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收集5种古代人们信息存储的方法,所用的材料.
信息要想长久传承,口头表达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稳定性,持久性,都不够;更多依靠符号,文字,图文。
图画,壁画。
以竹简,丝帛为媒介记载。
陶罐,瓷器铸造的铭文,或者图画。
纸张大批量的记载,抄写,活字,刻板印刷。
以建筑,墙壁,崖刻,钱币等。
B. 古代与现代的信息存储所采用的材料
远古时期:数手指头、结绳记事、石头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绘画
拓展资料:
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记录历史,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担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工作,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
之后才出现了独立职能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
C. 有关现代与古代在信息储存用的方法
1、信息储存是将获得的或加工后的信息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应用。信息储存和数据储存应用的设备是相同的,但信息储存抢跳储存的思路,为什么要储存这些数据,以什么方式储存这些数据、存在什么介质上,将来有什么用处,对决策可能产生的效果是什么等。只有正确的舍弃信息,才能正确使用信息
2.、①古代信息储存方法:结绳记事、石头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绘画。之后,中国:竹简、木简、金属容器表面、帛、丝绸、蔡伦造纸。用这载体,用“以物记物”或“借物记物"即用更易于携带的事物代替所要记录的事物,但古时所有的“物”都是现实意义上的物。
②当时较为先进的是使用甲骨文在动物壳身上记录文字,存储信息。后来蔡伦发明造纸术,人们就开始在纸张上记录文字用以储存信息。
3、、现代信息储存方法:
①纸优点:存量大,体积小,便宜,永久保存性好,并有不易涂改性。存数字、文字和图像一样容易。
缺点:传送信息慢,检索起来不方便
②胶卷优点:存储密度大。查询容易
缺点:阅读时必须通过接口设备,不方便,价格昂贵。
③计算机
优点:存取速度极快,存储的数据量大
信息存储应当决定,什么信息存在什么介质行比较合适。总的来说凭证文件应当用纸介质存储;业务文件用纸或磁带存储;而主文件,如企业中企业结构;人事方面的档案材料;设备或材料的库存账目,应当存于磁盘,以便联机检索和查询
计算机储存方面也包括三种:磁存储技术(例如硬盘)、缩微存储技术(例如胶卷)、光盘存储技术)(例如CD—ROM)。
D. 古今传递信息的方法及对比是什么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驿传,狼烟,灯光等。
古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以人力或畜力为载体,传递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报刊,电视,网络,手机,邮寄,广播,电子邮件、发传真、视频会议、卫星定位等一些高科技方式。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以光电传输设备为载体,传递速度快捷和安全。
(4)古代信息存储历史军事扩展阅读
小故事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昏庸暴烈,他非常宠爱一位叫做褒姒的妃子,但褒姒终日郁郁寡欢,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便命令士兵在镐京东郊的骊山点燃烽火,擂起大鼓,谎称京城遇险。各路诸侯慌忙前来救援,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后来当西戎进攻镐京的时候,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是诸侯们都不愿相信,没有及时赶来救援,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套完整的烽火传递军情的制度。
岳飞与十二道金牌: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取得了抗金节节胜利。这个时候,宋高宗却在秦桧的挑唆下,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在前线作战的岳飞招回临安。岳飞见金牌,悲愤交加,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绞死于风波亭上。这就是十二道金牌的故事,而此处的金牌就是上文提到的“金字牌”。
E. 古代和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特点
古代:烽火、驿传
现代:电话、信、电子邮件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王命传龙节
战国时楚国的信节。青铜制,长条形,首端刻铸龙形纹饰。正背两面分镌“王命、命传、赁一棓、饮之”,共九字。此种铜节已发现多枚,凡因公事往来之持之可以宿止驿传,并得饮食。
十万火急将军令
西夏铜牌有信牌、内宿待命铜牌、守御牌三种形式。图中铜牌为信牌,也称军令牌,为铜质合套式,由上盖和下底两部分组成。整体为上方下圆,上方有长方形穿孔,可系绳或用皮带固定在身上,使行军或传递命令时不易丢失。
圆形部分直径15厘米,圆盖边有0.6厘米的半圆边圈,中间镌有正楷西夏文“敕然马焚”(汉字释为“火急驰马”)4字,圆盖下边部分平展光滑,牌的另一面上半部分外圈也有一个宽0.6厘米的半圆圈,牌中刻有四连忍冬花卷草饰纹,可插入有文字的铜牌中。铜牌的制作工艺相当精致,铜质密度很好,没有砂眼,外表规整美观。据考证,西夏人着《文海》对“信牌”释曰:“迅速紧急之燃马上用,故名信牌”,说明此牌为紧急军务即十万火急时传达军令的专用符牌,是西夏军队中官职级别较高者才使用的。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军在元丰五年(1082年)六月同西夏的战争中,斩西夏“统军威明墨沁威,副统军阿布雅,得铜印,起兵符,兵马军书,并获蕃丁头凡三十八级,诏以印符契兵马军书来上”。这里所说的“兵符”即为“符牌”或为调军专用的“军令信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写的比较简略,若有误,请诸位斧正!谢谢!!)
一个是信件,由邮差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送到
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一个是信件,由邮差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送到
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
古代通信
【概述】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现代:
手机、电脑、商务痛、电话、广播、电视、书籍等等......
语言,眼神,手势,手机、电脑、商务痛、电话、广播、电视、书籍,网络,等等,太多太多了
快速投递,网上传递,手机,电话,小灵通,书信,快报,广告
发邮件 发短信 打电话 发传真 视频会议 卫星定位 邮递 如QQ等聊天工具传递信息 等等一些高科技方式
快速投递,网上传递,手机,电话,小灵通,书信,快报,广告 发邮件 发短信 打电话 发传真 语言,眼神,手势,手机、电脑、商务痛、电话、广播、电视、书籍,网络
F. 有关现代与古代在信息存储方面所采用的材料、方法和工具等资料
信息载体古代:数手指头、结绳记事、石头代替法。
在洞穴岩壁上绘画,国内记事载体有中竹简、木简、金属容器表面、帛、丝绸、蔡伦造纸。外国:阔叶植物的叶子(热带地区)、动物皮、纸张如今,纸张是人们较为广泛使用的信息载体。
现代有磁性存储介质、电子信息存贮介质,光学存储介质等。记录方法最早是以物记物或借物记物,即用更易于携带的事物代替所要记录的事物。
(6)古代信息存储历史军事扩展阅读:
远古的时代人类还没有进化,相互间的交流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样式,都是通过“呜呜呜”的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沟通。逐渐结绳记事这种方法开始流行。
为了把部落的风俗传统、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
而这种方式由专人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即使在语言产生以后,依旧是人类记事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事情越来越多,结也会越来越多,直到文字的产生。
G.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和故事
1.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
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2.竹简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3. 旗报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4. 报房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5.快马传书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6. 竹信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 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
(7)古代信息存储历史军事扩展阅读
出行方式
第一,独木舟。独木舟是我国最早的河流交通工具,在六千多年前就被人们应用,古代人为了扩大活动范围,把视野从陆地放到了湖泊河流,独木舟能够防止河流的阻拦,让人们的生活便利,在打渔方面也受影响。
第二,牛。人们除了饲养牛用来吃肉以外,还让它拉人走路,骑在牛背上可以减轻人的疲劳,我们都知道放牛郎就是骑在牛背上,而且牛性格憨厚不易伤人,缺点是速度慢。
第三,骑马。如果人们需要出远门就挑选上好的马匹,男人直接骑马,还珠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哥们策马奔腾十分帅气,如果是女性出行就用马拉车厢出行。不过马匹需要经过人的驯服才能骑行,不然性格暴躁的野马会让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