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忆存储、意识独立等的高级方式,是否有可行性
其实从某些意义上来讲,未来科技如果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做到人类记忆存储和意识独立分开的高级方式操作的,而且也可以轻易的实现,但是要需要克服诸多难题,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来思考问题。
其实从某些意义上来讲人们的身体相对更加复杂,而且更需要相对较为强大的科技作为支撑,目前人们的科技水平受限,因此很难真正意义上做到记忆存储和一是独立的高级操作,相信不久的将来,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人们也可能轻易的实现记忆存储和意识独立等高级方式。
其实不得不说是人们的身体确实相对较为复杂,比起传统上的机器更需要不断的深入了解其身体内部的记忆存储方式,以及意识独立产生的基础,而对于这些来说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目前人们的科技水平受限,因此不具有可行性。
2. 为什么会有记忆记忆储存在哪里
关于深层记忆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地,实际上到现在还处于设想阶段,我只取诸多理论中的重合部分,说一下现在普遍 接受的理论即可。
一般认为,大脑的基本组成单位叫神经元(由细胞核和突触组成),突触受到刺激后会生长,能和其他神经元产生新的链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神经回路,用以记忆信息。一般要经过多次重复(三次以上)刺激后,才能形成新的神经链;对突触和新生神经链必须再进行反复刺激,而且要快,因为新生的突触和神经链是暂时而脆弱的,随时都有被分解并用于其他突触生长材料的可能。经过反复加强,包含着记忆的神经元突触和神经链就持久性地改变了,并且会在前额皮层留下一道特殊的痕迹,被永久保存下来,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逐渐向后移动到额顶端。
一般认为,深层记忆的暂时场所是大 脑的海马区(负责情绪调节)。
一般认为,深层记忆不会记忆全部信息,而是对一个情景中不完整的、零碎的片段进行压缩、打包、储存,所以我们会感觉似曾相识(看到一张脸,总觉得分外亲切)或进行联想(看到飘落的树叶,就想到曾经和某位友人漫步香山的情景)。
一般认为,深层记忆不一定进入意识,比如看到一张脸,总觉得分外亲切,但是意识不一定知道这张脸是谁的。比如,这张脸可能是我们几个月大的时候的某个邻居,他在我们有记忆之前就搬走了,但是他的脸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深层记忆里。
欢迎任何纠错或意见
3. 简述记忆的三储存模型
当前得到公认的解释记忆储存的模型是记忆的三存储模型,该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它们则进入短时记忆.正是在短时记忆中,个体把这些信息加以改组和利用并作出反应.为了分析存人短时记忆的信息,你会调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同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经过复述存入长时记忆.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觉寄存器只能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在感觉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经过编码获得意义,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就会自动消退.
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它们虽然保存的时间极短,但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作用.例如,在看电影时,是视象帮助我们把相继出现的一组图片看成是一个平滑连续的画面.大多数视象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秒钟,但在有些情况下,一些视象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这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如亮度),视觉剌激的强度越大,视象消失得越慢.
声象记忆和视象记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性质,只是声象在感觉寄存器中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秒钟.使得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加工语音信息,达到词的意义.研究表明,视象和声象是物理刺激的忠实复制品,是感觉器官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拷贝.选择性注意控制着什么信息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传递到短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复述保证了它的延缓消失.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例如在做计算题时每做下一步之前,都暂时寄存着上一步的计算结果供最后利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采取各种复杂的行为直至达到最终的目标.正因为发现了短时记忆的这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大多数研究中被改称为工作记忆.
http://cache..com/c?word=%BC%C7%D2%E4%3B%B5%C4%3B%C8%FD%3B%B4%A2%B4%E6%3B%C4%A3%D0%CD&url=http%3A//www%2Ejxtvu%2Ecom%2Ecn/kczy05q/UploadFiles/20051021143932945%2Edoc&b=0&a=41&user=
4. 记忆是怎样形成和存储的
记忆蛋白”是记忆的物质基础,人脑之所以能够记忆,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脑中存储了特定的蛋白质分子——“记忆蛋白”,人脑神奇的记忆功能正是来自于“记忆蛋白”。
记忆按保存时间分类:
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剌激停止后,剌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据L·R·彼得逊和M·J·彼得逊的实验研究,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
如不经复述大约在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有人认为,短时记忆也是工作记忆,是一种为当前动作而服务的记忆,即人在工作状态下所需记忆内容的短暂提取与保留
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
1、记忆容量有限,据米勒的研究为7±2个组块。“组块”就是记忆单位,组块的大小因人的知识经验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组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数字,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句子、字表等。
2、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3、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都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所存贮的信息也都经过意义编码。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忆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虽各有自己的对信息加工的特点,但从时间衔接看是连续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4)记忆存储意识独立扩展阅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如人们对看过的一幅画,听过的一首乐曲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这类记忆的显着特点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典型的直观性。
2.情绪记忆
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如学生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的记忆等。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或情感内容,这些情绪或情感也作为记忆的内容而被存贮进大脑,成为人的心理内容的一部分。
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经久不忘的,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的第一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该生的态度、行为,就是因为这一印象是与情绪相连的。
情绪记忆的映象有时比其他形式的记忆映象更持久,即使人们对引起某种情绪体验的事实早已忘记,但情绪体验仍然保持着。
3.逻辑记忆
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题等形式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数学定理、公式、哲学命题等内容的记忆。这类记忆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4.动作记忆(运动记忆)
是以人们过去的操作性行为为内容的记忆。凡是人们头脑里所保持的做过的动作及动作模式,都属于动作记忆。
如上体育课时的体操动作、武术套路,上实验课时的操作过程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类记忆对于人们动作的连贯性、精确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
以上四种记忆形式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动作记忆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逻辑记忆如果没有情绪记忆,其内容是很难长久保持的。
5. 大脑储存记忆的原理是什么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反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都会给大脑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在日后也许会被激活,我们重现当时的体验。
作为一个数据储存系统,大脑接收了无数的映像,将它们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将这些部分分别储存在专门的脑细胞中。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被转化成记忆临时保存到人脑的海马体中,再由海马体将记忆转移到新大脑皮层储存为长期记忆。
每一个脑细胞都有能力储存许多记忆的片段。这些关于自然界的记忆或特征就会被分解成许多最基本的部分,如光线的光子。气味的分子和声波的振动等存储起来———当一个特别的连接网络被即或时,这些记忆即被唤醒。大脑是由灰质、白质、大脑皮层构成的。大脑皮层又分很多部分,海马区就是其中一部分,海马求主要负责记忆活动,区域内的神经细胞突触主要负责存储记忆,海马区在记忆的过程中,充当转换站的功能。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接收到各种感官或知觉讯息时,它们会把讯息传递给海马区。假如海马区有所反应,神经元就会开始形成持久的网络。一旦大脑受到刺激,收到调取记忆的指令,海马区就会自动筛选该信息,存储该信息指令的区域就会被连同,进而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最后以人的各种活动形式表现出来。
6. 记忆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和储存的
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并通过记忆保存下来。因此,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总有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一旦丧失,病人将丧失自我及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认知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这两类记忆有明显的区别:首先,陈述性记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程序性记忆则不行;其次,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程序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记。
无论陈述性记忆还是程序性记忆,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人类经由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递至人脑,当信息到达大脑前,大部分信息已经被过滤。剩下的要进入大脑皮层的信号,将在海马体中暂时储存,停留在那里的时间从几秒至几个星期不等。比如朋友新换的手机号,你能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复述而记下,即为短时记忆。所谓的短时记忆指的是短暂的、容量有限的、可能还需要大脑不断复述的记忆。短时记忆存储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被遗忘。但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仍未遗忘,则说明这部分内容已经被输入你的长时记忆中去了。这种更持久、容量更大、不需要复述的记忆被称为长时记忆。
在大脑长期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马体位于大脑颞叶,紧密联系着大脑的边缘系统。它是通向情感世界的重要所在,颞叶前部包含负责短期记忆的区域,而所谓的网状结构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负责保持清醒与集中注意力,这对主动、被动学习及活跃的回忆都至关重要。感觉信息既可以通过短时记忆系统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也可以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记忆被储存在哪里呢?经典理论认为,大脑像仓库一样储存记忆,记忆片段像货物一样被储存在大脑里,这被称为“仓库模型”。经典的记忆定义可以表达为:人类的记忆是一个储存和获取由感官收集的信息的系统。根据这种理论,记忆有可能是被分成碎块储存在神经元里(但不会是RNA)。但是,很多现代科学家提出新的记忆理论,他们认为记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地被储存在大脑里,记忆应该被看成联系感知和行为的技能。根据这种理论,记忆不是什么储存在神经元细胞体内的东西,而是由神经元细胞突触的状态来表述的。当我们的感知变为电信号后,这些突触将信号分配至一级又一级,直到肌肉,触发行为。突触的变化是和通过的电信号直接相关的,如果一个突触长时间没有相关电信号来触发,就会“萎缩”,相关的记忆就会削弱;如果受到长时间刺激或者一个很猛的突然刺激,就会变得很强壮,记忆就很深刻。
不同类型的记忆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也就是说,和记忆相关的脑区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部位。研究显示,某一特定部位并不能独立于其他大脑部位单独行使储存我们生活经历的记忆功能。如颞叶和间脑与陈述性记忆密切相关,而海马体和大脑新皮层则与短时记忆有关系。脑的特定部位受损可能只影响特定类型的记忆,其他类型的记忆则可能完整无损。
研究表明,来自联合皮层、经过高级整合处理的感觉信息,在内侧颞叶及间脑被进一步加工处理,最终的记忆被以更持久的形式储存到新皮层。
加拿大心理学家、认知心理生理学的开创者赫布认为,在脑内反映某外界客观物体的,是由被该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层细胞组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他出版了着名的《行为的组织》一书,指出对刺激的表征由所有被这一刺激同时激活的神经元来实现。他把同时被激活的这群神经元称为细胞集合,并提出了细胞集合学说,记忆痕迹广泛分布于细胞集合的突出联系中,细胞集合可由那些参与感觉和感知的同一群神经元组成,细胞集合中的部分神经元被损毁并不能消除记忆。
根据他的观点,如果记忆痕迹只源自一种感觉信息,它很可能位于与该感觉有关的皮层区。在训练猴子执行视觉分辨任务操作的实验中,待猴子学会视觉分辨任务操作后,损毁其IT神经元,猴子的基本视觉能力保持完整,但不能再执行视觉分辨任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IT神经元与特定类型的记忆储存有关,如IT神经元能够编码面孔记忆。实验显示,猴子对其他猴子面孔的反应不同,特定的IT神经元只对特定的面孔起反应。IT神经元对面孔反应的动态变化支持赫布的观点,即大脑皮层感觉区既处理感觉信息又可以储存记忆。
人类颞叶电刺激实验是另一个陈述性记忆的痕迹位于颞叶新皮层的证据。颞叶包括颞叶新皮层、内侧颞叶、海马体和杏仁体等结构,对陈述性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
作者:宋森
来自:飞碟探索杂志(fdtszz)
7. 人的大脑是如何记忆东西的知识是怎么储存在大脑里的
。记忆是在脑中的hippocampus
就是temporal
lobe那个区的.
然后里面的脑细胞
掌控着记忆系统.
脑细胞不可以更新的啊.
所以才会有脑退化的病
是因为脑细胞死了,而且还不能重新生长成原来的样子.
病例比如Parkinson's
disease和Alzheimer’s
disease.
所以才会有neural
grafting
和stem
cell的研究,
就是把脑细胞移植到脑细胞退化病人的
脑子里.
脑细胞退化就产生了记忆力衰退.
随着年龄增长
脑细胞就开始衰退了.
如何记忆的?
你知道
脑细胞是
"wire
togeter
and
fire
together".
脑细胞和脑细胞的连接程度
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你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导致
细胞和细胞的连接程度加强.这叫做
neural
plasticity.
所以一个刺激
会导致细胞的
很快的反映.
Ca2+
通过在细胞膜上的transporters流入细胞.
Ca2+
和
protein
kinase连在一起
改变RNA的生成.
RNA
改变
导致细胞的改变.
所以人记到了东西.
广泛的讲就是这样.
人脑的大脑皮层、小脑、海马体、杏仁核等等结构是有plasticity(可塑性)的,@海布里炮兵
是人脑可塑性的专家。人脑的可塑性简单说就是可以修改神经间的网络和单个神经的反应特性。经过修改的网络,每次有同样的输入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输出,这么一来,记忆就存在并且可以被调用了。于是自然界的事物被编码成神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在脑中被处理,这些信号被再度编码成为网络结构,形成短时或长时记忆。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记忆类型和时效,如杏仁核主要参与情绪的短期记忆,小脑参与肢体动作的短期及长期记忆。
8. 自我意识是独立于记忆和逻辑的吗
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本我识别”,同时辅有“非我识别”。这是一瞬间的感知效果。因此与记忆并没有必然关系,就算记忆时间再短,也不影响每一个瞬间的自我识别。当然,有效记忆时间短,却会影响自我意识的连续性,因为所谓的“我”本就不是一个静态概念。“我”是由无数个有效连续的瞬间自我意识连缀而成的。因此,自我意识与记忆在最本质的层面上是相互独立的,但在现实中从技术角度来看却是密切关联的。自我意识最本质的是感知输入,但其实必然同时伴有意愿输出。意愿输出最基本的是思维,如果没有阻碍,一般会表达为行为、语言、表情、眼神、情绪等形式的表达。而逻辑则是思维的模式之一。逻辑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并最终得到抽象升华。如果从概念本身来看,逻辑是自我意识的自我表述形式之一,二者是不相互独立的,逻辑隶属于自我意识。
9.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记忆存储到智能机器人的“大脑”里,形成个体意识
不可能,把记忆储存到机器人是可以的,但机器人的可执行程序是固定的,超出固定程序的部分为不可执行。
10. 一个人的记忆能独立于意识而存在吗
可以啊,大脑中有记忆的残存区域贮存不能被时常调动的记忆,但是是可以被发掘的。但是一旦被唤醒,就受意识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