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叫可移动磁盘与本地磁盘有何区别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数据容量越来越大,过去那种依靠软盘传递数据的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近年来取而代之的是U盘和移动硬盘,前者体积虽小,但由于容量受价格限制,只适用于数百MB以下的数据存储。在学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数据量较大,往往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移动硬盘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移动硬盘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使用移动硬盘的体会来具体谈一谈。
移动硬盘是计算机之间交换大容量数据的中间存储器,一般在选择移动硬盘时,考虑的因素无非是容量、接口性质、体积和附加功能,当然还有价格。下面笔者具体谈谈挑选移动硬盘时要考虑的因素:
1. 容量。市面上销售的移动硬盘的容量一般在4.7GB~40GB范围内,从使用性质看,4.7GB~20GB就足够了,因为移动硬盘只是作为过渡性存储介质,没有必要使用很大的容量。但由于硬盘容量和价格并非成正比,大容量往往有更高的性价比,而且低于20GB的硬盘多数是已经淘汰了的产品,所以建议购买新移动硬盘时要选择20GB以上的,但如果购买硬盘盒回来自己装配那就另当别论了。
2. 大小。移动硬盘由硬盘和硬盘盒组成,后者包括了接口和控制电路。移动硬盘通常有两种规格:2.5英寸和3.5英寸,分别对应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的硬盘。2.5英寸硬盘的体积和重量较小,更便于携带,但价格要比3.5英寸硬盘贵。一般推荐选择2.5英寸硬盘。
3. 接口。移动硬盘一般都采用USB接口(早期也有过IDE接口的,但使用不方便,要打开机箱连接),但要注意USB接口有USB1.1和USB2.0两种规格,后者的数据传输速度比前者要快几百倍,基本上和电脑内置硬盘交换数据的速度相同,但价格稍贵一些。挑选移动硬盘应该首选USB2.0接口的。
4. 购买成品或DIY。移动硬盘可以购买成品直接使用,但也可以在电脑市场购买合适的移动硬盘盒(里面没有硬盘,包含相应的USB驱动电路和接口电路、USB转接线以及外接电源),配接2.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后DIY自己的USB移动硬盘。移动硬盘盒价格大约在100~150元左右,配上由旧的笔记本电脑拆机硬盘(1GB~4GB价格在100~300元左右)整个移动硬盘价格在200~400元就可以了,性价比较高(图1)。
图1 移动硬盘盒与2.5英寸硬盘
购买时要注意移动硬盘盒也有大小和接口规格的区别,可以参考上面的说明。笔者自己的移动硬盘就是用一个2.5英寸 USB2.0移动硬盘盒加一个4.7GB的二手笔记本电脑硬盘DIY而成的,总价不过400元(两年前)。安装也非常简单,只要把接口和硬盘对接插好就可以了(图2为移动硬盘的数据接口电路板,图3为安装好的移动硬盘)。
图2 移动硬盘的数据接口电路板
5. 移动硬盘使用中的注意问题。
(1)移动硬盘的连线:移动硬盘的USB连接线既是数据传输线,又是硬盘工作供电线,连线过长就会导致电阻增大和数据干扰,使移动硬盘不能正常工作,所以要注意:USB转接线越短越好,除了原来配置的连接线外,不宜连接延长线;二是与电脑连接应选择机箱背后的USB接口(直接固定在主板上的接口),而不宜使用机箱前面的接口(它们是由主板经过一段引线连接到前面板上的)。
(2)移动硬盘的外接电源:移动硬盘工作时硬盘和数据接口的供电是由计算机的USB接口提供的。但在使用10GB以上的移动硬盘时,单纯依赖USB线对硬盘供电可能会因电力不足而导致工作不正常,这时候就要使用外接辅助电源(直流稳压电源)。
图3 安装好的移动硬盘
(3)移动硬盘虽然采用USB接口,可以支持热插拔,但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Windows Me/2000/XP系统)必须确保关闭了USB接口才能拔下USB连线(鼠标点击日期旁边的USB接口标志,关闭接口),否则处于高速运转的硬盘突然断电可能会导致硬盘损坏!
参考资料:http://hard.zol.com.cn/diy/2004/0403/91934.shtml
Ⅱ 怎么把内存卡当 本地磁盘用
U80GT使用的是32G EMMC颗粒作为主硬盘,EMMC和SSD在性能上是类似的,可以自行网络SSD优化相关的知识,对硬盘进行优化(关闭预读取,关闭索引来换取空间,不要关闭虚拟内存和硬盘上的写入缓存,机器默认开启AHCI和TRIM的)。
U80GT的主硬盘容量还是太小了,为了保持机器的性能,笔者建议C盘空间保留至少10G以上,低于这个数值的话,可能会由于EMMC主控的问题,使得硬盘性能下降。这就需要将软件尽可能的装到TF卡中,但是某些软件无法安装到TF卡中,主要因为TF卡被认作可移动存储设备,而不是内置存储器。实际上,windows是可以跟安卓系统类似的将可移动设备挂载到C盘中的某个文件夹下,使得TF卡的文件看起来变成了内置存储器的文件。方法很简单,对我的电脑右键,选择“管理”选项,弹出的窗口中在左上角的分支中选择“磁盘管理”【图片】可以看到,中下方有两个两个磁盘,磁盘0和磁盘1,其中磁盘1便是TF卡(这里再插一条,TF卡笔者使用的是64G的,默认文件格式为exFAT,这个格式与FAT32的区别是前者可以存放大于4G的单个文件,对于影音文件来说很有意义,但是exFAT不能被安卓识别。NTFS格式很损伤TF卡寿命,不推荐使用)。对磁盘1那个位置右键,选择“更改驱动器号和路径”【图片】然后弹出一个新的窗口,点击“添加”在新的窗口中点击浏览,在C盘的根目录下新建一个文件夹,取名任意,笔者设置为“TF”【图片】之后一路点确定,完毕后打开C盘,就可以发现TF卡被装载到了刚才新建的文件夹中,所有TF卡中的文件,都可以按照这个路径被“看成”了内置存储器的文件。这样一来,安装文件时设置路径就可以用这个虚拟路径来使得TF卡也可以安装软件。(PS:U80GT的SD读卡器是2.0的,TF卡的速度很慢,与内置EMMC性能相差很大,建议输入法浏览器安全卫士这些常用软件装到内置存储器中,而对于速度不敏感的视频软件,游戏等放在TF卡中)
Windows默认对于可移动设备是关闭设备缓存来提高热插拔的数据稳定性,但是对于TF卡来说,一般是不会故意插拔的,故可以开启缓存来提高性能。对我的电脑右键选择属性或者按下win+Pause Break组合键,打开系统窗口,再在左上角选择“设备管理器”打开选项框。【图片】在“磁盘驱动器”下找到“Generic00000 SD Card”设备,双击弹出属性窗口,切换到“策略”选项卡,将选项改为“更好的性能”,这样一来,TF卡的性能会有一定的改善。同样的设置可以优化某些外接的移动存储设备,例如移动硬盘,但是该设备一定需要在系统中确认弹出设备后才可拔出,否则可能会造成部分数据错乱。
当系统盘垃圾过多造成机器很慢,清理也无济于事时,可以使用windows8自带的恢复出厂设置来使机器回归到刚出厂时的数据,使C盘空间完全释放。右手从屏幕最右侧向左滑动,调出的菜单中点击最下方的“设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最下方的“更改电脑设置”,进入“电脑设置菜单”,选择左边最下方的“更新和恢复”选项,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左侧的“恢复”选项。【图片】点击第二个“开始”,提示是否清除所有数据时,请不要把TF卡中的数据也清除,仅仅是清除C盘中的数据即可。第一个开始没用过,应该是用于不小心删除系统文件后导致系统问题时使用的。
如果对于每次清除系统后还要重新安装必备文件感觉很麻烦,笔者可以推荐大家一个方式:使用diskgenius软件对C盘进行备份,将备份文件放到移动硬盘中,然后等需要恢复时再使用这个镜像恢复。但是操作过程比较麻烦,首先需要一个UEFI的U盘,开机时按F7进入boot选项,选择U盘后进入win PE,启动diskgenius软件后才能进行备份和还原。请不要在原本的系统中直接使用该软件操作,它虽然提示重启后可以继续操作,但是实际上目前还不支持UEFI,会让机器丢失引导,造成更多的问题。这个过程和ghost一键还原很相似,不过这个对SSD或者EMMC操作是很安全的,没有任何问题。
参数优化部分到此结束,下面介绍硬件参数概览部分。
Ⅲ 什么是本地存储
本地存储是一个电脑主机或若干个电脑,硬盘及移动硬盘上存储的文件。成为本地文件或者存储。(没有通过网络统一规划的存储。只是单个电脑或者硬盘,存储的文件,可以叫做本地存储)
Ⅳ 除了移动硬盘,还有什么可以永久保存资料
还有计算机中的磁盘(机械硬盘/固态硬盘)才能永久地存储数据。
磁盘作为一种存储设备,自计算机诞生之日起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的性能只影响计算数据的速度,而存储设备的任务是保证各种计算数据的生存。
磁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MiB)、千兆字节(GB/GiB)或TB/TiB计量。常见的公式是:1TB=1024GB、1GB=1024MB和1MB=1024KB。
但磁盘制造商通常使用GB,或1GB=1000MB,Windows仍然使用“GB”来表示“GiB”单位(1024转换)。
(4)哪种存储可以像本地磁盘一样扩展阅读:
网络云盘一种新型的存储方式。
不需要自己购买硬件,只需要申请一个云存储账号就能够达到随时随地访问里面资料的需求,而且即使手机丢失里面的数据也不会丢失。如今,网络提供了免费的云存储空间,还是蛮大的,对于平常来说足够了。
网络PC同步盘主要解决文件双向同步问题,本地同步文件夹数据同步到云端;云端数据增加、删除后本地也会随之变化,适合需要在多设备共享数据的办公人群使用。
网络网盘PC客户端可以高速、批量下载文件,有断点续传等功能,方便用户下载大文件、批量下载。
网络网盘PC客户端有自动备份文件夹功能,可以关联5个文件夹,将文件放在关联文件夹后,文件自动上传到云端,永不丢失。
Ⅳ 电脑软件盘和本地磁盘一样的吗
不一样。
电脑软件盘是存储系统文件的分区。本地磁盘是自定义分区。电脑软件盘不得删除任何文件。本地磁盘可以删除文件。
(5)哪种存储可以像本地磁盘一样扩展阅读:
磁盘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硬盘,另一类就是软盘了。
硬盘的容量比较大,也就是说它能记录的信息比较多,而且一般都装在机箱里面。软盘的容量就相对比较小了,一般放在机箱外面。
计算机上有个特殊的地方叫做软盘驱动器,要用软盘的时候就把它放进这个地方,不用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拿出来带走。打个比方说,计算机像一个工厂,硬盘就是仓库,可以放很多东西,但是仓库是不能随便搬走的;软盘呢,就是卡车,装的东西虽然不多,但是搬运起来很方便。
硬盘在机箱里面负责储存数据,而软盘用来搬运数据,硬盘的容量大,软盘的容量小,这就是它们的区别,另外硬盘的存取速度比软盘快得多。
Ⅵ 本地磁盘和虚拟磁盘有什么不同
本地磁盘
就是你的硬盘,就是你的
系统配置
的物理硬盘,是数据储存的地方。
还有
虚拟磁盘
,就是通过软件虚拟出来的磁盘,其数据仍需要存在物理磁盘上。
网络磁盘,就是通过
网络映射
,将其他地方的磁盘空间映射到你的
资源管理器
中。
光盘,就是通过光驱进行识别的移动介质。
软盘,就是通过软驱识别的移动介质。
移动硬盘
,就是经过特殊处理,能够像笔记本一样拿来拿去,并可以随时连上电脑的硬盘。
闪存盘
,其实就是一种比移动硬盘更灵活,但存储空间较小的存储介质。与此相似的还有各种
闪存卡
等。
差不多也就这些。
Ⅶ 数据存储形式有哪几种
【块存储】
典型设备:磁盘阵列,硬盘
块存储主要是将裸磁盘空间整个映射给主机使用的,就是说例如磁盘阵列里面有5块硬盘(为方便说明,假设每个硬盘1G),然后可以通过划逻辑盘、做Raid、或者LVM(逻辑卷)等种种方式逻辑划分出N个逻辑的硬盘。(假设划分完的逻辑盘也是5个,每个也是1G,但是这5个1G的逻辑盘已经于原来的5个物理硬盘意义完全不同了。例如第一个逻辑硬盘A里面,可能第一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1,第二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2,所以逻辑硬盘A是由多个物理硬盘逻辑虚构出来的硬盘。)
接着块存储会采用映射的方式将这几个逻辑盘映射给主机,主机上面的操作系统会识别到有5块硬盘,但是操作系统是区分不出到底是逻辑还是物理的,它一概就认为只是5块裸的物理硬盘而已,跟直接拿一块物理硬盘挂载到操作系统没有区别的,至少操作系统感知上没有区别。
此种方式下,操作系统还需要对挂载的裸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后,才能使用,与平常主机内置硬盘的方式完全无异。
优点:
1、 这种方式的好处当然是因为通过了Raid与LVM等手段,对数据提供了保护。
2、 另外也可以将多块廉价的硬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容量的逻辑盘对外提供服务,提高了容量。
3、 写入数据的时候,由于是多块磁盘组合出来的逻辑盘,所以几块磁盘可以并行写入的,提升了读写效率。
4、 很多时候块存储采用SAN架构组网,传输速率以及封装协议的原因,使得传输速度与读写速率得到提升。
缺点:
1、采用SAN架构组网时,需要额外为主机购买光纤通道卡,还要买光纤交换机,造价成本高。
2、主机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在服务器不做集群的情况下,块存储裸盘映射给主机,再格式化使用后,对于主机来说相当于本地盘,那么主机A的本地盘根本不能给主机B去使用,无法共享数据。
3、不利于不同操作系统主机间的数据共享: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完之后,不同文件系统间的数据是共享不了的。例如一台装了WIN7/XP,文件系统是FAT32/NTFS,而Linux是EXT4,EXT4是无法识别NTFS的文件系统的。就像一只NTFS格式的U盘,插进Linux的笔记本,根本无法识别出来。所以不利于文件共享。
【文件存储】
典型设备:FTP、NFS服务器
为了克服上述文件无法共享的问题,所以有了文件存储。
文件存储也有软硬一体化的设备,但是其实普通拿一台服务器/笔记本,只要装上合适的操作系统与软件,就可以架设FTP与NFS服务了,架上该类服务之后的服务器,就是文件存储的一种了。
主机A可以直接对文件存储进行文件的上传下载,与块存储不同,主机A是不需要再对文件存储进行格式化的,因为文件管理功能已经由文件存储自己搞定了。
优点:
1、造价交低:随便一台机器就可以了,另外普通以太网就可以,根本不需要专用的SAN网络,所以造价低。
2、方便文件共享:例如主机A(WIN7,NTFS文件系统),主机B(Linux,EXT4文件系统),想互拷一部电影,本来不行。加了个主机C(NFS服务器),然后可以先A拷到C,再C拷到B就OK了。(例子比较肤浅,请见谅……)
缺点:
读写速率低,传输速率慢:以太网,上传下载速度较慢,另外所有读写都要1台服务器里面的硬盘来承担,相比起磁盘阵列动不动就几十上百块硬盘同时读写,速率慢了许多。
【对象存储】
典型设备:内置大容量硬盘的分布式服务器
对象存储最常用的方案,就是多台服务器内置大容量硬盘,再装上对象存储软件,然后再额外搞几台服务作为管理节点,安装上对象存储管理软件。管理节点可以管理其他服务器对外提供读写访问功能。
之所以出现了对象存储这种东西,是为了克服块存储与文件存储各自的缺点,发扬它俩各自的优点。简单来说块存储读写快,不利于共享,文件存储读写慢,利于共享。能否弄一个读写快,利 于共享的出来呢。于是就有了对象存储。
首先,一个文件包含了了属性(术语叫metadata,元数据,例如该文件的大小、修改时间、存储路径等)以及内容(以下简称数据)。
以往像FAT32这种文件系统,是直接将一份文件的数据与metadata一起存储的,存储过程先将文件按照文件系统的最小块大小来打散(如4M的文件,假设文件系统要求一个块4K,那么就将文件打散成为1000个小块),再写进硬盘里面,过程中没有区分数据/metadata的。而每个块最后会告知你下一个要读取的块的地址,然后一直这样顺序地按图索骥,最后完成整份文件的所有块的读取。
这种情况下读写速率很慢,因为就算你有100个机械手臂在读写,但是由于你只有读取到第一个块,才能知道下一个块在哪里,其实相当于只能有1个机械手臂在实际工作。
而对象存储则将元数据独立了出来,控制节点叫元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对象存储管理软件),里面主要负责存储对象的属性(主要是对象的数据被打散存放到了那几台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信息),而其他负责存储数据的分布式服务器叫做OSD,主要负责存储文件的数据部分。当用户访问对象,会先访问元数据服务器,元数据服务器只负责反馈对象存储在哪些OSD,假设反馈文件A存储在B、C、D三台OSD,那么用户就会再次直接访问3台OSD服务器去读取数据。
这时候由于是3台OSD同时对外传输数据,所以传输的速度就加快了。当OSD服务器数量越多,这种读写速度的提升就越大,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读写快的目的。
另一方面,对象存储软件是有专门的文件系统的,所以OSD对外又相当于文件服务器,那么就不存在文件共享方面的困难了,也解决了文件共享方面的问题。
所以对象存储的出现,很好地结合了块存储与文件存储的优点。
最后为什么对象存储兼具块存储与文件存储的好处,还要使用块存储或文件存储呢?
1、有一类应用是需要存储直接裸盘映射的,例如数据库。因为数据库需要存储裸盘映射给自己后,再根据自己的数据库文件系统来对裸盘进行格式化的,所以是不能够采用其他已经被格式化为某种文件系统的存储的。此类应用更适合使用块存储。
2、对象存储的成本比起普通的文件存储还是较高,需要购买专门的对象存储软件以及大容量硬盘。如果对数据量要求不是海量,只是为了做文件共享的时候,直接用文件存储的形式好了,性价比高。
Ⅷ nas存储,能当本地硬盘用吗
可以当本机硬盘使用。
1、NAS储存系统,就是个网络上的硬盘。直接映射到本地,有本地盘符,可以当本地硬盘使用。
2、但不能把随系统启动的软件装在NAS上,因为先启动后映射。
3、NAS的速度比本机要慢一些,受网络的限制。
Ⅸ 比较各个存储类型的优缺点
【块存储】
典型设备:磁盘阵列,硬盘
块存储主要是将裸磁盘空间整个映射给主机使用的,就是说例如磁盘阵列里面有5块硬盘(为方便说明,假设每个硬盘1G),然后可以通过划逻辑盘、做Raid、或者LVM(逻辑卷)等种种方式逻辑划分出N个逻辑的硬盘。(假设划分完的逻辑盘也是5个,每个也是1G,但是这5个1G的逻辑盘已经于原来的5个物理硬盘意义完全不同了。例如第一个逻辑硬盘A里面,可能第一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1,第二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2,所以逻辑硬盘A是由多个物理硬盘逻辑虚构出来的硬盘。)
接着块存储会采用映射的方式将这几个逻辑盘映射给主机,主机上面的操作系统会识别到有5块硬盘,但是操作系统是区分不出到底是逻辑还是物理的,它一概就认为只是5块裸的物理硬盘而已,跟直接拿一块物理硬盘挂载到操作系统没有区别的,至少操作系统感知上没有区别。
此种方式下,操作系统还需要对挂载的裸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后,才能使用,与平常主机内置硬盘的方式完全无异。
优点:
1、 这种方式的好处当然是因为通过了Raid与LVM等手段,对数据提供了保护。
2、 另外也可以将多块廉价的硬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容量的逻辑盘对外提供服务,提高了容量。
3、 写入数据的时候,由于是多块磁盘组合出来的逻辑盘,所以几块磁盘可以并行写入的,提升了读写效率。
4、 很多时候块存储采用SAN架构组网,传输速率以及封装协议的原因,使得传输速度与读写速率得到提升。
缺点:
1、采用SAN架构组网时,需要额外为主机购买光纤通道卡,还要买光纤交换机,造价成本高。
2、主机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在服务器不做集群的情况下,块存储裸盘映射给主机,再格式化使用后,对于主机来说相当于本地盘,那么主机A的本地盘根本不能给主机B去使用,无法共享数据。
3、不利于不同操作系统主机间的数据共享: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完之后,不同文件系统间的数据是共享不了的。例如一台装了WIN7/XP,文件系统是FAT32/NTFS,而Linux是EXT4,EXT4是无法识别NTFS的文件系统的。就像一只NTFS格式的U盘,插进Linux的笔记本,根本无法识别出来。所以不利于文件共享。
【文件存储】
典型设备:FTP、NFS服务器
为了克服上述文件无法共享的问题,所以有了文件存储。
文件存储也有软硬一体化的设备,但是其实普通拿一台服务器/笔记本,只要装上合适的操作系统与软件,就可以架设FTP与NFS服务了,架上该类服务之后的服务器,就是文件存储的一种了。
主机A可以直接对文件存储进行文件的上传下载,与块存储不同,主机A是不需要再对文件存储进行格式化的,因为文件管理功能已经由文件存储自己搞定了。
优点:
1、造价交低:随便一台机器就可以了,另外普通以太网就可以,根本不需要专用的SAN网络,所以造价低。
2、方便文件共享:例如主机A(WIN7,NTFS文件系统),主机B(Linux,EXT4文件系统),想互拷一部电影,本来不行。加了个主机C(NFS服务器),然后可以先A拷到C,再C拷到B就OK了。(例子比较肤浅,请见谅……)
缺点:
读写速率低,传输速率慢:以太网,上传下载速度较慢,另外所有读写都要1台服务器里面的硬盘来承担,相比起磁盘阵列动不动就几十上百块硬盘同时读写,速率慢了许多。
【对象存储】
典型设备:内置大容量硬盘的分布式服务器
对象存储最常用的方案,就是多台服务器内置大容量硬盘,再装上对象存储软件,然后再额外搞几台服务作为管理节点,安装上对象存储管理软件。管理节点可以管理其他服务器对外提供读写访问功能。
之所以出现了对象存储这种东西,是为了克服块存储与文件存储各自的缺点,发扬它俩各自的优点。简单来说块存储读写快,不利于共享,文件存储读写慢,利于共享。能否弄一个读写快,利 于共享的出来呢。于是就有了对象存储。
首先,一个文件包含了了属性(术语叫metadata,元数据,例如该文件的大小、修改时间、存储路径等)以及内容(以下简称数据)。
以往像FAT32这种文件系统,是直接将一份文件的数据与metadata一起存储的,存储过程先将文件按照文件系统的最小块大小来打散(如4M的文件,假设文件系统要求一个块4K,那么就将文件打散成为1000个小块),再写进硬盘里面,过程中没有区分数据/metadata的。而每个块最后会告知你下一个要读取的块的地址,然后一直这样顺序地按图索骥,最后完成整份文件的所有块的读取。
这种情况下读写速率很慢,因为就算你有100个机械手臂在读写,但是由于你只有读取到第一个块,才能知道下一个块在哪里,其实相当于只能有1个机械手臂在实际工作。
而对象存储则将元数据独立了出来,控制节点叫元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对象存储管理软件),里面主要负责存储对象的属性(主要是对象的数据被打散存放到了那几台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信息),而其他负责存储数据的分布式服务器叫做OSD,主要负责存储文件的数据部分。当用户访问对象,会先访问元数据服务器,元数据服务器只负责反馈对象存储在哪些OSD,假设反馈文件A存储在B、C、D三台OSD,那么用户就会再次直接访问3台OSD服务器去读取数据。
这时候由于是3台OSD同时对外传输数据,所以传输的速度就加快了。当OSD服务器数量越多,这种读写速度的提升就越大,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读写快的目的。
另一方面,对象存储软件是有专门的文件系统的,所以OSD对外又相当于文件服务器,那么就不存在文件共享方面的困难了,也解决了文件共享方面的问题。
所以对象存储的出现,很好地结合了块存储与文件存储的优点。
最后为什么对象存储兼具块存储与文件存储的好处,还要使用块存储或文件存储呢?
1、有一类应用是需要存储直接裸盘映射的,例如数据库。因为数据库需要存储裸盘映射给自己后,再根据自己的数据库文件系统来对裸盘进行格式化的,所以是不能够采用其他已经被格式化为某种文件系统的存储的。此类应用更适合使用块存储。
2、对象存储的成本比起普通的文件存储还是较高,需要购买专门的对象存储软件以及大容量硬盘。如果对数据量要求不是海量,只是为了做文件共享的时候,直接用文件存储的形式好了,性价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