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货币的货币的功能
货币的功能有三: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作为价值尺度,确定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作为价值储存手段。如果货币不能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则既不能当作交换媒介,也不能作为价值尺度,更不能作为价值储存手段。
2. 货币具有价值储藏的功能是不是独一无二的
不是,黄金有具有价值储藏的功能。
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3. 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贮藏职能
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拥有货币就意味着占有社会财富,引起人们的储藏货币的欲望.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就执行了价值储藏职能。
价值储藏(store of value)就是从获得到消耗收入的过程中对其购买力的保存。货币的这种功能非常有用,因为大多数人不希望在获得收入的时候立即消费,而是愿意在有时间或者更需要的时候再消费。
4. 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贮藏职能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筐苹果作为你拥有的价值,数日后,苹果烂了,你拥有的价值就没有了。但如果你拥有同价值的货币,你可以储存起来,作为你的积蓄,货币就具有了储藏价值。
5. “当货币的价值保存功能消失时,其交易媒介职能也会消失”,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解释原因
同意。使用货币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当货币的价值保存功能消失,人们对货币的价值需要进行估计,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上升,甚至超过了物物交换的交易费用,必定会另外找货币的替代物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6. 什么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贮藏职能
1、交易媒介职能: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发挥媒介作用。首先需要货币将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此时货币是计价单位。商品具有了价格货币便可充当交易媒介实现商品交换。
2、价值储藏职能:
当货币具备了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功能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就可以作为交易媒介,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在货币。在商品货币条件下人们就直接储藏金银等金属以积累财富。
(6)货币的价值存储功能基于信任扩展阅读
交易媒介在整个交易过程和人类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交易媒介具有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等三种主要功能,因而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收益,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货币、选票、权利、情感、信任是五种主要的交易媒介。
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大进步,总是伴随着交易媒介的大革新。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关注这个社会的交易媒介和交易制度问题,积极推进交易媒介的创新。
7. ‘’当货币的价值保存功能消失的时候,其交易媒介功能也会消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解释原因
不同意:其保值功能消失并不是没有价值.有价值就可以卖东西,就充当了交易媒体.
8. 货币作为价值贮藏形式有哪些特点
货币的四大特征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
1,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为了衡量各种商品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如斤、两、钱、分等。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就叫做价格标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从而有不同的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贮藏手段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执行清偿债务时所执行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买卖可以不用现款,采用赊账的方式,到一定时期后再付现款。由于先购买,后支付,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到约定期限后,买者以货币清偿对卖者的债务。
拓展知识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子贡“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说明黄金已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了。此外,春秋时出现了铜铸币。
参考资料:货币_网络
9. 货币的贮藏功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认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分别是:(1)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作用主要是为各种商品定价。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金)自身的价值。货币通过与商品交换,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单位,即商品的价格。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高低是由商品价值大小决定的,同时,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常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另外,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的货币。(2)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买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由商品数量、商品价格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其公式为:M—PQ/V。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但此时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商品的价格由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决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上涨,反之就下跌。(3)贮藏手段。它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自从货币从足值货币发展到现在的信用货币,货币贮藏的形式也从以足值货币金银的形式贮藏价值到当今以信用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典型形态。当信用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必须以币值稳定为前提。(4)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这一职能直接产生于以延期付款方式买卖商品的活动之中,使商品的让渡与价格的实现脱节,于是买卖变成债权债务关系。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是价值单方面转移。同时,流通中的货币量不仅包括流通手段的量,还包括支付手段的量。(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在贵金属流通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要求货币本身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①商品交换规模。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假如价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货币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愈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②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因此,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倒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