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油气储存特点和要求
不知是说采出的油气在地面的存放,还是油气产生时需要的特殊条件?
‘贰’ 下列地质构造有利存储地下水的是:
【答案】B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地质构造的岩层弯曲形态分析“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附近,地质活跃,容易漏水。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背斜的拱形结构和向斜的下凹结构对油气和水资源的不同作用即可比较分析。
‘叁’ 油气藏或油气田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地质条件
最基本的是油气的生成、聚集、保存条件,石油地质学上将这种组合简称为:生储盖圈运保(也有的概括成“生储盖运聚保”)。“生”指的是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烃源岩),“储”指的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够储集油气的岩石(储集层),“盖”指的是孔隙度和渗透性低、能够封堵油气的岩层。“圈”指的是地下岩层或构造当中有一个不适宜油气继续运移的形态或物理化学条件,油气如果在里面聚集起来,能够形成油气藏,“运”指的是油气运移,油气运移分为一次运移(初次运移,油气离开烃源岩)、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或圈闭形成油气藏),有的还有三次运移(油气藏破坏,油气运移到地面),“保”指的是必要的保存条件,如温度、压力、构造、岩浆活动等。油气田是同一区域内油气藏的综合。
‘肆’ 石油一般储藏在什么地质构造中
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石油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以前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
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而中东产的石油由于中东地势犹如一个盆地,这更好储存天然的石油.
‘伍’ 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
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与油、气的分布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本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矿化度与油气分布
沙四段和沙三段水矿化度的平面分布表明,高矿化度区与相应的油藏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例如,沙四段矿化度高值区主要在滨南—单家寺、纯化镇—博兴和王家岗—广利油田,与沙四段油藏的分布基本相符;沙三段高矿化度区主要分布于郝家、坨庄、辛镇、牛庄、乔庄等,与沙三段油藏分布基本一致(图3-8)。从地下水的迁移规律来看,高矿化度分布区一般为地下水的滞流区;从流体势的角度分析,高矿化度区也是低势区。因此,本区矿化度的平面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石油运移的方向和聚集部位。
图3.8沙三段水矿化度等值线图
(二)
统计结果显示,本区NaHCO3水型与油藏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例如,按各层段NaHCO3型水占该段总样品的比例统计,比例高于30%的有滨南(Es3)、平方王(Es4)、郑家(Es3、Es4)、高青(Es3)、纯化—博兴(Es3)、坨庄(Es3、Es4)和金家(Es1—Es3)油田,其中平方王、郑家(Es3、Es2)、高青和金家(Es3、Es2)NaHCO3水型占50%以上。这意味着油最终聚集的部位既不在生油洼陷中心(少数岩性油藏除外),也不在凸起上或凹陷的边缘上,而是在压实水流与部分渗入(或重力)水流相平衡的部位。
(三)水化学特征与水动力学性质
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得知,东营凹陷总体上沉积水占绝对优势,渗入水量微弱,故地层水主要来源于压实作用,由此而产生从各洼陷中心向四周流动的“离心流”,这种流动形式导致了油气围绕生油洼陷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的特点。这一认识在流体势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中均得到了证实。
‘陆’ 油气开发阶段的水文地质研究
该阶段的水文地质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岩-油相互作用的平衡研究,任务比较繁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水水源与水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
油田开发过程中,为了保持地层压力,常采用早期注水的方法,以提高油气采收率,达到长期稳产、高产的开发效果。因此,注水前必须要查清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准备好足够的水源或水源基地。注水前,首先要研究油层的水文地质特点,包括水的流动(或驱动)类型和水化学成分,为选择适与注水的优良水质或同油田水化学成分相匹配的水源提供依据,以防止注入水与之混合后发生化学沉淀,堵塞油层。例如:我国较多油田水为CaCl2型水,虽然离子组合是Cl--Na+,但随矿化度增高,钙离子的浓度相对增大,此时,不能采用含有大量碳酸盐的水进行注水,否则就会形成碳酸钙沉淀,降低注水效果,影响采油率;再如NaHCO3型水,在矿化度增高时,就具备了结垢物形成的离子条件,导致结垢趋势及其分布的不均一性。在地下由于温度升高,使得碳酸钙等化合物的溶解度下降,进一步促进结垢的形成。生成碳酸钙和硫酸钙是吸热沉淀反应,温度升高,促使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在温度达到86℃时,恰好是碳酸钙的结垢点。因此,这类沉淀的生成是地温越高,沉淀反应越易发生。
除CaCO3和CaSO4外,还要注意Fe2+,Sr2+,Ba2+等离子同
目前,我国许多油田进入含水的中后期,同原油一起采出大量的油田水(亦称油田污水),有的油田综合含水率达90%以上,因此,大量采用油田污水进行回注,不仅提供了注水的新水源,提高了驱油效率,而且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环境,防止因长期大量采用地下水而形成下降漏斗,导致地面沉陷。不管采用何种水进行注水,都要按不同油气藏或不同类型地层等研究注入水的水质(包括机械、杂质含量、腐蚀性、溶解氧的含量及含油量等),以确保油田的正常开发,从而提高油气的最终采收率。
此外,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监测和辨别侵入水的来源、水淹及防止腐蚀等,也是水文地质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2.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
该作用发生在水介质中,因而可以从地下水化学特征重塑矿物的溶解-沉淀和离子交换、吸附过程。
地下水循环和储存于岩石空隙中,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物理化学等作用。地下水不仅从岩石中获得了丰富的物质组成,而且也改变着岩石结构和成分,溶滤与溶解,沉淀与胶结等地球化学作用是同步进行的。地下水与岩石之间进行着极其活跃的物质交替。“水流经的岩石怎样,水也就是怎样”这句古老的希腊名言,虽然形象而真实的说明水化学成分依赖于周围岩石,但应该看到地下水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岩石的性质。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二者成分趋向动平衡,呈现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地下水化学成分反映了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
地下水在溶解和溶滤岩石,使化学成分不断地向水中转移的同时,也破坏着岩石的矿物晶格,如水对粘土矿物(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及其混合层矿物等)的作用,导致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降,同时也使水中钠离子含量增高,出现了
油田水矿化度一般都比较高,流速极缓,水岩相互作用的时间长,尤其在封闭的还原环境下,水中某些离子含量增加很快,当超过本身的浓度积时,就会发生沉淀和结晶,如自生高岭石和石英的再沉淀等。油田水中含有较高的有机组分,对围岩结构和成分产生颇大影响,如有机酸的存在,可加速储层中长石和岩屑颗粒的溶解,形成和发育大量的次生孔隙。如塔里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田水中有机酸含量高达(361~926)×10-6,侏罗系油田水中有机酸含量最高达1914.35×10-6。导致碳酸盐溶解度升高,碳酸盐岩、硅铝酸盐岩及长石等矿物发生化学溶解,是本区次生孔隙成因的主要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储层据显微薄片鉴定具有较多的碳酸盐化的胶结物,使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岩性致密性程度高,显然与地下水的溶解、沉淀活动有关,同油田水矿化度高(20~89g/L),Na+含量占离子总和的40%~49%;Cl-含量占离子总和的41%~48%,以Cl--Na+型离子组合为主,油田水运动处于停滞状态,化学成分具有分块分片分布的特征是一致的。值得提及的是,本区地下水中
冀中坳陷古潜山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溯源至从蓟县纪铁岭期沉积后开始的,由于铁岭运动造成的沉积间断,使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蓟县系雾迷山组和铁岭组遭受大气降水的冲刷和淋滤作用,岩溶化的结果,导致储集层由孔隙型转变为扩大了的孔洞、缝联通的岩溶系统。地下水化学成分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以后在漫长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经历埋藏封闭,再次淋滤等多期水文地质作用,在水-岩反复作用下,发展为近代岩溶-裂隙型溶滤水,其发展过程如表1-9所示。
表1-9 古潜山地下水形成及其与岩石关系
水岩成分转换的地球化学形迹与证据,不仅在岩心中异常清楚,即碳酸盐岩中可见溶蚀型孔洞(包括粒间、晶间及缝间的等)(图1-23)。而且岩石薄片鉴定是也证明次生粒内、粒间溶孔很发育,溶孔和微构造缝相通,缝中多充填了黄铁矿。
图1-23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粒间晶间缝间溶蚀孔洞发育图
A—雾迷山组白云岩岩心中沿缝呈串珠状溶蚀孔洞含油(黑色);B—雾迷山组角砾状和藻(团)白云岩岩心中呈串珠状孔洞
总之,本区岩溶水在其形成发展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地改造着所赋存的介质环境,不仅扩大了储集空间,而且碳酸盐岩不断地经历了淡化作用,直至进入碳酸盐晚期溶滤阶段。表现在早期形成的岩石,其水的提取液化学成分由重碳酸钙盐占绝对优势的地位,被后期的硫酸钠盐所取代。
在后述的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中,还将涉及水-岩相互作用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3.油气水相互作用的研究
油气水是地质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地质领域中综合性很强的热门课题。该项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石油、天然气、地下水混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二是油水界面,特别是渗入成因水与油气的接触带——油气性质变化的重要界面;另一个研究内容是油气藏形成的驱动类型。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具有溶解许多物质(包括固体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液体和气体等)的性能。在沉积盆地内,地下水参与了烃类的形成及其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反应之全过程。可以这样说,水是与油气接触最为密切的流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二者必然会产生元素的迁移与交换作用,使地下水与油气之间在化学组成等方面具有亲缘关系。研究沉积盆地的地下水与油气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石油与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地下水从油气中获得某些标型组分——以烷烃和芳烃为主的有机物质,演变成具有迥然不同性质的油田水,并且随着油气运移方向,同原油性质产生同步或相应的变化。如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沙三段和沙四段的油气在水动力等作用下,自凹陷中心向牛北斜坡运移,沿此方向,原油性质、天然气组成同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表1-10)。
表1-10 廊固凹陷油气性质与水化学成分变化表
石油与水相互作用的另一结果是石油遭受氧化,形成重质油〔系指密度大于0.934、黏度为(100~1000)×10-3Pa·s的原油〕。前已述及,含油气盆地是自流水盆地的一部分,石油与水长期接触,某些组分,尤其是轻组分转入水中或被水解氧化,形成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含量较多,并具有胶质高、蜡质低及凝固点低的原油。从水文地质观点出发认为,任何含油气盆地都赋存有重质油,而且空间分布很有规律。尽管重质油的形成因素多种多样(原始有机质类型、热成熟度、构造运动使挥发组分散失、水洗、氧化及生物降解等),但它们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由于地下水的蚀变作用使原油密度增大、黏度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高,甚至可形成沥青和难易开采的焦油。重质油主要集中分布在古水文地质和现代水文地质作用比较活跃的凹陷边缘斜坡、凸起和断阶带附近(图1-24)。
油水动态与界面变化是油气合理科学地开发和稳产的重要参数。同时油水过渡带的高低,直接控制圈闭的含油气程度,如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的油水过渡带的高度在3.6~62.5m之间,而油田范围内均小于20m,亦就是说,在油水过渡带较低的地区,扩大油气产量的几率是很高的。这是根据沉积成因水与油气的关系做出的判断。从水文地质角度出发,还应当在自流水盆地或次一级的自流水盆地内确定油水分界面(带),它是渗入成因水与油气的接触面、氧化环境与还原环境的分界带、承压水与非承压水的分界点,这也是确定含油气盆地边界的主要依据。确定油水分界面的依据是:古代和现代渗入水的水动力转折带、水化学成分变质的起始点、原油氧化的地球化学迹象及储集层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等。在一般情况下,油水分界面可以视为油气富集程度的分界线,从界面向盆地内部是发现大油气田,进行油气开发的重点靶区,而界面以外,基本上是无油气远景的地区。
图1-24 东营凹陷重质油藏分布图
油水界面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发现水动力圈闭。当油水界面的倾斜度加大时,不具备圈闭条件的砂岩,有可能使油气被圈闭。水动力圈闭的位置和形态,取决于地层倾斜度(倾角)、流体密度、水流速度和方向。当地层下倾方向的倾角大于油水界面的倾角,或地层上倾方向的倾角小于油水界面的倾角时,是地下水流动方向上形成水动力圈闭油气藏的必要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与驱动类型,石油地质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作为水文地质工作者在研究上述问题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自流水盆地内,地下水有着统一的补给、径流、排泄的运动规律,亦就是说存在着区域性水动力联系,就是在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差的地层中也同样如此。当然区域性水动力联系与油气区域运移不能混为一谈。具有区域性水动力联系,并不意味着油气也必定作区域性运移,要对具体地质条件作具体分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含油气盆地的在区域上保持着连续的、统一的水头压力。查清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与强度,对分析研究盆地内油气运移的总趋势、判断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油气一般在地下水流动速度变慢或流速较缓,即水动力条件较弱的地区聚集成藏。此时的水化学成分也发生变质作用,在水动力资料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水化学成分可以推断水动力特征。水具有较小的黏滞性和较大的流动性,使水能在多孔介质中“畅通无阻”地运动。地下水的浮力和渗流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前述三个阶段,概述了油气水文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领域,还有像水资源及其环境保护,油田水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等,不一一叙述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的开拓等,水文地质研究必然会向更高、更新的水平发展。
‘柒’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什么地质构造中
考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专题: 分析: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在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中,属良好储油条件的地质构造的是背斜.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研究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捌’ 油气水文地质勘探
该阶段是含油气盆地中水文地质研究的重点内容,其任务是研究油田水形成条件,赋存状态,运动规律,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油气生成与演化的古水文地质条件;油气运移集聚,油气藏形成,保存和破坏的现代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成分与油气藏的关系;含油气远景的水文地质预测与评价。
1.古水文地质条件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同地下水相伴生,它们都是地质历史时期一定阶段的产物,欲追溯其演变进程,恢复其形成历史,进行油气勘探,就必须研究促其演变的古水文地质条件,其任务主要有:恢复水文地质发育的历史,划分各水文地质旋回;阐述不同水文地质旋回的古水动力条件,古水化学特征及古地温条件;阐明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与方法详见后述)。
2.油气藏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从水文地质观点看油气的生成,到运移、聚集直至形成油气藏,总是和地下水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地下水不仅是油气形成的介质,而且是油气运移的驱动力和载体,它们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依伴生而共存。也就是说:油、气、水三者经常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常常引起油气质和量发生变化,有时导致整个油气藏遭到破坏。详细研究各种类型含油气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后,可以得出油气的生、运、聚、散是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进行的结论。即:石油形成必须是一个停滞的水文地质环境;石油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要求地下水必须是一个持续而稳定的流体系统;而油气藏的保存,则要求一个封闭、还原滞流的水文地质环境。该阶段的调查内容和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3.水化学成分与油气藏的关系
由于水和石油的长期相互作用,油气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会溶入水中,使地下水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如:矿化度剧增、水趋向浓缩变质、离子分异现象突出、有机物组分与含量增多、微量元素富集及同位素偏重等。呈现油田水与非油田水迥然不同的特征;在含水岩系物理化学性质类似的情况下,高产工业油流井与未见油气井的地下水化学成分也明显不同(表1-4);一些标型组分(如矿化度、主要离子组合、有机组分等)具有越接近油气藏其含量增高的现象,而在油气藏附近含量达到最高值(图1-19)。通过水化学特征的研究,不仅要总结油田水与非油
田水的差异,而且要探索或确定主要水化学参数识别油气藏的界限值(表1-5,图1-20),根据表1-5的分界值统计,冀中坳陷油田水的符合率超过93%,而非油田水的符合率,低者为89%,最高达98%。
图1-19 水中苯随接近油气藏含量变化示意图
表1-4 贝尔凹陷不同含油级别地下水化学成分对比表
(据张秋,2005)
表1-5 冀中坳陷油田水与非油田水有机组分界限值 单位:mg/L
图1-20 松辽盆地北部苯-矿化度二维判别图
(据黄福堂,1993)
4.含油气远景的水文地质预测与评价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在认识区域水动力条件和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含油气远景的水文地质预测与评价,其基本研究方法是:
1)选取有效水化学参数:根据水分析参数的地球化学性质,同已知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类比及数据处理结果。
2)查清主要水化学参数的区域平均含量(或称背景值),求取各参数的临界值。在区域背景的衬托下,将大于临界值者,视为评价含油气性的依据之一。
3)根据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的统一性,结合地层构造特征,划分油田水文地质区带。
4)建立水分析参数模式识别,即将优选的参数组合,通过叠合、判别等数理统计方法,将综合油气信息进一步归并。
5)分析各参数的时空变化与展布规律,研究其油气地质意义。
以我国东部某盆地为例,说明含油气远景的水文地质预测评价过程。该盆地地下水化学成分类型比较单一,但离子含量变化较大,同我国其他含油气盆地油田水相比,属于低矿化度、NaHCO3型水的
表1-6 某盆地主要水化学参数区域平均值与临界值 单位:mg/L
水文地质区带是油气地质评价的切入点。根据地下水循环条件、水化学特征及地层分布和构造分区,将本区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区带(表1-7)。
表1-7 油田水文地质区带划分与特征
在对该区的含油气远景有了前述的基本水文地质认识以后,结合水分析参数的模式识别结果,圈出不同级别的含油气远景区。运用的识别方法有:
1)判别类比方法,以前述选择的三个水分析参数组合为基础,将产工业油流井和不产油井各为一组,建立判别函数,求得产油井的平均判别得分R1=0.2223,非产油井平均判别得分R2=0.1355,判别临界值Ro=0.1747,判别方程显着检验量F=1.5533,表明判别方程是有效的。利用判别函数式所计算的综合R值,编绘等值线图,可为油气远景评价提供一方面依据。
2)参数组合衬度值叠合法。
3)各参数主因子得分等值线法。
上述不同模式识别方法提供的油气信息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从自身的角度提供了不同的评价依据,将这些成果和信息,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石油地质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以下五个有利的含油区块(图1-21;表1-8)。
图1-21 某地区含油气远景水文地质预测评价图
(据张秋,2005)
在油气勘探开发的老区,水文地质勘探可为油田扩边、外延、增储上产提供依据。根据水文地质勘探成果,东营凹陷的永安油田和纯化镇油田向北外延;高青油田向东北外扩都有望找到新的油气储量(图1-22)。
表1-8 油气勘探有利区块评价依据与结果
图1-22 东营凹陷水文地质勘探成果油田扩边外延预测图
(据楼章华,2001,简化)
‘玖’ 油气区域水文地质研究问题
我国油气区域水文地质研究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至今各个油区(盆地)所取得的油田水文地质资料(主要是水化学资料),都是石油钻探的副产品。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1:50万和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很少涉及油田水的研究内容。到目前为止,在沉积盆地内有计划的专门进行油田水文地质调查或以水文地质观点和方法全面研究油田水文地质条件者,除冀中坳陷和四川盆地外,其他为数不多。许多盆地多限于油田水化学成分的总结与研究,有的只在局部地区开展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而系统的全盆地的基础水文地质研究比较薄弱。由于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低,影响着人们对我国油田水文地质总规律及局部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
在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下,我国形成了东西不同、南北有别的含油气自流水盆地。就我国北部(秦岭—大别山以北)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类盆地:古生代(由寒武—奥陶系和石炭系组成)含油气自流水盆地,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如冀中坳陷等);中生代坳陷构成的含油气自流水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松辽盆地等);新生代坳陷构成的含油气自流水盆地,主要指第三纪内陆湖相沉积盆地,如辽河坳陷、黄骅坳陷、济阳坳陷、南襄盆地等以断裂作用为主的碎屑岩含油气自流水盆地;第四纪沉降带构成的大型自流水盆地,以升降式的新构造运动为主,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等含天然气自流水盆地。秦岭以南含油气自流水盆地,虽然也可划分为上述四种类型,但因地层沉积和构造形式不同,另具特色,如古生代含油气自流水盆地,主要由晚古生代或中、晚古生代巨厚的碳酸盐岩组成,以石炭—二叠系为主要含水层,地层褶皱变动剧烈,形成狭长或偏圆形的条带状含油气自流水盆地(如川东等地区);中生代含油气自流水盆地,除四川盆地外,其他均为小型自流水盆地;新生代自流水盆地以小型槽状为主;第四系自流水盆地以滨海沉积为主。在东西方向上,东部构造运动以拉张性质为主,多为正断层;而西部构造运动以挤压为主,多见逆断层或逆掩断层。在不同性质构造体系下,西部以形态完整、沉降幅度大,多层(时代)复合的大型含油气自流水盆地为主;而东部以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的断裂(陷)型单—或复合程度较低的含油气自流水盆地为主。
与我国极为复杂的含油气自流水盆地类型相比,油气区域水文地质研究不仅程度低,而且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许多关键性问题还没有突破和解决。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无论从空间范围的广度上,还是精雕细刻的深度上,都亟需加大研究力度,拓宽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的领域。围绕着自流水盆地内地下水的形成与演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地下水径流特征与油气关系、油气成藏不同阶段水—油(气)—岩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变化、深成水成油的水文地质条件、非烃类气体成藏的水文地质特征、油田注水后油水动态变化及油气重新聚集的规律等方面,结合油气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我国各个油田都积累了大量的水文地质资料,建立全国性的水文地质数据库,形成数据储存、查询、处理、成图、地理信息、解释评价等连为一体的多资源信息系统,是加速我国油气区域水文地质研究进度、提高油气水文地质研究水平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进行水文地质模拟,建立油、气、水层的化学判别模式,探索定量评价方法,寻求数学推导计算、发挥“群体”优势等现代水文地学研究方法,是推动油田水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者,在归纳总结含油气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这种积累型的研究方式是地学界普遍应用而有意义的思维方法。在急需开辟新思路的油田水文地质研究中,多用一些演绎推测型思维方式,会更有益于创新、突破。正于牛顿所说:“没有大量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对于我们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者来说,以石油地质为后盾的推测,是创建具有我国特色油田水文地质理论所必备的思维境界。
综上所述,油田区域水文地质研究,任重而道远。所面临的研究课题和生产实践,没有答案,只有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探索、勇于樊登。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拾’ 什么样的地质构造条件适宜储存承压水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适合密度大的水储存于地层中。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水的密度重于石油和天然气,使得两者积聚于上层,而背斜向上弯曲,形成一个不易使石油和天然气散逸至空气中的“储油储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