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外国人发明照片存储设备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外国人发明照片存储设备

发布时间: 2022-07-30 15:36:11

㈠ 数码照相机是谁发明的

1951年宾·克罗司比实验室发明了数码录像机(VTR),这种新机器可以将电视转播中的电流脉冲记录到磁带上。到了1956年,录像机开始大量生产。它被视为电子成像技术产生。

㈡ 世界上第一台的照相机是怎么发明的

一位叫达盖尔的法国学者于1839 年达盖尔在研究照相技术时,无意中把一把银匙放在用碘处理过的金属板上,过了一会儿,达盖尔发现这把银匙的影子居然印到了板上。这一现象使他大为吃惊。于是他专门磨制金属板,并在上面涂了碘,用镜头进行拍摄,果然拍下了薄薄的影子,达盖尔的发明和现在的照相技术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照相技术的发明应当归功于达盖尔。

中国无照相机的发明者!我们的古人前赴后继地在研究针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机原理。当世界发明了照相机,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机,1903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拍过照,当然也给皇帝、太后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也就是说,我国照相机是国外传来的

㈢ 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是什么时候发明

是1975年发明的。

赛尚(Steven Sasson)1973年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柯达,成为一名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974 年,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也成为“数码相机之父”。

“当原型机第一次展示给投资者时,他们询问这种产品何时可以成为消费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这种产品才会走进普通消费者家庭。”

赛尚的判断相当准确,数码相机的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达实验室产生了1千多项与数码相机有关的专利。

奠定了数码相机的架构和发展基础,让数码相机一步步走向现实。1989年,柯达终于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数码相机。

(3)外国人发明照片存储设备扩展阅读:

发展简史

数码相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1951年宾·克罗司比实验室发明了录像机(VTR),这种新机器可以将电视转播中的电流脉冲记录到磁带上。到了1956年,录像机开始大量生产。它被视为电子成像技术产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在宇航员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须对月球表面进行勘测。然而工程师们发现,由探测器传送回来的模拟信号被夹杂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线之中,显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无法将信号转变成清晰的图像。

于是工程师们不得不另想办法。在这之后,数码图像技术发展得更快,主要归功于冷战期间的科技竞争。而这些技术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大多数的间谍卫星都使用数码图像科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CCD芯片”的研究与开发,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将可视电话和半导体泡存储技术结合。

设计了可以数码相机沿半导体表面传导电荷的“电荷‘泡’器”(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发明了CCD器件的原型。

当时发明CCD的目的是改进存储技术,元件本身也被当作单纯的存储器使用。随后人们认识到,CCD可以利用光电效应来拍摄并存储图象。

㈣ 摄相头是谁发明的

不能说摄像头是谁发明的,这只能追溯到发明相机的人。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传统相机成像过程: 1.经过镜头把景物影象聚焦在胶片上 2.胶片上的感光剂随光发生变化 3.胶片上受光后变化了的感光剂经显影液显影和定影 形成和景物相反或色彩互补的影象 数码相机成像过程: 1.经过镜头光聚焦在CCD或CMOS上 2.CCD或CMOS将光转换成电信号 3.经处理器加工,记录在相机的内存上 4.通过电脑处理和显示器的电光转换,或经打印机打印便形成影象。 具体过程: 数码相机是通过光学系统将影像聚焦在成像元件CCD/ CMOS 上,通过A/D转换器将每个像素上光电信号转变成数码信号,再经DSP处理成数码图像,存储到存储介质当中。 光线从镜头进入相机,CCD进行滤色、感光(光电转化),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将拍摄物体“分解”成了一个一个的像素点,这些像素点以模拟图像信号的形式转移到“模数转换器”上,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图像处理器上,处理成真正的图像,之后压缩存储到存储介质中。 一:景物的反射光线经过镜头的会聚,在胶片上形成潜应影,这个潜影是光和胶片上的乳剂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再经过显影和定影处理就形成了影像。摄象头的数码影像和胶片成像原理不同,是经过镜头成像在CCD上,经过CCD的光电转换,生成视频信号,再经过显示屏电光转换,才生成图像。

㈤ 照相机是怎么发明的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着《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㈥ 相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第一部照相机的诞生 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诞生。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㈦ 据说俄罗斯发明了一种能够拍摄过去的照相机,有它的详细资料吗

据俄罗斯《真理报》2004年8月6日报导,普通照相机通常只能拍摄快门按下那一刻的场景,然而令人称奇的是,俄罗斯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设备专家亨利.斯拉诺夫据称发明了一种可以拍摄过去的“神奇相机”,这种相机能拍摄到发生在过去数百年甚至数万年前的某个场景。斯拉诺夫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照相室,裏面展览了80多张他用自己发明的“神奇相机”拍摄到的“过去时代”的照片——内容包括俄罗斯沙皇、二战士兵,甚至还有外星人和恐龙等,让参观者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俄国科学家的“现场试验”

据报导,亨利.斯拉诺夫是俄罗斯沃罗涅什市(Voronezh)的一名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设备专家,然而斯拉诺夫最引起人们兴趣的是他发明了一种奇特的照相机——可以拍摄“过去”!为了让人们相信他所言非虚,斯拉诺夫曾经当场做了一个实验:当一名女孩蹲在地上包装一个野营帐篷时,斯拉诺夫拿出他的“神奇相机”准备对小女孩进行拍摄。女孩站起身朝斯拉诺夫走来,斯拉诺夫不失时机地按下了相机快门。可是胶卷冲洗出来后,人们被照片内容惊呆了!照片上根本不是女孩朝斯拉诺夫走过来的场景,而是她正弯腰给帐篷打包的场景——也就是说,斯拉诺夫拍下的是他按快门前几秒钟的情景,他所拍下的不是这名女孩,而是女孩遗留的资讯痕迹!这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身为科学家的斯拉诺夫也深知这一点:他称自己完全理解人们对照相机竟能拍摄过去这种奇闻的怀疑,如果不是他自己已经拍摄了数十张这样的照片,他自己也决不会相信!

拍沙皇王坐时,竟拍到了彼得大帝!

据报导,斯拉诺夫第一次用他的相机拍摄到这种不同寻常的照片,是在圣彼德堡修道院博物馆裏。当时斯拉诺夫在其中一个大厅裏用他的相机拍摄俄罗斯沙皇以前坐过的一张王座,可是当照片洗出来后,斯拉诺夫发现照片上竟然出现了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的脸庞——彼得大帝正是坐过这张王座的众沙皇之一!

此后,斯拉诺夫用他的“神奇相机”拍摄到了众多有关“过去”的照片。有一次,他拍摄草地上的热水瓶,可是洗出来的照片中,却发现热水瓶被一只牛奶桶的模糊轮廓给淡淡遮住了。照片拍摄时草地上根本没有什么牛奶桶,可是它却显然出现在了胶卷上。另外一张照片显示一棵老树被暴风雨折断的场景,人们能清楚地从照片上看到树身的裂痕,可是事实上拍摄现场也根本没有什么大树。

事实上,这些属于“过去”的照片都是斯拉诺夫用他自己发明的神奇相机拍摄到的。

能拍“过去”众多时代:二战士兵、古代居民,甚至恐龙

据报导,斯拉诺夫的大多数“过去”照片都是在夏天拍摄的,俄罗斯的霍普约河是着名的异常现象多发地,身为俄罗斯霍普约河公共科学探险队负责人的斯拉诺夫每年都要到霍普约河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在斯拉诺夫所拍摄的一张霍普约河河边灌木照片上,竟然出现了一些士兵的身影轮廓。对照片进行分析后斯拉诺夫认为,照片上的士兵可能是一群1943年的捷克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显然驻扎在该地区。斯拉诺夫的“神奇相机”一不留神竟拍摄到了二战中的一个军事小组!

另外一张照片显示一名身穿古代服装的男子,斯拉诺夫相信他是一名古代斯基台人——在古老时代,斯基台人曾经定居在这个地区。另一张照片还显示一些头戴尘盔的士兵,他们可能是古代游牧部落的战士,在这些战士旁边,有一些绳子正穿过大河,斯拉诺夫认为照片上的人可能正在建造一条跨河通道。

更为离奇的是,另一张照片竟然还显示出一个恐龙状动物,斯拉诺夫相信,这只恐龙可能是数百万年前的生物,当时在霍普约河一带生息繁衍,称霸猎食。

众摄影专家评估斯拉诺夫的照片,找不出疑点

许多职业摄影家都对斯拉诺夫的照片进行过分析评估,认为它们没有技术瑕疵,不是伪造出来的。斯拉诺夫还被告知,其实他并不是第一个拍摄到这种神奇照片的人。

据悉,早在19世纪,美国摄影师威廉.穆勒在在摄影术发明后不久,就用他的相机拍摄下第一张“幽灵”的照片。当时他本来是准备给自己拍一张照片的,然而拍出来的照片上竟然出现了他的堂姐萨拉的透明影像,但是萨拉12年前就死在了同一间屋子裏。穆勒的照片上还能看到一名穿着白色衣服的小女孩,站在穆勒的身边。据报导,斯拉诺夫的“神奇相机”也能拍摄到一些“幽灵”,或者说是——已故者的影像。

镜头、胶卷都是特制的“神奇相机”的拍摄原理

据报导,普通相机的镜头上通常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氟化镁,用来过滤光谱中的紫外线部分。然而斯拉诺夫相信,被过滤掉的光线部分正是具有“场记忆”的光谱频率——斯拉诺夫相信,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一个巨大的全息图,裏面充满着每一样曾经有过或移动过的事物的资讯,在某一种特殊条件下,这些资讯记忆的“开关”就会被打开。这些资讯记忆可能被物化成了光量子的形式,而这正是斯拉诺夫发明能拍摄过去资讯的“神奇相机”的理论依据。

为了制造一个允许紫外线通过的独特光学镜头,斯拉诺夫使用了最小的自然石英颗粒,通过分光计对它们进行分析后,接着将这些石英颗粒熔化制成玻璃,最后他亲自用手工方式将这块新玻璃磨成光学镜头。同样,斯拉诺夫使用的相机胶卷也是特制的,它上面没有普通胶卷上面用来过滤紫外线的凝胶层.
*********************************************************************
可能时空有重叠性,原来的信息是能以某种形式存在的。

所以说猫脸大侠说的是真的话,可以成立的话,我们能回到我们现在的这个时空过去的话,那可能存在的方式。从现在的科学认识可是是信息层面上。
只能看到虚体,而不是改变什么!

而平行宇宙的看法也只有建立在宏宇宙的大前题下,我们才可以去改变那个空间。再理论上说,也只能是去某一个空间,也只能去一次。(相同时空只能去一次,不同时空不存在冲突性。

㈧ 内存卡是谁发明的

桀冈富士雄。

桀冈富士雄:英文名Fujio Masuoka,出生于1943年,日本人,闪存的发明者。在任东芝公司生产线中层管理人员时,即一心要发明能象软磁盘那样可插取、具有“磁带”存储功能的存储器。

桀冈富士雄于1971年加入东芝公司。大约在1984年,桀冈富士雄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存储器件,鉴于桀冈的业绩,东芝拟提拔他担任公司最高技术职务,但桀冈拒绝接受,并于1994年出任东北大学电气通信研究所教授,进一步研究闪存技术。2002年,桀冈作为“闪存之父”入选世界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国际版封面人物。


(8)外国人发明照片存储设备扩展阅读:

桀冈富士雄发明的闪存是世界上被广泛用于数码相机、手机、汽车、洗衣机等电器的必要存储装置。具有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电可擦除的优点,读存储器(EEPROM)器件的理想特征。

与RAM和EEPROM一样,可以对这些新颖的器件或同类的ROM进行写、擦除和重写数据的操作,器件能将可恢复的静态数据保存几乎无限长时间。此外,与RAM和ROM相比,桀冈富士雄的存储器容量容易提高。与ROM和EEPROM相比,该芯片能长时期存储数据,不需要备份电池或外部电源。

㈨ 晶体管计算机的主存储器用的是 在17世纪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张照片,它的名字叫什么 3

  1. 晶体管计算机属于第二代计算机,主存储器用的是磁芯,外存储器使用的是磁盘。

  2. 在17世纪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张照片,它的名字叫“日光绘画”。这张照片是从尼普斯工作室的窗口拍摄的,左边有一座鸽笼,中央有仓库倾斜的房顶,右边可以看到建筑物的一角。

  3. 达盖尔1839年8月19 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携式照相机。

㈩ 相片是谁发明的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