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北斗存储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北斗存储

发布时间: 2022-06-08 03:47:24

⑴ 北斗主动安全云平台下载的监控音视频保存位置

存储在SD卡或硬盘中。北斗GPS定位车载摄像头的视频一般存储在SD卡或硬盘中,把SD卡或硬盘取出通过USB线连接电脑,使用本公司专用回放分析播放器直接查看对应的视频文件。

⑵ 解放军使用的“北斗”卫星导航手持机,都有什么功能请说的详细一点

一、整机组成

手持机外观结构:整机外观由军绿色和暗灰色组成;整机具备一定的防雨水、积雪、高低温和防腐蚀能力;具有触摸屏和键盘两种操作模式;外形尺寸≤225×8165×5850mm3,重量:720g;

手持机内部结构:手持机内部包括天线、射频模块、主板、电池等;主板上设有电源开关和显示终端工作状态的指示灯,即:电源和发射状态指示灯、锁定卫星信号指示灯(2个);RS232接口(1个),接口数据线2米;机内配置的电池能够保证终端持续工作88小时以上(发射频度不超过1次/分钟)。

二、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

设备应能够通过北斗定位申请指令实时提供其所在位置的经度、纬度与高程,定位精度小于20米,并以标准形式显示(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高程,米)、(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采用BJ54坐标系。

设备收到北斗定位信息时,根据设定给出声、光或符号提示,并可方便转化到其它界面。

设备可以设定北斗自动定位频度,定位频度受终端的用户等级限制,设备在自动定位时仍可以正常进行通信。

终端接到授权用户(指挥机)发出的北斗激发定位指令后,自动发出定位请求。

2、通信功能

用户每次最多可以传送120个汉字的信息,特快通信一次最多只能发送13个汉字。

终端设备本身具有电文键入、编辑、发送、接收和显示功能。

信息发射后具有要求系统回执功能,该功能可人工设置。

接收到通信信息时,根据设定给出声、光或符号提示,实时显示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

通信电文中的数字、字符采用ASCII码编码,汉字采用GB2312编码;对外设传入的数据不改变编码,透明传输。基本汉字字库要求为国标GB2312-80一级字库。

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动态存储接收的通信信息,通信信息含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接收的通信信息可人为锁定存储、解锁和删除。存储容量为20包数据,锁定存储能力为10包数据,每包数据不超过200个字节。

用户终端可向中心控制系统查询其他用户发给本用户的通信电文和通信回执。

3、校时功能

终端设有时钟(年-月-日-时-分-秒),用系统接收信息进行自动校对。

4、集成了气压计、温度计和电子罗盘

5、遥闭功能

终端设备在收到控制中心发出的遥闭指令后,将终端永久关闭。

6、数据接口功能

用户终端机应具备通用数据接口(RS232串口),以便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7、用户识别功能

终端具有多用户识别功能,采用智能IC卡的方式来实现,智能IC卡的相关规定和协议参见卫星定位总站的相关技术文档;

三、工作环境:

温度:-20~+55℃存储环境:-40~+80℃;

湿度:5%~98%冲击:6g/s

振动:0.1g/(20~100)Hz

⑶ 北斗卫星系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四颗(两颗工作卫星、2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美国的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2007年4月14日,第三、四颗是备用卫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将在交通、场馆安全的定位监控方面,和已有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一起,发挥“双保险”作用。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为BD,在ITU(国际电信联合会)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发射)和S波段(接收)。 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为Compass(即指南针),在ITU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
北斗一号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定位、通信(短消息)和授时。
北斗二代系统的功能与GPS相同,即定位与授时。 [编辑本段]系统工作原理“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北斗一号”的覆盖范围是北纬5°一55°,东经70°一140°之间的心脏地区,上大下小,最宽处在北纬35°左右。其定位精度为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工作频率:2491.75MHz。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为每小时540000户。 [编辑本段]与GPS系统对比1、覆盖范围: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我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一140°,北纬5°一55°。GPS是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能够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同时观测到6-9颗卫星(实际上最多能观测到11颗)。
2、卫星数量和轨道特性: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2颗地球同步卫星颗卫星的赤道角距约60°。GPS是在6个轨道平面上设置24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55°,轨道面赤道角距60°。航卫星为准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11小时58分。
3、定位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位解算在那里而不是由用户设备完成的。为了弥补这种系统易损性,GPS正在发展星际横向数据链技术,使万一主控站被毁后GPS卫星可以独立运行。而“北斗一号”系统从原理上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统受损,系统就不能继续工作了。
4、实时性:“北斗一号”用户的定位申请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数据之后再发回用户,其间要经过地球静止卫星走一个来回,再加上卫星转发,中心控制系统的处理,时间延迟就更长了,因此对于高速运动体,就加大了定位的误差。此外,“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其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北斗导航系统具有卫星数量少、投资小、用户设备简单价廉、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通讯等多用途,可满足当前我国陆、海、空运输导航定位的需求。缺点是不能覆盖两极地区,赤道附近定位精度差,只能二维主动式定位,且需提供用户高程数据,不能满足高动态和保密的军事用户要求,用户数量受一定限制。但最重要的是,“北斗一号”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卫星导少的初步起步系统。此外,该系统并不排斥国内民用市场对GPS的广泛使用。相反,在此基础上还将建立中国的GPS广域差分系统。可以使受SA干扰的GPS民用码接收机的定位精度由百米级修正到数米级,可以更好的促进GPS在民间的利用。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随着我军高技术武器的不断发展,对导航定位的信息支持要求越来越高。 [编辑本段]双星定位不同于“多星”定位“一代‘北斗’只用双星定位,比GPS等投资小、建成快,”范本尧说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也对一代“北斗”的技术路线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定位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
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都是使用24颗卫星(GPS还另有3颗备份卫星,GLONASS则因经费问题损失了几颗卫星)组成网络。这些卫星不中断地向地面站发回精确的时间和它们的位置。GPS接收器利用GPS卫星发送的信号确定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并根据无线电波传送的时间来计算它们间的距离。等计算出至少3~4颗卫星的相对位置后,GPS接收器就可以用三角学来算出自己的位置。每个GPS卫星都有4个高精度的原子钟,同时还有一个实时更新的数据库,记载着其他卫星的现在位置和运行轨迹。当GPS接收器确定了一个卫星的位置时,它可以下载其他所有卫星的位置信息,这有助于它更快地得到所需的其他卫星的信息。
“1983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经过分析和初步实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黄秉英研究员说,这一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
一代“北斗”采用的基本技术路线最初来自于陈芳允先生的“双星定位”设想,正式立项是在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户终端等3部分即可完成定位。一代“北斗”与GPS系统不同,对所有用户位置的计算不是在卫星上进行,而是在地面中心站完成的。因此,地面中心站可以保留全部北斗用户的位置及时间信息,并负责整个系统的监控管理。
有源无源是关键不同点
“一代‘北斗’采用的是有源定位,GPS和GLONASS等都是无源定位,”范本尧说,“这是它们质上的不同点。”
所谓有源定位就用户需要通过地面中心站联系及地面中心站的传输,通讯就不必通过其他的通讯卫星了,一星多用符合我国国情。GPS和GLONASS没有设计通讯功能,主要原因就在于不需要地面站中转服务的无源定位不能提供通讯服务。
区域性基于技术水平
北斗定位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副主任冉承其介绍,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并有一些GPS系统所没有的长处,如在静态地图的基础上,可以把道路拥堵的实时情况在导航仪上反映出来。
一代“北斗”是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只能全天候、全天时用于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而GPS和GLONASS都是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在全球的任何一点,只要卫星信号未被遮蔽或干扰,都能接收到三维坐标。“区域性是我国双星定位的技术特点、水平以及国家需求决定的,”范本尧说。
GPS和GLONASS的空间部分是高度在2万千米左右的卫星组成的网络。GPS的卫星平均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GLONASS卫星平均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不停地绕地球旋转。这样,在全球的任何位置、任何时间都可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通过它们就可以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
“北斗”一号是双星定位,轨道偏高,距离地面3万6千千米,是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之所以要在这么高的高度是因为我们只有两颗定位卫星,不能覆盖整个地球,如果在较低轨道上绕地运行,每天就要有一定时间不能监控我国所在区域。
二代“北斗”可称“中国的GPS”
“我国发展二代‘北斗’不会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也不会停掉一代,另外发展二代,”范本尧说,“我们会在一代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卫星数,增加其功能,提高其整体水平。”这位将继续承担二代“北斗”设计工作的科学家说:“二代‘北斗’可以称为‘中国的GPS’,不过它仍然会比GPS多一个通讯为发展我国二代“北斗”的关键技术提供了准备。范本尧举例说,此次定位的“北斗”一号备份卫星上新装载了用于卫星定位的激光反射器,能够参照其他星,把自身位置精确定格在几个厘米的尺度以内。这颗卫星已定位成功,表明这种技术是有效而可靠的。这样,当我们不断发射新的卫星构建二代“北斗”体系时,众多卫星就会找准自己的位置,构成符合标准的网络。此外,“北斗”一号的3颗星寿命都是8年,专家正不断研究,预计下一次发射的卫星寿命就能达到10年左右了;而目前GPS卫星的寿命都是12年左右,GLONASS卫星的寿命则是3到5年。
“20世纪原子钟最辉煌的应用莫过于由它构成了全球定位系统的核心,”黄秉英说,导航星和地面站全离不开它。目前的原子钟主要有3种:铷钟、铯钟和氢钟。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寿命长的原子钟正是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必需的。在结构方面,铷钟最小体积已达到6立方厘米;在频率稳定度方面,氢钟最好;而在长期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方面,则以铯钟最佳。目前,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国家授时中心使用的就是被称为“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频率基准”的铯钟,我国的授时基准---UTC(NIM)都是由它提供并不断同国际基准校正的,而“北斗”将建成,届时,国民经济各领域都将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2003年5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第一代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两颗工作星和一颗备份星组成。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船舶运输、公路交通、铁路运输、野外作业、水文测报、森林防火、渔业生产、勘察设计、环境监测等众多行业以及其他有特殊调度指挥要求的单位提供定位、通信和授时等综合服务。
2000年,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两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对于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需要,促进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由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服务区域为中国及周边国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船舶运输、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渔业生产、水文测报、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众多行业,以及军队、公安、海关等其他有特殊指挥调度要求的单位。

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是基准站接受卫星导航信号后,会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形成相应的信息,再由卫星、广播、移动通信等手段将信息实时发送至应用终端,实现定位服务。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时精度为10纳秒。

北斗导航为是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美国的GPS、欧洲伽利略(GALILEO)、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都属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NGSS)。

北斗导航系统的构成。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据《兰州晚报》报道,空间段由若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地面段包括基准站、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

用户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产品、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通过这三部分实现精准定位。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精准定位就是它的最强技能


⑸ 北斗设备的选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斗设备的选择是北斗技术应用的首要环节。想要在品牌与种类众多的北斗设备中挑选出适合地质工作需要的产品,需要对其特性和使用方法有详尽的了解。

按照设备的功能,北斗设备首先可以分为指挥机和移动终端两大类。

一、北斗指挥机

北斗指挥机是指具备监控和指挥功能的北斗设备,可对一定数量的下属终端进行监控和指挥,一般部署于具备管理功能的固定结点。根据下属用户数量以及配置的差异,一般可分为中心式指挥机与普通式指挥机两种。

(一)北斗中心式指挥型用户机

北斗中心式指挥型用户机的主要功能是对下辖用户进行监控管理。中心式指挥机可管理1000个下属用户。北斗指挥机不但具有定位、通信、导航和授时功能,而且具有指挥、调度、监收和通播的功能。适应比较固定的指挥结点使用。中心指挥机自带显示屏和操作系统,可当做普通服务器使用。

图6-1 北斗中心式指挥型用户机

(1)指挥机配置与部署

北斗中心式指挥型用户机主要由主机、天线、电缆和附件组成。如图6-1、图6-2所示。

设备部署时应注意将天线置于建筑物顶部,并保持天线南向空中开阔无遮挡,以便接收北斗信号。

图6-2 北斗一号中心式指挥型用户机部署图

(2)性能指标

1)接收指标:接收信号误码率≤1×10-5(用户机天线端口输入信号功率≥-157.6dBW);

2)发射指标:发射功率EIRP值≤19dBW(方位角0~360°仰角10°~75°);

3)接收卫星通道数:6个通道;

4)设备零值:1ms±10ns。

(3)功能指标

1)定位功能:定位精度:20m(1σ)(有标校站地区);100m(1σ)(无标校站地区);

2)短信息通信功能;

3)导航功能;

4)指挥功能:可以同时监收指挥下属用户数量≤1000。

(二)北斗普通式指挥型用户机

北斗普通式指挥型用户机与中心式指挥机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监控的终端数量不同。普通式指挥机最多可监控100个下属用户。它具有定位、通信、导航和授时功能,而且具有指挥、调度、监收和通播的功能。普通指挥机自身不带有服务器,需与其他PC 机或服务器连接配合使用。故整机成本较中心式指挥机也较低(图6-3、图6-4)。

图6-3 北斗一号普通式指挥型用户机部署图

(1)产品特点

1)采用“一线通”专利技术,即通过一根射频同轴电缆实现北斗收发信号、电源信号三种信号的双向传输。从而方便了天线和主机的连接,使得用户的使用更加方便、可靠。

2)支持RS232接口。

(2)性能指标

1)接收指标:接收信号误码率≤l×10-5(用户机天线端口输入信号功率≥-157.6dBW):

2)发射指标:发射功率EIRP值≤19dBW(方位角0~360。仰角10°~75°);

3)接收卫星通道数:6个通道:

4)设备零值:1ms±10ns。

(3)功能指标

1)定位功能:定位精度:20m(1σ)(有标校站地区);100m(1σ)(无标校站地区);

2)短信息通信功能;

3)动态组网功能: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灵活的动态组网,实现对下属用户信息的监收。

图6.4 北斗普通式指挥型用户机

(三)北斗指挥机的选择与配置

北斗指挥机可以使指挥结点实时掌控下属终端的动态情况,对其进行指挥监控、安全保障和信息服务的推送。具体选择中心式或普通式指挥机,要根据指挥结点的规模以及经费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地调局或地调中心级别的固定结点,由于其下属用户众多,可考虑选用中心式指挥机,甚至多台并联的方式;对于省级地调院或野外驻地结点,由于其规模较小,有的还需经常拆卸移动,选择普通式指挥机就较为合适。

装配北斗指挥机时,应注意将天线固定于南向开阔处,以保证北斗信号的顺利接收。

二、北斗移动终端

北斗移动终端用于移动单兵结点,包括人员、车辆和大型设备等。随着北斗技术的成熟,北斗二代的芯片级产品的出现,更促进了北斗终端机多样化与小型化。根据终端使用方式的区别可分为车载机,手持一体式终端机和蓝牙分体式终端机。如何选择适合野外工作的北斗终端机是北斗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

(一)北斗车载用户机

北斗车载用户机按照组装方式可以分为嵌入式北斗车载用户机和分离式北斗车载用户机。嵌入式北斗车载用户机是将显控终端潜入到车体操控版中,一般采用手触式显示屏,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控制北斗相关功能,并且设备会随着车辆启动而自动开机启动。分离式北斗车载用户机的显示终端不与车体先关联,用户通过操作手柄控制北斗功能,一般情况下,显示屏幕比较小,并且需要车辆通过车载电源为手柄和天线提供电源。每次启动车辆都需要手动重新启动手柄控制端。

北斗车载用户机可以安装在各种不同的车辆上进行使用。它不但具有北斗定位、通信、导航和授时等功能,还具有GPS 导航定位以及接收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广播的差分信息,实现差分GPS导航定位等工作模式,能提供用户手动设置工作模式及编辑工作模式切换策略功能。

北斗车载用户机主要由一体机、电缆、锂电池、操作手柄及附件组成(图6-5)。

(二)北斗手持一体式终端机

北斗手持型用户机将北斗导航通信与GPS相结合,并自带显示屏与操作系统,携带方便,易于操作,可实现北斗定位、通信及导航功能,适合野外单兵使用。

北斗设备厂商根据用户使用需求和场合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终端机。操作系统方面,既有传统的W indows CE,也有目前较流行的Android系统:外观设计上,既有适合野外的工业级三防设计,也有适合商用的轻薄设计;使用方式上,既有集成度高的一体化设计,也有可拆卸式的分体设计。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北斗手持终端机。

(1)“北斗一号”/GPS双模手持用户机

“北斗一号”手持型用户机是“北斗一号”系统用户终端的一种,它将北斗一号与/GPS功能组合应用,采用Windows CE操作系统,可以满足单兵手持使用时的定位通信需求。将天线、射频单元以及信号处理主板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主机含显示触摸屏和按键键盘,也集成有对外数据接口和供电接口(图6-6)。用户机使用电池供电,通过手写笔或键盘完成信息输入,通过在手持机上安装的人机交互软件,来完成用户机的各项应用。双模型用户机具有北斗定位、GPS定位导航以及接收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广播的差分信息,实现差分GPS导航定位等工作模式。

图6-5 北斗车载双模型用户机

图6-6“北斗一号”手持一体式终端机

(2)三防北斗二代手持机

该机采用工业级三防设计,集成了北斗二代导航与通信、GPS、蓝牙、W ifi、3G等多种技术,配备Android 4.0操作系统,集成度较高,可扩展性好(图6-7)。

图6-7 三防北斗二代手持机

(3)可拆卸式北斗二代手持机

该机采用了灵活的可拆卸式设计,其底座可用于北斗发送北斗短信。主机端相当于一部手机,具备北斗二代定位、GPS和3G通信等功能。平时在手机网络覆盖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单独使用主机,而在进入无网络的野外环境时可临时装配底座以实现北斗通信(图6-8)。

图6-8 可拆卸式北斗二代手持机

(三)北斗蓝牙分体式终端机

北斗蓝牙分体式终端机是一种单独运行的北斗数据接入模块,可通过蓝牙功能与各种显控终端配合使用,灵活方便,简单易用。由于该设备小巧,便于携带,并且可以与现有的数字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设备配合使用(图6-9)。

图6-9 北斗蓝牙分体式终端机与显控终端配合使用

除具备定位与通讯的北斗基本功能以外,该终端还具备以下特色功能:

1)“北斗一号”定位通讯与G PS的组合使用:采取北斗和GPS双模一体化技术,能够利用北斗卫星定位,也能够利用GPS定位。在没有显示终端的情况下,也可自动按频度向不同级别指挥机发回定位信息。

2)短信缓存功能:当终端处于开机状态而未与掌上电脑连接时,收到的短信(最多20条)将存储于内部缓存,等到与掌上电脑连接时,再将缓存的短信一并“吐”出。

3)一键式“安全报”和遇险报警功能:提供“安全”和“危险”两个快捷按钮,并支持用户通过软件设置两个快捷键的发送地址和短信内容,实现一键式的安全报或遇险报警功能。

4)一键式离线短信查询:提供离线短信(即终端关机状态下或者信号不好时未能收到短信的情况)查询快捷按钮。在终端关机状态下或者信号不好时未能收到短信的情况下,当有信号时,实现在卫星总站查询全部离线短信,确保短信不遗漏。

(四)北斗移动终端的选择

不同的北斗设备在基本功能上都具有定位、通讯功能,但不同的设备的应用模式和适合的用户群体不同。用户应根据自身野外使用的需要配备合适的北斗移动设备。

对于北斗车载用户机的选择而言,应根据车辆改装的工作量和用户需求进行综合考量,因为嵌入式车载北斗终端操作方便、但需要改造车体,组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后期的维护难度比较大。所以适合于新购车辆的配置选择,在车辆出厂交付之前,通过与车厂协商,将车载北斗终端内嵌到车辆的操作面板中,既美观、便于操作,也相对固定、不易损坏。相比于嵌入式车载北斗用户机,分离式车载北斗终端组装技术要求比较低、对车辆的改动比较小,拆卸方便,后期维护技术要求难度低,更加适合于已有车辆的组装。

对于用户终端机的选择而言,应根据用户已有的设备装备情况、用户应用目的和设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适的终端设备。对于已经开展数字填图工作的野外项目,由于已经配备有一定的掌上电脑等设备,这时仅需配置北斗蓝牙分体式终端机即可达到北斗通信、定位服务和野外数字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并且能够有效控制成本。而对于尚未开展数字填图或不需要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的项目组,把北斗设备仅仅作为仅用于通信和安全保障时,应配备北斗手持一体式终端机。因为北斗蓝牙分体式终端机采用蓝牙连接,当蓝牙由于某种原因断开时无法保障信息的实时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基于Android系统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开发,用户在新购置数字地质调查设备终端时也可以选择基于Android 系统的可拆卸式北斗二代手持机,当用户进行数字地质调查工作时,可以将终端分拆,并与用户操作。当用户需要其作为安全保障终端,可以一体化应用,避免了蓝牙传输的不稳定性。

⑹ 北斗系统一共有几颗卫星

北斗系统一共有35颗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35颗卫星在离地面2万多千米的高空上,以固定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每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都是有寿命的,一般的卫星寿命在10年左右,有的更短,有2到3年的。最先发射升空的北斗已经是接近20年前,早已过了有效寿命,所以得经常补网。

(6)北斗存储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中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8年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向全球提供服务;计划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

⑺ 货车上的北斗行车记录仪信息能保存多长,时间

货车上的北斗行车记录仪内存越大,信息的存储时间就越长。以1080P画质的视频为例,通常16G内存的卡可以录制100分钟,32G内存的卡可以录制200分钟,64G内存的卡可以录制400分钟。

行车记录仪的录制是循环录制的,录制的视频会以一定的时长为一个片段,时长1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不等,并将其储存在存储卡中。

(7)北斗存储扩展阅读:

购买行车记录仪需要注意几点:

1、稳定性

行车记录仪稳定性是非常重要,购买的行车记录仪一定要避免因为质量问题出现的画面不稳的情况发生,而且,续航能力对于行车记录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功能。

2、像素问题

行车记录仪最基本的像素都在200万以上,如果我们在选购的行车记录仪像素低于200万,拍摄可能出现图像不清晰的情况,这样就算我们能够录下来交通的情况,但是图像不清晰,也是很难进行辨认的,因此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像素问题,要选择一些像素高、摄像清晰而且分辨度高的设备。

3、摄像头角度

对于行车记录仪的角度的问题,也是不能忽略的,拍摄角度太窄容易出现视野死角,影响记录的全面性,一般摄像头角度最好是在100度以上,现在市面上用得比较多的,以140度和160度的最为常见。

4、夜间效果

很多事故都是发生在夜间,所以,行车记录仪的夜间拍摄效果是否清楚是非常关键的,很多行车记录仪都会配置红外线的功能,或者是有防逆光、眩光的功能,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具有什么功能。

⑻ 北斗数据存储都做什么

摘要 北斗大数据中心是项目整体运营的核心枢纽,它既承担广安各级政府部门已建的信息化系统的整体运维和新建系统的硬件资源调配任务,又是北斗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开发中心。它承担数据的汇聚、存储、共享、挖掘、分析等工作,承载基于数据开发的各类应用,大数据中心机房及配套附属设施将于2017年底正式运转。

⑼ 北斗卫星的定位原理是什么有哪些难度呢

引言:我们国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非常好的,而且比较安全。很多人都想知道北斗卫星的定位原理是什么,他们存在哪些难度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们使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时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科研人员在制作之前是需要有一些难度的跨越,才能让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变得更加完善。首先我们要知道卫星定位,它中间可能会有一个到达时间差的概念,所以科研人员就要跨越这个难度去计算出到达时间差的一些概念。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到达时间差的概念是什么,就是利用每一颗卫星的精确位置。从而来发送出一些导航信息,就获得一些卫星上面的接收信息这个时候到达的时间差就叫做到达时间差。而且也要知道卫星的位置,精准可知要懂得接收对卫星观测,而且还要计算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从而计算出准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