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资源
[编辑本段]一、资源
①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②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的总称。如存储器、中央处理机、输入和输出设备、数据库、各种系统程序等。由操作系统进行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和调度,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资源一般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经济学研究的资源是不同于地理资源(非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
《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资源被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加工资源。”(《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编辑本段]二、人类对资源的认识
对自然资源的看法,历来都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劳力经济阶段、自然经济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一)劳力经济阶段
劳力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相对于农业经济时期。
(二)自然经济阶段
传统经济学往往把农业经济叫做自然经济。从资源学的角度,所谓自然经济就是指工业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尽管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铁矿石和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的占有来进行。
(三)知识经济阶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等多种认识阶段与相应的处理方式,才进入到协调论的现代,即人、自然和技术这个大系统应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工业时代,人类对资源采取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断使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产生强大震动。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使得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不断出现能源危机,导致人类生活不能稳步提高,时常出现巨幅涨落。进入到现代,人们逐渐悟出,人类只不过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和其它要素协调发展,力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编辑本段]三、新的资源观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这就是"新资源观",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解决资源问题的认识基础。
(一)资源系统观
资源系统观是资源观中最核心的观点。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与自然大系统的一部分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施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也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人类才能高效利用这种资源。
(二)资源辩证观
以新的资源观看待资源问题时,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几个重要的资源矛盾关系:
1.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
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片面的悲观和盲目乐观都是不正确的。
2.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
分析一国的资源情况既要看到宏观上综合经济潜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微观上人均可利用资源限度的现实问题。
3.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
4.资源的量与质问题。
(三)资源层次观
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来区分层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现实世界三项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而整个人类的文明又可根据人类对这三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划分层次。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决定的。起初,人类最先学会了利用材料来加工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力,但仅用材料来制作的工具是一种“死的工具”,要靠人力来驱动和操作,这大体是农业——手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情形;后来人类进一步学会了利用能量资源,把材料和能量结合在一起制造新型生产工具,使原来“死的工具”变成了“活的工具”,但这种工具还是要靠人来驾驭和操纵,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体因素的限制,这大体是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的情形。到了现代,人类逐渐学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并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不仅具有动力驱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进工具系统,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传统经济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主要表现在占有土地、矿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人们争夺的重点。这大体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情形。
总之,人类从学会利用材料资源再到能量资源到信息资源,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再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材料枣能源枣信息“三位一体”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只有全面地开发和综合利用三大资源,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资源开放观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资源的开放观是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确立的一种基本观点。我国地区差别很大,资源组合错位,地区间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动态交流的必然性。以资源的开放观为指导,就是要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以实现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合理配置资源。
(五)资源动态平衡观
资源动态平衡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大系统中,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也需要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差距。
今天我们对自然资源保证的估计,必须考虑高技术因素的影响。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及新材料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盲目的资源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如不从现在起就下大力气实抓基础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应用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将来就可能制约人的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所谓资源保证,关键在于这些高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以达到商用阶段,以便在经济生活中用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实际发展成果表明,绝大多数高技术的应用期的预测都是提前的,这也证实了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是有道理的。
[编辑本段]四、资源系统及其分类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资源性质分类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2.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按资源用途分类
1.农业资源
2.工业资源
3.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三)按资源可利用状况分类
A、现实资源: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B、潜在资源: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C、废物资源:即传统被认为是废物,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又使其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编辑本段]五、资源系统的特点
(一)自然资源系统的特点
根据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度,其主要特点是:
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规律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现实资源是有限的,但开发利用及转化是无限的);
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资源的系统性;等。
(二)社会资源系统的特点
社会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社会性。人类本身的生存、劳动、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无一例外。社会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
(1)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数量、不同的质量的社会资源。
(2)社会资源是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关系的,谁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创造社会财富。
2.继承性。社会资源的继承性特点使得社会资源不断积累、扩充、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类社会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的产物,就是积累到"知识爆炸",使社会经济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这种积累使人类经济时代发生了一种质变,即从传统的经济时代(包括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有局部质变)飞跃到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信息革命、知识共享必然的结果。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人力资源通过人类的遗传密码继承、延续、发展。
(2)通过载带信息的载体长期保存、继承下来。人类社会通过书籍、音像、磁带和教育手段等,继承人类的精神财富。
(3)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产劳动中学会的知识、技能物化在劳动的结果--物质财富上而继承下来。
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的每一代人在开始社会生活的时候,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迈步的。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类一方面把前人创造的财富继承下来,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的财富。也正因为这样,科技知识不断发展,一代胜过一代,并向生产要素中渗透,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科研设备得到改进,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社会财富的积累、反过来又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3.主导性
社会资源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资源决定资源的利用、发展的方向。
(2)把社会资源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它表现、贯彻了社会资源的主体--人的愿望、意志和目的。这就是马克思讲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4.流动性。
社会资源流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1)劳动力可以从甲地迁到乙地。
(2)技术可以传播到各地。
(3)资料可以交换,学术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贸易。
利用社会资源的流动性,不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国的技术、人才、资金引进到自己的国家。我国改革开放、开发特区的理论依据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
5.不均衡性。
社会资源的这种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差异性。
(4)社会制度对人才、智力、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用的不同。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网络资源是网络上互连起来的计算机提供给各用户分享的信息。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计算机上(www服务器、ftp服务器、bbs服务器、vod服务器等),因为有网络互连,大家都能通过internet访问到。
[编辑本段]六、我国资源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森林面积为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 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 。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我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煤的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烧煤的话,我国的煤的储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烧大约100年。
[编辑本段]七、我国的资源问题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现:①资源危机、水危机 ②因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解决方法:“开源”与“节流”——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解决矿产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的问题;努力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立法保护——《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编辑本段]八、地名——广西资源县
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界于东经110°16.6′——110°55.2′、北纬25°46′—26°20.4′之间,东面、南面、西南面分别与全州县、兴安县、龙胜县毗邻,西面、北面分别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交界,在行政上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城位于风景秀丽的资江上游河畔,距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98公里,距离湘桂铁路百里村火车站58公里。三条省际公路经过县城,汽车可直达桂林市、龙胜县和湖南的武岗市、邵阳市、新宁县等地。
资源县境内东西横距65.5公里,南北纵距63.4公里,总面积1961.14平方公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现辖资源县镇(2005年7月5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延东乡、大合镇,设立资源镇)、中峰乡、梅溪乡、瓜里乡、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河口瑶族乡等六乡一镇。共74个村(街)委,总16.7万人,其中苗、瑶等少数民族人口约3.5万人,约占21%。
九 资源的使用与可持续发展
许多资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况下是无法消费或者说使用的。为了将其转变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须对它们予以加工处理。这就是所谓的资源开发。例如,将原油变为汽油。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的增多,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源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发达国家所使用的资源要多于发展中国家。
与资源之过度消费相关的需求上涨已经造出了若干的问题:
资源枯竭
资源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
环境退化
公地悲剧
资源诅咒
② 简述Cpu与cache.主存和外存的关系
计算机的读取顺序为外存→内存→Cache→cpu
CPU缓存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数据读取效率,因此是衡量CPU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L1 Cache(一级缓存)、L2Cache(二级缓存)和L3 Cache(三级缓存)三种,其中L1 Cache是CPU第一层..
什么是cpu缓存
CPU缓存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数据读取效率,因此是衡量CPU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L1 Cache(一级缓存)、L2Cache(二级缓存)和L3 Cache(三级缓存)三种,其中L1 Cache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由于CPU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因素,L1缓存的容量一般都比较小。一般CPU的L1缓存容量通常在32KB~256KB左右。L2 Cache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L2高速缓存容量对CPU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是越大越好,现在使用的CPU的L2 Cache容量一般在256KB~2MB。L3 Cache(三级缓存)能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也能增强CPU处理大数据量的能力。随着64位处理器的全面普及,出于进一步提升CPU性能的考虑,Intel已经把高速的L3 加入到Itanium 2和P4EE中。
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也就是中央处理器。从雏形发展壮大到今天,CPUde 制造技术是越来越先进,其集成的电子元件也越来越精密,上万个,甚至是上百万个微型的晶体管构成了CPU的内部结构。那么这上百万个晶体管是如何工作的呢?看上去似乎很深奥,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的,CPU的内部结构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而CPU的工作原理就象一个工厂对产品的加工过程:进入工厂的原料(指令),经过物资分配部门(控制单元)的调度分配,被送往生产线(逻辑运算单元),生产出成品(处理后的数据)后,再存储在仓库(存储器)中,最后等着拿到市场上去卖(被应用程序使用)。
存储器按照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像硬盘,软盘,磁带,CD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并且不依赖于电来保存信息,但是由机械部件带动,速度与CPU相比就显得慢的多。内存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储部件,是CPU直接与之沟通,并用其存储数据的部件,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即执行中)的数据和程序,它的物理实质就是一组或多组具备数据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内存只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一旦关闭电源或发生断电,其中的程序和数据就会丢失。
③ 在Windows中剪贴板是程序和文件间用来传递信息的临时存储区,此存储器是什么
此存储器是内存的一部分,通过剪贴板,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程序之间传递分享信息,剪贴板所复制的内容是需要占用内在容量的。
这个工具在windowsvista系统以前是可以找到程序文件的,但在其后便没有了这个文件,但是剪贴板的功能依然是存在的。详细位置:
1、然后打开开始菜单,打开运行框。如果开始菜单中没有这个选项,请按键盘windows+r组合键来打开运行。
④ 在社会交往中利用快递传送的文件和微信短信发送的信息可以作为纠份中的证据吗
摘要 微信聊天记录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使用,但前提必须满足诉讼证据的“三性”。
⑤ 什么是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资源为基本发展资源,以信息服务性产业为基本社会产业,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社会交往方式的新型社会。
a、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
b、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
c、传统工业普遍实行技术改造,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各种生产设备将会被信息技术所改造,成为一种智能化的设备。
d、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手段快速发展。
(5)社会交往的中转存储器扩展阅读:
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
1、信息污染
主要表现为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干扰、信息无序、信息缺损、信息过时、信息冗余、信息误导、信息泛滥、信息不健康等。信息污染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像环境污染一样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信息犯罪
主要表现为黑客攻击、网上“黄赌毒”、网上诈骗、窃取信息等。
3、信息侵权
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侵权,还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权。
4、计算机病毒
它是具有破坏性的程序,通过拷贝、网络传输潜伏于计算机的存储器中,时机成熟时发作。发作时,轻者消耗计算机资源,使效率降低;重者破坏数据、软件系统,有的甚至破坏计算机硬件或使网络瘫痪。
5、信息侵略
信息强势国家通过信息垄断和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国家。
⑥ 论述手机对人们社会交往关系的影响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那些没有使用手机这一通讯工具的日子。正如《北京记忆》中所讲的那样,在移动通信时代到来之前,信件、电报、固定电话是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手段。而那个时代信息的传递的速度、信息更新的频率与移动互联时代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但对于“社会交往”来说,不能单纯用信息量化或频率大小来衡量。我的认识是 首先,手机增大了社会交往的可能性,但技术的无限可能性仍然受到人际交往客观规律的限制。虽然手机似乎可以使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联系任何人,可以极大的拓展我们的社交领域。但根据成功学学者、教育学家卡耐基的理论,一个人的核心人际关系的“面”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所能保持密切联系的人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包括家人、同事(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老板、密友等10个左右。虽然我们的手机的通讯录上可能有N多的联系人,但要想保证我们的核心人际关系的良好运行,真正能保持密切联系的应该就是我们所必须要保持密切联系的家人、同事(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老板、朋友。相反,如果我们过于要“撒大网”,一方面可能会给你带来非常大的负担,消耗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可能会顾此失彼,反而降低社会交往的质量,甚至破坏对你来说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的核心人际关系。其次,信息不仅需要传递、更新,也需要记录。今天我们还会怀念《情书》里所唱的那种情节。我们翻阅若干年前的信件,读到当年某个痴情男写给我们的情书,那种感觉很奇妙,犹如时光倒流。而手机短信虽然能保留一段时间,但由于存储器的限制,过一段时间就要清空。而手机通话语音的记录更是很少实现的功能,即使能够实现其成本相对保存纸质信件要高得多。就好像虽然用手机拍照很方便,但要把照片打印出来要比打印用相机照的照片贵。这一点我认为可能是手机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交往中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尽善尽美的一点根源。再次,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手机通话时间过长极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停机或者电池没电。所以,我们以前宿舍的姐妹们谈恋爱必备的是190201的电话卡。另外,话吧的业务也很红火。虽然这些通讯方式不能移动,可能私密性也不如手机,但考虑到Money这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还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了
⑦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呵呵,我这么辛苦可不能让人家抢了头功,OK,回答完毕!不满意我也没办法了,有一些题目不好理解,要求简述的就尽量简说了,反正是尽力了!
1、信息技术的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消极影响: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对人们身心健康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2、计算机硬件由五大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1)运算器:主要任务是执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控制器:是对输入的指令进行分析,并统一控制和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完成一定任务的部件;
(3)存储器:存放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主要包括程序和数据;
(4)输入设备:是计算机用来接收用户输入的程序和数据的设备;
(5)输出设备:输出计算机处理后的中间或最后的结果。
3、绿色软件:是不用安装就能运行的软件,由于没有安装,它在系统中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可以直接删除而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
非绿色软件:是需要通过安装程序将该软件的相关信息和文件写入计算机中才能运行的软件;由于安装时会有信息写入系统注册表和有文件复制到了不同的系统夹,要移除时必须用该软件自带的卸载程序或在系统的“添加删除”程序中移除。
4、剪贴板:就像是一个暂时的中转站,我们要复制或者移动的文件,都是先放在中转站(剪贴板)里面,然后从这里面复制或者移动到其他地方去。
操作:剪贴板不用专门操作,当我们使用无处不在的“剪切”、“复制”、“粘贴”编辑命令时,就已经在操作剪贴板了。
含义:“剪切”是把所选的内容从原来的位置移到剪贴板上,“复制”是把所选的内容复制一份存放到剪贴板上,“粘贴”是把剪贴板里的内容复制或移动到当前位置。
5、在微软的Office中有个格式刷的工具,用它可以将某处的格式复制到另一处;
用方法是:单击A点(要复制的格式源)==>点工具栏中的刷子按钮==>涂黑目标B点的文本;
6、绝对引用:例如D7单元格中的公式为绝对引用“=$B$3”,那么将其复制到E8单元格,此时E8单元格的公式仍然为“=$B$3”,绝对不变;
相对引用:就是直接使用行列标志,如果公式所在的单元格位置发生改变,引用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例如D7单元格中的公式为相对引用“=B3”,那么将其复制到E8单元格,此时E8单元格的公式会变为“=C4”,相对会变;
7、excel2000的启动:点桌面的“开始”菜单==>程序==>点“MicrosoftExcel”图标;
关闭方法:在Excel中点“文件”菜单==>点“退出”
8、视图就是数据信息的表现形式,在word中数据信息在不同的视图里的表现形式都不同;
WORD2000有五种视图:普通视图方式、联机版式视图方式、页面视图方式、打印预览方式、大纲视图方式;
9、powerporit2000的五种视图功能:
(1)幻灯片视图:在这种视图下,屏幕被当前的幻灯片所独占,你可以象编辑一副图像一样进行操作即可,可以在此上添加任意的操作对象,并且其对象可以进行选择并进行任意操作。?
(2)大纲视图:在大纲视图中,演示文稿会以大纲形式显示,大纲由每张幻灯片的标题和正文组成;
(3)幻灯片浏览视图:显示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灯片的缩图,完整文本和图片。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可以重新排列幻灯片顺序、添加切换和动画效果、设置电子幻灯片放映时间。
(4)备注页视图:显示选定幻灯片的注释页,可在该处为幻灯片创建演讲者的注释。
(5)幻灯片放映视图:以幻灯方式放映演示文稿的内容。
10、powerporit2000的幻灯片播放的方式:
(1)演讲者放映(全屏幕):是常规的放映方式。在放映过程中,可以使用人工控制幻灯片的放映进度和动画出现的效果;
(2)观众自行浏览(窗口):在小范围放映,允许观众动手操作;
(3)在展台浏览(全屏幕):适用于展台、摊位等无人看管的地方放映。
11、查询的分类:
(1)“名称”:按名称查询;
(2)“包含文字”:查找包含特定文本的文件;
(3)“日期”:查找在指定日期或指定日期间创建或修改的文件。
(4)“类型”:查找指定类型的文件,例如文本或“写字板”文档。
(5)“大小”:查找指定大小的文件。
(6)“高级选项”:指定附加的查找条件。
12、网络协议三要素:
(1)语法:确定通信双方“如何讲”,定义了数据格式,编码和信号电平等;
(2)语义:确定通信双方“讲什么”,定义了用于协调同步和差错处理等控制信息;
(3)同步:确定通信双方“讲话的次序”,定义了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13、地址格式:用户@邮件服务器地址。
申请方法:登陆提供邮箱服务的网站,点击邮箱申请的链接,同意注册条款后输入个人的相关信息,最后点“注册”即可。
14、Frontpage2000的视图:
(1)网页视图:最基本的工作环境,主要的操作视图。其中有三种视图方式:普通、HTML、预览;
(2)文件夹视图:对网站中所有文件及文件夹进行管理的地方,相当于一个扩充的资源管理器,文件夹视图分为左右两部分,一是站点文件夹列表、一是站点文件列表。可进行文件属性的设置等。
(3)报表视图:集中显示网站中所有网页某个方面的统计信息。通过“报表工具栏”来调用。
(4)导航视图:可以通过导航视图组织网页中的网页。
(5)超链接视图:显示超链接的结构图。
(6)任务视图:显示为当前网页创建的任务列表,实际上是多用户的电子任务列表。
15、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组人为设计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这些程序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复制来传播,满足一定的条件时被激活,并给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甚至严重的破坏。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寄生性、隐蔽性、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