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80年代稻谷存储在哪里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80年代稻谷存储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6-19 12:07:46

⑴ 稻谷储存方法有哪些

稻谷储存方法主要有常规储藏法和缺氧储藏法。

(1)常规储藏法:是指稻谷从入库到出库,在一个储藏周期(通常为1年)内,通过提高入库质量,加强粮情检查,根据季节变化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和防治虫害,基本上能够做到安全保管的储藏方式。

(2)缺氧储藏法:缺氧储藏是利用某些惰性气体(如氮或二氧化碳)置换出粮堆内原有气体,从而达到抑制粮食生理活动、预防虫、霉目的的一种保管粮食的方法。

⑵ 农村每年秋收后稻谷都是怎样储存的

目前在农村,农业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发展,农村种稻谷的产量一直都是处于中上水平。在每年秋收后都会有,稻谷都会有非常多,少的一亩都有十几袋。在农村很多,收稻谷之后。会把稻谷进行晒干。这个日期大概有,天气好的大概7天左右。直到骨壳里面的米变得很脆。那么晒好的稻谷是如何存储的呢?在农村稻谷的存储有两种。一种是短期的存储,一种是长期的存储。

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稻谷存储,都是为了自家用。有多余的部分,会进行销售出去。会直接卖稻谷。有的时候为了提高收入,也会把稻谷打成大米进行销售。随着农民多元化的收入,稻谷的销售,并不是主要的生活来源。

⑶ 有没有稻谷米仓的说法

以前稻谷熟了之后都是放在米仓存储的,因为要便于保管 所以就会这样的

⑷ 稻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人类何时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断推进的考古发现为人们呈现出种种不同说法。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谷,将这一起源时间刷新至一万两千年前。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稻作起源,“印度说”、“珠江上游说”、“长江中下游说”等观点一直争论不休。据悉,印度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谷遗存,距今约6570年,“珠江上游说”则认为7400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四文化层中的稻谷,距今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则为9100年。

为揭开水稻起源之谜,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联合考古队汇集国内外专家20余人,在道县玉蟾岩进行挖掘。上世纪90年代,这里出土了四粒一万两千年前的水稻谷壳。此次挖掘的重点,是在一长4米、宽0.5米的土探方内进行。专家们通过采样、浮选等手段,11月19日发现了距今一万两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谷。经初步分析认为,玉蟾岩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遗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玉蟾岩进行了首次挖掘,发现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队再次对玉蟾岩进行发掘,对出上标本进行科学测定确认,这里发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间;2001年3月,玉蟾岩遗址被中国社科院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

⑸ 稻谷的储存

稻谷具有完整的外壳,能缓和稻米吸湿,对虫霉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在保管过程中,稻谷有较高的储藏稳定性。在正常储藏条件下,稻谷的生活力,第一年很强,呼吸旺盛,一年以后,则逐渐减弱,变化较小,储藏稳定性相应增高。故存放一年以后,稻谷储藏性即比较稳定。
水稻种子水分含量的多少是直接关系到稻种在贮藏期内的安危状况。据试验证明,种子水分降低到6%左右,温度在0℃左右,可以长期贮藏而不影响发芽率。水分为13%的稻种可安全度过高温夏季。水分超过14%的稻种,到第2年 6月份发芽率会有下降,到9月份则降至40%以下,而水分为12%以下的稻种,可保存3年,发芽率仍有80%以上。 稻谷的储藏具有三种明显的特性:容易陈化,不耐高温;容易发热、霉变、生芽;容易黄变。因此,稻谷保管的原则是“干燥、低温、密闭”。按照这个原则保管稻谷,能够实现安全储藏,较长期地保持稻谷品质和新鲜度。
基层粮库普遍采用的是常规储藏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稻谷入库到出库的整个储藏期间采取以下六项主要措施:
(1)控制稻谷水分。
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根据种类、季节和气候条件确定。粳稻可高些,籼稻可低些,晚稻可高些,早中稻可低些,气温低可高些,气温高可低些,冬季较夏季可高些,北方较南方可高些(南方的安全水分标准不高于13.5%)。籽粒饱满,杂质少无虫害及芽粒,安全程度高;反之,安全程度低。种用稻谷的渡夏水分,低于所定标准1%左右,对生活力保持才有把握。
稻谷的安全水分界限标准是:①30℃左右:早籼13%以下,中、晚籼13.5%以下;②10℃左右:早籼15%左右,中、晚籼15.5%左右;③5℃左右:早籼16%以下,中、晚籼16.5%左右。
(2)清除稻谷杂质。通常把稻谷中的杂质含量降低到0.5%以下,就可提高稻谷的储藏稳定性。
(3)稻谷分类储藏。入库的稻谷要做到分类储藏,即要按品种、好次、新陈、干湿、有虫无虫分开堆放,分仓储藏。
(4)稻谷通风降温。稻谷入库后要及时通风降温,缩小粮温与外温或粮温与仓温的温差,防止结露。根据经验,采用离心式通风机、通风地槽、通风竹笼与存气箱等通风设施在9-10 月、11-12 月和1-2 月分三个阶段,利用夜间冷凉的空气,间歇性地进行机械通风,可以使粮温从33-35℃分阶段依次降低到25℃左右、15℃左右和10℃以下,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稻谷发热、结露、霉变、生芽,确保安全储藏。
(5)防治稻谷害虫。稻谷入库后,特别是早、中稻入库后,容易感染储粮害虫,遭受害虫严重危害,造成较大的损失。通常多采用防护剂或熏蒸剂进行防治。
(6)密闭稻谷粮堆。完成通风降温与防治害虫工作后,在冬末春初气温回升以前粮温最低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压盖粮面密闭储藏,以保持稻谷堆处于低温(15℃)或准低温(20℃)的状态,减少虫霉危害,保持品质,确保安全储藏。常用密闭粮堆的方法有三种:全仓密闭、塑料薄膜盖顶密闭、草木灰或干河沙压盖密闭。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制度。稻谷在储藏过程中,加工及食用品质将逐步下降,甚至丧失食用及利用价值,适时、合理地对稻谷推陈储新是当前粮食储备工作的重要工作。为准确、科学的判定储存稻谷的储藏品质, 国家制定了《稻谷储藏品质判定规则》国家标准(GB/T20569-2006),2006 年12 月1 日开始实施。该标准按储存品质的优劣将稻谷分为宜存、轻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三类,用以评价在安全储存水分和正常储存条件下稻谷的储存品质,指导稻谷的储存和适时出库。
占心术yWw | 发布于2016-05-12 14:07

⑹ 我国最早在哪个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

水稻是我国的本土农作物。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期稻作遗存,分布广泛。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属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已有7000多年,籼稻和粳稻并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谷和农作工具,尤为引人注目。它们都是世界是最早的稻谷遗存之一。黄河流域也发现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时期的水稻遗存,如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淅川黄楝树村和山东栖霞杨家园遗址,充分说明黄河流域稻作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

⑺ 稻谷出土于哪里粟出土于哪里

稻谷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粟和储存粟的陶罐出土于(半坡)遗址。

⑻ 谷子怎么保存

谷子要在保存的时候可以选择干燥的保存方法,这就需要给它一种干燥通风,而且温度还低的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把谷子放进去,它可以很长时间都保持不变。

相关说明

种谷子要选择土质疏松,地势平坦,黑土层较厚,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合理轮作,把谷种播在上茬没有种过谷子的地块上。地块选好后,要细整地,整好地。

谷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粗大。秆粗壮,直立,高0.1-1米或更高。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毛以近边缘及与叶片交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一圈纤毛;叶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厘米,宽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谷子 (禾本科植物)

⑼ 怎么保存稻谷可以保存10年以上呢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粮食涨价太多,目前存储一些粮食备用是不错的选择,有人在网上提出“担心粮价大涨,怎么保存稻谷可以保存10年以上,准备存10年粮?”。但是对于种粮大户来说,几分钱的差异利润差距也会很大,把低价时候的粮食囤起来,高价的时候再卖出,也会获得不错的利润。但是如果存储十年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存储粮食的过程会让你无形当中损失的更多,到头来你会发现不仅没多赚,能不能保本都是个问题。

仓内粮食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温度,湿度,害虫密度,鼠害情况,脂肪酸值,有无发芽、霉变等,并做好记录,分析其变化是否正常,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处理,如通风,密闭;薰蒸杀虫等。

为保证储藏粮食品质,粮食定期轮换,地上仓库(有气调、温控)一般三年,地下洞库一般四年。一定要记得,十年储藏的粮食一般要轮换三次。

⑽ 与中国栽培稻起源地有关的考古发掘有哪些发现

中国自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层上面出土有栽培稻的植物遗体和印有谷粒痕迹的陶片以来,近80多年来,全国陆续发现新石器时代含有稻谷、炭化稻谷(米)、稻作生产工具的遗址100多处,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距今年代约为695030BP。1980年又在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出土稻米遗存,籼多粳少,距今704050BP。随后1988年11月在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又出土了距今7000~8000年的稻谷遗痕。以上三处成为当时我国出土年代最久的炭化稻谷(米)。据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初步确定了中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考古界不断获得重大考古新进展,其中有三项突破性进展与古稻出土有关。它们是:1994年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qiu)庄遗址出土了距今6000~7000年的大量炭化稻;1999年位于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8000年以上的炭化稻米;1996年在长江中游的湖南省澧县八十档遗址继彭头山之后又出土了大量距今8000年以上的炭化稻。

最引人关注的是,张文绪和袁家荣(1998)报道,1993年和1995年先后两次在湖南省道县(与广西东北部灌阳县毗邻)玉蟾岩遗址发现1万年以前的古栽培稻,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的古栽培稻。玉蟾岩属于道县寿雁镇所辖,地处250′N,1110′E左右。为喀斯特地貌区的一座石灰岩残丘,周围为一片人工松林和平坦的稻田。残留的溶洞内堆积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对该遗址先后两次发掘,共出土4粒稻谷。经14C鉴定年代约10000BP。经初步观察分析,粒长与普通野生稻相近,粒宽介于粳稻和籼稻之间,长宽比、稃毛长度、稃肩角度等特征介于普通野生稻和籼稻之间,稃面双峰乳突属“钝型”与粳稻相似,外稃顶端无芒。对稻谷的鉴定结果认为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以供学术界进一步研讨。

关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地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发掘提供的遗址、年代和稻谷及稻作生产有关的工具等实物。中国境内的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处,按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提出的假说主要有:华南说(丁颖,1949),云南说(柳子明,1975;中川原捷泽,1979;王象坤等,1984);云贵高原说(柳子明,1975);长江中下游说(严文明,1981—1982;斐安平,1989);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王象坤等,1996)。以上各种假说均有一定的依据,但直接证据仍不足,因而迄今未能形成共识,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掘以及多学科的协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