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
【功效与作用】: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主脘腹胁肋疼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头癣。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①《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纲目》:治诸疝、虫、痔。
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第1步行气止痛
①用于气郁胃痛,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按之痛减,嗳气频作,或嘈杂吞酸,可与元胡同用,如川楝子散;也可与苏梗、川朴、木香同用。
②用于胸胁胀痛,多见于肋间神经痛,症见胁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胸闷不舒,善太息,可与柴胡、青皮等同用。
③用于疝气作痛,症见少腹前阴因寒气凝滞作痛,可与木香、小茴香、吴茱萸同用,如导气汤。
第2步燥湿杀虫
①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可与其他杀虫药同用。
②用于阴痒因湿热下注者,多为滴虫病,症见带下黄浊,阴部潮湿阴痒,用此药内服及外用熏洗,皆能奏效。
③用于疥疮,单味煮水擦洗,或用谷草烤,一面烤,一面擦洗。
④用于头癣,以本品烤黄研末,与猪板油或凡士林配成油膏外涂。
川楝子宜忌配伍
(一)川楝子和合宜忌
茴香为之使。《本草纲目》曰:“茴香为之使。”
脾胃虚寒者忌服。
(二)川楝子配伍应用
配郁金,平肝止痛力增,可治肝郁气滞化火,胁痛,胃痛,腹痛,热厥暴痛之症。
配白蒺藜,疏肝和胃,用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诸症。
配当归 , 一为行气,一为活血,气血并治,同入肝经,疏郁止痛,养血柔肝,善治肝、胆、胁肋疼痛诸症。
配青皮,二药都能疏肝利气止痛,然川楝子善行气止痛,青皮善破气消积。二者相配具有疏肝利气,散结止痛之功,可用于气滞湿停的少腹胀痛,疝气腹痛等证。
配延胡索,一偏行气,一偏活血,二药相伍,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力增,常用治胸胁、胃脘、少腹气滞血瘀的疼痛。
配小茴香, 既可疏肝,又善温肝肾,散寒止痛,可治寒湿腹痛,寒疝等症。
‘贰’ 川楝子的功效是
川楝子是一味中药,来源于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川楝子的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肝经、小肠经和膀胱经。它的功效与作用是疏肝泻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治疗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等。川楝子在临床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像经典名方一贯煎里就含有川楝子,是一个滋阴疏肝的方子,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郁滞的症状。而像镇肝熄风汤、橘核丸等,方剂中也都含有川楝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川楝子这个药,药性苦寒,容易伤胃,所以脾胃虚寒者慎用,同时孕妇慎用,此外川楝子有小毒,所以肝功能不良的患者应避免超量使用。
用于疝气作痛,症见少腹前阴因寒气凝滞作痛,可与木香、小茴香、吴茱萸同用,如导气汤。
‘叁’ 川楝的介绍
川楝落叶乔木,生于平坝或丘陵地带湿润处,有栽培。分布于河南、甘肃、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采其熟后的果实晒干,叫川楝子、金铃子或川楝实,内含川楝素(toosendanin, C30H38O11)、生物碱、山柰醇、树脂及鞣质。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泻火、止痛、杀虫作用,主治胃痛、虫积腹痛、疝痛、痛经等。木材用途同楝,用树皮和根皮的二层皮有杀虫作用,可治蛔虫病。
‘肆’ 金铃子和川楝子区别是什么
一、科属不同
1、金铃子:金铃子属于被子植物门合瓣花亚纲葫芦科苦瓜属植物。
2、川楝子:川楝子属于被子植物门芸香目楝科植物。
二、分布不同
1、金铃子:原产中国江南一带,生长在热带及温带地区。
2、川楝子: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各地和四川等地。
三、习性不同
1、金铃子:较耐肥,耐旱,不耐涝;癞葡萄发芽需要30~35℃的温度,幼苗生长适温20~25℃,15℃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生长不良。
2、川楝子: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向阳的环境,能耐潮风而不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各种土壤均适宜栽种,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水力强的砂质壤土种植为佳。
‘伍’ 川楝子的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陆’ 川栋子的功效
应为
川楝子
。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的功效。用于
肝郁化火
、
胸胁
、
脘腹胀痛
、疝气疼痛、
虫积
腹痛。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
残痕
,基部凹陷,
有果
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
常成
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
果核
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
纵棱
,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
味酸
、苦。
(6)川楝子的存储特性扩展阅读
川楝子树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灰黄色。2回单数
羽状复叶
,互生,总叶柄长5~12厘米,羽片4~5对,各对间距离疏远;小叶2~5对,卵形成窄卵形,长4~7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常不对称,全缘或有疏锯齿。
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密生短毛及
星状毛
;总花梗长达10厘米;花淡紫色,直径6~8毫米;萼5~6片,灰绿色;花瓣5~6枚,狭长倒披针形;雄蕊2倍于花瓣数,花丝连合成管状;子房瓶状,6~8室,偶或5室。核果长圆形或近圆形,黄色或栗棕色。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黑色,长约1厘米。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
-川楝子
‘柒’ 楝子的介绍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甘肃等地。冬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药材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果肉色黄白者为佳。饮片分生用、炒制、醋炙和盐炙。生川楝子有毒,长于杀虫、疗癣,兼能止痛。炒川楝子便于粉碎,缓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免伤脾胃,以行气止痛为主,病适用于脾胃虚弱患者。盐川楝子引药下行,作用专于下焦,长于疗疝止痛。醋炙川楝子引药归肝,增强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胃、小肠、膀胱经。功能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捌’ 川楝子的介绍
川楝子,中药名。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玖’ 金铃子是川楝子吗
是的。川楝子又名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树的干燥成熟果实。我国南方各地均产,以四川产者为佳。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用时打碎。生用或炒用。
《本草纲目》曰“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本草经疏》言其“主温病伤寒,大热狂烦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
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
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川楝子
‘拾’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1、川楝子用于气郁胃痛,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按之痛减,嗳气频作,或嘈杂吞酸,可与元胡同用,如川楝子散,也可与苏梗、川朴、木香同用。
2、川楝子用于胸胁胀痛,多见于肋间神经痛,症见胁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胸闷不舒,善太息,可与柴胡、青皮等同用。
3、川楝子用于疝气作痛,症见少腹前阴因寒气凝滞作痛,可与木香、小茴香、吴茱萸同用,如导气汤。
4、川楝子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可与其他杀虫药同用。
5、川楝子用于阴痒因湿热下注者,多为滴虫病,症见带下黄浊,阴部潮湿阴痒,用此药内服及外用熏洗,皆能奏效。
6、川楝子用于疥疮,单味煮水擦洗,或用谷草烤,一面烤,一面擦洗。
7、川楝子用于头癣,以本品烤黄研末,与猪板油或凡士林配成油膏外涂。
参考资料来源:黔农网-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