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新农保密码忘记怎么办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新农保密码忘记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2-10-16 19:00:18

⑴ 农村社保卡密码忘记了怎么办

法律分析:1.携带身份证和社保卡到社保卡发卡银行的任一网点进行办理,找工作人员帮忙重新设置社保卡银行账户的密码。

2.可以携带身份证和社保卡到当地的社保综合业务办理窗口,更改或者重置社保密码。

3.可以拨打社保服务热线12333,按照提示,接通人工服务,提供个人的社保信息后可以重新设置密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八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⑵ 新农保卡密码忘了怎么办

如果新农保卡忘记了密码,可以携带本人的身份证及社保卡到发银行进行密码重置,如果连续输入错误密码造成锁卡,也是需要身份证到当地的发卡银行进行密码重置。

⑶ 农村新农合卡的密码忘了怎么办

农村新农合卡的密码忘了,解决办法如下:

1、首先,登录当地的社保局网站。输入账号、错误的密码、点击个人,再点击忘记密码了。

⑷ 农村医保卡密码忘了去哪里改

法律分析:农村医保卡密码忘了的修改方法:

1、医保卡密码忘记后是可以修改的。要注意你的卡是什么部门发的。现在有两种卡,有的地方是社保部门发的的社保卡,那么带上身份证去社保部门办理密码重置手续;如果是有银联标志的卡,那么就是由银行发出来然后通过社保部门再到你手上的,这样的卡,你要到所在的银行柜台去办理挂失和医保卡密码重置。

2、医保卡密码修改可以到当地社保局修改,可带上身份证和医保卡到户籍所在地的医保处进行密码修改。

3、医保卡密码修改可以致电社保局电话12333,进行人工修改医保卡密码。也修改可以网上修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六条 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⑸ 农村医保卡密码忘了怎么办

法律分析:如果忘记密码,本人持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如他人代办,还须出示代办人身份证)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填写《密码查询单》后查询原密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二十六条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⑹ 农村信用社社保密码忘记了怎么办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0

⑺ 新农合密码忘了怎么查

新农合密码忘了可以登录当地的社保局网站查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参保者出院后,将经患者本人签字或盖章的住院发票、出院记录、费用清单、转诊证明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或户籍证明缴本乡镇合管所,经审核后集中统一送交市农保业务管理中心。
参合农民持《新农合证》在定点机构门诊治疗,由定点医疗机构按《新农合证》家庭门诊帐户诊帐户现有的金额直接减免医药费用,超出部由参合农民自付。定点医疗机构应及时与农医所进行结算。
参合农民在市、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由该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直补。由定点医疗机构对其发生的医药费用进行审核,按实施办法规定标准垫付应补助金额。
参合农民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一律到乡镇农医所补偿。其住院医疗费用一次性在元以下(含元)的由乡(镇)农医所审核报销,元以上或对住院资料有疑问的由(镇)农医所审核后交县农医局复核批准后方可报销。
申领补偿时,需带身份证、户口本、《新农合证》)(此三证原件审核后复印存底)医疗机构的有效住院发票、出院小结(或病历)、费用清单和转诊证明。
患门诊大病(慢性病)的参合农民在规定时间(一般在每年7月和12月份),需带身份证、户口本、《新农合证》、门诊发票及清单、门诊病历、检查报告、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或专科医院的门诊大病(慢性病)证明到乡(镇)农医所办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