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人类进步密码是多少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人类进步密码是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7-31 07:55:32

Ⅰ 二战中最出名的密码

二战中神奇的“无敌密码”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次大战中,英国倾全国之力,破译了德国的“谜语机”密码,为战胜纳粹德国作出重要贡献;美国则破译了日军密码,由此发动空袭,击毁日本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丘吉尔说,密码员就是“下了金蛋却从不叫唤的鹅”。

今年7月26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山上举行隆重仪式,为一些已经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印第安“特殊密码员”颁发了美国政府最高勋章——国会金质奖章。当年,正是他们编制出不可破译的“无敌密码”,为盟军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攻占硫磺岛“无敌密码”显身手

对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表彰,布什也不胜感慨。他说:“他们勇敢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值得所有美国人尊敬和感谢。”

在表彰仪式上,4名白发苍苍的印第安老战士更是激动异常。当年,正是包括他们在内的29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编制出了这套“无敌密码”。现在,其中25人已离开人世。

一名叫布朗的密码员激动地说:“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纳瓦霍族语密码员协会的主席萨姆·比利森也接受了奖章。他表示,他对此悲喜交加,但不觉得苦涩,因为“土地是我们的母亲,而保卫母亲是做人之本”。

用纳瓦霍语编制军事密码,是一个叫菲利普·约翰逊的白人出的主意。约翰逊的父亲是传教士,曾到过纳瓦霍部落,能说一口流利的纳瓦霍语,而在当时,纳瓦霍语对部落外的人来说,无异于“鸟语”。极具军事头脑的约翰逊认为,如果用纳瓦霍语编制军事密码,将非常可靠而且无法破译。因为这种语言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其语法、声调、音节都非常复杂,没有经过专门的长期训练,根本不可能弄懂它的意思。另外,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通晓这一语言的非纳瓦霍族人全球不过30人,其中没有一个是日本人。

1942年初,约翰逊向美国太平洋舰队上将克莱登·沃格尔提出了这个建议。约翰逊说,根据他的实验,用纳瓦霍语编制的密码可以在20秒内将三行英文信息传递出去,而同样的信息用机器密码却需要30分钟。

沃格尔接受了约翰逊的建议。1942年5月,第一批29名纳瓦霍人被征召入伍,并被安排在加利福尼亚一处海滨编制密码。他们根据纳瓦霍语共创建了有500个常用军事术语的词汇表。由于纳瓦霍语没有描述现代军事设备的词语,因此他们经常使用比喻说法和拟声词。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共征召了420名纳瓦霍族人充当密码通讯员。这些纳瓦霍族人参加了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发动的每一场战役。他们用密码下达战斗命令,通报战情,紧急时还参加战斗。他们的英勇献身,为最终打败日本军国主义者起到重要作用。

攻占硫磺岛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打的一场经典战役,美军把旗帜插上硫磺岛的照片,成为美国在二战中浴血奋战的象征。硫磺岛战役结束后,负责联络的霍华德·康纳上校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因为纳瓦霍人,美国海军将永远攻占不了硫磺岛。”当时,康纳手下共有6名纳瓦霍密码员,在战斗开始的前两天,他们通宵工作,没有一刻休息。整个战斗中,他们共接发了800多条消息,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诺曼底登陆科曼切语密码报捷

除了纳瓦霍语外,美军在二战中还曾使用另一种印第安语——科曼切语作为密码。纳瓦霍语主要在太平洋战场使用;而科曼切语则在欧洲战场大显身手。查尔斯·希比蒂是目前惟一在世的科曼切语密码员,现已78岁,居住在出生地俄克拉荷马。他仍然清楚地记得参战的经历。

老人回忆说:“我是1941年1月入伍的,当时不满20岁,还是个孩子。我是看到当地报纸上的广告后参军的。广告说,‘征召年轻的科曼切人。要求未婚、无家庭拖累、会说本族语。’他们在语言方面要求极为严格。如果你说得不流利,他们就不要你。”

应征入伍后,希比蒂和其他12人随即被送至佐治亚州本宁堡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学习无线电发报技术。但直到当年夏天,他们方才明白工作的真正性质。8月,他们被召集到了阅兵场。一名叫休·福斯特中尉告诉他们:“对信号连来说,你们的土语非常重要。它从未用文字书写。除了你们没有人说这种语言,也没有人听得懂。这意味着,它是无法破译的,是绝妙的密码。美国陆军需要你们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需要你们成为密码通讯员。”

美军根据科曼切语创建出包括250个军事术语的词汇表。在这个词汇表里,轰炸机成了科曼切语中的“怀孕的鸟”,自动化武器由于发出时断时续的声音而被称为“缝纫机”。一天,福斯特与这些印第安人见面时带来了一张照片:“我们需要给这个人起一个代号。”这些印第安人看了看照片,那是一个黑发、留着卓别林式胡子、表情严肃的德国男子。希比蒂想起了他看过的欧洲新闻短片,于是说:“‘疯了’怎么样?或者‘疯狂’?”后来就确定使用“疯狂的白人”来称呼这个元首,而此人就是希特勒。颇有意味的是,战后一些精神病专家分析说,希特勒确实有歇斯底里症和癔病。

1944年1月,希比蒂在入伍近3年后被派往英国,旋即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当他登上犹他滩时,他听到指挥官在向他喊话:“酋长,我需要你发报。通知总部我们成功登陆了。重复一遍——登陆成功,现正准备占领敌方阵地。”

顶着炮弹掀起的沙子和海水,希比蒂掏出他的无线电发报机,迅速用科曼切语发出了这条信息。这似乎只是历史上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但美国陆军竟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拒绝公开承认这个事实:科曼切密码通讯员希比蒂发出了第一条登陆诺曼底的信息。

犹他滩上,炮弹和曳光弹不断在头顶上爆炸。一阵静电干扰之后,无线发报机重新开始工作:“信息收到。守住滩头阵地,弄清敌人方位。增援部队很快抵达。完毕。”希比蒂迅速将电文从科曼切语译成英语,并报告给他的指挥官。

继在诺曼底滩头大显神通之后,希比蒂又被派往法国,亲眼目睹了盟军在巴黎的军事行动。

对于这种密码,纳粹德国的情报部门也绞尽了脑汁,甚至他们在确认这是一种语言之后,也始终未能找到破译的方法。

但同纳瓦霍族密码员一样,科曼切族密码员没有因为作战勇敢或为国服役而在战时或战后获得表彰。相反,五角大楼命令他们严格保守秘密。当时的五角大楼出于冷战的考虑,认为这些密码员可能再派上其他重要用场,因而不宜暴露。直到世界迈入新的世纪,密码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密码显得多余,这些密码员才终于获得了迟到的荣誉,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已经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

Ⅱ 一般人大脑开发了多少

大脑并不能进行百分之百的开发,40%的开发程度,就已经是大脑剩余空间的极限了。 如果要增加大脑的开发比例,新的神经中枢代理必不可少。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逐步认识到这一事实————微小的人脑构成人类社会的中心,它时刻在制造情感,判断,逻辑。是真正意义的一个无人工厂。这个无人工厂的产品是各种思维,这些产品主导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思想。随着对脑组织研究的加深,人们越发可以用脑这一物质来解释过往认为不可琢磨的思维。历史上争辩不休的“唯心与唯物”似乎统合在“脑”这一物质上。过往和现代的越来越多的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情感,行为,思维在人的脑组织中有着相对固定的区域分工,也就是说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各种行为和功能都在脑中有着相应的对应组织承继各种功能遗传密码。它们并不是承继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具体知识,而是“该类知识或行为的学习接收能力”。 就我们人的大脑而言,实质上就是个电化学有机体,我们每个人的大脑的主体部分又分成左右脑。左右脑又通过胼胝体约2亿神经纤维紧密联系着。就是我们的大脑的几百亿神经元,将人脑构成了全世界最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但我们普通平常人的这一最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行并非是那么顺利流畅,或多或少总存在这或那么中缺欠——运行不畅(即:部分神经元簇群会处于抑制休克状态)。因而导致人的心理,智能或行为总有这或那的不足甚至缺欠。而我们在追求智慧,丰富知识的努力过程中,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追求自身大脑功能信息网络的全面畅通。脑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的过程中,发现左右脑单独完成同一件事时,采取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相反的。而左右脑功能的不同和其各自脑皮层神经中枢兴奋的差异的组合,构成了这世界性格各异的形形色色的人的性格的生理神经基穿当然,各人脑组织兴奋区域不同还跟他(她)的遗传,地域,民族,人种,优生优育,环境,个人后天学习及从事专业等的不同有巨大关系。但是他(她)的脑功能擅长区仍是相对固定的。这一发现和理论的提出事实上为我们解决很多人类的“行为及心理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是否能够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努力寻找出各种“行为心理疾病对应的发生障碍的处于功能休克态的脑组织区域”,并寻求各种安全有效的科学方法予以激活和改善,就可以改善该类别的心理行为疾博事实上,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你我每个人都存在有某种程度的脑机能的缺失。居相关科学资料得悉:达芬奇,可算做千年来拥有比较充分脑能的人。而其他科学伟人————爱因斯坦,牛顿或是我们熟知的政治伟人等,的确都存在某种性格或脑机能的缺欠(或某时期存在脑机能的缺失)。在研究和实践中,为了科学研究的需求,对应自己的“脑功能的改善与提高”入手,验证了这的确是科学可行有效的。后来,此科学方式对多个心理行为存在问题的孩子的精神智障的快速解除,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大脑神经键传递信息时,可测的百万分之一伏的电位差(哈佛心理研究所报告)。通俗讲,大脑的左右脑就象俩发电机组,而人体的经络就是脑电流传输的网路系统。大脑就是通过经络网路系统控制人的行为。因此,人的行为(心理)毛病究其根本仍是大脑及神经传导系统的问题。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左右脑的工作应根据所处理的事物需要,调用左或右脑的相关的脑机能。一般讲,白天工作学习等需要集中注意和逻辑思维等能力时,应以左脑为主,右脑为辅。反之,在休息娱乐及需要充分想象力的艺术创造时,应该以右脑为主,左脑为辅。但是心理行为障碍患者,不能根据所面临的事物灵活运用左右脑相关脑机能。导致人的无目的,盲目,情绪化,缺乏稳定性,学习能力差,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等。脑电图_____如果因为心理行为障碍患者必须处于麻醉状态方可测量,那么所测得的脑波形,并不能反映心理行为障碍患者在日常的正常的脑工作时的脑波状态,但仍不失为一个借鉴参考。我们的大脑工作时,一般存在四种波态:1:贝塔波,频繁13-30HZ,表人处于警觉态,数值越高越警觉,在左脑,表人的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或紧张状态,在右脑,侧重于表惊恐或无法抑制的兴奋(绝大多数如此)。2:阿尔发波,9-12HZ表人在平静深思态,是一个人学习思维效率最适宜的波态。3:西塔波,5-8HZ,表人在浅睡冥思态。4:戴尔他波,0。5-4HZ,表人的无梦沉睡态。上叙四种波在人脑中同时存在,但是在脑功能有问题的人,这四种波在所发生的脑皮层的位置和普通人是存在差别的。例如:我们在学习或工作时,应是主控认知和思维逻辑大脑皮层区处于适宜波态。但心理行为障碍患者很可能不是,从而表现出注意力的焕散,学习效能的低下等。大脑皮层工作时,普通人也是根据处理面对的事物的需要而变换的。但心理行为障碍患者却不是(或不能)根据所面对的事物的变化而变换,或者是错误的变换。

Ⅲ 人世间中的进步是谁家的

倪匡
人类之所以有进步,是基于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可以不听父母的话。”此语一出,就有人将之视为妖言。当然,我们一方面可以微笑置之,一方面又有进一步阐释之必要。子女不听父母的话,实在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现象。若是下一代全然按上一代的吩咐行事,那么,人类还会进步吗?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下一代不断推翻上一代的经验之中实现的。
_“不听上一代的话”,每一个人都曾如此过。但此语一提出来,会令人震动,原因也很简单。震动的,自然是身份属于“上一代”的人,他们一直有传统的法规好好地维持着尊严,忽然有人公然说,可以不必顾及他们这种“虚伪”的尊严,他们自然会感到震动。也不必规劝他们什么,只要他们想想自己当年作为“下一代”的时候的思想行为,就会释然了。
下一代对上一代绝对有不听不从的权利,上一代费尽心机想让下一代必须听从自己,只怕不会成功。因为,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的。

Ⅳ 谁了解密码学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程

密码学(在西欧语文中,源于希腊语kryptós“隐藏的”,和gráphein“书写”)是研究如何隐密地传递信息的学科。在现代特别指对信息以及其传输的数学性研究,常被认为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和信息论也密切相关。

着名的密码学者Ron Rivest解释道:“密码学是关于如何在敌人存在的环境中通讯”,自工程学的角度,这相当于密码学与纯数学的异同。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等相关议题,如认证、访问控制的核心。密码学的首要目的是隐藏信息的涵义,并不是隐藏信息的存在。

密码学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在于电脑与网络安全所使用的技术,如访问控制与信息的机密性。密码学已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包括自动柜员机的芯片卡、电脑使用者存取密码、电子商务等等。

密码是通信双方按约定的法则进行信息特殊变换的一种重要保密手段。依照这些法则,变明文为密文,称为加密变换;变密文为明文,称为脱密变换。密码在早期仅对文字或数码进行加、脱密变换,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语音、图像、数据等都可实施加、脱密变换。

密码学是在编码与破译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尖端技术科学。它与语言学、数学、电子学、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的现实研究成果,特别是各国政府现用的密码编制及破译手段都具有高度的机密性。

进行明密变换的法则,称为密码的体制。指示这种变换的参数,称为密钥。它们是密码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密码体制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四种:错乱按照规定的图形和线路,改变明文字母或数码等的位置成为密文;代替——用一个或多个代替表将明文字母或数码等代替为密文;密本——用预先编定的字母或数字密码组,代替一定的词组单词等变明文为密文。

加乱——用有限元素组成的一串序列作为乱数,按规定的算法,同明文序列相结合变成密文。以上四种密码体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 ,以编制出各种复杂度很高的实用密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开密钥体制,即运用单向函数的数学原理,以实现加、脱密密钥的分离。加密密钥是公开的,脱密密钥是保密的。这种新的密码体制,引起了密码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探讨。

利用文字和密码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对截取密文的分析,以求得明文,还原密码编制,即破译密码。破译不同强度的密码,对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甚至很不相同。

其实在公元前,秘密书信已用于战争之中。西洋“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The Histories)当中记载了一些最早的秘密书信故事。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为对抗奴役和侵略,与波斯发生多次冲突和战争。

于公元前480年,波斯秘密集结了强大的军队,准备对雅典(Athens)和斯巴达(Sparta)发动一次突袭。

希腊人狄马拉图斯(Demaratus)在波斯的苏萨城(Susa)里看到了这次集结,便利用了一层蜡把木板上的字遮盖住,送往并告知了希腊人波斯的图谋。最后,波斯海军覆没于雅典附近的沙拉米斯湾(Salamis Bay)。

由于古时多数人并不识字,最早的秘密书写的形式只用到纸笔或等同物品,随着识字率提高,就开始需要真正的密码学了。最古典的两个加密技巧是:

置换(Transposition cipher):将字母顺序重新排列,例如‘help me’变成‘ehpl em’。

替代(substitution cipher):有系统地将一组字母换成其他字母或符号,例如‘fly at once’变成‘gmz bu podf’(每个字母用下一个字母取代)。

(4)人类进步密码是多少扩展阅读:

研究

作为信息安全的主干学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密码学全国第一。

1959年,受钱学森指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密码学研究,1988年,西电第一个获准设立密码学硕士点,1993年获准设立密码学博士点,是全国首批两个密码学博士点之一,也是唯一的军外博士点,1997年开始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并成为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

2001年,在密码学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安全专业,是全国首批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依托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全国第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密码学”(全国第一)组建,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拥有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交换与网络编码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对抗攻防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在中国密码学会的34个理事中,西电占据了12个,且2个副理事长都是西电毕业的,中国在国际密码学会唯一一个会员也出自西电。毫不夸张地说,西电已成为中国培养密码学和信息安全人才的核心基地。

以下简单列举部分西电信安毕业生:来学嘉,国际密码学会委员,IDEA分组密码算法设计者;陈立东,美国标准局研究员;丁存生,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邢超平,新加坡NTU教授;冯登国,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

张焕国,中国密码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教授、信安掌门人;何大可,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信安掌门人;何良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首席密码专家;叶季青,中国人民解放军密钥管理中心主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中国在信息安全领域的三位领袖:肖国镇、王育民、王新梅。其中肖国镇教授是我国现代密码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提出的关于组合函数的统计独立性概念,以及进一步提出的组合函数相关免疫性的频谱特征化定理,被国际上通称为肖—Massey定理。

成为密码学研究的基本工具之一,开拓了流密码研究的新领域,他是亚洲密码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还是国际信息安全杂志(IJIS)编委会顾问。

2001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持制定的无线网络安全强制性标准——WAPI震动了全世界,中国拥有该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美国IEEE在全世界的垄断,华尔街日报当时曾报道说:“中国无线技术加密标准引发业界慌乱”。

这项技术也是中国在IT领域取得的具少数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安全专业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就是该校在全国信息安全界领袖地位的最好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密码学

Ⅳ 若突破了人体基因密码,人类平均寿命达到了一千岁,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寿命大大延长,结果会是人类生育年龄大大延后,寿命达到1000岁,生育年龄可能达到几百岁,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人类社会将比较固化。人类不需要那么长的寿命,需要的是更新换代。

在人类中有一些小的族群,比如曾经的俾格米人,被传不足十岁就要生育,但其实没那么夸张,只是因为平均寿命较低,加上生活的环境比较隔离、潮热,所以俾格米人更早地不如性成熟,所以他们更早地选择生育。在世界各地古代都一样,因为人均寿命比较低,女子十几岁就要出嫁,早早地怀孕生子,三十来岁就能当外婆了。

那么在未来这就成为一种技术,所谓的技术都会有两面性,因此这类技术的应用或许会比较有限,或许会用在星际航行等特殊的情况下。星空广阔距离遥远,一旦踏上星际将是十分漫长的旅程,寿命长才熬的过去,当然也可能发展人工冬眠技术,睡一觉到目的地。不过这种事就算可以实现也会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我们这几代人或许很难看到。人类要发展,就需要时常有一些新鲜的血液注入,只有人类不断地保证更新换代,才能保证人类的发展。人类社会尤其是发展的思维一旦固化,那么人类的发展或许也到头了。

当然,也可能有一些好处,比如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如果能活1000岁,或许能解决他们留下的一些难题。不过其实现代的物理学已经远超爱因斯坦时代,因为他们那时候提出的不少概念,在当年是无法观测或验证的,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现在能观测,并且理论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Ⅵ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在哪些领域没有取得的进步有哪些

二十世纪十大发明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 20年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年—1915年相对论建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 6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26年,戈达德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 7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电子计算机问世.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 8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1977年原子激光器问世 9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10互联网 互联网在亿万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飞机: 人们在评价飞机对人类的贡献时,常常把它作为二十世纪 中最耀眼的发明。1903年,自行车商出身的怀特兄弟制造出了人类历 史上第一架带有发动机的飞机。1930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福兰克·惠 特

Ⅶ 有关人类进化的资料

人类进化论资料2007-05-23 19:06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人类的文明与文化进化,是播种智慧的土地,是养育智慧的江河,是构筑智慧的基石,是创造智慧的源泉。

第一节 生物遗传与生物进化

没有生物的遗传,就没有生物的进化,也就不可能有人类智慧的遗传与进化。

DNA的指令进化,是对环境所产生的“超突变”效应,产生极大数量的模型,来试图完成与外来病毒的楔合作用。而这些过程仅仅发生在“信息层”的作用,从未到达抗体的“制造层”。

一、基本概念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分子:是指物质的单元,能够保持与原物质化学一致性的元素的最小粒子或原子的化学结合的最小粒子。分子分为生物分子与非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由非生物分子构成的,它已经具有生命。

遗传是人类机体结构、功能进化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进化的基础。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遗传物质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3个方面。

⑴遗传物质本质包括:它的化学本质、它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它的结构、组织和变化等。

⑵遗传物质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

⑶遗传信息实现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调控以及个体发育中的基因的作用机制等。

遗传物质:本质是染色体,人类的染色体有46条,大小约为1~2微米,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份。遗传物质的传递是通过DNA、RNA的复制来实现的,遗传信息是DNA的信息与程序。

二、分子生物与人类进化

在生物的基因中,记录了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解读基因,我们就可以搞清楚生物进化的所有历史。而基因中蕴含的文化,就是基因文化;基因中蕴含的生物改造自身、创造自身的智慧,就是基因智慧。

在人类进化之中,智慧对于进化发挥着主导作用:从人类的基因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基因文化和基因智慧;从生物分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分子智能;从生物细胞中,我们能够看到细胞智能;从生物组织中,我们能够看到组织智能;从生物器官中,我们能够看到器官智能。

如果说,人类进化的早期,是一个智慧形成的进化过程,那么,当这个智慧形成之后,人类的进化就进入到在智慧引导与控制下的智慧进化时期。它包括:⑴人体自身进化——功能、结构、进化机制的进化;⑵人类文化进化——文化、科技、物质文明、知识、观念、智慧的进化。

在智慧进化过程中,智慧程序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化,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组、程序的自组织、程序的自进化、程序的自控制。正是由于它们的形成,而导致了智慧程序的自形成、自重组、自组织、自进化、自控制进化。

生物学意义的“进化”:是指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质产生的,然后,完全按照自然方法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生命是一种分子现象,生物分子是构成生命体的、具有生命的最小单位。奇妙的生物分子极为复杂,它是一种有机分子,并且具有生物分子智能。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生物分子就具有了生命现象,它与非生物分子到底有什么区别?生物分子进化与非生物分子进化又有什么不同?生物分子智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突变”。我们知道,人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形成的,受精卵只是一个细胞,而胎儿却有许多种细胞。那么,应该说,胎儿是由一个受精卵“突变”而来的了?原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受精卵携带着人类的遗传基因——DNA,它是由一系列的程序构成的,携带着构成人体所有不同类型细胞的全部信息。这个程序,将按照它原有的时间顺序、构成方式,逐步完成胎儿的发育。受精卵为胎儿的形成,提供遗传信息、提供复制各种细胞的场所。所以说,人类胚胎发育过程,绝不是细胞“突变”,而是一个遗传信息程序执行过程。

生物体内有许多高智能的器官,比如:⑴分子器官——构成了细胞内物资运输的高速公路、运输线、构成了各种生命过程的生命开关;⑵太阳能器官—— 具有光合作用的器官;⑶电子器官——神经系统的器官。这些高智能的器官,执行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它们要比现有的最为复杂、功能最为精密的人工智能仪器,还要高级的多。

三、生物遗传与智慧遗传

生物遗传:是指通过细胞染色体由祖先向后代传递的品质。生物遗传不但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身体,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智能结构,这就是大脑。生物遗传是由遗传基因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来完成的,DNA中即包括了构成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的信息,也包括了构成智慧的信息。

智慧遗传:我们知道,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属于潜意识的那部分,而人的遗传智慧也深藏在潜意识里,它必须由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来开发,才能进入我们的显意识层次,并被我们所感知。

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人类的遗传使我们具有了这种潜在智能,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智能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信息体系的智能,人类的信息体系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这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是空的,它包含了形成潜在智能的全部信息。

进化: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婴儿的“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语言智能中心”,是在大脑的显意识区,处于一种开放状态,随时准备接受外来的信息,它的发育与定型过程,是人类由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假如,这个时期婴儿只接受了动物的信息,比如:我们所知道的“狼孩”,他就会“进化”成为,具有“狼习性的动物”。

婴儿对周围环境和同伴的认可过程也很重要,他会受其影响而进化,如果是人文的环境,那么他就会进化为人,反之就会“进化”为动物。因为,婴儿还没有形成自主意识,还不具备选择和识别环境的能力,所以,婴儿的早期进化,完全是一个适应环境过程,而不是选择和识别环境过程。

智力中心:我们接受了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所有的“智力中心”,婴儿的早期教育,不但唤醒了这些沉睡的智力中心,促进其结构的发育、成熟;同时也注入了大量的“人类信息”,使其形成了最初的“原始意识”。很明显,“人类信息”是促进婴儿形成正常“认知心理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看来,显意识是后天进化所获得的,其主要特点是能“主动的注意、关注”,它与婴儿先天的条件反应不同,前者是一个“主动的、有意识行为”;后者是一个“被动的、无意识行为”。

信息遗传:如果说,DNA是整个人体的遗传信息总合,为什么我们只想到它可以遗传我们的形体结构,而不遗传我们进化的智慧?即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人会说,如果智慧是先天遗传的,为什么婴儿出生后不会说话、认字?我想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⑴遗传信息库,首先要与后天的感觉信息库建立对应关系,才能被启动。

⑵知识信息要在后天获取,是一种抽象信息。

⑶抽象信息是由人类所创造的抽象符号、图像所构成,而人类最初最容易接受的是形象信息。

⑷实际上,婴儿的学习确实是从形象认知开始的,这与成人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相吻合,

⑸我们的知识是在我们感知了自然界的信息后,通过不断的总结、归纳,并将这种自然界的信息,转化为人类的信息,才建立了今天的知识体系。

生物遗传没有把祖先已经创造的知识遗传给我们,而是把智力给了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这种以遗传方式所获得的“智力”(智慧核心),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和改变的,它将伴随我们一生。

知识遗传:假如我们只获得了知识遗传,而没有获得能够创造知识的智力遗传,在我们极短的生命里,将很难或无法改变这种知识遗传智慧,这对个体再进化,具有极大的束缚作用,知识遗传将变成人类大脑中的固有智慧,也不利于个体的多样化发展,不符合“生物的多样性原理”。

智力遗传:为什么个体必须获得“智慧核心”的遗传呢?因为这个“智慧核心”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个体来说,在他有限的生命里,是不可能完成这种进化的。这个“智慧核心”就是:人生来就能够学会说话,并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信息体系。人类的大脑就具有这样的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前人的智慧结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与智慧,而无须以遗传方式,直接获得的“智慧”(知识)。我们所须的是智慧的结构与基本功能,是学习与创造的智慧。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第二节 进化论与智慧教育

进化论不但是生物进化与智慧的经典理论,而且是整体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进化的经典理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创造了人工智能理论中的系统自进化理论。

一、“宏观”进化论与智慧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理论,这就是着名的进化论(Darwinism)。认为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群体)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陶汰。如果自然条件和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着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宏观” 进化论:其代表人物达尔文坚信,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强调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认为自然选择与适应是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与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生物进化的本质是DNA随机突变形成的,生物进化是一种自然属性。

在我看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于解释生物机体的进化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人类的智力进化来说,则无法摆脱其“生物属性的哲学思想体系”。如果说,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类还没有脱离一切生物进化的属性的话,这一时期的人类进化,还处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被动进化”之中。那么说,人类进化的后期智力进化,则是一个“主动适应自然环境、主动认识世界、主动改造世界的主动进化”。这主要表现在人类智力进化的“原始创造意识”,包括人类创造的工具、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为什么说人类智力进化是一个主动过程呢?因为人类的进化,如果只是一味的适应自然,这样的进化结果,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超越动物的“主动意识”,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工具、语言文字。

然而,人类正是在利用自然工具等基础之上,获得了创造的“启发”,进而萌发了“原始创造意识”,从此走上了智力进化的主动创造历程。我们再来看一看人类现代的智慧进化,哪一项科技进步不是创造的结果?反过来,人类的科技创造,又促进了人类自身智慧的进化。这种从现代人类智慧进化,来推测原始人类智慧进化的,“逆向性智慧进化思想系统”,是非常科学的,它符合人类智力进化的客观规律。

二、“微观”进化论与智慧

“微观”进化论:是从分子生物化学的“微观”层次,来研究、解释人类进化的理论体系。

怀疑:“微观”进化论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怀疑:认为人类的进化,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着的变异”,而是整体功能结构的“突变”。

核心理论:任何一种系统都具有不可降低的复杂性,所谓的“不可降低的复杂性”:是指某个系统是由匹配得当、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是这个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因而,缺少任何部分都将使这个系统无法有效地发挥功能。所以,在生物进化中,生物系统只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一次形成。

过渡:在生物进化中,就功能层次上,不存在过渡的前身。我们可以从非生物界的实例中,来理解这个问题:例如从自行车发展到汽车,自行车只能是“概念上的” 过渡的前身,而不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过渡的前身,因为,就功能层次上自行车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由它的链条,进化为汽车的发动机的。

指令进化:正因为如此,DNA“指令进化”是对环境所产生的“超突变”效应,产生极大数量的模型,来试图完成与外来病毒的楔合作用。而这些过程仅仅发生在信息层的作用,从未到抗体的制造层。正如我们在解决问题前,是通过思维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发散性思维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许多可能,最后再从中选择出正确的方案,这正是进化的奇妙之处。

生物之所以具有智慧,是因为他对任何一种必要的功能活动,只是利用各种“指令”,来寻找最终需要执行的功能活动,而不是通过各种功能的具体执行,获得最后的正确方案。如果是那样的话,生物需要付出多少失败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案呢?而人类智慧进化,也使人类具有了用思维来寻找正确方案的智慧,使人类不必要付出“行动”上的失败。这就是进化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揭开智慧之迷的根本原因。

程序进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中基因的重组,应该是一个程序的再构建或重组。细胞里的每一个生命过程,都是按照DNA程序指令来完成的。程序的改变是DNA的自组织智能、自进化智能、自控制智能、自完善智能协同完成的,其目的是对环境适应的自然选择,主动选择。大系统控制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来设计与实现的。

同样,生命的起源也属于程序的进化:由数据 信息 程序 生命。程序是由一些有规律的数据、信息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秩序”。生命形成的最初秩序,就是自然规律——“自然程序”,各种事物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信息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本身就是“规律”。

程序进化可以使细胞内的生命过程,由一种模式转化为另一种模式。生命过程只不过是由程序所控制的一个过程,构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程序进化,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生命现象,只是这个程序控制下的结果。所以,从结果论证进化的方法是徒劳的,我们应该从原因——程序进化,去探索生物的进化,探索智慧的进化。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探索宇宙的起源与进化,要比探索有关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更加困难,这是由于生物与非生物只不过是存在方式不同,生命的起源只是物质构成方式的转化。而宇宙起源的原始状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进化的历程又是什么样的?则是一个非常难解的迷。

DNA与RNA: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的“氢与碳”、“氮与氧”,能够生成烷、氨、水,并在雷电、火山、太阳光的作用之下,形成氨基酸,DNA、RNA同样也能够形成。蛋白质只不过是氨基酸的有序组合方式,DNA、RNA既是生命物质,也是信息编码的物质单体和信息储存的介质。

有学者提出,现代科学在合成DNA、RNA时,加入了人类的智慧,而认为在DNA、RNA形成的原始状态,其智慧应该是零。我认为:在DNA、 RNA形成的原始状态,其智慧就是“自然秩序”,我们不应该否认“自然秩序”的存在,要知道人类就是自然创造的,人类的智慧也是自然创造的。那么,为什么说人类的智慧就一定高于自然智慧呢?现代科技不就是揭示自然规律吗?

另一些学者常常用人造物质的产生与进化,来说明自然物质的产生与进化的不可能性,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人造物质与自然物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造物质是人类信息操作的结果,自然物质是自然信息操作的结果;人造物质已经赋予了人类的智慧,而自然物质却保持着自然秩序——“自然智慧”。

生物细胞进行复制时,提取NDA信息分为两个过程:

⑴转录——细胞首先将NDA的信息转录到RNA,制作成各种不同的RNA,RNA携带着NDA的信息。

⑵转译——RNA是NDA的复制品,并将其信息转化成为特定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就是这组信息的实体。

密码:生物进行进化时,首先在自身NDA中,标记好需要进化的密码,在向下一代遗传时,改变密码。于是下一代所接受的密码,是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密码,即已经进化后的密码。而下一代生物就可以利用直接获得的、已经进化的、新型密码,建立起新的细胞结构,而不需要改造自己的细胞结构。具体过程是:精子+ 卵子 受精卵 新型 密码进化。在卵子受精时,进化后的信息遗传给下一代。

计算机病毒的复制、演化,对生物进化应该有许多启示,即程序进化问题。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选择与适应:分子生物化学认为:某个系统要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就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根据系统本身的结构——认为达尔文主义者对生命机制的一个解释,会让人永远难以捉摸。而我认为:“最基本的功能”结构的进化,不是对原有细胞结构的改造,而是通过DNA的进化,构成新的“最基本的功能”结构。“自然选择”与“适应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所有生物进化的根本原理。

“自然选择”是一种双向的过程,生物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以求“适者生存”;环境以自身的调节作用,选择构成环境各种因素,以求达到平衡。因为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宇宙的大环境,它们原本就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它们之所以能够以这种方式存在,就是它们具有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的内在运行机制,这就是它们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应该将生物与非生物,放在一种完全对立的角度,进行认识与考查。而应该从宇宙大环境及其演化规律,对生物与非生物演化、进化,进行的分析与考查。任何规律都应该是广义是的程序、秩序。某种程序所具有的控制、调节机制,就应该视为一种智能。不同层次的程序,只不过智能程度有所不同。

模式转换:“复杂系统”必须具备自组织智能、自控制智能、自进化智能。“复杂系统”通过系统的“紊乱”,从一种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正如受精卵开始时,只是一个细胞,呈现某种稳定的条理化状态,但受精卵的DNA中蕴藏着,能够打破这种稳定“条理”的程序,由此而引导细胞内部的 “紊乱”,并产生了肝细胞、皮肤细胞、脑细胞等。

这个过程很像计算机程序行为,“复杂系统”正是以一个数学概念描述计算机程序的行为。我们知道,计算机的一个小的程序改变,将会引起输出端的极大的变化,生物正是以这种方法完成进化的。

自然秩序在DNA中,形成了生物秩序,环境的变化使生物秩序需要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于是引导出有目的的改变。DNA的自控制智能,对环境的变化产生感应,并由此产生指令的改变。生物中生化的改变、生物电的改变,即正电与负电的变化,与电子计算机中信息的变化,存在着相似的关系。比如:“正”、 “负”;“0”、“1”。这些大概就是生物程序的构成机制。下面我们从人工智能、信息理论,来讨论生物中存在的一些智能。

分子智能:每个分子都是由相应的原子组成,并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式,即组成某种分子的相应原子之间的作用,构成了这种分子特有的运动方式。这种特有的运动方式是由一系列的数据组成的,再由数据构成信息,最后构成特有的“程序”。而这个“程序”就是分子智能,分子就是在它的控制之下保持其特有的运动方式的。

细胞智能:每个细胞内都存在着DNA,其内部存在着控制细胞生命过程的“程序”,所以DNA的“程序”就是细胞智能。细胞进化正是通过这种“智能程序”的有目的的选择完成的,就像我们人类改造环境一样,细胞在不断地改造、完善“自身”,因此DNA是一个绝对地智能高手。

器官智能:器官是由一系列的相关细胞构成的,其功能是由这些细胞协同完成的,器官的协同机制也就是它的控制机制,即器官智能。

从自行车到飞机,是从人工动力到机械动力的进化、动力方向的进化、基本构件的进化、构件组合模式的进化,这些都是智慧“观念”的进化、智慧“指令”的进化。细胞进化也是这样一种方式。

人类智慧的进化与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程序的进化。比如人类感觉、认知、思维过程,都是一些程序的操作过程,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组、程序的自组织、程序的自进化、程序的自控制等。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如果能够确定人类智慧进化就是程序进化,我们就可以按照程序进化机制,来研究人类智慧进化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考证。

三、遗传智慧的进化

“智慧核心”的进化,是通过种群进化得以实现的。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的DNA基因中,保留下了自然界本身运行规则的“印迹”——“秩序”,比如时间:一年四季,日出日落;还有空间:大小,高低、远近。这种“印迹”经过几亿万年的进化,慢慢的以遗传基因的方式,储存到人体内部的 “DNA”之中,它是智慧进化最原始的开端。

人类进化的另一个部分是社会进化。社会进化就是文化进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信息: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也包括宗教、民俗、文明、科技等。社会进化属于非生物进化,它发生在人体之外,是通过文化进化的形式来实现的。

为什么生物进化不能把包括智力、知识等全部智慧遗传给个体呢?而要采用社会遗传的方式,进行知识遗传,我想有以下11种原因:

⑴人类的遗传基因承担着人体遗传所需的全部基因,这已是一个巨大的、具有天文数字的信息体系,在胎儿短短的十个月的孕育期,首先要确保完整而准确地、承袭父体和母体所提供的基因,形成胎儿自身的遗传基因。

⑵而后这个遗传基因进行有序的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再由这些原始的组织细胞,发育成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

⑶你是否知道,人体拥有几亿万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又具有什么样复杂而又精细的解剖结构,不同的组织、细胞又具有各自所特有的生理功能。要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的遗传,是一个何等庞大、复杂的生物工程呀!

⑷大家都知道,人体是一个开放体系,要保持一个相当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就需要人体具备一个相当复杂、完善的调节体系。

⑸而生命体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过程。

⑹同时,生命体还必须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疾病做斗争,这一系列的人体功能,同样需要遗传基因来遗传。

⑺自从语言和文字出现之后,人类的智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人类遗传基因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⑻这就是说,生物遗传已不能适应社会进化飞速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人体的遗传基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与智慧全部固化到遗传基因当中去。

⑼而恰好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符号非常适合充当这一角色,这就自然产生的社会进化。

⑽对于人类生物进化而言,社会进化是一种相当“经济”的手段,它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进化,而且减少了生物遗传的负荷,这样就能确保生物遗传的准确性、简易性、纯净性。

⑾试想、如果将所有的知识和智慧的遗传任务,都交给生物遗传基因来完成,过量的信息,已超过了人体遗传基因所能承担的遗传能力,这将势必造成遗传过程的混乱,使人类的正常遗传无法完成。

我认为:在人类的遗传基因里,一定有“智慧遗传信息”。如果说,没有智慧遗传信息,婴儿又如何能够学习语言、学习科学知识呢?反过来说,智慧是后天获得的,那么,为什么只有人才能获得呢?而其它动物、植物又为什么不能获得后天的智慧呢?我认为,婴儿所获得的最根本的智慧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所创造的信息的能力”,而其余的智慧都能在后天获得。

四、获得智慧的进化

获得智慧进化:是个体进化,是先天智慧与后天学习、实践的结晶。社会进化,即包括了个体大脑结构的进化与大脑遗传智慧的进化,同时,也包括了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进化。社会进化,使得个体不但获得了先天的智慧结构与智慧信息的进化,而且,为个体后天能进一步获得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反过来,获得了进化的个体,又推进了社会进化。那些进化中的佼佼者,将引导、促进整个社会的进化。

迁移:在人类近代进化史中,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进化是最为迅猛的。社会进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即是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欲望的需求。为什么社会进化会如此迅猛呢?原来,这是由于“遗传的迁移,进化的迁移”。

创造:自从我们的祖先走出森林后,随着他们运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力生产的复杂化,人类的大脑体积迅速增大,原始经验的积累也在不断的增长。这时,人类已“朦胧”的意识到,生物进化已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于是,人类便渐渐的开始创造自己的语言,接着又创造了文字。这样,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得到了保存,并因此获得飞速发展。再后来,人类又创造了数学与逻辑体系,使人类的智慧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脑结构进化:在人类早期进化中,大脑结构的进化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结构的进化,取决于遗传基因的进化,而后者的进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我们知道,智慧进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脑结构和大脑遗传智慧的进化,二是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社会进化。

主观能动性: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最根本的是他所独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在意识到自身智慧的进化受到生物进化的束缚后,便主动开始了“创造社会进化体系”,使人类文化遗传“由内部迁移到了外部”,使人类文化进化“由内部迁移到了外部”,完成了“智慧进化的一次彻底革命”。

Ⅷ 人类记忆的密码是什么

记忆,是一种奇异的生命现象,吸引着众多的人去探索它。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对记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叫它“火在蜡上烧成的景象”。但是脑子里的什么东西起着蜡的作用?外界的景象又是怎样烧进去的呢?一直是个谜。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记忆跟大脑中的化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发现,人的记忆力跟大脑细胞的数量有关。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后,神经组织学家仔细研究了他的大脑切片,发现他的大脑细胞数量远远超过一般人。人的记忆力不但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后天的勤奋有关。儿童的脑细胞数量比成年人多,就是因为有些脑细胞在后天得不到记忆的锻炼,才自行死亡。

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对涡虫进行实验研究,每次在开灯的同时电击一下它,重复多次之后,这些虫子对灯光形成了条件反射,他们又把这些有记忆的虫子碾碎,给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虫子吃,结果这些虫子知道躲避灯光。因此科学家推测:这些虫子获得了某种记忆的化学物质;也就是说,记忆与化学物质有关。

后来,另一些科学家也做了一些实验,他们把大鼠放在一个有明室和暗室的笼子里,喜欢黑暗的大鼠总是躲在暗室里。科学家多次电击它们,把它们训练得害怕黑暗。然后把这些大鼠的脑子里的化学物质提取出来,注射到正常的白鼠脑子里,结果这些白鼠也害怕黑暗。

记忆导电跟那些化学物质有关呢?

科学家对鼠脑子里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成功地分离出微量记忆物质——一种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科学家人为,这些分子的不同的排列次序和组合的速度很快,从而在脑子里形成更多的蛋白多肽,对记忆有很大的影响,就像增加线路和电子元件就可以产生新的电子设备一样。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记忆跟乙酰胆碱有关。但是,记忆的化学物质到底是什么?记忆的过程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Ⅸ 平时所说的人类基因密码,人类基因密码到底是什么

人类基因密码终露尖尖一角

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常见差异图谱公布,加速疾病和人类进化的研究

人类将探索的脚步迈向深海、地心,甚至宇宙的同时,探索自身奥秘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作为焦点的人类基因研究如今获得了重大进展,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差异图谱面世,

全图绘制也即将大功告成。基因时代或许真的近在眼前了。

由美国、中国、日本等国2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日前取得阶段成果,科学家于26日公布了第一阶段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科学家说,这份描述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差异的图谱,将大大促进疾病和人类进化的研究。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于2002年开始启动,由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尼日尔爾利亚六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科学家们计划用三年时间绘制出人类基因组最常见差异的图谱。他们在27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标志着这一工作的第一阶段已完成。这一项目的第二阶段成果,包含全基因组所有SNP(DNA链上单一碱基对差异)的单体型图谱也很快就要完成。

在三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搜集了269名志愿者的全基因组信息。从这些基因组数据中,科学家们发现了100多万个常见SNP位点,标定了单体型“模块”在DNA链上的“边界”,并划分了基因组上包含最常见DNA变异的10个区域。

该计划负责人之一、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下属的布罗德学院教授阿尔茨胡勒说,这是“医学研究上划时代的成就”。

新华

什么人提供DNA样本?

国际HapMap计划分析祖先来自非洲、亚洲和欧洲人群的DNA样品,统一使用这些DNA样品可以使参与HapMap 计划的研究人员确定世界人群中大多数常见的单体型。

由于人类的历史,人类染色体中大多数常见的单体型在所有的人群中都存在。然而,任一确定单体型都可能在一个人群中常见,却在另一个人群中不常见,而有些较新的单体型也许只在单一人群中存在。有效地选择标签SNP需要确定单体型,因而并需要确定单体型在多个群体中的频率。另外,从多个人群中得到的遗传数据将有助于研究疾病在不同族群的流行性。

用于HapMap项目的DNA样品共来自270个人。尼日尔爾利亚伊巴丹市的约鲁巴人提供了30组样本,每组包括父母和他们的一个成年孩子(这样的一组样本被称为一个三体〔trio〕家系);日本东京市和中国北京市各自提供了45个不相关个体的样本;美国也提供了30个三体家系的样本,这些样本来自祖籍为欧洲西部和北部地区的美国居民。

网络链接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

科研价值

差异的0.1% 救命的0.1%

人类基因组拥有大约32亿对碱基。不同的人基因组中碱基对序列的99.9%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有不到千分之一左右的序列有所不同。这些差异的主要形态,是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链上单一碱基对差异(SNP)。这不到千分之一的差异不仅决定了人们是否易于得某些疾病,也决定了他们在身高、肤色和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而“单体型”可以理解为构成DNA链的基本“模块”,每个“模块”包含有5000至2万个碱基对,具有特定的SNP变异方式,不同的“模块”类型,就决定了基因组的不同变异态。

人类基因组的差异图谱将成为一种有力工具,帮助寻找不同人易于发生病变的基因,使得基因治疗方法更具针对性。比如,在糖尿病、早老性痴呆症、癌症等疾病的研究中,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份“差异图”,将患者与健康人全基因组的SNP进行比较,更高效地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利用这份“差异图”,还能更快地找到决定人们对药物、毒物和环境因素产生不同反应的基因变异,医生可以“对人下药”,为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开出最佳药方,也可以为不同基因型的人确定最佳防病方案。

此外,人类基因组的“差异图”还将揭示人类进化的线索。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基因变异最多地发生在基因组的一部分“热点”区域,研究这些变异频率最高的“热点”,将有助于研究人类在历史和环境因素影响下逐步进化的过程。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通过分析祖先来自非洲、亚洲和欧洲人群的DNA样品,来确定世界人群中大多数常见的单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