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数据存储形式有哪几种
【块存储】
典型设备:磁盘阵列,硬盘
块存储主要是将裸磁盘空间整个映射给主机使用的,就是说例如磁盘阵列里面有5块硬盘(为方便说明,假设每个硬盘1G),然后可以通过划逻辑盘、做Raid、或者LVM(逻辑卷)等种种方式逻辑划分出N个逻辑的硬盘。(假设划分完的逻辑盘也是5个,每个也是1G,但是这5个1G的逻辑盘已经于原来的5个物理硬盘意义完全不同了。例如第一个逻辑硬盘A里面,可能第一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1,第二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2,所以逻辑硬盘A是由多个物理硬盘逻辑虚构出来的硬盘。)
接着块存储会采用映射的方式将这几个逻辑盘映射给主机,主机上面的操作系统会识别到有5块硬盘,但是操作系统是区分不出到底是逻辑还是物理的,它一概就认为只是5块裸的物理硬盘而已,跟直接拿一块物理硬盘挂载到操作系统没有区别的,至少操作系统感知上没有区别。
此种方式下,操作系统还需要对挂载的裸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后,才能使用,与平常主机内置硬盘的方式完全无异。
优点:
1、 这种方式的好处当然是因为通过了Raid与LVM等手段,对数据提供了保护。
2、 另外也可以将多块廉价的硬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容量的逻辑盘对外提供服务,提高了容量。
3、 写入数据的时候,由于是多块磁盘组合出来的逻辑盘,所以几块磁盘可以并行写入的,提升了读写效率。
4、 很多时候块存储采用SAN架构组网,传输速率以及封装协议的原因,使得传输速度与读写速率得到提升。
缺点:
1、采用SAN架构组网时,需要额外为主机购买光纤通道卡,还要买光纤交换机,造价成本高。
2、主机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在服务器不做集群的情况下,块存储裸盘映射给主机,再格式化使用后,对于主机来说相当于本地盘,那么主机A的本地盘根本不能给主机B去使用,无法共享数据。
3、不利于不同操作系统主机间的数据共享: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完之后,不同文件系统间的数据是共享不了的。例如一台装了WIN7/XP,文件系统是FAT32/NTFS,而Linux是EXT4,EXT4是无法识别NTFS的文件系统的。就像一只NTFS格式的U盘,插进Linux的笔记本,根本无法识别出来。所以不利于文件共享。
【文件存储】
典型设备:FTP、NFS服务器
为了克服上述文件无法共享的问题,所以有了文件存储。
文件存储也有软硬一体化的设备,但是其实普通拿一台服务器/笔记本,只要装上合适的操作系统与软件,就可以架设FTP与NFS服务了,架上该类服务之后的服务器,就是文件存储的一种了。
主机A可以直接对文件存储进行文件的上传下载,与块存储不同,主机A是不需要再对文件存储进行格式化的,因为文件管理功能已经由文件存储自己搞定了。
优点:
1、造价交低:随便一台机器就可以了,另外普通以太网就可以,根本不需要专用的SAN网络,所以造价低。
2、方便文件共享:例如主机A(WIN7,NTFS文件系统),主机B(Linux,EXT4文件系统),想互拷一部电影,本来不行。加了个主机C(NFS服务器),然后可以先A拷到C,再C拷到B就OK了。(例子比较肤浅,请见谅……)
缺点:
读写速率低,传输速率慢:以太网,上传下载速度较慢,另外所有读写都要1台服务器里面的硬盘来承担,相比起磁盘阵列动不动就几十上百块硬盘同时读写,速率慢了许多。
【对象存储】
典型设备:内置大容量硬盘的分布式服务器
对象存储最常用的方案,就是多台服务器内置大容量硬盘,再装上对象存储软件,然后再额外搞几台服务作为管理节点,安装上对象存储管理软件。管理节点可以管理其他服务器对外提供读写访问功能。
之所以出现了对象存储这种东西,是为了克服块存储与文件存储各自的缺点,发扬它俩各自的优点。简单来说块存储读写快,不利于共享,文件存储读写慢,利于共享。能否弄一个读写快,利 于共享的出来呢。于是就有了对象存储。
首先,一个文件包含了了属性(术语叫metadata,元数据,例如该文件的大小、修改时间、存储路径等)以及内容(以下简称数据)。
以往像FAT32这种文件系统,是直接将一份文件的数据与metadata一起存储的,存储过程先将文件按照文件系统的最小块大小来打散(如4M的文件,假设文件系统要求一个块4K,那么就将文件打散成为1000个小块),再写进硬盘里面,过程中没有区分数据/metadata的。而每个块最后会告知你下一个要读取的块的地址,然后一直这样顺序地按图索骥,最后完成整份文件的所有块的读取。
这种情况下读写速率很慢,因为就算你有100个机械手臂在读写,但是由于你只有读取到第一个块,才能知道下一个块在哪里,其实相当于只能有1个机械手臂在实际工作。
而对象存储则将元数据独立了出来,控制节点叫元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对象存储管理软件),里面主要负责存储对象的属性(主要是对象的数据被打散存放到了那几台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信息),而其他负责存储数据的分布式服务器叫做OSD,主要负责存储文件的数据部分。当用户访问对象,会先访问元数据服务器,元数据服务器只负责反馈对象存储在哪些OSD,假设反馈文件A存储在B、C、D三台OSD,那么用户就会再次直接访问3台OSD服务器去读取数据。
这时候由于是3台OSD同时对外传输数据,所以传输的速度就加快了。当OSD服务器数量越多,这种读写速度的提升就越大,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读写快的目的。
另一方面,对象存储软件是有专门的文件系统的,所以OSD对外又相当于文件服务器,那么就不存在文件共享方面的困难了,也解决了文件共享方面的问题。
所以对象存储的出现,很好地结合了块存储与文件存储的优点。
最后为什么对象存储兼具块存储与文件存储的好处,还要使用块存储或文件存储呢?
1、有一类应用是需要存储直接裸盘映射的,例如数据库。因为数据库需要存储裸盘映射给自己后,再根据自己的数据库文件系统来对裸盘进行格式化的,所以是不能够采用其他已经被格式化为某种文件系统的存储的。此类应用更适合使用块存储。
2、对象存储的成本比起普通的文件存储还是较高,需要购买专门的对象存储软件以及大容量硬盘。如果对数据量要求不是海量,只是为了做文件共享的时候,直接用文件存储的形式好了,性价比高。
Ⅱ 什么是静态查找和动态查找
静态查找是“真正的查找”。因为在静态查找过程中仅仅是执行“查找”的操作,即查看某特定的关键字是否在表中(判断性查找);检索某特定关键字数据元素的各种属性(检索性查找)。这两种操作都只是获取已经存在的一个表中的数据信息,不对表的数据元素和结构进行任何改变。
动态查找是一个对表进行“创建、扩充、修改、删除”的过程。动态查找的过程中对表的操作会多两个动作:如果某特定的关键字在表中不存在,则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其插入表中;如果已经存在,则可以对其执行删除操作。动态查找的过程虽然只是多了“插入”和“删除”的操作。
(2)适合静态查找的存储类型扩展阅读:
无论是静态查找还是动态查找,都要有查找的对象,也就是包含很多同类型数据的“表”,这个“表”由同类型数据元素组成,该集合可以用各种容器来存储,例如数组、链表、树等,统称这些存储数据的数据结构为——查找表。
动态查找由于只要求索引表是有序的,对块内节点没有排序要求,因此特别适合于节点动态变化的情况。当增加或减少节以及节点的关键码改变时,只需将该节点调整到所在的块即可。在空间复杂性上,动态查找的主要代价是增加了一个辅助数组。
Ⅲ C语言中变量的存储类型有哪几种,存储方式哪几种谢喽
在C语言中,对变量的存储类型说明有以下四种:
1、auto 自动变量
2、register 寄存器变量
3、extern 外部变量
4、static 静态变量
所谓存储类型是指变量占用内存空间的方式,也称为存储方式。
变量的存储方式可分为“静态存储”和“动态存储”两种。
1、静态存储变量通常是在变量定义时就在存储单元并一直保持不变,直至整个程序结束。
2、动态存储变量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使用它时才分配存储单元,使用完毕立即释放。典型的例子是函数的形式参数,在函数定义时并不给形参分配存储单元,只是在函数被调用时,才予以分配,调用函数完毕立即释放。
如果一个函数被多次调用,则反复地分配、释放形参变量的存储单元。从以上分析可知,静态存储变量是一直存在的,而动态存储变量则时而存在时而消失。
(3)适合静态查找的存储类型扩展阅读:
变量根据定义的位置的不同的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作用域,作用域可分为6种:全局作用域,局部作用域,语句作用域,类作用域,命名空间作用域和文件作用域。
一、从作用域看:
1、全局变量具有全局作用域。全局变量只需在一个源文件中定义,就可以作用于所有的源文件。当然,其他不包含全局变量的定义的源文件需要用extern关键字再次声明这个全局变量。
2、静态局部变量具有局部作用域,它只被初始化一次,自从第一次被初始化直到程序运行结束一直存在,它和全局变量的区别在于全局变量对所有函数都是可见的,而静态局部变量只对定义自己的函数体始终可见。
3、局部变量也只有局部作用域,它是自动对象(auto),它在程序运行期间不是一直存在,而是只在函数执行期间存在,函数的一次调用执行结束后,变量被撤销,其所占用的内存也被收回。
4、静态全局变量也具有全局作用域,它与全局变量的区别在于如果程序包含多个文件的话,它作用于定义它文件里,不能作用到其他文件里,即被static关键字修饰过的变量具有文件作用域。这样即使两个不同的源文件都定义了相同名字的静态全局变量,它们也是不同的变量。
二、从分配空间看:
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都在静态存储区分配空间,而局部变量在栈里分配空间。
全局变量本身就是静态存储方式,静态全局变量当然也是静态存储方式。这两者在存储方式上并无不同。这两者的区别虽在于非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是整个源程序,当一个源程序由多个源文件组成时,非静态的全局变量在各个源文件中都是有效的。
而静态全局变量则限制了其作用域,即只在定义该变量的源文件内有效,在同一个源程序的其他源文件中不能使用它。由于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局限于一个源文件内,只能为该源文件内的函数公用,因此可以避免在其他源文件中引起错误。
1、静态变量会放在程序的静态数据存储区(全局可见)中,这样可以在下一次调用的时候还可以保持原来的赋值。这一点是它与堆栈变量和堆变量的区别。
2、变量用static告知编译器,自己仅仅在变量的作用范围内可见。这一点是它与全局变量的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变量-存储类型
Ⅳ C语言中静态存储类型问题
楼主你好!
代码分析如下!
#include <stdio.h>
int func(int x)
{int y=0;
static int z=3; //此处是静态变量,静态变量直到整个程序运行完才释放,局部变量则是执行完该段函数后就释放,这里的y,就是跟例子,所以每次运行fun函数y都是0,然后y++后为1,而z则不同,由于for循环执行了两次,第一次z++后为4,第二次z++后为5
x=z++,y++; //这里虽然是逗号表达,但是=的运算优先级是大于逗号的,所以,x实际上第一次循环是被赋予3,第二次是赋予了4,估计很多人会误认为x是取到y的值,实际上错误的!
return(x);
}
int main()
{int a=2,i,b;
for(i=0;i<2;i++) //循环两次
b=func(a++); //调用fun函数
printf("%d\n",b); //输出b的值
}
最终结果是输出4!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有什么不清楚的,请继续追问!
Ⅳ 静态查找的查找表以什么储存结构为主
静态查找表(Static Search Table):只作查找操作的查找表。 A:查询某个“特定”数据元素是否在查找表中; B:检索某个“特定”数据元素和各种属性。 动态查找表(Dynamic Search Table):在查找过程同时插入查找表中不存在的数据元素,
Ⅵ 静态数组、平衡二叉树、B+树和哈希链表。那种存储方式最适合频繁插入、删除和查找呢
显然是哈希表啊……
Ⅶ 常用的存储器种类
ROM:只读存储器。ROM所存数据,一般是装入整机前事先写好的,整机工作过程中只能读出,而不像随机存储器那样能快速地、方便地加以改写。ROM所存数据稳定,断电后所存数据也不会改变。
RAM可以分为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和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SRAM它是一种具有静止存取功能的内存,不需要刷新电路即能保存它内部存储的数据。优点是速度快,不必配合内存刷新电路,可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缺点是集成度低,功耗较大,相同的容量体积较大,而且价格较高,少量用于关键性系统以提高效率。
DRAM是最为常见的系统内存。DRAM只能将数据保持很短的时间。为了保持数据,DRAM使用电容存储,所以必须隔一段时间刷新(refresh)一次,如果存储单元没有被刷新,存储的信息就会丢失。
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是在DRAM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DRAM的一种,同步是指Memory工作需要同步时钟,内部命令的发送与数据的传输都以时钟为基准;动态是指存储阵列需要不断的刷新来保证数据不丢失;随机是指数据不是线性依次存储,而是由指定地址进行数据读写。
DDR SDRAM又是在SDRAM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改进型的DRAM和SDRAM是基本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在一个时钟读写两次数据,这样就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加倍了。这是目前电脑中用得最多的内存,而且它有着成本优势。
年终总结不出彩
登录
NETSOL
NET
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存储器单元实际上是时序逻辑电路的一种。按存储器的使用类型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两者的功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描述上也有所不同。存储的基础部分分为ROM和RA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常见存储器分类图示
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是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它可以随时读写,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媒介。当电源关闭时RAM不能保留数据。如果需要保存数据,就必须把它们写入一个长期的存储设备中(例如硬盘)。RAM和ROM相比,两者的最大区别是RAM在断电以后保存在上面的数据会自动消失,而ROM不会自动消失,可以长时间断电保存。
ROM:只读存储器。ROM所存数据,一般是装入整机前事先写好的,整机工作过程中只能读出,而不像随机存储器那样能快速地、方便地加以改写。ROM所存数据稳定,断电后所存数据也不会改变。
RAM可以分为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和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SRAM它是一种具有静止存取功能的内存,不需要刷新电路即能保存它内部存储的数据。优点是速度快,不必配合内存刷新电路,可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缺点是集成度低,功耗较
Ⅷ 顺序存储结构怎样构造含n个元素的静态查找表
查找表:
是由同一类型的数据元素(或记录)构成的集合。
查找表的操作:
1、查询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是否在查找表中。
2、检索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的各种属性。
3、在查找表中插入一个数据元素;
4、从查找表中删去某个数据元素。
静态查找表
对查找表只作前两种操作
动态查找表
在查找过程中查找表元素集合动态改变
关键字
是数据元素(或记录)中某个数据项的值
主关键字
可以唯一的地标识一个记录
次关键字
用以识别若干记录
查找
根据给定的某个值,在查找表中确定一个其关键字等于给定的记录或数据元素。若表中存在这样的一个记录,则称查找是成功的,此时查找的结果为给出整个记录的信息,或指示该记录在查找表中的位置;若表中不存在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记录,则称查找不成功。
一些约定:
典型的关键字类型说明:
typedef float KeyType;//实型
typedef int KeyType;//整型
typedef char *KeyType;//字符串型
数据元素类型定义为:
typedef struct{
KeyType key; // 关键字域
...
}ElemType;
对两个关键字的比较约定为如下的宏定义:
对数值型关键字
#define EQ(a,b) ((a)==(b))
#define LT(a,b) ((a)<(b))
#define LQ(a,b) ((a)<=(b))
对字符串型关键字
#define EQ(a,b) (!strcmp((a),(b)))
#define LT(a,b) (strcmp((a),(b))<0)
#define LQ(a,b) (strcmp((a),(b))<=0)
二、静态查找表
静态查找表的类型定义:
ADT StaticSearchTable{
数据对象D:D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各个数据元素均含有类型相同,可唯一标识数据元素的关键字。
数据关系R:数据元素同属一个集合。
基本操作P:
Create(&ST,n);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含n个数据元素的静态查找表ST。
Destroy(&ST);
初始条件:静态查找表ST存在。
操作结果:销毁表ST。
Search(ST,key);
初始条件:静态查找表ST存在,key为和关键字类型相同的给定值。
操作结果:若ST中在在其关键字等于key的数据元素,则函数值为该元素的值或在表中的位置,否则为“空”。
Traverse(ST,Visit());
初始条件:静态查找表ST存在,Visit是对元素操作的应用函数。
操作结果:按某种次序对ST的每个元素调用函数visit()一次且仅一次。一旦visit()失败,则操作失败。
}ADT StaticSearchTable
三、顺序表的查找
静态查找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elem;
int length;
}SSTable;
顺序查找:从表中最后一个记录开始,逐个进行记录的关键字和给定值的比较,若某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给定值比较相等,则查找成功,找到所查记录;反之,查找不成功。
int Search_Seq(SSTable ST,KeyType key){
ST.elme[0].key=key;
for(i=ST.length; !EQ(ST.elem[i].key,key); --i);
return i;
}
查找操作的性能分析:
查找算法中的基本操作是将记录的关键字和给定值进行比较,,通常以“其关键字和给定值进行过比较的记录个数的平均值”作为衡量依据。
平均查找长度:
为确定记录在查找表中的位置,需用和给定值进行比较的关键字个数的期望值称为查找算法在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
其中:Pi为查找表中第i个记录的概率,且;
Ci为找到表中其关键字与给定值相等的第i个记录时,和给定值已进行过比较的关键字个数。
等概率条件下有:
假设查找成功与不成功的概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