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储容量和地址线、数据线的关系是什么
1、存储器
ⅠFlash ROM:SST39VF1601
数据位宽为16位(16根数据线);20根地址线;2M(1M*16bit)。
ⅡSDRAM:HY57V641620HG
数据位宽为16位(16根数据线);12根地址线(行地址选择线有12根,列地址选择线有8根(12根的低8根)),2根bank选择线,总共有22根有效地址线;8M(4bank*1M*16bit)。
2、CPU编址:以字节(8bit)为单位
存储器编址:以其位宽为单位,也就是说每个存储器地址下的数据位数为位宽。如
8K*12bit的存储器中的12就是存储器的位宽,指每个存储器地址下数据的位数。
这个12与地址线的多少无关,8K就是指有8K个不同的地址8K=8*1024=2^?2的多少次方等于8*1024就有多少根地址线,8=2^3,1024=2^10, 那么8K=2^13 ,存储器地址线就为13根。
3、存储容量计量单位的换算
1M(MB,mbyte)=2^10K(KB,kbyte)=2^20B(byte);
1Mb(Mbit)=2^10Kb(kbit)=2^20b(bit);
1字(Word)=2半字(half word)=4字节(B,byte)=4×8位(b,bit)。
4、关系的确立及举例
以上面的SST39VF1601为例,
存储容量2M=16Mbit=16*2^20bit,
地址线寻址范围:2^20*16bit(地址线根数20,位宽16)。
以上面的HY57V641620HG为例,
存储容量8M=8*8Mbit=64*2^20bit,
地址线寻址范围:2^22*16bit=64*2^20bit(地址线根数22,位宽16)。
总结:
存储器位宽表示每个地址下有多少位数据,与它的数据线根数相等;
存储器的地址线根数(N)决定了它的地址编号范围(2^N);
存储器的位宽与它的地址线根数是没有联系的;
而存储器容量是位宽与2^N的乘积,此处单位为bit。
2. 存储容量与计算机的地址线是什么关系
计算机的地址线与存储容量的关系是2的N次方关系
如32位操作系统,其最大寻址空间为2^32=4GB
所以在32位操作系统的电脑上你装个8G内存的话,
系统并不支持这么大的内存空间。
3. 某机存储容量为 2K×16,则该系统所需的地址线为多少根,数据线位数为多少根
地址线为11根,数据线位数为16根。
2K地址有2048个,是2的11次方;数据是16位的。寻址的存储单元也是1个字节,即8位,32位的字长共占4个存储单元,所以16M×32位共需67108864(64M)个存储单元,所以需要对67108864个单元寻址。
因此67108864个存储单元共需26根地址线,地址总线的宽度,指的就是地址总线的根数。
地址线的数量n满足:2^n>=存储容量的比特数,解出最小的n,即是地址线的数量。地址线是用来读取或写入数据的,所以数据线的数量,与存储单元的位数相同。
(3)存储容量与地址线根数之间的关系扩展阅读:
在大多数的微电脑中,可寻址的元件都是8位元的"字节"(所以"K"在这情况像相等于"KB"或kilobyte),有很多的电脑例子是以更大的资料区块当作他们实体上最小的可寻址元件,像是大型主机、超级电脑、以及某些工作站的CPU。
cpu在内存或硬盘里面寻找一个数据时,先通过地址线找到地址,然后再通过数据线将数据取出来。如果有32根.就可以访问2的32次方的空间,也就是4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