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印度最新存储政策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印度最新存储政策

发布时间: 2022-08-12 04:15:48

Ⅰ 莫迪政府的哪一个政策,引发了印度全民洗钱

宣布废除印度旧纸币的政策,因为印度是一个偷税漏税十分严重的国家。由于使用纸币的原因,是很多富人隐瞒自己的财富,所以推出了废除旧纸币的政策,因此引发了印度全民洗钱。

Ⅱ 印度国家安全政策有哪些内容

印度的国家战略就是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南亚的荣光,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用尼赫鲁的话说,印度要么做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此消亡所以印度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是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直接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其他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物的干涉,巩固其在南亚及印度洋的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强国。是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而其终极战略目标则是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

Ⅲ 印度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军事采购策略呢

近期印度政府在军购上不断的实行大手笔,采购了很多最新的军事装备,这些军事装备很多都已经开始装配到印度军队了。根据媒体最新消息,印度政府打算改变自己以往的军事采购政策,开始实行新的军事采购政策,印度的新军购政策就是租借,印度现在开始考虑向外租赁军事设备了,其实在很早以前印度政府就向美国政府租借了无人机和海军舰炮。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印度政府目前对于海陆空三军都打算采取租借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近期印度的空军的战斗力就严重缺乏,虽然印度政府购买了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但是也很难说印度政府不会为了对抗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压力而进行租借战机。不过这也是印度政府的聪明之举,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中尽可能地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不过印度日后万国造可能就会更加响亮了。

Ⅳ 印度央行维持回购率不变的同时,什么政策不变

印度央行6日在货币政策例会结束后宣布,维持4%的回购利率不变,同时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据悉,印度央行(RBI)当地时间6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消费者对印度经济的信心在2020年7月降至历史低点,这是最新的迹象,表明解除封锁措施之后人们对经济现状并不满意。 印度央行称,7月1日至12日调查人员通过电话访问了13个主要城市的5342户家庭 ,采集了人们对总体经济、就业、价格、收支等方面的看法和期望。受访者对当前经济状况、就业形势和个人收入的评价明显低于5月。多数受访者称可自由支配收入减少,明年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

Ⅳ 近几月的中印关系变化与发展及相关的政策的出台

两会开幕,印度无论在经济贸易还是政治方面对于中国来说都休戚相关

中国和印度政界与学术界都有一些真心希望中印关系改善的人,目前都有找不到门路的感觉。“Chindia”已经出现四年之久,这个“中印大同”的理想虽然有人欣赏与响应,却无法解决边界纠纷或具体增进双边共识,两个政府之间互不信任的高墙难以推倒。

谁也没想到,“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荫”,冯梦龙这500年的名言在“Chindia”符号上灵验。全球经济发展把中国和印度推进激流的漩涡。2007年,美国Gartner集团的帕普金(James Popkin)和(印裔)艾扬格(Partha Iyenger)曾经到中国和印度深入考察,然后合着《信息技术及东方:中国和印度将如何改变技术与发展的未来》新书,2007年4月Gartner公司为此书首发时特别召开了学术讨论会。

技术与创新不断升格

帕普金和艾扬格强调技术世界的重心正向东方转移,中国和印度的大学培养出一些世界最优秀的电脑科学与电机人才,两国技术市场繁荣,西方高科技企业正把生产程序、组装、创新等向两国转移,两国的创新与知识产权不断扩展。他们预言: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数量将赶上发达国家,到2010年中国的新信息技术品牌将会得到国际公认。艾扬格说印度已是世界软件超级大国,2004年印度IT服务出口赚回130亿美元,全球高新技术营业外流,印度所得是35亿美元;帕普金说中国有可能在信息与通讯技术上成为世界领袖。

Gartner公司提倡美国企业要有“Chindia战略”,得到苹果电脑等公司的响应。“Chindia战略”认为一方面中国和印度在高科技领域崛起,另一方面两国又有共同合作的趋势,对西方企业的竞争形成挑战。虽然目前中印经贸合作还刚具雏形,但印度软件设计与中国制造能力紧密结合,一个“Chindia集团”可能产生。

艾扬格说:“中国和印度对技术与创新不断升格”,就像“老练的旅行家”主动从地图上掌握前进路线那样。当今民间动力十足(政府不但不起劲,还搞些像限制玩具等进口的小动作),中印贸易增长率先是25%,最近几年上升到50%,使2007年双边贸易额接近4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中印贸易将于2010年达到750亿,2015年达到2250亿,和中美贸易数字靠近。看来中印贸易飞跃增长将会使中美贸易相对冷却,使中国减轻对美国的依赖,当前美国受金融海啸重创而中印经济相对稳定更可能改变全球财富分布。

正在比较中印经济发展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印裔经济学家巴尔坦(Pranab Bardhan)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字分析:1820年中印两国占全球财富将近一半,1950年降至十分之一,现在还只有五分之一,到2025年将回升至三分之一,他和许多印度精英都相信将来可能再上升到世界的一半。2007年印度驻华大使拉奥(Niurpama Rao)在深圳、香港讲演以及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博士访华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演都说了类似的话。

中印大同的理想境界

巴尔坦指出中印两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在人均收入极低的情况下能够生产科技分量高的产品。他说,过去他在印度,人们说中国人是胜过印度人的“社会主义者”,现在他在美国,人们又说中国人是胜过印度人的“资本主义者”。他说印度也和中国一样,曾被人嘲笑在社会主义梦中“酣睡”,如今的经济突飞猛进却令人刮目相看。

印度遭受殖民地压迫和中国遭受“次殖民地”压迫(比殖民地更不如)使得全球最出色的能工巧匠创造的两大古老文明掉进贫穷落后深渊。今天两国刚刚翻身就以“Chindia”的面貌惊醒发达国家,“Chindia”符号得到“中印双双崛起”的新涵义。

令人惊醒的是“Chindia”内涵的“快”、“多”、“巧”三大因素。增长快速再加人才济济使得美国这样的大国、强国担忧,欧洲众“小”国更不必说。中印的“巧”却是欧洲列强早已赏识的。人们曾说中国丝绸与印度珠宝引起古罗马帝国崩溃;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禁止印度棉布和中国丝绸进口,贵族抱怨说:“我们将无法辨认夫人与奴婢了”。

“Chindia”中“多”的内涵喜忧兼备,喜的是两国25亿人口(中国14亿、印度11亿)占人类40%,人均进步一寸总长度就是千万丈;忧的是要使人类四分之一人口个个都摆脱贫困、进入小康不是易事。这头等重要的人类责任要求中印两国紧密团结、互相学习帮助、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不但要“双双崛起”,而且要“同舟共济”,这才使“Chindia”的涵义全面起来。

“Chindia”引出历史与经济两个课题,许多对“Chindia”前景十分重视的外国经济学家,不管用不用这个符号,都注意到中印两国有漫长的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我曾经向本栏读者介绍过哈佛大学教授、印裔经济学家侃纳2007年的新书《数十亿企业家:中国和印度如何重造它们的前途——以及你们的前途》(参见《联合早报》2008年6月28日拙文《中印之间的热情与冷淡》),就是用历史观点与发展眼光来看两国合作大有可为。

作为美国企业界的中印问题顾问,侃纳对印度情况的深刻洞察与对中国了解火候不够形成鲜明对比,但他的书中说的中国、印度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千千万万的活动家与企业家驰骋的广阔天地。他们之间的互动(再加美国人士牵线与多边合作)在许多无人问津的领域把经济搞活。他强调“企业精神”的重要,使我们意识到单从学术界推动“Chindia”难成气候,“Chindia”的精神应该为中印两国亿万能工巧匠、经营高手所操作,创造出各种奇迹来。

西方经济学家与企业家当今把视线东移,看到的是“雨山黯黯晴山秀”,联想到有朝一日“夕阳天外云归尽”就会有“Chindia”双峰凸显。我们从“Chindia”的角度出发,相信它会从“中印双双崛起”的当前现实渐渐发展到“中印大同”的理想境界

Ⅵ 印度有哪些货币政策工具

印度政府和印度央行已经就一项货币政策架构达成一致,该架构将令管理通胀成为央行政策决策中的关键决定性因素。
据上周末在印度财政部网站上公布的声明显示,作为这个架构的一部分内容,印度央行将以在截至2017年3月份为止的一个财年中把通胀率压低至4%为目标,上下浮动2%。
印度央行一直都在利用多项指标作为货币政策行动的指导,如经济增长速度、汇率、通胀和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等。据上述协议称,现在货币政策的目标将主要是维持物价稳定性,同时考虑保持经济增长的因素。
孟买证券公司Anand Rathi Securities的首席经济学家Sujan Hajra称,新的架构将令印度央行的政策决定更加接近于某些大型西方经济体的模式。举例来说,政策决定将以通胀为唯一的重点,而美联储也同样以控制通胀和失业率为使命。
虽然这项协议设定了通胀目标,但同时规定将由印度央行行长来决定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需要采取的最合适的措施。如果这个目标未能达成,则印度央行将需向政府汇报原因,并汇报该行计划采取的补救措施。
在2013年底,印度的零售通胀率上升至两位数,促使当局更加关注通过货币政策来大幅压低通胀率的问题。今年1月份,受一系列加息措施以及能源和粮食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印度的通胀率已经下降至5.1%

Ⅶ  亚洲主要国家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安全战略

日本、韩国是亚太地区油气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两国的油气严重依赖进口。其能源安全政策着重于得到安全可靠的石油供应,并通过立法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印尼油气资源丰富,是东南亚重要的产油国之一。因此,印尼的油气开发政策着重与外国进行油气合作勘探、开发项目,通过与外国公司的产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垄断性地管理石油开发项目。

一、日本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日本的油气的产量和储量

日本是一个工业发达而油气资源极端匮乏的经济大国,其所消费的石油的99.7%都要依赖进口。其国内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截止到2002年为801.4万吨,与截止到2001的剩余探明储量799万吨相比增长了0.25%。日本2002年的石油产量为60.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产量65.5万吨减少了8.40%。

日本也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很贫乏的国家,1999年底,日本仅有几个小气田,1976~1999年日本年产天然气22亿~26亿立方米,2002年为24.02亿立方米。日本2003年1月1日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396.44亿立方米,与2002年同期的估计探明储量相比增加了0.99%。日本2002年的产量为24.02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24.38亿立方米减少了1.46%。

2.日本油气贸易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费国,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仅次于美国),石油进口位居世界第二。日本缺乏足够的国内能源来源,必须大量地依靠进口能源,该国约80%的一次能源依靠进口。日本的石油资源在海外,市场在国内。2000年进口石油2.64亿吨,进口天然气725亿立方米。

日本天然气进口量在逐年增加(见表7-2)。日本是岛国,没有从国外进口管道天然气的管道条件。日本进口天然气主要是液化天然气,其中,1998年液化天然气贸易量为661亿立方米。日本天然气主要进口来源:印度尼西亚占39%,马来西亚占20%,澳大利亚占16%,文莱占10%,阿联酋占10%。

表7-2日本天然气进口量(单位: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

1999年日本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共占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85.0%,其中阿联酋占26.4%,沙特阿拉伯占22.1%,伊朗占9.8%,卡塔尔占7.0%,印尼和科威特各占5.9%,阿曼占5.1%。另外,从中国进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总进口量的4.7%。

3.日本的油气消费

(1)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油气消费

日本经济在不断地增长,虽然从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陷入困境,但其年增长率大约达1.3%,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仍然在不断地增长。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见表7-3。

表7-3日本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

(2)日本油气的消费量

日本的天然气和石油消费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在不断地增长。其1988年以来的石油消费量,见表7-4。

表7-4日本1988年以来的石油消费量(单位:万吨)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4)

日本的天然气消费量也在不断地增长。1995年其消费量为624.98亿立方米,1996年的消费量为676.79亿立方米,增长率为8.28%,1997年的消费量为664.1亿立方米,比1996年下降了1.88%,1998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为692.6亿立方米,比1997年的消费量增加了4.29%。

(3)日本油气消费结构

日本是第二大经济强国,由于原来的石油消耗非常大,对外依赖进口的程度非常高,如果发生石油危机,日本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会受到极大的危害,因此日本近年来不断努力降低其石油耗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的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1997年为52.8%,1999年为51.1%,预计2010年将达到50.1%~47.7%。天然气所占比重1997年为10.7%,1999年为13.2%,预计2010年将达到12.7%~14%。

4.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日本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其国内能源资源极为贫乏,油气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其石油消费的99.6%靠进口,其中又有77.3%的石油来自中东地区,这就意味着日本比别的国家更容易受到石油问题的冲击。因此,日本积极采取各项步骤进行石油储备工作,从1975年日本就开始大量进行战略石油储备工作,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规定石油输入者、石油的炼制者都有储备石油的义务。到80年代初,日本的总储备量已相当于其121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水平;到1992年日本的石油储备总量为8000万吨,占年消费量的28%,相当于其140天的石油消费需要;到1995年日本国家和民间石油储备总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量。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储备国。

日本的石油储备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其石油储备法进行的国家储备,另一部分是民间储备。国家储备又分为两种,即国家直接修建的储备基地和国家向民间租借的储备基地;民间储备则分为由民间石油企业进行的石油储备和由进口液化石油气(LPG)的部门进行的储备。其储备体系见图7-1。

图7-1日本石油储备体系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1)

日本国家石油储备的主要对象是原油。到目前为止,日本在不同的地区规划建造了10个国家储备基地。到1995年3月,日本民间石油储备大约为4540万立方米,政府石油储备大约为4500万立方米,总储备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水平。

日本石油储备动用机制和机构为:日本石油公团以石油公团法,按通产省的命令,负责储备的动用。原则上,政府储备是“最后措施”,在动用政府储备前,业界民间储备必须先投放市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动用政府储备:

(1)达成了利用政府储备作为联合应急对策的协议。

(2)政府在考虑石油供应中断的性质后认为有必要动用储备。

日本战略石油储备的资金来源是:政府储备的资金是由日本石油公团(70%),炼油厂及地方政府;而民间储备是由各炼油厂、营销商及进口商。

1999年7月,日本石油政策委员会(通产省的咨询机构)建议通产省考虑在供应中断的早期阶段就动用政府储备,并将储备量增加到与其他IEA的重要成员国可比的水平,即增加3140万桶。

20世纪60年代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后来,第一次能源危机迫使日本将其能源来源多样化,因此,政策目标调整为保持多种能源的稳定供应(见表7-5),而不只是石油的供应,扩大核能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使用,减少石油进口,在建筑部门和运输部门实行严格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措施,解除对油气部门和电力部门的管制,总之,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要素有:

A.促进海外石油开发,更好地利用潜在的国内能源资源;

B.发展非石油能源替代品,尤其是核能和液化天然气(LNG);

C.石油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并保持与能源生产国的友好关系;

D.促进新能源技术的保护和商业化;

E.制定能源紧急管理程序,建立石油储备,应付可能的石油供应中断;

F.加强区域合作。

表7-5日本能源安全指标(1973~2010财年)(%)

注:日本财年是从每年的4月1日到下一年的3月底(据赵志凌,2001)

为支持在海外勘查的日本石油公司,1967年,日本成立了一家国有公司(日本石油公团,JNOC)。日本石油公团已扶持了300多个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查项目。最初目标是要把日本公司在海外生产的石油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30%,然而,目前仅达到15%。日本石油公团的另一种职能是建立政府的原油储备。日本石油公团耗巨资建立了10个储备基地,目前日本石油公团管理的储备石油相当于78天的消费量。若加上私人石油公司的储备,则日本能抵挡连续6个月的石油供应中断。日本石油公团这类组织的正常运作依靠各种形式能源税的收入,因此,日本的能源价格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中是最高的。

从区域角度看,日本与近邻国家,尤其是东亚各国面临共同的能源安全问题。健全的区域能源体系有利于日本。系统的安排,如区域性石油采买和储备体系,能强化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抵御能力并确保石油供应既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维持合理的价格。此外能源安全的传统概念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1980年中曾根首相政策研究小组首次在报告中使用了能源安全这一概念。此后,环境安全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该目标,日本极力创设和资助许多研究项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区域合作领域:

A.能源政策、需求预测和供应战略方面的信息共享;

B.双边或多边储备的石油储备及储备释放机制;

C.定期联合审查应急措施;

D.合作研究限制需求措施,如税收、能源保护和提高效率等;

E.区域液化天然气贸易和开发;

F.联合开发可再生能源;

G.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防战略保护国际海运线;

H.环境合作,如跨国界空气污染问题。

1996年7月,在日本财政支持下,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东京成立。该中心推动了APEC成员国对各种能源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如APERC调查了各APEC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的成本和效益。之后促使日本研究人员提出如下建议:日本倡议建立“亚洲战略石油储备”,以抵抗石油供应中断。

在区域合作问题上,日本一直在财政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包括:在保护与有效利用能源方面与中国联合实施的合作项目;与中国和韩国举行的三方环境部长会议;东亚酸雨监测网络系统;APEC环境技术交流虚拟中心(APEC-VC);以及2000年11月与澳大利亚、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共同组织的“亚洲核能合作论坛”。

日本石油公团过去不管是否真正发现了石油,都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种对石油勘查的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日本获得未来预期的一定石油储量,为日本长期的石油供应提供储量保障,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没有动力寻求高的回报。结果是,长期以来大量的投资项目和贷款担保,使日本石油公团积累了许多坏账(1万亿日元以上)。据媒体报道,从日本石油公团接受补贴基金的266家公司中,有154家公司已经破产,剩下的112家中,仅有13家没有亏损。财务管理的不善最终导致了丑闻,迫使石油公团董事长下台。为弥补亏损,日本通产省要求石油公团清算盈利项目以抵消坏账。

此外,2000年2月,石油公团子公司(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的钻探权未获延期。对日本寻求海外石油投资的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通产省重新考虑了未来的政策,将逐渐减少对石油公司石油开发支出的财政支持,公团对私人石油公司的资助也将更加慎重。(赵志凌,国际经济动态参考)

二、韩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韩国的油气产储量、贸易及情况

韩国也是一个油气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油气储量,各种能源消费中的97%依赖进口,其75%以上的石油进口于中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1962年为1040万吨油当量,1995年达到了1.5亿吨油当量,增长了近14倍,1999年则达到了1.82亿吨油当量。1998年韩国的石油消费量为9930万吨,1998年韩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为156亿立方米。在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韩国的石油消费占消费量的56.3%,天然气的消费占9.3%。

近10年,韩国能源消费平均年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二者分别为10.3%和8.7%,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增长速度更高,其中天然气的消费平均每年增长达22%,居亚洲各国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的首位。

1998年韩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为143亿立方米。

2.韩国的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1979年韩国石油开发公司(PEDCO)法(1999年1月1日更名为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规定建立政府石油储备系统,1991年修订,1993年实施的石油经营法规定了私人公司的储备义务。韩国1999年9月底的储备规模为7580万桶,相当于37天的需求量。2001年9月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储备达到了1.51亿桶,相当于韩国74.5天的供应。

韩国的储备机构有政府储备(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规划、储备场所的建设,储备油购买、维护及动用)和民间储备(主要是石油精炼厂,石油进口商和销售商)。

在紧急状态下,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储备的动用。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动用战略储备:

1)严重的及长期供应中断的情况下,根据政府命令动用储备;

2)短期供应中断情况下,应精炼厂和进口商的要求可动用储备。储备的动用主要按照国家石油公司与精炼商或进口商的租借合同进行。

韩国石油的政府储备主要由国家出资(主要来源于能源税的专门账户),民间储备由企业出资。

1999年7月8日,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石油储备终端(在丽水),储备能力为3000万桶。这一终端的完工标志着KNOC应急储备计划的二期工程完工。KNOC目前的储备能力为9500万桶,相当于51天的消费量。韩国政府正在进行储备计划的三期工程,预期2004年完工。届时KNOC的储备能力将达1.62亿桶,相当于84天的消费量。若加上私人公司的储备,则可满足IEA90天消费量储备的规模。

1999年6月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与KNOC签订协议,租借韩国的两个上述石油储备终端(包括刚完工的丽水终端),出于商业性目的在韩国储备800万桶的北海石油。Statoil向韩国政府承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KNOC有权优先动用这些储备油,价格可以比国际市场低5美元/桶。

为确保能源安全,韩国积极推行能源多元化政策。

三、印度尼西亚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及油气安全战略

1.印度尼西亚的油气产量和储量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截止到2002年底为止为6.85亿吨,与2001年底的6.82亿吨相比增加了0.44%。印度尼西亚截止到2002年底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2.62万亿立方米,与截止到2001年底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2.62亿吨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印度尼西亚2002年的石油产量为560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石油产量6071万吨相比减少了7.76%。2002年的天然气产量为590.34亿立方米,比2001年减少了8.39%。

2.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贸易和油气消费

印度尼西亚自从1996年以来,其石油消费量都超过了4200万吨,1997年达到了4600万吨,1998年达到了4370万吨。

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商品量为635亿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天然气商品量为660亿立方米(估计值)。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量为364亿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出口量为388亿立方米(估计值)。

3.印度尼西亚的油气储运和油气安全政策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国土面积191.9平方公里,人口21370万(2000年预计数),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东南亚重要产油国之一。印度尼西亚1999年底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980百万桶,原油产量为128.8万桶/日,油气管理部门是PER-TAMINA国家石油公司。

1954年印度尼西亚宪法规定,印度尼西亚的自然资源归国家控制。1967年的矿业法将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为三类:

a类:战略性矿产;包括石油和天然气、放射性矿产、煤、锡等。

b类:重要矿产;包括金、银、铅、锌、铜等矿产。

c类:未包括在a类和b类的矿产,如非金属矿产。

对a类和b类矿产的矿业活动由矿业能源部代表国家行使管理和控制权,c类矿产是由矿产所在地的省政府来管理。

根据1945年印度尼西亚的宪法和1967年矿业法的宗旨,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其他各方只可以根据由矿业能源部代表国家颁发的采矿授权书(针对战略性矿产和重要矿产而言),或由有关的省政府颁发的区域采矿许可证(针对C类矿产)进行矿业活动。

采矿授权书和区域采矿许可证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亚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本国私人企业、集体企业和印度尼西亚公民。

尽管采矿授权书和区域采矿许可证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亚的团体和个人,但外国公司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印度尼西亚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自1967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一直在促进外商投资活动,根据外国资本投资法(1967年),外国公司可以在与政府签订“工作合同”的基础上,获得矿产开发的专有权。就石油工业和天然气而言,一家私人公司(通常称之为“石油承包人”)必须按照所谓的产量分成合同(PSC)的规定签订一个合同。石油勘探也采取PSC方式,外国公司必须同国有石油公司(PERTAMINA)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外国公司得到28.85%的石油产量,印度尼西亚政府得到71.15%的石油产量。对于公司所得的28.85%的产量,承包公司必须支付48%的所得税,外国公司实际到手的收益只能是石油产量的15%。外国公司负担的所得税是由油气分成合同决定的。

印度尼西亚政府要求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建立储备,其目前储备的规模相当于34天的国内消费量(其中17天用于国内销售,12天用于供应炼油厂,5天供港口船只)。印度尼西亚的储备机构为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其资金来源为国家石油公司的周转储备。

4.印度尼西亚鼓励外商投资的立法变化和油气开发新政策

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进入印度尼西亚从事油气资源勘查活动,印度尼西亚政府制定了优惠的措施。主要是:外资要想从事勘查活动,可以直接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工作合同,也可以与印度尼西亚勘探权人建立联合风险企业,然后再签订工作合同。但外商一般选择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进入,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外资取得开发其发现的矿床的权利。工作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政府规定,并且不受未来立法变化的影响。它赋予经营公司独占权利进行矿产勘查,开采发现的矿床,精炼、存储和运输采掘出的全部矿产,在印度尼西亚境内推销、出售或处置生产的矿产品。经营公司必须是在印度尼西亚注册的有限印度尼西亚责任公司。工作合同具有优先权,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和安置程序比较简单。工作合同有效期可长达30年,并可以延续。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亚发布一项新的政府规定,大幅度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特许权。即允许在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亚公司中外资股权达到100%,而以前最高不能超过80%,并且取消了以前规定的最低投资需要125万美元的要求(张莓,2001)。在石油开发方面,印度尼西亚的最新政策是(张新安,2001):

1)PERTAMINA通过与外国公司的产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垄断性地管理石油开发项目;

2)1988年以来产品分成合同修改了4次,针对前缘地区开发,提供专门优惠;

3)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重新审视了总体石油政策,国会正在讨论新的油气法。

4)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战略储备已达成34天的国内消费量。

在天然气领域,印度尼西亚天然气勘查开发和利用的新政策是:

1)计划扩大天然气用量以替代国内石油消费,减缓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速度;

2)为鼓励天然气开发,计划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石油产品补贴,修建国内天然气管线网(苏门答腊-Batam-新加坡;苏门答腊-西爪洼等)。

Ⅷ 印度二战后的经济政策是什么,为什么用这种政策。最后得到怎样的结果

半封闭的经济政策。虽然印度不像中国这样受过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但印度却实行接近于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印度在政治上不统一。虽然相较其它国家,印度的中央政府曾经长期被个以甘地-尼赫鲁家族所统治,但其政治并不统一,地方政府权力很大,中央政府又长期争吵不休,各种政治势力在印度政治舞台上风起云涌,政令不一,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印度的农业依然增长乏力,波动性很大;制造业不断遭遇新的瓶颈,除落后的基础设施外,通胀压力又迫使储备银行连续加息,使企业的信贷成本急速上升。股市连阴,银行体系尚稳健。经常账户赤字继续扩大。通胀压力尚未解除,财政赤字有所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