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计算机的存储器主要功能是什么
存储器是计算机实现记忆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记忆是通过存储器对信息的存储来实现的。存储器用来保存计算机工作所必需的程序和数据。
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器不是由单一器件或单一装置构成,而是由不同材料、不同特性、不同管理方式的存储器类型构成的一个存储器系统。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存储器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计算机系统由最初的以运算器为核心逐渐转变成以存储器为核心。这就对存储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使一类存储器能够具有更高的性能,而且能通过硬件、软件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组合在一起来获得更高的性价比,这就是存储系统。
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要求存储器具有尽可能高的存取速度、尽可能大的存储容量和尽可能低的价位。但是,这三个性能指标是相互矛盾的。
(1)金属存储器价格表扩展阅读
存储器的分类
1、按存储介质分类
(1)半导体存储器用半导体器件组成的存储器称为半导体存储器;特点:集成度高、容量大、体积小、存取速度快、功耗低、价格便宜、维护简单。主要分两大类:双极型存储器:TTL型和ECL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简称MOS存储器):静态MOS存储器和动态MOS存储器。
(2)磁表面存储器用磁性材料做成的存储器称为磁表面存储器,简称磁存储器。它包括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等。特点:体积大、生产自动化程度低、存取速度慢,但存储容量比半导体存储器大得多且不易丢失。
(3)激光存储器信息以刻痕的形式保存在盘面上,用激光束照射盘面,靠盘面的不同反射率来读出信息。光盘可分为只读型光盘(CD-ROM)、只写一次型光盘(WORM)和磁光盘(MOD)三种。
2、按存取方式分类
(1)随机存储器(RAM):如果存储器中任何存储单元的内容都能被随机存取,且存取时间与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无关,则这种存储器称为随机存储器(RAM)。
RAM主要用来存放各种输入/输出的程序、数据、中间运算结果以及存放与外界交换的信息和做堆栈用。随机存储器主要充当高速缓冲存储器和主存储器。
(2)串行访问存储器(SAS):如果存储器只能按某种顺序来存取,也就是说,存取时间与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有关,则这种存储器称为串行访问存储器。串行存储器又可分为顺序存取存储器(SAM)和直接存取存储器(DAM)。
顺序存取存储器是完全的串行访问存储器,如磁带,信息以顺序的方式从存储介质的始端开始写入(或读出);直接存取存储器是部分串行访问存储器,如磁盘存储器,它介于顺序存取和随机存取之间。
(3)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对其内容只能读不能写入的存储器,即预先一次写入的存储器。通常用来存放固定不变的信息。如经常用作微程序控制存储器。
目前已有可重写的只读存储器。常见的有掩模ROM(M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ROM的电路比RAM的简单、集成度高,成本低,且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计算机常把一些管理、监控程序、成熟的用户程序放在ROM中。
3、按信息的可保存性分类
非永久记忆的存储器:断电后信息就消失的存储器,如半导体读/写存储器RAM。
永久性记忆的存储器:断电后仍能保存信息的存储器,如磁性材料做成的存储器以及半导体ROM.
4、按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分
根据存储器在计算机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控制存储器等。为了解决对存储器要求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三者之间的矛盾,目前通常采用多级存储器体系结构,即使用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高速缓存存储器:主要用途是高速存取指令和数据,存取速度快,但存取容量小;主存储器:存放计算机运行期间的大量程序和数据,存取速度快,存储容量不大;外存储器:存放系统程序和大型数据文件及数据库,存储容量大,成本较低。
㈡ 存储器的原理是什么
存储器讲述工作原理及作用
介绍
存储器(Memory)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用于保存信息的记忆设备。其概念很广,有很多层次,在数字系统中,只要能保存二进制数据的都可以是存储器;在集成电路中,一个没有实物形式的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路也叫存储器,如RAM、FIFO等;在系统中,具有实物形式的存储设备也叫存储器,如内存条、TF卡等。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2.按存取方式分类
(1)随机存储器(RAM):如果存储器中任何存储单元的内容都能被随机存取,且存取时间与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无关,则这种存储器称为随机存储器(RAM)。RAM主要用来存放各种输入/输出的程序、数据、中间运算结果以及存放与外界交换的信息和做堆栈用。随机存储器主要充当高速缓冲存储器和主存储器。
(2)串行访问存储器(SAS):如果存储器只能按某种顺序来存取,也就是说,存取时间与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有关,则这种存储器称为串行访问存储器。串行存储器又可分为顺序存取存储器(SAM)和直接存取存储器(DAM)。顺序存取存储器是完全的串行访问存储器,如磁带,信息以顺序的方式从存储介质的始端开始写入(或读出);直接存取存储器是部分串行访问存储器,如磁盘存储器,它介于顺序存取和随机存取之间。
(3)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对其内容只能读不能写入的存储器,即预先一次写入的存储器。通常用来存放固定不变的信息。如经常用作微程序控制存储器。目前已有可重写的只读存储器。常见的有掩模ROM(M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ROM的电路比RAM的简单、集成度高,成本低,且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计算机常把一些管理、监控程序、成熟的用户程序放在ROM中。
3.按信息的可保存性分类
非永久记忆的存储器:断电后信息就消失的存储器,如半导体读/写存储器RAM。
永久性记忆的存储器:断电后仍能保存信息的存储器,如磁性材料做成的存储器以及半导体ROM。
4.按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分
根据存储器在计算机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控制存储器等。为了解决对存储器要求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三者之间的矛盾,目前通常采用多级存储器体系结构,即使用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能力影响
从写命令转换到读命令,在某个时间访问某个地址,以及刷新数据等操作都要求数据总线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休止状态,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存储器通道。此外,宽并行总线和DRAM内核预取都经常导致不必要的大数据量存取。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存储器控制器能存取的有用数据称为有效数据速率,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特定应用。有效数据速率随着时间而变化,常低于峰值数据速率。在某些系统中,有效数据速率可下降到峰值速率的10%以下。
通常,这些系统受益于那些能产生更高有效数据速率的存储器技术的变化。在CPU方面存在类似的现象,最近几年诸如AMD和 TRANSMETA等公司已经指出,在测量基于CPU的系统的性能时,时钟频率不是唯一的要素。存储器技术已经很成熟,峰值速率和有效数据速率或许并不比以前匹配的更好。尽管峰值速率依然是存储器技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但其他结构参数也可以极大地影响存储器系统的性能。
影响有效数据速率的参数
有几类影响有效数据速率的参数,其一是导致数据总线进入若干周期的停止状态。在这类参数中,总线转换、行周期时间、CAS延时以及RAS到CAS的延时(tRCD)引发系统结构中的大部分延迟问题。
总线转换本身会在数据通道上产生非常长的停止时间。以GDDR3系统为例,该系统对存储器的开放页不断写入数据。在这期间,存储器系统的有效数据速率与其峰值速率相当。不过,假设100个时钟周期中,存储器控制器从读转换到写。由于这个转换需要6个时钟周期,有效的数据速率下降到峰值速率的 94%。在这100个时钟周期中,如果存储器控制器将总线从写转换到读的话,将会丢失更多的时钟周期。这种存储器技术在从写转换到读时需要15个空闲周期,这会将有效数据速率进一步降低到峰值速率的79%。表1显示出针几种高性能存储器技术类似的计算结果。
显然,所有的存储器技术并不相同。需要很多总线转换的系统设计师可以选用诸如XDR、RDRAM或者DDR2这些更高效的技术来提升性能。另一方面,如果系统能将处理事务分组成非常长的读写序列,那么总线转换对有效带宽的影响最小。不过,其他的增加延迟现象,例如库(bank)冲突会降低有效带宽,对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DRAM技术要求库的页或行在存取之前开放。一旦开放,在一个最小周期时间,即行周期时间(tRC)结束之前,同一个库中的不同页不能开放。对存储器开放库的不同页存取被称为分页遗漏,这会导致与任何tRC间隔未满足部分相关的延迟。对于还没有开放足够周期以满足tRC间隙的库而言,分页遗漏被称为库冲突。而tRC决定了库冲突延迟时间的长短,在给定的DRAM上可用的库数量直接影响库冲突产生的频率。
大多数存储器技术有4个或者8个库,在数十个时钟周期具有tRC值。在随机负载情况下,那些具有8个库的内核比具有4个库的内核所发生的库冲突更少。尽管tRC与库数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复杂,但是其累计影响可用多种方法量化。
存储器读事务处理
考虑三种简单的存储器读事务处理情况。第一种情况,存储器控制器发出每个事务处理,该事务处理与前一个事务处理产生一个库冲突。控制器必须在打开一个页和打开后续页之间等待一个tRC时间,这样增加了与页循环相关的最大延迟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的有效数据速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I/O,并主要受限于DRAM内核电路。最大的库冲突频率将有效带宽削减到当前最高端存储器技术峰值的20%到30%。
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事务处理都以随机产生的地址为目标。此时,产生库冲突的机会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tRC和存储器内核中库数量之间的相互作用。tRC值越小,开放页循环地越快,导致库冲突的损失越小。此外,存储器技术具有的库越多,随机地址存取库冲突的机率就越小。
第三种情况,每个事务处理就是一次页命中,在开放页中寻址不同的列地址。控制器不必访问关闭页,允许完全利用总线,这样就得到一种理想的情况,即有效数据速率等于峰值速率。
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都涉及到简单的计算,随机情况受其他的特性影响,这些特性没有包括在DRAM或者存储器接口中。存储器控制器仲裁和排队会极大地改善库冲突频率,因为更有可能出现不产生冲突的事务处理,而不是那些导致库冲突的事务处理。
然而,增加存储器队列深度未必增加不同存储器技术之间的相对有效数据速率。例如,即使增加存储器控制队列深度,XDR的有效数据速率也比 GDDR3高20%。存在这种增量主要是因为XDR具有更高的库数量以及更低的tRC值。一般而言,更短的tRC间隔、更多的库数量以及更大的控制器队列能产生更高的有效带宽。
实际上,很多效率限制现象是与行存取粒度相关的问题。tRC约束本质上要求存储器控制器从新开放的行中存取一定量的数据,以确保数据管线保持充满。事实上,为保持数据总线无中断地运行,在开放一个行之后,只须读取很少量的数据,即使不需要额外的数据。
另外一种减少存储器系统有效带宽的主要特性被归类到列存取粒度范畴,它规定了每次读写操作必须传输的数据量。与之相反,行存取粒度规定每个行激活(一般指每个RAS的CAS操作)需要多少单独的读写操作。列存取粒度对有效数据速率具有不易于量化的巨大影响。因为它规定一个读或写操作中需要传输的最小数据量,列存取粒度给那些一次只需要很少数据量的系统带来了问题。例如,一个需要来自两列各8字节的16字节存取粒度系统,必须读取总共32字节以存取两个位置。因为只需要32个字节中的16个字节,系统的有效数据速率降低到峰值速率的50%。总线带宽和脉冲时间长度这两个结构参数规定了存储器系统的存取粒度。
总线带宽是指连接存储器控制器和存储器件之间的数据线数量。它设定最小的存取粒度,因为对于一个指定的存储器事务处理,每条数据线必须至少传递一个数据位。而脉冲时间长度则规定对于指定的事务处理,每条数据线必须传递的位数量。每个事务处理中的每条数据线只传一个数据位的存储技术,其脉冲时间长度为1。总的列存取粒度很简单:列存取粒度=总线宽度×脉冲时间长度。
很多系统架构仅仅通过增加DRAM器件和存储总线带宽就能增加存储系统的可用带宽。毕竟,如果4个400MHz数据速率的连接可实现 1.6GHz的总峰值带宽,那么8个连接将得到3.2GHz。增加一个DRAM器件,电路板上的连线以及ASIC的管脚就会增多,总峰值带宽相应地倍增。
首要的是,架构师希望完全利用峰值带宽,这已经达到他们通过物理设计存储器总线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具有256位甚或512位存储总线的图形控制器已并不鲜见,这种控制器需要1,000个,甚至更多的管脚。封装设计师、ASIC底层规划工程师以及电路板设计工程师不能找到采用便宜的、商业上可行的方法来对这么多信号进行布线的硅片区域。仅仅增加总线宽度来获得更高的峰值数据速率,会导致因为列存取粒度限制而降低有效带宽。
假设某个特定存储技术的脉冲时间长度等于1,对于一个存储器处理,512位宽系统的存取粒度为512位(或者64字节)。如果控制器只需要一小段数据,那么剩下的数据就被浪费掉,这就降低了系统的有效数据速率。例如,只需要存储系统32字节数据的控制器将浪费剩余的32字节,进而导致有效的数据速率等于50%的峰值速率。这些计算都假定脉冲时间长度为1。随着存储器接口数据速率增加的趋势,大多数新技术的最低脉冲时间长度都大于1。
选择技巧
存储器的类型将决定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操作和性能,因此存储器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无论系统是采用电池供电还是由市电供电,应用需求将决定存储器的类型(易失性或非易失性)以及使用目的(存储代码、数据或者两者兼有)。另外,在选择过程中,存储器的尺寸和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较小的系统,微控制器自带的存储器就有可能满足系统要求,而较大的系统可能要求增加外部存储器。为嵌入式系统选择存储器类型时,需要考虑一些设计参数,包括微控制器的选择、电压范围、电池寿命、读写速度、存储器尺寸、存储器的特性、擦除/写入的耐久性以及系统总成本。
选择存储器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内部存储器与外部存储器
一般情况下,当确定了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所需要的存储空间之后,设计工程师将决定是采用内部存储器还是外部存储器。通常情况下,内部存储器的性价比最高但灵活性最低,因此设计工程师必须确定对存储的需求将来是否会增长,以及是否有某种途径可以升级到代码空间更大的微控制器。基于成本考虑,人们通常选择能满足应用要求的存储器容量最小的微控制器,因此在预测代码规模的时候要必须特别小心,因为代码规模增大可能要求更换微控制器。目前市场上存在各种规模的外部存储器器件,我们很容易通过增加存储器来适应代码规模的增加。有时这意味着以封装尺寸相同但容量更大的存储器替代现有的存储器,或者在总线上增加存储器。即使微控制器带有内部存储器,也可以通过增加外部串行EEPROM或闪存来满足系统对非易失性存储器的需求。
2、引导存储器
在较大的微控制器系统或基于处理器的系统中,设计工程师可以利用引导代码进行初始化。应用本身通常决定了是否需要引导代码,以及是否需要专门的引导存储器。例如,如果没有外部的寻址总线或串行引导接口,通常使用内部存储器,而不需要专门的引导器件。但在一些没有内部程序存储器的系统中,初始化是操作代码的一部分,因此所有代码都将驻留在同一个外部程序存储器中。某些微控制器既有内部存储器也有外部寻址总线,在这种情况下,引导代码将驻留在内部存储器中,而操作代码在外部存储器中。这很可能是最安全的方法,因为改变操作代码时不会出现意外地修改引导代码。在所有情况下,引导存储器都必须是非易失性存储器。
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存储器来满足嵌入式系统的要求,但终端应用和总成本要求通常是影响我们做出决策的主要因素。有时,把几个类型的存储器结合起来使用能更好地满足应用系统的要求。例如,一些PDA设计同时使用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作为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把永久的程序保存在非易失性ROM中,而把由用户下载的程序和数据存储在有电池支持的易失性DRAM中。不管选择哪种存储器类型,在确定将被用于最终应用系统的存储器之前,设计工程师必须仔细折中考虑各种设计因素。
㈢ 半导体存储器有几类,分别有什么特点
1、随机存储器
对于任意一个地址,以相同速度高速地、随机地读出和写入数据的存储器(写入速度和读出速度可以不同)。存储单元的内部结构一般是组成二维方矩阵形式,即一位一个地址的形式(如64k×1位)。但有时也有编排成便于多位输出的形式(如8k×8位)。
特点:这种存储器的特点是单元器件数量少,集成度高,应用最为广泛(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动态随机存储器)。
2、只读存储器
用来存储长期固定的数据或信息,如各种函数表、字符和固定程序等。其单元只有一个二极管或三极管。一般规定,当器件接通时为“1”,断开时为“0”,反之亦可。若在设计只读存储器掩模版时,就将数据编写在掩模版图形中,光刻时便转移到硅芯片上。
特点:其优点是适合于大量生产。但是,整机在调试阶段,往往需要修改只读存储器的内容,比较费时、费事,很不灵活(见半导体只读存储器)。
3、串行存储器
它的单元排列成一维结构,犹如磁带。首尾部分的读取时间相隔很长,因为要按顺序通过整条磁带。半导体串行存储器中单元也是一维排列,数据按每列顺序读取,如移位寄存器和电荷耦合存储器等。
特点:砷化镓半导体存储器如1024位静态随机存储器的读取时间已达2毫秒,预计在超高速领域将有所发展。
(3)金属存储器价格表扩展阅读:
半导体存储器优点
1、存储单元阵列和主要外围逻辑电路制作在同一个硅芯片上,输出和输入电平可以做到同片外的电路兼容和匹配。这可使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与存储两大部分之间的接口大为简化。
2、数据的存入和读取速度比磁性存储器约快三个数量级,可大大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
3、利用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使存储体的体积和成本大大缩小和下降。
㈣ 啥是存储器(急)
什么是存储器
可以是一张卡,也可以是软盘,可以是活动的,也可以是固定的,用于保存图像。
cf闪存卡
一种袖珍闪存卡,(compact flash card)。像pc卡那样插入数码相机,它可用适配器,(又称转接卡),使之适应标准的pc卡阅读器或其他的pc卡设备。
cf存储卡的部分结构采用强化玻璃及金属外壳,cf存储卡采用standard ata/ide接口界面,配备有专门的pcm-cia适配器(转接卡),笔记本电脑的用户可直接在pcmcia插槽上使用,使数据很容易在数码相机与电脑之间传递。
sm闪存卡
即smart media,智能媒体卡,一种存储媒介。sm卡采用了ssfdg/flash内存卡,具有超小超薄超轻等特性,体积37(长)×45(宽)×0.76(厚)毫米,重量是1.8g,功耗低,容易升级,sm转换卡也有pcmcia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数据传送。
memory stick o
memory stick o即微型记忆棒,微型记忆棒的体积和重量都为普通记忆棒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最大存储容量可以达到128mb。
sd闪存卡
即SecureDigital, 32×24×2.11 存储的速度快,非常小巧,外观和MMC一样,目前市面上较多数数码相机使用这种格式的存储卡,市场占有率第一。
xd闪存卡
即Fuji film(富士胶卷)和OLYMPUS(奥林巴斯)联合推出的xD-Picture卡,体形很小,传输速度很快,不过价格很昂贵。
mmc闪存卡
即MultiMedia Card ,外型和SD完全一样,很多时候也通用。
微硬盘
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存贮产品,目前“IBM(日立)”和国产品牌“南方汇通”都推出了自己的微硬盘产品。微型硬盘外型和CF卡完全一样,使用同一型号接口。
优卡
优卡是lexar公司生产的一种数码相机存储介质,外形和一般的cf卡相同,可以用在使用cf卡的数码相机、pda、mp3等数码设备上,同时可以直接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系统联机,用作移动存储器。
数字胶卷
数字胶卷是lexar公司生产的的一种数码相机的存储介质,同日立的sm卡、松下的sd卡、索尼的memorystick属同类的数字存储媒体。
pc卡转换器
一种接插件,可以把cf卡或sm卡插入其中,然后,整体作为一个pc卡插入计算机的pcmica插口,这是常用于便携机的一种通用扩展接口,可以接入pcmica内存卡、pcmica硬盘、pcmica调制解调器等。
㈤ 刚才我们老师说U盘属于磁存储器。我觉得应该是半导体存储器呀!哪位
U盘是半导体存储器,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中文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用第一个字母U命名,所以简称“U盘”。U盘内集成的是Flash芯片,存储介质为半导体,为mos管。而mos管是金属(metal)—氧化物(oxid)—半导体(semiconctor)场效应晶体管,或者称是金属—绝缘体(insulator)—半导体。
半导体存储器和磁芯存储器最大的不同,就是半导体存储器体积小,容量大,速度快,磁芯存储器是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半导体存储器用半导体的通断状态来记录数据,体积可以做的很小,容量却很大。磁芯存储器是华裔王安于1948年发明的,磁芯的英文名称就是core,磁芯存储器就叫作core memory。磁芯存储器用磁芯的磁极方向来存储数据,体积大,速度慢,容量小,性能远不上半导体存储器,所以逐步被淘汰,现在很少使用。
㈥ 外存储器有什么作用
存储器是记忆信息的实体,是数字计算机具备存储数据和信息能力,能够自动连续执行程序,进行广泛的信息处理的重要基础。
1、存储器的概念
(1) 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软件)和各种数据。现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核心就是存储器和CPU
(2) DMA:一种可以让存储器与IO设备进行数据存取的方式。设计理念就是为了在IO设备与存储器进行数据存取时不去打扰CPU。
2、存储器的分类
(1) 按照存储器的介质分类:
1.1 半导体存储器:由半导体组成的存储器称为半导体存储器,半导体的存储器体积小,功率低,存取时间短.但是电源消失时,所存储的数据也会丢失,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
1.2 磁材料存储器:由磁材料做成的存储器称为磁性存储器,在金属或塑料上涂抹一层磁性材料,用来存放数据,特点是非易失即断电后不数据不消失,存取速度比较慢;
1.3 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使用激光在磁光材料上进行读取,特点是非易失性,耐用性好,记录密度高。现在多用在计算机系统中用作外部存储。
(2) 按照存储器的数据存取方式分类:
2.1 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RAM(随机存储器)是一种可以读可以写的存储器,它的任何一个存储单元的内容都可以随机存取,而且存取的时间与物理位置无关,我们的内存(主存)就是这种RAM(随机存储器);
2.2 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 ROM):ROM(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只能写入一次原始信息,写入之后,只能对去内部的数据进行读出,而不能随意重新写入新的数据去改变原始信息;
2.3 串行访问数据存储器:在对存储器的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时,必须要按照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先后寻址地址,这种存储器就为串行访问存储器。这种存储器在存取数据时,需要按照存储器的存储单元的位置显示进行存取。
(3) 按照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
3.1 主存储器(主存):通常指我们所说的内存,它可以直接与CPU交换数据的存储器,特点速度快,容量小,价格高。主存采用半导体制作,所以是易失性存储器;
3.2 辅助存储器(辅存):通常指我们所说的外存,用来存放当前没有使用的程序和数据,它不能直接与CPU交换数据,需要加载到主存。特点速度慢,容量大,价格便宜。辅存属于非易失性存储器;
3.3 缓冲存储器(缓存):主要用到俩个速度不同的部件之中,现在基本用在CPU与主存之间,起到缓存的作用。
3、存储器的层次
(1) 存储器的层次按照它的3个指标即速度,容量,每位价格进行划分分别是:
寄存器=>缓存=>主存=>磁盘=>光盘
越是上层的存储器它的容量越小,速度越快,每位价格越高,越是下层的存储器容量越大,速度越慢,每位价格越低。
寄存器是CPU中的一个存储器CPU实际上是拿寄存器中的数进行运算和控制,它的速度最快,价格最高。
缓存也被设置到了CPU中。
(2) 缓存与主存主要是为了解决CPU与主存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因为CPU速度要快与主存,而缓存也快与主存,只要将CPU近期要使用的数据调入到缓存中,CPU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来提升数据的访问速度,降低CPU的负荷。主存与缓存的数据调动是由硬件自己完成的。
(3) 主存与辅存主要用来解决存储系统的容量问题,辅存比主存速度低,并且不能被CPU之间访问,但它容量大,当CPU需要运行程序时,将辅存的数据调入到主存,CPU在来访问。主存和辅存之间的数据调动由硬件和操作系统共同完成。
4、主存
功能:
主存储器是能由CPU直接编写程序访问的存储器,它存放需要执行的程序与需要处理的数据,只能临时存放数据,不能长久保存数据。
组成:
● 存储体(MPS):由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储存元件,每个元件可存一位二进制数)且每个单元有一个编号,称为存储单元地址(地址),通常一个存储单元由8个存储元件组成;
● 地址寄存器(MAR):由若干个触发器组成,用来存放访问寄存器的地址,且地址寄存器长度与寄存器容量相匹配(即容量为1K,长度无2^10=1K);
● 地址译码器和驱动器
● 数据寄存器(MDR):数据寄存器由若干个触发器组成,用来存放存储单元中读出的数据,或暂时存放从数据总线来的即将写入存储单元的数据【数据存储器的宽度(w)应与存储单元长度相匹配】。
㈦ 电脑内存条,一般多少钱一个
电脑内存条有二、三、四代。有不同容量的内存。4G、8G等。不同牌子的价格也相差很大。4代内存8G的现在一般在600-900元左右。牌子不同价格不同,不过大部分1G的价格在150-210之间, 2G的在240-350之间 。
而且不是什么内存都适合使用的电脑。要看电脑适合几代的内存才能购买什么样的内存。
内存条作用:
内存条在电脑中的作用相当于一座桥梁,用以负责诸如硬盘、主板、显卡等硬件上的数据与处理器之间数据交换处理。
所有电脑数据传输到处理器都是通过内存条与处理器进行传输处理的,可能有的朋友会想为什么数据不直接与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器与交换呢。
其实大家只要了解内存就知道,内存的读取速度与存储速度是最快的,直接与主板上数据总线交换速度很慢,大家也可以将内存看作数据缓存区,拥有高速缓存区,也更有利于电脑处理数据的速度。
㈧ 有没有一款可以检测重金属,农残,水产品等产品的优先仪器价格大概在多少左右呢
技术参数及特点:
光路系统:96通道光路系统,其中8路光源用于48孔板的光路信号检测。另外一道光路用于校准光源,作光源系统的补偿及光源工作情况的监测
光源:卤素灯;采用光源自动开关节能设计,最大限度延长光源寿命
检测通道:可选择1-96通道同时检测,可进行横向或纵向96孔可视化布板,自由编排对照、样本位,直观可靠
波长范围:300-1000nm
测试范围:0~4A
分辨率0.001A
准确度:±1%(0~2A)
线性误差±0.1%(0~2A)
重复性±0.005A(0~2A)
稳定性≤0.005A/小时
接口方式:RS-232/USB,可以使用RS232或者USB接口和PC机通讯,并控制仪器工作
存储:大容量存储器,可以存储8000组测量原始数据
外设:内置嵌入式微型热敏打印机,大屏幕LCD显示
具有查询、打印、汇总等功能,可直接输出检测结果,软件终身免费升级
㈨ 从打孔计数器到磁记录的历程,要详细,详细,详细!
内容太多 我也是找到资料 请多关照 谢谢
1942年由法国数学加巴斯卡所发明的巴斯卡机,这台机器是由许多的齿轮与杠杆所组成的. 一般我们对电脑世代的分类是以制造电脑所使用的元件不同来划分,共分为四个世代: 第一代(1946年~1958年):使用真空管制造. 第二代(1959年~1964年):使用电晶体制造. 第三代(1965年~1970年):使用积体电路制造. 第四代(1970年~) :使用超大型积体电路制造. 第一代电脑:真空管时代:使用真空管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为外部储存媒体以磁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程式语言为机器语言及组合语言 第二代电脑:电晶体时代使用电晶体为材料开始使用磁带磁盘的发明以磁蕊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硬体的模组化高阶语言的出现 第三代电脑:积体电路的时代使用积体电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业系统的出现 软体的快速发展 迷你电脑的出现 第四代电脑:超大型积体电路的时代微处理机的出现以半导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微电脑的流行套装软体的发展 资料转载于: http://mail.csjh.tpc.e.tw/a90/a90021/www/pcl.htm 2. 电脑的发展 1. 电子计算机的定义及特性 A 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 a. 简称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 b. 包含了输入,输出,控制,记忆及运算逻辑等单元. c. 计算机与计算器(Calculator)的差异 项目 计算器 计算机(电脑) 运算能力 简单的数值运算 复杂的数值与非数值运算 储存能力 没有或很少 有很大的储存空间 显示能力 仅能在有限的小萤幕内显示 可在高解析的萤幕画面显示 操作方式 人工逐一输入 可内存程式,由电脑来自动产生结果 其他功能 没有或很少 功能多且完整 B. 电脑的特性 a. 快:处理速度快. b. 准:精准度及正确性高. c. 大:储存容量大. d. 可减轻人力,降低作业成本. e. 能提供资料保护之安全措施. C. 电脑的限制 a. 只有正确的资料输入,才有正确的结果输出(GIGO). b. 问题必须量化. c. 计算机非万能:人类必须提出解决方法,并将其程式化,电脑才能处理. 2. 电脑的发展史及趋势 A. 美国社会学家杜佛勒,将人类社会的变迁形容成“波”: 第一波是农业革命,第二波是工业革命,第三波是资讯革命. B. 电脑发展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主要电子元件 真空管 电晶体 积体电路IC 超大型积体电路VLSI 主记忆体 磁鼓,磁蕊 磁蕊 磁蕊,半导体(IC) 半导体(VLSI) 辅助记忆体 卡片 磁带,磁盘 磁带,磁盘 磁带,磁盘 执行速度 毫秒 , ms 微秒 , μs 奈秒(毫微秒) , ns 微微秒 , ps 体积 庞大(房间) 大(箱型) 中(桌上型) 小(桌上型) 耗电量 大 中 少 更少 C. 第五代电脑 a. 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I). b. 常用的AI语言有LISP和PROLOG. c. 主要元件是超高速积体电路(VHSIC). d. 知识资讯处理系统(KIPS),平行处理结构及符号运算(处理文字能力). D. 电脑史上重要的第一次 a. 最早出现的计算工具:中国的算盘. b. 电脑之父:巴贝基(Charles Babage),完成差分机及分析机(未完成). c. 第一部电子数位计算机器:ABC,以真空管为元件,只能作特定的数学问题. d. 第一部机械式数位计算机:MARK-1,由IBM与哈佛大学教授艾肯(Aiken)合作发明;以继电器为主要元件. e. 第一部全电子数位计算机(人类第一部数位电脑):ENIAC,由美国宾州大学毛奇利(Mauchly)和艾克特(Echert)两位教授所发明.主要元件为真空管,以磁鼓为记忆元件,打孔机为储存媒介. f. 最早提出“内储程式”(Stored program):范纽曼. g. 第一部内储程式电脑:EDSAC. h. 第一部商用电脑:UNIVAC. E. 电脑的发展趋势 a. 体积愈来愈小. b. 记忆体容量愈来愈大. c. 速度愈来愈快. d. 准确性愈来愈高(更加可靠). e. 功能愈来愈强(用途越广) f. 价格愈来愈便宜. g. 愈来愈环保,愈省电 a) 绿色电脑(Green PC):符合环保概念的电脑 省电. 低辐射量. 低噪音. 材料可永续使用. 符合人体工学. b) 能源之星: 由美国环保署(EPA)发表的计画. 目的为节约电脑及其周边产品之电力使用量. 目标是不使用30分钟即自动进入省电模式(减少50~75%能源). 3. 积体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 IC) A. 将电阻,电晶体及二极体等电路元件浓缩在一矽晶片上的电路元件. B. IC规格 规格 名称 电子元件数量 CPU SSI 小型积体电路 10~100 MSI 中型积体电路 100~1,000 LSI 大型积体电路 1,000~10,000 VLSI 超大型积体电路 10,000~1,000,000 80386(275,000) ULSI 超特大型积体电路 1,000,000以上 Pentium !!!(25,000,000) 4. 常用倍率符号 电脑上常用的计量单位 符号 (注意大小写) 英文 原十进位值 电脑上实际值 中文 记忆体单位 T Tera 1012 240=1024G 兆 G Giga 109 230=1024M 十亿 M Mega(Million) 106 220=1024K 百万 K Kilo 103 210=1024 仟 时间单位 m mini 10-3 10-3 毫 μ micro 10-6 10-6 微 n nano 10-9 10-9 奈(毫微) p pico 10-12 10-12 匹(微微) 5. 电脑的分类 A. 依处理资料的信号型态区分 a. 数位电脑(Digital Computer):处理离散(数位)资料,目前的电脑即是. b. 类比电脑(Analog Computer):处理连续(类比)资料. c. 混合式电脑(Hybrid Computer) B. 依用途区分 a. 一般用途电脑(General Purpose Computer):目前的电脑即是. b. 特殊用途电脑(Special Purpose Computer):如雷达,导航等. C. 依功能等级区分 a. 超大型电脑(超级电脑):用于科学,核弹,气象;如Gray,IBM的深蓝. b. 大型电脑:如IBM 370/168,VAX 9000. c. 中型电脑:如IBM 3031,VAX 6500. d. 迷你电脑(小型电脑):如PDP-11,VAX-11/750. e. 微型电脑(微电脑,个人电脑):目前一般所使用的电脑. 6. 电脑系统的评估 A. 速度的计量单位 a. MIPS:CPU每秒钟所能处理的百万个指令数目. b. MFLOPS:CPU每秒钟所能处理的百万个浮点运算指令的数目. c. CPU的内部频率:CPU电子元件的时脤,单位是百万赫兹(MHz),一般会将频率写在CPU名称后.相同名称的CPU,频率愈快速度愈快.如80486DX133,Pentium 200,其中80486DX及Pentuim是CPU名称;其后的133及200则为内部频率. B. 生产量(工作量,Throughput):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数(产出量). C. 反应时间(回应时间,Response Time):电脑真正执行一个工作,所须的时间.可视为使用者对电脑提出一项需求起,直到使用者得到第一个反应的时间间隔. D. 回转时间(Turnaround Time):从使用者提出一个工作到电脑,至完成后送回使用者,所须的时间. E. 工作负荷量(Work Load):电脑系统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最大工作数. F. CPU使用率(CPU Utility):CPU被使用的程度,以%表示,最大为100%. 资料转载于:http://tr.ilvs.ilc.e.tw/~bbfish/learn/c&c/计算机的发展.html 3. 电脑发展简史 远古时候人们就有计算上的需求,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便懂得使用算盘计 算事物,是早期的十进位计算工具.而古圣先贤发明太极(1),两仪(2),四相 (4),八卦(8),六十四卦(64)等为使用二进位的始祖. 西元1642年法国数学家巴斯卡(Blasise Pascal)为了减轻他父亲税务局烦 忙的工作,设计制造出一种会自动进位并可执行加减运算的齿轮传动式加法器 (adder).随后德国数学家雷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tz)加于改善 ,使能执行乘除运算. 西元1822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在研究对数表 时设计一套差分机(differential engine),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准无法制造出 非常精密的零件,因此该机并没有完成,但他的构想极为珍贵,他认为这部机 器应包括输入,输出,储存,运算,控制等五个单元,与目前的电脑架构极为 接近,可说是电脑的开山鼻祖. 西元1887年美国统计学家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博士利用打孔卡片储 存人口调查资料,并设计制造卡片处理机器,当卡片经过读卡机时,有孔栏位 便会通过电流,无孔栏位则无电流通过,经过十几年之时间打孔卡片系统,手 摇计算机,电动计算机等相继发明问世,不过均是机械式的,操作较为笨拙, 速率较慢,但却宣告人们可以使用机械代替人工了. 西元1937年美国哈佛大学艾肯教授(Howard Aikan)据根据巴贝奇差分机的 原理,研制一部自动顺序控制计算器(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称为马克一号(Mark I),它是第一部以继电器(relay)组成的电 子计算器,它能在短短0.3秒内完成一个加法或减法计算. 以上为电脑的发韧期,至于电脑的发展,可依制作的技术分成下列几个时期. ● 第一代电脑(1946~1958) 使用的电子元件为真空管.西元1946年美国宾州大学机械系毛克莱博士 (J.W.Mauchly)得到美国陆军的赞助以真空管制造电脑,当时美军的兴趣在于 能快速计算出炮弹之弹道.毛克莱与其学生艾克特(J.P.Eckert)研发世界上第 一部真空管电脑,命名为Electronic Numeric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简 称ENIAC,1946年于美国宾州大学安装成功.它是一部真正的电脑,共花费45 万美元,使用18000个真空管,每秒可执行300个乘法运算,占地1500平方呎. 由于耗电量大并产生大量的热,速度慢稳定性低,故于1955年便退休了,现在 放置于史密斯博物馆(Smithsonian Institution)供人参观. 西元1952年美国普林斯顿匈牙利数学天才冯纽曼(John von Neumann) 发表一篇论文提出两点构想: (1). 使用二进位数系(binary system) (2). 指令(instruction)可像资料(data)般储存于记忆体 刚提出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今日却已成电脑设计的主流了. 西元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使用冯纽曼的构想制造了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简称EDSAC电脑,它才算是第一部内储程式电 子计算机(stored program electronic computer). 第一代电脑其特色如下: (1). 真空管发出大量热量,耗电大 (2). 体积庞大 (3). 可靠性低 (4). 速率低,以毫秒计 ● 第二代电脑(1959~1963) 西元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名科学家,J.Bardeen,H.W.Brattain, 与W.Shockley等三人发明了电晶体(transistor)电子元件,电晶体使用半导体 (semiconctor)使信号电流由一低电阻电路转移(transfer)到一高电阻电路 中,所以电晶体这个名词是由转移(transfer)与电阻器(resistor)这两个字合 并而成.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一部以电晶体为主的电脑TRADIC,它使用 了800多个电晶体.电晶体很显然地取代真空管成为电脑内部电路的基本组成 元件. 第二代电脑与第一代电脑比较其特色如下: (1). 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 (2). 速率快,以微秒计 (3). 耗电少,成本低 (4). 可靠性高 (5). 以磁蕊为主记忆体,磁盘,磁带为辅助储存体 (6). 已发展出FORTRAN,COBOL等高阶程式语言 ● 第三代电脑(1964~1970) 电脑元件的制造技术又有新的突破.以蚀刻法制造出俗称IC的积体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它是将许多电晶体浓缩在一个微小晶片(chip)中其面 积约2.5*5公分,并使用多层印刷电路.除了体积缩小外,运算速度也快到亿 分之几秒,不但在硬体上进步了,在软体上也有重大的发展.西元1964年IBM 公司使用积体电路制造360型电脑,是为第三代电脑的开始. 西元1965年,约0.25吋平方的小块晶片上能含约1000个电路元件,到1970 年增至15000个以上,称为大型积体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 ,简称LSI,如今已能容纳七万个以上了. 西元1969年美国史坦福大学泰德霍夫(Ted Hoff)博士,受雇于美国英代尔 (Intel)公司,他将整个算术及逻辑单元做在单独一块晶片上,这样设计成的 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称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实际体积比指甲还 小,再与其他具有记忆,控制功能的晶片制作于印刷电路板上,造成设计与使 用的巨大改变,小型电脑系统应运产生,个人电脑工业由萌芽,进而开花结果. 这一代的电脑除了体积缩小,速率加快,耗电减少,成本降低之外,诸如 光学扫描器,磁性墨水阅读机,超高速超容量磁盘机研发成功,更配合作业系 统功能增强,BASIC,RPG等高阶语言陆续推出,使电脑处理资料的能力大为提 高. ● 第四代电脑(1970~ ) 使用超大型积体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简称VLSI,为电 子元件.电脑体积更加缩小,功能愈大,价格却愈便宜,由于软体的配合,电 脑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由于电脑制作技术不断的创新改良,电脑的"代"已经 不是很明显了,为了便于区别乃将使用VLSI者称为第四代电脑. ● 未来的电脑 目前各先进国家均在研究一部具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的电脑,它不但能看,能听,能说,能累积知识自行推理,它就是第五 代电脑.
请采纳 谢谢
㈩ 移动硬盘十大排名有哪些
10、朗科
朗科是家国产公司,相对那些老牌的储存公司来说,国产价格便宜,相同储存容量的情况下,朗科移动硬盘要便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