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东北抗联精神的脚本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东北抗联精神的脚本

发布时间: 2022-08-07 07:56:21

Ⅰ 抗联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在长期、艰苦、壮烈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是东北抗联将士崇高精神风貌和高尚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今天,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14年抗战的历史背景,从更大的视野和新的视角进一步思考和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弘扬了爱国主义主旋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反抗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将民族觉醒化为实际行动。无数仁人志士奔赴东北,投身抗日洪流。东北抗日联军的许多指战员并不是在贫困潦倒中选择参军抗战,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毅然参加东北抗日武装。他们放弃优渥的生活,挥别了父母亲人,在个人得失和家国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卫祖国,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希望的长城。回顾历史,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抗联将士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生存发展而不懈奋斗。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自觉担当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凸显了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坚持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价值尺度等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品质。与坚持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的政党,以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天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凭借简陋的武器,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和“围剿”,同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斗争,始终表现出坚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杀戮酷刑,他们坚贞不屈,毫不动摇。历史告诉我们,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上,是东北抗联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是他们勇担历史使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顽强苦斗的英勇不屈意志,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东北抗联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而寒冷,自然环境极其残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便是抗联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东北抗联的给养严重缺乏,七七事变后,为了消灭东北抗联,日伪军进行“讨伐”,实行经济封锁,隔断了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特别是自1938年后,粮食问题一天比一天严重。在相当长时间里,抗联将士几乎完全断绝了给养,靠树皮、草根、野果充饥,吃饭就得用战士们的鲜血来换,可以称之为“一粒粮食一滴血”。东北抗联将士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持苦斗,用赤子般的忠诚与热情,在最为恶劣的斗争环境中,爬冰卧雪,征战不息,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抗战14年,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气概,宣示了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在强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唯有对祖国赤胆忠心,坚信人民必胜、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必胜的民族英雄,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东北抗联将士之所以能在饥寒交迫、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极端环境下不言败、不放弃、不投降,就是因为在这些抗联将士身上始终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只有3万余人,最少时不足千余人。在日军连续不断的军事“讨伐”,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苛刻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东北抗联的旗帜始终不倒,就是因为他们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无论条件怎样恶劣、形势怎样险恶,都没有动摇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决心。抗联将士清楚地看到东北抗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明知自己在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也明知自己牺牲后可能连个名字都无法留下,但他们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舍生取义,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胸怀,彰显了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战,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抗联的斗争从一开始就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性质,还具有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意义。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流亡到东北的大批朝鲜革命者和民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抗联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英勇顽强的战斗,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兵力,使其迟迟无法对苏联发动战略进攻。1941年后,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建立协同作战的关系,始终把对东北地区的敌情侦察,当作对日作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为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迅速歼灭日本关东军打下了基础。面对共同的敌人,东北抗联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朝鲜、苏联人民的抗日斗争,与他们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不仅对日本法西斯的彻底覆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的事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Ⅱ 如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召开“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铸就党性教育特色品牌”理论研讨会,就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进行交流探讨,并对优秀理论成果进行表彰,来自全国及省内从事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哈尔滨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会长孙永文致辞,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张伟作大会主旨报告。在听取主题报告后,会议围绕“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教育与培训”两个议题,回顾东北抗联艰苦抗战、救国图存的辉煌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报效祖国的丰功伟绩,挖掘、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会议指出,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成立以来,一是深入开展调研,挖掘其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组建课程研发团队深入全省各地开展调研,打造东北抗联精神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东北抗联精神现场教学基地13家。二是筹建文献资料库,整合红色文化研究资源。在全国和省内27家权威出版机构选购东北抗联历史记述、人物追忆和理论分析等方面的书籍46种,从民间搜集东北抗联珍贵史料115册,多角度呈现东北抗联历史和人物原貌,为东北抗联精神研究提供良好平台和共享资源。三是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推动东北抗联历史和理论研究,弘扬抗联精神。

会上,专家学者们分别就“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东北抗联精神及其新时代价值”“东北抗联纪律建设及其当代价值”“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特点”等,深入交流东北抗联精神理论研究成果,促推东北抗联历史资料挖掘与东北抗联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力争构筑具有东北特色的党性教育品牌。

Ⅲ 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书设计思路

摘要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奋斗中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抗联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抗联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一起成为一种精神财富,在新时期赋予抗联精神新内涵,对抗联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综述性评价,有利于学界对抗联精神的研究更深入,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Ⅳ 东北抗日联军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民族精神

Ⅳ 以《铭记抗联精神》为题1500字 论文

2015年8月5日讯 由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联合举办的“长白山讲坛·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报告会,今天上午在省宾馆大礼堂召开。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焰少将为参会人员作报告。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崔少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福平,省政协副主席刘丽娟,省军区司令员苗雨丰、政治委员邵忠海、副政治委员洪伟出席报告会。省直机关部分党员干部、省国资委党委系统企业部分干部职工及驻长部队部分官兵等10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徐焰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以中国抗战与中日关系为主线,以大量珍贵的史料史实为支撑,全方位、多维度对中国抗联与日本侵略者14年的斗争历史进行了全景回顾。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报告以一个军事史专家的宽广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卓有建树的研究成果,使大家对东北抗战历史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对东北抗联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听后很受启发、很受教育。报告对于大家进一步弘扬传承抗联精神、进一步投身强国强军伟大实践、进一步强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一步为推进吉林振兴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Ⅵ 东北抗联精神是什么

在长期、艰苦、壮烈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

Ⅶ (急需)东北抗联英雄事迹

东北抗联战士的英雄事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段最壮烈、最英勇的史诗。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面对人世罕见的艰难困苦和恶劣的战争环境,意志坚定、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浩然正气,充分反映了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恢宏篇章。
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吉林深江(今靖宇县)与日本侵略军孤军奋战五昼夜后英勇牺牲,年仅35岁。凶残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发现胃里除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种以草根棉絮充饥战至最后一人的气概,在亿万国人心头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在东北与杨靖宇齐名并称为“南杨北赵”的赵尚志将军曾有名言:“没有国哪有脸”,发誓不赶走日寇不结婚、不洗脸。其英雄主义气概,令日寇闻风丧胆。1942 年2月12日,在一次战斗中,赵尚志被叛徒出卖,受伤被捕,后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4岁。赵尚志牺牲后,日寇残忍地从他的遗体上锯下头颅后,将其身躯投进松花江。赵尚志将军戎马一生,不但终身未娶,也没能留下一张完整的照片。留下的只是身经百战的磨难,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和“胸中无国、何以为家”的坦荡胸怀,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是东北抗日战场上名扬四方的女英烈,连敌伪的报纸也惊叹于她“红枪白马”的英姿。被郭沫若盛赞为“甘将热血沃中华”。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人杀害。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31岁。
东北抗日联军中还有着名将领周保中、李兆麟、王凤阁、壮绝人寰的八女投江……。80多年党史中这艰苦卓绝的14年,和八路军、新四军共同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东北抗日联军,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些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同仇敌忾,奋起抗争,让人振奋、让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凝聚成一种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也正是这种誓与敌人共存亡、将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的东北抗联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勇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