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人脑中存储的信息怎么读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人脑中存储的信息怎么读

发布时间: 2022-06-26 03:04:24

A. 人脑如何储存信息

大脑神经细胞中的生物分子或大分子或是对应的离子的亚结构(如氨基酸、肽和碱基)是可以部分带电、带磁效应的,客观世界的画面和声光信号可以被人的感官转化为电脉冲,电脉冲又可以将大脑神经细胞中的氨基酸、肽和碱基等磁化,磁化的能量就可以是一种声光信息的存在或表现形式了。就如录音机的磁带和电脑磁盘中的磁化信息一样。

B. 人脑是怎么把信息、图像、声音这些保存在脑里面的是怎么记忆的

人脑的大脑皮层、小脑、海马体、杏仁核等等结构是有plasticity(可塑性)的,@海布里炮兵 是人脑可塑性的专家.人脑的可塑性简单说就是可以修改神经间的网络和单个神经的反应特性.经过修改的网络,每次有同样的输入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输出,这么一来,记忆就存在并且可以被调用了.于是自然界的事物被编码成神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在脑中被处理,这些信号被再度编码成为网络结构,形成短时或长时记忆.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记忆类型和时效,如杏仁核主要参与情绪的短期记忆,小脑参与肢体动作的短期及长期记忆.

C. 人脑是怎么存储信息的它的载体是什么信息在人脑中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储及表达的

昨天看的一本科学杂志上刚好讲的有这一段,现就给你码上了。每一段记忆的形成,无论多小,都需要大脑神经元同力合作,以特定顺序紧密排列,靠蛋白质有效传递兴奋。而形成的动作一旦完成,神经元就会归位。直到大脑发出信号,要“读取”某段记忆时,一种叫PKMZeta的“巩固”蛋白质才会形成,给神经电路提供物质基础,让它们传递兴奋,重新形成那段记忆。更有,只要在记忆读取的时候,阻止“巩固”蛋白质的形成,那么这段记忆也将被永久删除,不可恢复。 摘自《新发现》

D. 人脑细胞是怎样存储和记忆信息的

我们记住的东西究竟是如何放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呢?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记忆生理机制的假说。
1.条件反射假说
根据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记忆就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的消退,就是遗忘。
但这种假设目前尚缺少明确的证据。
2.神经细胞化学假说
该假说把核糖核酸(RNA)看作是记忆分子。也就是记忆信息是在RNA中潜藏着的。
目前已有一些行为证据支持该假说。如人脑细胞中的RNA的浓度跟人的学习能力一样先随年龄而增,然后又随年龄而下降。学会走迷宫的白鼠比没有学会的白鼠大脑中的RNA浓度要高。
但是,到目前为止,记忆信息是如何编码,这种编码又是什么,至今仍是个谜。
3.记忆的脑定位说
加拿大生理学家潘菲尔德在医治癫痫病人时发现,大脑的不同部位储存着不同的信息。
一般认为言语信息储存在脑的左半球,形象记忆可能在大脑右半球。

E. 科学角度来说:人脑储存大量不同的信息

当人们开始回忆时,大脑首先会回忆到该物体的某一个小部分,相当于网页的标签和索引,然后再由此联系到更多与该物体相关的内容。

新京报2006年1月17日报道 自1997年计算机“深蓝”和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那场对弈以来,将电脑与人脑相类比就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近日,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回忆时人脑的活动与电脑网络搜索引擎类似,即人类的大脑也是依靠搜索完成回忆。上月23日的《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一论文。

回忆是一个搜索过程

人类的记忆到底藏在大脑的哪个部位?又以怎样的方式贮存?贮存之后又是如何巩固,而当人们要回忆时又是如何提取出来的?脑科学研究中记忆这一领域早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近日,科学家发现人类在进行回忆时,脑部会像搜索引擎Google一样地搜索。心理学家恩德尔·塔尔菲将此过程称为“精神的时间旅程”。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人类回忆脑部的活动状况。实验中,研究者分别设置了三种回忆图片类型:名人、地点和日常用品,这些记忆图片包括了杰克·尼科尔森、哈莉·贝瑞这样的明星,也有镜子、镊子等日常用品。

然后研究者通过电脑,观看出现这几类图片时被观测者的脑部反应。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肖恩·波林是此次研究小组的领头人物,他表示为了检测出这些图片被重视的程度,研究者在每张图片出现的时候,设计了一些与图片相关的问题。

比如当涉及到名人图片时,研究者便会了解被观测者是否喜欢名人。同样,被观测者也会被问及是否想去一个地方旅游,他们使用某日用品的频繁程度等相关问题。而后,研究者开始停止展示图片,却发现此时脑部仍在继续“扫描”工作。

研究人员表示人类的回忆过程类似于网络浏览的程序。在网络浏览过程中,网络爬虫(Webcrawlers)完成浏览并按目录为网页分类,然后类似Google的搜索引擎就会对这些网页添加标签和索引。研究者表示这完全是一自动程序,能拷贝所有访问过的网页。根据电脑搜索的原理,当我们试图回忆起某些东西的时候,大脑首先会回忆到该物体的极少部分(相当于网页的标签和索引),然后再将更多相关的记忆挖掘出来。这一大脑活动过程就是对以往所贮存内容的逐个细化的搜索。

科学家表示当我们试图回忆起最近看到过的某个人的面容时,可能最先想起的是脸的大致轮廓,进而在此基础上,再逐步细化、具体化。肖恩解释,人类的回忆过程类似于使用Google进行搜索,我们逐步地增加信息,直到找到最终的目标物为止,科学家将这一过程表述为“语境回忆”,认为人类的回忆必须在一一设定的语境下才能完成。

回忆的内容可预知

大脑开始回忆活动至可以口头表述出所回忆的内容,其间隔时间为5.4秒。根据这一进程,科学家表示可以控制大脑活动,并预测出被观测者下一步所想的内容。

肖恩指出,当我们在回忆起过往的经历时,首先浮现出的是人们最关注的点。

这些经历就会表现为大脑皮层的一种活动形态,而位于海马状突起的记忆系统就会对此形成一种总结性表象。

通过脑部扫描,研究者便可正确判断被测试者回忆的内容究竟是与名人、地点相关,还是与物体相关。

研究人员表示大脑的这种“特异功能”也被称为“测心术”。2005年年初,便曾有过相关报道,只是对其成因并没有太多的分析。当时研究者发现,根据很短时间内的脑部活动情况显示,他们能够判断一个病人的手即将活动的方向。科学家表示这种大脑活动是人类回忆自己以往经历时独有的。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林龙年副教授表示,这项发现就如同为观察大脑回忆时的脑部活动搭建一个直观“平台”,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检测大脑编码单元的活动状态直接解读大脑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如何形成的。而对大脑编码单元的活动状态,科学家们更是通过研究小鼠的海马区对惊吓刺激的反应,得出人的大脑很有可能利用同样的原理来完成记忆之外的其他高级认知功能,如情绪、思维、意识等等。

F. 人的大脑信息是否可以读取

不可以,科学家虽然发现了大脑有存储和读取得过程,但是还无法弄明白大脑里数量庞大的神经元是如何运作的,即便知道了如何运作也无法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操控。这要等到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直到能把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里边的晶体,发展到和神经元或者最小单位的大脑细胞一般大小方有可能读取具体信息,否则纯属天方夜谭。
但是大脑活动可以进行判断。因为通过仪器绘制脑波。比如你产生焦虑时,这时的脑波会是一种形状。当你得脑波再次出现这种状况时,就知道你又产生焦虑了,仅此而已。

G. 人脑的记忆方式(需要一定的电脑硬盘知识)

粘贴来的~~~

所谓记忆,简单理解就是能够记录和回忆。从表面上看,电脑可以记住外部输送给它的信息,通常这些信息存储在内存和硬盘中,而且可以被调用和读出。人脑则把感受的信息储存在大脑里,这些信息可以被回忆。简单类比似乎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们的记忆过程和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通常记忆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记录所接受或感受到的信息,这主要是指外部进来的信息。二是自动记录主体自身的活动过程。电脑只能记忆前者,而不能记忆后者。而人脑则两者都可以做到。电脑的记忆过程是被动地执行指令,它所能记住的东西仅仅是工作所需的程序和要处理的数据。而人脑所记录的东西不仅仅是感受到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记录处理信息的过程,或者说能够记录大脑自身有意识的活动内容。记忆内容第二部分所指的过程是自动的、不受控的,而第一部分则是可以被控制的。

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需要归纳和推理。人的这种能力是由人脑的记忆构造决定的。人脑在发育的早期阶段记忆过程主要是素材和基本经验块堆的建立和积累,即机械记忆。人脑在成熟阶段记忆过程主要是经验块堆的关联和重组,即关联记忆。由关联记忆形成的人脑活动使人的思维模式天生具有归纳推理能力。经验的重组使人得到了新的经验,获得了进步。人脑的这种记忆构造的优点是具有模糊识别和记忆修补能力,缺点是老的关联成分会因打散而消退, 即产生忘却。

人记住一张脸至少不比记住一个外语单词要难,而电脑恰恰相反,它宁愿去记一个城市的电话簿。电脑几乎完全靠机械般的精确记忆,而且不能利用记忆进行归纳推理,因而无法实现智能所必须的利用自身经验之功能。电脑虽能记忆,但不能具有经验。

电脑在记忆时会把所有的素材都记录下来。严格地讲,电脑中的磁盘并不完全属于它的"脑子",磁盘中的数据部分就象人的笔记本和资料库那样,是脑外之物。而我们人脑中已经固有了基本素材和经验,记忆时只需要把已有的各个素材和经验的关联记录下来。这里所说的素材就是人对最基本物理感受的机械记忆。

其实这些素材的量并不是很多,当出生的婴儿一开始感受这个世界,只需要不长的时期就可以得到他一生所需的基本记忆素材。其他时间的记忆就是把这些素材关联成块,再把块关联成堆。块块堆堆之间的再关联就构成的我们脑袋里的复杂记忆。对人类大脑的解剖分析也支持这一论点,另外人的记忆和经验的增加并没有使大脑越长越大,这还可以解释我们大脑在工作时为什么消耗很小的物理能量。关联记忆使得我们成年人脑袋的大小并不与记忆的多少成正比。要是我们把所有的感受象录音、录像那样全都记下来,要么把我们的脑子胀爆,要么我们的脑袋长得比楼房还大。

这里边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要是我们把这些基本素材给电脑,其他问题就是怎么让它在记忆中去关联这些素材。电脑模拟人脑的记忆已经解决一半了。其二,在关联过程中并不需要记录所有的素材,或者说电脑不需要重新记住已有的堆和块,只要记住或建立块堆之间的新连线就可以了。所有的块和堆都可以在记忆中共享。这就节省了大量的记忆硬件或媒介。另外,关联还有强弱之分,新连线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新块。这不仅对电脑智能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婴幼儿的培养教育、人的记忆改善以及人的智能提高都有启示。动物也能进行关联记忆,怎么它们的智能就提不高呢?这是因为它们的记忆只能实现最简单的关联,所以只能进行最低层次的归纳推理。动物的行为是靠本能支配的,因此它们不会理会与本能无关的事物关联。其实电脑的机械记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记忆和查询电话簿、数据库的能力人脑永远也达不到。另外电脑的记忆内容可以被读出、改写和复制,这是它的优点,而人脑的记忆是不能被读写和复制的。

人类的情感和智能都与我们大脑的记忆特性密切相关,我们大脑有意识的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是记忆活动。探索和认识人脑的记忆原理是实现人工智能的重要一环,也是电脑模拟或实现人脑智能的必经之路。任何试图逃避这一关的做法都不会成功。电脑科技的高速发展并未导致电脑在智能化方面有什么进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电脑的记忆方式一直停留在它的初始阶段。

H. 人脑中的信息存储在哪

人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亦称脑实体结构,它是指由成百亿神经元组成的具有复杂连接通路与回路的庞大的神经网络。与生物的其它组织器官一样,脑的神经网络首先是生物进化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产物。在物种进化中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实体结构,被编码在人的DNA序列中。作为遗传基因载体的DNA双螺旋,既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复制把编码脑结构的信息传递给后代,又有在个体发育中通过转录RNA和转译蛋白质的方式把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在每一代个体中再现出来。因此,对每一个有认识能力的具体人来说,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首先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于自身经验的结构。

人脑又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神经器官。外界和内部环境中的各种作用或刺激能从个体发育和机能建构两个水平上影响它的结构与功能的组织形式。

环境因素引起人脑的机能建构过程主要是信息结构的构筑和与之相关的机能结构的形成过程。机能建构作用能把编码在基因中的本能信息和同化于主体中的外来信息紧紧地嵌合在人脑的实体结构之中,逐渐形成不同于实体结构的脑机能结构。

神经心理学的兴起使脑机能结构的研究成为一门日趋独立的新兴学科。在这一领域中,前苏联着名学者鲁利亚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他澄清了“机能”“定位”等对脑机能结构研究有重要意义的基本概念;创立了神经心理学的临床测验法;尤其是划分出了人脑基本的机能结构系统。他认为,人脑有三个基本的机能联合区,它们是:(1)保证调节紧张度或觉醒状态的联合区;(2)接受、加工和保存来自外部世界信息的联合区;(3)制定程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联合区。每个机能联合区又能进一步分成具有不同生理与心理功能的一级皮质区(或投射区)、二级皮质区(或投射-联络区)和三级皮质区(或重叠区)〔④〕。鲁利亚的精辟见解和对脑机能结构所作的这些划分,对现代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具有颇为重要的价值。然而,从脑科学今天的发展水平看,我认为他的研究仍有若干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没有把信息存储系统(即记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机能结构系统提出来,仅把它说成是具有保存来自外部世界信息的第二机能联合区的独有功能。

心理学的实验事实和大量的日常经验早已示明,人脑不仅能保存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还能保存人的活动技能,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以及思维中使用的操作规则、方法策略等等。脑科学的新近研究也指出,人脑中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所在的那些脑组织结构都是记忆信息存储的场所,并不只限于第二机能联合区的脑组织。与记忆信息的存入和取出有关的脑组织结构,主要是位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以及颞叶内下侧的海马和杏仁核等

人脑中的信息存储系统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机能结构系统(或机能联合区)。这个机能联合区与鲁利亚的前三个联合区有着并列且相互依存的功能。从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看,信息存储系统的脑组织除前额区、海马、杏仁核等可做明显区分外,其余部分则和上述三个机能联合区的脑组织重叠在一起,因而难于单独区分。

综上所述,人脑的机能结构不仅是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产物,更是以摄取外界信息为前提的脑机能建构的结果。因而它是既包含先天因素又包含习得因素,既包括脑“硬件”又包括脑“软件”的复杂统一体。人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这类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嵌合在人脑的机能结构之中,并通过它转变成了切实可见的存在物的

从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看,信息存储系统的脑组织除前额区、海马、杏仁核等可做明显区分外,其余部分则和上述三个机能联合区的脑组织重叠在一起,因而难于单独区分。

从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看,信息存储系统的脑组织除前额区、海马、杏仁核等可做明显区分外,其余部分则和上述三个机能联合区的脑组织重叠在一起,因而难于单独区分。

I. 为什么人脑有记忆功能,这些记忆是如何存储的,以怎样物质形式存储和读取

《辞海》中“记忆”的定义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含义表述得更确切一些。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人的大脑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每个神经细胞的边缘又都有若干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称作树突和轴突。在轴突的末端有个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触小体。每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跟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接触。这种结构叫做“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跟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并且接受许许多多其它的神经元的信息。神经元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脑具有记忆的生理基础。每个神经元上有多少个突触呢?有人估计,在人们大脑皮层每个神经元上平均有三万个突触。那么,人脑有多少神经元呢?大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的,用天文数字也难以表达。这样的结构特点,就使大脑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储存库。一个人脑的网络系统远比当今英特网还复杂。科学家认为,一个人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十亿册书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即使每一秒钟输入十个信息,这样持续一辈子,也还有余地容纳别的信息。这说明:我们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无限的,有很大的记忆能力。

J. 大脑怎样储存信息

人类大约有几百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大约有几百条脑神经,每条神经上大约有几百个突触,每个突触有几百到几千个蛋白质,一个脑细胞的作用大约相当于一台大型计算机,一个突触的作用大约相当于计算机的一块芯片。可以很简单地推算出来,人的大脑相当于上千亿块或上万亿块芯片。
而脑细胞、脑神经、突触、蛋白质以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很多种,运动起来远比电路复杂得多了。所以人类搞清人脑功能的时间还要推后。
人的大脑是人体中最微妙的智能器官。它重约1.3千克,体积只有1.4立方米,大约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所组成。每个神经细胞的周围,有1000~10000个突触伸展出去,和相邻的神经细胞的突触相交联。这些突触像电路一样,都具有一个能通过或停止“电子流动”的“闸门”,因此,大脑能够储存10万亿位的信息量。
人脑的思维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形式化思维,是人脑演绎能力的表现,具有逻辑的循序的特点:一种是模糊性的思维,是人脑归纳能力的表现,可同时进行综合的整体的思考。尽管在人的一生中,每小时约有1000个神经细胞发生障碍,一年内有近900万个神经丧失功能,然而,即使如此,大脑仍能正常地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大脑有足够的“后备力量”。一些神经细胞发生故障,另一些“备用”的神经细胞马上顶替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