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来减少物理内存以达到优化大脑的效果
其实,人脑不分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人脑的存储方式很简单:写入写出,运行。优化大脑的效果,或许是因为装载的东西太多了,还是怎么样。通常,物理内存与优化大脑没有关系的。
影响你电脑性能的主要还是CPU和显卡。同样,影响大脑性能的主要是脑动脉的舒畅和毛细血管的稠密度 和表达表述逻辑能力的正常运转。
要锻炼身体,保证 动脉血管的舒畅,还有锻炼大脑的 毛细血管的稠密度,适度地吃黄色的植物。其他补脑的什么东西 或者是 高营养的东西 都放弃吧,人类大脑 进步的时候 是刚刚好的 吃不饱饿不死的 生存情况。
2. 人脑能记东西,是什么原因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证明人类的脑容量足以保存一生的记忆;人类记住事物的形式和保存“”记忆”的方式和当前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方式并不一样,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的容量计算方式去衡量人脑。但个人觉得“人工神经网络”是最接近人脑运作模式的计算机技术。
人的大脑容量决定了决不可能记住所有事!不知道你的说法是谁告诉你的?人只能记住一些非常重要的事,而且常常出错,需要经常回忆来加深记忆!而回忆时有出错几率,因此,长期的记忆大概没错,但细节却几乎都不准确。为了记住近来发生的重要事情,只能选择性忘记以前不那么重要的事,并且要留下一定的容量存储下一秒可能会发生的事,实际能用来处理事物的大脑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遇急事时大脑会卡住,混乱,不知所措!而且我们的记忆也非常不可靠!!!
3. 如果人可以拥有不死之身,那么大脑会不会被千万年累积下来的记忆撑满就像电脑内存那样
首先,大脑确实会像电脑内存一样储存记忆。但是,大脑和机器一样会休息,就在我们睡觉的时候。人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会对脑中的数据进行整理,这个过程类似于“磁盘整理”或“内存优化”。大脑把推理过程中出现的暂存数据进行清理,有价值的会重新记忆,没有价值的则会删除。如此循环,所以大脑并不会被记忆撑满。
4. 记忆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和储存的
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并通过记忆保存下来。因此,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总有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一旦丧失,病人将丧失自我及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认知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这两类记忆有明显的区别:首先,陈述性记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程序性记忆则不行;其次,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程序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记。
无论陈述性记忆还是程序性记忆,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人类经由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递至人脑,当信息到达大脑前,大部分信息已经被过滤。剩下的要进入大脑皮层的信号,将在海马体中暂时储存,停留在那里的时间从几秒至几个星期不等。比如朋友新换的手机号,你能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复述而记下,即为短时记忆。所谓的短时记忆指的是短暂的、容量有限的、可能还需要大脑不断复述的记忆。短时记忆存储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被遗忘。但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仍未遗忘,则说明这部分内容已经被输入你的长时记忆中去了。这种更持久、容量更大、不需要复述的记忆被称为长时记忆。
在大脑长期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马体位于大脑颞叶,紧密联系着大脑的边缘系统。它是通向情感世界的重要所在,颞叶前部包含负责短期记忆的区域,而所谓的网状结构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负责保持清醒与集中注意力,这对主动、被动学习及活跃的回忆都至关重要。感觉信息既可以通过短时记忆系统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也可以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记忆被储存在哪里呢?经典理论认为,大脑像仓库一样储存记忆,记忆片段像货物一样被储存在大脑里,这被称为“仓库模型”。经典的记忆定义可以表达为:人类的记忆是一个储存和获取由感官收集的信息的系统。根据这种理论,记忆有可能是被分成碎块储存在神经元里(但不会是RNA)。但是,很多现代科学家提出新的记忆理论,他们认为记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地被储存在大脑里,记忆应该被看成联系感知和行为的技能。根据这种理论,记忆不是什么储存在神经元细胞体内的东西,而是由神经元细胞突触的状态来表述的。当我们的感知变为电信号后,这些突触将信号分配至一级又一级,直到肌肉,触发行为。突触的变化是和通过的电信号直接相关的,如果一个突触长时间没有相关电信号来触发,就会“萎缩”,相关的记忆就会削弱;如果受到长时间刺激或者一个很猛的突然刺激,就会变得很强壮,记忆就很深刻。
不同类型的记忆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也就是说,和记忆相关的脑区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部位。研究显示,某一特定部位并不能独立于其他大脑部位单独行使储存我们生活经历的记忆功能。如颞叶和间脑与陈述性记忆密切相关,而海马体和大脑新皮层则与短时记忆有关系。脑的特定部位受损可能只影响特定类型的记忆,其他类型的记忆则可能完整无损。
研究表明,来自联合皮层、经过高级整合处理的感觉信息,在内侧颞叶及间脑被进一步加工处理,最终的记忆被以更持久的形式储存到新皮层。
加拿大心理学家、认知心理生理学的开创者赫布认为,在脑内反映某外界客观物体的,是由被该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层细胞组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他出版了着名的《行为的组织》一书,指出对刺激的表征由所有被这一刺激同时激活的神经元来实现。他把同时被激活的这群神经元称为细胞集合,并提出了细胞集合学说,记忆痕迹广泛分布于细胞集合的突出联系中,细胞集合可由那些参与感觉和感知的同一群神经元组成,细胞集合中的部分神经元被损毁并不能消除记忆。
根据他的观点,如果记忆痕迹只源自一种感觉信息,它很可能位于与该感觉有关的皮层区。在训练猴子执行视觉分辨任务操作的实验中,待猴子学会视觉分辨任务操作后,损毁其IT神经元,猴子的基本视觉能力保持完整,但不能再执行视觉分辨任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IT神经元与特定类型的记忆储存有关,如IT神经元能够编码面孔记忆。实验显示,猴子对其他猴子面孔的反应不同,特定的IT神经元只对特定的面孔起反应。IT神经元对面孔反应的动态变化支持赫布的观点,即大脑皮层感觉区既处理感觉信息又可以储存记忆。
人类颞叶电刺激实验是另一个陈述性记忆的痕迹位于颞叶新皮层的证据。颞叶包括颞叶新皮层、内侧颞叶、海马体和杏仁体等结构,对陈述性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
作者:宋森
来自:飞碟探索杂志(fdtszz)
5. 现在科学手段能不能把大脑的某些组织优化
问题的提出,值得赞扬的是很敢想,希望能保持对科学的幻想,或许这些问题的实践,将能成就你的人生理想与目标,此时联想起恩格斯的名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存在形式就是假说(幻想)。
大脑是人体中最精密的器官,拥有140亿个脑细胞。但现代技术--显微外科--是不能用于人的脑组织的,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远未到此种程度,目前水平还谈不上改造与优化。
目前科学对脑和脑细胞的认识水平:
《脑细胞》(网络名片)http://ke..com/view/152890.htm
脑细胞是构成脑的多种细胞的通称。脑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 神经胶质细胞(网络名片)http://ke..com/view/213009.htm。
以神经元(网络-科技名词定义)http://ke..com/view/36428.htm 为例:
神经元的胞体(soma)在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其形态各异,常见的形态为星形、锥体形、梨形和圆球形状等。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胞体大小不一,直径在5~150μm之间。(人的发丝在70~90微米【微米:1μm=0.000001m】;再以爱因期坦的大脑数据为例:是由数十亿根神经交互而成的250亿个神经元的产物。一个针箍大小的脑组织通常有5000万个神经元,1万亿个突触!爱因斯坦的思想,以320公里的时速在15万公里的闭合神经纤维迷宫中飞驰。人类的脑部密度如此之高,在如此精细、复杂与狭小的尺度内谈手术移除,而且改造的前提条件——人类对脑细胞“网络”的超高效工作原理都尚未弄清的时候,其“移除”手术如何进行?又如何谈改造)。
科学家在研究时,发现的是大脑的精巧、复杂度与脑组织间的联系、信息传递的速率、记忆生理、思维过程、自主意识都让人类叹为观止:
如以有自主意识的仿生电脑也正在研制中,如《蓝脑计划》:由瑞士科学家设想的一个复制人类大脑的计划。以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的目的。但网络上对其褒贬不一。2009年8月11日,负责蓝脑计划的科学家宣称,他们有望在2020年左右制造出科学史上第一台会“思考”的机器,它将可能拥有感觉、痛苦、愿望甚至恐惧感。
截止09年7月,该项目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蓝脑计划”组已经完成了人脑新皮层部分的神经元计算工作,并已绘制出一份3D神经元活动模拟图。最终,科研人员希望能知晓并模拟出整个人脑的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借此了解现实世界为我们带来的感官讯息是如何破译并储存到人脑中的,从而揭开人类意识产生之谜。
研究发展:“蓝脑计划”开始于2005年,其目的是从实验数据逆向打造哺乳动物的大脑。研究组将重点放在皮层单元上,皮层单元是哺乳动物的大脑所独有的结构,也叫新大脑皮层。这是一个新的大脑,哺乳动物需要它,因为它们需要处理亲子关系、社会互动的复杂认知功能。从老鼠发展到人,它是如此成功,为了生成这一惊人器官,把脑结构单元数扩大了大约1000倍。这一研究仍在继续,发展速度很快。
人脑中含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够迅速对明媚的阳光、喇叭的鸣响、炸鸡的气味以及所有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刺激进行理解并做出反应。而如今,有人使用IBM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这种机制,这项研究计划称之为蓝脑计划。这项计划有一种“上万神经元(每一个都不同)的软件模型,它能让研究人员通过数码技术搭建一个人工皮层单元。虽然每个神经元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不同大脑的线路有着共同的模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脑的应激反应,瑞士洛桑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蓝脑计划。该计划使用了IBM的eServer Blue Gene计算机(它每秒钟能够进行22.8万亿次浮点运算)。蓝脑计划试图模拟老鼠的大脑新皮质单元(NeoCortical Columns ,简称NCC)中10000个高度复杂的神经元行为。NCC延伸到整个大脑灰质中,执行高级的计算任务,它们的直径为0.5mm,像蜂巢中的小格子一样排列在大脑中。(摘要,未完可直阅原文)
目前国内的前沿研究水平——国家十一五基础科学研究,在脑科学方面的前沿课题:
1、微观的脑细胞与分子机理研究 2、功能性:脑各种功能机理的研究
《基础科学研究》(网络名片)http://ke..com/view/4625645.htm —前沿科学 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了解人类的大脑及其认知功能,是最具挑战性的基础科学命题之一。其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脑与智力的关系;理解人类认知、智能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起源;探索感知觉、意识、情绪、语言、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神经信息物质组学;脑的智力发育过程和机制;学习记忆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感知觉信息的基本表达、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整合机制;视觉不变性识别和选择性注意的脑机制;跨通道的协同记忆、抉择与顿悟式的问题解决;语言认知和自动语言识别;发展可自主编程的脑式信息处理系统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和设计脑式智能计算机等。
“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和完善脑、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平台,加强脑功能的分子与细胞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争取在脑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以下是部分大脑或记忆项目的研究结果或近期的进展,内容生动有趣,值得一览:
《爱因斯坦大脑有多少秘密》(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182699909990.html 在此文结尾,附另文《揭开人类记忆之迷》
《爱因斯坦的大脑为什么这么聪明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view/181d895577232f60ddcca17d.html
《爱因斯坦大脑构造解析:十余处异于常人》(网络文库)http://wenku..com/view/11ce88ef4afe04a1b071de83.html
《大脑的奥秘2011》(网络文库)图片多http://wenku..com/view/0042256aa98271fe910ef94e.html
《蓝脑计划》(网络名片)http://ke..com/view/2719806.htm
《器官记忆》(网络名片)http://ke..com/view/3116328.htm
《大脑影像学》(网络-词条)http://ke..com/view/4301524.htm大脑影像学是一门前沿的基础科学,它能够让患者进行神经心理测试的同时,对脑组织进行活体的实时功能显像。
6. 人的大脑能存储多少知识
您好,中国医疗人才总部网温馨提示您:
脑中有ROM,和电脑一样,ROM中记录的仅仅是一些最最简单和基本的代码。比如简单的神经反射,和一些对身体各部分操作的基本调用。这部分的程序相对来说很稳定。可以猜想,这套基本程序应该是由遗传基因当中的特定片断记录的。
[RAM&HD、记忆]
由于脑死亡是动物死亡的充分条件,因此很难判断大脑的主要组成物质应当属于RAM还是HD。但毋庸置疑,记忆是大脑的主要功能。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惊人的,大致的容量估算不出来,用于记忆的存储结构也不太清楚。与计算机不同,随着记忆的深度加深,记忆的区域会由RAM转变为ROM,一些经过长时间运用的技能,能够被转化为永久的记忆。
[主程序]
大脑的主要功能是推理运算,有点类似于数据挖掘。当然这需要海量的内存和快速的运算单元。大脑在推理的同时,推理算法本身也由遗传算法进行优化,以适应更高复杂度的推理。所以越是善于观察的人,其记忆的内容就越多,推理的路径也越复杂,从而也能够演化出更先进的推理算法。我们称之为“聪明”。为什么动物没有人聪明?因为大脑的容量还不足以容纳这么多运算的中间结果,自然无法得到更深的推理结果。曾经看到过报道说人的大脑还有94%左右没有开发,要是开发出来人将会变得很聪明。可是,这能开发么?这94%左右的容量是干什么用的?是保存推理计算的中间结果用的吧。这部分容量应该是无法开发的,不然如此海量的推理运算如何继续?
[梦境&幻觉]
大脑和机器一样需要休息。睡眠是大脑休息的一种表现。与其说休息,倒不如说是主程序暂停运行。人在睡觉的时候大脑并没有真正完全休息。而是在对脑中的数据进行整理,这个过程类似于“磁盘整理”或“内存优化”。大脑把推理过程中出现的暂存数据进行清理,有价值的会重新记忆,没有价值的则会删除。然而,这个过程往往会干扰主程序的休眠。有时,很多记忆碎片由于在整理时被错误地搬动或连接,导致我们人在睡眠过程中产生梦境。梦境有时是类似真实世界的,而有时又是完全荒诞离奇的,这取决于正被清理的数据本身和清理的过程。
[驱动程序]
大脑掌控着人的所有硬件。但是有些硬件能够实现复杂的功能,比如人类的语言。通过对声音的控制,人能够快速沟通。这取决于大脑中的驱动程序。其实人类可能有诸多的潜能,与其说还没有开发,不如说没安装驱动程序。驱动程序从哪里来?有可能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在不断的推理过程中对这些硬件进行编程;也有可能需要通过基因的重组和变异才能够得到。也许人类以后通过皮肤都能够感知空气的震动从而“听到声音”。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 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以前的观点是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掉脑能力的10%,但现代科学证明这中观点是错误的,人类对自己的大脑使用率是100%,大脑中并没有闲置的细胞。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它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液为2000升。大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
如果您还有不懂得问题,请直接登录:“中国医疗人才总部网”可以帮您解决问题!
祝您全家幸福!
7.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脑容量减少10%,难道人类正在退化吗
人类的脑容量减少不代表人类正在退化。从前有一个科幻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进入冬眠。500多年后,当他醒来时,他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他的智力远远超过地球上其他人,原因是地球上其他人的大脑退化了。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脑仅占体重的2%,但它消耗了总能量的20%。显然,大脑体积越大意味着能量消耗越大。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大脑容量不可能无限期增加。当人脑容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它必须向更“精细”的方向发展。在进化过程中,人脑中各种神经元的连接更加优化和高效,因此其体积变小,相应地,大脑的能量利用率也提高了。换句话说,现代人脑是“优化”的结果。虽然我们的大脑比以前小,但它更有效率。
比如说我们所用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并不是体积越大的CPU,其运算能力就越高。
8. 如果人的大脑开发到百分百,人能够变成神吗
此时此刻,你大脑的利用率有多高?
科幻小说给出的答案是“10%”。并且,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三流科幻小说,你可能会以为,百分之百地开发你的大脑才能解锁你的全部智力和认知能力。比如,爱因斯坦就知道如何充分利用他的大脑,对吧?
错!上面这种谬论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它有一个专门的维基网络页面。
然而,谣言总是很难彻底消亡。一项调查显示,65% 的人仍然认为自己只运用了百分之十的大脑。这是为什么?
我在科幻连续剧——《黑镜(black mirror)》里也看到了“百分之十”传说的踪影。由英国的讽刺主义作家查理·布鲁克(Charlie Brooker)创作的《黑镜》通过一系列以“神经技术”为中心情节的独立剧集,讲述了一串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恐怖故事。比如,某一集《黑镜》就探讨了如果我们用“读心”技术,甚至是植入物,来记录和读取每个人的记忆,我们身处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黑镜》第四季《暗黑博物馆(Black Museum)》一集刻画了一位失败透顶的医生,他会发明和售卖一些让人对疼痛和意识移植上瘾的神经科技。到目前为止, 这个故事中的科技幻想都十分合理,直到这位医生引用了大脑的百分之十传说来解释他发明的神经技术背后的原理:“即使我们某天的状态再好,也只使用了 40% 的大脑容量。”也就是说,该剧宣称:我们的大脑还剩有 60% 的余量。
这一“大脑传说”的前景如何?
有趣的是,不同于以往的赞许,上文讨论过的那集《黑镜》收到的大多是负面评论。这些评论意味着观众们已经对这个问题(即,大脑使用率超过10%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到厌倦。由于“ 10% 传说”的泛滥,观众们不用费脑就能猜到:所有解锁了 100% 大脑潜能的角色都将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 10% 传说”可能很难再对观众有所启迪了,因为我们逐渐认识到,从生物科学的角度上,这个问题本身是多么缺乏合理性。
9. 脑袋的相关问答
●如图所示:如果“大脑”“平行”的控制“身体”,一侧大脑一旦损伤,相对应的“身体”就没办法“控制”了,而如果下面是“交叉”的,就还是可以“控制”。
●当然大脑和身体的神经连接并不是直接“交叉”在一起的,否则就会产生“控制混乱”的现象;所以神经细胞是一段一段的连接在一起,中间只有很小的一个空隙让一些神经递质等通过。
●而这样的结构就是最优化的结构了;因为这样就可以在大脑没受伤前,可以精确的控制相对应的身体;但一旦大脑受伤后,经过各种“神经递质”,特别是“肾上腺素”的作用,就会使没有大脑控制的那些神经进行断裂、生长,最后和健康的大脑神经进行重新连接。
●这时候您也许还会想:如果是平行的话,到大脑损伤后再生长连接成交叉不就好了吗?然而对比之下还是“交叉”的恢复来的快,毕竟距离是有大小的;所以既然有更好的恢复方式,进化的过程自然会选择它。
●但神经的重新连接,依照年龄有不同的恢复期;儿童时期最好恢复,成年人就比较难。
●医学实践案例:全球有好几例只有“半个大脑”,但生活并不受多大影响之人的案例(一般都是儿童时期做切脑手术);也有成年人一侧大脑损伤,而且逐渐痊愈的案例;您可以在网上寻找DISCOVERY大脑神经方面的视频资料就可以清楚。
●大脑损伤,逐渐痊愈,是大脑的本能(潜意识)
●显意识控制大脑、利用大脑来控制躯干,显意识一分为二,就是精神分裂症。 ●大多数动物是“右撇子”,如果是整个“动物界”都普遍有的现象,那么一定是“进化”来的,而要“进化”来,就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使用“右手”,那么是什么“因素”呢?就是“太阳”!右图的说明文字,将会向您阐述:我们的大部分“活动时间”里,“物体”只有在我们的“右手”方向才能得到较多的“光线”于是根据“动物”之“避开危险”的“本能”,就会选择“看得清”的一面去“触碰”它。久而久之,使用“右手”的“频率”就自然高于使用“左手”,就这样子“进化”了下来。
●反例的证明:在北极的,需要使用到“前肢”的动物几乎都是“左撇子”。俄罗斯“北极地区”的一个“部落”里的人几乎都是“左撇子”。(网上可查到)这是因为,在北极地区的光线照射方向刚好相反是“东南”方的。 为什么“右撇子”的“语言”、“理性逻辑”等功能是在“左脑”,而“空间”、“音乐”等在“右脑”?而“左撇子”却几乎相反?
●因为,我们做事情都是有“逻辑”的,而因为各种事情所要求的“反应速度”不一样,所以就自然的分成了“仔细思考”,但反应速度“慢”的“理性逻辑”和“不需要思考”反应速度“快”的“感性逻辑”。有些“理性逻辑”会升级为“感性逻辑”从而快速的进行各种“判断”。他们各成“系统”,比如:我们会想“他打我,是因为他恨我”、“他打我,那么我就跑”、“我不喜欢他这样,所以我不理他了”等,这些都是“感性逻辑”。它们已经成为了一个系统的连接。而真正的“理性逻辑”是:“他为什么恨我,这些原因具体是什么?”、“为什么,他打我,我就要跑?”、“为什么我不喜欢他那样?”等,需要长时间观察和思考的逻辑。
●而每个“逻辑点”是要对应一些“脑细胞”的,既然“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各成“系统”,那么它们所对应的“神经细胞”也必然是各成系统的。于是我们发现了“理性逻辑”的系统相对于“右撇子”是在“左脑”,“感性逻辑”就在“右脑”。
◆那为什么,“右撇子”的“理性逻辑”系统是在“左脑”又不是在“右脑”呢?
●这是因为“左脑”相对应的是“右手”,而对于“右撇子”来讲,“右手”所获得的“感子”(感觉的最小微粒)就比“左手”要丰富得多了,不信您想想,自己想要“触摸”一样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伸右手过去的?而“理性分析”、“理性逻辑”是要用到大量“感子”的,所以自然就找到了“感子”较多的“左脑”了。而“左撇子”当然也就刚好“相反”了。 “想象”的“图像”真的是出现在“大脑”里的吗?我们的各种“幻想”真的只是“大脑活动”吗?
●人们一直认为:想象的东西,都是“大脑”在活动,不关“感觉器官”的事,但是如果真的不关它们的事,那么做梦时,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要动得那么快?这不是明显的浪费“能量”吗?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我们的身体会去浪费这种“能量”吗?
1:如果真的不关它们的事,那么做梦时,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要动得那么快?
答:不睡用眼睛,潜意识记忆,梦时照做。
2:这不是明显的浪费“能量”?
答:梦时左右脑,脑细胞活跃降低,潜意识开始活动,因不懂对和错含义,是浪费能量。睡眠是补充能量,它边浪费,一边补充更多能量=没浪费还有多(不睡觉时用)。
●当我们解剖各个“知觉器官”和“大脑”的时候,就会发现,“知觉器官”的构造如此的“精密”且“各不相同”,而相比之下,“大脑”的构造就比较“单一”了。然而为什么这比较单一的大脑可以使我们出现那么复杂和丰富的“虚拟知觉”呢?
●这一切只有一个解释:各种“感子”(感觉的最小微粒)产生的地方,并不是在“知觉中心里”,而是在各类相对应的“知觉器官”上,“脑细胞”“存储”各种编码(解识码”和记忆码等),但一定要“知觉器官”传输感子对上识码后,用脑细胞解码,我们才能在脑海产生虚拟的“感觉”。
●总结:所以“想象”和“幻觉”是直接产生在“大脑”内的,不是产生在各种“知觉器官”上;大脑在整个事件中扮演“存储编码”和“调动编码”的角色,但是要“知觉器官”发信号(感子)对上识码后,用脑细胞解码,在调用记块才能产生各种“想象”和“幻觉”。 为什么人们的“手”断掉之后会产生“幻肢”现象(触摸其脸部,就像是在触摸其断肢)?但“眼睛”和“耳朵”损坏掉之后并不会出现“幻眼”和“幻耳”现象?
●这个就要使用到上面的“发现”了。也就是说,出现“幻肢”的“原因”就是:人们“回忆”、“想象”事物时要用到那些手部“皮肤触觉”,而那些“皮肤”却没有了,但“幸运”的是那些只是“触觉”,而“触觉器官”,也就是“皮肤”,却是我们最大的“知觉器官”,较容易找到“替代品”。
●而其找到“脸部皮肤”,主要是因为“手部触觉”相对应的“大脑区域”比较接近于“脸部触觉”的“大脑区域”,于是很自然的,“幻肢”现象出现在了人们的“脸部”,大脑调用“手”的“触觉”编码,
在脑海里产生“幻肢”,再像“脸部”进行投影。
●但“眼睛”和“耳朵”等比较“单一”的“知觉器官”,损害之后,在自己身体上是找不到“替代品”的,是太复杂了怎么回忆也办不到、需求和功能不高和大脑存储的回忆不多或是记忆刷除的原因,那么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幻眼”和“幻耳”的“虚拟神经重新连接”现象了。
●这也就证明了:“想象”和“幻觉”是直接产生在“大脑”内的,而不是产生在各种“知觉器官”上,所以是大脑产生的;否则当那些人想象到自己的手指时,是在大脑里活动,再投影到“脸部皮肤”,其它需要用到的地方再重新回忆和重新虚拟神经连接。 ●我们“躲闪”车辆,真的是我们的大脑会“计算”车辆行驶的“速度”等,而后做出的反应吗?
●其实这只是一种普通的“神经连接”的现象!是怎么连接的呢?就是把那些一定距离的“车辆图像”所对应的神经细胞,直接连接到“躲避”“的运动神经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迅速”的产生“躲避”的行为。 ●脑细胞生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主动生长”方式进行向自身的周边随意连接。这点很容易就可以得到验证,比如人们经常将一些“脑细胞”放在切片上进行观察,最后观察到年纪越轻其“脑细胞”生长得就越快。
②“被动生长”的方式向特定的目标进行连接。这个意思就是:当外界的“客观事物”或“思想活动”将一些不同“感子”同时出现时,这些“感子”所对应的“神经细胞”也同时“活跃”起来,而这些“活跃”起来的“神经细胞”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努力的“连接”在一起。
神经细胞的“主动生长”和“被动生长”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主动生长”的好处是“时间快”;其弊端是:它的“神经连接”比较“乱”,必须进行“整理”,从而使那些“错误连接”和“无用连接”都“灭亡”,只留下“正确”的“有用”的“连接”。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孩子”的“主动生长”比较旺盛,但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弱,而且在其长大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神经连接”都要“灭亡”,这很明显的,是件好事。
●“被动生长”的好处就是几乎不会产生没有用的“神经连接”;但坏处就是“时间较慢”
●所以,总的来说:“主动生长”与“被动生长”优势互补,使我们的“脑神经”最优化的进行生长,但其弊端就是“成年人”的大脑一旦受伤,恢复的时间要“相当长”。
为什么“儿童”的脑神经,会比“成人”脑神经更依赖“主动生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神经”的“主动生长活力”却持续下降?
●这是因为儿童时期“思考”、“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并不需要很强,所以就可以更依赖“主动生长”,来迅速的增多脑细胞作为“备用”,但与此同时也有着其弊端:“神经连接错误”或“无用连接”太多了,需要修剪。
●但如果过了“儿童”的年龄段,还继续让我们的“脑神经”进行很快速的“主动生长”,那么就会使我们做的各种“神经修剪”工作全部白费,最后又变得和“幼儿”一样“身体失调”、“语无伦次”等。
●所以为了最优化的进行“导存”(引导存在),就形成了上述的这种“局面”。 那么“大脑意识”究竟是如何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编码”的呢?
●最有可能的方式是位置连接编码,因为各个躯体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神经连接的位置比较固定,所以只要用一些新的细胞连接到那些固定位置,那么自然就可以引发相关的知觉活动了,
●而这种“位置连接编码”也应该是一环接一环的,但每接一环,所连接的细胞就会越少,就像是一台机器各种“功能”最终连接到了几个简单的“按钮”上,最后一环应该在“海马”地区,也因此“海马区”可以那么小。
10. 人的记忆是怎么进行储存的你有哪些了解吗
人的记忆是怎么进行储存的?你有哪些了解吗?如果你被一根针扎了一下,你立即就会感到痛,这就是神经的兴奋性,与神经生物电传导作用,而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并继续刺激大脑神经存贮系统,使大脑神经系统的神经分子序列,排列组合成为一个新的电量关系,而保留下来,这就是记忆。人类的大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尤其是人类制造工具的运用,使人类大脑发育的更加完善,超出了所有的动物,这个进化的结果通过一代一代的遗传,优化了人类的模样,优化了大脑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