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存储粮食的文明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存储粮食的文明

发布时间: 2022-04-27 19:56:25

㈠ 古代国家是如何粮食储存的,一般是用什么方法存储粮食

古代粮仓,最代表性的是含嘉仓,利用温度较低,将干燥的粮食放入仓内储存。这个是国家粮库。
一般农户是瓮、瓦罐来储存粮食。富裕的有囤垛。地主或粮商是廒间存放。古代多以干燥、通风避光低温来储存粮食
用高温晾晒来杀虫

㈡ 河南发现的隋朝粮仓,仓内粮食为何千年不腐

河南发现隋朝粮仓,仓内粮食历经千年不腐,甚至还能发芽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是一个农业文明,所以在我们的古代对于粮食和土地是非常的重视的,所以我国家一直都有储存粮食的习惯,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保存稻谷了。


然后就是在存储方面,在放入粮食的时候,他会一层一层的隔着,而且中间会用草席进行分割,也防止了粮食发热的情况出现,也正是通过了这么多的保护措施,才保证了含嘉仓的粮食能够千年不腐,甚至还能发芽!

㈢ 在河南发现的隋唐粮仓,里面的粮食为何历经千年都不腐

我们国家不仅地大物博,人口也非常多,所以从古至今不管是什么朝代,我们国家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历史当中的各代王朝,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每一任的君王以及百姓,他们对土地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作为一个盛产粮食的大国,那么必定会有相对应的囤粮仓。我们国家的储存粮食技术,其实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那个时候还是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明,考古学家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在那个时期,我们国家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储存好的稻谷。而且在几千年就已经储存好的粮食,到今天挖掘出来它还没有显现出腐烂的迹象,看起来还是十分新鲜。



在将粮食放入粮仓之后,那时候的人们还会在仓窖上面种上一棵小树苗。当小树苗开始发黄的时候,人们就知道在仓窖中的粮食已经发热发芽了。正是这些在选址的位置上的科学研究,以及墙板的多层结构,使得含嘉仓能够在1000年当中将粮食很好地保存下来。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㈣ 古代国家是如何粮食储存的,一般是用什么方法存储粮食

古代余粮少,百姓难储存,也就是用布袋、瓮、瓦罐储存粮食。地主家多有粮食,有囤垛、粮仓。以干燥、通风为主。遇到储粮害虫感染,以晾晒为防治办法。
国库,出现了含嘉仓,在干燥、准低温的情况下,效果不错

㈤ 粮食的存储有什么学问(民间和官方)

在我国,目前主要的储备粮有三种,分别是小麦,玉米和稻谷。粮库主要储存原粮,就是直接收获后得到的粮食形态。原粮经过加工后成为成品粮,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的大米,面粉,玉米面等。

要了解储存期间粮食的变化情况我们首先要知道粮堆的组成成分,整个粮堆我们称为粮堆生态系统,其中包括粮食,微生物,昆虫,杂质等。其中粮食,微生物和昆虫是有活力的生命体,是要进行呼吸作用以维持其活力,呼吸意味着物质的消耗,能量的产生和水分的转移,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出现粮堆内部某点的粮温异常升高,粮食水分的升高,最终会引起粮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引起霉变等坏粮情况。

不管是哪种粮食,都要加强日常管理,同时运用相应的储粮技术以达到粮食在储存期间的安全。

粮食在储存期间的品质变化是不可逆的,我们只能延缓这种变化。局部发热,霉变也是常见现象,只要及时处理就不会影响粮食的加工和食用品质,所以不要恐慌,更不要相信片面的图片,视频等不完整的信息。因为毕竟大部分网红只是蹭热度罢了,真正的专业知识很少掌握甚至是一窍不通。

㈥ 家庭储存粮食的方法

(1)热入仓密闭方法。小麦趁热入仓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选择晴朗、气温高的天气,将小麦温晒到50℃左右,保持2小时高温,水分降到12.5%以下,于下午3点前后聚堆,趁热入仓,散堆压紧,整仓密闭,使粮温在46℃左右保持7~10天,不仅可以杀虫,还能促进后熟,缩短后熟期。此后,粮温逐渐下降与仓温平衡,转入正常密闭贮藏。
(2)缺氧贮藏。是将小麦用聚氯乙烯薄膜密封起来,利用小麦和其中的害虫、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使麦堆内的氧气逐渐减少,最后使害虫窒息而死亡。低氧还可减缓小麦陈化速度,对小麦有保鲜作用。缺氧贮藏所用的薄膜厚度一般是0.2~0.3毫米,可制成帐幕式,把粮堆六面密封起来。如数量少,可制成薄膜袋。薄膜之间用电烙铁热封或用聚氯乙烯黏合剂(聚氯乙烯溶于环己酮中)黏合,严防脱裂漏气。薄膜用量约为每1000千克小麦0.6~1千克。一般经密封贮藏10天后,氧气含量降到1%以下,害虫死亡率可达100%。缺氧贮藏的杀虫效果主要取决于降氧速度,对水分含量过低的小麦,则由于呼吸强度低,降氧速度过慢,效果欠理想。因此,本方法比较适于半安全水分(12.6%~13.5%)的小麦。对干燥的小麦,或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可采用辅助降氧法加快降氧。方法为按每1000千克小麦3千克的比例,称取新鲜树叶,用薄膜袋密封,留一开口,焊以塑料管,与密闭的麦堆联通,或直接以敞口袋盛装放入麦堆。利用新鲜树叶耗氧能力大大强于小麦的特点,加快麦堆的降氧速度。达到降氧目的后取出树叶,使麦堆继续保持密闭缺氧状态。
(3)低温密闭方法。将小麦在秋凉以后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充分散热,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持低温状态。低温贮藏是小麦长期安全贮藏的基本方法,对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品质是有益的。
(4)冷冻贮藏法。利用冬季严寒低温干燥的天气,进行翻仓、除杂、冷冻,将麦温降到0℃以下,而后密闭,对于消灭麦堆中的越冬害虫,有较好的效果。低温密闭可以长期贮藏,但要严防与湿热气流接触,以免造成麦堆表层结露。

㈦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古人是如何保存粮食的

01、仓窖法

一般会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储存,比如说可以使用地窖来储存粮食,也可以使用一些仓库来储存粮食。当然了,这种方法一般都是用于储藏量比较大的粮食或者是蔬菜,如果是量比较少,那就有一些杀鸡用牛刀了。北方的土比较的厚,而气候又比较的干燥,所以一般会采用地窖来进行储存。而南方的雨水量比较的充足,所以通常会在地面上建造一些仓库来储存粮食和蔬菜。

04、腌制法

这种方法应该是比较普遍的,一直到现在依旧有很多的人在使用。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一些盐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材料,对于食物和蔬菜进行腌制加工,经过加工以后,这些食物往往可以存放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的原理就是通过食盐可以降低食物当中的水分,这样就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这种方法通常只对一些蔬菜和肉类的食物有效,这也算是这种方法的一个局限性。

㈧ 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储备惊人,为何粮食保存千年不腐还能发芽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宋代《游山西村》

从古至今,在中国人的日常习惯中,屯粮似乎一直是一件可以给人极大安全感的事情。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里,食物就是天,吃饱就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即使在当今社会,中国人的“好吃”也是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名气的。家中有喜事需要做一桌好饭宴请宾客,家中有丧事,更要聚集亲朋好友共同悼念。无论是中秋节,元宵节还是春节,为了庆祝或是纪念不同的节日,中国人民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特色的小吃。可以说,中国人彻底将“没有什么是吃一顿解决不了的”贯彻融合在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

现如今我们再回顾千年前传统的种植方式,很轻易的就可以发现,古代的低效率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的。农业极易受环境以及天气因素影响,但凡遇上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很有可能就会导致颗粒无收。而粮食产量过低所导致的后果也不言而喻,百姓饥寒交迫,怨声载道,甚至会因此产生暴动。在我国洛阳地区就曾出土过一个隋唐粮仓,这个粮仓的储备量惊人,保存了上千年都并未腐烂,甚至还能发芽。

粮仓虽小,至关重要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储存粮食都是一个国家管理方式中的一环。可以说粮食的储备量就事关着国家发展的稳定性以及百姓的幸福度。特别是在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古代,他们仍然使用冷兵器的军事手段,靠着近身肉搏的战斗方式。因此,没有什么比让将士以及百姓吃饱穿暖更为重要的事情了。然而,古代的农耕工具十分有限,也未曾拥有现代化机械作业手段,想要靠借外力提高粮食产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能影响粮食产量的唯一因素就是当年天公是否作美。

因此,在粮食产量还不错的一些年份中储存粮食叫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如果恰逢丰年,全国各地粮食产量都属于比较不错的水平时,朝廷就会派遣官府人员在各地收缴粮食税,将全国各地产量剩余的五谷杂粮存放入粮仓,进行统一储存。待到赶上灾年之时,如果粮食的产量不足以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朝廷就会下令让各地官府开仓放粮,将往年存储的粮食贴补给百姓。

其实关于这种储存粮食以及开仓放粮的调节手段我们并不陌生,大概就类似于现代社会中我国政府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由于这是古代我国人民处理粮食应急问题普遍以及最佳的手段,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使用粮仓储存粮食这个手段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而封建社会粮仓技术的巅峰时期,大约可以追溯到隋唐。

在隋朝建立之前,受南北朝统治的我国疆土以及百姓常年遭受着战乱之苦。在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后,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由于战火蔓延到了我国土地的每一寸角落,普通农民传统且安稳的农耕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连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已经成了问题,更不要说是继续日复一日地进行农耕,以保证粮食产量与从前无二了。

在南北朝末期,我国各个地区随处可见流离失所的灾民,他们中很多就饿死在了流浪的路上。在举国上下一片荒凉、人心惶惶之时,百姓们迫切地需要恢复安稳的生活。因此,一个懂得体恤民生、励精图治的统治者就变得极其重要。

只有将国家恢复了基本的稳定,让百姓重新回归到安稳的农耕生活中,让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吃饱饭,才能结束这样恐慌的时代。因此,当隋文帝接管了这个国家的统治大权后,他就一直致力于休养生息、恢复农业、保障民生、稳定社会。在隋文帝的大力推广下,我国在农耕技术上产生了巨大的突破。此外,她还竭力鼓励各地农民开垦荒地,提高农耕面积,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在如此的累积下,我国又建立了很多粮仓。待到隋炀帝登基之时,我国粮食产量渐入佳境,也产生了规模更大的粮仓。这其中最着名的一个就是含嘉仓。

天下第一仓

隋炀帝继位后,下令修建含嘉仓。这个粮仓先后花费了十余年才建造完成,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含嘉仓的建设使我国粮仓技术达到了又一个巅峰。这个粮仓修建于洛阳,储存量达580万石,可以用作关东与关中的粮食中转站,对我国粮食储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即使规模稍大也无妨。由于含嘉仓规模庞大、意味深远,后世也将这里称为“粮食之城”。直到宋朝灭亡后,含嘉仓才慢慢失去了它的作用,走向了没落。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我国考古学家无意中发现了含嘉仓的遗址,让这座天下第一仓得以重见光明。经过我国考古学家勘察,含嘉仓内一共有400多个仓窑,总容量高达250多吨。此外,专家还在仓窑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谷物颗粒,并且经过专家的再次培育,这些谷物甚至竟然依旧可以再次生根发芽。

千年谷物发芽的原因

经过专家们坚持不懈的考察与钻研,我国专家最终成功找到了这些保存千年的谷物依旧保存完好的奥秘。首先,这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选址。众所周知,一个合格的粮仓必须具备良好的防水能力,否则储存的粮食很容易腐烂、发霉。含嘉仓选址的地理位置很高,可以保证其长期远离地下水。因此,储存在这里的粮食非常不容易受潮。其次,含嘉仓有着其独特的建造方式,为了进一步巩固其防水能力,在建造之初时,工人会用火烤干周围的窑土,以此来隔绝湿气。

此外,建造者还在含嘉仓的底层铺盖了很多草木灰。可以说是采取了双重防潮措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粮食的种植与存储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至关重要的。从古至今,种植技术的演变与不断的完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了更强大的未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是我们人人都应该做到的责任与义务!

㈨ 古人怎样储存食物

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农耕和驯养动物之后,吃不完的食物越来越多,怎样保存食物成了一个难题。在冬季,食物保存的时间长一些,但到了夏天,吃不完的食物很快就会腐烂。一开始,人们把粮食储藏到陶器中,后来人们发现将粮食储藏在地下能够保存更久。

点击查看更多《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㈩ 从古至今储藏食物的方式

一、古人粮食存储方式

古人粮食储存方式一般分为两类:第一是地面粮仓,第二是地下储粮。

据史料记载,西周的陇东粮仓的储粮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筑在地面上,粮仓的形状有方形和圆形。另一类是窑洞储粮,有对窑洞作一些处理,直接堆放在地下的,也有在窑洞里围成芦苇编成的席囤储粮食的。

其中,最常见的地面藏粮方法。仓贮是古代常见的地面藏粮方法,因此粮仓也是古代储存粮食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的粮仓种类很多。知名的有西周的陇东粮仓和隋代的含嘉仓。

除西周时期的陇东粮仓,被世人熟知的“天下粮仓”是隋代的含嘉仓。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并在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让含嘉仓享誉世界的是其独一无二的储粮方式,考古工作者们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了满满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含嘉仓当时的粮窖工艺是这样的:挖好窖坑后,首先要用火烘干,然后把草木灰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一层席子,窖壁也照此办理,这种“席子夹糠”法,可以使粮窖隔湿保温,犹如一个巨大的保温瓶,而且,封存粮食都在冬季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粮食不易发热、发芽,不易腐烂。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二、储粮社会意义

粮食储存不仅关系国计名声,也关系国家稳定。

《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粮食种植和储存表现出高度重视。古代的粮仓也应时代而生,如西周的陇东粮仓、秦汉的敖仓、隋唐的洛口仓和含嘉仓等。

在楚汉争霸之时,敖仓常常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刘邦先下手为强,“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但随后“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史记》的记载,清晰地表明了敖仓在那场战争中的重要性。

粮仓在隋末天下大乱时,同样成了影响谁能称王的关键所在。瓦岗军将领李密在夺取洛口仓后,大量饥民和缺粮的义军投奔,为瓦岗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随后,李密大意丢失洛口仓和回洛仓,数十万之众一瞬间崩溃。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粮仓不仅能够应对战争、饥荒、旱灾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也能对市场供需起到调节作用。当然,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仓储更重要的角色是承担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