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前端CSS元素高度问题
<style>
.div1 {display:flex; width:600px}
.div2 {flex:2 0 auto; background-color:#f88}
.div3 {flex:1 0 auto; background-color:#8f8}
.div4 {width:100%; height:100%; background-color:#88f}
</style>
<div class="div1">
<div class="div3">
<div class="div4">aaa</div>
</div>
<div class="div2">
aaaaaaaaaaa<br />bbbbbbbbbbbbb<br />
</div>
</div>
㈡ 我老公这是几个意思
所谓web前端就是web给用户展示的内容,这里可能包含了设计,特效,用户交互等。然而web前端引申出初级,和高级前端等级别。前端又可叫前端美工,前端开发,前端架构三个最基本级别。
首选项设置(ctrl+k)
选择编辑按钮中的首选项,点击左侧列表中的“单位与标尺”,然后将右侧标尺和文字的单位分别改成像素。
面板设置
主要用到的面板有:工具面板、选项面板、信息面板、图层面板和历史记录面板。
设置:在窗口菜单下,分别选择上述面板(√)或使用快捷键。
具体设置如下:
工具面板(可切换单列或两列布局)
选项面板(与当前选中的工具一一对应)
信息面板(F8,显示颜色、位置、尺寸信息,一般配合矩形选框工具使用)
图层面板(F10,主要进行图层操作)
历史记录面板(主要记录历史操作,可进行回退操作)
辅助视图设置
设置:主要在视图菜单下操作,包括对齐、标尺、参考线三个方面
对齐<corl+shift+;>(开启后,图层移动到另一图层、参考线或文档边缘时,可自动产生吸附功能)
标尺<ctrl+R>
参考线<ctrl+;>(视图 > 显示 > 参考线)
// 需要勾选显示额外内容,才能在画布中显示参考线和网格
㈢ 按F8就报警是什么意思
不会的 CPU超频对硬盘基本上都不会有影响的
只是加快CPU的处理能力 从而导致其和内存间的数据交换比较大 从而可能会对内存的负担比以前要加重些 但同样不会有问题的 因为他是内存
至于你硬盘的 响声比较大 有可能是硬盘的质量问题 但更有可能是你营盘里的 碎片太多了 导致硬盘 读取数据的时候一时半会找不到东西 才会 很响的
对次希望你能经常碎片整理下就会好很多的
实在不行的话可以把碎片较多的文件 重新复制下 就好了
另外我再说下 超频一般我们只是超 CPU和显卡 因为这2个可以超 而且效果提升明显 但不建议超 内存 虽然能超 但效果提升的 微乎其微 而且还会对内存造成很大伤害
你主板不是很好的话最好少超点因为超频会对主板造成伤害 还有你的风扇不够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超频的时候慢慢来疑点疑点的超 别急
外频是总线的物理工作频率;而前端总线是指总线的有效工作频率,它直接决定着数据传输的速度。
Intel系列的CPU: 前端总线频率=外频*4
AMD系列的CPU: 前端总线频率=外频*2
外频的提高 系统前端总线会提高 但是其他的还是不变的
而且还要看你的 FSB和内存带宽的比值 这个比值用CPU-Z可以察看 一般来说都是FSB是瓶颈。
但如果你的内存是瓶颈的话 那你增加FSB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是很小的
还有 你把FSB最大增加到 FSB:内存==1:1 的情况就够了
这样的话 系统资源正好被完全利用 没有谁是谁瓶颈的问题了
㈣ 将Excel工作表中单元格E8的公式“=$A3+B4”移至F8,变为
前端有$的是绝对地址,没有$的是相对地址。
但是单纯COPY "=$A3+B4"的话不会改变。
若果COPY单元格的话、会变为 =$A3+C4
㈤ Photoshop中的哪些知识点是用来前端切图的
1).基本信息:
以图层为主要的编辑对象,通过不同层细节的编辑,使整体效果更为绚丽或多变。
以工具为主要的编辑手段,通过多个工具的结合,满足大部分编辑要求。
通过滤镜的组合,呈现很多不错的效果,达到平民人士也能参与互联网炒作的大军中不能自拨,在当下PS已经由有一个名词转为一个动词了。
对前端来说切图时注意:优化切图流程,提升切图效率,增加岗位竞争优势
具体经验分享:修改PS的快捷键,使其符合前端操作的习惯,侧面提升工作效率。从而扩展,可以修改其它软件的快捷键,整体提升工作效率,增加就业资本或信心。
图片格式那些事儿
一般新手不太注意页面的性能问题,而性能容易出现在图片上面,如何在一个大页面中处理好图片是一个前端必备的技能之一。
一般应用比较多的格式有:gif,png-8,png-24,jpg。而新手经常混淆png-8,png-24的区别。
按我经验4k以下gif,png-8差别不大,4k-100k: png-8,gif占优势,大于100k果断是jpg。
png-8不支持alpha透明,在IE6下需要一个JS或透明滤镜来处理。
图片格式与设计那点事儿
Web性能优化:图片优化
2). 提高切图效率思路之扩展:
从客观上来讲,提高效率的基础在于丰富的实战经验或长年的填坑经历,本质上软件的操作差别不是特别大。一个五年经验或一年经验的开发人员,使用同样的工具,主要差别还是一个熟练度。这里只分享我个人积累的一些经验:
在上一点提到的修改快捷键,分享一下我修改的几个快捷键(修改这个快捷键,有个缺点,换台电脑可能就不能使用,除非能够熟悉的记得两套快捷键,即修改过的,或原始的):
新建图层: F1
使用频率比较强,所以放在一个容易的地方。
新建文件:F2
仅次于新建文件,也是使用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键。由于切图是会从原始图层上多次的分离图层,所以这个快捷捷由原来的按两键,变为一键。并且有效的分离左右手操作的特点,尽量让使用频率高的键从左侧起步。以下的几个快捷键,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优化或设置的。
按屏幕大小:F3
按画布大小:F4
这两个键操作思路主要借鉴于CorelDraw,CorelDraw是一款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软件,多用于名片,包装设计。这是由加拿大Corel产品,他们公司另外一个比较着名的绘画类软件是Painter。
存储为web格式:F5
由原来的5键优化为一键,还有一个流程是通过Ctrl+Shift+S来存储图片,很明显这个流程步骤过于繁多,很浪费时间。有兴趣的可以做一个对比。
裁剪命令:F6
由原来的3键优化为一键,另外一个是裁剪工具(C),裁剪工具对整个画面的破坏力比较大,且不易控制,尤其在PS的版本升级中对这个工具进行了优化。而这个命令相对更为轻量或方便。
F7,F8,F9保持不变
转换为RGB模式:ctrl+=
因为Gif是索引模式,颜色信息较少,如果要进行编辑,首先得转换成RGB模式。
从图层建立组:ctrl+,
由于刚入行的设计师没有经验,一个设计稿是没有分图层组。其实合理的图层组可以有效的引导前端,所以这个快捷键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
自由变换:F10
变换内容
前端主要还是对现有的PSD文件进行编辑,所以这两个键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的。
变换选区:F11
变换边框
画笔:F12
因为前端不像设计师,对PSD只是一个切割,而设计师注重于创造的过程。所以对画笔工具的依赖不是很大,由原来的F5移动到F12。
复制图层 Ctrl+ / 原有位置在菜单栏:图层->复制图层
这个快捷键,可以快速的把原始PSD中的一个或多个图层复制到一个新文件当中。
演示:
3). 切图的几个办法:
切片(k):
优点:能够一次切除多个图片。
缺点:需要后退一步,降低效率,容易产生多余无用图片
选区(先用选区工具来画一个范围,然后裁剪):
优点:区域精确目标单一
缺点:需要后退一步,容易误操作
拷贝(Ctrl+C):
优点:拷贝单层的内容到新文件,能够快速的切除图片。
缺点:不容易找到相应的图层。
合并拷贝(Ctrl+Shift+C):
优点:拷贝所有可见层的内容到新文件,能够快速的切除图片。
缺点:不容易找到相应的图层。
㈥ F8代表什么
电脑键盘上的f8键的作用是在启动电脑时,可以用它来显示启动菜单,代表以进入安全模式。有些计算机也可以在计算机启动开始时按此键,快速拉出启动设置菜单,从中可以快速选择软盘还是CD-ROM,还是直接启动硬盘,而无需输入BIOS来修改启动顺序。
㈦ 前端怎么在chrome进行调试
打开Google浏览器,打开任意一个网页,这里以网络首页为例
按下F12键,能看到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对话框
鼠标右键需要修改的地方
可以看到需要改动的地方,对应区域的CSS样式都在右侧区域显示
鼠标左键单击箭头所指区域,可添加所需的样式,并且可以实时的显示出来,当不需要时,去掉勾选即可,也可以直接按删除,制表符Tab可以自动补全属性名称
可以根据标签的id或者class值获取其属性,当提示undefined时,就需要查看是否存在这个标签值
下图显示的是进入网页所需的文件,同样的可以在里面直接修改,但不会保存到本地文件中
8
下面才是调试的重头戏,以12306购票网为例,按下F12,打开需要调试的JS文件,在行开头单击鼠标左键,打下断点,如下图所示。快捷键F11是进入下一步,shift+F11跳出进入下一步,F8跳到下一个断点,这样就可以看到每一步程序运行所显示的结果,此时可以用步骤6用到的方法来查看标签的属性
㈧ Web前端使用PS前如何进行初始化设置
所谓web前端就是web给用户展示的内容,这里可能包含了设计,特效,用户交互等。然而web前端引申出初级,和高级前端等级别。前端又可叫前端美工,前端开发,前端架构三个最基本级别。
首选项设置(ctrl+k)
选择编辑按钮中的首选项,点击左侧列表中的“单位与标尺”,然后将右侧标尺和文字的单位分别改成像素。
面板设置
主要用到的面板有:工具面板、选项面板、信息面板、图层面板和历史记录面板。
设置:在窗口菜单下,分别选择上述面板(√)或使用快捷键。
具体设置如下:
工具面板(可切换单列或两列布局)
选项面板(与当前选中的工具一一对应)
信息面板(F8,显示颜色、位置、尺寸信息,一般配合矩形选框工具使用)
图层面板(F10,主要进行图层操作)
历史记录面板(主要记录历史操作,可进行回退操作)
辅助视图设置
设置:主要在视图菜单下操作,包括对齐、标尺、参考线三个方面
对齐<corl+shift+;>(开启后,图层移动到另一图层、参考线或文档边缘时,可自动产生吸附功能)
标尺<ctrl+R>
参考线<ctrl+;>(视图
>
显示
>
参考线)
//
需要勾选显示额外内容,才能在画布中显示参考线和网格
㈨ 前端总线是不是就是一条线啊谁可以发个实物图片给我看看啊
先说下 楼上的高手啊 汗!!!! 我也来说下
仅供参考:
安装前的准备
在动手组装电脑前,应先学习电脑的基本知识,包括硬件结构、日常使用的维护知识、常见故障处理、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安装等。
安装前配件的准备
装机要有自己的打算,不要盲目攀比,按实际需要购买配件。
如选购机箱时,要注意内部结构合理化,便于安装,二要注意美观,颜色与其他配件相配。一般应选择立式机箱,不要使用已淘汰的卧式机箱,特别是机箱内的电源,它关系到整个电脑的稳定运行,其输出功率不应小于250 W,有的处理器还要求使用300 W的电源,应根据需要选择。
除机箱电源外,另外需要的配件一般还有主板、CPU、内存、显卡、声卡(有的声卡主板中自带)、硬盘、光驱(有VCD光驱和DVD光驱)、软驱、数据线、信号线等。
除了机器配件以外,还需要预备要用到的螺丝刀、尖嘴钳、镊子等工具。
另外,还要在安装前,对室内准备好电源插头等,这些内容在第1章的1.4节已经叙述了。
装电脑的基本步骤
组装电脑时,应按照下述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1) 机箱的安装,主要是对机箱进行拆封,并且将电源安装在机箱里。
(2) 主板的安装,将主板安装在机箱主板上。
(3) CPU的安装,在主板处理器插座上插入安装所需的CPU,并且安装上散热风扇。
(4) 内存条的安装,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中。
(5) 显卡的安装,根据显卡总线选择合适的插槽。
(6) 声卡的安装,现在市场主流声卡多为PCI插槽的声卡。
(7) 驱动器的安装,主要针对硬盘、光驱和软驱进行安装。
(8) 机箱与主板间的连线,即各种指示灯、电源开关线。PC喇叭的连接,以及硬盘、光驱和软驱电源线和数据线的连接。
(9) 盖上机箱盖(理论上在安装完主机后,是可以盖上机箱盖了,但为了此后出问题的检查,最好先不加盖,而等系统安装完毕后再盖)。
(10) 输入设备的安装,连接键盘鼠标与主机一体化。
(11) 输出设备的安装,即显示器的安装。
(12) 再重新检查各个接线,准备进行测试。
(13) 给机器加电,若显示器能够正常显示,表明初装已经正确,此时进入BIOS进行系统初始设置。
进行了上述的步骤,一般硬件的安装就已基本完成了,但要使电脑运行起来,还需要进行下面的安装步骤。
(14) 分区硬盘和格式化硬盘。
(15) 安装操作系统,如Windows 98或者Windows XP系统。
(16) 安装操作系统后,安装驱动程序,如显卡、声卡等驱动程序。
(17) 进行72小时的烤机,如果硬件有问题,在72小时的烤机中会被发现。
························
组装电脑的过程
对于平常接触电脑不多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装机”是一件难度很大、很神秘的事情。但其实只要你自己动手装一次后,就会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当然你最好先对电脑的各个配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组装电脑的准备工作都准备好之后,下面就开始进行组装电脑的实际操作。
(1) 打开机箱的外包装,会看见很多附件,例如螺丝、挡片等。
(2) 然后取下机箱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用来安装电源、光驱、软驱的驱动器托架。许多机箱没有提供硬盘专用的托架,通常可安装在软驱的托架上。
机箱的整个机架由金属构成,它包括五寸固定架(可安装光驱和五寸硬盘等)、三寸固定架(可用来安装软驱、三寸硬盘等)、电源固定架(用来固定电源)、底板(用来安装主板的)、槽口(用来安装各种插卡)、PC喇叭(可用来发出简单的报警声音)、接线(用来连接各信号指示灯以及开关电源)和塑料垫脚等,如图11.1所示(这里的图片已经安装好电源,实际上新打开的机箱是没有安装好电源的)。
l 驱动器托架。驱动器舱前面都有挡板,在安装驱动器时可以将其卸下,设计合理的机箱前塑料挡板采用塑料倒钩的连接方式,方便拆卸和再次安装。在机箱内部一般还有一层铁质挡板可以一次性地取下。
l 机箱后的挡片。机箱后面的挡片,也就是机箱后面板卡口,主板的键盘口、鼠标口、串并口、USB接口等都要从这个挡片上的孔与外设连接。
l 信号线。在驱动器托架下面,我们可以看到从机箱面板引出Power键和Reset键以及一些指示灯的引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型喇叭称之为PC Speaker,用来发出提示音和报警,主板上都有相应的插座。
有的机箱在下部有个白色的塑料小盒子,是用来安装机箱风扇的,塑料盒四面采用卡口设计,只需将风扇卡在盒子里即可。部分体积较大的机箱还会预留机箱第二风扇、第三风扇的位置。
组装电脑的过程
对于平常接触电脑不多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装机”是一件难度很大、很神秘的事情。但其实只要你自己动手装一次后,就会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当然你最好先对电脑的各个配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组装电脑的准备工作都准备好之后,下面就开始进行组装电脑的实际操作。
(1) 打开机箱的外包装,会看见很多附件,例如螺丝、挡片等。
(2) 然后取下机箱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用来安装电源、光驱、软驱的驱动器托架。许多机箱没有提供硬盘专用的托架,通常可安装在软驱的托架上。
机箱的整个机架由金属构成,它包括五寸固定架(可安装光驱和五寸硬盘等)、三寸固定架(可用来安装软驱、三寸硬盘等)、电源固定架(用来固定电源)、底板(用来安装主板的)、槽口(用来安装各种插卡)、PC喇叭(可用来发出简单的报警声音)、接线(用来连接各信号指示灯以及开关电源)和塑料垫脚等,如图11.1所示(这里的图片已经安装好电源,实际上新打开的机箱是没有安装好电源的)。
l 驱动器托架。驱动器舱前面都有挡板,在安装驱动器时可以将其卸下,设计合理的机箱前塑料挡板采用塑料倒钩的连接方式,方便拆卸和再次安装。在机箱内部一般还有一层铁质挡板可以一次性地取下。
l 机箱后的挡片。机箱后面的挡片,也就是机箱后面板卡口,主板的键盘口、鼠标口、串并口、USB接口等都要从这个挡片上的孔与外设连接。
l 信号线。在驱动器托架下面,我们可以看到从机箱面板引出Power键和Reset键以及一些指示灯的引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型喇叭称之为PC Speaker,用来发出提示音和报警,主板上都有相应的插座。
有的机箱在下部有个白色的塑料小盒子,是用来安装机箱风扇的,塑料盒四面采用卡口设计,只需将风扇卡在盒子里即可。部分体积较大的机箱还会预留机箱第二风扇、第三风扇的位置。
11.2.2 安装电源
机箱中放置电源的位置通常位于机箱尾部的上端。电源末端四个角上各有一个螺丝孔,它们通常呈梯形排列,所以安装时要注意方向性,如果装反了就不能固定螺丝。可先将电源放置在电源托架上,并将4个螺丝孔对齐,然后再拧上螺丝。
把电源装上机箱时,要注意电源一般都是反过来安装,即上下颠倒。只要把电源上的螺丝位对准机箱上的孔位,再把螺丝上紧即可。
提示:上螺丝的时候有个原则,就是先不要上紧,要等所有螺丝都到位后再逐一上紧。安装其他某些配件,如硬盘、光驱、软驱等也是一样。
11.2.3 安装主板
在机箱的侧面板上有不少孔,那是用来固定主板的。而在主板周围和中间有一些安装孔,这些孔和机箱底部的一些圆孔相对应,是用来固定主机板的,安装主板的时候,要先在机箱底部孔里面装上定位螺丝,(定位螺丝槽按各主板类型匹配选用,适当的也可放上一两个塑胶定位卡代替金属螺丝)。
接着将机箱卧倒,在主板底板上安装铜质的膨胀螺钉(与主板上的螺钉也对齐),然后把主板放在底板上。同时要注意把主板的I/O接口对准机箱后面相应的位置(图中箭头所指位置),ATX主板的外设接口要与机箱后面对应的挡板孔位对齐
注意:要让主板的键盘口、鼠标口、串并口和USB接口和机箱背面挡片的孔对齐,主板要与底板平行,决不能搭在一起,否则容易造成短路。另外,主机板上的螺丝孔附近有信号线的印刷电路,在与机箱底板相连接时应注意主板不要与机箱短路。如果主板安装孔未镀绝缘层,则必须用绝缘垫圈加以绝缘。最好先在机箱上固定一至两颗螺柱,一般取机箱键盘插孔(AT主板)或I/O口(ATX主板)附近位置。使用尖型塑料卡时,带尖的一头必须在主板的正面。
安装系统不同,安装盘不同,安装方法有些差别。大体过程如下:
1、准备好WINDOWS XP光盘
2、启动电脑,按Delete键,进入主板BIOS设置界面。
3、设置光驱启动:进入BIOS后,根据你所说的主板,请使用方向键找到 BOOT,按Enter进入打开,方向键选择 BOOT DEVICE PRIORITY CD/DVD DRIVES 按Enter进入,其中的选项有 Floppy 、HDD-0 等,当然也有 CD-ROM 选项,按键盘上的Page Up或Page Down 键选中CD-ROM ,回车,然后按F10后(将光盘装入光驱),回车保存退出BIOS设置,计算机自动重新启动。
4、重新启动后,电脑从光盘进行引导,并显示安装向导界面,你可以根据提示一步步进行安装设置。不同的安装光盘启动后选项菜单不太一致,但大体相同,你只要首先选择光盘提示中的“安装…××××系统”就可以了。
5、大致步骤是:按Enter确定继续安装;按F8接受许可证协议;选择你想要安装的位置一般为C盘,按Enter;选择文件系统,推荐使用NTFS,按Enter;将进入磁盘扫描,并且将安装程序复制到硬盘上;计算机将在15秒后重新启动,按Enter立即重新启动;从硬盘启动继续安装过程,此时开始是图形界面模式,在这一界面下,要进行六个步骤的自动安装:安装设备、安装网络、复制文件、安装开始菜单、注册组件、保存设置。现在的计算机这六个步骤一般要经过30分钟左右。
6、系统安装结束后,自动重新启动进入到桌面,此时安装你的主板驱动(一般只要安装声卡、显卡,网卡大多为系统自认,不认当然要安装了,呵呵……)。由于主板型号不同,驱动程序的安装方法也不同,在此就不详细说明了,以免误导!!!
7、一切齐备,建立网络连接,输入账号,连接上网。
8、神游网络空间吧!呵呵……
参考资料:
最新电脑组装教学视频
回答者: fish_hi - 魔法师 五级 6-23 19:52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xiexie 链接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关问题
• 电脑组装 详解最好有图
• 求电脑组装的部骤(最好有图)
• 电脑组装时硅胶要图多少?+哪有数据线电源线怎么连的网址
• 想学硬件知识不知从哪开始
其他回答 共 1 条
一、 准备工作
组装前应先做如下准备工作:
1. 工作台:如果你已购买了电脑桌,它就是最好的工作台。如果你还没有购买,用其他结实点的三屉桌、饭桌都可以。将工作台放在房间的“空档”部位,使你能够围着它转,以便从不同的位置进行操作。
2. 部件放置台:床、沙发都可以。在它们上面铺垫一层硬纸板(如部件包装盒)、报纸或纯棉布都可以,不要用化纤布或塑料布,防止产生静电损坏部件。
3. 中号十字起子、一字起子各一把;环形橡皮筋几只;导热硅脂(购CPU风扇时索取)。
4. 将买回的部件开封,取出部件,除机箱放在工作台上外,其他部件放在部件放置台上,不要重叠。说明书、安装盘、连接线、螺钉分类放开备用。注意,不要触摸拆封部件上面的线路及芯片,以防静电损坏它们。一些带有静电包装膜的部件,如主板、硬盘、内存等,在安装前,先让它们呆在里面。
至此,准备工作就绪。
在组装过程中,请注意如下事项:
● 在进行部件的线缆连接时,一定要注意插头、座的方向,一般它们都有防误插设施,也叫“防呆装置”——预防你发呆时出错的措施,如缺口、倒角等。只要留意它们,就会避免出错。另外,连接光驱、硬盘、软驱的扁平线缆边上有一条线是红色的,它表明这是1号线,应与插座的1号线连接。由此,也可辅助验证你插接连线是否正确。
● 插接的插头、座一定要完全插入,以保证接触可靠。如果方向正确又插不进去,应修整一下插头(电源插头带残留毛边,难以顺畅插入的情况比较多见)。
● 不要抓住线缆拔插头,以免损伤线缆。
二、 组装硬件
组装工作按下列步骤进行(以立式ATX机箱为例):
1. 准备机箱
● 机箱立放在工作台上,拆下机箱两边的侧面板,取出附送的外接220V市电的电源线和附件包(内有螺钉、机箱脚垫、后面板PCI插槽防尘片等附件)。
● 将机箱脚垫安装在机箱底部。
● 整理一下机箱扬声器、控制线,将它们收拢,用橡皮筋简单捆扎在一起,以免影响后续操作;
● 机箱卧放,左面向上。将附件包中的6颗主板安装螺丝(6面体铜制,下部带螺杆,上部带螺纹孔)根据主板上的安装孔位置,旋入机箱托板上的对应孔内。
● 如果你购买的是平面安装软驱的机箱,由里往外推压,取下光驱、软驱部位的塑料面板及可拆除挡板;如果你购买的是安装内陷式软驱的机箱,仅取下光驱部位的塑料面板及挡板。
● 对安装内陷式软驱的机箱,进行软驱试装。将软驱由机箱内部推入软驱安放机仓,然后,左右各用1颗螺钉将它临时固定在机仓内。此时插入1张软盘,调试安装位置:插入软盘时,弹出按钮被顶出;按下弹出按钮能顺畅弹出软盘。否则,需要调整软驱位置或修整机箱的相应部位,使软盘能够顺畅出入。
● 对照主板输入/输出接口的部位,用手或十字起子推压,去除机箱后面板上相应安装孔及AGP插槽、将使用的PCI插槽位置上的可拆除铁片。
● 将随机箱带的电源从机箱内部安放到机箱后上方的电源仓内,然后从后面板拧紧固定螺钉。
至此,机箱准备工作完成。将它放到别的地方,腾出工作台。
2. 安装主板上的部件
● 安装CPU
主板平放在工作台上,将CPU插座旁边的一根“零压力杆”向上拉起,与主板成90°(见图1)。
图1
然后,将CPU按针脚对应位置(下部左右各有缺针),放入CPU插座(注意:位置正确时不需要施加压力即可将CPU平放到插座内。千万别加压硬插,以免损坏CPU插针)。然后,将“零压力杆”压回水平位置卡住压力杆即安装好了CPU(见图2)。
图2
● 安装CPU散热风扇
散热风扇与CPU的连接方式随风扇类型有所不同,我们以常见的挂钩式散热风扇说明其安装方法。挂钩式散热风扇带有一条两端有长方孔、具有弹性的“M”型连接片。安装前,先比划一下,确定风扇安装方向:与CPU插座上的挂钩凸起一致(图1插座左右边上);并使风扇电源线靠近主板上的CPU风扇插座。方向确定后,在CPU芯片(图2中CPU中间姆指甲大小,深色、光亮的那个方块)表面均匀、薄薄地涂复一层导热硅脂(P3-CPU风扇上一般预涂有硅脂,上面盖有一片白色保护纸,将纸撕去即可,勿需再涂);然后将风扇平放在CPU芯片上,使连接片一边的钩孔挂在CPU插座凸起上,调整一下连接片位置,再将风扇另一边的挂钩加力压下,挂在CPU插座的另一个凸起上。安装完后,用手抓住风扇散热片轻轻加力、左右旋动一下,使硅脂分散均匀;然后检查一下安装是否平稳,挂钩是否牢靠。最后,将风扇电源插头,插入主板上的CPU风扇插座(FAN1或CPUFAN),将多余的线收短,用橡皮筋捆扎好,这样就完成了CPU散热风扇的安装,如图3所示。
图3
● 安装内存条
一般来说,如果只安装一根内存条,应安放在靠近CPU的第一个内存条插座DIMM1上;如果安装多根内存条,则按DIMM2,DIMM3顺次安放。内存条安装到哪条内存插座,主板说明书上大多有相应说明,如果出现认不出内存的情况,最好参照主板说明安装。
安装内存条时,先将插座两边的白色卡子向外扳开(约呈45°);然后,使内存条插脚的缺口与插座上的定位凸起对应,将内存条垂直放入两边白色卡子的槽中,双手拇指按住内存条垂直向下用力,并用食指扶住卡子稍向上用力,使内存条插入插座。插接过程中,两边的卡子随压力抬起,最后,卡子上端的钩子,正好卡住内存条两边的半圆形卡口,见图4。
图4
如要取出内存条,用两手拇指同时向外扳卡子,即可将内存条撬出。
● 将机箱附件中的几个塑料防压支柱,按长端留在主板背面的方向压入不上螺钉的安装孔内,以起到防止插入插卡时主板悬空,损伤主板的作用。v
至此,主板上部件的安装工作完成。
3. 将主板装入机箱
● 将主板放入机箱,将它安放在机箱托板上,看看与准备机箱时安装的螺钉位置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应调整托板上安装螺帽的位置;然后用螺钉将主板固定在机箱托板上。
安放主板时,一定要保证安装孔对正,能够轻松旋入固定螺钉,千万不要凑合。如果安装孔偏位强行旋入螺钉,将使主板产生内应力,时间一长,可能引起印制板导线断裂等难以查找和修复的隐患。另外,安装孔偏位也可能使托板上的铜螺钉与主板背面线路接触,形成短路或“接地”,造成电路故障,甚至损坏主板。
4. 连接机箱至主板的控制线
● 一般机箱至主板的连接线有如下5组,线端有插座,插座上标有英文名称:
SPEAKER(扬声器/蜂鸣器):2线,使用4线插座,有+/-极性;
POWER ON (电源“开”):2线,使用2线插座,无极性;
RESET(复位):2线,使用2线插座,无极性;
POWER LED(电源指示灯):2线,使用3线插座,有+/-极性;
HDD-LED(硬盘运行指示灯):2线,使用2线插座,有+/-极性。
某些机箱还可能有:
SMI(睡眠开关线):2线,使用2线插座,无极性;
SP-LED(省电指示灯):2线,使用2线插座,有+/-极性。
● 在主板上,有与之对应的两排插针,分别标有:SPEAKER,PWR.ON,RESET,POWER.LED,HDD.LED,SMI,SP.LED。这两排插针一般在主板靠近机箱底部的位置。
● 将机箱上各个连接线的连接插座插入主板相应的插针上,即可完成机箱控制线与主板的连接,如图5所示。有+/-极性的插座要注意插入方向(一般红线为+),如果插反了,指示灯不亮。
图5
5. 安装光驱
● 在安装光驱前,先认识一下光驱的接口:将光驱的尾部向着自己,一般可以看到它有5组接口,如图6所示。
图6
由右向左分别是:
电源输入端口,粗4针(+5,G,G,+12):+5V,地,地,+12V;
数据线端口,40针;
主从选择端口,6针(MA,SL,CS):主,从,线选。图例设置为主设备;
模拟音频输出端口,4针(R,G,G,L):右声道,地,地,左声道;
数字音频输出端口,2针(D,G):数字信号,地。
● 在安装光驱之前,应检查一下光驱的主从配置。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光驱,应将“主从选择”端口中的“短接端子(小黑帽)”安放到外壳上标记有“master(MA)”的位置,使其作为主设备工作(出厂设置一般为“主设备”);如果有两个光驱,则一个短接到“master(MA)”作为主设备工作,另一个短接到“slave(SL)”作为从设备工作。
● 当完成主从配置后,将光驱由机箱的正面推入机箱,使光驱面板与机箱面板平整;然后,在机箱内部,左右各用2颗螺钉将它固定在机仓内。
● 将主板附送的40线IDE扁平电缆,以红色线对向插座1脚那边,或根据插头、座的缺口定位边,插入主板的IDE2插座,另一端插入光驱的40线端口。注意:一般主板有两个IDE端口,分别标记为IDE1和IDE2。如果你的主板支持ATA66/100,则IDE1为蓝色插座,而IDE2为白色插座,如图7所示。
图7
如果你安装两个光驱,主、从光驱共用一条IDE线缆(IDE线缆除头、尾各有一个插座外,中间还有1个插座):一般主光驱使用IDE线缆尾端那个插座;从光驱使用中间那个插座。如果只有一个光驱,使用中间或尾端的插座均可。
● 将光驱附送的两端均为4线插座的音频线,一端插入模拟音频输出端口,另一端暂不使用。
● 将机箱电源“大4线”连接器之一,插入光驱电源端口(注意插头、座方向)。
连接好的光驱如图8所示,由左至右:模拟音频线、40线数据线、电源线。
图8
至此,光驱安装完毕。
6. 安装硬盘
● 安装硬盘前,先认识一下硬盘的接口:它有3组,如图9所示。
图9
由右向左分别是:
电源端口,粗4针;
主从配置端口,6针或更多针;
数据接口,40针。
● 安装硬盘前,应检查硬盘主从配置。与光驱类似,如果只有一个硬盘,应将“主从配置”端口中的“短接端子”安放到“master(MA)”位置,使其作为主设备工作(出厂设置一般为“主设备”);如果有两个硬盘,则一个作为主设备工作,另一个作为从设备工作。硬盘的主从设置针脚比光驱稍复杂,应参照硬盘上的标识和说明书设置。
● 将硬盘金属盖面向上,由机箱内部推入硬盘安放机仓(一般在软驱下面),尽量靠前,但又与机箱前面板间保持一点距离。然后,左右各用2颗螺钉将它固定在机仓内。如有可能,最好与软驱间隔一个仓位,以利散热。
● 将主板附送的80线IDE扁平电缆的蓝色插头插入主板蓝色的IDE1插座。将尾端(黑色)插入硬盘40线端口。注意:如果你的主板不支持ATA66/100,IDE线缆与光驱线缆一样,均为40线,可以互换使用。40线线缆的三个插头均为黑色。将任一端插入IDE1,另一端接硬盘即可。
如果你安装两个硬盘,与光驱一样,主、从硬盘共用一条IDE线缆:尾端接主设备,中间(灰色插头)接从设备。如果只有一个硬盘,应使用尾端的插座。
● 将机箱电源“大4线”连接器之一,插入硬盘电源端口。
至此,硬盘安装完毕。
7. 安装软驱
● 软驱有2组接口。
数据接口:34针;
电源端口:粗4针小插座。
● 如果你购买的是平面安装软驱的机箱,将软驱由机箱外部推入软驱安放机仓,使面板平整;然后,左右各用2颗螺钉将它固定在机仓内。
如果你购买的是安装内陷式软驱的机箱,将软驱由机箱内部推入软驱安放机仓,然后,左右各用2颗螺钉将它固定在机仓内。
● 将主板附送的34线扁平电缆的一端插入主板上IDE插座附近的FDC插座。另一端插入软驱的数据端口。如果你安装两个软驱,与光驱一样,它们共用一条数据线缆:尾端接A软驱;中间插头接B软驱。
注意,一般软驱的数据线按防呆缺口插接即可。但SONY软驱数据插座的上下两边均有防呆缺口,如图10所示,数据线有可能插错。正确的插接方向为:34线连接电缆上的红线边靠近电源插座。
图10
● 将机箱电源“小4线”连接器插入软驱电源端口。
至此,软驱安装完毕。
安装好的软驱和硬盘如图11所示。
图11
8. 安装插卡(显卡、声卡等)
安装插卡的工作就简单多了。
● 将显卡、声卡等插卡垂直插入相应的AGP或PCI插槽,并将插卡的金属翼片固定在机箱后面板的台面上。
● 将光驱的模拟音频线的另一端插入声卡的“CD IN”端子。
进行到这一步,主要设备的安装、连接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音箱、MODEM、鼠标器、键盘,都由机箱的后面板接插,暂不管它。
下面还要做两件事:
1. 将机箱电源的20线ATX电源插头,插入主板上的ATX电源插座。注意,该插头座有一个卡勾(图12),要拔出插头时,须压下勾柄,使勾端抬起,否则难以拔出;
图12
2. 整理机箱内的线缆:将多余长度的线缆和没有使用的电源插头折叠、捆绑,使机箱内部整洁、美观。同时注意不要让线缆碰到主板上的部件,尽量给CPU风扇周围留出更大的空间,以利散热。
至此,硬件的连接基本完成。你再检查一下连线,如果无误,清理台面,结束。
㈩ 键盘中的F1F2F3F4F6F7F8F9F10有什么用啊
F1:如果你处在一个选定的程序中而需要帮助,那么请按下F1。如果现在不是处在任何程序中,而是处在资源管理器或桌面,那么按下F1就会出现Windows的帮助程序。如果你正在对某个程序进行操作,而想得到Windows帮助,则需要按下Win+F1。按下Shift+F1,会出现"What's This?"的帮助信息。
F2:如果在资源管理器中选定了一个文件或文件夹,按下F2则会对这个选定的文件或文件夹重命名。
F3:在资源管理器或桌面上按下F3,则会出现“搜索文件”的窗口,因此如果想对某个文件夹中的文件进行搜索,那么直接按下F3键就能快速打开搜索窗口,并且搜索范围已经默认设置为该文件夹。同样,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按下它,会出现“通过搜索计算机添加到媒体库”的窗口。
F4:这个键用来打开IE中的地址栏列表,要关闭IE窗口,可以用Alt+F4组合键。
F5:用来刷新IE或资源管理器中当前所在窗口的内容。
F6:可以快速在资源管理器及IE中定位到地址栏。
F7:在Windows中没有任何作用,它在DOS窗口中有所作用,它显示最近使用过的一些DOS命令,也就是说,你在命令行下输入一些命令过后,系统会自动记录,但需要再次输入相同命令时,直接按上下箭头符号就可以调出相应命令。同样F7就是把所有用过的全部列举出来,关闭窗口后记录会清空。
F8:在启动电脑时,可以用它来显示启动菜单。有些电脑还可以在电脑启动最初按下这个键来快速调出启动设置菜单,从中可以快速选择是软盘启动,还是光盘启动,或者直接用硬盘启动,不必费事进入BIOS进行启动顺序的修改。另外,还可以在安装Windows时接受微软的安装协议。
F9:在Windows中同样没有任何作用。但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可以用来快速降低音量。
F10:用来激活Windows或程序中的菜单,按下Shift+F10会出现右键快捷菜单。而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它的功能是提高音量。
F11:可以使当前的资源管理器或IE变为全屏显示。
F12:在Windows中同样没有任何作用。但在Word中,按下它会快速弹出另存为文件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