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计算机的存储器可分为哪几类,各特点
存储系统可分为内存和外存两大类。
内存是直接受cpu控制与管理的并只能暂存数据信息的存储器,外存可以永久性保存信息的存储器。存于外存中的程序必须调入内存才能运行,内存是计算机工作的舞台。
内存与外存的区别是:内存只能暂存数据信息,外存可以永久性保存数据信息;外存不受cpu控制,但外存必须借助内存才能与cpu交换数据信息;内存的访问速度快,外存的访问速度慢。内存可分为:ram与rom。ram的特点是:可读可写,但断电信息丢失。rom用于存储bios。外存有:磁盘(软盘和硬盘)、光盘、u盘(电子盘)
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存储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设备,它采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来存储信息,这些器件也称为记忆元件。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
⑵ CM3 一般是单周期指令. FSMC 将对外部的访问, 转换成了 单一的 LDR STR 指令. 那么, 是如何与FSMC匹配的
FSMC是灵活的静态存储控制器,能够与同步或异步存储器和16位PC存储器卡接口,STM32的FSMC接口支持包括SRAM、NAND FLASH、NOR FLASH和PSRAM等存储器。也就是说FSMC是一个存储器接口,不是一个指令。
⑶ 存储器分类及各自特点有哪些
半导体存储器分rom和ram
rom只读存储器
只能读,不能写,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属非易性存储器,rom又分为
1、掩膜rom:由生产厂商用掩膜技术将程序写入其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2、可编程rom(prom或otp):由用户自行写入程序,一旦写入,不能修改,适用于小批量生产
3、可擦除可编程rom(
eprom
):可由用户自行写入,写入后,可用紫外线光照擦除重新写新的程序,适用于科研
4、电可擦除rom(eeprom):可用电信号擦除和重新写入的存储器,适用于断电保护
ram
随机存取存储器
既能读,又能写,断电后信息会丢失,属易失性存储器
ram用于存放各种现场的输入输出程序,数据,中间结果。ram又分为静态ram,动态ram
1、静态ram(sram):利用半导体触发器两个稳定的状态表示0或1
静态ram又分为双极型的sram和mos管的sram
双极型的sram:用晶体管触发器作为记忆单元
mos管的sram:由6个mos管作为记忆单元
双极双极型的sram型速度快,
mos管速度慢,不需要刷新
2、动态ram(dram):利用mos管的栅极电容保存信静态ram息,即电荷的多少表示0和1。
动态ram需要进行刷新操作
存储器容量可以表示成2^n,n为地址线的数目
⑷ Cortex-M3的特点
高性能
许多指令都是单周期的——包括乘法相关指令。并且从整体性能上,Cortex-M3比得过绝大多数其它的架构。
指令总线和数据总线被分开,取值和访内可以并行不悖
Thumb-2的到来告别了状态切换的旧世代,再也不需要花时间来切换于32位ARM状态和16位Thumb状态之间了。这简化了软件开发和代码维护,使产品面市更快。
Thumb-2指令集为编程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许多数据操作现在能用更短的代码搞定,这意味着Cortex-M3的代码密度更高,也就对存储器的需求更少。
取指都按32位处理。同一周期最多可以取出两条指令,留下了更多的带宽给数据传输。
Cortex-M3的设计允许单片机高频运行(现代半导体制造技术能保证100MHz以上的速度)。即使在相同的速度下运行,CM3的每指令周期数(CPI)也更低,于是同样的MHz下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使同一个应用在CM3上需要更低的主频。
2.11.2 先进的中断处理功能
内建的嵌套向量中断控制器支持多达240条外部中断输入。向量化的中断功能剧烈地缩短了中断延迟,因为不再需要软件去判断中断源。中断的嵌套也是在硬件水平上实现的,不需要软件代码来实现。
Cortex-M3在进入异常服务例程时,自动压栈了R0-R3, R12, LR, PSR和PC,并且在返回时自动弹出它们,这多清爽!既加速了中断的响应,也再不需要汇编语言代码了(第8章有详述)。
NVIC支持对每一路中断设置不同的优先级,使得中断管理极富弹性。最粗线条的实现也至少要支持8级优先级,而且还能动态地被修改。
优化中断响应还有两招,它们分别是“咬尾中断机制”和“晚到中断机制”。
有些需要较多周期才能执行完的指令,是可以被中断-继续的——就好比它们是一串指令一样。这些指令包括加载多个寄存器(LDM),存储多个寄存器(STM),多个寄存器参与的PUSH,以及多个寄存器参与的POP。
除非系统被彻底地锁定,NMI(不可屏蔽中断)会在收到请求的第一时间予以响应。对于很多安全-关键(safety-critical)的应用,NMI都是必不不可少的(如化学反应即将失控时的紧急停机)。
低功耗
Cortex-M3需要的逻辑门数少,所以先天就适合低功耗要求的应用(功率低于0.19mW/MHz)在内核水平上支持节能模式(SLEEPING和SLEEPDEEP位)。通过使用“等待中断指令(WFI)”和“等待事件指令(WFE)”,内核可以进入睡眠模式,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唤醒。另外,模块的时钟是尽可能地分开供应的,所以在睡眠时可以把CM3的大多数“官能团”给停掉。
CM3的设计是全静态的、同步的、可综合的。任何低功耗的或是标准的半导体工艺均可放心饮用。
系统特性
系统支持“位寻址带”操作(8051位寻址机制的“威力大幅加强版”),字节不变的大端模式,并且支持非对齐的数据访问。
拥有先进的fault处理机制,支持多种类型的异常和faults,使故障诊断更容易。
通过引入banked堆栈指针机制,把系统程序使用的堆栈和用户程序使用的堆栈划清界线。如果再配上可选的MPU,处理器就能彻底满足对软件健壮性和可靠性有严格要求的应用。
调试支持
在支持传统的JTAG基础上,还支持更新更好的串行线调试接口。
基于CoreSight调试解决方案,使得处理器哪怕是在运行时,也能访问处理器状态和存储器内容。
内建了对多达6个断点和4个数据观察点的支持。
可以选配一个ETM,用于指令跟踪。数据的跟踪可以使用DWT
在调试方面还加入了以下的新特性,包括fault状态寄存器,新的fault异常,以及闪存修补 (patch)操作,使得调试大幅简化。
可选ITM模块,测试代码可以通过它输出调试信息,而且“拎包即可入住”般地方便使用。
⑸ 计算机中的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各有什么特点
内存储器简介: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一般指插在计算机主板上的内存条,内存储器又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内存储器特点:
内存储器存储信息的速度极快,但存储容量相对较小。内存储器指的是ram,内存;读写速度极快,容量较小,断电后信息丢失。
外存储器简介:
外存储器包括软盘、硬盘、光盘等,相应的其驱动器也就称作外存储器,有的存储器和存储介质是做在一起的,如硬盘、U盘等等。
外存储器特点:
外存储器的特点是容量大、价格低,但是存取速度慢。外存储器也属于输入输出设备,它只能与内存储器交换信息,不能被计算机系统的其它部件直接访问。
⑹ 存储器按其功能可分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分为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内存包括ROM、RAM、高速缓存等均采用高速的半导体存储器;外存主要有软盘、硬盘、光盘、usB闪存等,容量大,速度相对较慢。
⑺ 存储器中的RAM和ROM的特点
1、RAM的特点
具有随机存取性,当存储器中的数据被读取或写入时,所需要的时间与这段信息所在的位置或所写入的位置无关;易失性,当电源关闭时,RAM不能保留数据;对静电敏感,静电会干扰存储器内电容器的电荷,引致数据流失;是所有访问设备中写入和读取速度最快的。
2、ROM的特点
存储的数据固定不变,其中的数据只能读出,不能写入;即使断电也能够保留数据,要想在只读存储器中存入或改变数据,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集成度高,工艺简单;体积小、读取速度快;相对来说,ROM的成本较低。
(7)cm3存储器特点扩展阅读:
RAM由存储矩阵、地址译码器、读/写控制器、输入/输出、片选控制等几部分组成。
1、存储矩阵。RAM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寄存器矩阵,用来存储信息。
2、地址译码器。地址译码器的作用是将寄存器地址所对应的二进制数译成有效的行选信号和列选信号,从而选中该存储单元。
3、读/写控制器。访问RAM时,对被选中的寄存器进行读操作还是进行写操作,是通过读写信号来进行控制的。读操作时,被选中单元的数据经数据线、输入/输出线传送给CPU(中央处理单元);写操作时,CPU将数据经输入/输岀线、数据线存入被选中单元。
4、输入/输出。RAM通过输入/输岀端与计算机的CPU交换数据,读出时它是输岀端,写入时它是输入端,一线两用。由读/写控制线控制。输入/输出端数据线的条数,与一个地址中所对应的寄存器位数相同,也有的RAM芯片的输入/输出端是分开的。
5、片选控制。由于受RAM的集成度限制。一台计算机的存储器系统往往由许多RAM组合而成。CPU访问存储器时,一次只能访问RAM中的某一片。
⑻ 计算机中的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各有什么特点
内存储器简介: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一般指插在计算机主板上的内存条,内存储器又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内存储器特点:
内存储器存储信息的速度极快,但存储容量相对较小。内存储器指的是ram,内存;读写速度极快,容量较小,断电后信息丢失。
外存储器简介:
外存储器包括软盘、硬盘、光盘等,相应的其驱动器也就称作外存储器,有的存储器和存储介质是做在一起的,如硬盘、U盘等等。
外存储器特点:
外存储器的特点是容量大、价格低,但是存取速度慢。外存储器也属于输入输出设备,它只能与内存储器交换信息,不能被计算机系统的其它部件直接访问。
⑼ 存储器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存储器(Memory)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用于保存信息的记忆设备。其概念很广,有很多层次,在数字系统中,只要能保存二进制数据的都可以是存储器;在集成电路中,一个没有实物形式的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路也叫存储器,如RAM、FIFO等;在系统中,具有实物形式的存储设备也叫存储器,如内存条、TF卡等。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
在嵌入式系统中最常用的存储器类型分为三类:
1.随机存取的RAM;
2.只读的ROM;
3.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存储器
1.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
RAM能够随时在任一地址读出或写入内容。 RAM的优点是读/写方便、使用灵活;
RAM的缺点是不能长期保存信息,一旦停电,所存信息就会丢失。 RAM用于二进制信息的临时存储或缓冲存储
2.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
ROM中存储的数据可以被任意读取,断电后,ROM中的数据仍保持不变,但不可以写入数据。
ROM在嵌入式系统中非常有用,常常用来存放系统软件(如ROM BIOS)、应用程序等不随时间改变的代码或数据。
ROM存储器按发展顺序可分为:掩膜ROM、可编程ROM(PROM)和可擦写可编程ROM(EPROM)。
3. 混合存储器
混合存储器既可以随意读写,又可以在断电后保持设备中的数据不变。混合存储设备可分为三种:
EEPROM NVRAM FLASH
(1)EEPROM
EEPROM是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设备,与EPROM不同的是EEPROM是用电来实现数据的清除,而不是通过紫外线照射实现的。
EEPROM允许用户以字节为单位多次用电擦除和改写内容,而且可以直接在机内进行,不需要专用设备,方便灵活,常用作对数据、参数等经常修改又有掉电保护要求的数据存储器。
(2) NVRAM
NVRAM通常就是带有后备电池的SRAM。当电源接通的时候,NVRAM就像任何其他SRAM一样,但是当电源切断的时候,NVRAM从电池中获取足够的电力以保持其中现存的内容。
NVRAM在嵌入式系统中使用十分普遍,它最大的缺点是价格昂贵,因此,它的应用被限制于存储仅仅几百字节的系统关键信息。
(3)Flash
Flash(闪速存储器,简称闪存)是不需要Vpp电压信号的EEPROM,一个扇区的字节可以在瞬间(与单时钟周期比较是一个非常短的时间)擦除。
Flash比EEPROM优越的方面是,可以同时擦除许多字节,节省了每次写数据前擦除的时间,但一旦一个扇区被擦除,必须逐个字节地写进去,其写入时间很长。
存储器工作原理
这里只介绍动态存储器(DRAM)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动态存储器每片只有一条输入数据线,而地址引脚只有8条。为了形成64K地址,必须在系统地址总线和芯片地址引线之间专门设计一个地址形成电路。使系统地址总线信号能分时地加到8个地址的引脚上,借助芯片内部的行锁存器、列锁存器和译码电路选定芯片内的存储单元,锁存信号也靠着外部地址电路产生。
当要从DRAM芯片中读出数据时,CPU首先将行地址加在A0-A7上,而后送出RAS锁存信号,该信号的下降沿将地址锁存在芯片内部。接着将列地址加到芯片的A0-A7上,再送CAS锁存信号,也是在信号的下降沿将列地址锁存在芯片内部。然后保持WE=1,则在CAS有效期间数据输出并保持。
当需要把数据写入芯片时,行列地址先后将RAS和CAS锁存在芯片内部,然后,WE有效,加上要写入的数据,则将该数据写入选中的存贮单元。
存储器芯片
由于电容不可能长期保持电荷不变,必须定时对动态存储电路的各存储单元执行重读操作,以保持电荷稳定,这个过程称为动态存储器刷新。PC/XT机中DRAM的刷新是利用DMA实现的。首先应用可编程定时器8253的计数器1,每隔1⒌12μs产生一次DMA请求,该请求加在DMA控制器的0通道上。当DMA控制器0通道的请求得到响应时,DMA控制器送出到刷新地址信号,对动态存储器执行读操作,每读一次刷新一行。
⑽ 每级存储器的作用和特点
根据叙述来看,可分为:A 处理速度:内存快,外存慢. B存储容量:内存小,外存大. 断电后:内存RAM中的信息丢失,外存中的信息不丢失.什么是内存呢?在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储器。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对于计算机来说,有了存储器,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存储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像硬盘,软盘,磁带,CD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并且不依赖于电来保存信息,但是由机械部件带动,速度与CPU相比就显得慢的多。内存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储部件,是CPU直接与之沟通,并用其存储数据的部件,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即执行中)的数据和程序,它的物理实质就是一组或多组具备数据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内存只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一旦关闭电源或发生断电,其中的程序和数据就会丢失。既然内存是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即执行中)的数据和程序,那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平常所提到的计算机的内存指的是动态内存(即DRAM),动态内存中所谓的“动态”,指的是当我们将数据写入DRAM后,经过一段时间,数据会丢失,因此需要一个额外设电路进行内存刷新操作。具体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一个DRAM的存储单元存储的是0还是1取决于电容是否有电荷,有电荷代表1,无电荷代表0。但时间一长,代表1的电容会放电,代表0的电容会吸收电荷,这就是数据丢失的原因;刷新操作定期对电容进行检查,若电量大于满电量的1/2,则认为其代表1,并把电容充满电;若电量小于1/2,则认为其代表0,并把电容放电,借此来保持数据的连续性。从一有计算机开始,就有内存。内存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很多次的技术改进,从最早的DRAM一直到FPMDRAM、EDODRAM、SDRAM等,内存的速度一直在提高且容量也在不断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