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买了个索尼WI1000X蓝牙耳机,想用LDAC听无损音乐,请问搭配什么前端好
耳机挺好的,质量也不错
耳机非常好,低音绝对够,隔音效果不错,听歌几乎不受外界干扰,可以享受自己的空间。
耳机的线控挺有创意的,麦克风可以选择开关,开的时候麦克风那个小孔才会露出来,防止入灰。
B. 索尼1000X降噪耳机WH-1000XM3的降噪与音质表现如何
通过全新的降噪模块QN1,索尼降噪耳机1000XM3在有着四倍于1000XM2的降噪能力的同时内置了DAC和AMP,支持索尼自家的LDAC和DSEE HX技术来连接手机,最高可以处理32bit的Hi-Res音源。除了这个芯片外,索尼还把自驾MDR-1AM2的发声单元用在了1000XM3上,在降噪能力不降反升的同时提升了音质,让你哪怕在飞机或者火车上都能够得到最好的音乐体验。而且索尼为了保证降噪耳机佩戴的舒适性,还增加了一个气压感应模块,会根据你周围的气压来调整降噪的幅度使得耳膜不会感受到太大压力。
虽然相比于价值2000元的耳机加上前端组合来说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索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哪怕嘈杂如飞机的环境中都能够享受高质量音乐的可能性,并且在音质上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再也不是2000元买降噪,300元买耳机了。
C. 索尼1000x和索尼1adac的音质相比较哪个更出
同样使用了镀铝液晶震膜的两个耳机,声音不会有很大差别。
1000x在调音倾向上暗一些,1a刺激一些。
所谓dac就是内置了一个smaster放大器,如果你的前端足够好其实可以不在乎这个,当然了手机直推1adac要好听一些,1000x相对于1adac的唯一优势就是降噪。
D. 索尼的wh-1000x怎么样外观先不用说,音质,延迟,底噪舒适度什么的都说一下吧!
1000x因为支持ldac,因此蓝牙连接下的音质和延迟都可以,当然前端蓝牙播放器也得支持ldac,至于佩戴舒适度,应该说这和个人的头型相关,不过1000x是同类同档次产品里比较差的。
E. 索尼1000X系列WH-1000XM2的支持哪些高品质的编码方式
索尼1000X系列WH-1000XM2降噪耳机在它的外包装盒后面显眼位置标注了:LDAC、DIGITAL NC、DSEE HX、S-MASTER HX、aptX-HD,依次代表WH-1000XM2还支持高品质无线传输协议、数字降噪、数字声音增强引擎、全新数字放大器。这里的LDAC和aptX-HD虽然都是高品质无损蓝牙传输协议,但不同的是LDAC作为索尼自家协议可以在支持LDAC的前端配合下获得990kbps的传输速率,而aptx HD最高可到576k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并且也有数字编码调音加成,而支持aptx HD也是WH-1000XM2升级内容之一,更方便广范围的适配非索尼前端,在不使用LDAC前提下依然保证传输质量。
F. 索尼降噪耳机WF-1000X搭配不同的前端时的音质是怎样的
手头有HIFI播放器FIIO X7、SONY Z3+、SONY F886随身听,还有锤子坚果pro和ipad air,这里面苹果设备和F886音质和具体操作体验都算很不错,其中F886作为前几年的安卓walkman自身音质已足够高,即便作为蓝牙输出,也能让索尼降噪耳机WF-1000X展现出明显优秀的声音水准,甚至媲美两百以上的HIFI入门级有线耳塞;FIIO X7音质也算很好,只是音量调节体验有些不够顺畅;索尼Z3+作为蓝牙前端时,WF-1000X的响度会明显偏小(要开至最大),若是在室外,或是想体验下“劲歌舞曲”,这种偏小的声压会不够过瘾,但声音的润泽感、密度和精密的解析力又会让人感觉音染动人,适合对音量需求不大的人;锤子手机坚果pro作为蓝牙前端时,音量倒是相当的够用,从响度看差不多是我手头器材中的第一位,只是毛刺感对比索尼Z3+有些许变多,但这种毛刺感不是那种电讯号的“噼里啪啦”,只是声音的细腻感和密度有一点欠缺,但不对比索尼Z3+,适应几分钟,倒也觉得非常好了。
G. 索尼WI-1000X和BOSE QC30哪个更好
随着耳机技术的发展,咱现在可以选择的耳机类型就多多了,比如传统的有线入耳式耳机,还有后来的包耳式、耳挂式、劲挂式耳机纷纷出现在大众视野,而对耳机品质的衡量标准也从单一的音质延伸到了外观、续航、舒适度。那么对于笔者这种追求运动中能享受宁静的人来说,有线耳机那种在跑动中让耳机线随风飘舞的洒脱自然被笔者屏蔽了。那么在无线降噪耳机中,笔者看中了索尼WI-1000X和BOSE QC30,同为挂颈式蓝牙降噪耳机,两款耳机能否分出个高低呢?咱赶紧来看下。
首先就得说说为啥为运动而购置的无线耳机会选用劲挂式,因为笔者之前戴过包耳式耳机跑步,虽然谈不上已过了追求张扬外观的青春年少,但是即便轻量化处理的包耳式耳机多多少少都会在运动过程中对容易耳朵的外廊造成擦伤,而且耳朵出汗也是极不好受的,除非是航班飞机上,或者在自家阳台晒太阳,不然都不考虑佩带包耳式的耳机。耳挂式耳机虽然摩擦感降低了,但是降噪效果总达不到预期,甚至有时候跑着跑着感觉耳机的贴合度没那么好了。劲挂式耳机不仅将大部分的重量分散到了肩膀上,佩戴久了也不会累,更能提供持久的续航时间,这也是笔者选择劲挂式蓝牙降噪耳机的原因。
在耳机的结构设计上,两者稍微区别:索尼WI-1000X挂颈部分前端是笔直延伸的,整体看起来有点马蹄的印字,而BOSE QC30就为圆环型,看起来后者与颈部的贴合度更好,但是实际佩戴的体验还是有所出入的。索尼WI-1000X的头梁内侧采用了柔软的仿皮革,而且填充感还是不错的,前端两侧采用类肤质,触感顺滑,外侧外侧是包裹有一层经过拉丝处理的金属板材,逼格实力加分。BOSE QC30视觉上就稍显纤细,通体采用优质橡胶材质,手感同样舒适,不过颈环缝隙不匀而且不太耐脏,毕竟没有金属外壳,所以在黑色机体下很容易放大沾染物。由于BOSE QC30是纯环形设计,所以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耳机绕着脖子乱转的情况,对于脖子粗大的人来说,可能还会在低头时感觉到明显的异物感。而保持前端笔直的索尼WI-1000X在运动过程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
在索尼WI-1000X的左前端,依次排列着耳机的音量加减,开关等控制按键,平时对于关机,切歌,音量加减等操作一个左手就可以解决了。第一次佩戴时,会感觉电源键的位置太过靠后,不容易按到电源键,但是因为按键的表面有对应不同的凸起纹路,方便盲操作时区分功能,所以整体按压还是体验不错的,习惯了之后轻触即可。反观电源开关位于右边颈挂的内侧的BOSE QC30,虽然和颈挂融合得不错,整体性佳。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该按键的位置有些别扭,而且还很紧,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按下。都是出于防止误触开关而影响使用,所以开关键都设置在不太容易触碰的地方,只能说有利有弊啦。
索尼WI-1000X除了常规按键以外,在右侧颈带的端部还有降噪模式切换开关。轻按可以实现智能降噪功能开启/关闭的切换,单点按键可以在:降噪模式,环境声模式和关闭降噪模式这三个模式中切换,同时切换模式时还伴随有语音提示,便于区分。长按则可根据气压不同自动进行降噪优化,因为不同海拔的气压大小会对降噪效果产生一定影响,高空降噪常常不如地面好。所以索尼WI-1000X的气压降噪则是将这个影响降到了最低,它能在根据不同海拔气压进行优化,获得更为精准的降噪体验。比如以前在搭乘飞机时总是被那发动机的轰鸣声骚扰个不停,现在戴上索尼WI-1000X后宛如自己依旧待在家里的阳台上般,在安静的环境中享受优美的旋律。
BOSE QC30采用传统线控耳机的设计,在右端的耳机线上,虽然操作起来略显方便,但是由于多了线控的重量,总感觉在运动时,耳机右侧的线荡得有点慌。BOSE QC30的线控采用了弯月的造型比较符合耳机线的走势。线控正面是音量的加减键和播放/暂停键,侧面是降噪的加减键,背面是 NFC。按键的键程同样有点偏硬,但是较开关键来说还是好的了。
两款耳机的耳塞都为入耳式,因为入耳式耳机的腔体需要深入耳内,所以设计上入耳式耳机腔体比平头塞更为纤细,不会对耳道造成挤压,佩戴体验更为舒适。索尼这款WI-1000X耳机也是采取入耳式设计,但耳机腔体分别内置有两个驱动单元,一个动铁单元,一个9mm的驱动单元,从观感上会觉得腔体较大但是佩戴时的舒适感并未打折。BOSE QC30的降噪麦克位于耳机腔体的背面。耳机腔体采用塑料材质,重量谈不上轻盈但也谈不上重。
耳塞作为入耳式耳机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不能让人忽视。索尼WI-1000X配备了6副混合硅胶耳塞,也叫哥伦比亚套,作为硅胶套里质量最高的耳套之一,可不是仅仅为了让耳机更为贴近耳道,因为大号哥套的低频质量和声场明显加强了不少,小号哥套的声音密度更大,作用各有不同。Bose 为 QC30提供了 S/M/L 三个型号的耳塞,特别的"鲨鱼鳍"设计不仅让耳机固定在耳朵上,也让耳廊的负重大大降低,即便是长时间佩戴也不会出现不适,所以在耳塞的佩戴感上,两者都表现出不错的水准。
音质方面,索尼WI-1000X延续大法一贯的自然清新风格,甚至在调音方面让粉丝们看到了一个成长。以《kill me heal me 》的主题曲《幻听》为例,开场的男生RAP节奏明快,足够清晰,听起来十分带感,而紧随其后的女声听起来都更为饱满、自然,细节也更加丰富。就说在中频的人声部分,索尼WI-1000X的双单元配合可以说缔造出非常讨耳朵喜欢的音效:9mm驱动单元可以呈现浑厚的低音和通透的人声,动铁单元可以展现自然清晰的高音,在频率范围内呈现稳定流畅的频率响应。
BOSE QC30的声音表现同样非常出色,中频偏低部分很圆润,而在人声高频稍微突出,使得人声稍微突出些,有细节。但是高音部分就有削弱,缺少细节和通透感,反正就是拉不高。在欣赏摇滚等中低音偏多的曲风时,BOSE QC30低音的表现相比WI-1000X更显得单调沉闷。
大法一向善于把玩黑科技,此次WI-1000X对于耳机线的收纳也是做了一个调整,在两侧边缘设置了一个绕线凹槽,当你在运动中不戴耳机的时候,可以把耳机线收纳进凹槽里,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耳塞乱晃的情况,这点BOSE QC30似乎并未做调整。同时为了打破"蓝牙耳机不谈音效"的传统概念,索尼WI-1000X采用LDAC传输模式,这就相当于普通蓝牙数据传输的3倍,让你在无线的状态下欣赏高保真音乐,毕竟WI-1000X可是贴有小黄标的。同时还提供了飞机专用转接头,可以说应用场景什么的,大法都替用户考虑好了。
总体来说两款耳机的降噪水平都已经打扰令人惊叹的程度了,但是在设计细节和音质调试上,笔者更倾向于索尼WI-1000X。对于冬天这这"屯肉抗寒"的季节,小伙伴们还不赶紧武装自己的运动设备,然后愉快地锻炼锻炼?
H. 索尼1000X系列降噪耳机WH-1000XM2搭配什么样的前端声音才好听
使用有线连接并且搭配一个不错的前端,WH-1000X 的音质是最好的,但既然买的是无线耳机,这种模式意义并不大。在蓝牙模式下,决定音质的主要是蓝牙编解码方式,音质最好的方式是接近无损的 LDAC 和 aptX HD,之前的问题是大部分手机不支持这两种方式,不过随着 Google 在 Android 8.0 上原生加入了对 LDAC 和 aptX HD 的支持,这也逐渐变得不是问题,我尝试使用 Google Pixel 2 XL(Android 8.1)、华为 Mate 10(Android 8.0)、索尼 Xperia XZ1(Android 8.0)连接 WH-1000XM2,均正常通过。如果你用的是非索尼设备或者手机没有升级到 Android 8.0,会降到 aptX(音质同样不错)、AAC(主要是 iPhone)或者音质最一般的 SBC。至于能听出多少差别,和用户个人关系较大。我的感觉是,即便是 SBC(我手上的 Essential Phone 现在只能用 SBC),WH-1000XM2 的音质也还是不错的,和 LDAC、aptX HD 的差距的确是存在,但并没有很大。
I. 索尼1000X降噪耳机WI-1000X整体的声音素质在什么水平
WI-1000X 整体系统的 " 素质 ",相当于 A20+XBA-N1 的水平或略弱,比 A30+N3 差。就如同个人之前所说,音频回放系统之所以要强调 " 系统 ",中间很关键的一环就是所谓的搭配了。WI-1000x 就是明显的老司机把前端和耳机给你搭配好了,无需纠结其他。试听下来,声音三频相当均衡,低频速度收得快,但是下潜深,中频厚度一般,人声不会糊脸且无颗粒感,齿音略抑制但不刻意,通吃一切的杂食走向,对我来说这是 OST 和 JPOP 女声小神器的走向。可能偏重口味的 BOSE 听众会嫌低频量少,但绝对会被偶尔出现的大提琴、大鼓、贝斯那沉到心底的下潜给吓到。高频细润华丽,常见乐器的泛音这种在旧时代无 LDAC 的蓝牙耳机中不存在的东西可以让你一次爽个够。而且整体音色表现非常自然,不告诉你单元是圈铁,你根本就可以把它误认为纯动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