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计算器存储系统的构成层次、特点和目的
摘要 内存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字节数组,根据地址可以访问到内存字节。而内存的每一个位都是由一个电容和一个访问晶体管组成。但它很容易漏电,使得DRAM单元在10-100毫秒时间内失去电荷。所以存储器必须周期性的通过读出然后重新刷新存储器的每个位。DRAM芯片包装在存储器模块中,他是插到主板的扩展槽中的。常见的包装包括168个引脚的双列直插存储器模块,它以64位为块传送数据到存储器控制器和从存储器控制器传出数据。还包括72个引脚的单列直插式存储器模块,它以32位为块传送数据,增强型DRM有:快页模型DRAM,扩展数据输出DRAM,同步DRAM,双倍速率同步DRAM,视频RAM。
㈡ 计算机的存储器主要功能是什么
计算机存储器的功能:
计算机存储器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具体解释如下:
内储存器直接与CPU相连接,储存容量较小,但速度快,用来存放当前运行程序的指令和数据,并直接与CPU交换信息。
外储存器是内储存器的扩充。它储存容量大,价格低,但储存速度慢,一般用来存放大量暂时不用的程序,数据和中间结果,需要时,可成批的与内存进行信息交换。外存只能与内存交换信息,不能被计算机系统的其他部件直接访问。
(2)认识计算器存储器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简称内存与外存。内存储器又常称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属于主机的组成部分;外存储器又常称为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属于外部设备。CPU不能像访问内存那样,直接访问外存,外存要与CPU或I/O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内存进行。在80386以上的高档微机中,还配置了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这时内存包括主存与高速缓存两部分。对于低档微机,主存即为内存。
计算机中,存储器容量以字节(Byte,简写为B)为基本单位,一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bit)组成。存储容量的表示单位除了字节以外,还有KB、MB、GB、TB(可分别简称为K、M、G、T,例如,128MB可简称为128M)。其中: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
㈢ 施银燕计算器的认识
接受用户输入指令与数据,通过中央处理器的数学与逻辑单元运算处理后,以产生或存储成有用的信息。常见的计算器如:个人计算机、平板、iPad、手机等。输入单元:键盘、鼠标、扫描仪、触控屏幕等。主机部分:就是系统单元,被主机壳保护了,里面有一堆板子、CPU、主存储器等。输出单元:屏幕、打印机等。
㈣ 计算机基础知识
t一、计算机的发展与分类
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可以用程序控制的计算机被称为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器(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简称ENIAC。这台计算机的字长为12位,主存储器只有17K,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共使用188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占地面积为150m2,重30t,耗电150kw,造价为100多万美元。今天看来,这台计算机既贵且重,运算速度低,字长不够长,而且耗电多。但它正是今天大小不一、花样繁多的各种类型电子计算机的先驱,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该ENIAC称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话,至今已发展至第四代。
第一代(1946一1958年)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采用磁带软件主要用机器语言编制,后期逐步发展了汇编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磁盘;软件已开始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高级语言及编译程序。此时,计算机速度明显提高,耗电下降,寿命提高。计算机已发展至用于各种事务处理,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
第三代(1964一1971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即所谓的SSI和MSI;软件发展更快,已有分时操作系统,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在单片硅片上可集成1000至20000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目前集成多达5000万个晶体管。
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发展方向主要一是朝着大型、巨型化发展,二是向小型、微型化发展。
1.大型、巨型计算机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求计算机提高运算速度,加大主储容量,为此出现了大型和巨型计算机。如美国的克雷公司生产的Cray—1、Cray—2、Cray—3巨型计算机比较着名。我国的银河I就是每秒l0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能力生产。大型机速度快,容量大,解决了过去无法计算的实时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设备庞大,价格昂贵。
2.小型、微型计算机
小型、微型机的出现、普及和应用,适应宇航、导弹技术及一般应用的体积小、造价低、高可靠性要求。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的心脏——中央处理器(CPU)集成在一小块芯片上,被称为微处理器MPU(Micro processing Unit),以区别大、中、小型计算机的CPU。微型计算机除有MPU外,还有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主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电路,三者之间采用总线结构联系起来。如果再配上相应的外围设备如显示器(CRT)、键盘及打印机等,这就成为微型计算机系统(Microcomputer System)。目前,微型计算机功能已经很强,比如“奔腾4”(Pentium) CPU的集成度已达到4000多万只晶体管,时钟频率高达3000MHz。由于结构简单、通用性强、价格便宜,微型计算机已成为现代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发展突飞猛进。
二、计算机的用途
我门现正身处科技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无所不在。从日常生活接触到的至敏感高科技的,本章可帮助你了解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3.1 教育
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
计算机辅助学习就是借助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现时,有不少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均借助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及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同的科目。同时可测试所学的知识,并立刻得到测试的结果。
互联网上亦可以找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自行学习一些课外的知识。
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
计算机也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透过使用计算机,教师能够以更有趣的多媒体(图像、视像、动画、声音和文字)效果,更清楚地展示教学内容、解释一些较难说明的概念及展示一些难以实际进行的实验,使学习更有趣味。
计算机作为学校行政工具
透过计算机的帮助,学校的行政可以更有效率。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贮存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例如每个学生的个人纪录、班级名单、各科考试成绩、图书馆的图书数据等。
3.2 娱乐
计算机游戏
计算机游戏可分为冒险游戏、动作游戏、教育游戏、智力游戏、模拟游戏、战略游戏等,大都含有大量的视觉及音响效果,好的计算机游戏能引发游戏参与者的想象力,并为他们提供了挑战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电影及电视制作
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制作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特别音响和视觉效果;现时,不少科幻或动作电影都有利用计算机技术协助制作,为我们带来新形式的娱乐。
互动电视
现在,我们只需接驳一个控制盒,便可安坐家中,享受自选视像服务。你只需选择你喜欢看的影片,计算机系统即会透过电话线把视像传送过来,让你在家中的电视收看。
3.3 家庭电器
家庭电器
录像机定时录像,洗衣机的洗衣程序,电冰箱、冷气机自动控制温度、微波炉加热程序,很多都由计算机控制了。
智能家居
所谓智能家居,就是透过编程、声控或电话操控,全屋电器都交由计算机控制,按时开关。
3.4 交通运输
交通监控
交通灯、电子道路收费、海陆空交通监察系统,都是利用计算机操控的。
调配
铁路系统、车、船、飞机间的调配,都是利用计算机操控的。
票务
售票系统如自动售票机、八达通等都是利用计算机操控的。
3.5 通讯
电话
大部分国家的电话系统已计算机化了,进一步改良了音质、线路、电话机楼之工作环境。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软件可以让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上收发讯息。它是一种快捷、经济而方便的讯息传递方法。
实时交流
进行网上游戏、聊天室、ICQ、网络电话、视像会议等。而视像会议更可以让人透过计算机网络与其它人作面对面的通话。
3.6 商业
金融业
金融机构各分行的运作及纪录,都靠计算机联系, 你可以利用自动柜员机存款、提款或转账,现在你更可以利用电话、电视或计算机,连接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从而
1.查询胀户余额;
2.进行转胀;
3.取得财经信息。
销售业
百货公司及超级市场利用计算机化的销售点终端机,读取货物的数据(名称和价格),打印发票,控制存货,系统并连接各销售点终端机,控制存货水平及订货数量。
服务业
很多服务业都开始利用计算机改善效率,酒店可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预订房间,酒楼用计算机落单及结账,旅行社利用计算机为客户预订机票酒店等,购物公司利用互联网作购物服务等。
3.7 办公室应用
办公室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化设备来处理办公室的工作。以下各类应用软件,是一般自动化的办公室内经常使用的:
文书处理软件
文书处理软件可用作建立、编辑、校对、格式化及打印文件。
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软件可以进行计算、分析数据,以及展示数据。
数据库
数据库软件可作贮存、整理及更新大量的资料。
简报软件
简报软件可以在会议中向出席者显示报告或介绍数据。
三、计算机具有以下特点:
快速的运算能力 , 足够高的计算精度 超强的记忆能力
四、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运算器
中央处理器 控制器
主机 内存储器
硬件 外存储器
外设 输入设备
微型计算机 输出设备
系统 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 服务软件
软件 编译或解释系统
信息管理软件
应用软件 辅助设计软件
文字处理软件
图形软件
各种程序包
五、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部件组成
1.运算器
运算器是一个“信息加工厂”。数据的运算和处理工作就是在运算器中进行的。这里的“运算”,不仅是加、减、乘、除等基本算术运算,还包括若干基本逻辑运算。
2.控制器
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指挥中心,它取出程序中的控制信息,经分析后,便按要求发出操作控制信号,使各部分协调一致地工作。
3.存储器
存放程序和数据的地方,并根据命令提供 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给有关部分使用。
1)存储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存储容量、存取速度和位价格(即一个二进制位的价格)。
2)存储器容量:表示计算机存储信息的能力,并以字节(byte)为单位。1个字节为8个二进制位(bit)。由于存储器的容量一般都比较大,尤其是外存储器的容量提高得非常快, 因此又以210 (1024)为倍数不断扩展单位名称。这些单位的关系如下:(千、兆、吉), 因此又以210 (1024)为倍数不断扩展单位名称。这些单位的关系如下:(千
1byte= 8bit lKB= l024byte
lMB=1024KB lGB=1024MB
3)存储器系统的组成:
存储器系统包括主存储器(内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外存储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三者按存取速度、存储容量、位价格的优劣组成层次结构,以提高CPU越来越高的速度要求,并较好地解决三个技术参数的矛盾。它们之间交换数据的层次如图-2。
4)主存储器
存放当前参与运行的程序、数据和中间信息。它与运算器、控制器进行信息交换。
特点:存储容量小、存取速度快、位价格适当。存储信息不能长期保留(断电即丢失
4.输入设备.
最常见的有键盘和鼠标,我们可以通过键盘 {图一}的输入和鼠标 {图二}的操作把一些基本的信息传输到电脑中,还有计算机中的硬盘和软盘,将事先存放在磁盘中的信息通过操作传送到电脑中去;此外还有扫描仪 {图三}、数码照相机 {图四}、数码摄象机 {图五}等,可以把一些拍好的照片和录像传输到计算机中;我们计算机中的耳脉 {图六}也可以作为输入设备,它可以结合计算机中的软件操作把声音传输到计算机中去。输入设备中还有电子触摸屏,在邮局我们可以直接在触摸屏上进行操作,查询到全国各地的邮政编码。
5.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
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一种部件,用于数据的输出。它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常见的有显示器 {图七}、打印机 {图八}、绘图仪、影像输出系统、语音输出系统、磁记录设备等
六、数据存储的基本概念
数据存储是数据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或加工过程中需要查找的信息。数据以某种格式记录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数据存储要命名,这种命名要反映信息特征的组成含义。数据流反映了系统中流动的数据,表现出动态数据的特征;数据存储反映系统中静止的数据,表现出静态数据的特征。
常用的存储介质为磁盘和磁带。数据存储组织方式因存储介质而异。在磁带上数据仅按顺序文件方式存取;在磁盘上则可按使用要求采用顺序存取或直接存取方式。数据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组织密切相关,其关键在于建立记录的逻辑与物理顺序间对应关系,确定存储地址,以提高数据存取速度。
(下面有续篇)
七、软件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之一,主要用来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并为我们提供控制与操作计算机的环境。Windows98就是一种典型的操作系统软件,我们是通过桌面、菜单、控制面板等部分来操作和控制我们的计算机的。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DOS,Windows3.x,UNIX,Mac OS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最高统帅,所有软件都要依靠操作系统的指令工作。不论硬件还是软件都离不开操作系统的支持。总的来说,操作系统负担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使命:
Ø 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硬件资源,如CPU、内存空间、磁盘空间、输入/输出设备等。
Ø 2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软件资源。
Ø 负责协调计算机系统的各硬件之间、软件之间、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Ø 作为计算机与使用者之间交换信息的桥梁。当计算机配置了操作系统后,人不再直接操作计算机的硬件,而是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与服务与计算机的各种软硬件打交道。可以说操作系统建立了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与通道。
总之,离开了操作系统的管理和中介作用,计算机对普通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DOS、OS/2、UNIX、Windows、Mac OS等都是可以应用于微机上的操作系统,其中DOS和Windows是最常用的微机操作系统。
人、计算机与操作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见书。
应用软件是为某种实际应用或解决某种问题所编制的各种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专门用于解决某个应用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如事务管理软件、文字处理软件、辅助教学软件、辅助设计软件、各种游戏软件等等。
另外,应用软件必须依附于某种操作系统。也就是说,一种应用软件通常只能在一种操作系统中运行。
软件使用道德规范:使用合法软件、使用正版软件;不非法复制软件,不使用盗版软件。
3.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
计算机病毒并不是平常意义上所指的那种生物病毒或细菌病毒,它也是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扩散性、隐蔽性、破坏性。详细介绍及举例见书上。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有:
Ø 不使用来历不明、无法确定是否带有病毒的软盘和光盘。
Ø 如果一定要使用外来软盘,应该先利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检查,确定不携带病毒后才能使用。
Ø 不非法复制软件,不使用盗版软件。
Ø 对系统盘、程序盘及存有重要数据的软盘进行写保护,并进行备份。
Ø 定期利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清除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清除常用的杀毒软件有:KILL、KV300、瑞星杀毒软件、Norton等。
清楚病毒最彻底的方法是对已染上病毒的磁盘重新分区及进行格式化操作。格式化磁盘将删除磁盘上所有的程序和数据,包括操作系统,因而作为程序的病毒也将被清除掉。不过,由于硬盘格式化的后果比较严重,而且格式化后安装操作系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大家不要轻易格式化硬盘,要请专业人员来操作。
八、数值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
数值在计算机中表示形式为机器数,计算机只能识别0和1,使用的是二进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是十进制,"正如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的那样,今天十进制的广泛采用,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来具有10个手指头这个解剖学事实的结果.
数值有正负之分,计算机就用一个数的最高位存放符号(0为正,1为负).这就是机器数的原码了.假设机器能处理的位数为8.即字长为1byte,原码能表示数值的范围为
(-127~-0 +0~127)共256个.
有了数值的表示方法就可以对数进行算术运算.但是很快就发现用带符号位的原码进行乘除运算时结果正确,而在加减运算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如下: 假设字长为8bits
( 1 ) 10- ( 1 )10 = ( 1 )10 + ( -1 )10 = ( 0 )10
进行原码运算:(00000001)原 + (10000001)原 = (10000010)原 = ( -2 ) 显然不正确.
因为在两个正数的加法运算中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就发现问题出现在带符号位的负数身上。
对除符号位外的其余各位逐位取反就产生了反码(对于正数,其反码与原码相同).反码的取值空间和原码相同且一一对应. 下面是反码的减法运算:
( 1 )10 - ( 1 ) 10= ( 1 ) 10+ ( -1 ) 10= ( 0 )10
进行反码运算:(00000001) 反+ (11111110)反 = (11111111)反 = ( -0 ) 有问题.
( 1 )10 - ( 2)10 = ( 1 )10 + ( -2 )10 = ( -1 )10
进行反码运算:(00000001) 反+ (11111101)反 = (11111110)反 = ( -1 ) 正确
问题出现在(+0)和(-0)上,在人们的计算概念中零是没有正负之分的.(印度人首先将零作为标记并放入运算之中,包含有零号的印度数学和十进制计数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极大).
于是就引入了补码概念. 负数的补码就是对反码加一,而正数不变,正数的原码反码补码是一样的.在补码中用(-128)代替了(-0),所以补码的表示范围为:
(-128~0~127)共256个.
注意:(-128)没有相对应的原码和反码, (-128) = (10000000) 补码的加减运算如下:
( 1 ) 10- ( 1 ) 10= ( 1 )10 + ( -1 )10 = ( 0 )10
(00000001)补 + (11111111)补 = (00000000)补 = ( 0 ) 正确
( 1 ) 10- ( 2) 10= ( 1 )10 + ( -2 )10 = ( -1 )10
(00000001) 补+ (11111110) 补= (11111111)补 = ( -1 ) 正确
所以补码的设计目的是:
⑴使符号位能与有效值部分一起参加运算,从而简化运算规则.
⑵使减法运算转换为加法运算,进一步简化计算机中运算器的线路设计
所有这些转换都是在计算机的最底层进行的,而在我们使用的汇编、C等其他高级语言中使用的都是原码。看了上面这些大家应该对原码、反码、补码有了新的认识了吧!
九、常用外部设备
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 、音响、耳机、扫描仪
十、什么是CPU
CPU是英语“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缩写,CPU一般由逻辑运算单元、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组成。在逻辑运算和控制单元中包括一些寄存器,这些寄存器用于CPU在处理数据过程中数据的暂时保存, 其实我们在买CPU时,并不需要知道它的构造,只要知道它的性能就可以了。 CPU主要的性能指标有: 主频即CPU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我们所说的233、300等就是指它,一般说来,主频越高,CPU的速度就越快,整机的就越高。 时钟频率即CPU的外部时钟频率,由电脑主板提供,以前一般是66MHz,也有主板支持75各83MHz,目前Intel公司最新的芯片组BX以使用100MHz的时钟频率。另外VIA公司的MVP3、MVP4等一些非Intel的芯片组也开始支持100MHz的外频。精英公司的BX主板甚至可以支持133MHz的外频,这对于超频者来是首选的。 内部缓存(L1 Cache):封闭在CPU芯片内部的高速缓存,用于暂时存储CPU运算时的部分指令和数据,存取速度与CPU主频一致,L1缓存的容量单位一般为KB。L1缓存越大,CPU工作时与存取速度较慢的L2缓存和内存间交换数据的次数越少,相对电脑的运算速度可以提高。 外部缓存(L2 Cache):CPU外部的高速缓存,Pentium Pro处理器的L2和CPU运行在相同频率下的,但成本昂贵,所以Pentium II运行在相当于CPU频率一半下的,容量为512K。为降低成本Inter公司生产了一种不带L2的CPU命为赛扬,性能也不错,是超频的理想。 MMX技术是“多媒体扩展指令集”的缩写。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Pentium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为CPU增加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数据),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目前CPU基本都具备MMX技术,除P55C和Pentium ⅡCPU还有K6、K6 3D、MII等。 制造工艺:现在CPU的制造工艺是0.35微米,最新的PII可以达到0.28微米,在将来的CPU制造工艺可以达到0.18微米。
十一、内存的概念
在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储器。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对于计算机来说,有了存储器,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存储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港台称之为记忆体)。
内存就是存储程序以及数据的地方,比如当我们在使用WPS处理文稿时,当你在键盘上敲入字符时,它就被存入内存中,当你选择存盘时,内存中的数据才会被存入硬(磁)盘。在进一步理解它之前,还应认识一下它的物理概念。
内存一般采用半导体存储单元,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以及高速缓存(CACHE)。
●只读存储器(ROM)
ROM表示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在制造ROM的时候,信息(数据或程序)就被存入并永久保存。这些信息只能读出,一般不能写入,即使机器掉电,这些数据也不会丢失。ROM一般用于存放计算机的基本程序和数据,如BIOS ROM。其物理外形一般是双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块。
●随机存储器(RAM)
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表示既可以从中读取数据,也可以写入数据。当机器电源关闭时,存于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我们通常购买或升级的内存条就是用作电脑的内存,内存条(SIMM)就是将RAM集成块集中在一起的一小块电路板,它插在计算机中的内存插槽上,以减少RAM集成块占用的空间。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存条有1G/条,2G/条,4G/条等。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Cache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概念,也就是平常看到的一级缓存(L1 Cache)、二级缓存(L2 Cache)、三级缓存(L3 Cache)这些数据,它位于CPU与内存之间,是一个读写速度比内存更快的存储器。当CPU向内存中写入或读出数据时,这个数据也被存储进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当CPU再次需要这些数据时,CPU就从高速缓冲存储器读取数据,而不是访问较慢的内存,当然,如需要的数据在Cache中没有,CPU会再去读取内存中的数据。
●物理存储器和地址空间
物理存储器和存储地址空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这两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两者都用B、KB、MB、GB来度量其容量大小,因此容易产生认识上的混淆。初学者弄清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内存储器和用好内存储器。
物理存储器是指实际存在的具体存储器芯片。如主板上装插的内存条和装载有系统的BIOS的ROM芯片,显示卡上的显示RAM芯片和装载显示BIOS的ROM芯片,以及各种适配卡上的RAM芯片和ROM芯片都是物理存储器。
存储地址空间是指对存储器编码(编码地址)的范围。所谓编码就是对每一个物理存储单元(一个字节)分配一个号码,通常叫作“编址”。分配一个号码给一个存储单元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找到它,完成数据的读写,这就是所谓的“寻址”(所以,有人也把地址空间称为寻址空间)。
地址空间的大小和物理存储器的大小并不一定相等。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某层楼共有17个房间,其编号为801~817。这17个房间是物理的,而其地址空间采用了三位编码,其范围是800~899共100个地址,可见地址空间是大于实际房间数量的。
对于386以上档次的微机,其地址总线为32位,因此地址空间可达2的32次方,即4GB。(但是我们常见的32位操作系统windows xp却最多只能识别或者使用3.25G的内存,即使64位的操作系统vista虽然能识别4G的内存,却也最多只能使用3.25G的内存。)
好了,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诸如:常规内存、保留内存、上位内存、高端内存、扩充内存和扩展内存等不同内存类型。
十二、微处理器的概念
微处理器(MPU),说白了,就是微型化的CPU。也就是利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CPU做到一片或几片芯片里。
十三、计算机安全常识
什么是恶意软件?
答:恶意软件是对破坏系统正常运行的软件的统称,一般来说有如下表现形式:
强行安装,无法卸载
安装以后修改主页且锁定
安装以后随时自动弹出广告
自我复制代码,类似病毒一样,拖慢系统速度
什么是插件?
答:插件是指会随着IE浏览器的启动自动执行的程序,根据插件在浏览器中的加载位置,可以分为工具条(Toolbar)、浏览器辅助(BHO)、搜索挂接(URL SEARCHHOOK)、下载ActiveX(ACTIVEX)。
有些插件程序能够帮助用户更方便浏览因特网或调用上网辅助功能,也有部分程序被人称为广告软件(Adware)或间谍软件(Spyware)。此类恶意插件程序监视用户的上网行为,并把所记录的数据报告给插件程序的创建者,以达到投放广告,盗取游戏或银行帐号密码等非法目的。
因为插件程序由不同的发行商发行,其技术水平也良莠不齐,插件程序很可能与其它运行中的程序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诸如各种页面错误,运行时间错误等等现象,阻塞了正常浏览。
什么是木马?
答:特洛伊木马,英文叫做“Trojan horse”,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木马记。 它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具有隐蔽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所谓隐蔽性是指木马的设计者为了防止木马被发现,会采用多种手段隐藏木马,这样服务端即使发现感染了木马,由于不能确定其具体位置,往往只能望“马”兴叹。所谓非授权性是指一旦控制端与服务端连接后,控制端将享有服务端的大部分操作权限,包括修改文件,修改注册表,控制鼠标,键盘等等,而这些权力并不是服务端赋予的,而是通过木马程序窃取的。
木马有哪些危害:
1.发送QQ、msn尾巴,骗取更多人访问恶意网站,下载木马
2.盗取用户帐号,通过盗取的帐号和密码达到非法获取虚拟财产和转移网上资金的目的
3.监控用户行为,获取用户重要资料
如何预防木马?
1.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访问不良小网站。
2.下载软件尽量到大的下载站点或者软件官方网站下载。
3.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定期进行病毒和木马扫描。
㈤ 计算机(电商)学习目标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
ENIAC计算机
ENIAC计算机
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
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着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互联网有6.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
计算机是由硬件系统(hardware system)和软件系统(software system)两部分组成的。
传统电脑系统的硬体单元一般可分为输入单元、输出单元、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单元及记忆单元,其中算术逻辑单元和控制单元合称中央处理单元(Center Processing Unit,CPU)。[1]
硬件系统
电源
电源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用是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电脑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设备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会影响整机的稳定性。手提电脑在自带锂电池情况下,为手提电脑提供有效电源。
主板
主板是电脑中各个部件工作的一个平台,它把电脑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各个部件通过主板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电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稳定性影响着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CPU
CPU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CPU也是整个系统最高的执行单元,因此CPU已成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户都以它为标准来判断电脑的档次。
内存
内存又叫内部存储器或者是随机存储器(RAM),分为DDR内存和SDRAM内存,(但是SDRAM由于容量低,存储速度慢,稳定性差,已经被DDR淘汰了)内存属于电子式存储设备,它由电路板和芯片组成,特点是体积小,速度快,有电可存,无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数据,关机后将自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 内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类,容量1-64GB。
硬盘
硬盘属于外部存储器,机械硬盘由金属磁片制成,而磁片有记忆功能,所以储到磁片上的数据,不论在开机,还是关机,都不会丢失。硬盘容量很大,已达TB级,尺寸有3.5、2.5、1.8、1.0英寸等,接口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为基础,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质,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固态硬盘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固态硬盘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但是固态硬盘比机械硬盘速度更快。
声卡
声卡是组成多媒体电脑必不可少的一个硬件设备,其作用是当发出播放命令后,声卡将电脑中的声音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音箱上发出声音。
显卡
显卡在工作时与显示器配合输出图形、文字,作用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
网卡
网卡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路组件,是局域网中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接口,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网卡的作用是充当电脑与网线之间的桥梁,它是用来建立局域网并连接到Internet的重要设备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声卡、显卡、网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㈥ 以“计算机的认识”为内容,编写一份教案,怎么写呢
大概是关于计算机的组成及简单的工作原理,我这有份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计算机系统教案
科目:信息技术 课题:计算机系统
授课时间:20分钟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学习计算机的组成,各部件的作用,计算机程序的概念以及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各组成部件名称及作用.
2.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3.学生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教学法、情景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
难点:计算机工作原理.
教学活动:
一.导入: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的所有实体部件的集合,通常这些部件由电路(电子元件)、机械等物理部件组成。直观地看,计算机硬件是一大堆设备,它们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计算机进行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计算机软件发挥作用、施展其技能的舞台。
计算机软件是指在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以及有关资料。所谓程序实际上是用户用于指挥计算机执行各种动作以便完成指定任务的指令的集合。
二.引入课题: 硬件系统由五大部件组成:
(1).运算器
运算器也称为算术逻辑单元ALU,是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功能部件。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中心,它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们预先确定的操作步骤,控制微机各部件步调一致地自动工作。 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3).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用来存储信息的重要功能部件。
内存储器由许多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放若干二进制代码,该代码可以是数据或程序代码。内存容量的大小通常用字节(Byte)表示。
分类:按功能分,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随机存储器(RAM):主要用来随时存储计算机中正在进行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允许被读取,还允许被修改。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AM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存容量,指的就是RAM的容量。
只读存储器(ROM):它存储的信息一般由计算机厂家确定,通常是计算机启动时的引导程序、系统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只能读取,不能修改。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用来接收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和程序,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5).输出设备
将存放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包括程序和数据)传送到外部媒介,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将上述计算机硬件的 5大功能部件用总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供程序用的数据以及相关文挡资料的集合。
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软件、系统工具软件和高级语言系统。应用软件分为专用型应用软件和通用型应用软件。
1、操作系统
UNIX、Z-80、DOS、Linux、Windows/X、Windows NT、Novell Netware等
2、应用软件
Office系列、ACDSee、Authorware、Flash、DreamWeaverMX、FireWork等
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呢?
(一)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
设计思想:
1、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指令
2、将编好的程序事先存入计算机内存中,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高速的顺序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行。
3、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
(二) 计算机工作过程:
计算机工作流程: a.输入信息
b.存储信息
c.处理信息
d.输出信息
㈦ 四年级计算器的功能键说明有哪些
如下:
1、上电/全清键(ON/AC):按下该键表示上电,或清除所有寄存器中的数值。
2、清除键(C)在数字输入期间,第一次按下此键将清除除存储器内容外的所有数值。
3、清除输入键(CE)在数字输入期间按下此键将清除输入寄存器中的值并显示"0"。
4、平方根√显示一个输入正数的平方根。
5、M+把目前显示的值放在存储器中;中断数字输入。
6、M-从存储器内容中减去当前显示值;中断数字输入。
7、MRC第一次按下此键将调用存储器内容,第二次按下时清除存储器内容。
8、MR调用存储器内容。
9、MC清除存储器内容。
10、GT按下GT键,传送GT存储寄存器内容到显示寄存器;按AC或C键消除GT显示标志。
11、MU(Mark-up and Mark-down键)按下该键完成利率和税率计算。
12、MRC第一次按下此键将调用存储器内容,第二次按下时清除存储器内容。
13、MR调用存储器内容。
14、MC清除存储器内容。
15、GT按下GT键,传送GT存储寄存器内容到显示寄存器,按AC或C键消除GT显示标志。
16、MU(Mark-up and Mark-down键)按下该键完成利率和税率计算。
本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学生认识并且能熟练使用计算器,并且可以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82-49=12×27=351÷13=
36+47=41-18=26×28=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12÷4(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2983-627=32×68=
1548÷43=49×39=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出示例2:计算68+5×25(板书)。
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练习:
783+56×21 57+272÷17 94+184×3
3.出示例3: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
102×63 4608÷36 27×39 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
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㈧ 计算机的存储器有几类,分别有什么作用
计算机存储器指计算机的内部存储区域,以芯片格式和集成电路形式存在。计算机存储器应用于录音机或磁盘。术语“存储器”通常视为物理存储器的简称,作为保留数据的实际可能芯片。有些计算机也使用虚拟存储器,即在硬盘上扩展物理存储器。
存储器分为两种基本类型:ROM 和 RAM 。
ROM(只读存储器):在 ROM 中,只读数据是预先记录的,不能被移动。ROM 不易于丢失,也就是,不管计算机处于开机还是关机状态,ROM 始终保留其内部内容。大多数个人计算机的 ROM 较小,主要用于存储一些关键性程序,诸如用来启动计算机的程序。另外,ROM 也用于计算器及外围设备等,如激光打印机,其字体存储于 ROM 中。ROM 还存在一些扩展变量,如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即采用专用 PROM 编程器在空白芯片上写入数据。
RAM(随机存储器):该存储器中的内容可以以任意顺序存取(读、写和移动)。时序存储器设备正好与其形成对比,如磁带、唱片等,其存储介质的机械运动驱使计算机必须以固定顺序存取数据。RAM 通常负责计算机中主要的存储任务,如数据和程序等动态信息的存储。RAM 的通用格式包括: SRAM(静态 RAM)和 DRAM(动态 RAM)。
RAM IC 通常组装为插槽。常见的标准插槽类型包括:SIMM (Single in-line memory mole)插槽和 DIMM (Dual in-line memory mole)插槽。
此外,还存在一些诸如闪存(Flash memory)、NVRAM 以及 EEPROM 等存储器类型,它们是结合 RAM 和 ROM 特征所获得的产物。
㈨ 计算机基础知识大纲
这个随便搜一下就知道啊:第一节计算机概述一、计算机发展概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
第三代中小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现在)
二、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实时控制
4.计算机辅助工作
CAD
CAM
CAI
CAE
5.人工智能
三、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
(1)能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数据加工任务。
(2)具有庞大的数据存储容量和极快的数据存取速度。
(3)能提供方便的适用方式与丰富多样的信息输出形式。
(4)方便而迅速的计算机通信使信息共享很容易实现。
(5)高效率的计算机辅助开发手段。
模拟练习
【例1·单选题】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
A.电子管
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正确答案’D【例2·单选题】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
A.CAD
B.CAI
C.CAM
D.CAT‘正确答案’A第二节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一、数据与信息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数据所下的定义是:“数据是对事实、概念或指令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或者用自动化的装置进行通信、翻译转换或者进行加工处理。”
信息是对人们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影响到人们行为决策。
二、二进制
(一) 二进制的相关概念
1.二进制,数字电子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计数法,在二进制计数法中只有两个数码:即0和1,其基数为二,即逢二向高位进一。
2.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3.八进制与十六进制
有关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利用“附件”中的计算器来进行。
(二) 二进制单位(补充内容)
位bit:用于表示一个二进制位、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字节Byte: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
1字节=8位 1Byte=8bit
换算单位:
1KB=1024B=210B 1MB=1024KB=220B 1GB=1024MB=230B
字长:计算机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位数。
常用:8位、16位、32位、64位
三、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其表示方式有定点表示法和浮点表示法两种。
四、西文字符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西文包括:英文字母、数字符号、标点符号、运算符号、控制符号
ASCII码-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二进制)
基本ASCII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占用一个字节,最高位为0。
例:英文字母‘B’的7位ASCII码为100 0010。
存储时为0100 0010。
比较大小:数字<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五、中文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汉字的输入码
汉字输入方法: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手写输入方法等。
键盘输入法:
数字编码(区位码)
拼音编码(全拼、双拼)
字形编码(五笔字型)
型音编码(自然码)
2.汉字的国际交换码与机内码
国标码:
计算机与其他系统或设备之间交换汉字信息的标准编码,又称国际码。1981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汉字国标码字符集中共收录了汉字和图形符号7445个,其中一级汉字3755个,二级汉字3008个和图形符号682个。一级汉字为使用频度高的常用汉字,按汉语拼音安母顺序排列;不常用的汉字为二级汉字按部首排列。
在汉字交换码中,每个汉字用两个字节表示。
汉字机内码(内码):
是计算机系统中用来存储和处理中、西文信息的代码。
汉字内码:用两个字节表示。
内码与国标码的关系:
它们的区别在于国际码两个字节的最高位都是“0”,而机内码两个字节的最高位都是“1”。
3.汉字的字形码
汉字输出码又叫做汉字字形码或汉字字模。
汉字输出码的和用是输出汉字,对汉字字形经过点阵的数字化后形成的一串二进制数称为汉字输出码。
点阵字形由排成方阵(如16×16、24×24、48×48……)的一组二进制数字表示一个字符。16×16点阵字形常用于屏幕显示,笔画生硬,细节难以区分:打印输出常用24×24、40×40、48×48,甚至96×96或更高,点阵的数字越大,说明笔锋越完整,字迹越清晰美观。
点阵字形的字节计算:点阵数/8
4.常用汉字输入法简介
模拟练习
【例3·判断题】‘9’的ASCII码小于‘a’的ASCII码。()‘正确答案’对【例4·单选题】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是()。
A.bit
B.byte
C.KB
D.MB‘正确答案’B【例5·判断题】汉字输入码是为了解决将汉字输入计算机而编制的代码。()‘正确答案’对【例6·单选题】24×24点阵字库中的一个汉字需占()字节的存储空间。
A.16
B.72
C.48
D.64‘正确答案’B【例7·单选题】不同的汉字输入方法输入汉字后,该汉字的内码是()的。
A.相同的
B.完全不相同
C.大部分相同
D.部分相同‘正确答案’A第三节计算机硬件一、计算机系统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软件及用户等三部分组成的人机系统。
二、计算机的逻辑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冯·诺依曼原理
1.输入设备
2.输出设备
3.存储器
(1)主存储器
主存储器也叫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其特点是存取速度快、可靠性高,但容量有限。
(2)辅助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也叫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外存常见的存储介质有磁盘、磁带、磁鼓和光盘等。
4.运算器
5.控制器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了解)
四、微机的硬件系统
(一)中央处理器
1.中央处理器(CPU)
2.组成:
控制器:指挥系统,从RAM中取出指令执行
运算器: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3.技术参数:
(1)型号:486、586、Pentium、PentiumI、PentiumII、PentiumIII、Pentium4
Core 2 o Core 2 quad
(2)主频:CPU工作的时钟频率。主频越高,速度越快。单位MHZ、GHZ。
PentiumIII800中的800即为主频。
(3)字长:
字:在计算机中,作为一个整体被传送和运算的一串二进制数被称为字(WORD)。
字长:一个字所包含的二进制的位数。8位、16位、32位;目前:64位比较常见。
(4)CPU的速度主要由字长和主频两个指标决定。
4.CPU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
(二)内存储器(内存、主存)
1.作用:在计算机内部,用于存放CPU待加工处理的数据、中间结果以及最后结果。
2.分类:
ROM(只读存储器):
系统信息、只读不写、关机(断电)后,信息不消失。
RAM(随机存储器):
用户信息、可读可写、关机(断电)后,信息消失。
Cache(高速缓存):
Cache是位于CPU和内存之间的规模较小但速度很快的一种存储器,目的是解决CPU和 RAM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增加Cache不会改变内存的容量
3.存储容量:
目前微机内存(RAM)容量一般为512M,1G,2G
4.内存容量的大小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
5.CPU和内存构成了主机。
(三)外存储器(外存、辅存)
1.作用:
用于永久地存放大量的程序和数据。运行时,从外存调入内存。
2.外存、内存、CPU之间的关系
3.磁盘存储器:
(1)软盘:
大小和容量:3.5英寸、1.44MB
读写设置:
读写方式:封住方孔、可读可写
只读方式:露出方孔、只读不写
存储容量计算:
软盘存储信息是按磁道和扇区来组织存储的。最外圈为0磁道。
存储容量=面数*磁道数*扇区数*512B
特点:便于携带、容量小、读写速度慢
(2)硬盘:
容量:100GB 160GB 240GB 360GB
特点:固定于主机箱中、容量大、读写速度快
硬盘使用注意事项:尽量不要震动,以免对数据造成破坏。
4.光盘:
(1)分类:只读光盘、一次写入型光盘、可擦写型光盘、数字通用光盘
(2)常用:
只读光盘(CD-ROM):650MB
光驱:
数据传输率是衡量光驱的技术指标之一。
150Kb/S为一倍速。目前40倍速以上。
读写速度比较:
硬盘 >光盘>软盘
5.移动存储设备和移动硬盘:
(1)U盘:(基于USB接口)
128MB、256MB
体积小、即插即用、携带方便
(2)移动硬盘:(基于USB接口)
20GB、40GB、60GB
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3)存储卡:
使用于数码产品(数码相机和MP3)上的存储设备。
(四)输入设备:
1.常用:鼠标、键盘、光笔、扫描仪
2.鼠标:
串行接口鼠标(微机常用)、总线接口鼠标、USB接口鼠标(笔记本常用)
机械式和光电式
两键和三键
3.键盘:
微机必备的输入设备之一。
常用键:
<Caps lock>:大小写字母转换键
<Shift>:转换键
<Enter>:回车控制键
<Backspace>:退格键
<Space>:空格键
<Ctrl>/<Alt>:不能单独使用,需与其他键配合使用。
(五)输出设备:
1.常用: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
2.显示器:监视器。
显示系统由显示器和显卡构成。
显示器:
CRT:微机常用
LCD:笔记本常用、轻、薄、耗电少、无辐射
显卡:
3.打印机:
击打式:针式
非击打式:喷墨、激光
4.微机必备的输入输出设备是:键盘、鼠标、显示器
5.外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构成了微机的外部设备
模拟练习
【例8·单选题】中央处理器是由运算器和()构成。
A.控制器B.存储器
C.输入设备D.输出设备‘正确答案’A【例9·单选题】有一台电脑,CPU的技术指标是P4/2.1G,其中2.1G的含义是指()来说的。
A.型号B.主频
C.内存D.字长‘正确答案’B【例10·单选题】RAM的特点是()。
A.可读可写B.只读不写
C.只写不读D.不读不写‘正确答案’A【例11·多选题】常见的输入设备有()。
A.显示器B.扫描仪
C.绘图仪D.鼠标‘正确答案’BD第四节计算机软件一、软件的功能与分类
软件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桥梁,它的作用主要有:
(1)计算机硬件资源的管理与控制,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实用效率,协调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工作;
(2)在硬件提供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扩大计算机的功能,通过软件去实现和运行各种应用任务的能力;
(3)向用户提供尽可能方便、灵活的计算机操作使用界面。
(4)为专业人员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具和环境,提供对计算机本身的测试、维护和诊断所需要的工具;
(5)为用户完成特定的信息处理任务。
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两大类。
二、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
(1)MS-DOS操作系统。
(2)Windows操作系统。
常见:Windows2000/ WindowsXP/Vista/Windows7
(3)多用户操作系统。
2.语言处理系统
计算机语言分类:
(1)机器语言
由机器指令(二进制)构成,直接执行。
(2)汇编语言
由汇编指令(助记符)构成,翻译(汇编)之后方可执行。
(3)高级语言
由语句(接近自然语言和数学公式)构成,翻译(解释和编译)之后方可执行。
常见:BASIC Visual BASIC C
因此,必须配备一种工具,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可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目标程序)。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高级语言程序的翻译,即:解释方式和编译方式。
3.数据库管理系统
关系型(最常用)、层次型、网状型
小型:Visual Foxpro Access
大型:ORACLE SQL SERVER SYBASE
数据库与会计软件联系紧密,会计软件必须有数据库支持。
4.实用程序和软件工具
三、应用软件
1.通用应用软件
(1)文字处理软件。
(2)电子表格软件。
(3)图形、图像效果软件。
(4)简报软件。
(5)网络通信软件。
(6)统计软件。
2.定制应用软件
四、计算机病毒防范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隐蔽性
(2)潜伏性
(3)传染性
(4)破坏性
(5)寄生性
(6)可执行性
(7)可触发性
(8)不可预见性
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从计算机病毒产生后果的大小程度来分,有良性病毒与恶性病毒。
从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方式来分,有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
从病毒入侵对象来分,有单机型病毒和网络型病毒。
4.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1)定期检查与消除计算机系统中的病毒
(2)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①安装多种防病毒软件,注意经常进行病毒库的升级。
②定期升级系统安全补丁。
③不要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④对于来历不明的软件,应该先查毒,后使用。
⑤不要随便下载和安装互联网上的一些小的软件或者程序。
⑥经常备份重要的文件和数据,并且有可能的话,可备份到光盘、移动硬盘等介质上。
⑦及时关闭不必要的服务,比如说文件共享,message服务等。
⑧制作干净的系统盘、急救盘。
⑨如果发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杀毒后应立即重新启动计算机,并再次查毒。
⑩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病毒炮制者的打击力度。
5.计算机病毒的清除
方法:
(1)杀毒软件(KV3000,瑞星,金山毒霸)
局限性:
新病毒的出现无法检测,定期升级
(2)最彻底的清除方法:格式化
模拟练习
【例12·判断题】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正确答案’对【例13·判断题】文字处理软件(WORD)属于系统软件。()‘正确答案’错【例14·单选题】计算机病毒是可以造成计算机故障的一种()。
A.霉变B.病菌C.芯片D.程序‘正确答案’D【例15·判断题】
杀病毒软件在使用上没有局限性,可杀除所有的病毒。()‘正确答案’错第五节多媒体技术一、多媒体的概念
媒体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根据国际电信联盟下属的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的定义,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有关的媒体有五种。
(1)感觉媒体
(2)表示媒体
(3)存储媒体
(4)表现媒体
(5)传输媒体
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系统的构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设计和实现的多媒体计算机,另一种是现有计算机(特别是PC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些部件升级为多媒体计算机,目前多数为后一种形式。
与多媒体计算机配套的软件大致有四大类:一是支持多媒体功能的操作系统;二是多媒体数据准备软件;三是多媒体作品的写作软件,用来编制和生成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四是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交互式地综合处理多种不同感觉媒体的信息处理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信息媒体多样化;第二是集成化;第三是交互性。
㈩ 三年级数学教研计划
.第一单元备课《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材编写特点。
1.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义务教材这一单元的内容,一开始就是通过数小方块认识计数单位千、万。明白每相邻单位的十进关系。接着是读数写数教学。而实验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编排教学内容。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然后整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和数位表,再教学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写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最后是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把认数和简单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有机结合,认数和用数表达、用数交流信息相结合,不断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教学读数写数时,教材改变了过去将读数,写数分割教学的状况,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密切了读写的联系,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读数、写数互相促进。
2.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利用数可以进行简捷而丰富的信息交流。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体现是欠缺的,从生活中提取的教学资源只出现两处。实验教材在这方面就有充分的体现,它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如67页体育馆的人、69页广场上的鸽子、空中的气球、树林里的果树、72页图书馆的书、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的速度及可载的人数、73页南京长江大桥的长、76页空中星星、空调、电视机价格等等。有城市也有农村,有生产也有生活,有学校和社会,还有大自然的场景,每个画面都尽量蕴涵丰富的数字信息和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更大的数,掌握数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
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的认识由100扩展到10000,数目大了,内涵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如何使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发现:数数,除了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一百一百地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并让学生思考“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这些数数的方法,数的组成规律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操作探索过程中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又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去计算。在整理万以内数的数位表时,让学生先说一说“已认识几个数位了”,然后再自己尝试制作一个数位表。这些活动的设计都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课时划分及教学建议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知识、技能领域是这样阐述的:“紧密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数的意义,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现实世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把对数的感受作为“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 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学生的数感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
第二单元备课《年、月、日》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选取的素材充满了新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挑战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教材大都是先学习年月日,再学习24时记时法。而本单元的素材决定了学生先来到天文馆门前,然后才能走进天文馆,学生在门前看到的是开闭馆时间及放映内容,进馆之后才能看到天体运转等相关的科普内容,所以教材的编写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即先学习24时记时法,再学习年月日,这种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学习数学的做法,可谓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教材从情境的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4时计时法和年、月、日有关知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到,对此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24时计时法和时间的计算应用比较广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注意将数学学习、生活经验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
年月日是数学知识,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内容之一,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中又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三者的有机整合是本单元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做到借助天文馆里的信息学习数学,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又了解了很多天文知识,受到了一次科普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教学的难点是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和判断平年、闰年。
四、课时安排:4课时
年月日(2课时)
24时计时法(2课时)
第三单元备课《小数初步认识》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教学目标:
①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认识小学,体会小数的特征,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知道以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④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简单小学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⑤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学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在购物的情境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究简单小学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①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具体的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学习前摸清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识的起点。
5.收集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四、探讨的问题
1、是否教学什么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是否需要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3、是否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整数与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如何处理好些?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小数的意义(1课时)
比较大小(1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课时)
练习复习课(2课时)
第四单元备课 《计 算 器》
教材解读:在这个单元里,先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开机、关机,了解一些常用键的功能;接着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的计算工具,充分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进步。从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可以看到,认识计算器并进行计算是基础知识,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规律以及其他教学内容,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并能对探索出的规律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教学规律。
教学建议:
1. 认识计算器要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 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
3. 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
4. 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
5. 计算器教学不能影响以后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的教学。
教学课时 2课时
认识使用计算器(1课时)
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1课时)
.第一单元备课《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材编写特点。
1.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义务教材这一单元的内容,一开始就是通过数小方块认识计数单位千、万。明白每相邻单位的十进关系。接着是读数写数教学。而实验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编排教学内容。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然后整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和数位表,再教学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写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最后是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把认数和简单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有机结合,认数和用数表达、用数交流信息相结合,不断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教学读数写数时,教材改变了过去将读数,写数分割教学的状况,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密切了读写的联系,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读数、写数互相促进。
2.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利用数可以进行简捷而丰富的信息交流。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体现是欠缺的,从生活中提取的教学资源只出现两处。实验教材在这方面就有充分的体现,它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如67页体育馆的人、69页广场上的鸽子、空中的气球、树林里的果树、72页图书馆的书、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的速度及可载的人数、73页南京长江大桥的长、76页空中星星、空调、电视机价格等等。有城市也有农村,有生产也有生活,有学校和社会,还有大自然的场景,每个画面都尽量蕴涵丰富的数字信息和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更大的数,掌握数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
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的认识由100扩展到10000,数目大了,内涵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如何使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发现:数数,除了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一百一百地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并让学生思考“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这些数数的方法,数的组成规律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操作探索过程中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又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去计算。在整理万以内数的数位表时,让学生先说一说“已认识几个数位了”,然后再自己尝试制作一个数位表。这些活动的设计都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课时划分及教学建议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知识、技能领域是这样阐述的:“紧密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数的意义,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现实世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把对数的感受作为“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 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学生的数感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
第二单元备课《年、月、日》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选取的素材充满了新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挑战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教材大都是先学习年月日,再学习24时记时法。而本单元的素材决定了学生先来到天文馆门前,然后才能走进天文馆,学生在门前看到的是开闭馆时间及放映内容,进馆之后才能看到天体运转等相关的科普内容,所以教材的编写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即先学习24时记时法,再学习年月日,这种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学习数学的做法,可谓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教材从情境的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4时计时法和年、月、日有关知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到,对此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24时计时法和时间的计算应用比较广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注意将数学学习、生活经验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
年月日是数学知识,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内容之一,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中又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三者的有机整合是本单元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做到借助天文馆里的信息学习数学,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又了解了很多天文知识,受到了一次科普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教学的难点是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和判断平年、闰年。
四、课时安排:4课时
年月日(2课时)
24时计时法(2课时)
第三单元备课《小数初步认识》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教学目标:
①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认识小学,体会小数的特征,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知道以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④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简单小学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⑤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学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在购物的情境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究简单小学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①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具体的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学习前摸清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识的起点。
5.收集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四、探讨的问题
1、是否教学什么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是否需要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3、是否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整数与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如何处理好些?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小数的意义(1课时)
比较大小(1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课时)
练习复习课(2课时)
第四单元备课 《计 算 器》
教材解读:在这个单元里,先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开机、关机,了解一些常用键的功能;接着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的计算工具,充分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进步。从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可以看到,认识计算器并进行计算是基础知识,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规律以及其他教学内容,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并能对探索出的规律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教学规律。
教学建议:
1. 认识计算器要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 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
3. 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
4. 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
5. 计算器教学不能影响以后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的教学。
教学课时 2课时
认识使用计算器(1课时)
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