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计组存储介质成本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计组存储介质成本

发布时间: 2022-08-03 17:01:16

1.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mreq什么意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mreq是存储器请求(Memory request)。网络存储被包括存储器件(例如磁盘阵列、CD/DVD驱动器、磁带驱动器或可移动的存储介质)和内嵌系统软件,可提供跨平台文件共享功能。

网络存储通常在一个LAN上占有自己的节点,无需应用服务器的干预,允许用户在网络上存取数据,在这种配置中,网络存储集中管理和处理网络上的所有数据,将负载从应用或企业服务器上卸载下来,有效降低总拥有成本,保护用户投资。

(1)计组存储介质成本扩展阅读

网络存储的应用可以说从网络信息技术诞生的那天就已经开始,应用的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大的分类包括以下四类:

1、ISP的全称是InternetServiceProvider,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国内主要的ISP商家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教育与科研网,长城宽带。

2、ICP是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的缩写,意为“Internet内容提供商”,即提供Internet信息搜索、整理加工等服务。如新浪、搜狐等。

3、ASP是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缩写,意为“网络应用服务商”,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基于Internet的应用服务。

4、NSP是Network Storage Provider的缩写,意为“网络存储服务商”,主要为企业,个人提供网络存储、传输、处理等服务的商家,如DBank数据银行、 IDC企业。

2. 比较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相互关系

总体来说,最有趣的是组成,最难学的是体系结构,最多东西记最有亲切感的是微机原理。作为一名计算机系的学生,这几门课都应好好学一学,他是本科阶段侧重于理论学习的的突出体现,可以让人深入而深切地认识计算机。

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及原理。重在各个部分的连接。相对宽泛一些。微机原理接口技术比计算机组成原理要具体些,也比计算机组成要好学,一般是以8086为例,介绍8086CPU的结构,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汇编语言和芯片;掌握了汇编语言这几块芯片的编程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组成原理是让你从整体上精略地让你了解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内容上侧重于计算机的几大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与总线结构),具体来说,是具体一条指令在cpu中是如何执行的,计算机的储存体系是如何的(分三层),还有就是一是I/O接口的基本概念。


体系结构可以认为是对《计算机组成》的抽象化与进一步的理论化,里面计的技术包罗万象,包括大型机和微机中所应用的技术。主要内容是学习指令的流水技术,动态调度,静态调度。你学懂了后会觉得cpu一点也不神奇了。

微机原理是是对《计算机组成》的具体实现。一般会选x86计算机来说,这时一般不会再详细讲工作原理了,而是直接讲述cpu的具本结构是什么,具体引脚的作用,各种总线多少多少,各种控制寄存器的各个位有什么意义,I/O的具体交接口(ISA,pci)……因为是具体的东西,所以有好多东东要记的。


(2)计组存储介质成本扩展阅读

《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内部工作机制。《计算机组成原理》共分8章,主要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1、2章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第3~8章介绍了计算机的各子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设计方法、相互关系以及各子系统互相连接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即计算机的逻辑结构和功能特征,包括其各个硬部件和软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计算机系统设计者,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研究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和由此产生的逻辑结构;对程序设计者是指对系统的功能描述(如指令集、编制方式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

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

3. 计组lw和sw是什么意思

指令格式。
lw、从数存(数据存储器)中取数据写进寄存器,sw、将寄存器中的值写入数存。
计算机应用方向主要包括三类:1、个人计算机。用于个人使用的计算机,通常包含图形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2、服务器。过去被称为大型机的现代形式,用于为多用户运行大型程序的计算机,通常由多个用户并行使用,并且一般通过网络访问。其中高端服务器称为超级计算机,拥有最高性能和最高成本;3、嵌入式计算机。嵌入到其他设备中的计算机,一般运行预定义的一个或者一组应用程序。面向单一应用需求的嵌入式应用通常对成本或功耗有严格限制。

4. 给我一篇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存储器(期末论文)
绵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论文)

题 目 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
作 者 ***
单 位 数计学院07级7班(07084207**)
指 导教 师 ***
论文工作时间 2009年5月

摘要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功能要求已不再是限于单纯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了,而是向着融合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机和大型娱乐型机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储器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这里,我们将对存储器的有关知识做进一步详细的介绍。
关键字
微型计算机 存储器 分类 性能指标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内最主要的记忆装置,能够把大量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存储起来,既能接收计算机内的信息(数据和程序),又能保存信息,还可以根据命令读取已保存的信息。
存储器按功能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按存放位置又可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主要由容量、存取速度、可靠性和性能/性价比决定。

存储器的分类
存储器按功能可分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和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主存是相对存取速度快而容量小的一类存储器,辅存则是相对存取速度慢而容量很大的一类存储器。
主存储器,也称为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内存直接与CPU相连接,是计算机中主要的工作存储器,当前运行的程序与数据存放在内存中。
辅助存储器也称为外存储器(简称外存),计算机执行程序和加工处理数据时,外存中的信息按信息块或信息组先送入内存后才能使用,即计算机通过外存与内存不断交换数据的方式使用外存中的信息。
一个存储器中所包含的字节数称为该存储器的容量,简称存储容量。存储容量通常用KB、MB或GB表示,其中B是字节(Byte),并且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例如,640KB就表示640×1024=655360个字节。
(1)内存储器
现代的内存储器多半是半导体存储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内存储器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随机存储器或RAM)和只读存储器(简称ROM)。
随机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允许随机的按任意指定地址向内存单元存入或从该单元取出信息,对任一地址的存取时间都是相同的。由于信息是通过电信号写入存储器的,所以断电时RAM中的信息就会消失。计算机工作时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等都存储在RAM中,如果对程序或数据进行了修改之后,应该将它存储到外存储器中,否则关机后信息将丢失。通常所说的内存大小就是指RAM的大小,一般以KB或MB为单位。
只读存储器。只读存储器是只能读出而不能随意写入信息的存储器。ROM中的内容是由厂家制造时用特殊方法写入的,或者要利用特殊的写入器才能写入。当计算机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当计算机重新被加电后,其中的信息保持原来的不变,仍可被读出。ROM适宜存放计算机启动的引导程序、启动后的检测程序、系统最基本的输入输出程序、时钟控制程序以及计算机的系统配置和磁盘参数等重要信息。
(2)外存储器
PC常用的外存是软磁盘(简称软盘)和硬磁盘(简称硬盘),目前,光盘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下面介绍常用的三种外存:
软盘:目前计算机常用的软盘按尺寸划分有5.25英寸盘(简称5寸盘)和3.5英寸盘(简称3寸盘)。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3.5英寸盘的尺寸比5.25英寸盘小,由硬塑料制成,不易弯曲和损坏;3.5英寸盘的边缘有一个可移动的金属滑片,对盘片起保护作用,读写槽位于金属滑片下,平时被盖住:3.5英寸盘无索引孔;3.5英寸盘的写保护装置是盘角上的一个正方形的孔和一个滑块,当滑块封住小孔时,可以对盘片进行读写操作,当小孔打开时,则处于写保护状态。
软盘记录信息的格式是:将盘片分成许多同心圆,称为磁道,磁道由外向内顺序编号,信息记录在磁道上。另外,从同心圆放射出来的若干条线将每条磁道分割成若干个扇区,顺序编号。这样,就可以通过磁道号和扇区号查找到信息在软盘上存储的位置,一个完整的软盘存储系统是由软盘、软盘驱动器和软驱适配卡组成。
软盘只能存储数据,如果要对它进行读出或写入数据的操作,还必须有软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位于主机箱内,由磁头和驱动装置两部分组成。磁头用来定位磁道,驱动装置的作用是使磁盘高速旋转,以便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软驱适配卡是连接软盘驱动器与主板的专用接口板,通过34芯扁平电缆与软盘驱动器连接。
硬盘:从数据存储原理和存储格式上看,硬盘与软盘完全相同。但硬盘的磁性材料是涂在金属、陶瓷或玻璃制成的硬盘基片上,而软盘的基片是塑料的。硬盘相对软盘来说,主要是存储空间比较大,现在的硬盘容量已在160GB以上。硬盘大多由多个盘片组成,此时,除了每个盘片要分为若干个磁道和扇区以外,多个盘片表面的相应磁道将在空间上形成多个同心圆柱面。

通常情况下,硬盘安装在计算机的主机箱中,但现在已出现多种移动硬盘。这种移动硬盘通过USB接口和计算机连接,方便用户携带大容量的数据。

光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光盘以其容量大、寿命长、成本低的特点,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普及相当迅速。与磁盘相比,光盘的读写是通过光盘驱动器中的光学头用激光束来读写的。目前,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光盘有三类:只读光盘(CD-ROM)、一次写入光盘(CD-R)和可擦写光盘(CD-RW)。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1、存储器容量存储器容量是指存储器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总量,即存储信息的总位(Bit)数。设微机的地址线和数据线位数分别是p和q,则该存储器芯片的地址单元总数为2p,该存储器芯片的位容量为2p × q。例如:存储器芯片6116,地址线有11根,数据线有8根,则该芯片的位容量是:位容量=211 ×8 = 2048 ×8 = 16384位存储器通常是以字节为单位编址的,一个字节有8位,所以有时也用字节容量表示存储器容量,例如上面讲的6116芯片的容量为2KB,记作2K ×8,其中:1KB = 1024B(Byte)=1024 ×8 =8192位存储器容量越大,则存储的信息越多。目前存储器芯片的容量越来越大,价格在不断地降低,这主要得益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2、存取速度存储器的速度直接影响计算机的速度。存取速度可用存取时间和存储周期这两个时间参数来衡量。存取时间是指CPU发出有效存储器地址从而启动一次存储器读写操作,到该读写操作完成所经历的时间,这个时间越小,则存取速度越快。目前,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取时间已小于5ns。存储周期是连续启动两次独立的存储器操作所需要的最小时间间隔,这个时间一般略大于存取时间。
3、可靠性
存储器的可靠性用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来衡量, MTBF越长,可靠性越高,内存储器常采用纠错编码技术来延长MTBF以提高可靠性。
4、性能/价格比
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性能主要包括上述三项指标—存储容量、存储速度和可靠性。对不同用途的存储器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存储器要求存储容量,则就以存储容量为主;有的存储器如高速缓冲器,则以存储速度为主。
现在普遍通用的存储器
一、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分类
1、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
⑴ 速度快,存取时间可到ns级;
⑵ 集成度高,不仅存储单元所占的空间小,而且译码
电路和缓冲寄存器、读出写入电路等都制作在同一芯片中。目前已达到单片1024Mb(相当于128M字节)。
⑶ 非破坏性读出,即信息读出后存储单元中的信息还在,特别是静态RAM,读出后不需要再生。
⑷ 信息的易失性(对RAM),即断电后信息丢失。
⑸ 信息的挥发性(对DRAM),即存储的信息过一定时间要丢失,所以要周期地再生(刷新)。
⑹ 功耗低,特别是CMOS存储器。
⑺ 体积小,价格在不断地下降。
2、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主要分为两大类,可读写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RAM分为静态RAM(SRAM)和动态RAM(DRAM)两种。目前计算机内的主存储器都是DRAM,它的集成度高、功耗很低,缺点是需要再生。SRAM是非挥发的,所以不需要再生,但集成度比DRAM要低,计算机中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大多用SRAM.现在有一些新的RAM,如组合RAM(IRAM),将刷新电路与DRAM集成在一起;非易失RAM(NVRAM),实际上是由SRAM和EEPROM共同构成。正常情况下,它和一般SRAM一样,而在系统掉电瞬间它把SRAM中的信息保存在EEPROM中,从而使信息不丢失。只读存储器ROM的特点是用户在使用时只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不能修改和写入信息。近几年出现了一中新的存储器叫Flash存储器(闪烁存储器),这是一种电可擦除的非易失性只读存储器。
二、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
它一般由存储体、地址选择电路、输入输出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
1、存储体
存储体是存储1和0信息的电路实体,它由许多个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一般由若干位(8位)组成,每一位需要一个存储元件,每个存储单元有一个编号,称为地址。存储器的地址用一组二进制数表示,其地址线的根数n与存储单元的数量N之间的关系为:2n = N
2、地址选择电路
地址选择电路包括地址译码器和地址码寄存器。地址译码器用来对地址译码。设其输入端的地址线有n根,输出线数为N,则它分别对应2n个不同的地址码,作为对地址单元的选择线。这些输出的选择线又叫做字线。地址译码的方式有两种:
⑴ 单译码方式
它的全部地址码只用一个电路译码,译码输出的字选择线直接选中对应的存储单元。这一方式需要的选择线数较多,只适用于容量较小的存储器。
⑵ 双译码方式(或称矩阵译码)
它将地址码分为X与Y两部分,用两个译码电路分别译码。X向译码称为行译码,其输出线称为行选择线,它选中存储矩阵中一行的所有存储单元。Y向译码又称为列译码,其输出线称为列选择线,它选中一列的所有单元。只有X向和Y向的选择线同时选中的那一位存储单元,才能进行读写操作。由图可见,具有1024个基本单元的存储体排列成32×32的矩阵,它的 X向和Y向译码器各有32根译码输出线,共64根。若采用单译码方式,则要1024根译码输出线。因此,双译码方式所需要的选择线数目较少 ,也简化了存储器的结构,故它适用于大容量的存储器。
3、读写控制电路
读写控制电路包括读写放大器、数据寄存器(三态双向缓冲器)等。它是数据信息输入输出的通道。外界对存储器的控制信号有读信号RD、写信号WR和片选信号CS。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唐朔飞 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肖金立 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
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与习题集》(王成,周继群,蔡月茹着)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4、《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训练》(旷海兰,刘彦,蒋翰洋等编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5. 计算机组成原理

1、CPU,中央处理器,计算机最核心的配件,负责所有的计算。

2、内存,你编写的程序、运行的游戏、打开的浏览器都要加载到内存中才能运行,程序读取的数据、计算的结果也都在内存中,内存的大小决定了你能加载的东西的多少。

3、主板,存放在内存中数据需要被CPU读取,CPU计算完成后,还要把数据写入到内存中,然而CPU不能直接插在内存上,这就需要主板出马了,主板上很多个插槽,CPU和内存都是插在主板上,主板的芯片组和总线解决了CPU和内存之间的通讯问题,芯片组控制数据传输的流转,决定数据从哪里流向哪里,总线是实际数据传输的告诉公里,总线速度决定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4、输入/输出设备,其实有了以上三大件之后,计算机就可以跑起来了。我们日常使用的话还需要键盘、鼠标、显示器等输入/输出设备,而很多云服务器通过SSH远程登录就可以访问,就不需要配显示器、鼠标、键盘这些东西,节省成本且方便维护。

5、硬盘,有了硬盘数据才能长久的保存下来,大部分还会给自己的机器配上机箱和风扇,解决灰尘和散热问题,不过这些也不是必须的,用纸板和电风扇替代也一样可以用。

6、显卡,显卡里有GPU图形处理器,主要负责图形渲染,使用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显卡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主板都带了内置的显卡,如果想玩游戏、做图形渲染,一般需要一张单独的显卡,插在主板上。

6. 【计算机组成原理】存储器设计问题

1、要考虑速度问题,即CPU和存储器之间的速度;
2、容量问题,CPU的访问地址线要能够足够存储单元用。
3、成本问题,要适合要设计的系统,成本要低;
4、可靠性问题
5、存储器类型,选用eeprom还是flash rom,还是EPROM等等
第一问:ROM需要6个,先用两个组成2K*8一组,再用3组组成6K*8的ROM;RAM需要4个芯片组成2K*8.总计8K,所以需要13条地址线。片选信号,CPU的WR RD分别连接RAM芯片的EN ,OE ; EA连接ROM的OE。
芯片数量的计算方法为 数量n =ROM或RAM的总容量/ROM或RAM单个芯片的容量

7. 计算机组成原理,运算器主要由哪些器件组成,怎样连接这些器件

计算机使用的是冯·诺依曼结构体系,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运算器和控制器即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分为内存和外存,通俗的说内存即内存条,外存即硬盘,输入设备即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即显示器,音响。

这些器件都是连接在主板上的,主板能提供一系列接合点,供处理器、显卡、声效卡、硬盘、存储器、对外设备等设备接合。它们通常直接插入有关插槽,或用线路连接。

运算器:arithmetic unit,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




(7)计组存储介质成本扩展阅读:

实现运算器的操作,特别是四则运算,必须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它直接影响运算器的性能,也关系到运算器的结构和成本。另外,在进行数值计算时,结果的有效数位可能较长,必须截取一定的有效数位,由此而产生最低有效数位的舍入问题。

选用的舍入规则也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在选择计算机的数的表示方式时,应当全面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要表示的数的类型(小数、整数、实数和复数):决定表示方式,可能遇到的数值范围:确定存储、处理能力。

数值精确度:处理能力相关;数据存储和处理所需要的硬件代价:造价高低。

8. 如何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是站在软件的角度看计算机的运行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是站在硬件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因此这么课对于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这里不谈怎么通过考试,相信对于现在的的大学考试来说,只要认真备考的都不会通不过,所以这里不谈怎么通过考试,而是谈怎么学到有用的东西。 对于以后想从事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设计等和硬件结合比较紧密的工作的同学,我建议所有的内容都要学好,而如果以后想从事软件相关工作的同学也要学好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计算机的运算方法、指令系统、CPU的结构和功能等章节的内容,因为做大型系统软件会涉及到调优的问题,如果只懂软件,而不知道硬件在怎么运行的话,调优会受到限制,软件无法发挥硬件的最大优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所在的公司以前开发过一套软件系统,在Intel的服务器上运行,一开始我们的软件运行效率非常低,然后Intel派了一个对硬件、软件都非常熟悉的团队来进行调优,经过调优,我们的程序运行效率提高了10倍。 这门课程和数字电路等课程不同,《数字电路》是站在微观的角度讲解计算机的原理的,而《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是站在宏观角度讲解的,因此大可不必在电路图等细节问题上陷得太深,只要像zsk425 说的那样,以“抽象”的观点看问题,只要知道它在做什么就可以了,不要管它内部是怎么实现的。 这门课和其他专业课不同,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东西,很少有动手实验的内容,因此很多同学感觉非常枯燥。那么我的建议就是自己多结合自己的电脑进行联想和研究,多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那样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可以当成“小说”来看的课程,不要皱着眉头把它当成理论学,而是把课本想象成一个给你讲计算机运行原理的说书人。 比如学到《系统总线》的时候,你就想:计算机部件之间的通讯如果是通过一根线来进行的话肯定非常慢,因为数据、控制信息等都要通过一根线进行,而如果分成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三条线的话数据、控制、地址信息就可以并行进行,所以速度就快了。然后你就可以到网上搜PCI、ISA总线等的介绍,南北桥芯片的介绍等,这样你就能把知识做到“不用刻意记就记住了”。 讲到存储器的缓存的时候,你就琢磨缓存到底是在做什么。缓存就是为了解决低速设备读取的问题,从内存中读数据肯定没有直接从CPU的缓存中读取快,所以就需要把经常被读取的数据放到缓存中,以后读的时候直接去缓存中读取就可以。缓存不能设计的太小,因为太小的话很多需要缓存的数据放不进去,太大的话则会增加成本,而且会导致很多不需要被缓存的数据也缓存了。然后你就到网上看主流的CPU内置的1M、2M、8M缓存的比较的文章,相信你就会理解深刻了。 讲到程序查询方式、DMA方式等的时候你就联想企业中的人员管理,有的企业里边A员工让B员工做一件事情也要领导转达任务分派,而且有的企业里一些普通的事情员工之间就可以处理,无需要领导过问。 讲到奇偶校检码的时候你就可以思考为什么有的压缩文件、视频文件有轻微的损坏仍然能够打开,你甚至可以自己写一个程序来实现校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