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单片机扩展片外存储器的选片问题
从电原理图可以看出,4片8K的外部存储器,共享单片机P0和P2组成的13根地址线,剩余3根的地址线有2根经LS139译码,用于对外部存储器的片选控制,最后1根用于对LS139的片选控制。不知你在纠结什么,你对各存储器地址范围的理解是正确的,每一个存储器的地址范围都是从0000H到 1FFFH。而单片机的地址输出范围却是要结合P2.5-P2.7这根地址线进行分配的,这就有了列表中4片IC所对应的地址范围,但书中的例程确实存在错误,将对外部RAM操作指令MOVX,用于读取外部ROM显然是不妥的,结合LS139片选,1000H地址指向IC1是显而易见的,而IC1、IC2的读写操作应该使用MOVC指令,楼上网友的回答也是正确的,请不要教条的尊重书本。
㈡ 存储芯片选型
为什么是32位的呢,8位并行口的读写4次不就是32位了吗?甚至串行的也可以呀。
㈢ 计算机组成原理问题
(1)16k×8除以1024×1等于128 需要128个芯片
(2)16k×8除以4k×8等于4 所以需要4块板,也就是2位板选地址码
4k×8除以1024×1等于32 就是说每块板32个芯片,也就是说有5位用于片选
片内地址当然是log以2为底1024了,也就是10位用于片内地址
加一起就是地址码总位数了,就是17位了!!!
㈣ 片选的存储芯片的片选
存储器往往要是由一定数量的芯片构成的。
CPU要实现对存储单元的访问,首先要选择存储芯片,即进行片选;然后再从选中的芯片中依地址码选择出相应的存储单元,以进行数据的存取,这称为字选。片内的字选是由CPU送出的N条低位地址线完成的,地址线直接接到所有存储芯片的地址输入端,而存储芯片的片选信号则大多是通过高位地址译码后产生的。
线选法:
线选法就是用除片内寻址外的高位地址线直接分别接至各个存储芯片的片选端,当某地址线信息为0时,就选中与之对应的存储芯片。这些片选地址线每次寻址时只能有一位有效,不允许同时有多位有效,这样才能保证每次只选中一个芯片。线选法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存储器空间,把地址空间分成了相互隔离的区域,给编程带来了一定困难
全译码法:
全译码法将除片内寻址外的全部高位地址线都作为地址译码器的输入,译码器的输出作为各芯片的片选信号,将它们分别接到存储芯片的片选端,以实现对存储芯片的选择。全译码法的优点是每片芯片的地址范围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连续的,也便于扩展,不会产生地址重叠的存储区,但全译码法对译码电路要求较高
部分译码法:所谓部分译码法即用除片内寻址外的高位地址的一部分来译码产生片选信号,部分译码法会产生地址重叠。
㈤ 为什么在存储器芯片中要设置片选输入端
目前,每一个集成片的存储容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一定数量的芯片按一定方式进行连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存储器。在地址选择时,首先要选片。
只有当片选信号有效时,才能选中某一片,使此片所连的地址线有效,这样才能对这一片的存储元进行读写操作。 至于是读还是写,取决于CPU所给的命令是读命令还是写命令。
㈥ 由存储芯片构成存储器时,怎样确定需要多少芯片
确定芯片数量的方法:
芯片数量≥存储器容量/存储芯片容量。比如构成32K存储器模块,需要4K×8芯片的数量是:
n≥(32K*8)/(4K*8)=8片,所以选择8片即可。
存储器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用于保存信息的记忆设备。其概念很广,有很多层次,在数字系统中,只要能保存二进制数据的都可以是存储器;在集成电路中,一个没有实物形式的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路也叫存储器,如RAM、FIFO等;在系统中,具有实物形式的存储设备也叫存储器,如内存条、TF卡等。
㈦ 在对存储器芯片进行片选时,全译码方式、部分译码方式和线选方式各有何特点
若cpu的寻址空间等于存储器芯片的寻址空间,可直接将高低位地址线相连即可,这种方式下,可用单条读写指令直接寻址,寻址地址与指令中的地址完全吻合。
若cpu的寻址空间大于存储器芯片的寻址空间,可直接将高低位地址线相连即可,cpu剩余部分高位地址线,这种方式下,可用单条读写指令直接寻址,未连接的地址线在指令中可以以0或1出现,即有多个地址对应每个存储器空间,可在指令中将这些位默认为零。
若cpu的寻址空间小于存储器芯片的寻址空间,可将其它io口连接剩余存储器高位地址线,寻址前,需设置好这些io口。
当存在多片存储器,且希望节省cpu的io口时,需要外加译码电路。比如说,存储器地址线为13根,共8片存储器,可用74ls138连接cpu的高3位地址线,74ls38的8位输出分别连接8片存储器,读写时,寻址地址与指令中的地址完全吻合。
上一种情况中,若希望简化外围电路,也可用其余端口的8个io分别连接8片存储的片选,其寻址方式与第三种情况类似。
㈧ 什么是片选
对于一块集成电路,想让它开始工作,得给一个信号它(高电平或低电平),接收这一信号的引脚就叫片选端,
这一信号就叫片选信号,一般为cs,片选端收到合法的片选信号便进入工作状态,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写入或读出了。 bank和片选主要用于地址译码
1. bank可以理解为一片容量为X的存储芯片
2. 片选是芯片的使能芯片,0表示芯片不被选中,1表示选中
比如,系统有8M内存,分成8个bank(0~7),每个容量为1M
那么片内地址使用20比特编码,片选地址使用3比特编码。
20~22比特连接到一个 3比特输入8比特输出的译码器,8个输出就是8个bank的片选信号( 000对应bank0,001对应bank1,以此类推)
这样就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地址
一个bank指一个插槽,这个插槽你可以接片外外设或RAM。
我接触过的ARM中,大部分的芯片上,每bank至多可以寻址32M。但是一般的ARM芯片至少也可以寻址256M,既在可8个bank内寻址。于是,8 个bank就要有8条片选线,7条片选线为高1条片选线为低时,7个bank处于高阻态,相当于断路,另外1个bank导通,可以寻址。
单片机学科词汇,可以理解成选片。很多芯片挂在同一总线上的时候,有一个信号来区别总线上的数据和地址由哪个芯片来处理,这个信号就叫做片选信号 CS(chip select)。片选这个词即由此而来,指通过设置跳线,利用与门、或门、非门的组合来决定到底是哪几部分进入工作状态。
片选信号一般是在划分地址空间时,由逻辑电路产生的。在数字电路设计中,一般开路输入管脚呈现为高电平,因此片选信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低电平。
可编程接口芯片都有一个片选开关,通常以CE(———)或CS(———)表示,只有当该输入端处于有效电平,接口芯片才进入电路工作状态,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片选端通常以AO地址译码器的输出端相连,因此片选也是由指定的AO地址选中该接口芯片,以使其进入电路工作状态的过程。
存储芯片的片选
存储器往往要是由一定数量的芯片构成的。
CPU 要实现对存储单元的访问,首先要选择存储芯片,即进行片选;然后再从选中的芯片中依地址码选择出相应的存储单元,以进行数据的存取,这称为字选。片内的字选是由CPU送出的N条低位地址线完成的,地址线直接接到所有存储芯片的地址输入端,而存储芯片的片选信号则大多是通过高位地址译码后产生的。
线选法:线选法就是用除片内寻址外的高位地址线直接分别接至各个存储芯片的片选端,当某地址线信息为0时,就选中与之对应的存储芯片。这些片选地址线每次寻址时只能有一位有效,不允许同时有多位有效,这样才能保证每次只选中一个芯片。线选法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存储器空间,把地址空间分成了相互隔离的区域,给编程带来了一定困难全译码法:全译码法将除片内寻址外的全部高位地址线都作为地址译码器的输入,译码器的输出作为各芯片的片选信号,将它们分别接到存储芯片的片选端,以实现对存储芯片的选择。全译码法的优点是每片芯片的地址范围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连续的,也便于扩展,不会产生地址重叠的存储区,但全译码法对译码电路要求较高
部分译码法:所谓部分译码法即用除片内寻址外的高位地址的一部分来译码产生片选信号,部分译码法会产生地址重叠。
片选,很多芯片挂在同一总线上的时候,有一个信号来区别总线上的数据和地址由哪个芯片来处理,这个信号就叫做片选信号CS(chip select)。片选这个词即由此而来,指通过设置跳线,利用与门、或门、非门的组合来决定到底是哪几部分进入工作状态。
片选信号一般是在划分地址空间时,由逻辑电路产生的。在数字电路设计中,一般开路输入管脚呈现为高电平,因此片选信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低电平。
㈨ 用1k*1位的存储芯片组成容量为16k*8位的存储器共需
一块板4K X 8位由用1K X 1位的存储芯片组成,虽然是要32片,但是每八片组成一组,一共四组,而一组内是不需要选片的,因为一组内八位是通过数据线同时读出的,故四组片选2位。10位片内地址这个就比较好理解,由于是1K X 1位组成的,需要十位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