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硬盘知识
硬件资料与知识大全(牛精)
特提供分享。
目录:
第一 部分 关于硬盘
第二 部分 关于主板
第三 部分 关于显示器
第四 部分 关于显卡
第五 部分 关于内存
第六 部分 关于光驱刻录机
第七 部分 关于机箱电源风扇
第八 部分 关于DIY知识。。
第九 部分 关于CPU
第一○部分 关于BIOS 系统 超频
序
此文献给所以的硬件技术初学者
我也是从一个超级硬件菜鸟走过来的,那时我还不上网(当然也不知道什么计算机硬件论坛),身边也没有什么硬件老鸟,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为此也走了不少弯路,不过坚持过来的原因只是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仅此而已!
现在,你们接触到老鸟的机会应该很多吧,有了问题还能到论坛里来提问,至少你们不用像我们那时候走那么多弯路!
我觉得学计算机应该先硬后软(呵呵,个人意见),而学习硬件应该先从理论开始(废话). 推荐刊物:微型计算机(半月刊)!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本就已经足够了(只怕你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先尝试一个月,如果觉得看不太懂,微型计算机每年都会有精华本,通常精华本的内容更基础,可以尝试一下!
我把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分为了几个阶段:
1).了解计算机硬件各部件的用途
2).试着详细了解5~6年前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这段时期中各硬件大厂的经典之作
3).掌握计算机硬件维修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养成对遇到的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从中积累经验
4).达到3)的一.两年后,这时已经是经验丰富,解决起一般的硬件故障时,已是游刃有余,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5).看的懂硬件板卡的大致电气走线,一眼就能分辩卡板做工好坏,单凭一个万用表,一把电烙铁,一盒计算机硬件板卡常用电气元件,就能维修板卡的电气故障(当然,这个故障当然是可修复的,如果拿块男北桥击穿的板子给我,我也没办法修,换芯片组需要热风焊,穷啊,没这设备)
呵呵,我总结下来就这几种了,不过我也知道不是很详细,阁下达到了第几阶段拉?最后有句真心话要对大家说:既然选择了硬件,就请不要放弃,开头是很难,坚持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到了一定时候觉得自己的技术解决常见的故障没问题了,有信心(有空)的话可以到电脑城去做技术,几个月下来你就能提高很多!
记住:计算机硬件并不难学,靠的只是认真和恒心
提问的智慧
技术的提高,并不是因为提问,而是因为提问之前(后)思考,当一个问题已经超出你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时,再考虑提问! 当然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都会尽力解答!
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
第一部分:关于硬盘
关于硬盘的一切(结构-发展-参数-维护-修复)
目录
一:浅谈硬盘发展史
二: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
三:新手学堂之看图识硬盘
四:跳出硬盘认识的误区/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五:硬盘低级格式化全攻略(@)
六:硬盘常见参数讲解与常见误区
七:硬盘基本知识
八:硬盘的结构
九:看图轻松学会硬盘安装方法
十:厂家维修硬盘的方法
十一:硬盘分区格式简介(@)
十二:第三方软件的修复原理
十三:学会三招恢复硬盘活力
十四:硬盘使用误区点点通
十五:预防软件引发硬盘六大“硬伤”
十六:害怕BT伤硬盘的都进来看看(@)
十七:硬盘出现坏道后的解决办法
十八:Windows系统中如何修复磁盘坏道
十九:硬盘软故障的检查办法
二十:十大硬盘故障解决办法
二十一:十分钟学会判断硬件故障问题
二十二:挑战故障 硬盘故障软件(补)
二十三:硬盘的DOS管理结构(经典)(@)
二十四:硬盘数据恢复实例全解(经典) (@)
二十五:硬盘软故障完全修复方法(@)
二十六:硬盘故障修复数据技巧(@)
二十七:硬盘长寿的奥秘 使用维护十五招(@)
二十八:使用移动硬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二十九:让硬盘永远工作在最佳状态的小技巧(@)
三十:详谈SCSI硬盘(@)
三十一:主流服务器硬盘技术介绍(@)
三十二:高性能服务器硬盘选购技巧(@)
三十三:服务器数据存储 主流磁盘接口详解(@)
三十四:低端服务器选择单SCSI还是IDE磁盘阵列(@)
三十五:全面认识磁盘阵列柜性能(@)
三十六:SCSI硬盘的关键技术点详解(@)
三十七:SCSI RAID与IDE RAID性能对比说明(@)
三十八:串口(SATA)硬盘如何使用GHOST(@)
三十九:并行与串行的争斗 网络磁盘存储技术(@)
四十:大容量硬盘应用实战串串烧(@)
四十一:剖开硬盘认识组件(@)
四十二:全球首款垂直记录技术!希捷160G笔记本硬盘(@)
一:浅谈硬盘发展史
既然是说长道短“闲话”硬盘,那么就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硬盘发展的历程吧。大家都知道,目前占主流的硬盘接口有IDE和SCSI两种,?那么这两种接口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二者之中历史资历更深的是SCSI(Small?Computer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的前身是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的SASI(Shugart?Associates?System?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而I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集成设备电路)则源于CDC(Control?Data?Corporation,数据控制公司)、康柏(COMPAQ)、西部数据(Western?Digital,以下简称WD)共同开发的磁盘控制接口,?并于1989年由ANSI认可为ATA(AT?Attachment,AT附加装置)标准。CDC的特点是不需大量追加设备即可构成电脑方的主控线路,?这也正是它在个人电脑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早期的硬盘容量不过10MB到数十MB,甚至连今天的内存容量都不如而且价格极其昂贵,很少有个人用户有幸拥有硬盘。当时的硬盘所采用的磁头大多是高铁酸盐磁头或MIG(MetalIn?Gap,金属隔离)磁头。进入90年代以来,硬盘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批量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导致硬盘零售价大幅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有幸接触到硬盘。
在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早期的SCSI-2产品(通称Fast? SCSI)?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为10MB/s,后来又出现了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原本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SCSI,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与此相对应,原有的8位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SCSI。而在1994年,?增强型的IDE接口E-IDE(Enhanced?IDE)也问世了,?它解决了IDE接口无法支持高于528MB的硬盘的问题并使一个接口能同时连接两个设备,还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率。E-IDE由ANSI认可为ATA-2。与此同时,用于连接光驱、磁带机等非硬盘设备ATAPI(ATA? PacketInterface)接口也诞生了。可以说,正是E-IDE接口的诞生,带来了今天IDE接口存储设备的普及。
到了1995年,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其正式的称谓是SCSI-3?Fast-20?ParallelInterface。顾名思义,就是将同步传输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数据传输率的技术。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正是在这个时期,“追求高性能惟有挑选SCSI”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当然SCSI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数据传输率快这么简单)。
但到了1997年,状况又有了改变,IDE阵营推出了Ultra?ATA规格展开新一轮对抗。当使用Ultra?ATA?DMA?Mode?2(俗称Ultra?DMA/33)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最高可以达到33.3MB/s。这一速度比Narrow传输模式下的UltraSCSI还要快。现在
流通的IDE硬盘已经全部对应了Ultra?ATA模式。并且,随着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MR(Magneto-Resistive,?磁阻型)磁头和提高磁盘记录密度的新规格得以普及。
为了对抗Ultra?ATA,SCSI阵营也于1997年推出了新的Ultra?2?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2?SCSI。?不过,采用LVD(Low?Voltage?Differential,低电压微分)传输的Ultra?2?SCSI难以与原有低速设备兼容,因此现阶段个人用户主要使用的故荱ltra(Wide)SCSI。
另外,在1998年9月,更为高速的数据传输率高达160MB/s的Ultra160/m?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新一代SCSI硬盘将对应这一最新的硬盘接口。
在IDE阵营方面,1998年2月由昆腾(Quantum)公司牵头推出了支持66MB/s数据传输率的Ultra?ATA?/66标准。尽管支持它的控制芯片组迟迟未见问世(现在已经有SIS的兼容芯片出现),WD已经于去年12月率先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硬盘产品,不过产品在出厂时将Ultra?ATA/66模式设为Disable,用户想要激活这一模式必须使用专用的工具软件设定(当时并没有支持Ultra?ATA/66的主板,所以这一措施可谓妥当)。现在昆腾、IBM等也已经先后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最新产品.
二: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
在Windows系统中,一个文件的大小(字节数)和它在硬盘上(或其他存储介质上)所占的空间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文件的“所占空间”会发生变化。
1.“文件大小”与“所占空间”的差别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1:找到D盘上的Ersave2.dat文件,用鼠标右键单击该文件,选择“属性”,即可打开对话框,我们可以看到,Ersave2.dat的实际大小为655,628 Byte(字节),但它所占用的空间却为688,128 Byte,两者整整相差了32KB。
例2:同样是该文件,如果将它复制到A盘,你会发现该文件实际大小和所占空间基本一致,同为640KB,但字节数稍有差别。再将它复制到C盘,查看其属性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大小和所占空间的差别又不相同了!
显然,在这三种情况中,文件的实际大小没有变化,但在不同的磁盘上它所占的空间却都有变化。事实上,只要我们理解了文件在磁盘上的存储机制后,就不难理解上述的三种情况了。文件的大小其实就是文件内容实际具有的字节数,它以Byte为衡量单位,只要文件内容和格式不发生变化,文件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但文件在磁盘上的所占空间却不是以Byte为衡量单位的,它最小的计量单位是“簇(Cluster)”。
小知识:什么是簇?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与驱动器之间的接口,当操作系统请求从硬盘里读取一个文件时,会请求相应的文件系统(FAT 16/32/NTFS)打开文件。扇区是磁盘最小的物理存储单元,但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每个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个扇区。显然,簇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
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所以,一般情况下文件所占空间要略大于文件的实际大小,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即文件的实际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数倍时,文件的实际大小才会与所占空间完全一致。
2.分区格式与簇大小
在例2中,同一个文件在不同磁盘分区上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小,这是由于不同磁盘簇的大小不一样导致的。簇的大小主要由磁盘的分区格式和容量大小来决定,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笔者的软盘采用FAT分区,容量1.44MB,簇大小为512 Byte(一个扇区);C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4.87GB,簇大小为8KB;D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32.3GB,簇大小为32KB。计算文件所占空间时,可以用如下公式:
簇数=取整(文件大小/簇大小)+1
所占空间=簇数×磁盘簇大小
公式中文件大小和簇大小应以Byte为单位,否则可能会产生误差。如果要以KB为单位,将字节数除以1024即可。利用上述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ersave2.dat文件的实际占用空间,如表2所示。
3.轻松查看簇大小
①用Chkdsk查看簇大小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Chkdsk命令查看硬盘分区的簇大小。例如我们要在Windows XP下查看C盘的簇大小,可以单击“开始→运行”,键入“CMD”后回车,再键入“C:”后回车,然后输入“Chkdsk”后回车,稍候片刻从它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就可以得到C盘的簇大小,不过它把簇称之为“分配单元”或者“Allocation unit”。
②用PQ Magic等磁盘工具来检测
很多磁盘工具都具备磁盘信息显示等功能。例如在PQ Magic中,选择要查看的磁盘分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高级→调整簇大小”功能,即可从显示的对话框中可以看到该磁盘当前设置的簇大小。
③手工查看
手动创建一个100字节以下的文本文档。然后将该文件复制到欲查看簇大小的磁盘分区中,在Windows下显示该文件的属性,其中“所占空间”处显示的数值就是簇大小。
三:新手学堂之看图识硬盘
硬盘是系统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存储着大量的用户资料和信息。如今的硬盘容量动辄就是10GB以上,型号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硬盘的基本知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认清所需要的硬盘。从接口上看,硬盘主要分为IDE接口和SCSI接口两种。由于价格原因,普通用户通常只能接触到IDE接口的硬盘,因此下面我们也以IDE硬盘为主进行讲解。
1.缓存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缓存,其实就和内存条上的内存颗粒一样,是一片SDRAM。缓存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盘内部交换数据,我们平时所说的内部传输率其实也就是缓存和硬盘内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2.电源接口 和光驱一样,硬盘的电源接口也是由4针组成。其中,红线所对应的+5V电压输入,黄线对应输出的是+12V电压。现在的硬盘电源接口都是梯形,不会因为插反方向而使硬盘烧毁。
3.跳线 跳线的作用是使IDE设备在工作时能够一致。当一个IDE接口上接两个设备时,就需要设置跳线为“主盘”或者“从盘”,具体的设置可以参考硬盘上的说明。
4.IDE接口 硬盘IDE接口是和主板IDE接口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我们通常说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缓存和主板IDE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外部数据传输率)为33.3MB/s,目前的接口规范已经从UDMA/33发展到UDMA/66和UDMA/100。但是由于内部传输率的限制,实际上外部传输率达不到理论上的那么高。
为了使数据传输更加可靠,UDMA/66模式要求使用80针的数据传输线,增加接地功能,使得高速传输的数据不致出错。在UDMA/66线的使用中还要注意,其兰色的一端要接在主板IDE口上,而黑色的一端接在硬盘上。
5.电容 硬盘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传输时的安全,需要高质量的电容使电路稳定。这种黄色的钽电容质量稳定,属于优质元件,但价格较贵,所以一般用量都比较少,只是在最需要的地方才使用。
6.控制芯片 硬盘的主要控制芯片,负责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是硬盘的核心部件之一。硬盘的电路板可以互相换(当然要同型号的),在硬盘不能读出数据的时候,只要硬盘本身没有物理损坏且能够加电,我们就可以通过更换电路板的方式来使硬盘“起死回生”。
四:跳出硬盘认识的误区/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1.硬盘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物理坏道不可修复。实际情况是,坏道并不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不知道谁发明这两个概念,反正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中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倒是分为按逻辑地址记录的坏扇区和按物理地址记录的坏扇区。
2.硬盘出厂时没有坏道,用户发现坏道就意味着硬盘进入危险状态。实际情况是,每个硬盘出厂前都记录有一定数量的坏道,有些数量甚至达到数千上万个坏扇区,相比之下,用户发现一两个坏道算多大危险?
3.硬盘不认盘就没救,0磁道坏可以用分区方法来解决。实际情况是,有相当部分不认的硬盘也可以修好,而0磁道坏时很难分区。
Bad sector (坏扇区)
在硬盘中无法被正常访问或不能被正确读写的扇区都称为Bad sector。一个扇区能存储512Bytes的数据,如果在某个扇区中有任何一个字节不能被正确读写,则这个扇区为Bad sector。除了存储512Bytes外,每个扇区还有数十个Bytes信息,包括标识(ID)、校验值和其它信息。这些信息任何一个字节出错都会导致该扇区变“Bad”。例如,在低级格式化的过程中每个扇区都分配有一个编号,写在ID中。如果ID部分出错就会导致这个扇区无法被访问到,则这个扇区属于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够通过低级格式化重写这些信息来纠正。
Bad cluster (坏簇)
在用户对硬盘分区并进行高级格式化后,每个区都会建立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FAT中记录有该区内所有cluster(簇)的使用情况和相互的链接关系。如果在高级格式化(或工具软件的扫描)过程中发现某个cluster使用的扇区包括有坏扇区,则在FAT中记录该cluster为Bad cluster,并在以后存放文件时不再使用该cluster,以避免数据丢失。有时病毒或恶意软件也可能在FAT中将无坏扇区的正常cluster标记为Bad cluster, 导致正常cluster不能被使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cluster包括若干个扇区,只要其中存在一个坏扇区,则整个cluster中的其余扇区都一起不再被使用.
Defect (缺陷)
在硬盘内部中所有存在缺陷的部分都被称为Defect。 如果某个磁头状态不好,则这个磁头为Defect head。 如果盘面上某个Track(磁道)不能被正常访问,则这Track为Defect Track. 如果某个扇区不能被正常访问或不能正确记录数据,则
该扇区也称为Defect Sector. 可以认为Bad sector 等同于 Defect sector. 从总的来说,某个硬盘只要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就称这个硬盘为Defect hard disk.
P-list (永久缺陷表)
现在的硬盘密度越来越高,单张盘片上存储的数据量超过40Gbytes. 硬盘厂
家在生产盘片过程极其精密,但也极难做到100%的完美,硬盘盘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厂家在硬盘出厂前把所有的硬盘都进行低级格式化,在低级格式化过程中将自动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记录在P-list中。并且在对所有磁道和扇区的编号过程中,将skip(跳过)这些缺陷部分,让用户永远不能用到它们。这样,用户在分区、格式化、检查刚购买的新硬盘时,很难发现有问题。一般的硬盘都在P-list中记录有一定数量的defect, 少则数百,多则数以万计。如果是SCSI硬盘的话可以找到多种通用软件查看到P-list,因为各种牌子的SCSI硬盘使用兼容的SCSI指令集。而不同牌子不同型号的IDE硬盘,使用各自不同的指令集,想查看其P-list要用针对性的专业软件。
G-list (增长缺陷表)
用户在使用硬盘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 按“三包”规定,只要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商家就应该为用户换或修。现在大容量的硬盘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概率实在很大,这样的话硬盘商家就要为售后服务忙碌不已了。于是,硬盘厂商设计了一个自动修复机制,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数型号的硬盘都有这样的功能:在对硬盘的读写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defect sector,则自动分配一个备用扇区替换该扇区,并将该扇区及其替换情况记录在G-list中。这样一来,少量的defect sector对用户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
也有一些硬盘自动修复机制的激发条件要严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软件来判断defect sector,并通过某个端口(据说是50h)调用自动修复机制。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数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运行过后消除了一些“坏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Automatic Reallcation(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简单地概括这些“坏道”是什么“逻辑坏道”或“假坏道”。 如果哪位被误导中毒太深的读者不相信这个事实,等他找到能查看G-list的专业工具后就知道,这些工具运行过后,G-list将会增加多少记录!“逻辑坏道”或“假坏道”有必要记录在G-list中并用其它扇区替换么?
当然,G-list的记录不会无限制,所有的硬盘都会限定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如火球系列限度是500,美钻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数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过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这就是为何少量的“坏道”可以通过上述工具修复(有人就概括为:“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坏道多了不能通过这些工具修复(又有人概括为:“物理坏道”不可以修复)。
Bad track (坏道)
这个概念源于十多年前小容量硬盘(100M以下),当时的硬盘在外壳上都贴有一张小表格,上面列出该硬盘中有缺陷的磁道位置(新硬盘也有)。在对这个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时(如用ADM或DM 5.0等工具,或主板中的低格工具),需要填入这些Bad track的位置, 以便在低格过程中跳过这些磁道。现在的大容量硬盘在结构上与那些小容量硬盘相差极大,这个概念用在大容量硬盘上有点牵强。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正常情况下,硬盘在接通电源之后,都要进行“初始化”过程(也可以称为“自检”)。这时,会发出一阵子自检声音,这些声音长短和规律视不同牌子硬盘而各不一样,但同型号的正常硬盘的自检声音是一样的。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自检声音是由于硬盘内部的磁头寻道及归位动作而发出的。为什么硬盘刚通电就需要执行这么多动作呢?简单地说,是硬盘在读取的记录在盘片中的初始化参数。
一般熟悉硬盘的人都知道,硬盘有一系列基本参数,包括:牌子、型号、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系列号、缓存大小、转速、S.M.A.R.T值等。其中一部分参数就写在硬盘的标签上,有些则要通过软件才能测出来。这些参数仅仅是初始化参数的一小部分,盘片中记录的初始化参数有数十甚至数百个!硬盘的CPU在通电后自动寻找BIOS中的启动程序,然后根据启动程序的要求,依次在盘片中指定的位置读取相应的参数。如果某一项重要参数找不到或出错,启动程序无法完成启动过程,硬盘就进入保护模式。在保护模式下,用户可能看不到硬盘的型号与容量等参数,或者无法进入任何读写操作。近来有些系列的硬盘就是这个原因而出现类似的通病,如:FUJITSU MPG系列自检声正常却不认盘,MAXTOR美钻系列认不出正确型号及自检后停转,WD BB EB系列能正常认盘却拒绝读写操作等。
不同牌子不同型号的硬盘有不同的初始化参数集,以较熟悉的Fujitsu硬盘为 例,高朋简要地讲解其中一部分参数,以便读者理解内部初始化参数的原理。
通过专用的程序控制硬盘的CPU,根据BIOS程序的需要,依次读出初始化参数集,按模块分别存放为69个不同的文件,文件名也与BIOS程序中调用到的参数名称一致。其中部分参数模块的简要说明如下:
DM硬盘内部的基本管理程序
- PL永久缺陷表
- TS缺陷磁道表
- HS实际物理磁头数及排列顺序
- SM最高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 SU用户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 CI 硬件信息,包括所用的CPU型号,BIOS版本,磁头种类,磁盘盘片种类等
-
Ⅱ 一块硬盘理论上能储存多少数据
那是不可能的,删除数据之所以能恢复,是因为电脑删除文件并不是像用橡皮擦掉,只是把存储的单元做了删除标记,如果有新的文件写入他就会把这个单元重新覆盖了,所以如果你删除了没有重新写入文件是很容易恢复的,如果写入了新文件就很难恢复,需要专业设备对磁道数据多次的还原也不见得最后能恢复成功
Ⅲ 硬盘容量
硬盘容量的单位为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目前的主流硬盘容量为320~1500GB,影响硬盘容量的因素有单碟容量和盘片数量。
许多人发现,计算机中显示出来的容量往往比硬盘容量的标称值要小,这是由于不同的单位转换关系造成的。在计算机中1GB=1024MB,而硬盘厂家通常是按照1GB=1000MB进行换算的。 硬盘是个人电脑中存储数据的重要部件,其容量就决定着个人电脑的数据存储量大小的能力,这也就是用户购买硬盘所首先要注意的参数之一。
单位 硬盘的容量是以MB(兆)和GB(千兆)为单位的,早期的硬盘容量低下,大多以MB(兆)为单位,1956年9月IBM公司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只有区区的5MB,而现今硬盘技术飞速的发展数百GB容量的硬盘也以进入到家庭用户的手中。
硬盘的容量有40GB、60GB、80GB、100GB、120GB、160GB、200GB、250GB、300GB、320GB、500GB、640GB、750GB、1000GB、1.5TB、2TB、3TB,硬盘技术还在继续向前发展,更大容量的硬盘还将不断推出。计算公式 硬盘容量 = 柱面数(磁道数) times; 磁头数(盘面数) times; 扇区数。
times; 扇区大小(512B/4KB) 厂家计算公式,比如: 320G硬盘:320,000,000,000 /1024/1024/1024 = 298g 实际只有298G 300G硬盘:300,000,000,000 /1024/1024/1024 = 279g 实际只有279G容量关系 计算机硬盘存储容量通常使用字节(byte)、千字节(kb kilobyte)、兆字节(MB megabyte)。
吉字节(GB, gigabyte)、太字节(TB ,terabyte)和PB(Petabyte)、EB(Exabyte)、ZB(Zettabyte)、YB(Yottabyte)等来衡量。
Ⅳ 家用电脑买硬盘多大的好2TB够不够用
硬盘的容量并不是决定硬盘性能的根据。硬盘容量越大可存储的东西就越多。
硬盘的性能是根据硬盘的转速,类型,接口等多重原因来区分的。
目前大多数区分硬盘的好坏是根据硬盘的颜色直接分的。
黑盘-企业级硬盘
黑色代表着高品质,说明该系列硬盘有着出色的性能和质量,多用于企业级硬盘。黑盘价格较高,黑标盘价格相对同容量蓝标盘会高出30%-50%,适合对性能及稳定性要求极高的用户。但用户在使用时应注意,黑盘,尤其笔记本内采用的黑盘由于转速较高,用户在使用时,应避免剧烈震动,防止磁头撞击盘片而损坏。
蓝盘-主流PC硬盘
蓝色为主流色,西部数据在其蓝色标识上加了一个地球标志,说明这款硬盘的通用性,蓝盘的特点是中规中矩,没有黑盘的高性能,也没有绿盘的大容量,因此广泛应用于消费级PC市场。蓝盘由于基数大,返修量较高,但即使发生物理损坏,也极少会损伤盘片,不会对数据造成重大影响。
绿盘-大容量存储硬盘
绿色是环保色,代表低碳环保。绿盘转速从主流的7200转下降到5400转,以降低其功耗。绿盘另一个特点是大容量,最大容量可达到6TB,非常适合做数据存储仓库。从技佳数据恢复中心案例统计,由于绿盘转速较低,在发生故障后,磁头损伤盘片概率较低。对于有大容量存储需求用户来说,绿盘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红盘-NAS网络存储硬盘
与绿盘师出同门,红盘也具有大容量、低转速的特点,加上NASWare技术后,红盘即主打NAS网络存储市场,适合有搭建网络存储的个人及小型办公用户。红盘是西数2012年推出的新型号硬盘,相比自家兄弟绿盘,价格几乎翻倍。由于市场占有率较低,尚未有红盘数据丢失记录,但因为红盘与绿盘采用相同的技术,其损坏后,对于数据安全的影响也会比较小。
紫盘-监控硬盘
紫盘为监控级硬盘,针对监控存储进行优化,可以极低的功耗全天候24小时持续读写。通过独家固件升级与ATA流式传输技术协作,可减少错误地将台式硬盘用作安全系统的存储设备时发生的像素错误和视频中断次数。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接口区分:
ATA接口
ATA 全称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用传统的40-pin 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外部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空间,不利计算机散热,将逐渐被SATA 所取代。
IDE接口
全称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俗称PATA并口。
PAID接口
(1)传输速率高。在部分RAID模式中,可以让很多磁盘驱动器同时传输数据,而这些磁盘驱动器在逻辑上又是一个磁盘驱动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的磁盘驱动器几倍的速率。因为CPU的速度增长很快,而磁盘驱动器的数据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种方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2.)更高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磁盘驱动器很多RAID模式都提供了多种数据修复功能,当RAID中的某一磁盘驱动器出现严重故障无法使用时,可以通过RAID中的其他磁盘驱动器来恢复此驱动器中的数据,而普通磁盘驱动器无法实现,这是使用RAID的第二个原因。
SATA接口
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
SATA Ⅱ接口
SATA Ⅱ是芯片巨头Intel英特尔与硬盘巨头Seagate希捷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0MB/s进一步提高到了300MB/s,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
SATA Ⅲ接口
正式名称为“SATARevision3.0”,是串行ATA国际组织(SATA-IO)在2009年5月份发布的新版规范,主要是传输速度翻番达到6Gbps,同时向下兼容旧版规范“SATARevision2.6”(也就是现在俗称的SATA3Gbps),接口、数据线都没有变动。SATA3.0接口技术标准是2007上半年英特尔公司提出的,由英特尔公司的存储产品架构设计部技术总监Knut Grimsrud负责。Knut Grimsrud表示,SATA3.0的传输速率将达到6Gbps,将在SATA2.0的基础上增加1倍。
SCSI接口
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
光纤通道
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Fibre Channel,和SCSI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的,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
RAID接口
RAID 0,无冗余无校验的磁盘阵列。数据同时分布在各个磁盘上,没有容错能力,读写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为任何一个磁盘损坏都会使整个RAID系统失效,所以安全系数反倒比单个的磁盘还要低。一般用在对数据安全要求不高,但对速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如:大型游戏、图形图像编辑等。此种RAID模式至少需要2个磁盘,而更多的磁盘则能提供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SAS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
还有硬盘的类型分类
固态硬盘(SSD):SSD采用闪存颗粒来存储,传输速度快,但是价格高昂。
机械硬盘(HDD):HDD采用磁性盘片来存储,目前常用的硬盘类型,容量大,价格便宜,但是传输速度比SSD要慢。
混合硬盘(HHD):HHD是把磁性硬盘和闪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种硬盘,一般只能对启动系统做加速,平时运行软件什么的,都还是机械硬盘的速度。整体提升不了多少。
Ⅳ 现在硬盘的容量最大的达到多少G了
700G.不用盘片的,只是可擦写闪存.不过市场上不没有出售,只不过是最新科技研究产品.
Ⅵ 电脑的硬盘最大是多少g
目前现在家用的话可以使用18T的,不过好像一般是用不到。
1、在乎价格的用户:那么HDD必然首选,技术成熟,其性价比更高。
2、在乎价格又追求速度的用户:固态硬盘+机械硬盘既保证了价格又有速度的提升。
3、追求速度的用户:如果你对存储速度有特殊的要求,那么你就选择SSD。
4、游戏玩家:游戏用户往往需要快速的反应速度,所以如果你是游戏的忠实爱好者,那么选择SSD。
Ⅶ 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硬盘是多少个G
目前单块硬盘可以买到的是4TB的硬盘!!!但是!!请往下看:
希捷公司近日宣布,当前正在研发的HAMR热辅助磁记录已经达到了1Tb每平方英寸的新记录,比现在每平方英寸620Gb的水平提升了将近55%。利用1Tb每平方英寸的记录密度,可以制造出6TB的台式机硬盘,以及2TB的笔记本硬盘。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还可以进一步推出10~20TB的笔记本硬盘以及30~60TB的台式机硬盘。
希捷认为,和固态硬盘的快速增长相比,传统硬盘产业受制于技术因素,在接下来的十年发展会放缓,但是HAMR等技术的产生,新的产品在容量和价格上可以继续保持传统硬盘价格方面的优势。
-----------------------------------
仅供参考!!!!!!!!!!!!!!!!!!
Ⅷ 硬盘的存储 能力是多少
闪存(容量小)和传统硬盘(体积大)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超小型笔记本和数码相机领域发展过来的微硬盘,顺理成章地拿过了两个老前辈的接力棒。
微硬盘(Microdrive)最早是由IBM公司开发的一款超级迷你硬盘机产品。其最初的容量为340MB和512MB,而现在的产品容量有1GB、2GB以及4GB等。与以前相比,目前的微硬盘降低了转速(4200rpm降为3600rpm),从而降低了功耗,但增强了稳定性。
可以使用CF卡的大多数设备大都可以直接使用Microdrive,如数码相机、手持电脑、MP3播放器等。笔记本电脑则通过PCMCIA适配器转接,由于Microdrive比起CF卡略厚,所以需要设备符合CFII标准,大容量的Microdrive(4GB)要求设备支持FAT32文件系统。与CF相比,Microdrive的最大优势是单位存储容量的价格更低。Microdrive采用的是硬盘技术,具有低成本高容量的特点,可以成为采用固态存储技术存贮器的替代品。
目前柯达、三洋、富士通、爱普生等公司,已经开始设计支持Microdrive使用的数码相机产品。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包括数码相机或其它计算机外设产品,会陆续加入支持Microdrive的行列。
1、优点:
(1)超大容量:要知道,微硬盘的盘片面积只有1英寸,整体也不过电话卡1/3面积,主流容量却达到了1-4GB级水平,今年内更有15GB(1英寸)和60GB(1.8英寸)的产品面世,无论是用作相机拍摄,还是数据存储,都是绰绰有余。
(2)使用寿命长:采用比硬盘更高技术来制作,保证了它的使用寿命,可反复抹写30万次以上,通常能稳定工作五年。
(3)带有缓存:这不仅仅是出于避震的需要,而是提高数据传输率的重要保证,避震可以由外置的内存来完成,但没有缓存的话,微硬盘的速度会显得比较慢,一般产品都配有128KB容量数据缓存。
(4)无须外置电源:微硬盘的功耗极小,连接USB就可以用了,如果一个接口不够电,连接两个接口肯定OK,直接解决了硬盘盒外加电源的麻烦。所以未来的硬盘型MP3,有可能无须电池就可以接入电脑。
(5)高速传输:更省电、更细小的体积使人怀疑微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但大家可以放心,现在的微硬盘都有3600-4200 RPM(Rotation Per Minute,转/分),最快的已经达到4500 RPM。。当然,由于盘片体积小,相同转速时,数据传输率比普通硬盘要低。虽说体积小散热不容易,但它们都拥有自动省电模式,能主动降低发热量,让高速可以更持久。
(6)接口广泛兼容性:微硬盘与普通硬盘一样,都兼容兼容工业标准的多种硬盘接口,这主要由控制芯片来决定,使其适用于多种手持装置。所以,我们会看到CF卡、PCMCIA、USB 2.0、ATA并口的微硬盘,未来可能还有ATA串口和SCSI的呢!
(7)USB 2.0高速外部传输:当你用这个大容量微型硬盘存储歌曲、图片、视频录象、应用软件和文件时,一定会和别人交换数据,这时,一个快速的传输通道必不可少。USB 2.0是现时兼容性最广的外部接口标准,能实现480Mbps的传输速度,约为60MB/秒的速度。虽然USB1.1也能够勉强使用,大家试想一下,如此大容量的数据存储,传输流量想必也会大,因此我们尽量选择那些USB 2.0的微硬盘MP3。
(8)高防震性:由于微硬盘的特殊设计,它的防震能力比一般笔记本硬盘强许多,其特殊的磁头载入载出技术,使抗冲击能力高达1500G(非工作状态)和175G(工作状态)。即使配合低端读取设备使用,读取器和硬盘的双重保护,也能避免硬盘内部受到撞击。不仅作为微硬盘MP3,还可以为数码相机、手提电脑、掌上电脑、GPS及其它便携式设备提供了可靠的存储性能。
2.使用过程中的注意:
首先要注意不要靠近磁性物质或强磁场;保存在-40℃以上或65℃以下的环境中存放和使用;谨防被水或其它液体浸湿(如不慎沾上水渍,应尽快擦干);防止被重物或外力挤压表面;小心不要从高处跌落地面;长时间不用时,应该放回塑料包装盒中。
而拿放微硬盘时也要注意,正确的是:要拿持微硬盘的两侧,不可用力捏持硬盘两表面,注意要轻拿轻放;用手拿持微硬盘前,注意要先在其它金属物体上释放掉手上的静电,避免静电对它的影响,尤其是现在的秋冬季节比较干燥,更加要注意静电。
另外,随着微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选购4GB的微硬盘时必须注意产品(数码相机)是否提供FAT32文件系统支持。绝大多数现有数码相机在存储卡文件系统中采用FAT16,最大只能识别2GB容量。要想使用4GB的微硬盘,产品方面必须支持FAT32。
Ⅸ 硬盘一般有多少 G
80,160,320,500,1000,1500,2000。。。。现在主流的是500以上。。
Ⅹ 黑苹果 硬盘多大
30个G就差不多了
已经解决您的疑问,请及时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