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页式系统中,用户程序中的页面大小可以不同是对的吗
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存管理方法 内存管理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和回收、地址变换、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下面主要介绍连续分配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技术以及页式与段式存储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连续分配有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和分区式储管理两种方式。 (1)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其特点是,最简单,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CP/M和DOS 2.0以下就是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管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2)分区式存储管理 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了分区式存储管理。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分区式存储管理虽然可以支持并发,但难以进行内存分区的共享。 分区式存储管理引人了两个新的问题:内碎片和外碎片。前者是占用分区内未被利用的空间,后者是占用分区之间难以利用的空闲分区(通常是小空闲分区)。为实现分区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应维护的数据结构为分区表或分区链表。表中各表项一般包括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状态(是否已分配)。 分区式存储管理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紧缩(compaction):将各个占用分区向内存一端移动,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成为一个空闲分区。这种技术在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对占用分区进行内存数据搬移占用CPU~t寸间;如果对占用分区中的程序进行“浮动”,则其重定位需要硬件支持。 1)固定分区(nxedpartitioning)。 固定式分区的特点是把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连续分区。分区大小可以相等:这种作法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分区大小也可以不等: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以及少量的大分区。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开销小。缺点主要有两个:内碎片造成浪费;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2)动态分区(dynamic partitioning)。 动态分区的特点是动态创建分区:在装入程序时按其初始要求分配,或在其执行过程中通过系统调用进行分配或改变分区大小。与固定分区相比较其优点是:没有内碎片。但它却引入了另一种碎片--外碎片。动态分区的分区分配就是寻找某个空闲分区,其大小需大于或等于程序的要求。若是大于要求,则将该分区分割成两个分区,其中一个分区为要求的大小并标记为“占用”,而另一个分区为余下部分并标记为“空闲”。分区分配的先后次序通常是从内存低端到高端。动态分区的分区释放过程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将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成一个大的空闲分区。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分区分配算法: 首先适配法(nr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在内存高端。但随着低端分区不断划分会产生较多小分区,每次分配时查找时间开销便会增大。 下次适配法(nex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上次分配的分区起查找(到最后{区时再从头开始},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使空闲分区分布得更均匀,但较大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最佳适配法(be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其大小与要求相差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从个别来看,外碎片较小;但从整体来看,会形成较多外碎片优点是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 最坏适配法(wors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基本不留下小空闲分区,不易形成外碎片。但由于较大的空闲分区不被保留,当对内存需求较大的进程需要运行时,其要求不易被满足。 2.覆盖和交换技术 引入覆盖(overlay)技术的目标是在较小的可用内存中运行较大的程序。这种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之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覆盖技术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程序的几个代码段或数据段,按照时间先后来占用公共的内存空间。将程序必要部分(常用功能)的代码和数据常驻内存;可选部分(不常用功能)平时存放在外存(覆盖文件)中,在需要时才装入内存。不存在调用关系的模块不必同时装入到内存,从而可以相互覆盖。覆盖技术的缺点是编程时必须划分程序模块和确定程序模块之间的覆盖关系,增加编程复杂度;从外存装入覆盖文件,以时间延长换取空间节省。覆盖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以函数库方式实现或操作系统支持。 交换(swapping)技术在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时,可以将暂时不能执行的程序送到外存中,从而获得空闲内存空间来装入新程序,或读人保存在外存中而处于就绪状态的程序。交换单位为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交换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或小型分时系统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又称作“对换”或“滚进/滚出”(roll-in/roll-out)。其优点之一是增加并发运行的程序数目,并给用户提供适当的响应时间;与覆盖技术相比交换技术另一个显着的优点是不影响程序结构。交换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对换人和换出的控制增加处理器开销;程序整个地址空间都进行对换,没有考虑执行过程中地址访问的统计特性。 3.页式和段式存储管理 在前面的几种存储管理方法中,为进程分配的空间是连续的,使用的地址都是物理地址。如果允许将一个进程分散到许多不连续的空间,就可以避免内存紧缩,减少碎片。基于这一思想,通过引入进程的逻辑地址,把进程地址空间与实际存储空间分离,增加存储管理的灵活性。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如下: 地址空间:将源程序经过编译后得到的目标程序,存在于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内,这个范围称为地址空间。地址空间是逻辑地址的集合。 存储空间:指主存中一系列存储信息的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单元的编号称为物理地址存储空间是物理地址的集合。 根据分配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将离散分配的管理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段式存储管理和段页式存储管理。其中段页式存储管理是前两种结合的产物。 (1)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将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page),而物理内存划分为同样大小的页框(pageframe)。程序加载时,可将任意一页放人内存中任意一个页框,这些页框不必连续,从而实现了离散分配。该方法需要CPU的硬件支持,来实现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在页式存储管理方式中地址结构由两部构成,前一部分是页号,后一部分为页内地址,如图4-2所示。 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没有外碎片,每个内碎片不超过页大比前面所讨论的几种管理方式的最大进步是,一个程序不必连续存放。这样就便于改变程序占用空间的大小(主要指随着程序运行,动态生成的数据增多,所要求的地址空间相应增长)。缺点是仍旧要求程序全部装入内存,没有足够的内存,程序就不能执行。 2)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在页式系统中进程建立时,操作系统为进程中所有的页分配页框。当进程撤销时收回所有分配给它的页框。在程序的运行期间,如果允许进程动态地申请空间,操作系统还要为进程申请的空间分配物理页框。操作系统为了完成这些功能,必须记录系统内存中 实际的页框使用情况。操作系统还要在进程切换时,正确地切换两个不同的进程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这就要求操作系统要记录每个进程页表的相关信息。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个页式系统中,一般要采用如下的数据结构。 进程页表:完成逻辑页号(本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页面号(实际内存空间)的映射。 每个进程有一个页表,描述该进程占用的物理页面及逻辑排列顺序。 物理页面表:整个系统有一个物理页面表,描述物理内存空间的分配使用状况,其数据结构可采用位示图和空闲页链表。 请求表:整个系统有一个请求表,描述系统内各个进程页表的位置和大小,用于地址转换也可以结合到各进程的PCB(进程控制块)里。 3)页式管理地址变换 在页式系统中,指令所给出的地址分为两部分:逻辑页号和页内地址。CPU中的内存管理单元(MMU)按逻辑页号通过查进程页表得到物理页框号,将物理页框号与页内地址相加形成物理地址(见图4-3)。上述过程通常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不需要软件参与。通常,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把进程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特定的寄存器中即可。一般来说,页表存储在主存之中。这样处理器每访问一个在内存中的操作数,就要访问两次内存。第一次用来查找页表将操作数的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第二次完成真正的读写操作。这样做时间上耗费严重。为缩短查找时间,可以将页表从内存装入CPU内部的关联存储器(例如,快表)中,实现按内容查找。此时的地址变换过程是:在CPU给出有效地址后,由地址变换机构自动将页号送人快表,并将此页号与快表中的所有页号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同时进行的。若其中有与此相匹配的页号,表示要访问的页的页表项在快表中。于是可直接读出该页所对应的物理页号,这样就无需访问内存中的页表。由于关联存储器的访问速度比内存的访问速度快得多。 (2)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 在段式存储管理中,将程序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segment),这样每个进程有一个二维的地址空间。在前面所介绍的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系统为整个进程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而在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则为每个段分配一个连续的分区,而进程中的各个段可以不连续地存放在内存的不同分区中。程序加载时,操作系统为所有段分配其所需内存,这些段不必连续,物理内存的管理采用动态分区的管理方法。在为某个段分配物理内存时,可以采用首先适配法、下次适配法、最佳适配法等方法。在回收某个段所占用的空间时,要注意将收回的空间与其相邻的空间合并。段式存储管理也需要硬件支持,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程序通过分段划分为多个模块,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分别编写和编译源程序的一个文件,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段采取不同的保护,也可以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总的来说,段式存储管理的优点是:没有内碎片,外碎片可以通过内存紧缩来消除;便于实现内存共享。缺点与页式存储管理的缺点相同,进程必须全部装入内存。 2)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 为了实现段式管理,操作系统需要如下的数据结构来实现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并跟踪物理内存的使用情况,以便在装入新的段的时候,合理地分配内存空间。 ·进程段表:描述组成进程地址空间的各段,可以是指向系统段表中表项的索引。每段有段基址(baseaddress)。 ·系统段表:系统所有占用段。 ·空闲段表:内存中所有空闲段,可以结合到系统段表中。 3)段式管理的地址变换。 在段式管理系统中,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即其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两部分组成。为了完成进程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处理器会查找内存中的段表,由段号得到段的首地址,加上段内地址,得到实际的物理地址(见图4-4)。这个过程也是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的,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将进程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的特定寄存器当中。这个寄存器一般被称作段表地址寄存器。 4.页式和段式系统的区别 页式和段式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采用离散分配方式,且都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来实现地址变换。但概念上两者也有很多区别,主要表现在: ·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减少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或者说,分页仅仅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而不是用户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其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把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段的长度不固定,且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译系统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页式系统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即单一的线性地址空间,程序员只需利用一个标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需给出段名,又需给出段内地址。 原理作业10. 页式存储管理和段式存储管理的工作原理特点、特点 及优劣。 答:页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分区存储管理中 所产生的"零头"问题,允许把一个作业存放在不连续的内存块中, 又可以连续运行,它允许只调入用户作业中常用部分,不常用部分 不长期驻留内存,有效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页式存储管理的工作原理: A、划分实页:将物理内存划分成位置固定、大小相同的"块"(实页 面)。 B、划分虚页:将用户逻辑地址空间也分成同样大小的页面,成为虚 拟空间的虚页面。 C、建立页表:有时称为页面表或页面映射表(PMT)。每个作业一 张,按虚页号进行登记,其基本的内容有特征位(表示该页是否 在内存、实页号以及对应外存的地址。 D、地址变换:将虚页面的逻辑地址转化为实页面的物理地址,在程 序执行时改变为物理地址,属于作业的动态重定位,一般由地址 转换机构(硬件)完成。 特点: 允许一个作业存放在不连续的内存块中而又能保证作业连续得以运行 ,既不需要移动内存中的信息,又可较好地解决零头。 优点: a、不要求作业存放在连续的内存块中,有效地解决零头。 b、允许用户作业不是一次集中装入内存而是根据需要调入,作业中 不常用部分不长期驻留内存,而本次运行的不用部分根本就不装 入内存。 c、提供了虚存,使用户作业地址空间不再受内存可用空间大小的限 制。 缺点: a、页式管理在内存的共享和保护方面还欠完善。 b、页面大小相同,位置不能动态增加。 c、往往需要多次缺页中断才能把所需的信息完整地调入内存。 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程序按内容或过程(函数)关系 分成段,每段有自己的名字。一个用户作业或进程所包含的段对应于 一个二维线性虚拟空间,也就是一个二维虚拟存储器。段式管理程序 以段为单位分配内存,然后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把段式虚拟存储地址转 化为内存中的实际地址。和页式管理一样,段式管理也采用只把那些 经常访问的段驻留内存,而把那些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不被访问的段放 在外存,待需要时自动调入内存的方法实现二维虚拟存储器。按照作 业的逻辑单位--段,来分配内存,适合程序的逻辑结构,方便用户设 计程序。 段式存储管理的工作原理: A、采用二维地址空间,如段号(S)、页号(P)和页内单元号(D); B、系统建两张表格每一作业一张段表,每一段建立一张页表,段表 指出该段的页表在内存中的位置; C、地址变换机构类似页式机制,只是前面增加一项段号。 特点: a、每一段分成若干页,再按页式管理,页间不要求连续; b、用分段方法分配管理作业,用分页方法分配管理内存; 优点: 便于段的共享和保护、段的动态增长以及动态连接。 缺点: 为了消除零头和允许段的动态增长,需要花费CPU的大量时间在内存 中移动作业的分段,而且段的大小也给外存管理带来困难。
② 手机内部存储紧缩
运行程序,会有些文件产生的,要删掉点
③ 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紧缩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属于是扩张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对实体经济进行刺激,意味着央行的紧缩政策可能会告一段落。
拓展资料: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是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Deposit-reserve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增长
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④ 求助关于线性链表紧缩存储问题
用一个双链表实现这个自由表.这样可以调整好自由表.同时,双链表L单纯地前进,并且一直向前同自由表元数据交换.空间需要仅为一个2元数组.
⑤ 视频紧缩了可以减少存储空间
文件紧缩是可以有效的减少存储空间的,但要看你紧缩的是甚么文件,如果本身就是紧缩文件的话,那效果不是很明显,比如说mp3,视频文件本身就是经过紧缩的,那你再紧缩也没有甚么效果,但如果是普通文件1般来讲是有百分之510的紧缩率的!
⑥ 在基本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逻辑地址由什么构成
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存管理方法
内存管理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和回收、地址变换、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下面主要介绍连续分配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技术以及页式与段式存储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连续分配有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和分区式储管理两种方式。
(1)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其特点是,最简单,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CP/M和dos 2.0以下就是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管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2)分区式存储管理
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了分区式存储管理。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分区式存储管理虽然可以支持并发,但难以进行内存分区的共享。
分区式存储管理引人了两个新的问题:内碎片和外碎片。前者是占用分区内未被利用的空间,后者是占用分区之间难以利用的空闲分区(通常是小空闲分区)。为实现分区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应维护的数据结构为分区表或分区链表。表中各表项一般包括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状态(是否已分配)。
分区式存储管理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紧缩(compaction):将各个占用分区向内存一端移动,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成为一个空闲分区。这种技术在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对占用分区进行内存数据搬移占用cpu~t寸间;如果对占用分区中的程序进行“浮动”,则其重定位需要硬件支持。
1)固定分区(nxedpartitioning)。
固定式分区的特点是把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连续分区。分区大小可以相等:这种作法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分区大小也可以不等: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以及少量的大分区。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开销小。缺点主要有两个:内碎片造成浪费;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2)动态分区(dynamic partitioning)。
动态分区的特点是动态创建分区:在装入程序时按其初始要求分配,或在其执行过程中通过系统调用进行分配或改变分区大小。与固定分区相比较其优点是:没有内碎片。但它却引入了另一种碎片——外碎片。动态分区的分区分配就是寻找某个空闲分区,其大小需大于或等于程序的要求。若是大于要求,则将该分区分割成两个分区,其中一个分区为要求的大小并标记为“占用”,而另一个分区为余下部分并标记为“空闲”。分区分配的先后次序通常是从内存低端到高端。动态分区的分区释放过程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将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成一个大的空闲分区。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分区分配算法:
首先适配法(nr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在内存高端。但随着低端分区不断划分会产生较多小分区,每次分配时查找时间开销便会增大。
下次适配法(nex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上次分配的分区起查找(到最后{区时再从头开始},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使空闲分区分布得更均匀,但较大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最佳适配法(be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其大小与要求相差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从个别来看,外碎片较小;但从整体来看,会形成较多外碎片优点是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
最坏适配法(wors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基本不留下小空闲分区,不易形成外碎片。但由于较大的空闲分区不被保留,当对内存需求较大的进程需要运行时,其要求不易被满足。
2.覆盖和交换技术
引入覆盖(overlay)技术的目标是在较小的可用内存中运行较大的程序。这种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之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覆盖技术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程序的几个代码段或数据段,按照时间先后来占用公共的内存空间。将程序必要部分(常用功能)的代码和数据常驻内存;可选部分(不常用功能)平时存放在外存(覆盖文件)中,在需要时才装入内存。不存在调用关系的模块不必同时装入到内存,从而可以相互覆盖。覆盖技术的缺点是编程时必须划分程序模块和确定程序模块之间的覆盖关系,增加编程复杂度;从外存装入覆盖文件,以时间延长换取空间节省。覆盖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以函数库方式实现或操作系统支持。
交换(swapping)技术在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时,可以将暂时不能执行的程序送到外存中,从而获得空闲内存空间来装入新程序,或读人保存在外存中而处于就绪状态的程序。交换单位为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交换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或小型分时系统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又称作“对换”或“滚进/滚出”(roll-in/roll-out)。其优点之一是增加并发运行的程序数目,并给用户提供适当的响应时间;与覆盖技术相比交换技术另一个显着的优点是不影响程序结构。交换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对换人和换出的控制增加处理器开销;程序整个地址空间都进行对换,没有考虑执行过程中地址访问的统计特性。
3.页式和段式存储管理
在前面的几种存储管理方法中,为进程分配的空间是连续的,使用的地址都是物理地址。如果允许将一个进程分散到许多不连续的空间,就可以避免内存紧缩,减少碎片。基于这一思想,通过引入进程的逻辑地址,把进程地址空间与实际存储空间分离,增加存储管理的灵活性。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如下:
地址空间:将源程序经过编译后得到的目标程序,存在于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内,这个范围称为地址空间。地址空间是逻辑地址的集合。
存储空间:指主存中一系列存储信息的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单元的编号称为物理地址存储空间是物理地址的集合。
根据分配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将离散分配的管理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段式存储管理和段页式存储管理。其中段页式存储管理是前两种结合的产物。
(1)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将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page),而物理内存划分为同样大小的页框(pageframe)。程序加载时,可将任意一页放人内存中任意一个页框,这些页框不必连续,从而实现了离散分配。该方法需要cpu的硬件支持,来实现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在页式存储管理方式中地址结构由两部构成,前一部分是页号,后一部分为页内地址,如图4-2所示。
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没有外碎片,每个内碎片不超过页大比前面所讨论的几种管理方式的最大进步是,一个程序不必连续存放。这样就便于改变程序占用空间的大小(主要指随着程序运行,动态生成的数据增多,所要求的地址空间相应增长)。缺点是仍旧要求程序全部装入内存,没有足够的内存,程序就不能执行。
2)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在页式系统中进程建立时,操作系统为进程中所有的页分配页框。当进程撤销时收回所有分配给它的页框。在程序的运行期间,如果允许进程动态地申请空间,操作系统还要为进程申请的空间分配物理页框。操作系统为了完成这些功能,必须记录系统内存中
实际的页框使用情况。操作系统还要在进程切换时,正确地切换两个不同的进程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这就要求操作系统要记录每个进程页表的相关信息。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个页式系统中,一般要采用如下的数据结构。
进程页表:完成逻辑页号(本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页面号(实际内存空间)的映射。
每个进程有一个页表,描述该进程占用的物理页面及逻辑排列顺序。
物理页面表:整个系统有一个物理页面表,描述物理内存空间的分配使用状况,其数据结构可采用位示图和空闲页链表。
请求表:整个系统有一个请求表,描述系统内各个进程页表的位置和大小,用于地址转换也可以结合到各进程的pcb(进程控制块)里。
3)页式管理地址变换
在页式系统中,指令所给出的地址分为两部分:逻辑页号和页内地址。cpu中的内存管理单元(mmu)按逻辑页号通过查进程页表得到物理页框号,将物理页框号与页内地址相加形成物理地址(见图4-3)。上述过程通常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不需要软件参与。通常,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把进程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特定的寄存器中即可。一般来说,页表存储在主存之中。这样处理器每访问一个在内存中的操作数,就要访问两次内存。第一次用来查找页表将操作数的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第二次完成真正的读写操作。这样做时间上耗费严重。为缩短查找时间,可以将页表从内存装入cpu内部的关联存储器(例如,快表)中,实现按内容查找。此时的地址变换过程是:在cpu给出有效地址后,由地址变换机构自动将页号送人快表,并将此页号与快表中的所有页号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同时进行的。若其中有与此相匹配的页号,表示要访问的页的页表项在快表中。于是可直接读出该页所对应的物理页号,这样就无需访问内存中的页表。由于关联存储器的访问速度比内存的访问速度快得多。
(2)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
在段式存储管理中,将程序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segment),这样每个进程有一个二维的地址空间。在前面所介绍的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系统为整个进程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而在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则为每个段分配一个连续的分区,而进程中的各个段可以不连续地存放在内存的不同分区中。程序加载时,操作系统为所有段分配其所需内存,这些段不必连续,物理内存的管理采用动态分区的管理方法。在为某个段分配物理内存时,可以采用首先适配法、下次适配法、最佳适配法等方法。在回收某个段所占用的空间时,要注意将收回的空间与其相邻的空间合并。段式存储管理也需要硬件支持,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程序通过分段划分为多个模块,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分别编写和编译源程序的一个文件,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段采取不同的保护,也可以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总的来说,段式存储管理的优点是:没有内碎片,外碎片可以通过内存紧缩来消除;便于实现内存共享。缺点与页式存储管理的缺点相同,进程必须全部装入内存。
2)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
为了实现段式管理,操作系统需要如下的数据结构来实现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并跟踪物理内存的使用情况,以便在装入新的段的时候,合理地分配内存空间。
·进程段表:描述组成进程地址空间的各段,可以是指向系统段表中表项的索引。每段有段基址(baseaddress)。
·系统段表:系统所有占用段。
·空闲段表:内存中所有空闲段,可以结合到系统段表中。
3)段式管理的地址变换。
在段式管理系统中,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即其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两部分组成。为了完成进程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处理器会查找内存中的段表,由段号得到段的首地址,加上段内地址,得到实际的物理地址(见图4—4)。这个过程也是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的,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将进程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的特定寄存器当中。这个寄存器一般被称作段表地址寄存器。
4.页式和段式系统的区别
页式和段式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采用离散分配方式,且都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来实现地址变换。但概念上两者也有很多区别,主要表现在:
·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减少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或者说,分页仅仅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而不是用户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其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把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段的长度不固定,且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译系统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页式系统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即单一的线性地址空间,程序员只需利用一个标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需给出段名,又需给出段内地址。
原理作业10. 页式存储管理和段式存储管理的工作原理特点、特点
及优劣。
答:页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分区存储管理中
所产生的"零头"问题,允许把一个作业存放在不连续的内存块中,
又可以连续运行,它允许只调入用户作业中常用部分,不常用部分
不长期驻留内存,有效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页式存储管理的工作原理:
A、划分实页:将物理内存划分成位置固定、大小相同的"块"(实页
面)。
B、划分虚页:将用户逻辑地址空间也分成同样大小的页面,成为虚
拟空间的虚页面。
C、建立页表:有时称为页面表或页面映射表(pmt)。每个作业一
张,按虚页号进行登记,其基本的内容有特征位(表示该页是否
在内存、实页号以及对应外存的地址。
D、地址变换:将虚页面的逻辑地址转化为实页面的物理地址,在程
序执行时改变为物理地址,属于作业的动态重定位,一般由地址
转换机构(硬件)完成。
特点:
允许一个作业存放在不连续的内存块中而又能保证作业连续得以运行
,既不需要移动内存中的信息,又可较好地解决零头。
优点:
a、不要求作业存放在连续的内存块中,有效地解决零头。
b、允许用户作业不是一次集中装入内存而是根据需要调入,作业中
不常用部分不长期驻留内存,而本次运行的不用部分根本就不装
入内存。
c、提供了虚存,使用户作业地址空间不再受内存可用空间大小的限
制。
⑦ 压缩文件为什么有的容量比原文件小,它主要把什么压缩掉呢
因为有些文件格式相对较大。。比如BMP格式的图片。压缩比较基本上在100倍左右。。因此为了节省空间。。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压缩
1.什么是数据压缩
数据压缩,通俗地说,就是用最少的数码来表示信号。其作用是:能较快地传输各种信号,如传真、Modem通信等;在现有的通信干线并行开通更多的多媒体业务,如各种增值业务;紧缩数据存储容量,如CD-ROM、VCD和DVD等;降低发信机功率,这对于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尤为重要。由此看来,通信时间、传输带宽、存储空间甚至发射能量,都可能成为数据压缩的对象。
2.数据为何能被压缩
首先,数据中间常存在一些多余成分,既冗余度。如在一份计算机文件中,某些符号会重复出现、某些符号比其他符号出现得更频繁、某些字符总是在各数据块中可预见的位置上出现等,这些冗余部分便可在数据编码中除去或减少。冗余度压缩是一个可逆过程,因此叫做无失真压缩,或称保持型编码。
其次,数据中间尤其是相邻的数据之间,常存在着相关性。如图片中常常有色彩均匀的背影,电视信号的相邻两帧之间可能只有少量的变化影物是不同的,声音信号有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等等。因此,有可能利用某些变换来尽可能地去掉这些相关性。但这种变换有时会带来不可恢复的损失和误差,因此叫做不可逆压缩,或称有失真编码、摘压缩等。
此外,人们在欣赏音像节目时,由于耳、目对信号的时间变化和幅度变化的感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极限,如人眼对影视节目有视觉暂留效应,人眼或人耳对低于某一极限的幅度变化已无法感知等,故可将信号中这部分感觉不出的分量压缩掉或“掩蔽掉”。这种压缩方法同样是一种不可逆压缩。
对于数据压缩技术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尽量降低数字化的在码事,同时仍保持一定的信号质量。不难想象,数据压缩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但本质上不外乎上述完全可逆的冗余度压缩和实际上不可逆的嫡压缩两类。冗余度压缩常用于磁盘文件、数据通信和气象卫星云图等不允许在压缩过程中有丝毫损失的场合中,但它的压缩比通常只有几倍,远远不能满足数字视听应用的要求。
在实际的数字视听设备中,差不多都采用压缩比更高但实际有损的媳压缩技术。只要作为最终用户的人觉察不出或能够容忍这些失真,就允许对数字音像信号进一步压缩以换取更高的编码效率。摘压缩主要有特征抽取和量化两种方法,指纹的模式识别是前者的典型例子,后者则是一种更通用的摘压缩技术。
更加详细的资料看这里吧。
http://www.kdntc.cn/nic/netstudy/wsjs/tongxin/shu/039.htm
-----------------------------
数据压缩是通过减少计算机中所存储数据或者通信传播中数据的冗余度,达到增大数据密度,最终使数据的存储空间减少的技术。
数据压缩在文件存储和分布式系统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数据压缩也代表着尺寸媒介容量的增大和网络带宽的扩展。
数据压缩就是将字符串的一种表示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示方式,新的表示方式包含相同的信息量,但是长度比原来的方式尽可能的短。
1. 数据压缩与编码
数据压缩跟编码技术联系紧密,压缩的实质就是根据数据的内在联系将数据从一种编码映射为另一种编码。压缩前的数据要被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既可以是单个字符,也可以是多个字符组成的字符串。称这些基本单元为源消息,所有的源消息构成源消息集。源消息集映射的结果为码字集。可见,压缩前的数据是源消息序列,压缩后的数据是码字序列。
若定义块为固定长度的字符或字符串,可变长为长度可变的字符或字符串,则编码可分为块到块编码、块到可变长编码、可变长到块编码、可变长到可变长编码等。应用最广泛的ASCII编码就是块到块编码。
2. 数据压缩的分类
数据压缩按照映射是否固定可分为静态数据压缩和动态数据压缩。静态数据压缩是指压缩前源消息集到码字集之间的映射是固定的,出现在被压缩数据中的源消息每次都被映射为同一码字。动态数据压缩是指源消息集到码字集的映射会随着压缩进度的变化而变化。静态压缩编码需要两步,先计算出源消息出现的频率,确定源消息到码字之间的映射;然后完成映射。动态数据压缩则只需一步就能完成,它在压缩过程中只对源消息集扫描一次。有些数据压缩算法是混合型的,综合应用了静态数据压缩和动态数据压缩技术。
3. 评价数据压缩的标准
从实际应用来说,数据压缩可从两方面来衡量:数据压缩速度和数据压缩率。当数据压缩应用于网络传输时,主要考虑速度快慢;当数据压缩应用于数据存储中,主要考虑压缩率,即压缩后数据的大小。当然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常用的评价标准有冗余度、平均源信息长度、压缩率等。对于一种编码方式是否为较好的编码,主要看该编码的冗余度是否最小。
4. 常见的数据压缩工具
现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数据压缩工具有很多。最常见的是WinZip和WinRAR。
数据压缩通过减少数据的冗余度来减少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空间,而数据备份则通过增加数据的冗余度来达到保护数据安全的目的。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通常将要备份的数据进行压缩处理,然后将压缩后的数据用备份进行保护。当需要恢复数据时,先将备份数据恢复,再解压缩。
由于计算机中的数据十分宝贵又比较脆弱,数据备份无论对国家、企业和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数据备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用很小的代价,将有价值的数据存放到与初始创建的存储位置相异的地方;当数据被破坏时,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花费将数据全部恢复或部分恢复。
1. 对备份系统的要求
不同的应用环境有不同的备份需求,一般来说,备份系统应该有以下特性。
☆ 稳定性:备份系统本身要很稳定和可靠。
☆ 兼容性:备份系统要能支持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典型应用软件。
☆ 自动化:备份系统要有自动备份功能,并且要有日志记录。
☆ 高性能:备份的效率要高,速度要尽可能的快。
☆ 操作简单: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的要求,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 实时性:对于某些不能停机备份的数据,要可以实时备份,以确保数据正确。
☆ 容错性:若有可能,最好有多个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2. 数据备份的种类
数据备份按所备份数据的特点可分为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系统备份。
完全备份是指对指定位置的所有数据都备份,它占用较大的空间,备份过程的时间也较长。增量备份是指数据有变化时对变化的部分进行备份,它占用空间小,时间短。完全备份一般在系统第一次使用时进行,而增量备份则经常进行。系统备份是指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它一般定期进行,占用空间较大,时间较长。
3. 数据备份的常用方法
数据备份根据使用的存储介质种类可分为软盘备份、磁带备份、光盘备份、优盘备份、移动硬盘备份、本机多个硬盘备份和网络备份。用户可以根据数据大小和存储介质的大小是否匹配进行选择。
数据备份是被动的保护数据的方法,用户应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来选择备份系统、备份设备和备份策略。
http://ke..com/view/286827.html
---------------------------
有损数据压缩方法是经过压缩、解压的数据与原始数据不同但是非常接近的压缩方法。有损数据压缩又称破坏型压缩,即将次要的信息数据压缩掉,牺牲一些质量来减少数据量,使压缩比提高。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因特网尤其是流媒体以及电话领域。在这篇文章中经常成为编解码。它是与无损数据压缩对应的压缩方法。根据各种格式设计的不同,有损数据压缩都会有 generation loss:压缩与解压文件都会带来渐进的质量下降。
[编辑] 有损压缩的类型
有两种基本的有损压缩机制:
一种是有损变换编解码,首先对图像或者声音进行采样、切成小块、变换到一个新的空间、量化,然后对量化值进行熵编码。
另外一种是预测编解码,先前的数据以及随后解码数据用来预测当前的声音采样或者或者图像帧,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以及其它一些重现预测的信息进行量化与编码。
有些系统中同时使用这两种技术,变换编解码用于压缩预测步骤产生的误差信号。
有损与无损压缩比较
有损方法的一个优点就是在有些情况下能够获得比任何已知无损方法小得多的文件大小,同时又能满足系统的需要。
有损方法经常用于压缩声音、图像以及视频。有损视频编解码几乎总能达到比音频或者静态图像好得多的压缩率(压缩率是压缩文件与未压缩文件的比值)。音频能够在没有察觉的质量下降情况下实现 10:1 的压缩比,视频能够在稍微观察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如 300:1 这样非常大的压缩比。有损静态图像压缩经常如音频那样能够得到原始大小的 1/10,但是质量下降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仔细观察的时候。
当用户得到有损压缩文件的时候,譬如为了节省下载时间,解压文件与原始文件在数据位的层面上看可能会大相径庭,但是对于多数实用目的来说,人耳或者人眼并不能分辨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些方法将人体解剖方面的特质考虑进去,例如人眼只能看到一定频率的光线。心理声学模型描述的是声音如何能够在不降低声音感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压缩。
人眼或人耳能够察觉的有损压缩带来的缺陷称为压缩失真(en:compression artifact)。
http://ke..com/view/583477.html
⑧ 操作系统页式存储管理的问题
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存管理方法 内存管理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和回收、地址变换、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下面主要介绍连续分配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技术以及页式与段式存储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是操作系统页式存储管理的问题
⑨ C语言各种存储模式的区别最常用的存储模式有哪些
各种存储模式之间有什么区别?
DOS用一种段地址结构来编址计算机的内存,每一个物理内存位置都有一个可通过段地址一偏移量的方式来访问的相关地址。为了支持这种段地址结构,大多数C编译程序都允许你用以下6种存储模式来创建程序:
-----------------------------------------------------------------------
存储模式 限制 所用指针
-----------------------------------------------------------------------
Tiny(微) 代码、数据和栈一64KB Near
Small(小) 代码一64KB Near
数据和栈一64KB Near
Medium(中) 代码一1MB Far
数据和栈一64KB Near
Compact(紧缩) 代码一64KB Near
数据和栈一1MB Far
Large(大) 代码一1MB Far
数据和栈一1MB Far
Huge*(巨) 代码一1MB Far
数据和栈一1MB Far
-----------------------------------------------------------------------
*注意:在Huge存储模式下,静态数据(如数组)可以超过64KB,这在其它存储模式下都不行。
Tiny存储模式的限制很严(所有的代码、数据和栈都被限制在64KB中),它通常用来生成"COM"文件。由于内存地址的“安排”方式的限制,Huge模式会带来显着的性能损失,因此它很少被使用。
最常使用的存储模式有哪些?
最常使用的存储模式有Small,Medium和Large这几种。Tiny存储模式一般只用来生成".COM"文件,在现在的高性能计算机上,它已很少被使用了。Compact存储模式允许程序有很少的代码和大量的数据,在今天的商业应用环境中,它同样也不常用了。由于Huge存储模式的存储地址机制导致它的效率较低,所以它也很少被使用。
一般说来,你应该根据程序的大小选用Small,Medium或Large中的一种存储模式。对一个小的实用程序来说,Small存储模式可能是最合适的,这种存储模式允许有64KB的代码和64KB数据和栈。如果程序有更大一些的数据要求,你可以使用Medium存储模式,它允许程序有多达1MB的可寻址数据空间。对于更大的程序,你应该使用Large存储模式,它允许程序有1MB的代码和1MB的数据和栈空间。
如果你在编写一个Windows程序或者在使用一个32位编译程序,那么你最好使用Small存储模式,因为这样的环境并不受DOS程序的段地址结构的限制。
应该使用哪种存储模式?
如果要生成一个“.COM”文件,匦胧褂肨iny存储模式,即所有的代码、数据和栈空间都被限制在64KB中。小的实用程序普遍使用这种存储模式。相对较小的程序也可以使用Small存储模式,只不过不必把整个程序都限制在64KB中。在Small存储模式下,有64KB的代码空间和64KB的数据和栈空间。除了用于小程序外,Small存储模式还可用在Windows或32位编译程序这样的环境中,因为在这些环境中内存寻址并不受DOS中16位的限制。
如果一个程序的代码量相对较大而静态数据量相对较小,你可以用Medium存储模式来创建程序。如果程序很大(需要很多模块,大量的代码和数据),那么你应该选用Large存储模式,这种存储模式常用在DOS下编写商用软件。
与Small,Medium和Large存储模式相比,Compact和Huge存储模式要少用得多。Cornpact存储模式允许程序有大量的静态数据和相对较少(64KB或更少)的代码。满足这种模式的程序很少,常常是一些转移程序,它们有大量必须存到内存中的静态转移表。Huge存储模式与Large存储模式基本相同,只是Huge存储模式允许程序有超过64KB的静态数据。与Compact存储模式相似,Huge存储模式也很少被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会带来显着的性能损失。由于Huge存储模式的执行效率较低,因此你应该避免使用这种模式,除非你确实需要超过64KB的一个数组或其它静态数据。记住,数组和其它程序结构可通过malloc()和calloc()在程序运行时进行动态分配,它们在本质上并不必须是静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