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数据存储效率影响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数据存储效率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5-28 15:31:35

Ⅰ 影响数据库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以Mysql为例:

影响数据库性能的主要因素总结如下:

1、sql查询速度

2、网卡流量

3、服务器硬件

4、磁盘IO

以上因素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影响数据库性能,而就像木桶效应一样。如果其中一个因素严重影响性能,那么整个数据库性能就会严重受阻。另外,这些影响因素都是相对的。

例如:当数据量并没有达到百万千万这样的级别,那么sql查询速度也许就不是个重要因素,换句话说,你的sql语句效率适当低下可能并不影响整个效率多少,反之,这种情况,无论如何怎么优化sql语句,可能都没有太明显的效果。


相关内容拓展:

1、SQL查询速度

风险:效率低下的SQL

2、网卡流量

风险:网卡IO被占满(100Mb/8=100MB)

方案:

①减少从服务器的数量。从服务器都要从主服务器上复制日志,所以,从服务器越多,网络流量越大。

②进行分级缓存。前方大量缓存突然失效会对数据库造成严重的冲击。

③避免使用“select * ”进行查询

④分离业务网络和服务器网络

3、磁盘IO

风险:磁盘IO性能突然下降。

方案:使用更好的磁盘设备解决。

Ⅱ SQL SERVER一个数据库中使用大量的存储过程,会影响性能吗

一、在SQL Server中存储过程不会影响性能。
1、只会大大的减轻服务器的压力,而不会增加,只有不合理的存储过程才会造成服务器性能下降的恶果。一个大型的数据库,一般存储过程也不会超过几千个,对当前的数据库及它依附的硬件来说,这点儿负载是大象身上的老鼠,负载基本可以怱略不计。
2、但是,存储过程是批量的SQL语句的合成,如果设计上混乱,引发死循环、死锁、大范围查询、临时表没有及时清理释放等问题的情况下,是会严重影响服务器性能的,但这根子不在存储过程上,而在于存储过程的设计上。错误的SQL代码指挥服务器,无论它的形式是存储过程,还是客户端及时发向数据库的请求,都会使服务器出现问题。

二、相关扩展
1、在当前,针对数据库的编程设计,没有存储过程是不可想象的,这就象某个公司的大型货品仓库中没有仓库保管员一样,所有的货品进出都得进货员或销售员去临时取放,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
2、存储过程在数据库中无论是否编译好,其效率都要比客户端临时向数据库发送指令调数据来得要高,因为至少减少了发向服务器的指令的量。况且很多的中间值、临时值如果不通过存储过程来实现的话,就只能先全取到客户端,这样会大大增加网络负担与服务器的负钽。
3、正如微软所说,存储过程来实现,可以使得很多中间量不必传入到客户上,客户端只能得到需要的结果,所以同时可以提高安全。

Ⅲ 影响数据检索效率的几个因素

影响数据检索效率的几个因素
数据检索有两种主要形态。第一种是纯数据库型的。典型的结构是一个关系型数据,比如 mysql。用户通过 SQL 表达出所需要的数据,mysql 把 SQL 翻译成物理的数据检索动作返回结果。第二种形态是现在越来越流行的大数据玩家的玩法。典型的结构是有一个分区的数据存储,最初这种存储就是原始的 HDFS,后来开逐步有人在 HDFS 上加上索引的支持,或者干脆用 Elasticsearc 这样的数据存储。然后在存储之上有一个分布式的实时计算层,比如 Hive 或者 Spark SQL。用户用 Hive SQL 提交给计算层,计算层从存储里拉取出数据,进行计算之后返回给用户。这种大数据的玩法起初是因为 SQL 有很多 ad-hoc 查询是满足不了的,干脆让用户自己写 map/rece 想怎么算都可以了。但是后来玩大了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些 Hive 之类的方案查询效率怎么那么低下啊。于是一个又一个项目开始去优化这些大数据计算框架的查询性能。这些优化手段和经典的数据库优化到今天的手段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很多公司打着搞计算引擎的旗号干着重新发明数据库的活。所以,回归本质,影响数据检索效率的就那么几个因素。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数据检索干的是什么事情
定位 => 加载 => 变换
找到所需要的数据,把数据从远程或者磁盘加载到内存中。按照规则进行变换,比如按某个字段group by,取另外一个字段的sum之类的计算。
影响效率的四个因素
读取更少的数据
数据本地化,充分遵循底层硬件的限制设计架构
更多的机器
更高效率的计算和计算的物理实现
原则上的四点描述是非常抽象的。我们具体来看这些点映射到实际的数据库中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优化措施。
读取更少的数据
数据越少,检索需要的时间当然越少了。在考虑所有技术手段之前,最有效果的恐怕是从业务的角度审视一下我们是否需要从那么多的数据中检索出结果来。有没有可能用更少的数据达到同样的效果。减少的数据量的两个手段,聚合和抽样。如果在入库之前把数据就做了聚合或者抽样,是不是可以极大地减少查询所需要的时间,同时效果上并无多少差异呢?极端情况下,如果需要的是一天的总访问量,比如有1个亿。查询的时候去数1亿行肯定快不了。但是如果统计好了一天的总访问量,查询的时候只需要取得一条记录就可以知道今天有1个亿的人访问了。
索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减少数据读取量的策略了。一般的按行存储的关系型数据库都会有一个主键。用这个主键可以非常快速的查找到对应的行。KV存储也是这样,按照Key可以快速地找到对应的Value。可以理解为一个Hashmap。但是一旦查询的时候不是用主键,而是另外一个字段。那么最糟糕的情况就是进行一次全表的扫描了,也就是把所有的数据都读取出来,然后看要的数据到底在哪里,这就不可能快了。减少数据读取量的最佳方案就是,建立一个类似字典一样的查找表,当我们找 username=wentao 的时候,可以列举出所有有 wentao 作为用户名的行的主键。然后拿这些主键去行存储(就是那个hashmap)里捞数据,就一捞一个准了。
谈到索引就不得不谈一下一个查询使用了两个字段,如何使用两个索引的问题。mysql的行为可以代表大部分主流数据库的处理方式:
基本上来说,经验表明有多个单字段的索引,最后数据库会选一最优的来使用。其余字段的过滤仍然是通过数据读取到内存之后,用predicate去判断的。也就是无法减少数据的读取量。
在这个方面基于inverted index的数据就非常有特点。一个是Elasticsearch为代表的lucene系的数据库。另外一个是新锐的druid数据库。
效果就是,这些数据库可以把单字段的filter结果缓存起来。多个字段的查询可以把之前缓存的结果直接拿过来做 AND 或者 OR 操作。
索引存在的必要是因为主存储没有提供直接的快速定位的能力。如果访问的就是数据库的主键,那么需要读取的数据也就非常少了。另外一个变种就是支持遍历的主键,比如hbase的rowkey。如果查询的是一个基于rowkey的范围,那么像hbase这样的数据库就可以支持只读取到这个范围内的数据,而不用读取不再这个范围内的额外数据,从而提高速度。这种加速的方式就是利用了主存储自身的物理分布的特性。另外一个更常见的场景就是 partition。比如 mysql 或者 postgresql 都支持分区表的概念。当我们建立了分区表之后,查找的条件如果可以过滤出分区,那么可以大幅减少需要读取的数据量。比 partition 更细粒度一些的是 clustered index。它其实不是一个索引(二级索引),它是改变了数据在主存储内的排列方式,让相同clustered key的数据彼此紧挨着放在一起,从而在查询的时候避免扫描到无关的数据。比 partition 更粗一些的是分库分表分文件。比如我们可以一天建立一张表,查询的时候先定位到表,再执行 SQL。比如 graphite 给每个 metric 创建一个文件存放采集来的 data point,查询的时候给定metric 就可以定位到一个文件,然后只读取这个文件的数据。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按行存储和按列存储的区别。按列存储的时候,每个列是一个独立的文件。查询用到了哪几个列就打开哪几个列的文件,没有用到的列的数据碰都不会碰到。反观按行存储,一张中的所有字段是彼此紧挨在磁盘上的。一个表如果有100个字段,哪怕只选取其中的一个字段,在扫描磁盘的时候其余99个字段的数据仍然会被扫描到的。
考虑一个具体的案例,时间序列数据。如何使用读取更少的数据的策略来提高检索的效率呢?首先,我们可以保证入库的时间粒度,维度粒度是正好是查询所需要的。如果查询需要的是5分钟数据,但是入库的是1分钟的,那么就可以先聚合成5分钟的再存入数据库。对于主存储的物理布局选择,如果查询总是针对一个时间范围的。那么把 timestamp 做为 hbase 的 rowkey,或者 mysql 的 clustered index 是合适。这样我们按时间过滤的时候,选择到的是一堆连续的数据,不用读取之后再过滤掉不符合条件的数据。但是如果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有很多中数据,比如1万个IP,那么即便是查1个IP的数据也需要把1万个IP的数据都读取出来。所以可以把 IP 维度也编码到 rowkey 或者 clustered index 中。但是假如另外还有一个维度是 OS,那么查询的时候 IP 维度的 rowkey 是没有帮助的,仍然是要把所有的数据都查出来。这就是仅依靠主存储是无法满足各种查询条件下都能够读取更少的数据的原因。所以,二级索引是必要的。我们可以把时间序列中的所有维度都拿出来建立索引,然后查询的时候如果指定了维度,就可以用二级索引把真正需要读取的数据过滤出来。但是实践中,很多数据库并不因为使用了索引使得查询变快了,有的时候反而变得更慢了。对于 mysql 来说,存储时间序列的最佳方式是按时间做 partition,不对维度建立任何索引。查询的时候只过滤出对应的 partition,然后进行全 partition 扫描,这样会快过于使用二级索引定位到行之后再去读取主存储的查询方式。究其原因,就是数据本地化的问题了。
[page]
数据本地化
数据本地化的实质是软件工程师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底层硬件的限制,并且用各种手段规避问题最大化利用手里的硬件资源。本地化有很多种形态
最常见的最好理解的本地化问题是网络问题。我们都知道网络带宽不是无限的,比本地磁盘慢多了。如果可能尽量不要通过网络去访问数据。即便要访问,也应该一次抓取多一些数据,而不是一次搞一点,然后搞很多次。因为网络连接和来回的开销是非常高的。这就是 data locality 的问题。我们要把计算尽可能的靠近数据,减少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
这种带宽引起的本地化问题,还有很多。网络比硬盘慢,硬盘比内存慢,内存比L2缓存慢。做到极致的数据库可以让计算完全发生在 L2 缓存内,尽可能地避免频繁地在内存和L2之间倒腾数据。
另外一种形态的问题化问题是磁盘的顺序读和随机读的问题。当数据彼此靠近地物理存放在磁盘上的时候,顺序读取一批是非常快的。如果需要随机读取多个不连续的硬盘位置,磁头就要来回移动从而使得读取速度快速下降。即便是 SSD 硬盘,顺序读也是要比随机读快的。
基于尽可能让数据读取本地化的原则,检索应该尽可能地使用顺序读而不是随机读。如果可以的话,把主存储的row key或者clustered index设计为和查询提交一样的。时间序列如果都是按时间查,那么按时间做的row key可以非常高效地以顺序读的方式把数据拉取出来。类似地,按列存储的数据如果要把一个列的数据都取出来加和的话,可以非常快地用顺序读的方式加载出来。
二级索引的访问方式典型的随机读。当查询条件经过了二级索引查找之后得到一堆的主存储的 key,那么就需要对每个 key 进行一次随机读。即便彼此仅靠的key可以用顺序读做一些优化,总体上来说仍然是随机读的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时间序列数据在 mysql 里建立了索引反而比没有建索引还要慢的原因。
为了尽可能的利用顺序读,人们就开始想各种办法了。前面提到了 mysql 里的一行数据的多个列是彼此紧靠地物理存放的。那么如果我们把所需要的数据建成多个列,那么一次查询就可以批量获得更多的数据,减少随机读取的次数。也就是把之前的一些行变为列的方式来存放,减少行的数量。这种做法的经典案例就是时间序列数据,比如可以一分钟存一行数据,每一秒的值变成一个列。那么行的数量可以变成之前的1/60。
但是这种行变列的做法在按列存储的数据库里就不能直接照搬了,有些列式数据库有column family的概念,不同的设置在物理上存放可能是在一起的也可能是分开的。对于 Elasticsearch 来说,要想减少行的数量,让一行多pack一些数据进去,一种做法就是利用 nested document。内部 Elasticsearch 可以保证一个 document 下的所有的 nested document是物理上靠在一起放在同一个 lucene 的 segment 内。
网络的data locality就比较为人熟知了。map rece的大数据计算模式就是利用map在数据节点的本地把数据先做一次计算,往往计算的结果可以比原数据小很多。然后再通过网络传输汇总后做 rece 计算。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网络传输数据的时间浪费和资源消耗。现在 Elasticsearch 就支持在每个 data node 上部署 spark。由 spark 在每个 data node 上做计算。而不用把数据都查询出来,用网络传输到 spark 集群里再去计算。这种数据库和计算集群的混合部署是高性能的关键。类似的还有 storm 和 kafka 之间的关系。
网络的data locality还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分布式大数据下的多表join问题。如果只是查询一个分布式表,那么把计算用 map rece 表达就没有多大问题了。但是如果需要同时查询两个表,就意味着两个表可能不是在物理上同样均匀分布的。一种最简单的策略就是找出两张表中最小的那张,然后把表的内容广播到每个节点上,再做join。复杂一些的是对两个单表做 map rece,然后按照相同的 key 把部分计算的结果汇集在一起。第三种策略是保证数据分布的方式,让两张表查询的时候需要用到的数据总在一起。没有完美的方案,也不大可能有完美的方案。除非有一天网络带宽可以大到忽略不计的地步。
更多的机器
这个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多一倍的机器就多一倍的 CPU,可以同时计算更多的数据。多一倍的机器就多一倍的磁头,可以同时扫描更多的字节数。很多大数据框架的故事就是讲如何如何通过 scale out解决无限大的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集群可以无限大,数据可以无限多,但是口袋里的银子不会无限多的。堆机器解决问题比升级大型机是要便宜,但是机器堆多了也是非常昂贵的。特别是 Hive 这些从一开始就是分布式多机的检索方案,刚开始的时候效率并不高。堆机器是一个乘数,当数据库本来单机性能不高的时候,乘数大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更高效的计算和计算实现
检索的过程不仅仅是磁盘扫描,它还包括一个可简单可复杂的变换过程。使用 hyperloglog,count min-sketch等有损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统计计算的性能。数据库的join也是一个经常有算法创新的地方。
计算实现就是算法是用C++实现的还是用java,还是python实现的。用java是用大Integer实现的,还是小int实现的。不同的语言的实现方式会有一些固定的开销。不是说快就一定要C++,但是 python 写 for 循环是显然没有指望的。任何数据检索的环节只要包含 python/ruby 这些语言的逐条 for 循环就一定快不起来了。
结论
希望这四点可以被记住,成为一种指导性的优化数据检索效率的思维框架。无论你是设计一个mysql表结构,还是优化一个spark sql的应用。从这四个角度想想,都有哪些环节是在拖后腿的,手上的工具有什么样的参数可以调整,让随机读变成顺序读,表结构怎么样设计可以最小化数据读取的量。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非常非常了解工具的底层实现。而不是盲目的相信,xx数据库是最好的数据库,所以它一定很快之类的。如果你不了解你手上的数据库或者计算引擎,当它快的时候你不知道为何快,当它慢的时候你就更加无从优化了。

Ⅳ 硬盘和CPU缓存对计算机整体性能的影响

CPU缓存(Cache Memory)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的多但是交换速度却比内存要快得多。

缓存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CPU运算速度与内存读写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因为CPU运算速度要比内存读写速度快很多,这样会使CPU花费很长时间等待数据到来或把数据写入内存。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由此可见,在CPU中加入缓存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整个内存储器(缓存+内存)就变成了既有缓存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因此,缓存对CPU的性能影响很大。

cpu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正是这样的读取机制使CPU读取缓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缓存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缓存后内存。

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

Ⅳ 哪些因素影响了数据库性能

网络宽带,磁盘IO,查询速度都会影响到数据库的性能。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例来说明为什么磁盘IO成瓶颈数据库的性能急速下降了。

为什么当磁盘IO成瓶颈之后, 数据库的性能不是达到饱和的平衡状态,而是急剧下降。为什么数据库的性能有非常明显的分界点,原因是什么?

相信大部分做数据库运维的朋友,都遇到这种情况。 数据库在前一天性能表现的相当稳定,数据库的响应时间也很正常,但就在今天,在业务人员反馈业务流量没有任何上升的情况下,数据库的变得不稳定了,有时候一个最简单的insert操作, 需要几十秒,但99%的insert却又可以在几毫秒完成,这又是为什么了?

dba此时心中有无限的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磁盘IO性能变差了?还是业务运维人员反馈的流量压根就不对? 还是数据库内部出问题?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

当数据库出现响应时间不稳定的时候,我们在操作系统上会看到磁盘的利用率会比较高,如果观察仔细一点,还可以看到,存在一些读的IO. 数据库服务器如果存在大量的写IO,性能一般都是正常跟稳定的,但只要存在少量的读IO,则性能开始出现抖动,存在大量的读IO时(排除配备非常高速磁盘的机器),对于在线交易的数据库系统来说,大概性能就雪崩了。为什么操作系统上看到的磁盘读IO跟写IO所带来的性能差距这么大呢?

如果亲之前没有注意到上述的现象,亲对上述的结论也是怀疑。但请看下面的分解。

在写这个文章之前,作者阅读了大量跟的IO相关的代码,如异步IO线程的相关的,innodb_buffer池相关的,以及跟读数据块最相关的核心函数buf_page_get_gen函数以及其调用的相关子函数。为了将文章写得通俗点,看起来不那么累,因此不再一行一行的将代码解析写出来。

咱们先来提问题。buf_page_get_gen函数的作用是从Buffer bool里面读数据页,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提问. 数据页不在buffer bool 里面该怎么办?

回答:去读文件,将文件中的数据页加载到buffer pool里面。下面是函数buffer_read_page的函数,作用是将物理数据页加载到buffer pool, 图片中显示

buffer_read_page函数栈的顶层是pread64(),调用了操作系统的读函数。


通过解析buf_wait_for_read函数的下层函数,我们知道其实通过首先自旋加锁pin的方式,超过设定的自旋次数之后,进入等待,等待IO完成被唤醒。这样节省不停自旋pin时消耗的cpu,但需要付出被唤起时的开销。

再继续扩展问题: 如果会话线程A 经过物理IO将数据页1001读入buffer之后,他需要修改这个页,而在会话线程A之后的其他的同样需要访问数据页1001的会话线程,即使在数据页1001被入读buffer pool之后,将仍然处于等待中。因为在数据页上读取或者更新的时候,同样需要上锁,这样才能保证数据页并发读取/更新的一致性。

由此可见,当一个高并发的系统,出现了热点数据页需要从磁盘上加载到buffer pool中时,造成的延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排在等待热点页队列最后的会话线程最后才得到需要的页,响应时间也就越长,这就是造成了一个简单的sql需要执行几十秒的原因。

再回头来看上面的问题,mysql数据库出现性能下降时,可以看到操作系统有读IO。 原因是,在数据库对数据页的更改,是在内存中的,然后通过检查点线程进行异步写盘,这个异步的写操作是不堵塞执行sql的会话线程的。所以,即使看到操作系统上有大量的写IO,数据库的性能也是很平稳的。但当用户线程需要查找的数据页不在buffer pool中时,则会从磁盘上读取,在一个热点数据页不是非常多的情况下,我们设置足够大的innodb_buffer_pool的size, 基本可以缓存所有的数据页,因此一般都不会出现缺页的情况,也就是在操作系统上基本看不到读的IO。 当出现读的IO时,原因时在执行buf_read_page_low函数,从磁盘上读取数据页到buffer pool, 则数据库的性能则开始下降,当出现大量的读IO,数据库的性能会非常差。

Ⅵ 数据的存储结构与数据的处理效率有关

当然有关了,就好像你往书柜里放书,不同的放书的方式会影响你找这本书的速度。

Ⅶ 数据库存取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模型反映现实世界各部门的信息结构、信息流动情况、信息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以及各部门对信息储存、查询和加工的要求等。

逻辑设计说白了就设计数据表里的字段 数据属性 可能还需为各种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产生相应的逻辑子模式

物理设计 简单的说就是 数据 的存储方式和存储的路径

不知道这样说 你能理解么

Ⅷ 影响数据库操作效率(增、删、改、查)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把数据、日志、索引放到不同的I/O设备上,增加读取速度,以前可以将Tempdb应放在RAID0上,SQL2000不在支持。数据量(尺寸)越大,提高I/O越重要.
2、纵向、横向分割表,减少表的尺寸(sp_spaceuse)
3、升级硬件
4、根据查询条件,建立索引,优化索引、优化访问方式,限制结果集的数据量。注意填充因子要适当(最好是使用默认值0)。索引应该尽量小,使用字节数小的列建索引好(参照索引的创建),不要对有限的几个值的字段建单一索引如性别字段
5、提高网速;
6、扩大服务器的内存,Windows 2000和SQL server 2000能支持4-8G的内存。配置虚拟内存:虚拟内存大小应基于计算机上并发运行的服务进行配置。运行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时,可考虑将虚拟内存大小设置为计算机中安装的物理内存的 1.5 倍。如果另外安装了全文检索功能,并打算运行 Microsoft 搜索服务以便执行全文索引和查询,可考虑:将虚拟内存大小配置为至少是计算机中安装的物理内存的 3 倍。将 SQL Server max server memory 服务器配置选项配置为物理内存的 1.5 倍(虚拟内存大小设置的一半)。
7、增加服务器CPU个数;但是必须明白并行处理串行处理更需要资源例如内存。使用并行还是串行程是MsSQL自动评估选择的。单个任务分解成多个任务,就可以在处理器上运行。例如耽搁查询的排序、连接、扫描和GROUP BY字句同时执行,SQL SERVER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决定最优的并行等级,复杂的需要消耗大量的CPU的查询最适合并行处理。但是更新操作UPDATE,INSERT,DELETE还不能并行处理。
8、如果是使用like进行查询的话,简单的使用index是不行的,但是全文索引,耗空间。 like 'a%' 使用索引 like '%a' 不使用索引用 like '%a%' 查询时,查询耗时和字段值总长度成正比,所以不能用CHAR类型,而是VARCHAR。对于字段的值很长的建全文索引。
9、DB Server 和APPLication Server 分离;OLTP和OLAP分离
10、分布式分区视图可用于实现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联合体是一组分开管理的服务器,但它们相互协作分担系统的处理负荷。这种通过分区数据形成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的机制能够扩大一组服务器,以支持大型的多层 Web 站点的处理需要。有关更多信息,参见设计联合数据库服务器。(参照SQL帮助文件'分区视图')
a、在实现分区视图之前,必须先水平分区表
b、在创建成员表后,在每个成员服务器上定义一个分布式分区视图,并且每个视图具有相同的名称。这样,引用分布式分区视图名的查询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服务器上运行。系统操作如同每个成员服务器上都有一个原始表的复本一样,但其实每个服务器上只有一个成员表和一个分布式分区视图。数据的位置对应用程序是透明的。
11、重建索引 DBCC REINDEX ,DBCC INDEXDEFRAG,收缩数据和日志 DBCC SHRINKDB,DBCC SHRINKFILE. 设置自动收缩日志.对于大的数据库不要设置数据库自动增长,它会降低服务器的性能。 在T-sql的写法上有很大的讲究,下面列出常见的要点:首先,DBMS处理查询计划的过程是这样的:
1、 查询语句的词法、语法检查
2、 将语句提交给DBMS的查询优化器
3、 优化器做代数优化和存取路径的优化
4、 由预编译模块生成查询规划
5、 然后在合适的时间提交给系统处理执行
6、 最后将执行结果返回给用户其次,看一下SQL SERVER的数据存放的结构:一个页面的大小为8K(8060)字节,8个页面为一个盘区,按照B树存放。
12、Commit和rollback的区别 Rollback:回滚所有的事物。 Commit:提交当前的事物. 没有必要在动态SQL里写事物,如果要写请写在外面如: begin tran exec(@s) commit trans 或者将动态SQL 写成函数或者存储过程。
13、在查询Select语句中用Where字句限制返回的行数,避免表扫描,如果返回不必要的数据,浪费了服务器的I/O资源,加重了网络的负担降低性能。如果表很大,在表扫描的期间将表锁住,禁止其他的联接访问表,后果严重。
14、SQL的注释申明对执行没有任何影响

还有很多技巧,可以平时使用中体会。

Ⅸ 用哈希(散列)方法处理冲突(碰撞)可能出现堆积(聚集)现象,为什么“存储效率”会受堆积现象直接影响

因为可能数据会重复
简单的例子,网络网盘检查你上传的文件是否违规,就会将你的文件哈希值与违规文件的进行比对,假如你的文件或数据与违规库中的文件的哈希值冲突(碰撞),那么激动文件就会被误封。

Ⅹ SQL SERVER 一个数据库中使用大量的存储过程,会影响性能吗

一、在SQL Server中存储过程不会影响性能。
1、只会大大的减轻服务器的压力,而不会增加,只有不合理的存储过程才会造成服务器性能下降的恶果。一个大型的数据库,一般存储过程也不会超过几千个,对当前的数据库及它依附的硬件来说,这点儿负载是大象身上的老鼠,负载基本可以怱略不计。
2、但是,存储过程是批量的SQL语句的合成,如果设计上混乱,引发死循环、死锁、大范围查询、临时表没有及时清理释放等问题的情况下,是会严重影响服务器性能的,但这根子不在存储过程上,而在于存储过程的设计上。错误的SQL代码指挥服务器,无论它的形式是存储过程,还是客户端及时发向数据库的请求,都会使服务器出现问题。

二、相关扩展
1、在当前,针对数据库的编程设计,没有存储过程是不可想象的,这就象某个公司的大型货品仓库中没有仓库保管员一样,所有的货品进出都得进货员或销售员去临时取放,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
2、存储过程在数据库中无论是否编译好,其效率都要比客户端临时向数据库发送指令调数据来得要高,因为至少减少了发向服务器的指令的量。况且很多的中间值、临时值如果不通过存储过程来实现的话,就只能先全取到客户端,这样会大大增加网络负担与服务器的负钽。
3、正如微软所说,存储过程来实现,可以使得很多中间量不必传入到客户上,客户端只能得到需要的结果,所以同时可以提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