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四代计算机的主存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对不对
对的,我刚刚做过的
Ⅱ 第四代计算机内存储器是什么啊
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储器是由半导体器件构成的。从使用功能上分,有随机存储器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 RAM),又称读写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简称为ROM)。
1.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有以下特点:可以读出,也可以写入。读出时并不损坏原来存储的内容,只有写入时才修改原来所存储的内容。断电后,存储内容立即消失,即具有易失性。 RAM可分为动态( Dynamic RAM)和静态(Static RAM)两大类。DRAM的特点是集成度高,主要用于大容量内存储器;SRAM的特点是存取速度快,主要用于高速缓冲存储器。
2.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
ROM是只读存储器。顾名思义,它的特点是只能读出原有的内容,不能由用户再写入新内容。原来存储的内容是采用掩膜技术由厂家一次性写入的,并永久保存下来。它一般 用来存放专用的固定的程序和数据。不会因断电而丢失。
3.CMOS存储器(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ctor Memory,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内存)
COMS内存是一种只需要极少电量就能存放数据的芯片。由于耗能极低,CMOS内存可以由集成到主板上的一个小电池供电,这种电池在计算机通电时还能自动充电。因为CMOS芯片可以持续获得电量,所以即使在关机后,他也能保存有关计算机系统配置的重要数据。
Ⅲ 第一代到第四代的计算机简称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Ⅳ 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依次是什么
第一代叫做电子管电脑,第二代是晶体管电脑,第三代是集成电路电脑,第四代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
自1946年第一台电脑诞生起,至今不过短短半个多世纪历史,然而,它的发展之迅速、普及之广泛、对整个社会和科学技术影响之深远,是任何其它学科所不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电脑已经发展了四代,现在正向第五代电脑发展。
第一代电脑叫做电子管电脑,体积庞大,可靠性差,输入输出设备有限,内存容量只有数百字到数千字,主要以单机方式完成计算,数据表示为定点数。
第二代电脑叫做晶体管电脑,用铁淦氧磁心和磁盘作为存储器,体积和质量比电子管电脑小,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代电脑叫做集成电路电脑,包括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用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铁淦氧磁心存储器,采用了微程序控制技术。
第四代电脑叫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主存储器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多媒体电脑。
(4)第4代计算机主存储器扩展阅读
1、运算速度快,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
2、计算精确度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
3、逻辑运算能力强,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4、存储容量大,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Ⅳ 第1、2、3、4代计算机的特点和主要应用领域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4、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第四代计算机出现与发展
将CPU浓缩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机的出现与发展,掀起了计算机大普及的浪潮。1969年,英特尔(Intel)公司受托设计一种计算器所用的整套电路,公司的一名年轻工程师费金(FedericoFagin)成功地在4.2×3.2的硅片上,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
这就是第一个微处理器——Intel4004。它是4位的。在它之后,1972年初又诞生了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1973年出现了第二代微处理器(8位),如Intel8080(1973)、M6800(1975,M代表摩托罗拉公司)、Z80(1976,Z代表齐洛格公司)等。
1978年出现了第三代微处理器(16位),如Intel8086、Z8000、M68000等。1981年出现了第四代微处理器(32位),如iAPX432、i80386、MAC-32、NS-16032、Z80000、HP-32等。
它们的性能都与七十年代大中型计算机大致相匹敌。微处理器的两三年就换一代的速度,是任何技术也不能比拟的。
Ⅵ 第四代计算机主要采用什么元件
第四代计算机主要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
1967年和1977年分别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的计算机,被称为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美国ILLIAC-IV计算机,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的计算机,它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已到了第四代。
第四代计算机是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相关信息
将CPU浓缩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机的出现与发展,掀起了计算机大普及的浪潮。1969年,英特尔(Intel)公司受托设计一种计算器所用的整套电路,公司的一名年轻工程师费金(Federico Fagin)成功地在4.2×3.2的硅片上,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
这就是第一个微处理器——Intel 4004。它是4位的。在它之后,1972年初又诞生了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1973年出现了第二代微处理器(8位),如Intel 8080(1973)、M6800(1975,M代表摩托罗拉公司)、Z80(1976,Z代表齐洛格公司)等。
1978年出现了第三代微处理器(16位),如Intel 8086、Z8000、M68000等。1981年出现了第四代微处理器(32位),如iAPX432、i80386、MAC-32、NS-16032、Z80000、HP-32等。它们的性能都与七十年代大中型计算机大致相匹敌。
Ⅶ 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是
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1967年和1977年分别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的计算机,被称为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美国ILLIAC-IV计算机,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的计算机,它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已到了第四代。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68年开始研制第四代机。1974年研制成功ICL2900计算机,1976年研制成功DAP系列机。
1973年,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国际信息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联合成立了统一数据公司。共同研制出Unidata7710系列机。
1975年,美国阿姆尔公司研制成470V/6型计算机,随后日本富士通公司生产出M-190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第四代计算机。
(7)第4代计算机主存储器扩展阅读:
最早的个人计算机之一是美国苹果(Apple)公司的AppleⅡ型计算机,于1977年开始在市场上出售。继之出现了TRS-80(Radio Shack公司)和PET-2001(Commodore公司)。从此以后,各种个人计算机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
当时的个人计算机一般以8位或16位的微处理器芯片为基础,存储容量为64KB以上,具有键盘、显示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并可配置小型打印机、软盘、盒式磁盘等外围设备,且可以使用各种高级语言自编程序。
Ⅷ 四代计算机所使用的主要部件各是什么
1.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器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2.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3.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4.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总的发展方向,可以用“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来概括。
Ⅸ 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电子元件是什么
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一种将大量晶体管组合到单一芯片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大于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的晶体管数在不同的标准中有所不同。计算机里的控制核心微处理器就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最典型实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尤其是数字集成电路。
(9)第4代计算机主存储器扩展阅读
1、小规模集成电路于1960年出现,在一块硅片上包含10-100个元件或1-10个逻辑门。如 逻辑门和触发器等。如果用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SSI)进行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时,是以门电路作为电路的基本单元,所以逻辑函数的化简应使使用的门电路的数目最少,而且门的输入端数目也最少。
2、如果选用中规模集成电路(MSI)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时,则以所用集成电路个数最少,品种最少,同时集成电路间的连线也最少。这往往需将逻辑函数表达式变换成选用电路所要求的表达形式,有时可直接用标准范式。
3、在一块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超过10万个,或门电路数超过万门的集成电路,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的,主要用于制造存储器和微处理机。64k位随机存取存储器是第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约包含15万个元件,线宽为3微米。
4、1993年随着集成了1000万个晶体管的16M FLASH和256M DRAM的研制成功,进入了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Ultra Large-Scale Integration)时代。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组件数在107~109个之间。
Ⅹ 按电子计算机传统的分代方法,第一代至第四代依次是什么
按照电子计算机传统的分代方法,第一代到第四代依次为: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小、中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
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10)第4代计算机主存储器扩展阅读:
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1、运算速度快,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
2、计算精确度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
3、逻辑运算能力强,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4、存储容量大,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5、自动化程度高,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预。
6、性价比高,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电脑,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21世纪电脑必将成为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电器之一。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日益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科学计算。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