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DDR和SDRAM以及它们的含义
内存也是计算机系统里的重要配件,它的数量多少,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以及稳定性。今天,我就把关于内存的几个主要参数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在大家购买和使用内存的时候能够从中得到帮助。
内存也是计算机系统里的重要配件,它的数量多少,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以及稳定性。今天,我就把关于内存的几个主要参数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在大家购买和使用内存的时候能够从中得到帮助。
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是目前主推的PC 100和PC 133规范所广泛使用的内存类型,它的带宽为64位,3.3V电压,目前产品的最高速度可达5ns。它与CPU使用相同的时钟频率进行数据交换,它的工作频率是与CPU的外频同步的,不存在延迟或等待时间。
双倍速率SDRAM(Dual Date Rate SDRSM,DDR SDRAM):又简称DDR,由于它在时钟触发沿的上、下沿都能进行数据传输,所以即使在133MHz的总线频率下的带宽也能达到2.128GB/s。DDR不支持3.3V电压的LVTTL,而是支持2.5V的SSTL2标准。它仍然可以沿用现有SDRAM的生产体系,制造成本比SDRAM略高一些,但仍要远小于Rambus的价格,因为制造普通SDRAM的设备只需稍作改进就能进行DDR内存的生产,而且它也不存在专利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它代表着未来能与Rambus相抗衡的内存发展的一个方向。
接口动态随机存储器(Direct Rambus DRAM, DRDRAM):是Intel所推崇的未来内存的发展方向,它将RISC(精简指令集)引入其中,依靠高时钟频率来简化每个时钟周期的数据量。它具有相对SDRAM较高的工作频率(不低于300MHz),但其数据通道接口带宽较低,只有16位,当工作时钟为300MHz时,Rambus利用时钟的上沿和下沿分别传输数据,因此它的数据传输率能达到300×16×2/8=1.2GB/s,若是两个通道,就是2.4GB/s。它与传统DRAM的区别在于引脚定义会随命令变化,同一组引脚线既可以被定义成地址线也可以被定义成控制线。其引脚数仅为普通DRAM的三分之一。
虚拟通道存储器(Virtual Channel Memory, VCM),是目前大多数最新的主板芯片组都支持的一种内存标准,VCM是由NEC公司开发的一种的“缓冲式DRAM”,该技术将在大容量SDRAM中采用。它集成了所谓的“通道缓冲”,由高速寄存器进行配置和控制。在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同时,VCM还维持着与传统SDRAM的高度兼容性,所以通常也把VCM内存称为VCM SDRAM。VCM与SDRAM的差别在于不管数据是否经过CPU处理都可以先行交于VCM进行处理,而普通的SDRAM就只能处理经CPU处理以后的数据,这就是为什么VCM要比SDRAM处理数据的速度快20%以上的原因。
CL(CAS Latency):为CAS的延迟时间,这是纵向地址脉冲的反应时间,也是在一定频率下衡量支持不同规范的内存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现在大多数的SDRAM(在外频为100MHz时)都能运行在CAS Latency = 2或3的模式下,也就是说,这时它们读取数据的延迟时间可以是2个时钟周期或3个时钟周期。
tCK(TCLK):为系统时钟周期,它代表SDRAM所能运行的最大频率。数字越小说明SDRAM芯片所能运行的频率就越高。对于一片普通的PC 100 SDRAM来说,它芯片上的标识“-10”代表了它的运行时钟周期为10ns,即可以在100MHz的外频下正常工作。
tAC(Access time from CLK):是最大CAS延迟时的最大数输入时钟,PC 100规范要求在CL=3时tAC不大于6ns。某些内存编号的位数表示的是这个值。目前大多数SDRAM芯片的存取时间为5、6、7、8或10ns。
对于PC 100内存来说,要求当CL=3的时候,tCK的数值要小于10ns、tAC要小于6ns。关于总延迟时间的计算一般用这个公式: 总延迟时间=系统时钟周期×CL模式数+存取时间(tAC),比如某PC 100内存的存取时间为6ns,我们设定CL模式数为2(即CAS Latency=2),则总延迟时间=10ns×2+ 6ns= 26ns,这就是评价内存性能高低的重要数值。如果PC 100、PC 133内存只使用在66MHz或100MHz总线下,应该将CAS Latency的数值设为2,这样内存无疑会有更好的性能
⑵ 现今中国排名前十的计算机科学家是哪十位
姚期智、潘云鹤、李未、王安、夏培肃、杨立铭、袁亚湘、陈仕元、徐家福
⑶ 计算机中的静态RAM和动态RAM有什么区别
内存的物理实质是一组或多组具备数据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内存按存储信息的功能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mmable ROM)和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中的信息只能被读出,而不能被操作者修改或删除,故一般用于存放固定的程序。EPROM和一般的ROM不同点在于它可以用特殊的装置擦除和重写它的内容,一般用于软件的开发过程。RAM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存,主要用来存放各种现场的输入、输出数据,中间计算结果,以及与外部存储器交换信息。它的存储单元根据具体需要可以读出,也可以写入或改写。一旦关闭电源或发生断电,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现在的RAM多为MOS型半导体电路,它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RAM是靠双稳态触发器来记忆信息的;动态RAM是靠MOS电路中的栅级电容来记忆信息的。由于电容上的电荷会泄漏,需要定时给予补充,所以动态RAM需要设置刷新电路。但动态RAM比静态RAM集成度高、功耗低,从而成本也低,适于作大容量存储器。所以主内存通常采用动态RAM,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则使用静态RAM。另外,内存还应用于显卡,声卡及CMOS等设备中,用于充当设备缓存或保存固定的程序及数据。
动态RAM按制造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M)、扩展数据输出随机存储器(Extened Data Out RAM)和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Sysnchromized Dynamic RAM)。
⑷ 计算机先驱奖的特点
第一,兼顾了理论与实践,设计与工程实现,硬件与软件,系统与部件。获奖者中既有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研究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学者,如哈明码和霍夫曼码的发明人理乍得·哈明(Richard W.Hamming)和戴维·霍夫曼(DavidA.Huffman)。公认为计算机科学大师的狄克斯特拉(Edsgar W.Dijkstra)和霍尔(C.A.R.Hoare),等等,也有在开发计算机过程中敢于创新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如ENIAC的发明人莫奇利(John W.Mauchly)和埃克特(J.Presper Eckert),巨型机之父克雷(S.R.Cray),小型机之父贝尔(C.Gordon Bell),个人计算机的先行者克拉克(W.A.Clark),等等;既有在硬件上取得重大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了计算机更新换代的科学家,如发明了半导体平面处理技术的霍厄尼(Jean A.Hoerni),发明集成电路的诺伊斯(R.N.Noyce)和基尔比(J.S.Kilby),等等,又有在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上建功立业,使计算机愈来愈易用、愈“友好”,从而促使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的天才软件好手,如C和UNIX的发明人里奇(D.M.Ritchie)和汤普森(K.L.Thompson),计算机图形学之父萨瑟兰(I. Sutherland),人机交互技术的功臣恩格尔巴特(D.C.Engelbart),等等;既有在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上有大手笔、大创意的科学巨人,如IBM/360之父布鲁克斯(F.P.Brooks)和伊万斯(B.O.Evans)等,也有主要在“外围35作,但在I/O设备上的业绩同样值得称颂的人,如高速磁带机的发明人威登海姆(J.A.Weidenhammer),磁盘存储系统RAMAC的研制者约翰逊(R.B.Johnson),等等,因为他们的成果为计算机应对“信息爆炸”创造了前提……“计算机”,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学科,一个产业,一个系统,涉及着各个方面的问题与专业,彼此互相依存、依靠,相互促进。它的发展是诸多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计算机先驱奖兼顾了上述各个方面,是客观、公正、合理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奖项虽然没有高额奖金,只向获奖者授以铜质奖章和证书(必要时,IEEE—CS向获奖者及其配偶提供参加颁奖仪式的往返旅费),却成为计算机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关注。
第二,计算机先驱奖打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一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家获得了表彰。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国际学术组织被西方国家人士所操纵和控制,反映在评奖上,原所谓“东方集团”的科学家很难获奖,造成事实上的不平衡。这一现象在计算机先驱奖早期也是存在的。但是IEEE—CS的决策者较早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以极大的决心和魄力纠正这一偏向,在1995年启动了一个对苏联和东欧地区的计算机发展历史进行调查、研究的计划,在此基础上临时修改了计算机先驱奖的评奖条例,在1996年一次评选出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15名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评奖条例规定除首届外每年最多有4名获奖者,但这一规定以前也经常被违反)。2000年又有2名白俄罗斯科学家人围。这样,“科学无国界”这一原则在计算机先驱奖评奖中获得了较好体现,进一步突显了它的客观性、公正性。当然,同其他评奖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样,计算机先驱奖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憾,比如,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至今无人获奖(只有一名美籍华裔学者杰弗里·朱于1981年获此殊荣),包括许多杰出的海外华人计算机学者如王安、王浩、傅京荪等也都榜上无名,这是不能不令人们感到遗憾的。
⑸ 存储局域网(SAN)有什么优势
Adaptec的“SAN优势”提供了这一解决方案。凭借我们的核心资源和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Adaptec的“SAN优势”令存储网络技术从存储局域网到IP存储和Infiniband更加平易近人,更简便,更经济,更易于安装和管理。为什么您需要 "SAN 优势" 企业管理协会,一家独立的研究机构,近来确认下列4大因素为实现SAN的主要障碍:互用性,复杂性,支持,拥有可靠的供货商。“SAN优势”致力于解决所有这4大问题,而且让Adaptec的用户体验到数据管理的“优势”而非烦恼。 解决方案计划— —Adaptec正在发展存储网络解决方案,它将消除管理数据存储中的臆测,让企业更容易和经济地解决关键需要。 合作伙伴产品互用性计划— —Adaptec正在启动“SAN保证”计划,一个新的互用性计划。它可让企业在一个经过认证的实验室中检验它们的产品与Adaptec产品之间的互用性和兼容性。 广泛的可靠性测试— —Adaptec正在引导业界最广泛的可靠性测试,以便让最终用户相信它们的Adaptec SAN解决方案在“并入”网络时能立即工作。 教育— —Adaptec正在进行一系列计划旨在向销售商和消费者传播存储网络的价值和实施该技术的各种方法。除了“实际”的培训计划,公司还制作了基于网络的工具和培训材料以加强效果。 全球客户支持— —Adaptec凭借横贯5大洲每天24小时的本地化的支持,在存储解决方案领域成为可信赖的品牌。 强大的技术基础— —Adaptec的主机总线适配卡是基于Adaptec公认领先的I/O技术,和安捷伦在业界领先的超光速粒子芯片。Adaptec将成为首家向市场推出2G光纤通道解决方案的公司。不仅在光纤通道领域,Adaptec还是IP存储技术的先行者,该技术能让企业利用其现存的以太网体系(LAN)来建立一个低成本的存储局域网。 市场支持— —Adaptec正在以多种方式帮助代理商将SAN解决方案介绍给最终用户,其中包括Adaptec解决方案供应商计划(Adaptec Solution Provider Program)和Adaptec携手广大经销商计划(and Adaptec Connect for broader-base resellers)。
⑹ 请教如何从存储器的型号区分其工作电压
我的拷贝器是3.3v供电的,复制存储器没有发现问题,大多数存储器可以工作在3.3v
-5v之间。
⑺ 数码相机的发展史
数码相机发展进程大史记
2005.07.28 11:27:08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笑看浮云遮望眼,瞬间沧海变桑田,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自从1969年10月17日,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以来,这种感光元件在经过进一步完善之后,终于在今天得到了广泛应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断涌现,像素数早已跨越了千万像素,而成像效果却也已臻于完美。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DC产业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观设计更趋成熟,操作功能日渐强大,并且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类产品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不可限量的发展苗头。
总体来看,DC产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加人性化”的发展脉络,正是在制造厂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市场才会变得如此繁荣和美丽。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仍会不由得念起数码相机诞生之初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对这一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经典机型至今依然让人难以忘却。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许多生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整个地球一夜间就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命气息,考古学家对其原因至今未能给出明确答案。80年代无异于数码相机产业的寒武纪,在不足十年的时光里,数码相机快速脱离了襁褓并逐渐学会了蹒跚迈步,尽管那时的分辨率依然十分低下,但众多厂商的参与却让这一产业慢慢充满了勃勃生机。
索尼马维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该相机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为570× 490(27.9万)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紧随其后,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电子相机的研制工作,并于1984-1986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型电子相机,生命大爆发就此开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在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款相机同样出于索尼之手,由此可见,该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场地位绝非“浪得虚名”。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了38万像素。卡西欧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电子相机
1987年,卡西欧首先在市场上发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电子相机,尽管分辨率仅能达到28万像素,但这对于DC产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就今天来看,CMOS与CCD在数码相机感光器件正统方面的争夺早已尘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机上还被广泛应用之外,其他厂商均已把CCD当作了自己产品的主导方向。不容否认,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低能耗等优势的确非常吸引人,但动态范围低的弊病却不能不让人们对它“敬而远之”。
佳能RC-760-----首台60万像素机型
想要获得接近于传统相机的拍摄效果,提升CCD像素分辨率算得上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但在数码相机诞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层楼却又谈何容易。几年间,厂商们一直在30万像素的水平上艰难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万像素的机型RC-760。
这台电子相机使用了2/3英寸60万像素CCD,外观在今天来看略显呆板,不过这可是那个年代最高像素的机器,售价比今天的一辆小车还贵。
白垩纪-恐龙凶猛
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终于在白垩纪诞生了更高级的生命形式,世界也就一下子变得更加热闹起来了。80年代不断的技术积累终于为我们迎来了90年代数码相机产业的真正繁荣,从此之后,数码相机确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柯达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达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从此之后,这一模式成为了业内标准。
对于专业摄影师们来说,如果一台新机器有着他们熟悉的机身和操控模式,上手无疑会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迎合这一消费心理,柯达公司为DCS100应用了在当时众所周知的尼康F3机身,内部功能除了对焦屏和卷片马达作了较大改动,所有功能均与F3一般无二,并且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真可谓考虑周详。
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变倍数1.8X,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并未给它配备内置存储器,只能连同一个笨重的外置存储单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机底座差不多,以电池作为驱动能源,内置200MB存储器,可以存放150张未经压缩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机器比起来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摄者可以使用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尽管不太方便,但在当时可是非常高档的了。这台机器那时的售价相当于今天的22.5万人民币,真是贵得离谱啊。
在DCS100获得成功之后,柯达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后续机型DCS200,它终于摆脱的DSU的累赘,存储器被安置在了机身内部,这样一来带着出门拍摄也就变得非常惬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的数码单反
无论柯达还是佳能,在早期的产品设计中都无不沿用了原来传统相机的胶片机身,尽管这能让专业摄影师们感受到产品的亲和力,但产品一多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乏味的感觉。1995年,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推出了全新设计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传统机身,采用了一体化设计风格,从而很容易就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台数码单反的分辨率仅有130万像素,跟同时代的柯达DCS460所拥有的600万像素相比有着天壤之别。E2/E2s最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尼康新开发的ROS光学系统,通过一组光学元件将光线投射到面积小于35mm胶片的CCD上,在这个基础上镜头的视角可以保持不变,但限于有效光圈严重缩水,成像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
一体化设计让这台机器的外观看起来更加简洁,但内部结构的复杂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观体积的膨胀,总重量也呈现出了失控的迹象。这台机器为尼康的数码单反研发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它上市四年之后,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1,数码相机产业的白垩纪时代也就被彻底结束了。
侏罗纪-凶险丛林
侏罗纪的生物门类已经非常齐全了,那里有着温和柔顺的食草恐龙,有着活泼好动的白脸猴,还有着十分凶残的霸王龙,每个动物像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想方设法变得更加强大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弱肉强食的丛林过的轻松舒服。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
1999年6月,尼康终于推出了该公司首部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D1,凭借远低于柯达DCS系列相机的售价开创了数码单反民用化的新时代。
这款数码单反所采用的机身是在传统相机F5基础上经过改装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极具魅力的专业气质。它内置274万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种,售价5580美元,在今天来看仍然显得昂贵。
佳能EOS 1D——佳能的数码单发神话
长期以来,在像素分辨率争夺的同时,厂商们在拍摄速度上的竞争同样如火如荼。为了彻底超越尼康D1所营造的神话,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 1D,从而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成就了DC产业新一代传奇。
这款数码单反拥有400万像素分辨率,ISO感光度100-1600,也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售价在7000美元左右。
奥林巴斯E-1——4/3系统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笔记本厂商一样,为了给对手制造最大的赶超麻烦,数码单反厂商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都要刻意做到避免与对手的产品兼容,这样一来,任何品牌的数码相机组件都无法通用,在组件损坏之后用户只能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替换,厂商们由此便获得了利润最大化。
今天的笔记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这可以说是电脑厂商日渐开明的表现,而数码相机产业的变革却也在悄悄进行。2003年12月,奥林巴斯发布了与柯达、富士两家公司联合研发的采用“4/3系统”的E-1。
4/3系统规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积,CCD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以及镜头的直径,因此,凡是采用这一系统的数码单反都能轻松做到镜头的相互兼容,这在以前的产品中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E-1采用了500万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围100-8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支持JPEG、RAW、TIFF 文件格式。发布之初的售价高达16000元人民币。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数码单反王
数码单反功能强大,拍摄画质美轮美奂,但高昂售价却是其无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碍。为了顺利完成数码单反的普及历程,厂商们总是在挖空心思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批价格合理的平民化数码单反才终于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无疑算得上这一进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采用塑料机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辈EOS-10D惯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价首次低于1000美元,从而彻底改变了数码相机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
这款相机采用630万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外观设计应用了银、灰、黑三色,整体给人的感觉还算不错。
写在最后
生命的演化永不停滞,而DC产业的发展却也永无尽头。在像素分辨率节节攀升的前提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厂商早已不再把这项指标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唯一手段,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好用、易用,更加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这早已成为他们进行产品设计的最新共识。
明天的数码相机市场会像90年代一样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⑻ 中国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在清华开设的有哪些 ai 名徒
姚期智姚期智(AndrewChi-ChihYao,1946年12月24日-),美籍华人,世界着名计算机科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目前是清华大学教授。潘云鹤(1946年11月4日—),中国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图形学专家,出生于浙江省杭州,现任浙江大学校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主要成果潘云鹤是中国智能CAD领域的开拓者,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构图、色彩等多类知识表达问题,实现艺术图案设计自动推理。在真实感图形描绘、光照模型和空间感色彩模型等方面均有创新。这些成果主要应用于纺织印染设计,甚至被用于敦煌艺术的复原和保护。李未(1943年6月8日-),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开始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与力学系,1983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博士学位,曾任英国科学与工程委员会、纽卡瑟大学和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系高级研究员,欧洲共同体发展信息战略计划(ESPRIT)及德国不莱梅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德国萨尔大学(Zuse)客座教授。1986年任教授,并被批准为博士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科学理论以及因特网应用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语义理论、软件开发方法、人工智能基础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辅助设计技术。王安(1920年2月7日-1990年3月24日),计算机专家,出生于上海;13岁考取了极负盛名的省立上海中学;16岁又以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走进了交通大学。他在磁芯存储器领域的发明专利共有34项之多,并成立自己的公司。夏培肃(1923年7月28日—)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先行者,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23年7月28日生于四川重庆,原籍四川江津。1941年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4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从1952年开始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设计和试制,是中国最早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科研人员。她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书,为中国计算机科技界培养了大批人才。19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960年代开始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曾经创《计算机学报》,并创国际性期刊《》(计算机科技杂志),担任第一任主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和丈夫杨立铭为一对院士夫妇;杨立铭,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袁亚湘,男,1960年1月出生于中国湖南资兴。袁亚湘十八岁考上湘潭大学,四年后考上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生,师从冯康教授。1982年11月起在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攻读博士,师从M.J.D.POWELL教授。1986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10月至1988年9月在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学院工作(Rutherfordresearchfellow),1988年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袁亚湘的专业: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研究方向:最优化计算方法。陈仕元计算机科学家、宇航研究专家。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后赴美学,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西雅图大学教授、兰德公司研究员、波音公司太空飞行研究中心总裁。徐家福(1925年11月18日—)中国计算机软件学先驱,中国计算机科学奠基人之一。江苏南京人。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7年至1959年去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