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论文存储对大豆生产的影响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论文存储对大豆生产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5-20 05:43:42

‘壹’ 发展种植大豆的意义是什么国内生产大豆的发展概况是什么

一、发展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具有高营养价值、高生理活性和广泛工业用途的宝贵农业资源,可以说用途十分广泛。

首先,大豆种子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以及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占籽粒的60%左右,是人类植物蛋白和脂肪的主要来源。

其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油脂和肉食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耗的肉类、奶类、蛋类等也越来越多。大豆及豆饼、豆粕等优质的蛋白饲料的需求迅猛发展,大豆作为饲料的用途也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国对大豆需求量迅猛增长,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总产量停带不前,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比重由1961年的23.3%下降到2006年的7%。我国大豆的需求情况是:每年对大豆的需求以15%的速度在增长,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每年以11%-13%的速度在增长。

目前,我国总需求量3500-4000万吨,年加工能力6000-7000万吨,而目前我国大豆总面积为1.395亿亩,单产在121公斤左右,总产量在1700万 t。

总产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补充,我国已由大豆出口国变成了世纪最大的进口大国,而且进口额度越来越大,从90年代中期的几百万吨,到2008年的3744万吨以上,进口大豆已占供应总量的69%,2009年1-5月份我国进口大豆1738万吨,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27.3%,就连一直以出口为主的我省2009年一、二季度也进口大豆79.8万吨,增长2.5倍。

‘贰’ 原油库存对现货豆油有什么影响

1、大豆供应量:豆油作为大豆加工的下游产品,大豆供应量的多寡直接决定着豆油的供应量,正常的情况下,大豆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豆油供应量的增加。大豆的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国产大豆,另一部分是进口大豆。
(1)国产大豆供应情况。我国的东北及黄淮地区是大豆的主产区,收获季节一般在每年9-10月份,收获后的几个月是大豆供应的集中期。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维持在1600万吨左右,其中有接近半数的大豆用于压榨。
(2)国际市场供应情况。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近年来我国每年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的大豆都超过2,000万吨。
2、豆油产量:豆油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制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一般来讲,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豆油的产量与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豆油产量增加,价格相对较低;豆油产量减少,价格相对较高。
3、豆油进出口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豆油的消费量逐年增加,其进口数量也逐年抬高,豆油进口量的变化对国内豆油价格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2006年以后,随着进口豆油配额的取消,国内外豆油市场将融为一体。这样,豆油进口数量的多少对国内豆油价格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
4、豆油库存:豆油库存是构成供给量的重要部分,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在多数情况下,库存短缺则价格上涨,库存充裕则价格下降。由于豆油具有不易长期保存的特点,一旦豆油库存增加,豆油价格往往会走低。

‘叁’ 夏明忠的公开发表的论文

1、Interaction of molybdenum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n yield in Vicia fab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Combridge),1991年,117(2),署名第一。
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nitrogen ratio and reproctive organs abscission in faba bean(Vicia faba L),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3年,170(4),独着。
3、Effects of faba bean leave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compensation after defoliation,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3年,171(2),独着。
4、Effects of soil drought ring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f faba bea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s and biomass proc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Combridge),1994年,122(2),独着。
5、Effect of shading on nole growth and sugar distribution in faba bean(Vicia Faba L),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5年,174(2),独着。
6、Effect of shading on nole growth and seed yield in faba been (Vicia Faba L),Trop.Agric. (Trinidad),1995年,72(3),独着。
7、Soybean utilization in Sichuan,China,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ybean Pr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1996年,独着。
8、Moisture content and deterioration of soybeans in storage,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ybean Pr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1996年,独着。
9、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technical selection Principle of multistorey Planting in Hilly area,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1996年,独着。
10、Crop Proctive Potentilalities along the Anning River Valley and Measures to esploit them,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1996年,独着。
11、Effect of drought ring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n seed yield and nutrient uptake of faba bean(Vicia faba.L),Aust.J.Agric.Res.1997年,48(3),独着。
12、Effect of flower removal on senescence and metabolism of faba bean(Vicia faba L). J. Xichang. Agric.College,1999年,13(1),独着。
13、Effects of acclerated aging in storage on soybean quality and seedling growth,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oybe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 (Ispuc-III),2000年,独着。
14、微量元素对蚕豆的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年,20(6),署名第一。
15、微肥对蚕豆产量的影响,四川农业科技,1984(4),署名第一。
16、蚕豆的生育特点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四川农业科技,1985(4),署名第一。
17、蚕豆高产生长规律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四川作物,1985(2),署名第一。
18、钼磷钾协同提高蚕豆产量的生理学基础初探,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年,21(5),署名第一。
19、改变源—库比率对蚕豆花荚脱落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21(1),独着。
20、蚕豆净同化率(NAR)与种植密度的关系,耕作与栽培,1986(3),署名第一。
21、硬粒小麦种子萌发生理初报,种子,1986(4),独着。
22、高产蚕豆主要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四川农业学报,1987年,2(4),独着。
23、蚕豆象对蚕豆种子萌发、 幼苗抗寒及其产量的影响,种子,1987(1),独着。
24、蚕豆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和去叶后的光合补偿作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23(1),独着。
25、不同光强对蚕豆固氮和糖分布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23(3),独着。
26、高产蚕豆的生长特征及其栽培技术的经济评价,耕作与栽培,1987(6),独着。
27、源—库比率对蚕豆营养生长和衰老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年,24(2),独着。
28、不同蚕豆品种对光照时间的反应,种子,1988(2),独着。
29、蚕豆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8(6),署名第一。
30、遮光对蚕豆花荚形成和脱落的影响,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年,13(2),独着。
31、高产蚕豆营养特性和群体结构与光能的分布,四川省农作物青年科技优秀论文汇编,1988年,独着。
32、不同光照强度下大豆产量和产量结构分析,大豆科学,19887(2),独着。
33、蚕豆的生产和科研现状,世界农业,1989(11),独着。
34、模拟酸雨对烟草细胞透性和化学成分及产量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1989年,8(1),独着。
35、安宁河中下游农田种植模式与资源利用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89年,5(4),独着。
36、浅谈作物的最大生产力和实际生产力,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年,25(6),独着。
37、世界蚕豆生产和研究概述,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0(2),独着。
38、水分亏缺对蚕豆光合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0年,14(3),独着。
39、开花、结荚期水份协迫对蚕豆的生理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26(1),独着。
40、赤霉素和其他生长剂对蚕豆产量的协同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26(4),独着。
41、蚕豆病害研究简介,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1990(3),独着。
42、德昌粮菜四熟模式效益和能量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0年,6(2),独着。
43、间作大豆的竞争性分析,大豆科学,1990年,9(1),独着。
44、安宁河中下游区蔗田间作经济和生态效益初步研究,四川甘蔗,1990(1),独着。
45、土壤水份胁迫对蚕豆养分吸收的影响,土壤肥料,1991(1),独着。
46、模糊隶属法在蚕豆生理生态抗旱鉴定中的作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1(2),独着。
47、安宁河流域的光温水资源及其生产力潜力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1年,7(1),独着。
48、高原梗稻光合生理生态的梯度变化,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6年,15(1),独着。
49、高原梗稻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年,27(3),独着。
50、安宁河中下游甘蔗叶面积与光能分布动态,四川甘蔗,1991(2),独着。
51、蚕豆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四川卫星会议论文集,1995年,独着。
52、环境因素变化对蚕豆籽粒充实特性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1994年,7(2),独着。
53、论提高蚕豆产量的生态生理基础,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论文集,1993年,独着。
54、蚕豆碳氮含量变化与幼蕾、 花荚脱落的关系,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年,28(2),独着。
55、秋作的资源及效益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8(4),独着。
656、蚕豆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的选择,作物育种探索论文集,1992年,独着。
57、蚕豆茎杆和荚果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年,29(11),独着。
58、高原梗稻温光生态特性的梯度变化,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8(4),独着。
59、作物高产高效种植的功能目标技术调整,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9(2),独着。
60、安宁河流域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资源利用,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9(2),独着。
61、不同部位花朵对蚕豆花脱落和产量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年,30(3),独着。
62、植物激素在蚕豆上的研究与应用,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1994(3),独着。
63、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全国第二届青年农学学术年会论文集,1995年,独着。
64、攀西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1995国际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独着。
65、安宁河区作物生产潜力及其挖掘措施,四川省山地丘陵立体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独着。
66、中低产地玉米专用肥增产增收效益分析,耕作与栽培,1995(6),独着。
6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必须实行保护和支持,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1),独着。
68、山地立体农业的种植技术调控机制与技术选择,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2),独着。
69、确立三层次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3),独着。
70、遮阴对蚕豆产量及根瘤生长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10(1),独着。
71、间作大豆高产栽培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初探,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11(4),独着。
72、作物逆境和抗逆性与应用,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2(1),独着。
73、攀西地区野生番石榴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利用,1999年,15(5),署名第二。
74、攀西野生番石榴自然繁殖特性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1),署名第二。
75、激光辐射洋葱种子的生物学效应初探,激光生物学报,1999年,8(1),署名第四。
76、洋葱性状的回归分析,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3),署名第二。
77、蚕豆新品种凉胡5号选育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2),独着。
78、作物逆境和抗逆性,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1),独着。
79、玉米亩产超1000kg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4),署名第二。
80、贮藏期间加速老化对大豆品质和个体发育的影响,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1),独着。
81、高梁高产配套技术试验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2),署名第三。
82、蚕豆新品种“凉胡6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3),独着。
83、环境因素对蚕豆花荚形成和脱落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19(4),独着。
84、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2(12),署名第一。
85、应对入世挑战寻求对策措施,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6(2),独着。
86、中国大豆食疗的历史发展和疗效特点,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1),独着。
87、民族地区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实施学分制方案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3(8),署名第一。
88、攀西黄皮洋葱品种的筛选初报,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3),署名第二。
89、葛藤的繁殖方法及栽培技术,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4),署名第二。
90、中国葛藤种质资源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林业科技,2004年,29(4),署名第二。
91、攀西野生葛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4(6),署名第二。
92、葛藤的饲用价值及其在攀西地区畜牧业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21(1),署名第二。
93、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真抓实干,把西昌学院建成知名的本科院校,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7(1),独着。
94、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1),独着。
95、蚕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2),独着。
96、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迎接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7(2),独着。
97、Co-v射线辐照剂量对蚕豆诱变效应的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23(4),署名第二。
98、漆树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栽培要点,中国林副产品,2005(5),署名第二。
99、番石榴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林副产品,2005(6),署名第二。
100、美国和加拿大大学管理特点、挑战及启示,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3),独着。
101、番石榴变异类型在攀西地区的发现及其意义,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3),署名第二。
102、不同生态区蚕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署名第一。
103、西昌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背景和特色,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1),独着。
104、光照、温度和水分对野生荞麦光合速率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2),署名第一。
105、试论立体农业的能量利用和物质循环,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4),独着。
106、小豆新品系“XH995”多点试验产量稳定性分析,杂粮作物,2006年,26(3),署名第三。
107、四川省凉山州野生荞麦资源的特征和地理分布研究,作物杂志,2006年,(5),署名第二。
108、芸豆花荚期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15(5),署名第二。
109、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8(4),独着。
110、试论立体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独着。
111、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确保本科教学质量,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独着。
112、管理无小事,细节是成功,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独着。
113、中国四川荞麦属(蓼科)新种—花叶野荞麦,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署名第一。
114、关键在于抓落实,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独着。
115、不同生态区蚕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攀西地区增粮增收关键技术研究》,2007,署名第一。
116、凉山野生荞麦资源的特性与地理分布研究,成都大学学报,2007,27(2),署名第二。
117、四川凉山地区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和主要分布中心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署名第二。
118、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s of There New Species of the Fagopyrum (Polygonaceae) in Panxi Area of Sichuan.China. Advances in Buckwheat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WAFU),2007,署名第二。
119、Variet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Buckwheat Cultivars in Canada and Japan in the Long-day Condition before Flowering Followed by the Short-day Cond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WAFU),2007,署名第三。
120、攀枝花市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考察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7,(9),署名第二。

‘肆’ 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与作用论文

黄豆既可以做菜,也可以加工成豆腐、豆浆、豉油等。黄豆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吃黄豆能健脾利湿、益血补虚、解毒等。
黄豆的功效与作用
黄豆富含异黄酮,可断绝癌细胞营养供应,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可以美容等。黄豆内含亚油酸,能促进儿童神经发育。黄豆可以加工成豆腐、豆浆、豉油或者腐乳。
黄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湿,益血补虚,解毒。可用于脾虚气弱、消瘦少食、贫血、营养不良、湿痹拘挛、水肿、小便不利、寻常疣等
黄豆的功效与作用
具体有以下9点。
1、提升免疫
大豆含植物性蛋白质,有“植物肉”的美称。人体如果缺少蛋白质,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容易疲劳的症状。吃黄豆补蛋白,可避免吃肉胆固醇升高的问题。
2、让头脑聪明
黄豆富含大豆卵磷脂,它是大脑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多吃黄豆有助预防老年痴呆症。此外,大豆卵磷脂中的甾醇,有助于增加神经机能和活力。
3、强健器官
大豆卵磷脂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强健人体各组织器官。另外,它可以降低胆固醇,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硬化。
4、提高精力
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还有助于缓解沮丧、抑郁的情绪。
5、美白护肤
黄豆富含大豆异黄酮,这种植物雌激素能改善皮肤衰老,还能缓解更年期症状。此外,日本研究人员发现,黄豆中含有的亚油酸可以有效阻止皮肤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
6、预防癌症
大豆含有蛋白酶抑制素,美国纽约大学研究员实验发现,它可以抑制多种癌症,对乳腺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
7、阻止氧化
黄豆中的大豆皂苷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它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强人体免疫机能。
8、降低血脂
大豆中的植物固醇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它在肠道内可与胆固醇竞争,减少胆固醇吸收。在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坏胆固醇”的同时,不影响血液中的“好胆固醇”,有很好的降脂效果。
9、辅助降压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中,摄入的钠过多,而钾过少。摄入高钾食物,可以促使体内过多的钠盐排出,有辅助降压的效果。黄豆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每100克黄豆含钾量高达1503毫克。高血压患者常吃黄豆,对及时补充体内钾元素很有帮助。
黄豆营养成分极高,每100克黄豆就含有以下多种营养素:
营养素名称 含量 营养素名称 含量 营养素名称 含量 热量 359.00(千卡) 蛋白质 35.00(克) 脂肪 16.00(克) 碳水化合物 34.20(克) 膳食纤维 15.50(克) 维生素A 37.00(微克) 胡萝卜素 220.00(微克) 维生素B1 0.41(毫克) 维生素B2 0.20(毫克) 维生素B6 0.46(毫克) 叶酸 181.10(微克) 维生素E 18.90(毫克) 钙 191.00(毫克) 磷 465.00(毫克) 钾 1503.00(毫克) 水 9.20(克) 镁 199.00(毫克) 铁 8.20(毫克)

黄豆的的适用人群
【宜食人群】
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癌症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此外,黄豆适宜煮熟后食用,尤其适宜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时期食用。
【禁忌事项】
1、黄豆性偏寒,胃寒者和易腹泻、腹胀、脾虚者以及常出现遗精的肾亏者不宜多食。
2、黄豆不可生吃,有毒。食用了不完全熟的豆浆可能出现包括涨肚、拉肚子、呕吐、发烧等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中毒症状。因此,黄豆要煮开七次(或开后再煮15分钟左右)才为安全食用,豆浆机打好的豆浆最好在锅上加热煮沸。
中毒成分及机理:生大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机体后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伍’ 种植大豆的时候,提高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作物不适合连续作物,大豆也是如此。以前很多农民朋友有过种植树桩的经验,这很容易发生病虫害现象。因为大豆根分泌物对下一个树桩豆有毒性作用,导致大豆大量减少。那么,哪些地块适合种植大豆呢?玉米地、甜菜地等都适合种植大豆。与此同时,大豆种植一般最适合用沙壤土或黏土。通风不好的黏土会影响大豆的产量,所以选择地块很重要。

大豆播种太密,水分温度适中,植物长得好。为了争取阳光,所有的营养都分配到增长点。大豆田太痒,通风不好,营养增长可能远远超过生殖增长。豆类植物枝叶繁茂,植物又高又细,植物开花,荚少,进入北阿尔吉的大豆被田太隐蔽,通风不畅,光合物豆荚分配少,遇到风雨容易倒等原因,导致豆粒不饱满,产量低。进入开花期的大豆需要一定的水分,对弟子长豆进行适当的水分调节,可以起到促进开花坐果的作用。这是正常植物在太干燥的情况下影响开花水分,大豆开花后进入鼓里的时期,也是大豆需要水的最重要时期。水分供应的充足性将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表明大豆豆荚少,产量低。

‘陆’ 制定一个大豆的储存方案,以避免微生物的感染。并说明理由。 急求!!!

大豆的储藏方法
①充分干燥:大豆脱粒后要抓紧整晒,降低水分。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得超过13%,含水量再高,就容易霉变。
②适时通风:新入库的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加之后熟作用,呼吸旺盛,大豆堆内湿热积聚较多,同时正值气温下降季节,极易产生结露现象。因此,大豆入库3—4周左右,应及时通风,散显散热,以增强大豆的耐藏性。
③低温密闭:在严冬季节将大豆进行冷冻,采用低温密闭储藏,既可以隔绝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和害虫感染,又能防止浸油、赤变,有利于保持大豆的品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柒’ 大豆倒伏会不会影响产量怎样防止大豆倒伏

大豆倒伏会不会影响产量?怎样防止大豆倒伏?

一、大豆倒伏减产情况。
可以肯定的说,大豆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大豆一旦发生倒伏,形成产量困难,粒小、粒少,有的籽粒和“辣椒籽”一样,减产严重,一般情况下可减产20~30%,严重的可达到50%以上,甚至更多,所以在生产中一定要严防倒伏,避免损失。

一、大豆倒伏减产情况。

总之,造成大豆倒伏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单一原因或几个因素叠加,所以要综合考量,对症下药。
以上为个人观点,难免偏颇,如有不妥请多谅解。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请点击文章上方关注本号!

总之,造成大豆倒伏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单一原因或几个因素叠加,所以要综合考量,对症下药。

‘捌’ 大豆品种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有何影响

有影响
正常大豆分离蛋白从黄豆中提取,还可以从以下食物中提取

(1)黑大豆。为我国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是植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糖类和脂肪含量亦较高,并含一定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大豆黄酮甙、染料木素、大豆皂醇、胆碱、叶酸、亚叶酸、泛酸、生物素、唾液酸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内的代谢都起重要作用。
(2)绿豆。绿豆的营养价值很高,为我国人民广为食用的主要食品原料之一,可煮粥,做糕饼、粉丝等,亦可发成豆芽。绿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而脂肪含量甚少,蛋白质主要为球蛋白,含有蛋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等;磷脂中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酸等,这些成分是机体许多重要器官必需的营养物质;还含有少量钙、铁、磷和胡萝卜素、维生素B,、硫胺素、烟酸等。
(3)赤豆。赤豆虽蛋白质含量不及黑豆、黄豆,但无机盐含量均高于黑豆、黄豆,故营养价值亦不可忽视。还含有较多磷、钾、镁、钙、铁,还含有硫胺素、维生素B、维生素C、烟酸、三萜皂甙等人体所需物质。
(4)蚕豆。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仅次于黑豆、大豆,糖类仅次于绿豆、赤豆,还含有磷脂、胆碱、葫芦巴碱、烟酸、呱啶酸一2、维生素B1、维生索B2、钙、铁等。蚕豆含有种巢菜碱甙,对此有敏者食后即可引起溶血而发生蚕豆黄病,在食后l~4天出现发热、头痛、腹痛、呕吐,随之皮肤发黄,小便呈棕红色,全身乏力,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此病多见于生食者和小孩。如果先煎,去水后煮、炒食或经多次浸泡后再煮食,可避免此病。由于其性壅滞,过食易损伤脾胃,令人腹胀,故进食应适量。

‘玖’ 求一篇5000字左右的于食品有关的论文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
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
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
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
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
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
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
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
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
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
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
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
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
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
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
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
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
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
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
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
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
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
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
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
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
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
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
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
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
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
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
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
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
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
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
(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
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
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
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
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
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
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
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
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拾’ 丁振麟的探讨大豆

丁振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早年在大豆和杂粮作物的遗传育种方面做过一些有成效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撰写过《玉米田间技术之研究》、《近代玉米育种法》、《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遗传研究》等文章。其中《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遗传研究》一文是他留美前在云南大学农学院进行7年研究的总结,1944年曾发表在中华农学会第25届年会论文集上;后经进一步整理,重新刊登于1946年《美国农艺学会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农业科技人士的重视。该论文荣获中央研究院1947—1948年度科学论文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很重视生态研究。50—60年代,他广泛收集全国各区的大豆品种,分别在有代表性的地点试验,研究我国大豆不同基因型的气候适应性规律,1959年发表了《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嗣后又在不同纬度地区选点试验,研究大豆蛋白质、油分和碘价的变化规律,于1965年发表了《气候条件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对指导大豆科研和生产者正确进行大豆引种和提高大豆的品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丁振麟还指导他的研究生收集全国各省不同大麦基因型的品种3000余个进行大麦生态研究,并据此初步划分出我国大麦的生态区域,发表了《我国大麦区域的初步划分》的论文。这篇论文不仅成了我国大麦引种栽培的指南,而且为深入研究大麦生态区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1965年后的十余年,丁振麟担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身处逆境,但仍然凭借其通晓英、日、德、俄等多国文字的深厚功底,孜孜不倦地从事编译工作。经他组织科技人员编译的《作物产量形成与高产理论论文集》,1965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由他负责主编、定稿的《浙江农业科学论文集》,1980年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这两本文集都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较大的实用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虽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但缺乏农业科学知识。丁振麟一方面鼓励教师编写通俗的农业科技读物,一方面自己也在百忙中编写了《大豆的种法》、《玉米的种法》和《甘薯的种法》等小册子,并主编了《农业生产技术问答》一书。他还经常为《浙江日报》的“科学生活”副刊撰写文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