为特征,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web1.0时代的代表站点为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

Web2.0

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微博、天涯社区、自媒体)是以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

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用户在web2.0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完全基于WEB,所有功能都能通过浏览器完成。

Web3.0则完全不一样,其特点可归纳为

① 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和倒腾,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

② 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

③ 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比如即时通聊天等等就可以直接在网页完成,无需下载任何软件。

(8)web效率指数扩展阅读:

web1.0特征

一、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使用对于网站的新生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新浪的最初就是以技术平台起家,搜狐以搜索技术起家,腾讯以即时通讯技术起家,盛大以网络游戏起家,在这些网站的创始阶段,技术性的痕迹相当之重。

二、web1.0的盈利都基于一个共通点,即巨大的点击流量。无论是早期融资还是后期获利,依托的都是为数众多的用户和点击率,以点击率为基础上市或开展增值服务,受众群众的基础,决定了盈利的水平和速度,充分地体现了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色彩。

三、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早期的新浪与搜狐、网易等,继续坚持了门户网站的道路,而腾讯、MSN、GOOGLE等网络新贵,都纷纷走向了门户网络,尤其是对于新闻信息,有着极大的、共同的兴趣。

这一情况的出现,在于门户网站本身的盈利空间更加广阔,盈利方式更加多元化,占据网站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增值意图,并延伸由主营业务之外的各类服务。

四、web1.0的合流同时,还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新浪以新闻+广告为主,网易拓展游戏,搜狐延伸门户矩阵,各家以主营作为突破口,以兼营作为补充点,形成拳头加肉掌的发展方式。

五、web1.0不以html为语言,在1.0时代,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比如论坛等。

web3.0前景

新革命时代

web3.0化整为零,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建立属于自己的网页。web3.0可以通过网页剪取功能,针对自己喜欢的页面剪切整理放在一起,筛除无用信息,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所剪取的页面,与主网页上相关信息同步更新,不存在信息的滞后性,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web3.0通过网页和相关组件的穿插,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即时信息、交友娱乐、传播与管理的有序有效的结合。目前已知的相关企业有:网络空间、阔地网、天盟网、新浪博客、google等等。让我们迎接互联网届新革命时代的到来。

营销新模式

web2.0对所有的网络营销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随着web2.0的不断应用,web3.0已经悄然兴起,现在人们对web3.0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来看,人们总结了web3.0的主要特征:

1、Web 3.0时代的网络访问速度会非常快;

2、Web 3.0时代的网站会更加开放,对外提供自己的API将会是网站的标准配置;

3、Web 3.0时代的信息关联通过语义来实现,信息的可搜索性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归纳新的3.0的模型应该是基于搜索+开放式TAG(关键词标签)+智能匹配的新门户。其中开放式TAG目前还没有,会是预测中的下一代技术。现有的TAG只能实现网站内的关键词链接。

根据一份由美国市场调查公司In-Stat的调查指出,融合了社区网站和网络游戏所形成的新事物-Web3.0是互联网的下一波大潮。基于用户网络行为研究基础上的网络推广将随着web3.0互动特征而迎来新的web3.0网络营销模式。

web3.0的新型网络营销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任何的推广方式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去融合,然后经历发展到完善,随着web2.0方式的成熟,相信web3.0时代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推广方式。

Web1.0到Web2.0到Web3.0,是网络从无到有,再到扩及全球的发展,也是网络的使用从精英化、扁平化到全民化和平面立体化的变迁,更是网络的关涉面从人类生活的局部到全景式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拓展。

Web3.0时代,网络无处不在,人类无时不在网络,网络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网络不再是人类生活的外在方面,它将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网络真正成为人类的生活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Web3.0时代将是“网络时代”终结的时代。

如果说Web1.0、Web2.0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是局部的、零星的,那么Web3.0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将是全局的和日常的。如果说Web1.0和Web2.0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是“网络”伦理问题,那么Web3.0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则是“日常”伦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Web3.0时代也是“网络伦理”终结的时代。

如果说Web1.0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主要是计算机网络互联引发的伦理问题,Web2.0时代的伦理问题主要是网络话语权引发的伦理问题,那么Web3.0时代的伦理问题则是主要围绕公共服务和信息共享带来的伦理问题。

基于公共服务平台这一核心,Web3.0时代将更加凸显网络的三大功能:信息共享、网络传播和电子商务 ,这三大功能恰恰涉及人类生活三大基本面。

参考资料:网络-web1.0

参考资料:网络-web2.0

参考资料:网络-we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