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都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
4、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1)长时记忆存储的检索方法扩展阅读: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与长时记忆一样,也有编码、贮存和提取三个时相。其特点是:
(1)编码虽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多种形式。但以言语听觉的最为突出;
(2)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个信息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其保持时间约为 15 至 30 秒。
‘贰’ 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朋友我建议你去学习学习《心理学》:关于记忆它都有很详细的描述和方法介绍……
1、记忆三个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记忆三个系统分别是:A、一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可分为图像记忆与声像记忆。特点:a、感觉记忆是对外界信息的直接编码,是外界刺激的真实模写或副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b、感觉记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登记下来,保持时间非常短暂。c、感觉记忆的容量一般在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d、在感觉器官中储存的信息经注意、编码后进入短时记忆,不被注意的则自动消退。二是,短时记忆,特点:a、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两种: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编码过渡。b、在适时记忆中,可以存贮的信息量是7+(-)2个组块。c、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对短期记忆的检索是一个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d、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干扰信息引起的。复述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记忆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三是,长时记忆,特点:a、长时记忆的编码就是把信息纳入已民用工业的知识框架。编码形式主要有:第一种,语义关系编码。第二种,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第三种,进行主观组织。b、长时记忆的存储:保持时间长,可以是终生,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可以达到5万到10万个组块,甚至无限。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信息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还会随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发生记忆扭曲,使得内容更简约、更完整和更突出。c、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方式:再认和回忆。B、它们之间的关系:a、感觉记忆是当感觉刺激停止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一站,是记忆系统在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b、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一分种左右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过渡。c、长时记忆是存储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生的记忆,从理论上说长时记忆可以是永久存在的。
2、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组块的规律来增加记忆容量。
组块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形成的单位。组块的大小是可变的,人们通过经验的帮助,可以把小组块组成大组块,提高记忆的容量。根据个人的经验可以将孤立的项目尽量连接成较大的组块,单一组块的“体积”越大,能够立刻记住的内容越多。例如:记数字184019491998,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历史知识把它分为3个年代,即1840、1949、1998,原来的12个数字就变成了3个组块,一下子就记住了。
‘叁’ 信息在长期记忆中的两种储存方式是有几种
遗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顺行性遗忘,另一种是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主要是大脑对今后发生的事情很难形成或者不能形成新的记忆,但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包括儿时的记忆等。而逆行性遗忘是对过去的事情遗忘了,新的记忆还是能够形成。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病变时,有可能造成失忆。
逆行性遗忘一种记忆障碍,主要特征为不能提取先前的长时记忆内容,通常是从障碍发生后回溯一段特殊的时间。在逆行性遗忘的情况下,一般没有或很少又短时记忆的破坏;而个体在遗忘发生之后,也能建立新的长时记忆。通常,个体不会失落此前所有的人生记忆,丢失的记忆长度一般在时间上回溯到几分钟或数天。
顺行性遗忘,一种记忆障碍或记忆异常,主要特征为不能在长时记忆中进行新信息的存储和提取顺行性遗忘通常不会影响到人们获得程序性记忆的能力,但是会破坏人们形成新的长时情节记忆的能力。因此,顺行性遗忘患者所体验到的LTM使用困难,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某些类型的长时记忆受到了影响,而另一些没有。
‘肆’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这两种形式提取信息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即依靠一定的线索和选择一定的中介。在这方面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搜寻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是根据信息的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起来,回忆出有关的项目;另一种是重建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存储起来的不是成熟的记忆,而是一些元素或成分,回忆就是把过去认知成分汇集成完整的事物。人们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适合于不同的编码方式。搜寻理论可能适合于表象记忆,重建理论则适合于言语记忆。
关于长时记忆中的遗忘,艾宾浩斯对随时间进展所引起的保持丧失的现象作了数量化研究。中国心理学家陆志韦等人发现:刚学完不能及时回忆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记忆中又呈现出来了。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恢复。因此人们认为长时记忆的遗忘,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在机制上有所不同,可能不是痕迹消退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使信息提取发生了困难。
‘伍’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的时间各是多少
(1)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3)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瞬时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未被注意的信息,转瞬即逝。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换: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复述,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又会被提取出来,进入到短时记忆中。
记忆编码
瞬时记忆:是最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其编码形式主要依靠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可以理解为信息尚未经过任何的心理加工,只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主要通过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进行编码,所以其编码方式主要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短时记忆:波斯纳及康拉德的实验研究证明,视觉编码和言语听觉编码的方式存在,并验证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会逐渐向听觉形式过度,所以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为言语听觉编码。
长时记忆:其信息编码需要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将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主要为意义编码,包括表象和语义两种形式。
‘陆’ 江苏自考心理健康教育本科《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28665认知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认知心理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不考英语者的换考课程,是探索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两大学术流派,并成为发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认知心理学》共分为12章。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主要实验以及重要成果。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心理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当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课题。与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学术观点和学科基础,特别对于人类认知心理的系统特征和计算机模拟模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描述。
(二)考核知识点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起源
3.信息加工系统
4.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考核要求
1.、识记: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涵义、研究范围、发展历史;信息加工理论、信息装置、信息编码、通道容量。
2、领会: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符号操作系统的功能;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联结主义范式;通用问题解决程序;记忆程序;联想记忆;适应性控制;联结主义理论模型;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 认知心理研究方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针对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特别是新近的认知研究技术也有所涉及。
(二)考核知识点
1、抽象分析方法
2、计算机模拟方法
3、流程图式研究
4、信息加工流程模式
5、口语报告法
6、反应时测量法
7、内隐联想测验方法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口语报告法、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反应时测量法
2、领会:抽象分析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 流程图式研究;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
第三章 感知觉
(一)课程内容
本章将认知的起源和信息敬爱共作为讨论问题的中心,将经典的测验方法和现代的感知信息加工研究技术融合,特别是运用信息加工原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模式识别理论,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
1、感觉信息加工
2、感觉测量
3、知觉信息加工
4、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5、模式识别
6、模式识别理论
(三)考核要求
1、识记:模板说、数据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感觉信息加工、原型说;特征分析说、整体加工、局部加工、系列加工、并行加工、多次定向选择和抽取特征、结构优势效应。
2、领会:信号检测理论;知觉信息加工过程;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理论。
第四章 注意
(一)课程内容
本章侧重于研究信息加工的注意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注意理论、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以及注意理论的应用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特征
3、注意的认知理论
4、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5、注意的应用
(三)考核要求
1、识记:注意、过滤器模型、衰简器模型、认知资源的有效性。
2、领会: 注意的含义;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3、注意的应用。
第五章 瞬时记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从记忆的信息加工阶段理论出发,介绍了记忆的涵义、记忆的阶段、瞬时记忆的涵义,特别是关于视觉信息登记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1. 记忆的含义和阶段
2. 瞬时记忆及其特征
3、视觉信息记忆
4、视象记忆
5、视觉信息记忆登记过程
6、声象记忆及其研究
(三)考核要求
1、识记:记忆、瞬时记忆、视觉信息登记、声象记忆。
2、领会:记忆的含义和阶段;瞬时记忆及其特征;视觉信息记忆;视象记忆;视觉信息记忆登记过程;声象记忆及其研究。
第六章 短时记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记忆系统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和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整体。
(二)考核知识点
1、记忆的结构
2、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3、短时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5、短时记忆信息的储存
6、复述
7、工作记忆
8、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三)考核要求
1、识记:短时记忆、复述、听觉代码、视觉代码、短视记忆容量、平行扫描、完全系列扫描、工作记忆。
2、领会:记忆的结构;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短时记忆信息的储存;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记忆的双存储器模型。
第七章 长时记忆
(一)课程内容
本章着重介绍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长时记忆的涵义、信息编码方式长时记忆的储存以及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组织状态等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
1、长时记忆
2、长时记忆的体系
3、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
4、语义编码中的语义代码
5、表象编码中的表象代码
6、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7、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8、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9、长时记忆中信息状态的组织
(三)考核要求
1、识记:长时记忆、表象编码、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2、领会:长时记忆的体系;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语义编码中的语义代码;表象编码中的表象代码;长时记忆中信息状态的组织;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检索。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从信息加工理论介绍知识的建构和表征,特别是符号—网络模型及其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
1、知识的获得
2、知识的建构过程
3、知识的表征
4、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5、命题表征
6、图式
7、脚本
8、表象
9、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命题、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图式、脚本、表象、心理词典、语义启动、心理旋转。
2、领会:符号-网络模型;层次语义网络模型;原形模型;激活-扩散模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表征;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第九章 语言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语言的特征、语言和语言的特征、语言结构分析、人类语言获得、生成—转换语法、言语知觉、词汇理解、句子理解等,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
1、语言和语言的特征
2、语言结构分析
3、人类语言获得
4、生成—转换语法
5、言语知觉
6、词汇理解
7、句子理解
(三)考核要求
1、识记:语言、词汇理解、句子理解、言语知觉、。
2、领会:语句加工;语言的特征;语言结构分析;人类语言获得;生成—转换语法;言语知觉;句法建构的原则。
第十章 思维和推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思维的含义、思维语表象、概念形成、概念掌握、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语表象
3、概念形成
4、概念掌握
5、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三)考核要求
1、识记:思维、概念、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推理、。
2、领会:思维的含义;思维与表象;概念形成;概念掌握;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推理研究。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问题解决及其类型、问题解决的策略、专家知识的获得、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等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
1、问题解决及其类型
2、问题解决的策略
3、专家知识的获得
4、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三)考核要求
1、识记:问题、问题解决、算法、启发式、逆向搜索。
2、领会:问题解决及其类型;问题解决的策略;专家知识的获得;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第十二章 元认知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元认知的基本涵义、元认知的实质、元认知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认知发展等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
1、元认知的基本涵义
2、元认知的实质
3、元认知的成分
4、元认知知识
5、元认知体验
6、元认知技能
7、认知发展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元认知、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认知发展。
2、领会:元认知的基本涵义;元认知的实质;元认知的成分;元认知知识。
三、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程序性知识包括了:
a、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 b、思维技能和学习技能 c、发散技能和集合技能 d、特殊技能和一般技能
(2)模式识别中的衰减模型是
a、知觉选择模型 b、“全”或“无”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中枢能量分配模型
(二)填空题
(1)图式是内化了的有关__________的一种知识结构。
(2)原型是对某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____________内部表征。
(三)名词解释
(1)符号—网络模型
(2)概念驱动加工
(四)简答题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
(2)结构优势描述理论是什么?
(五)实验分析题
(1)分析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进行的内隐联想测验的设计和结果。
(2)分析斯卑林在1960年进行的部分报告法实验的设计和结果
(六)论述题
(1)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人的认知时强调哪些方面?
(2)人的短时记忆是怎样编码的?
四、考试须知
1、本课程考试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实验分析题、论述题。
2、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得携带教材和笔记,不需携带计算器。
3、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柒’ 陈述性记忆的长时记忆的检索
长时记忆的检索相当困难;检索出来的,自然是长时记忆的贮存,检索不到的,却未必不贮存于长时记忆之中。
长时记忆的检索往往是在一定题目或线索之后进行的。用来做为测量长时记忆用的题目或线索,称为检索指引(retrieval
cue)。根据检索指引,将编码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反应出来,其间经过的心理历程称为解码。
如小学生学生字“马,牛,羊”,学完以后测验,测验题是马牛羊的图画,要求在每个图画旁边写上汉字并注上拼音。在这里,图画是意码,也是检索指引,汉字是形码,拼音是音码,完成这个测验的过程就是解码。
检索指引的方式是影响解码过程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Tulving & Pearlstone (1966)让被试学习一个单词表,并宣布学习以后将以自由回忆的方式测验他们记住了多少单词。
单词是按意义分类排列的,如动物类、食品类、文具类等,只是不明确指出来,而是让被试自己去发现。
阅读之后,分两次测验,一次是分两组,一组的测验用纸上有类别提示,另一组的测验用纸上是空白的,没有任何提示。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显着优于第二组。第二次测验,两组测验用纸上都有类别提示。结果两组成绩没有显着差异。
说明事实上两组在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量,并无差异。首次测量时第一组成绩之所以较优,原因是试卷上加注的分类字样产生了检索指引效果,而第二组缺乏检索指引;第二次测验成绩无显着差异,是因为提供的检索指引相同。
‘捌’ 人类的记忆信息是如何存储在大脑中的
人类的记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的方法:
人脑的大脑皮层、小脑、海马体、杏仁核等等结构是有plasticity(可塑性)的,脑的可塑性简单说就是可以修改神经间的网络和单个神经的反应特性。经过修改的网络,每次有同样的输入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输出,这么一来,记忆就存在并且可以被调用了。于是自然界的事物被编码成神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在脑中被处理,这些信号被再度编码成为网络结构,形成短时或长时记忆。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记忆类型和时效,如杏仁核主要参与情绪的短期记忆,小脑参与肢体动作的短期及长期记忆。
人脑的记忆有三种形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一般是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存在的,只有通过注意才能被人所感知,变为短时记忆,不然就会被遗忘。
短时记忆的存在时间一般是4秒以内,也是以图像和声音为主,小部分为意义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被称为记忆广度,大小一般是7±2个,这是衡量一个人记忆好坏的一个指标。短时记忆要通过复述才能转为长时记忆,不然就会被遗忘。
长时记忆即所谓的永久记忆,广度无限,一般以意义记忆为主。它是可以被人脑所提取的记忆,一般遗忘的原因会是干扰或消退。由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克里斯·史密斯和拉里·史奎尔带领的一项新研究,现在提供证据表明,记忆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们在回忆它时是在何种程度上依赖于额叶皮层和海马的。换句话说,回忆在脑中的储存部位是依据记忆内容的时间长短而变的。
史密斯和史奎尔改进了他们的实验, 这样他们就能判定记忆时间的长短对问题编码和记忆的回忆丰富量各自的影响。组数据表明,当被试们自荐回想起以前的记忆时,内侧颞叶结构(海马和杏仁核)的活动也逐渐减少。这下降的活动对新闻事件发生了在12年内的记忆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当所要回忆的事件是发生在12年以前的话,大脑这些部位的活动就会处于一个高的活动水平。这些相反的活动模式在额叶,顶叶和颞叶外侧被观测到了:在这些领域的活动随着被要求回忆的新闻事件的年代久远增多,但在回忆更多最近发生的事件时仍然保持不变。
‘玖’ 长时记忆的四种表征形式
长时记忆的四种表征形式是言语编码、表象编码、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1、言语编码
言语编码是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以帮助记忆。
2、表象编码
表象编码是利用视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来帮助记忆。
3、情景记忆
景记忆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及这些事件的时空联系的信息。
4、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有关字词或其它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关内容。
简介: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
长时记忆能保持许多年甚至终身的永久性记忆。它的容量似乎无限,但也有人认为它的范围是5万到10万个组块。长时记忆的信息主要是对短时记忆内容加以复述而来的,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长时记忆
‘拾’ 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和建构的
第一章超级记忆的意义和用途略第二章ZYD记忆法的基本原理 一、记忆的关键——检索 检索,就是有目的地查询并提取所需要的记忆内容。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觉,它保留下来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星系经过复述编码,存入长时记忆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无论在瞬时记忆、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中、动都存在信息发生遗忘的可能性。用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遗忘的原因主要在于: (1)来自瞬时记忆的信息没有达到短时记忆效果就消失了; (2)达到短时记忆的星系没有经过复述和编码,因而未能达到长时记忆; (3)最主要的是,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被堵塞在一个回收困难的通道里,无法提取。 人们通常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储存,就是力争多记、记准、记牢,“记忆好”的标志是大脑能够装的多。因此很多人既希望自己脑子灵,又埋怨自己笨。其实,记忆的关键不在于储存,在于检索。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在于把事物装进大脑,而在于该取的时候取不取得出来。有的人抱怨自己记忆力差,就是认为自己的脑袋装不进东西去。这种想法是没有根据的。我们在前面(指第一章,我已删去)已经知道,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他有足够的容量容纳大量的知识。一些人记忆效率低,不是因为大脑装不下东西,而是“装”的方法不对头。有的人认为自己没记住是没能装进去,其实是装进去之后自己不能按需要提取出来。正如我们分析遗忘的原理所谈到的,即使是到达了长时的信息仍然有可能被“埋藏”而无法提取。其实,我们平常所认为的“没记住”或“忘记了”既不是没装进去,也不是“丢失了”。你想记住的东西还在你的大脑中,只不过你找不到他了。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考场上使劲想都想不出来的东西,一出考场却突然想出来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你大脑中的信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里。储存无规律,是许多人在记忆上事半功倍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脑之所以处理信息的效率非常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一切信息输入之后都必须经过编码才能储存。储蓄所为什么能迅速找到任何一个储户的底卡?这是因为储户的底卡是事先经过编码按照号码排列的。卡片盒就是储蓄所的“检索系统”。不少人在记忆的时候,只注意使劲往脑袋里塞,不考虑将来能不能顺利地找到,就像储蓄所不为用户设立卡片,不给底卡编码或者不按号码排列一样,记忆效率怎么高呢。 要提高检索效率,就要解决储存的规律性和有序性问题,就要按照有利于检索的方式进行储存.这就是"ZYD"记忆法所要解决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奇像”和“联想”两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就是为记忆对象建立卡片,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训练就是为记忆对象建立卡片,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提供给大家的奇像体系和编码程序将记忆对象编码和按号排列,从而达到将来检索的准确性和迅速性。“ZYD”记忆法的要决,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通常记忆的储存和检索方式。因此,它的优越性首先就表现在,它以人工的方法建立了一系列科学的检索系统,从而增加了记忆储存的利用率。其次,人们平时经常使用的机械记忆是递减运动,记忆后一项难度一致的内容比前一项内容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记忆出现了“抑制”。而“ZYD”记忆法的记忆速度是匀速的。如有十项难度一致的内容,有机械记忆法记忆第十项内容的时间就回比第一项多很多,而用ZYD记忆法来记忆,两者的时间几乎完全一样,从而大大减少了记忆的损耗。另外,一般机械记忆的内容不能太多,以七项左右为宜,而“ZYD”记忆法运用熟语来挂钩几乎不受限制,内容越多越能体现它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