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个人删掉以前所以的微博和空间说说,代表什么
看着自己那些曾经的言行,真的太可笑了,本想费了几个小时逐个抹掉这些后不会再那么幼稚,可没想到你却变得多愁善感,就像Ta人删掉你好友后,系统不会告知你,因为怕你伤心;当你在删除好友时,系统却会提示你是否确定,因为怕你后悔。所以,当你确定某件事后,别后悔去做,回忆什么的也会慢慢淡忘的。
⑵ 总是喜欢删除以前的空间、朋友圈、微博记录是为什么
有可能是发错了。我之间就遇到过,本来想说这话的,结果被理解成别的意思,表达不准确。或者是其中有打错的字,这对于有些人来说,很难受。还有就是发完过后感觉当时矫情了,删除之后,显得自己更加坚强,不那么敏感。
⑶ 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喜欢删微博或说说,心理学上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1.认知失调
因为人的自我成长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同一事物作出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尽管处在不同的阶段,但这种不一致还是会让人产生一种内在的焦虑和紧张,。见到了没有见到过的自己,你不要慌张,焦虑,这其实也是你而已。
一个人持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无疑是荒谬的。也就是我们通常回看当年发的说说和朋友圈时会感觉到:自己怎么这么幼稚。所以这种内心的焦虑和紧张会促使我们删除过去的朋友圈和微博。
但实际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过程,所以没必要为过去的自己惊慌失措。谁还没有点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2.标签效应
你不会撕毁你过去的日记,但你会删除过去的朋友圈。
这是因为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们都在社交网站上“经营”我们自己,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包括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倾向,就是——
让别人看到我希望让他们看到的一面。
这与标签效应有关:即别人看到的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你对自己的定位(或者说给自己打上的标签)。大多数人人删除微博,朋友圈,就是在尝试修改或是加深自己的某一特质来让人看到,来营造一个自己需要的形象。而删除某些内容,是因为这些内容和他们想传达的自我形象不同。
3.适应性问题
你的好友会不停地变化,你在某一时间发布的一条信息在那个时点或许是合适的,但当一个了解你其他一面的好友加入进来以后,原先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了,为了在新的朋友圈里保持新的平衡,你有可能对原先的某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在新的朋友圈中保持一致性。
所以,随着好友的增多,你会发现你维护社交网络的精神压力会持续增大,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你只会发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的原因。
⑷ 删微博朋友圈背后的心理探析
删微博朋友圈背后的心理探析
你有删微博朋友圈的习惯吗?你知道这背后的心理探析吗?删微博朋友圈背后的心理探析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欢迎浏览。
每天网络上产生海量的社交信息,喧嚣不止,但是也有一些信息在寂静消失。那些被发布者主动删除的微博和朋友圈是发布者的真实记录和记忆碎片,为什么有人会有秒删行为,还有人一夜删掉所有记录?从心理到行为,源自社交恐惧、激情表达、印象管理、公关修复和自我否定等因素 。
一是社交恐惧症与私密空间的拉锯。
部分存在社交恐惧症的人,不喜欢通过任何社交媒体与人交往,甚至讨厌社交,惧怕微信语音、微信视频电话等功能。
但是他们又不想与社会脱节,因此,偶尔会发一些记录生活事迹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引发朋友的关注、评论与点赞,亦或者没有引发任何的波澜。社交场所提供了一种表演的场景,而发布者对镜头存在天生恐惧,会担忧这些日常信息再次暴露自己,也让别人更加地了解了自己,而这是他们不想要的,因此,便将发布的'信息再尽数删除。
如知友“韩抖抖”表示,“我上一条朋友圈是2.24日发的,最新的朋友圈是3.21发的,其实这之间我也发了不少,但陆陆续续基本都被我删了,我非常喜欢删朋友圈,潜意识会默默控制朋友圈数量,类似强迫症。我的朋友圈更多是记录日常生活状态,不重复不啰嗦不矫情不鸡汤,可我还是不满意,既希望别人了解我的生活,但又怕别人过多了解我的生活。”
二是激情表达后的理性回归。
人人都会情绪化,尤其是在情绪高峰时期,最喜欢胡思乱想,发一些与心情相关的动态,期待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安慰。
而一旦过了心情保鲜期,再次回头看的时候,便发现大多动态都是无病呻吟,当初的哪些小情绪、小感慨甚至会显得矫情可笑。如知友“杨浩”表示,“我只保留最近发的一条朋友圈,因为觉得时间久了那些都是过去式了。不论是突然的小情绪或者感慨亦或是所见所闻,过去就过去了,记得活在当下。”微博网友@犀利话:“因为这一秒高傲冷漠的自己,讨厌上一秒愚昧矫情的自己。”
也有人认为,处于情绪高峰时的朋友圈或微博动态,大多只是在发泄某种情感,发泄完了相关的信息也就可以删了。知友“四月”:“有时候只是想发泄一下,发泄完情绪过去就可以删了。”
此外,喜欢删除微博及朋友圈动态,还有一个原因,即信息过了时效期。如5月份转发的活动链接或帮朋友客户转发的广告、投票等,到了10月份,自然就过了时效性,此时清空相关信息,就像丢垃圾一样,手机还省出不少内存呢。
三是印象管理和公关修复的必要手段。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环境里,人们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言行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称之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可以通过自我表现和自我行动两种形式实现,自我表现即美化自我,增加个人魅力,自我行动则是投人所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基于印象管理删微博、朋友圈经常发生于结识新朋友或进入新环境前后。一是想通过社交网络塑造一种不完全真实的形象来满足新朋友的审美或交友标准,二是修剪自己不满意的社交发布记录建立全新的社交形象,比如成熟、高雅、低调等优质人格。微博网民@喜欢杀生丸的小花痴 称:“为了我看起来成熟,把朋友圈里的很多珍贵东西删了。”
还有一种与形象有关的删除动机源自公关修复。部分网民曾经发布或转发的信息被证实为虚假信息、诈骗信息,可能或已经遭到大量围攻谩骂,通常都会选择删除了之。尤其是公众人物或意见领袖,网络影响力大,信息辐射面广,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众怒,且网络舆论直接关系个人事业发展,对不利于个人公关形象的微博只能选择删除。
@孙杨 微博透露真人秀都靠演,之后迅速删除微博;张靓颖结婚风波末尾,@张靓颖 发布暗讽网民博文之后秒删;演员文章@文章同学 在微博发布多条微博炮轰宋喆,称其逮谁咬谁,随后不久删除了所有相关微博。
四是否定过去和自我审视的社交仪式。
记录是微博、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之一,记录自己当下的小心思,记录一年一度的旅游假期,记录与亲爱的人走过的每条街道、说过的每句蜜语,吃过的每道美食。对很多人来说,微博、朋友圈像一个可以公开或半公开的日记本,里面是回忆的碎片,是友情、爱情的铁证。
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故人既已不再,那些惹人心伤的光影、只言片语又有何意义?因此,当一段较为重要的关系结束后,部分网民就会选择删除与之相关的微博和朋友圈。一是作为一种结束的仪式,象征你我再无瓜葛,既没有照片书信也没有任何电子记录;二是勉励自己抬头向前,莫要留恋过往。
很多情况下,删除与某人相关的微博、朋友圈会被猜忌是关系的破裂。11月初,王楠老公@亲见郭斌 将微博中有关王宝强的内容全部删除,有网友称,现在只要在其微博里评论王宝强的事,立马被拉黑。对此,部分网友猜测“难道两个人关系掰了?”
时过境迁的除了外界还有自我,人的成长在时间维度上可能是一夜之间,在方向性上可能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不少人回看几年前甚至是几个月前发的微博、朋友圈,不自觉会认为“too young too naive”,也可能认为曾经的自己价值观偏误,在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呈现出对一种自我否定的进步。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交现象,知友“Lachesis”表示,“向某个时间点的自己告别——因为那时候说的话,很愚蠢。虽然删围脖并不能改变这种愚蠢,但至少可以证明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愚蠢。”但也有人对删除的记忆表示惋惜,微博网民@海啸soler-:“不管怎样,不会再删微博、朋友圈了,想寻记忆都没机会了。QQ空间早已清空,本以为删除了的是幼稚,才发现消失的是记忆。”
;⑸ 把自己发出不久的微博删除,还会删除评论,是种什么心理
有可能是发错了,有的人在辛辛苦苦编辑好文案和图片以后,不小心忘记了屏蔽某些不想让看的人,这样发出去,就会删除掉,屏蔽了不让看的人,再重新发,这属于手误,并不是故意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心情不好,喜欢删东西,我就属于那种说心情不好就会删一些以前自己的动态,但是上完之后就会很后悔。
⑹ 分手后删除前任QQ、微信、微博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斩断情丝的必要做法,既然没有在一起的机会,何必留有一线希望,相互删除是最好的分手。别相信“我不删除他是为了让他看到我比他过得更好”这种话,你能保证自己不找他,但不能保证他不撩你。只要真正爱过,当他再次撩你时,你不会没有一点半点心动。所以分手后,一定要记得删除前任微信,这是让自己死了心断了念,从此和这个人再无牵挂。
有不甘心的成分在,但不想陷入每天纠结的状态中,怕自己忍不住又联系对方。试探对方是否真的对她全无感情,是否真的毫不在乎。如果仅仅是为了试探,那删不删除真的无所谓,因为试探到最后,伤心难过的还是自己,还不如让它静静的躺在你的朋友圈里,没有期待也便没有了失望。倘若有一天,你又变得阳光明媚,你再回头看当初的种种,就会发现,其实真的解脱是即使没删掉,也不会心里痒痒的想着去联系。
⑺ 总是喜欢删除以前的空间、朋友圈、微博记录是为什么
因为自己是个控制不住情绪的人,当下有什么负能量或者想要倾诉的事情都想一股脑发出来,完全不在意自己发的东西有多幼稚,会变成别人的笑柄。但是当这阵情绪过去以后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自己当时多么愚蠢,所以想清除这些记录,不想回顾这些糟糕的回忆。
⑻ 女孩子删除以往的微博。。。。是什么意思
不想让某些人看到 或是 删掉一些记忆 或是没事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