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简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又名华东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唯一的专业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国家一类科研单位。主要从事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通用/基础等门类电子测量仪器和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开发及生产,并为军用、民用电子元器件、整机和系统的研制、生产提供检测手段。所本部位于安徽省蚌端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面积83,900平方米;另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有青岛所区,占地面积110,000平方米;并在深圳、珠海、合肥等地设有公司和窗口。
四十一所现有职工92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620多人(35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员占80%以上),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350多人。所内设有微波/毫米波测量仪器、数字通信测量仪器、光电通信测量仪器、无线通信测量仪器、电子应用、微波部件等七个研发部以及计算中心、精加工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经营中心、工程中心、综合车间等职能部门。
经国家授权批准,四十一所还承担了“电子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光电子计量一级站”、“国家电子仪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计量器具新产品定型鉴定技术机构”、“国家进出口电子仪器检验实验室”等任务,在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后被授予“军用电子基础产品科研生产先进单位”、“军用电子元器件十佳研究所”等荣誉称号。
四十一所拥有一支从事电子测量仪器、自动测试系统及各类电子应用产品研究、开发、设计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先进的设计、测试、计量、工艺手段及生产设备,具有良好的开发、生产环境以及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1998年3月全面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一直保持良好运行)。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军用、民用产品的研制开发任务。“八五”、“九五”期间,共完成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军品科研成果100多项,民品科研成果200多项;已有4项获国家奖,50多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部分产品已批量生产,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通信、教育等行业的微波、毫米波、光纤、数字通信和雷达、卫星、电子对抗等尖端领域。诸多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功地为卫星、“神舟号”发射等航天工程及许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仪器配备,并在光纤通信干线测试仪器国际招标中多次中标,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及863项目等和信息产业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四十一所充分利用自身高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民用电子产品,形成了电子测量仪器、 孵化设备、通信设备、洗车设备、消防报警系统和烟机控制系统等支柱产品,并承揽工业自动化控制和电子技术应用中的各类电子系统工程,军民结合,成效显着,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深得广大用户的信赖。
四十一所将秉承“知识创造价值、科技产业报国”的真诚理念;坚持“发展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以高性价比的精品服务社会”的宗旨;发扬“团结、务实、勤奋、创新”的精神;努力营造“所为人人,人人为所”的文化氛围,为振兴中国的电子测量仪器事业做出新贡献。
②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下属研究所简介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9月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主要核聚变研究基地之一并成为世界实验室在中国设立的核聚变研究中心。先后建成并运行了三代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我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HT-7,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随着EAST辅助加热系统建设和装置升级改造,EAST将在国际聚变界上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为ITER和我国下一代聚变堆奠定必要的科学技术基础。等离子体所高度重视大科学工程项目派生出来的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科学,确立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中,太阳能材料与工程研究方面,建成大面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制作实验线,并在安徽省铜陵市建立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试生产基地”。等离子体技术应用方面,积极进行技术成果转化,2012年底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签约建设“中科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中试基地”。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70年12月,经过30余年艰苦创业已形成了以大气光学、环境光学及环境监测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在激光大气传输和激光大气探测、激光光谱学、环境光学和环境监测技术、遥感和辐射定标与修正、新型激光器和晶体材料、医学光电子和激光医疗仪器、光电子学和光电工程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环境监测技术、工业和医用激光技术、激光晶体材料等方面开发出了系列高技术产品。
固体物理所成立于1982年3月,由着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庭燧担任第一任所长,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机械振动吸收能谱学、计算凝聚态物理理论和计算材料科学、氧化物的电子输运等。该所现已拥有国际一流、频谱齐全、温度范围宽的内耗测量装置和一批材料制备及其物性和微结构分析测试设备,其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数和被引用数在全国研究机构中位于前列,并成为主持国家九七三项目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首席科学家单位之一。
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建所于1979年10月,其前身为五十年代成立的中科院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智能所现已成为我国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建立起一支既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善于联合攻关的科技队伍。其主要学科方向为传感技术与智能技术,研究领域包括厚膜敏感材料与传感器、化学传感器与智能材料、微传感器与微系统、机器人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物流自动化、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该所是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厚膜专业点和国家863智能机器人技术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强磁场科学中心成立于2008年4月30日,为科学院下属的一个非法人科研单元,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根据国家发改委对于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批复,未来将依托该中心建设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发展目标有三项:一、建设国际先进的强磁场实验条件,满足我国多学科研究对于稳态强磁场实验条件的基本需要;二、开展强磁场下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等多学科前沿探索;三、发展强磁场相关技术,并在强磁场条件下加强新技术发明创造。在未来五年内,强磁场科学中心主要致力于建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大科学工程项目,建设比较完善的稳态强磁场实验条件,建成一支精干的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队伍。强磁场科学中心承担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先进制造所)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下属的七个研究单位之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常州,学科方向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2007年1月合肥研究院与常州市科教城共建的“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成立,2010年1月10日合肥研究院和常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所是以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为基础,与原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智能车辆技术中心和常州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合并而成,并注册为常州市事业法人“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 是隶属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非法人独立机构,前身系等离子体所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研究室,现有中国科学院、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发酵技术工程中心,“安徽省院士工作站”。主要学科方向是:植物遗传工程、辐照技术与辐照物理、微生物过程、辐射与环境毒理、材料与环境工程等。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 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非法人科研单元,于2010年5月成立,是一个以高端物理技术向医学应用转化研究为主的创新科研机构。
中心主要定位是:针对我国防控和诊治重大疾病及常见多发病的实际需求,面向医学物理技术前沿,以精确放疗、质谱检测、核磁成像、等离子体医疗、激光医疗、运动健康等先进医学物理技术研究为先导,探索医学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诊疗机理,发展相关新型医疗技术,运用新技术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培养专业人 。
人才战略
人才队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科技力量雄厚,先后拥有四名院士,现有职工2404余名,科技人员约1700人,其中研究员297人,副研691人,有博士生导师85名,硕士导师16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2人,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以及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4人,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17人。在职人员中,在职职工60.7%具有研究生学历,40.3%具有博士学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18个。已为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输送了1500多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科技人才。现有在学研究生1305人;设有等离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大气科学、核科学与技术5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59人 。
③ 光伏发电上市公司有哪些
1、隆基股份(601012):隆基股份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单晶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主要从事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2018年3月23日晚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隆桥光伏拟在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投资建设228MW光伏发电项目。
2、通威股份(600438):通威股份下属永祥股份是国内最早从事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研究和生产的企业之一,下属合肥太阳能17年电池产能、产量全球领先;公司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主业,同时致力于“渔光体”等终端电站的投建及运维;截止17年末,多晶硅产能2万吨,在建产能5万吨,预计18年内建成投产;17年光伏业务收入93.82亿元,营收占比36.65%;18年11月,双流基地3.2GW项目投产,目前高效晶硅电池规模为12GW
3、三安光电(600703):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团队完成高倍聚光多结太阳能电池外延芯片开发,2012年6月正式导产,形成了年产50MW太阳能电池芯片的量产能力,高倍聚光下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40%,居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2015年4月顺利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聚光型GaInP/GaInAs/Ge三结太阳电池成套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及示范生产线”。目前在研天津市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重大项目“高倍聚光多结太阳电池外延芯片”项目。
4、汇川技术(300124):汇川技术公司在光伏发电领域,公司利用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多向变换器等产品优势及供应链平台的管理优势,实现订单快速增长,共完成订单约16000万元。
5、北方华创(002371):公司利用集成电路设备关键技术的延伸应用,开发了泛半导体领域的刻蚀机、PVD、CVD、扩散炉、退火炉、清洗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半导体照明、微机电系统、功率器件、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等领域,成为行业内的主要设备供应商之一,其中多个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甚至起到了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作用。
④ 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的简介
38所现有职工约3000人,平均年龄34岁,90%为硕士、博士。38所拥有一支以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为主的研发队伍,并建有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要从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及其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俄罗斯新技术研发中心、中电科技集团公司浮空平台研发中心、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公共安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北斗卫星导航重点实验室、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现任所长为陈信平。
建所以来,三十八所共取得了11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0多项,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还完成了200多部雷达整机和3000多台(套)设备的中试生产任务,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使38所经济效益得到稳步增长,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科技队伍得到稳定充实,全所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⑤ 有了解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肥38所的吗
如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又称为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一类研究所,位于安徽合肥,是我国从事军事电子、信息产业等综合电子信息技术研制、生产、集成的国家一类研究所之一。
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核心研究所,是国内军事雷达电子的主要供应商。下属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民用雷达上市公司。
企业荣誉
2019年9月20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荣获“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
2020年6月,被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十二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2021年3月,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被安徽省总工会公示为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预选单位。
2021年4月27日,被全国总工会公示授予“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