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潜伏时用的是什么密码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潜伏时用的是什么密码

发布时间: 2022-08-06 02:14:59

⑴ 关于潜伏中密码的问题。

摩斯密码吗?我没听说过有这样的网站

⑵ 间谍使用的密码字典是怎么设计的比如余则成的

用普通的字典或者其他书籍,用某种规则,比如4个数字代表某页、某行、某个字。规则可以变,但一般书不变。 潜伏中余则成就是用的这种。这种密码非常难以破解,除非知道用什么书!!

⑶ 关于电报密码

……电报收下来一般都是数码例如一份报是1234 2234 3234…根据手里的密码本用来解密,而且这个密码本是要每隔一定时间就要换一本的,这在事前收发双方就已有约定,什么时间换什么本。
收下一份报,首先要根据另外一份密码把报转成真码,比如1对应2,2对应3…3对应4
原报文处理成如下2345,3345, 4345…当然这只是打比方,然后再利用密码本,根据密码本上的解密方法,比如2345对应“我想”,3345对应“要吃”,4345对应“鸡腿”…合起来就是我想要吃鸡腿,你看这过程中没了密码本,特务即使拿下原报文1234也没办法

⑷ 《潜伏》里那个什么研究所呼叫勘探队【给余则成送指示】的电波怎么回事,难道他的收音机保密局的不知道

在当时很多高波段的收音机都能收到很多呼叫,什么勘探队呼叫、什么个地方的菜价、什么商社呼叫、.....基本就是当时的一个广告形式。你就把他的勘探队呼叫当成是咱们九几年的数字寻呼台,当时什么台都有,每个台都有自己的代码本,也许中间就有一个寻呼台就是专门给“余则成”用的,比如余则成的呼机上显示978,只有对着代码本才能译出来,如果没有代码本从表面看是不会觉得有问题的。
这是当时最安全的单向联络的方式。
用电台的倒是双向联络,但是很容易被监测到。

⑸ 侦察兵犯案使用哪些密码

(1)由题意可得:“火炮”是用字母H加密、“导弹”是用字母D加密、“飞机”是用F字母加密,
加密的依据是该文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2)∵26×2+1=53,15×2+1=31,34×2+1=69,
∴数字是按照乘2加1规律来加密的;
(3)由(1),(2)可得:火炮35门,写成密码为:H71;
导弹20枚,写成密码为:D41;
飞机43架,写成密码为:F87.

⑹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摩斯密码是什么

我觉得说到这摩斯密码,看谍战剧的朋友还真不陌生。《风声》、《听风者》、《无间道》、《黎明之前》,哪个剧里没有摩斯密码还真显得不够专业。

如果掌握了这个表,那可以用任何形式传递信息。电影《风声》中,日军特务机关长武田为了揪出潜伏的地下党“老鬼”,设计发出一段假电报,从而锁定了接触电报的五个人,“老鬼”就在他们其中。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了心理战和酷刑。地下党员顾晓梦决定牺牲自己,在衣服上缝出摩斯密码,将重要消息传播出去。当李宁玉问:“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顾晓梦没有回答。后来,在缝补过的衣服上,李宁玉读到了“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所以不仅可以敲打,也可以像《风声》一样,把密码缝在旗袍里。

⑺ 潜伏里面广播密码是真的吗

潜伏里面广播密码是真的。
首先约定好用那本书,然后约定数字如何排序,例如数列里面哪个数字是代表页码、哪个数字是代表第几行、第几个字(或者数字需要复杂的加减乘除运算后才能知道这些),最后收听广播,把密码对照翻译过来就行

⑻ 潜伏里面用的数字密码是什么

蝴蝶梦

⑼ 类似《潜伏》中使用密码本的呼叫方式能够破译吗

在许多电视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指挥员站在电台旁向发报人员口述发报内容,而发报人员熟练地敲着电键嘟嘟嘟。嘟嘟嘟向外发报,不说是这样发报不是绝不可能的就算是可能那也就是在给敌人当卧底向敌人传送情报,既然用的是某种码在发报就必须有这种码的密电码才能来还原成文字,就是说当需要发出某个电报时先必须由机要人员用密码把电报的文字内容变成数字,当收到电报后收报方同样需用机要员用密电码把发来的数字还原成文字,发,收报员也只能是发送接收数字根本不知道电报的内容,除了机要人员任何人应该都看不懂没有解密的数字是什么包括首长们也不知道。

⑽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高大上还是剧情需要

首先我们在摩斯密码的认知上达成一个共识是,它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高端的操作,相反这是一种极其务实而有效的信息传达方式。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一个聚会上,想提醒一个朋友衣服拉链开了,但当众告诉TA又可能会让TA难堪,那么正确的方式是,你打开手机给TA发一条微信。

但摩斯密码的发明,其实最开始并不是为了秘密传达消息,而是更务实的为了解决“如何更快速的传达消息”。

它的发明人摩尔斯是一名美国画家。1825年的2月他正在纽约出差,不料他太太病重,家人在2月7号的时候写了一封信给他,他三天后收到的时候,太太已经去世了。

当时已经19世纪了,信息竟然跑得还没有一匹马快。这种无力的悲痛促使他后来在“电磁信号可以实现超长距离传输”的特性中受到启发,最终发明了电报和摩斯密码。

摩斯密码的发明过程也很有趣,最开始他的方案是,发送一个数字,用点击和停顿来区别。

比如:“·· ···· ····”表示244,然后每个英语单词都对应着一个数字。

为此,莫尔斯的助手阿尔弗雷德·韦尔还研发出了一种杠杆电键。也就是我们常常在二战片里面看到的用来发电码的按键。这种杠杆电键就可以用来实现“开”和“关”的操作,也就是电脉冲的传播。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但后来摩尔斯发现这种电报传输成本很高。也就是说,每一次“开”和“关”都是钱,而且电线还很昂贵。而现在这样的编码系统实在是效率太低了,因为十分复杂,所以电报员就需要每一次都进行查表,这无形中又提高了人力成本。

于是他们想到了直接对字母进行编码的方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摩斯密码:

点信号“·”:开关短时间闭合,听起来更像是短音的“滴”;

长信号“-”:开关长时间闭合,听起来更像是长音的“嗒”。

也就有了这张千秋万代的摩斯密码表。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摩尔斯的助手阿尔弗雷德·韦尔,就是之前发明了杠杆按键的那个人,他专门去了一趟当地的报社,查看了他们使用的铅字盘,并且观察了在报纸印刷中使用的字母的频率,发现了12000个E,9000个T………200个Z。

于是在摩斯密码中,日常在单词中高频出现的字母,编码就会更简洁。

后来摩尔斯发现,电信号在长距离的传输中是会衰减的,所以他又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明了中继器来增强信号。

当编码系统和长距离传输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摩斯密码理所当然的被应用在了战时。

古时候战时传递军情,要么靠狼烟,要么靠快马驿站。与这些手段比起来,摩斯密码的优势不光是更先进,同时也更靠谱也更容易被复制传播。

有些人觉得摩斯密码在很多战争、谍战或者卧底电影中出现是装逼,其实是因为他们不够了解真实的世界。

《风声》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小说,是一部典型的谍战片。电影里核心剧情就是在一个被严密监视的空间里,如何将关键情报传递出去的故事。

于是,这份藏有关键信息的密码,被分别藏在了香烟里,张涵予嘶吼的唱腔里,和周迅赴死前的衣缝针脚里。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这部剧的核心就在这个捉迷藏的过程,要知道在严密监视的密闭环境里,即便是眼神的接触都有可能暴露秘密,而导致的后果可能是大批革命志士的牺牲。

在这个的剧情设置的推动下,当周迅最后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将关键消息缝在了衣缝里送出去的时候,当张涵予在多年后告诉李冰冰“只有尸体才能离开那里,所以她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当做传递情报的载体”时,你还会觉得这样的剧情是为了装逼吗?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无间道》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港片的类型片里的一座高峰。拿今天讨论的主题来说吧,这么多电影中有摩斯密码的桥段,但说到最惊心动魄,还是得提到陈永仁给黄志成传送情报的那场戏,前前后后有三分钟,有人形容为“在无声中爆裂,在静默里喷张”一点都不过分。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在电影营造的那个氛围里,在残忍而狡诈的黑帮中,就连呼吸都是错误的,眼神的飘忽都会被识破身份。请大家回想下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梁朝伟轻微敲击的手指,是不是在那几分钟里,让你连大气儿都不敢喘一口?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电影中梁朝伟就是用这只受伤的手,在窗框上敲击的摩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