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大家帮我解答一下计算机组成原理问题
计算机原理的问题
97年的好像。
一、选择
1、B.-0100011B
2、B.补码
3、A.398
4、C.指令寄存器
5、D.((R))+(Ad)-->Ad
6、C.地址译码
7、A.I/O设备读写周期大于内存存储周期
8、D.主存与CPU速度不匹配
9、D.冯•诺依曼
10、D.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
二、简答
1、
最大正数=01111111
最小正数=00000001
最大负数=10000001
最小负数=11111111
2、A题
TA=HT1+(1-H)T2
2、B题
H越大,1-H越小,故TA越接近M1的存取速度T1
3、中断处理优先级从高到低是:1-->2-->3-->5-->4
㈡ M1,M2,M3,M4,分别代表什么
基础货币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金融界信用保证金
M4=M3+央行票据
㈢ M2, M1 里包括的是什么
M1:即宏观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
M2:即广义货币。包括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银行储蓄额:即居民存在银行的存款数量。
MMF: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s)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投资基金。
(3)由m1m2构成的二级存储体扩展阅读
M2、 M1的影响:
1、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
2、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
3、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
参考资料
网络-货币市场基金
网络-M1
㈣ 2、在中国,M0,M1,M2,M3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基础货币包括了M0,还包含了哪些人民币存款余额指的是什么
1.M0:流通中的现金;
2.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3.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4.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
人民币存款余额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截止到某一时点的以人民币种存储金额的总和,包括储蓄和对公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存放同业及存放中央银行等的人民币存款之和。
扩展资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
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超额准备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货币供应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民币存款余额
㈤ 关于计算机计数系统的概念
1. 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a. 由软硬件两大部分组成;
b. 硬件:是指实体部分,通常指主机(MPU、内存及其支持部件)、接口、外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c. 软件:是指程序和相关附件(程序的产品说明、使用说明等),软件不仅能充分调动硬件的功能而且能局部模仿人类思维,因此软件也是评价系统好坏的重要标志;
d. 软件通常分为两大类:
i. 系统软件:底层软件,和相应的硬件紧密相连,通用性较差,基于硬件平台,主要有这几类:
*1. 标准程序库:例如开机启动程序BIOS;
*2. 语言处理程序:特指汇编以及高级语言编译器;
*3. 操作系统:有批处理、分时、实时等类型;
*4. 服务程序:例如连接、诊断、调试程序等;
*5. 数据库管理程序:基于操作系统,又低于应用程序;
*6. 网络通信程序等;
ii. 应用软件:位于最高层次,基于系统软件,比如游戏软件、事务管理软件、文本编辑器等;
举例:比如游戏里的存档功能就是调用了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写入功能,因此游戏软件是基于操作系统的;
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a. 三级层次结构:
第三级(最高级) 虚拟机M3(高级语言机器)
实质是编译器,将高级语言编译成汇编语言再传给M2执行,
从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台可以直接运行高级语言的机器,将M2的功能隐藏了
第二级 虚拟机M2(汇编语言机器)
实质也是编译器,将汇编语言编译成机器语言再传给M1执行,
从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台可以直接运行汇编语言的机器,将M1的功能隐藏了
第一级(最底层) 实际机器M1(机器语言机器)
可以直接运行机器语言程序
b. 严格来讲以上虚拟机都属于翻译程序,通常翻译程序可以分为两类:
i. 编译型:就像a.中的结构,直接将源程序最终全部翻译成可直接在M1上运行的机器语言,程序一次性执行;
ii. 解释型:直接运行源程序,而且是一条一条执行源程序中的语句,只不过是每执行一条就将其翻译成可直接在M1上运行的机器语言,即翻译一次执行一次,即使下一次重复执行该语句也必须得走该流程,这种层次结构就只有两层;
注:该过程同样也是三层结构的,相当于M3每执行一次高级语言就将其先翻译成汇编语言,再翻译成机器语言最后再执行,这种模式更加贴近人的思维,就好像真的在执行高级语言一样,并且是“一条一条执行高级语言”的;
c. 四级层次结构:就是讲第一层再向下分解出一个微程序机器,又因为实际机器和微程序机器都是实际机器,因此将第一层的实际机器改称为传统机器以示区别
第一层 传统机器M1
还是机器语言机器
将每一条机器指令按照不同的部分分解成更小的原子操作,即按照“指令类型+操作数1+操作数2”的形式进行分解,
分解成更小的一组微指令,再将不同类型的微指令传给相应的M0直接运行,例如一条机器指令(为了方便,用汇编
语言描述)”MOV AL,X;“,将其分解成更小的三条微指令MOV、AL、X,分别为移动指令、寻找寄存器存储单元的寻址
指令和寻找内存存储单元的寻址指令,然后将这三个微指令交由各自相应的微程序机器运行(分别交由移动控制单元、
寄存器寻址控制单元和内存寻址控制单元来运行),这样就将实际机器M1分解成了若干更小的微程序机器M0,这更加
体现了分工合作的高效性;
第零层 微程序机器M0
微指令系统
可以直接运行各自的微指令,因此由机器指令分解而来的各条微指令可以看做更小的微程序
d. 五级层次结构:即在M1和M2(即机器机和汇编机之间)还应有一层虚拟机,即操作系统,因为它具有控制并管理计算机全部硬件资源的作用,因此上层虚拟机的很多实现都必须有操作系统支持,比如malloc需要有操作系统的内存映射来支持,但从高级语言角度来看malloc没有任何意义,操作系统不是翻译程序,而是上层程序的运行环境;
3. 从层次结构来划分软硬件:
a. 以操作系统为分界线,上层虚拟机是软件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下层的传统机和微程序机是硬件的主要研究对象,组成原理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传统机和微程序机;
b. 软硬件界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出现了固件,即将软件永久存于只读存储器中;
例如,现在已经实现部分操作系统的固化(固态C盘),这样就省去了开机时将操作系统加载进内存的时间,MPU可以直接读操作系统中的内容,相当于一个专门存放操作系统的永久性内存;
4. 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组成的区别:
a. 计算机系统结构:
i. 即计算机系统的属性,比如指令系统、数据类型、存储技术等;
ii. 是一种概念性的结构与功能;
iii. 只在程序员层面上可见,由于计算机系统具有多级层次结构,因此站在不同层次上的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是不同的;
iv. 例如在C程序员看来完全相同的两种系统结构,但在汇编程序员看来可能完全不一样;
b. 计算机组成:
i. 是对于程序员来说是透明的(隐藏的)实现系统结构的硬件细节;
ii. 例如指令系统是一种结构问题,而如何用硬件实现(用什么电路、用那些器件进行组合)具体的指令系统就是计算机组成问题了;
c. 最为典型的例子:
厂商一般会生产同一系列不同型号的各种计算机,不同型号之间性能以及价格等会有较大的差别,但是这些型号的计算机上面开发的软件可以相互兼容;
其中同一系列就是指这些计算机的系统结构都是相同的,因此对于程序员来说其看到的系统属性都是相同的,因此开发的软件相互都可以兼容(从而使用户的软件投资不浪费),而不同型号就是指这些计算机组成互不相同,但是这些不同的组成都实现了相同的体系结构,不同组成使得其运行速度有较大差异,一些方面的性能可能不同,这样可以针对不同性能需求的用户提供同一种体系结构的产品;
目录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1.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 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3.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4.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三)计算机性能指标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1946年问世的ENI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2.根据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可分为四类: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3)第三代——小、中规模集成电路(SSI,MSI)计算机
(4)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VLSI)计算机
(二)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1.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1.1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1.2 早期的冯·诺依曼机特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按地址寻访。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码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通常,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在特定条件下,可根据运算结果或根据设定的条件改变执行顺序。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完成。
注:现代计算机以存储器为中心。
2. 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2.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作用:
运算器(ALU):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的中间结果暂存在运算器内。
存储器:存放数据和程序。
控制器: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行以及处理运算结果。
输入设备:将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转换为机器能识别的信息形式,常见的有键盘、鼠标等。
输出设备:将机器运行结果转换为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如打印机输出、显示器输出等。
2.2 计算机软件的组成:
系统软件:标准程序库、语言处理程序、操作系统、服务性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等。
应用软件(应用程序):科学计算程序、数据处理程序、过程控制程序、事务管理程序、各种APP等。
2.3 说明
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和控制器。
I/O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地址寄存器(MAR):存放欲访问的存储单元地址。
数据寄存器(MDR):暂存要从存储器中读或者写的信息。
运算器:包含若干通用寄存器,如累计器(ACC)、乘商寄存器(MO)、操作数寄存器(X)、变址寄存器(IX)、基址寄存器(BR)、程序状态寄存器(PSW)等。
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控制单元(CU)组成。
3.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硬件和软件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互相依存的两大部分,它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硬件和软件互相依存:硬件是软件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计算机系统必须要配备完善的软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且充分发挥其硬件的各种功能。
硬件和软件无严格界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计算机的某些功能既可以由硬件实现,也可以由软件来实现。因此,硬件与软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面。
硬件和软件协同发展:计算机软件随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而软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促进硬件的更新,两者密切地交织发展,缺一不可。
4.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把程序和数据装入到主存储器中。
从程序的起始地址运行程序。
用程序的首地址从存储器中取出第一条指令,经过译码、执行步骤等控制计算机各功能部件协同运行,完成这条指令功能,并计算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用新得到的指令地址继续读出第二条指令并执行,直到程序结束为止;每一条指令都是在取指、译码和执行的循环过程中完成的。
(三)计算机性能指标
机器字长:计算机进行一次整数运算(即定点整数运算)所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数的表示范围越大,计算精度越高。
数据通路带宽:数据总线一次所能并行传送信息的位数。
主存容量:主存储器所能存储信息的最大容量,用字节或字数×字长表示。MAR的位数反映了存储单元的个数。
如:MAR为16位,则有216 个存储单元(即64K内存,1K=1024),若MDR为32位,表示存储容量为64K×32位。
运算速度:
(1)吞吐量和响应时间
吞吐量: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主存的存取周期。
响应时间:用户向计算机发送一个请求,到系统对该请求做出响应并获得它所需要 的 结果的等待时间。
(2)主频和CPU时钟周期
主频(CPU时钟频率):机器内部主时钟的频率,即CPU时钟周期的倒数,常以MHz为单位,1MHz表示每秒1次。
CPU时钟周期:通常为节拍脉冲或T周期,即主频的倒数,是CPU中最小的时间单位。
(3)CPI: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钟周期数。
(4)CUP执行时间:运行一个程序所花费的时间。
CUP执行时间 = CPU时钟周期数 / 主频 = (指令条数 × CPI)/ 主频
(5)MIPS、MFLOPS、GFLOPS和TFLOPS
MIPS:每秒执行多少百万条指令。
MIPS = 指令条数 / (执行时间 × 106)= 主频 / CPI
MFLOPS:每秒执行多少百万次浮点运算。
GFLOPS:每秒执行多少十亿次浮点运算。
TFLOPS:每秒执行多少万亿次浮点运算。
㈥ m1和m2分别代表什么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 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 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拓展资料:
货币供应量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国经济中,一定时期内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存量。货币供应量可以按照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即M0、M1、M2、M3、M4等。货币供应量的初始供给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这种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无数次的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许多存款货币,使其出现多倍数的货币扩张。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与社会最终总需求有正相关的关系,所以中央银行通常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基本平衡,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 。货币供应量是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存款、商业票据、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等,凡是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的各经济部门和个人可用于交易的货币都是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
㈦ 国家的M1M2是什么意思
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 M2 之差是准货币。
中美两国的区别: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 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
2006年3月23日,美联储在它的网站上公布:“鉴于M3没有提供比M2更多的经济活动的信息,而且多年以来对货币政策没有影响,所以收集和发布这些信息的费用超过了它所能带来的益处”,因而将停止公布M3货币供应数据。
㈧ 经济学中的M1,M2各指什么
M0、M1、M2、M3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1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存在通货膨胀风险;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存在资产泡沫风险。
通常,M2主要衡量经济体系中投资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买卖活动。
此条答案由有钱花提供,希望对您有帮助。有钱花作为度小满金融(原网络金融)旗下的信贷品牌,为用户带来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联网信贷服务,最高可借额度20万。
㈨ M1M2什么意思
MI:狭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
1、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2、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3、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4、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5、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9)由m1m2构成的二级存储体扩展阅读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按流动性标准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对中央银行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提供货币供应结构图,这种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有助于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这种货币层次划分方法,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个经济的动态变化,每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特定的经济活动和商品运动与之对应,通过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观察,中央银行可以掌握经济活动的状况,并分析预测其变化的趋势。
参考资料
网络-宏观经济学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