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地对空部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1958年8月6日,中国空军地对空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该部队只有4个营,装备的是苏制“1059”型地对空导弹。这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使用最早的导弹,也是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见到的最早的导弹。当时根据中苏有关协定,引进的导弹系统共5套,导弹62枚。这些导弹引进之后,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当做样品,供中国的科研人员解剖学习使用;再一个是装备新成立的地对空导弹部队。这两部分人员,在导弹的研究和使用道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前者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完全国产化的地空导弹;后者则通过自己刻苦学习和训练,先后打下了国民党军和美军的高空飞机。导弹对于中国官兵来说,既是新武器,更是高技术。对于文化水平偏低,科学技术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掌握导弹发射和使用技术,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中国空军地对空导弹部队刚刚组建时,还有前苏联的教官给予指导并帮助训练。但是,部队还未训练出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断然撤走了专家。那些帮助训练的教官,还根据他们自己的上级的指示,带走了所有的材料。留给中国官兵的是不认识、不了解的导弹系统和黑乎乎的导弹。这些装备是中国人勒紧腰带,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当时一枚导弹价值数十万元,一套发射系统价值数百万元。这是集电子技术、火箭推进技术、材料力学、工程力学于一体的高技术兵器,不能随便拆卸,也不能像用枪弹打靶那样试射。怎么办?没有洋人指导,中国的官兵能不能把这些现代化装备“玩转”?中国的官兵们作了肯定的回答。
导弹营的官兵们,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立即收集整理已经作过的笔记,并凭借每个人的回忆,把苏联人教过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整理出一些材料。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自己编写出教材和训练大纲。搞训练不能仅仅纸上谈兵,在没有任何仪器和训练装备的情况下,他们利用木板、废铁皮等,自己动手,制造出导弹的弹体、弹头、发动机、推力室模型。一边按照自己编写的讲义学习,一边利用这些粗糙原始的训练器材进行演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支新成立的部队,终于掌握了地对空导弹的发射技术。
军事训练的质量要靠实战来检验,新成立的导弹部队究竟顶不顶用,就看它能不能打掉高技术性能的敌人飞机。当我军装备地对空导弹时,台湾海峡的关系正处于非常紧张时期。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并在台湾大量驻军,解放军炮击金门岛。蒋介石叫嚷要反攻大陆。当时,国民党凭借美国支援的高性能飞机,频繁向大陆派遣高空侦察机。特别是美国为蒋介石提供了RB-57D大型远程高空战略侦察机后,国民党空军的侦察行动更加猖狂。先是在江南一带侦察,后来竟然窜到黄河以北地区。这种飞机确实让中国空军头疼。其飞行高度在20000米以上,解放军空军的高射炮打不着,歼击机也飞不到这样的高度。看到大陆空军对该飞机无可奈何,国民党空军胆子增大。把侦察的范围延伸到了北京地区。
解放军空军司令员根据敌情的变化,断然下达命令,歼击机退出空域,由导弹部队负责消灭敌人侦察机。这是对导弹部队的考验,也是对中国军人的考验。导弹部队参加实战还是第一次,使用这一型号的导弹攻击高空侦察机也是第一次。1959年10月7日上午7时,导弹部队接到敌情通报,一架国民党RB-57D高空侦察机,从台湾的桃园机场起飞,进入大陆空军控制区域,并继续向北飞行。10时左右,进入江苏地区,并沿津浦路向北侦察。部署在北京通县的空军导弹部队,立即进入战斗监视状态。敌军这架飞机的驾驶员胆子确实太大了,竟然飞越天津,直逼北京。飞到北京郊区,导弹部队通过雷达指挥系统,锁定目标并即时发射了3枚导弹,其中一枚导弹命中目标。国民党的侦察机被导弹击落在北京郊区的玉米地中。
这一胜利,对中国发展自己的导弹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对国民党军队是一个巨大的震慑。
进入60年代,美国研制出U-2高空侦察机,这种飞机装备了电子干扰设备和预警系统,能够躲过雷达跟踪。蒋介石得到这种飞机之后,又开始了对大陆的空中侦察。空军导弹部队,在经历了几次失败之后,终于总结出打击敌机的窍门。此后,他们打下了4架美国造的U-2侦察机和1架无人驾驶侦察飞机。
新组建的导弹部队的辉煌业绩,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这种新式装备的威力,为导弹的研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Ⅱ 空空导弹的战斗部主要有哪两类
空空导弹常用的战斗部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聚能破片战斗部、连续杆式战斗部和非连续杆式战斗部(离散杆式战斗部)三种。
受限于战斗机的装载能力,空空导弹的体积与重量通常都不大,而聚能破片战斗部为了达到一定范围内的毁伤效果,通常都需要多达几十公斤以上高爆炸药,因此一般都用于远程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小型的格斗弹是装备不了的。而且在高速的运动状态下,想要依靠聚能定向爆破的碎片杀伤战斗机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
离散杆战斗部的原理构造都和普通的连续杆式战斗部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其所用的金属杆条首尾没有相连,可别小看这一小小的升级改进,其威力可是大出许多,不仅保留下了所有连续杆式战斗部的优势,而且杆条扩散的速度比前者快得多,杀伤距离得到很大的提高,它也是目前空空导弹战斗部的主要构成模式。
Ⅲ 美国麻雀空空导弹是在什么背景下研制的
麻雀空空导弹系列的研制工作于1946年始,至今发展了十个型号。由于不断改进使导弹的性能不断提高,各型导弹的性能也不尽相同。其射程从开始的8千米增加到46千米。最新的型号为AIM-7M,其射程为46千米,速度3.5马赫,可全向攻击。弹长3.60米,弹径203.2毫米。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该弹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图中白色的导弹为挂在F-15战斗机上的“麻雀”空空导弹。
发展
麻雀空空导弹是战后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装备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中距空空导弹系列。与当时分别由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自筹资金研制的“猎鹰”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不同,该弹是唯一由军方主动投资发展的空空导弹。
研制背景
美国军方决定发展这种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是出于其冷战战略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冷战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剧变,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军事态势,苏联在1953年试验成功氢弹,英、法步其后尘,先后有了原子弹和氢弹,更加剧了核军备竞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地运载核炸弹的工具是远程战略轰炸机,唯一有效地抗击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工具是截击机,而具有全天候、远距拦截能力的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则是截击机的有效武器。
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局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空空导弹发展计划,要求其M数达到3、射程达到31.5千米、65千米;但为加快研制进度,要求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制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即将该航空局已经取消的“云雀”地空导弹用的雷达波束制导系统,用到现有的12.7毫米口径航空火箭弹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达到2千米、最小射程不超过305毫米,能够拦截M数1的空中目标。这种导弹的关键是波束制导控制系统,故美国海军航空局选择从事该系统研制的斯佩里公司为主承包商,于1946年5月开始研制该导弹。
限于当时电子器件水平低,大量采用电子管,12.7毫米口径航空火箭弹的弹体容积不够,斯佩里公司于1947年3月提出增大弹径,否则减小射程。美国海军航空局于同年5月选择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研制203毫米弹径的新弹体,而斯佩里公司作为主承包商仍负责系统工作,并继续研制雷达波束导引头,同年7月该项目被正式命名为“麻雀”项目。
第一代“麻雀I”
鉴于斯伯利公司在航空电自及精密机械方面有很好的经验,美海军航空局与该公司签订了合同。1946年5月斯伯利公司设立特种武器部开始研制工作,代号为AAM-N-2,1947年3月斯伯利公司提出三点式导引法单波束系统,5月签订合同,7月正式命名为“麻雀I”。1948年8月进行第一次无动力飞行,1951年开始投产,AIM-7A于1955年进入美海军服役,1956年退役,共生产200枚。1962年统一命名AIM-7A。斯伯利公司负责制导和控制部分,弹体结构由道格拉斯公司负责。用于第一批麻雀I导弹的研发费用约3000万美元,设计历时六年。
AIM-7A“麻雀”导弹采用旋翼式气动布局,弹身细长,头部呈尖锥形,弹体为圆柱形,四片固定式三角型弹翼安定面嵌入尾部槽内,四片全动式三角型旋翼装在弹体中部,与安定面呈十字形配置。两对旋翼中有一对可差动偏转用以控制导弹在飞行中的横向滚动。导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弹头、制导和控制舱和发动机。弹头部分安装保险、解除保险装置、引信、战斗部;制导和控制舱装有自动驾驶仪、加速度计、天线、计算机和伺服系统。电源装在旋转弹翼伺服机构后面。弹体采用铝合金和镁合金制造。
第二代“麻雀II”
由于AIM-7A导引精度机动性差,且只能尾追。而且当时轰炸机的升限已突破18km,故美海军航空局在AIM-7A生产高潮时就提出两种新自寻的方案,其中一种就是主动雷达导引,当时代号为AAM-N-3,1962年被命名AIM-7B。1951年由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负责研发,但是在1953年放弃了改方案,该弹共生产100枚。
导弹的布局结构与AIM-7A相似,旋转弹翼呈梯形。制导采用自动寻的系统,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受机、天线、计算机和控制器构成,可以对目标进行自动跟踪。该弹优点是发射后便可以机动飞行,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射程受到限制。
第三代“麻雀III”
由于50年代轰炸机速度大大提高,并装备有大量电子干扰设备,自卫能力增强,同时还要面临新出现的战斗机,美军迫切需要远距攻击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51年提出“麻雀III”方案。经过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竞争,最终与海军签订合同成为主承包商。当时代号AAM-N-6,1958年8月装备部队,该弹共生产2000枚,1959年停产,1962年被命名为AIM-7C。
导弹的外形与AIM-7A相似,头部呈尖卵形,旋转弹翼呈直角梯形。制导采用比例引导法。该弹低空性能较好,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电子部件多选用电子管显得比较笨重。其改型为“麻雀IIIA”。
第三代“麻雀IIIA”
“麻雀IIIA”AIM-7D为AIM-7C的改进型,可以超音速发射的半主动连续波制导空空导弹,早期代号为AAM-N-6A,1961年装备部队,1964年停产退役只做训练弹使用。改弹1962年被命名AIM-7D,共生产7500枚。
导弹的外形与AIM-7C相似,头部呈双曲线外形,尾段呈接锥形。弹翼的平面形状为后掠梯形,安定面为后掠三角形,翼型均为菱形。全弹分为五部分:引导头舱、控制舱、舵机舱、战斗部、引信和保险装置、发动机舱,各舱独立。战斗部采用预制破片式,重约30千克,呈圆柱形。
AIM-7D的优点是可以拦射,并具备抗干扰能力,根据做战环境可自动或半自动切换工作方式。缺点是体积大、笨重、所需设备复杂。
第三代“麻雀IIIB”
“麻雀IIIB”AIM-7E为AIM-7D的改进型,加大了射程具备迎头攻击能力,早期代号为AAM-N-6B,改弹由雷锡恩公司根据美海军要求重新设计,1961年1月投产,1962年被命名AIM-7E,1964年装备部队,在越战中代替了麻雀IIIA,该弹1972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
导弹的布局和结构与麻雀I相似。战斗部采用高能炸药连续杆式,内置216根钢条,重约29.5kg,呈圆柱形。
AIM-7E的优点射程大,可进行远距攻击。缺点是低空性能差,最小发射距离太大,不适应格斗做战,故障率间隔时间短等,其改进型为AIM-7E2,1965年将该弹改为RIM-7H舰载“海麻雀”。
“麻雀IIIB”AIM-7E2是美海军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的过渡型格斗导弹,最小发射距离较E型缩短一半,改进了战斗部和发动机,于1969年用于越战战场。
导弹基本与AIM-7E相似,只是动力装置和战斗部有所区别。战斗部重约32kg,呈圆柱形。
AIM-7E2的优点射程、速度和机动性好,但是低空性能不理想,为提高低空性能、攻击下视目标,提高全向攻击和格斗能力,雷锡恩公司进一步研制了改进型的AIM-7F。
“麻雀IIIB”AIM-7F是脉冲多普勒+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67年开始研制,1977年开始投产,1981年停产。订货总数超过20000枚,单价14.1万美元/枚。
导弹的气动布局与前各型号相同,可选用两种制导方式。AIM-7F的优点是低空性能好,中距和近战格斗能力强,备抗干扰能力好。其改进型为AIM-7M,此外改型为舰载点防御RIM-7F。
“麻雀IIIB”AIM-7M采用倒置接受机、单脉冲导引头的多普勒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75年开始研制,1981年12月年开始投产服役,派生型为舰载点防御RIM-7M。改道弹是麻雀系列中改进最完善的一个型号,也是最后的一个型号,麻雀被其后继弹AIM-120取代。
Ⅳ 空空导弹的战斗部是怎样杀伤目标的请详细说明
1、空空导弹战斗主要是近炸引信,威力基本上和37mm航炮相当,但是命中精度更高。
2、空空导弹还有“核战斗部”。
R4M火箭炮使用了一个55毫米的弹头,内含黑索金520克(17.6盎司),几乎保证能一击杀死。每个R4M火箭炮重达3.2千克,内含充足燃料,使战机能在1000米的范围外就开火,即能在轰炸机的防御机枪射程外发射。火箭的主体由一个简单的钢管所组成,钢管有一些翻转出来的稳定翼,使其能自旋稳定。一组R4M火箭炮的通常由两边,每边12枚火箭所组成。24枚R4M火箭炮发射时,将于1千米外30米成15米的空间中爆炸,几乎可以肯定目标一定会被击中。R4M火箭炮通常于600米左右分四次(每次6枚)发射,每次只相隔0.07秒。其射速约为1,890千米每小时(1,175英里每小时),超过Werfer-Granate21火箭炮射速近六成。德军有两种R4M火箭炮弹头:通常的PB-3型作防空之用,内含0.4千克炸药;另一款则是破甲弹,其构造类似坦克杀手(Panzerschreck),名为Panzerblitz II(简称PB-2),作反坦克之用。
Ⅳ 什么是地空导弹
也称“防空导弹”。在精确制导武器中,发展最早、进展最快的是导弹,在现有精确
制导武器中,数量最多的也是导弹。海湾战争中和北约空袭南联盟的
战斗中使用了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其中绝大部分是各种导弹。那么,
什么是导弹呢?
简单的说,导弹是一种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
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较之其它武器,导弹具有射程远、
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导弹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照作战
使命不同,导弹可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按照发射点和目标位置
不同,可分为地(舰)地导弹、空地导弹、地(舰)空导弹、空空导
弹和岸舰导弹等;按照结构和弹道特征,又可分为弹道导弹和飞航式
导弹。作为一种武器,导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由导弹、地面设
备、侦察瞄准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组成。
地空导弹,是指从陆地上发射,用来拦截飞机、导弹等空中目标
的导弹武器。其作战火力单元一般由导弹、发射装置、搜索探测设备、
制导设备、指挥控制设备和技术保障设备等组成。由于作战任务、战
斗性能、使用原则和所用技术等方面的不同,地空导弹系统的具体组
成和构造差别很大,简单的可由单兵携带,有的可装在一辆单车上,
复杂的至少需要几辆、甚至十几或几十辆车装载。导弹是整个地空导
弹武器系统的核心,一般由弹体、弹上制导装备、战斗部和动力装置
等组成。
地空导弹种类繁多,各国分类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按射程可
分为远程、中程、近程和短程;按射高分为高空、中空、低空和超低
空四类;按地面机动性分为固定、半固定、机动式三种,其中机动式
又分为自行式、牵引式和便携式地空导弹等。
世界上最早的地空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大战后期研制的“莱茵女儿”、“龙胆草”、“蝴蝶”、“瀑布”、等导弹,但均未投入使用。战后,美、苏、英等国在德国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于50年代后研制出第一代实用地空导弹。
1958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华北地区用地空导弹一举击落了台湾国民党空军的美制RB─58D型高空侦察机。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导弹实战击落敌机。
世界上第一种单兵肩射防空导弹是美国的“红眼睛”式。它于1962年首次发射,1966年装备部队。它长仅1.22米,重8.17公斤,一个人扛在肩上即可操作发射。它采用光学瞄准,红外线跟踪制导,主要用于对付低空飞行目标。
Ⅵ 如何评价空政出品的电视剧《绝密543》
《绝密543》最开始听到这个剧名,我还以为是什么谍战剧或抗战雷剧,但看了才发现原来这剧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解密历史真相、解读英雄本色,剧情不落窠臼不说教枝虚蠢,内容真实可信,人物朴实可敬。
链接:https://pan..com/s/1Bv8C_bCRTvrEYSxc4rTngQ?pwd=3uw1 提取码:3uw1
总的来说,《绝密543》算不上最佳,但也是中上水平,制作还算誉指精良,让人在追剧的同时与剧中人物一起为新中国的领空保驾护航,热血四溢的爱国情怀是一次全民的觉醒,宏大的格局也传递着正能量。相对其他剧还局限于严肃的爱国题材时,《绝密543》更贴近生活,让英雄人物走入百姓的电视实现了爱国和个人的平衡。可以说该剧是近几年来军旅题材中相对不错的良心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