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激光制造量子存储器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激光制造量子存储器

发布时间: 2022-05-25 10:30:06

‘壹’ 我国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此成就是谁的功劳

据我所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功劳。除了他们团队以外还有国家的功劳,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他们也不能这样安稳研究,甚至现在达到了突破。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光的存储时间增加到1小时,刷新了世界纪录1分钟德国团队的光存储,这对于实现实现量子U盘至关重要。
量子计算机的可能性。 发明特殊材料将光的传播速度降低还要保证光的基本特性或信息变化小是很难的,这项技术的成功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光学应用,特别是光传输与存储材料的发展应用。留住光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努力将光能或光信息保留在特定空间中更长的时间的方向。 该项目的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在光学的发展方面。

‘贰’ 量子十问之九:量子也有存储U盘

存储器的功能就是把信息存储起来,直到需要用到的时候再读出。信息的存储是是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核心环节。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信息存储的介质也在不断变化。语言是人类最初的交流方式,大脑是信息存储的最早介质。它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生存与进化。从语言到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转折点,信息可以脱离人本身以文字等形式保存起来并传递下去。人们先后使用过石头雕刻、绳子打结、书本、磁盘、光盘等各种形式的存储器。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叁’ 全息存储器的全息存储的运作原理

全息存储是受全息照相的启发而研制的,当你明白全息照相的技术原理,对于全息存储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在拍摄全息照片时,对应的拍摄设备并不是普通照相机,而是一台激光器。该激光器产生的激光束被分光镜一分为二,其中一束被命名为“物光束”,直接照射到被拍摄的物体,另一束则被称为“参考光束”,直接照射到感光胶片上。当物光束照射到所摄物体之后,形成的反射光束同样会照射到胶片上,此时物体的完整信息就能被胶片记录下来,全息照相的摄制过程就这样完成了。乍看过去,全息照片上只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条纹,但当我们使用一束激光去照射这张照片时,真实的原始立体图像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肆’ 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原理一样吗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Alain.Aspect和他的小组通过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量子纠缠”现象确实存在,从而证实了超距作用(爱因斯坦的幽灵)的存在,即任何两种物质之间,不管距离多远,都有可能相互影响,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

1993年,在量子纠缠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科学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态携带信息的通信方式,其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纠缠效应实现保密通信过程。随后,一个由6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物理学国际小组基于量子纠缠理论,提出了利用经典与量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量子隐形传输的方案。即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这是量子通信最初的方案。

1997年,在奥地利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潘建伟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实验中传输的只是表达量子信息的“状态”,作为信息载体的光子本身并不被传输。

2008年,一支意大利和奥地利科学家小组宣布,他们首次识别出从地球上空1500公里处的人造卫星上反射回地球的单批光子。2012年,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等人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称这一成果基本上解决了量子通信卫星的远距离信息传输问题,是“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

我国是世界上量子通信应用最早的国家。2009年5月,中科大在安徽省芜湖市试运行世界上首个量子政务网。2012年3月,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投入使用,该网覆盖合肥市主城区,通过6个接入交换和集控站,连接40组量子电话用户和16组量子视频用户,用户主要包括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军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等。2014年,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启动建设,该干线全长2000多千米,连接北京与上海,贯穿山东济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预计2016年下半年建成。

量子通信的研究方向与应用

量子通信技术主要研究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秘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利用量子纠缠将量子态传送至任意位置,具有“不可探测、无空间约束”的特点,在原理上绝对安全。但是基于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目前只存在概念中,尚无实际应用的例子。国内权威专业团队也表示,若无革命性的突破,该技术在近几十年内都没有实用化的可能。所以,目前的量子通信通常特指基于量子秘钥分发技术的安全保密通信。其通信过程与经典的加密通信基本相同,都是由信息加密、信息传输、信息解密三个步骤组成,不同之处在于,加解密的过程中将普通密钥换成量子密钥,而信息的传输一般是通过经典方式(如光纤、卫星等)来进行。在目前以及不远的将来,量子通信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基于量子光纤。现今已建成的光纤量子城域网和正在建设的2000公里“京沪干线”均采用的是该方式。即专门铺设光纤作为量子密钥分发的主要途径。由于光纤传输过程中,光量子的能量有衰减,所以每隔一段距离就需要加入专用中继设备,让光量子能够传输得更远。

基于量子卫星。当需要进行量子密钥分发的距离过大或不具备建设专用光纤线路条件的时候,可以通过专用卫星作为中继进行传输。预计在2016年7月发射的量子卫星就将对该方式进行试验。500公斤重的量子卫星,由量子密钥通信器、量子纠缠发射器、纠缠源、处理单元和激光通信器构成,卫星将在中国和欧洲的两个地面站之间中继传输量子密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表示,如果该试验成功,中国将发射多颗卫星,于2020年建成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量子密钥分配网络,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基于移动量子存储器。国外研究机构已经研制出手持式量子存储及加解密设备,用来存储制备好的量子密钥。采用这种方式,需要进行保密安全通信的场合,仅需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配发相互纠缠配对的量子密钥存储设备,接入通信链路,对信息进行加解密处理。加密后的密文可以通过电台、卫星、甚至民用移动通信网络(移动、联通、电信等)进行通信。这种方式对于军队与国防安全领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对量子通信研究运用的思考

量子保密通信在国外均处于实验室技术研究阶段,包括美国在内,没有进入实际工程应用,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除中国外,世界上其他研究量子通信的机构和国家都没有进行大规模工程应用,包括美国。在美国,早在2003年,DARPA和NIST(美国国家标准局)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QKD(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床,此后,公开的信息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量子通信方面的进展。这就产生了几种猜测:一是美国政府将量子通信技术的进展作为核心机密,外界无法获得与之有关的任何线索;二是美国政府暂未将量子通信技术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关于第一点,我们只能凭借猜测。关于第二点倒是有几个佐证。众所周知,美国如果要发展某项新技术,会在其各类“规划”中有所体现,如大数据技术、激光武器技术等。而且,如果要将某项新技术大规模工程应用,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必然是定标准或协议。如当年,DARPA在互联网领域就是通过定下各种互联网通用协议,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信息领域的霸主地位。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没有为量子保密通信定标准的打算,反而投入力量进行后量子加密技术研究。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从原理上来说是“绝对安全”的,但是“有人参与的量子通信”却存在各种问题。量子保密通信并非无懈可击,例如通信链路上的身份认证问题。目前我国应用的量子通信主要依靠光纤网络传输密钥,当距离足够远时,需要进行信号中继。澳大利亚一研究团队已经研发出通过信号中继加入自己信息的技术,可以向目标发送任何信息,而由于量子通信过程中没有相应的身份认证过程,目标端无法分辨真伪。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肯定会有更多的问题被发现。

量子保密通信在达到核心理论、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三方面完全自主化之前,投入需谨慎。有专家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元器件70%~80%依赖进口,做科学试验没有问题,但这样是无法保证其产业健康发展的,安全性也有问题。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只是实现安全通信的一种手段,并非不可替代。现有的量子通信严格意义上只是一种密钥分发技术,就整个通信系统来说,其架构还是经典的,并非无懈可击。量子通信技术只能对整个通信系统中的部分环节起作用,要实现安全通信,完全可以从其他环节入手,或直接在整体架构上进行革新。例如,美国没有大力发展量子通信,可能就是认为经典密码体系现阶段足以满足其通信安全的需求。

‘伍’ 请问光是如何被冻结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杰文·朗戴尔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将一个光脉冲“冻住”了足足1秒钟的时间,这是以前最好成绩的1000倍。将“冻住”光束的时间大大延长,意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

要使光停住脚步,需要一种特殊的陷阱,其中的原子温度极低,几乎静止,以至于每个原子都有着同样的量子态。通常情况下,这样一团冻结的原子是不透明的,但仔细校准后的激光能够在其中“切割”出一条通道,使得一个光脉冲从另一方向传播过来时,陷阱相对于它来说是透明的。一旦切断激光,陷阱立刻又变得不透明,光脉冲就被困在陷阱里了。恢复激光照射,光脉冲将继续传播。

陷阱的秘密在于它并不像普通陷阱困住物体那样困住光线,而是通过建立“量子冲突”来保存住光脉冲的信息。激光和光脉冲对原子的作用是相反的,导致原子发生“纠缠”,处于两种量子态的混合状态。切断激光时,原子吸收光脉冲,但光脉冲并没有丢失,原子仍然纠缠在不同量子态中,光脉冲的信息给它们留下了印记。只要原子不移动或改变,就能完全保有光脉冲的信息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8/15/content_3355223.htm

“研究团队着手开发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将会有一种新的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改变现有计算机,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Matthew Sellars说,“光速的‘冻结’是基于量子存储器(存储和重复光量子态的器件)的能力。光是一种很好的传输介质,其唯一的不足是速度太快了,我们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我们如何存储传送的量子信息,又可以在哪里将其存储一段时间。我们采用了掺有稀土元素镨的硅酸盐晶体,由于晶体是固态的,而且镨的磁稳定性非常好,因此可以保存光脉冲信息。

通常激光脉冲照射这个晶体是相对较集中的。光脉冲不能通过这晶体。然后我们增加另一个激光束,他们就开始接合,接合后晶体变的透明,用第一个激光束照射,光脉冲将继续传播。也就是通过建立“量子冲突”来保存住光脉冲的信息,一旦切断激光,光脉冲就被困住,不能传播,此时就可以实现存储了”。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将300,000 km/s的光速减到几乎不到100m/s。意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

http://www.plnmag.com/news/newsinfo2.asp?news_id=1588&news_path=/news/html/&news_hits=24&news_html=200593001588.htm

‘陆’ 光学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抓住光波

(英)《新科学家》

在慕尼黑大学的实验室里,阿希姆.维克斯福特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一种捕获光束的方法,他们可以把光束存储一会儿,然后再把它放走。

光学梦想

这是一种绝妙的方法,并且可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在现有的计算机中携带和传送数据的电子有其局限性,它们会相互影响。它们需要电线才能运动,并且它们传送信息的速度较慢。
而光束则具有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人员所盼望的理想特性,其信息载运能力(或者说带宽)非常巨大。一束激光脉冲一秒钟可传输整部《不列颠网络全书》。光束还能轻而易举地分成很多单束光束,使其成为并行处理的理想媒介,而人们广泛认为并行处理是高速计算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当然,光束还具有速度快的优点,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比光束更快了。
虽然光束运动速度快而且携带的数据多,但它正如一辆刹车失灵而失控的邮政列车,如果你想获得数据,必须让它撞上什么东西使它停下来。近年来,物理学家已设计出一些非常奇特的墙壁供光束撞击,这些研究统称为光电子学——这是把光所携带的数据转换成普通机器所使用的电子形式的技术。
光电子学使你能够把信息以光速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在越洋电话线缆、电视遥控器等各个领域都可见到光电子设备的身影。但归根结底,你仍然要把光束的惊人速度和传输容量转换成缓慢的电子流,从而受到导电物体变幻莫测的电学现象的限制。如果你能够使用光而不是电子,那么就有可能建造超高速的设备——如光学计算机。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设法让光束在某些地方滞留一段时间以备使用——实际上滞留时间要足够长,以使光束能够充当光传导数据的存储器。

光存储器

人们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制造这种光学存储器的方法。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方法要利用古怪的量子效应,有的方法则显得直截了当(比如让光在一个光纤做成的线圈中运行一段时间等)。
维克斯福特说,这些装置的缺点在于它们的体积一般很庞大,为了把光滞留百万分之一秒,你需要300米长的光纤,并且它们还难以控制。他说:“理想的光学存储器应该是一个小型容器,进入容器中的光信号应该能够按人们的需要保留一段时间,然后再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差不多就是他的研究小组今年早些时候在《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成果:一种把光存储在比一个句号还要小的存储装置中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且,他们使用的是半导体材料,这使这种装置非常容易制造并且与现有的电子技术相结合。
从理论上说,用半导体制造光学存储器应该很容易。半导体中电子的能量分布在两个宽能带上。大多数电子处于价电子带中,在这个能带上电子与特定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如果给予它们足够的能量,它们就会跃迁到传导带,此时它们变得能够自由移动,留下一些行为像带正电的粒子一样的空穴。因此,如果你把带有适当能量的光子打到半导体上,这些光子将被吸收,留下一些电子一空穴对,不管是电子还是空穴都可存储原来的光。
但是,制造一种能够捕获、存储和释放光的存储器则要困难得多。

另辟蹊径

为了克服这个障碍,维克斯福特和同事们利用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现象:声波。这个科研小组是在研究控制电子运动的新方法时找到这个解决方案的。他们发现表面声波——施加到晶体表面的波浪形压力——是一种大有希望的控制电子的方法。
制造出这些压力很简单——只需要在铌酸锂等压电材料上施加交流电压即可。变化的电压使压电材料的晶格舒张和弯曲,产生一种沿着材料运动的压力波。当压力波运动时,会产生一个强电场,这个电场能够用来捕捉和传送电子。
维克斯福特和同事们使用这些声波移动电子时意识到,这些波还有另外一个用途:把由光导致的电子—空穴对分隔开来。这些波产生的强大电场把半导体平整的传导带和价电子带扭曲成规则的正弦波形状。当电子—空穴对遇到波峰和波谷时,它们会被彼此分隔,电子移动到波峰,而空穴则移动到波谷。
1997年,由维克斯福特的学生之一卡斯滕*勒克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用以铟镓为基础的多层半导体在压电材料上制成了一个微小的“三明治”,并且使用一个高频电场制造出一种声波。
一束红外激光脉冲使半导体产生一些电子—空穴对,这些电子和空穴旋即被电场分隔开来。由于电子和空穴隔开的距离大约有1微米,从而无法再次结合,这些电子—空穴对只好保存促使它们产生的光子的能量。
勒克和他的同事们设法把能量保存了几个微秒的时间——这比自然条件下电子—空穴对的存在时间长了几千倍。
但是这里有个难题:所有这些实验都是在只比绝对零度高4度的液氦低温中进行的,并不便于在日常电器中使用。目前,维克斯福特则向人们表明,通过采用砷化镓和砷化铝半导体层,并且在表面装上一个透明的电极用来产生电场,在液氮温度下也能取得同样的结果。
他们设法把光存储了35微秒。而且,通过使用一种静止的电场把电子和空穴隔开,他们做出的芯片在尺寸上只是勒克所用晶体的一个零头。通过进一步改善设计,他们认为能够在室温下运行的装置没有理由不会很快做成。

前景远大

维克斯福特说,只要你知道了原理,就像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一样,制造一个光学存储器是非常容易的。
掌握了基本的原理之后,维克斯福特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考虑这种“声光”装置的可能用途。他们认为,这种存储器的灵活性为制造一系列的装置开辟了道路,这些装置不仅能够存储光,而且还能够处理诸如复合和分解(把很多输入的光信号合成一个信号以及把一个信号分解成多个信号)这样的任务。维克斯福特还发现他甚至能够改变再次发出的光的波长,只需要压挤半导体即可。他说,最终研究人员有可能利用这种装置对附加的信息进行编码。
目前,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常规的通信和计算至关重要的动态随机存储器上。用一系列半导体单元或者“像素”制成的能够处理光子的一种声光装置,有可能完成常规电子装置无能为力的任务。维克斯福特说:“光学动态随机存储器在诸如光学模式的识别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潜力。”
除了使用光,他预见还能使用表面声波产生的电子—空穴对装载和读取每个存储单元。存储的信息甚至能够从一个单元移动到另外一个单元以供处理。
从长远看,声光元件也许能够为开发未来的光学计算机做出贡献。使用激光而不是电线并且利用光束固有的并行性质,这种计算机可能成为除了量子计算机外的终极数码处理器。

‘柒’ 量子计算机是不是完全是骗局

不是。

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当某个装置处理和计算的是量子信息,运行的是量子算法时,它就是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的特点主要有运行速度较快、处置信息能力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等。与一般计算机比较起来,信息处理量愈多,对于量子计算机实施运算也就愈加有利,也就更能确保运算具备精准性。

2021年2月8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肥本源量子科技公司,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

组成

量子计算机和许多计算机一样都是由许多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软件方面包括量子算法、量子编码等,在硬件方面包括量子晶体管、量子存储器、量子效应器等。

量子晶体管就是通过电子高速运动来突破物理的能量界限,从而实现晶体管的开关作用,这种晶体管控制开关的速度很快,晶体管比起普通的芯片运算能力强很多,而且对使用的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很强,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晶体管是量子计算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量子储存器是一种储存信息效率很高的储存器,它能够在非常短时间里对任何计算信息进行赋值,是量子计算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量子计算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量子计算机的效应器就是一个大型的控制系统,能够控制各部件的运行。这些组成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中占领着主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运用。

‘捌’ 光是怎样被冻结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杰文·朗戴尔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将一个光脉冲“冻住”了足足1秒钟的时间,这是以前最好成绩的1000倍。将“冻住”光束的时间大大延长,意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 要使光停住脚步,需要一种特殊的陷阱,其中的原子温度极低,几乎静止,以至于每个原子都有着同样的量子态。通常情况下,这样一团冻结的原子是不透明的,但仔细校准后的激光能够在其中“切割”出一条通道,使得一个光脉冲从另一方向传播过来时,陷阱相对于它来说是透明的。一旦切断激光,陷阱立刻又变得不透明,光脉冲就被困在陷阱里了。恢复激光照射,光脉冲将继续传播。 陷阱的秘密在于它并不像普通陷阱困住物体那样困住光线,而是通过建立“量子冲突”来保存住光脉冲的信息。激光和光脉冲对原子的作用是相反的,导致原子发生“纠缠”,处于两种量子态的混合状态。切断激光时,原子吸收光脉冲,但光脉冲并没有丢失,原子仍然纠缠在不同量子态中,光脉冲的信息给它们留下了印记。只要原子不移动或改变,就能完全保有光脉冲的信息 “研究团队着手开发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将会有一种新的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改变现有计算机,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Matthew Sellars说,“光速的‘冻结’是基于量子存储器(存储和重复光量子态的器件)的能力。光是一种很好的传输介质,其唯一的不足是速度太快了,我们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我们如何存储传送的量子信息,又可以在哪里将其存储一段时间。我们采用了掺有稀土元素镨的硅酸盐晶体,由于晶体是固态的,而且镨的磁稳定性非常好,因此可以保存光脉冲信息。 通常激光脉冲照射这个晶体是相对较集中的。光脉冲不能通过这晶体。然后我们增加另一个激光束,他们就开始接合,接合后晶体变的透明,用第一个激光束照射,光脉冲将继续传播。也就是通过建立“量子冲突”来保存住光脉冲的信息,一旦切断激光,光脉冲就被困住,不能传播,此时就可以实现存储了”。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将300,000 km/s的光速减到几乎不到100m/s。意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

‘玖’ 中国科学家成功将光存储1小时,刷新世界纪录,其技术涉及了哪些行业

有时候经常会听的一首儿歌叫做种太阳,其实这代表的是儿童们的美好心愿,想要把太阳的温暖和光亮保存下来。帮助那些黑暗当中和寒冷时候的人们,虽然看似是无法实现的愿望,却也能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美好祝愿。

而就在2021年4月份,中国和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长团队就在光量储存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不仅刷新了原本德国团队光储存一分钟的世界纪录,并且将光的储存时间提升至一小时。

人们对于光的捕捉以及储存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光场,光储存在量子通信领域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先储存住光量子,还能根据光量子的储存,进而构建量子中继,就能够克服信道损耗,从而建立起大尺度量子网络。

简单一点就是先将光储存在一个晶体当中,再一个小时之后放出。而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这样就可以先制作一个光的量子优盘,既能够快速的存放资料,还能够将时间储存延长。而且运用到了通信当中,那么我们国家的通讯就更加有保障。

这种技术其实对于我们很多普通人,看了新闻以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储存方式可能发生改变,从以前的普通优盘到现在的光的量子优盘。除此之外,就是感叹我国科技的进步,科研人员的努力。因为,这种技术被研发出来,最先使用的肯定是科技领域,而科技慢慢的走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够切切地体会到它所带来的好处。

就像以前发明了电,刚发明时,我们不会觉得电有什么实际用途,毕竟以前不用电,还可用没有灯照亮。但是当发明电之后,连带出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等这些和电相关的物品时,我们普通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电的好处。

‘拾’ 中国在光量子技术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国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号发射成功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是我国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广播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多频段、宽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试验验证。
2017年1月5日23点1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号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火箭第245次发射。
2、1月20日:中国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实验成功
由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牵头研制的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载荷是2012年在中科院支持下启动,2016年8月16日实验载荷搭载“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升空。
2016年12月28日至2017年1月15日开展了首轮在轨测试,实现了星地距离1000公里以上,低仰角(20度左右)情况下,下行单路通信速率5.12Gbps,并成功进行了图像传输,图片清晰;同时也进行上行PPM调制直接通信,通信速率20Mbps。
星地相干激光通信载荷总指挥陈卫标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试验,在轨测试的完成,表明该载荷已具备持续开展双向激光通信实验的能力,对我国高速相干激光通信技术来说,具备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