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前端工作流程是什么
公司性质决定流程,不过一般大体都是需求--设计--页面制作--效果制作--添加程序。
假设 sys 级的规范和标准模块已经完成(包括全局样式、布局规范、标准盒模型等),这时需要开发一个项目,假设为淘江湖 SNS 项目。理想中的开发流程为:
a). PD 产出 PRD.
b). 交互统揽全局,将 PRD 中的可复用部分,拎取出来,产出 base-prototype.
c-1). 视觉根据 base-prototype,产出 base-mockup.
c-2). 前端根据 base-prototype 和 base-mockup 产出 app-dpl(该项目的 DPL)。
c-3). 交互继续具体页面的 page-prototype 产出工作。
以上三步是并行和迭代进行的。
d-1). 视觉根据 page-prototype 产出 page-mockup.
d-2). 前端根据 page-mockup 产出 page-demo.
以上两步迭代进行。
流程的核心是迭代、是敏捷、是短周期。
最重要的一步是 base-prototype 的产出。交互要避免一个页面一个页面的产出顺序,而应该先有一个统揽全局、拎取通用部分的步骤。
以上流程可以简述为:sys -> app -> page. app 层的抽取很重要,可以提高团队的开发效率和协作程度,让团队更融合、更高效。
感觉 LSM 强调的是前端工程师实现 demo 时的微流程。告诉我们做一个页面时,需要 html 整体 -> 局部模块的 css/js, 逐层开发,先整体后局部,先框架后细节。这是非常好的最佳实践。
㈡ 产品经理应该怎么写BRD,MRD,PRD
在外企也好,合资也罢,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号,不仅仅是Peter、Mary、Jack、Rose,还有各种PM、RD、QA、OP!这些英文缩写都是什么意思?初入职场或者准备踏入职场的你是不是已经有点犯晕了?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那些听起来神秘又高端的英文职位缩写。 1.PM: Proct Manager,产品经理,又称品牌经理(Brand Manager)。举凡产品从创意到上市,所有相关的研发、调研、生产、编预算、广告、促销活动等等,都由产品经理掌控。 2.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gineer,研发工程师,对某种不存在的事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工作者,或者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改进以达到优化目的的专业工作者。 3.FE: FE有多种解释,在实体经济中,FE可以指Facility Engineer,厂务工程师,主要负责工厂的外围的一些支持系统。在网络经济中,FE可以指Front-End Development,前端开发,新新职业。 4.QA: Qualtiy Assurance,品质保证。QA的主要职责就是质量保证工作。 5.OP: Operator,操作员,管理员。
㈢ 你认为做出高保真原型还需要再写PRD文档吗,为什么
高保真原型只为在沟通中更为直观的让UI,开发了解你的功能需求。
内嵌的逻辑,细节,设计思维都还是得用PRD来讲清楚的。
我个人认为:
高保真原型只是一个沟通的桥梁,具象化需求。
实质的逻辑还是得用PRD交代清楚。
给不懂技术的领导看,这个页面估计还行,要是给开发前端UI测试看,这里还缺少大量的需求描述。一个完整的注册功能需求描述应该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1)逻辑规则。例如:手机号码长度11位、只能以13x开头、不能重复注册验证码重新获取时间为60s,验证码有效期为20分钟获取验证码后,未收到短信,可以获取语音验证码语音验证码获取流程
2)交互规则。交互规则需描述“在什么条件下,给用户什么样的反馈”条件为各种事件,例如单击、失去焦点、鼠标移入、加载、刷新等反馈为各种展现,例如显示弹窗、关闭窗口、打开网页、文本框旁边文字提示等
㈣ 倒推:小红书话题模块V1.0需求【PRD】
总结与思考:
在倒推了小红书话题模块之后,明显感觉其中逻辑混乱,且运营未重视话题模块,或因为后续小红书更多是通过推荐逻辑算法的方式去进行产品导向,此时前期的话题模块因人力成本等过大原因而被弱化,且小红书独特的笔记方式其实更能很好地组织开展活动,因此小红书现已逐渐淡化话题模块的意义,之后或小红书也会一并砍掉这一块内容。
但话题模块依旧是各个推荐算法还不成熟的UGC类社区向内容产品的重要核心模块内容。
目录
一、 功能列表 1
二、 需求背景与目的 2
三、 话题模块 3
3.1 搜索话题流程梳理 3
3.2 搜索页面 4
3.3 话题详情页 5
3.4 关注话题 6
3.5 立即参与 6
四、运营配置后台 6
4.1 操作(新增/编辑话题) 6
4.2配置后台信息查阅 8
4.3筛选 8
小红书本身是一个看起来不太重的产品,但实际上背后涉及的各个部分与各个逻辑都非常多,因为笔者也是属于小白型,因此本次先提取小红书运营相关工作的话题模块来进行分析。
现有标签内容但均为运营设置与筛选,缺少能直接通过特定页面与特定内容,借用运营手段,调动用户积极性,因此考虑借用话题内容,搭建一个个话题方式使用运营手段强引导用户的参与与讨论。
主要目的是通过运营手段刺激用户引起共鸣从而进行点赞、收藏、评论、参与话题等行为,以此调动社区活跃度与营造社区氛围。
目前用户仅能通过搜索功能中的热门话题模块查看到运营设置的话题,或者通过查看别人关注的话题搜索到话题模块。
点击首页搜索框,弹出搜索框模块内容。搜索框模块内容排序:历史记录(如有)、热门搜索、话题搜索
话题搜索模块页面逻辑:
话题搜索同时最多展示10条记录,包括运营设置的话题和相似标签推荐话题,其中运营设置话题>相似标签推荐
单条内容展示形式:左上角展示话题名称,以“#”开头,右上角展示该话题内总共拥有的笔记篇数,单条记录中展示3篇笔记缩略图
图片笔记展示首张图片并自动裁剪成正方形;视频笔记展示视频封面并在笔记上面出现播放按钮,明确表示该笔记为视频笔记。点击缩略图直接进入笔记详情页
单个话题内笔记排列顺序:使用现有推荐算法排序逻辑
特指针对运营设置的话题创建的话题详情页
思考:在分析小红书的这一块内容的时候其实提出了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要特定弄首页和图集模块,难道单独一个不就可以了吗?这样子不显得多次一举了吗?
3.4.1 顶部介绍
顶部介绍内容包括:话题名称、话题介绍、该话题的笔记数、浏览次数、关注按钮
话题名称、话题介绍:由运营在后台配置对应内容
话题笔记数:展示该话题所属的笔记篇数
浏览次数:将所有笔记的浏览次数相加,再*X
关注:点击关注按钮,视为关注此话题。点击关注后,对应话题会被收入到tab【我】-【关注】-【话题】中,具体逻辑见4关注话题
下拉内容后,话题介绍与关注按钮隐藏,话题标题、笔记数、浏览次数居中显示
3.4.2 首页tab
点击首页展示所有笔记,其中提供笔记类型筛选项和不同排序项
筛选项:全部笔记、视频笔记,默认展示全部笔记,切换到视频笔记则只展示视频笔记
排序项:按“推荐”、“最新”、“最热”顺序排列,默认按照“推荐”顺序排列。
按“推荐”顺序排列:按现有推荐算法排序
按“最新”顺序排列:按笔记发布时间倒序排列
按“最热”顺序排列:按热度值计算公式倒序排列
首页下拉,隐藏筛选项与排序选择项
3.4.3 图集tab
点击图集tab,笔记排列顺序不改变,展示形态改变。展示形态变化。图片笔记展示首张图片并自动裁剪成正方形;视频笔记展示视频封面并在笔记上面出现播放按钮,明确表示该笔记为视频笔记。点击缩略图直接进入笔记详情页
3.5.1 关注逻辑与流程
(点击大图可以看到清晰版)
话题关注逻辑的完整路径分为两个阶段:发现话题阶段、已关注的话题查询阶段。
发现话题阶段:用户路径:点击【搜索】→ 看到“热门话题”模块 → 进入话题详情页 →点击【关注】
已关注的话题查询阶段:用户路径:首页点击【我】→进入【关注】→进入【话题】
3.5.2 已关注了的话题
已关注的话题会被收纳到底部tab【我】-【我的关注】中,用户可在关注中查询自己已经关注了的话题。此处展示逻辑:首先展示“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模块,其次展示“我关注的话题”模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模块:此模块展示的话题为涵盖与特定用户的部分用户标签匹配的话题。例如A用户的标签为”美食-午餐”、”综艺-中国-天天向上”,A话题涵盖的标签包括“美食-午餐”,此时A话题出现在A用户的“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模块中,即每位用户此处看到的是不同内容。默认展示3个话题,更多话题被收纳到“查看更多”中。话题的排序按照话题旗下拥有的笔记创作人数倒序排列。
“我关注的话题”模块:展示当前该用户已关注的话题
前端显示逻辑:展示 话题名称、讨论人数、关注按钮
讨论人数:指该话题旗下拥有的笔记创作人数
【关注】按钮:按钮状态默认为关注,点击按钮,按钮状态切换为“已关注”,且所有地方查看该话题的时候,其对应的按钮状态均为“已关注”。“已关注”状态下二次点击按钮,切换回“关注”状态,且所有地方查看该话题的时候,其对应的按钮状态均为“关注”
点击立即参加按钮,跳转进入拍摄功能,拍摄结束后创建笔记出现在该话题内
新增话题中一共涉及7块内容:话题名称、搜索关键词、话题介绍、话题背景图、关联标签、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话题名称:输入字符≤150,超过部分无法输入
搜索关键词:通过某一关键词搜索可搜索出该话题。可输入多个搜索关键词,关键词之间以“,”隔开
话题介绍:简单说明该话题的介绍,或者该话题的活动规则。输入字符≤150,超过部分无法输入
话题背景图:图片格式为jpg、png或gif,图片尺寸<200K。图片≥200K,上传图片失败,toast提示【图片过大】,提示3秒自动消失;图片格式不符合要求格式,上传图片失败,toast提示【图片格式错误】,提示3秒自动消失
关联标签:话题关联的内容标签,可关联多个内容标签。内容选择可通过下拉方式选择或者直接输入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其中内容标签排列原则为同层级之间按字母排序,不同层级之间按从属关系排列。三级标签从属于二级标签,二级标签从属于一级标签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点击弹出时间选择,其中选择项包括年-月-日 时-分-秒,选择后点击确认按钮,显示设定值。配置时间段包括现在时间,配置内容即刻生效;结束时间在现在时间之前,内容可正常配置
表格包含内容:话题id、话题名称、搜索关键词、话题介绍、背景图、关联标签、展示时间、当前状态、操作。其中一页至多展示20条记录,多余部分使用分页方式解决。配置内容按照时间倒序顺序排列
话题id:系统自动生成话题id
话题名称、搜索关键词、话题介绍:正常显示配置内容
背景图:展示缩略预览图
关联标签:每个标签之间用“,”隔开,每行至多展示3个标签
展示时间:显示方式为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时间中间用“~”隔开
当前状态:分为上线和下线。上线是指该话题正在前端展示中;下线是指该话题暂未达到展示时间或者已经结束,未呈现在前端页面中,但如果用户已关注该话题,依旧可以“我的关注”中查看到该话题。其中上线状态单元格颜色为黄色(#FFFF00),下线状态单元格颜色为绿色(#66FF00)
【修改】按钮:对现有的标签内容进行修改。点击【修改】,打开“操作(新增/编辑话题)”窗口,进入该条记录配置内容页,原配置的内容保存在上,修改之后点击保存,即刻生效;修改后点击取消,内容无修改,记录不更新
可根据当前状态进行全局筛选。筛选项分为全部、上线、下线,默认为全部。
㈤ 如何更容易理解PRD-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2)
仔细看了PRD,也和商品线的TL和DEV做了讨论,虽然有很多细节(比如:搜索给用户搜索习惯日志结构,多种直达比处理结果)没有确定下来,但是总体业务流程还是清晰了。昨天说了,PRD需要和很多角色沟通,所以我今天写了2个重要交付文档。(1)业务流程图:站在用户的角度,做了AsIs-ToBe分析;这种图形化的对比非常清晰的表达了我们要实现的项目目标。在很多公司也叫UserCase,也叫StoryBoard,还有公司直接就叫Story。有了这个图,就很容易看到我们要改什么,和业务部门沟通起来就显得非常简单而且有效了。在这个基础上在做一些细节的沟通就显得简单很多。 我喜欢看杰克逊的MTV,原因是什么呢?有一个很经典的镜头,就是导演先放星球、然后地球、然后某个城市上空、然后某个大楼、然后某个房间、然后房间里面有个漂亮的小孩在很响的弹吉他。影片感觉起来非常容易接受。这也许是沟通的一个技巧吧。先总体介绍,然后细节讨论。一下子进入细节就很容易让别人糊涂。当前的PRD材料就存在这个问题,大片的材料都是细节内容。未来可以考虑优化的就是适当增加一些图形。 其实,在业界有种测试叫UAT,就是根据这个StoryBoard来展开的。对用户(操作者)来说,他不关心内部是怎么变化的,他只关心我Input进去的东西,output出来是我要的。前端的测试也是给予这个使用场景来的。(2)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一个更深入的让业务和技术交流的图形。这个图可以让信息流的变化清晰明了。然后我们就知道哪些地方数据如何处理,处理就要涉及到环节角色权限等,信息的状态变化就清楚的得到表达。数据流程图还是数据库、安全以及配置环境的重要参考资料。数据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的主要变化就是对信息流进行公开化。很多黑盒的变化过程被显示出来。对于数据库部门来说,可以清晰的看到哪些地方需要New一个数据库,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哪些地方需要考虑备份。 对于安全来说,从存储、传输、访问、日志的角度,看哪些信息会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使用,状态变化等,从安全的角度,要求加密、权限控制等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对配置管理来说,要配置什么样的环境也很清晰了。 对测试来说,也存在一个功能、性能测试的问题。从功能角度来说,我们跟着数据流走,很多功能就嵌在信息流变化上,我们在准备测试数据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了。有些公司还做另一些非功能测试,比如断网、断电、断数据库等,也可以从这个数据流程图上来看。
㈥ web前端与产品经理哪个薪资发展好一点
我觉得是产品经理,前端局限性大一些,产品经理涉及的范围更广。
产品经理(Proct manager,简称为 PM,也称产品企划)是指在公司中,针对某一项或是某一类的产品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人,主要负责产品的需求分析,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等工作。一般来说,产品经理是负责并保证高质量的产品按时完成和发布的专职管理人员。他的任务包括倾听用户需求;负责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做各种复杂决策,保证开发队伍顺利开展工作及跟踪错误等,总之,产品经理全权负责产品的最终完成。
简单点就产品经理就是收集分析用户需求,写MRD,然后根据需求来策划产品功能,画产品原型、编写PRD等文档,同时也要负责产品的项目进度,与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技术开发人员做沟通。
跟去年上半年相比,IT行业的产品经理的职位需求同比增长了50%。去年上半年平均每天在线的职位发布有5088个,今年上半年是7788个。在线职位的增长体现了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互联网的职位需求状况呈现一个橄榄球的形状,产品经理是属于中间偏上的。北京一家网络技术公司10月22日发布了产品经理的职位招聘,在一个月内收到了103个申请;京东商城11月22日发布的产品经理职位,一天之内收到了32位在线申请者。这些其实都算是比较热的。所以说前途可见无限。
另外关于产品经理的薪资,如果是一般的产品专员,年薪范围是3万到14万,平均年薪是8万;产品主管在5万到24万之间,平均年薪是10万,产品经理是8万到40万,平均年薪为15万;产品总监在20万到40万,平均年薪20万。
IT和互联网行业在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变大。现在大家都强调用户体验,所以产品经理相比行业内的其他职位,增长是最快的。前景很不错,但同时竞争也很激烈,因为它的要求比较高。大部分都会要求你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需要懂得设计、用户体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研发之后还要能够去做市场推广,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
㈦ 协同开发
通过需求评审,我们确定了具体工作内容,即将PRD中要求的功能实现出来。为此,各个工种互相配合,将功能落地实现。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多人进行合作开发,这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相互之间能否将事情说清楚,让产品做出你想要的样子。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要做好两件事: • 第一是PRD写的明白无歧义,所有的开发以PRD为标准; • 第二,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定好工作流程,每一个人按照流程做事。(其实,需求评审做好了,一般情况下协同开发时大家的目的都是清晰的,然后每个人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能顺顺利利的将产品开发出来) 这里大致说一下一个产品流程,会牵涉到哪些人员。对于互联网产品,最基本的要有五个人员,按照流程:由产品人员进行功能设计,接着由UI设计人员进行界面视觉设计,然后交给前端工程师进行前端开发,以及后端工程师进行后台数据搭建,当产品开发完后,需要运营人员开始运营产品。 开发过程中,谁都无法保证产品没问题,所以有测试人员进行系统功能测试。一个产品为了增强用户体验,可能会需要UE设计师多去考虑用户体验效果,设计一些动态效果。产品、UI、UE、前端、后台、测试、运营,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公司的开发部门。 不同公司会增加或减少这些人员,但无论怎么变,绝对不会缺少产品、UI、前端、后台、运营这五个职位。其中前端指的有Web前端工程师、Android工程师以及IOS工程师。 工作流程上面已经提到了一些。按照产品、UI、前端、后台的顺序进行功能产品的开发。每个环节交接时,上一级要给清楚下一级需要的所有东西,下一级要进行确认。要在限时时间内做好各自对应的工作。产品居中调控。 协同开发的时候,毕竟是多部门的合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让合作更加顺畅,作为产品经理要做到团队管理的角色。但在职位上产品经理和其他人员平级,没有上下级的关系,所以要从哄、骗、信任感、责任感、打气、画饼、个人魅力等上面花些功夫,从而推动工作进行下去。 记住,工作中和同事之间工作的交接一定按规则办事,将所有的交接文档做好记录。不是为了出问题的时候撇干净自己,而是为了让整个工作更加清晰,不至于混乱。当然,真出问题,有些锅我们不能背,我们是有存档的。
㈧ UI设计都包括什么
【概念简述】UI=User Interface,即:用户界面。UI设计,也叫用户界面设计,是指对软件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
【应用场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手机、电脑、电视、车载系统、iPad、ATM机、工业中控系统......只要是带有电子屏幕的显示设备,都有需要UI设计。
【实际意义】UI/用户界面,就是我们:获取信息、调用设备资源、控制设备运作的一个可视化入口界面
【设计职能】UI设计的职能,大体分为4个方面。
二,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流程是怎样?UI设计处在哪一个环节?
简要来说,一个互联网产品(或App)的开发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调研与立项→设计与开发→测试与发布→发布与推广,而UI设计则处在第2个阶段。
调研与立项:确立产品需求文档(PRD),为UI交互设计做准备。通常由产品经理(PM)主导完成。
设计与开发:依据产品需求文档(PRD)→完成UI交互原型设计→完成UI的图形视觉设计→研发工程师技术实现(前端工程师实现UI图形界面的重构→后端工程师实现业务逻辑的数据处理)
测试与发布:团队全体开发人员协作,解决交互、视觉、技术上的bug,由产品经理把控质量、协调时间,确保产品准时上线。
发布与推广:多渠道、多方式、多媒介、的投放广告,让项目产品触及目标客户。
最后的环节就是,持续的内容运营输出,提升用户活跃度、拓展目标人群。接受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产品体验,迭代更新。
三,UI设计师(图形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
我们通常所说的UI设计师,大多是指GUI图形设计师,主要工作内容就包括:图标制作、APP品牌制作、界面设计、切图标注、推广运营的活动页面、banner制作等。
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实际工作中,上游和你对接的是产品经理(或者交互设计师);下游和你对接的前端工程师。所以,你通常是根据产品经理出具的交互稿,做UI界面的图形视觉设计。这就要求你能看懂交互稿,懂一点交互知识是最好的。
在做完UI界面的视觉稿后,UI设计师将其标注好,再交付给下游的前端工程师,用作界面重构。必要的时候,设计师还可能会要用一些UI动效,去阐明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所以懂一点UI动效设计也是一个加分项。
四,做UI设计,要用什么软件?
【UI视觉设计】的主力软件其一是Photoshop。无论是图形设计、还是图像处理Photshop都能胜任,这是UI设计师必学一款软件。其二是Sketch,目前仅支持Mac电脑,可作为选学。
【UI交互设计】的主力软件其一是Axure,其二是诸如Adobe XD、墨刀、Sketch软件,市面上的交互设计软件非常之多,你要选择哪款,这就看缘分了。
【UI动效设计】的主力软件是After Effects。还有就是上面提及的交互设计软件,不过只能应付一些简单的页面转场切换动画的交代,但并不适合用来制作增强用户体验的GIF,比如loading、下拉刷新的一些趣味动画,不如AE制作出来的帧动画效果细腻。
㈨ 女生做前端开发怎么样还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是指在公司中,针对某一项或是某一类的产品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人,主要负责产品的需求分析,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等工作。一般来说,产品经理是负责并保证高质量的产品按时完成和发布的专职管理人员。他的任务包括倾听用户需求、;负责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做各种复杂决定,保证开发队伍顺利开展及跟踪错误等。总之。产品经全权负责产品的最终完成。
简单点就是产品经理就是收集分析用户需求,写MRD,然后根据需求来策划产品功能,画产品原型、编写PRD等文档,同时也要负责产品的项目进度,与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技术开发人员做沟通。
关于产品经理的薪资,如果是一般的产品专员,年薪范围是3万到14万,平均年薪是8万;产品主管在5万到24万之间,平均年薪是10万,产品经理是8万到40万,平均年薪为15万;产品总监在20万到40万,平均年薪20万。
IT和互联网行业在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变大。现在大家都强调用户体验,所以产品经理相比行业内的其他职位,增长是最快的。前景很不错,但同时竞争也很激烈,因为它的要求比较高。大部分都会要求你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需要懂得设计、用户体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研发之后还要能够去做市场推广,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
企业需要高端人才。前端的市场的缺口是非常大的,但是缺的都是有实战项目经验的、自身经验的深资前端工程师,而不是那些刚从培训机构出来的菜鸟,会切个图片,从网上找个相似效果嵌套就可了的。
2017年的web前端工程师想要获得高薪,最需要具备的web前端知识:根据不同的薪资程度去深入的不同程度提升自己技能,华清远见有健全完善的前端知识布局体系,不局限于前端,后端,数据库,学会其他语言,开发者拥有深度和广度的技能提升,等于拥有了企业最需要的技能,到时候你不但是HR争相抢聘的人才,也是开发行业中的前端佼佼者。
㈩ 职业话题社区PRD——“职业社”
职业社App产品需求说明书
修订记录:
本文档主要定义“职业社”App的功能详细描述和前端页面各个模块之间内容和逻辑
0、商业画布
1、目的
清晰有层次的定义页面原型中各个模块内容来源和相关逻辑
2、范围
对“职业社”App中前端页面涉及到的功能点、相对应的后台管理功能支持,以及部分交互细节。
本文档主要读者为技术部的前端工程师,以及视觉部的视觉设计师。
行业分析:针对现今愈发巨大化且偏向年轻化的求职市场,提供给待业以及使用过本产品的职场人员学习,交流等帮助求职的UGC问答社区平台
产品定位:定位于年轻化人群(20-40岁)的求职话题问答社区平台
一句话简介:用户在app中了解求职相关信息,与同行同业互动,帮助自己或他人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提升自我的平台!
用户场景模拟
1、目标
创建一个只属于求职者和职场人士的互助社区知识平台
2、总体流程
3、产品结构图
4、 产品信息结构图
5、功能摘要
6、全局说明
6.1 页面结构
6.2 交互说明
1、登录注册
1.1 需求说明
1.2 用户界面
1.3 流程图
2、话题页(导航、搜索和提问)
2.1 需求说明
2.2 用户界面
2.3 流程图
3、问题内容页面
3.1 需求说明
3.2 用户界面
3.2 流程图
4、社区页
4.1 需求说明
4.2 用户界面
4.3 流程图
5、消息页面
5.1 需求说明
5.2 用户界面
5.3 流程图
6、我的页面
6.1 需求说明
6.2 用户界面
7.3 流程图
此PRD文档以需求构思+网络资料参考撰写,仍有大量漏洞和细节部分未完善,需求为结合自身环境想象而来,文档仅为提升自我学习参考使用。
有相近部分产品,以下
网络求职社交类:赤兔、猎聘同道、脉脉
知识社区分享平台:知乎
这款产品有点像将求职和知识问答社区融合在一块的感觉,但不同还是很明显的。
“职业社”是只提供职业相关(接近行业内部知识沟通)的职场类垂直知识问答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