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管理 » 如何将方舟孤岛删除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如何将方舟孤岛删除

发布时间: 2022-06-23 10:42:29

Ⅰ 有个作文 我不知道怎么选材 各位高手帮帮

给你几篇习作,看看人家怎么写,然后自己思考下怎么写。

学生习作:

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慈利一中高344班 王怀宇

一纸协议,儿子自筹经费上学、成家;父母晚年自己解决养老费。这只是个玩笑,还是向西方学习?不!这些都不是对这纸协议的真正理解!其实……

轻轻的纸张承载着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如果,面对一个成绩一般,毫无特长,缺点多多的儿子,你会怎么办?也许只是其中一点就够你伤脑筋了吧!是继续宠爱他吗?不,那就只有严厉的对他了,这纸协议只不过是对儿子的爱的另一种表现。

花朵的凋零是无法替代的必然。当温室中的花朵没有人照料时,那么它只能在痛苦中枯萎,在嘲笑中腐烂,最后变成一抷土。也许,那位父亲看到了这点。才会狠下心让儿子自力更生。就算成不了栋梁,但也绝不能做朽木,这份父爱太沉重,这份父爱很伟大!

“法律规定,小学毕业前必须写一本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面对妈妈的恐吓,年幼的蒋方舟拿起铅笔,边翻字典边写作,就这样完成了她的处女作,现任中国少年作家协会首任主席的她每说起这件事就表情严肃地说:“那个时候我吓坏了,后来知道真相后很生气,一天没理妈妈。不过现在想想,没有妈妈那严厉的爱,就没有今天的我了!”没有父母严厉的爱——你必须在成才,孟子也许会平庸一生,更或成为杀猪的!没有父母严厉的爱——你必须爱国,岳飞也许会成为亡国将领,也不会留下岳家军的神话。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父母的呼唤;世界上是温馨的港湾是父母的怀抱;世界上最美妙的字眼是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许那位儿子会愤怒,会迷茫。但最后他会明白这犹如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这是为他成人而送的特别礼物,这是他成为雄鹰翱翔天际前的父母为他设的“悬崖”。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也许他不会宠爱你,也许他会打你、骂你,更或许他会以一约协议强迫你干一些事。但请你相信,他是爱你的,他真的很爱你。就算有人误解他也不在乎。当他们变成天使飞向天国时,你在人间坚强的身影,快乐的笑容是他们送给你的最后礼物。

我相信,这协议中包含着的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会使这位儿子享用一生!

谈 责 任

慈利一中高344班 彭履瑶

据说,湖北社科院院士郝麦收曾与其儿子郝丁签下了 “父子协议”,其主要内容是:郝丁自筹高等教育经费和结婚等一切终生大费用;而父母则自备养老费,生活费等。从协议签订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郝丁必须对自己负责任负到底。

何为责任?从本义上来说,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是一个人必须为之付出努力的任务。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而有些在万千宠爱之中长大的“现代接班人“却完全不知。

青海省的一位叫陈邦顺的农民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学,竟卖血给儿子筹措书费,并且为了凑齐书费,他在一个月内用了三个名字、在不同的地方卖了三次血。可他的儿子却拿着父亲的用“命“换来的钱在学校里吃喝玩乐,全然不顾父亲的辛酸。可怜的父亲只好把儿子请到了电视台,在父亲对儿子诉说之后,儿子却说:“爸在电视这么说我,他有病,我父亲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

儿子为何会这样说?原来他是恨父亲没有好好教育他,教他树立责任意识,以至于会到现在这个局面。由此看来,培养高度的责任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年轻人肩负着更重的责任,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接班人,有没有责任意识更是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我们应该培养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约翰和戴维是同一家公司的两名职员。一次,公司让他们一同把一件很贵重的古董送到码头,没想到却意外将古董打碎了,他们都知道这将意味着失去工作。他们都悄悄来到了上司的办公室。戴维说:“这不是我的错,是约翰不小心弄坏了”。约翰说:“这件事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结果戴维被开除了。

勇于承担责任也是现年轻人必不可少的品质。有时候,是否勇于承担责任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试着去承担一些责任,你会发现心情会随之明媚,智慧会随之增长,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优秀团队的核心。

责任是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要做负责任的人。

谈 自 立

慈利一中高344班 张 静

父亲与儿子的“父子协议”中约定儿子全部自筹自己学习、生活等经费,独自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而父母自己解决自己的各种事宜。这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协议显然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但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儿子没有了父母的依赖,在勇敢活下去的念头的逼迫下,他必须学会独立,在社会这个“大杂缸”中自立自强,自食其力。

老鹰为什么要教子飞翔,狐狸为什么要赶幼子离开自己呢?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脱离父母的依赖,靠自己的力量勇敢的活下去。动画片《小虎还乡》中的小白虎因贪恋“捉”蝴蝶而与“母亲”走散了,一开始小白虎担心害怕。又捕捉不到猎物,在冰冻的大雪天里又冷又饿。但小白虎放弃了依赖父亲的奢望。它开始强化自己的独立意识,日日夜夜的训练自己,即使多次差点命丧猎人之手。终于,小白虎变成了威武强壮的老虎,不畏难险阻回到了久违的家乡。是的,面对困境,只要我们有勇敢活下去、笑着活下去的独立意识,就一定会在社会中立足。

众所周知的中国男孩“洪战辉”面对从未走近过的巨大挑战——父亲患间歇性精神病,母亲离家出走,弟弟外出查无音讯,又要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捡回来的“小不点”妹妹,挣钱给父亲付医药费,重担把十一二岁的洪战辉压得喘不过气来,曾经他也绝望过、哭泣过。但他超出人们的想象,向自己的生命发出最强烈挑战。不仅学业有成,而且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很满意。究竟是什么使几乎绝望的洪战辉又重见光明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早早学会了自立,自己料理自己的事务。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中国青年。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自立自强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小男孩摔到在地,他根本没有要自己爬起来的意识,是静静地等着妈妈的“救援”。而他的母亲也会义无反顾的上前“救”他,与其说是“救”了他,还不如说是“害”了他。甚结果可想而知,他将难以在社会中站稳脚,更不能说会创业致富。相反,他会被世人所遗弃,社会所淘汰。当代社会更急需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的人才,我们更应该培养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一个人,学会了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自立自强,艰苦创业,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要脱离对他人的依赖,独自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慈利一中高344班 刘 文

据报纸报道,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纸“父子协议”。内容是:儿子全部自筹教育经费,自己解决求学,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父母自己解决养老费、日常料理等事宜。

很多人看了这则报道后对这对父母提出了批评,说这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孩子的义务,这是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我认为,这恰恰是父母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家庭物质生活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父母对孩子的负责任也变成了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逐渐变得懒惰。养成了坏习惯,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上述父母并没有像以往母亲那样对待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产行为,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对孩子负责。

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老师承担着教育学姓的责任,父母承担着培育子女的责任,甚至在动物世界里,老鹰也承担着让幼鹰飞翔的责任,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责任,我们也就需要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会使我们充满勇气,智慧与力量,众所周知的洪战辉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人,正因为他有一颗坚强,有责任感的心,他才有勇气面对家境的贫苦而自立读书,才能有力量带着妹妹上大学。

做一个负责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甚至会挽救人的生命,2002年,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一黄志全在行车途中因心脏病突发,在最后的一分钟之内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停在路边,用最后力气拉下车闸,把车门打开,让发动机熄火。最后,他停止了呼吸。此消息传出后,全国人民无不对他的负责任而感动。

顾炎武曾经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个人责任感的高度体现,我们高中生即将步入成年,我们将会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我们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呢?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要对自己负责等等。

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吧!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更美好。

我 们 要自立

慈利一中高343班 薛丽萍

一纸协议,儿子脱离了父亲的庇护,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商海中,摸爬滚打。扛起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的责任。一纸协议,父亲要自己解决养老费,料理日常生活等名项事宜。就是这一纸协议,儿子学会了自强自立,自力更生,在绝境中奋发向上。

少时父养子,老时子养父。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岂不是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而父那位父亲与儿子的协议就带了一个好头,引导人们接受新的观念。其实,在别的国家早已有父子签约式的做法。例如在美国,父母只负责孩子到成年的相关费用。甚至孩子们的零花钱必须自己用劳动换得。所以美国的孩子很早就有自立意识。他们懂得钱来之不易,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所以他们不乱花钱,他们不像中国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过一个生日,要宴请全班同学在豪华酒店狂一圈。另不会像中国孩子不会捡路边的一杖硬币。所以他们从小学会怎样安排自己的钱财。他懂得自立的重要,懂得如何自立,所以美国才会如此发达。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从小自立意识就很强的人。例如,正在中南大学就读的洪战辉,例如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刘亦婷。只因他们有很强的自立意识,所以成功了。那些自立意识不强的人,往往没有主见,他们只会依靠亲人来完成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些人因此断送自己的生命,例如程维高和他儿子。所以我们必须有自立意识,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

要培养自己的自立意识,不一定要签定合同,断绝亲子关系。只要自己在生活中有这个意识,处处自己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偷懒,长期坚持。你也会成功为一个有自立能力的人。当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的父母要能给孩子一个环境。我认为只要我们共同创造出一个自强自立的环境。即使不采用那种极端的方式,我们也会培养出具有自强自立意识的人。

我们需要自立、国家需要自立。只有具有了自立意识,街上就不再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了自立意识,社会才会发展进步;有了自立意识,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都成为有自立意识的人,让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奉献我们的力量吧!

避 开 爱 的误区

慈利一中高343班 吴慧琼

爷爷总在家里养好些鸡。放假回去时,我见到了许多正处于生长“黄金时期”的小鸡。一个个精力充沛很是可爱。但突然,我觉察出有些不对劲,那只大母鸡总是不顾身后小鸡的叽叽喳喳,而且时不时狠狠的啄它们几口。渐渐的,小鸡便不太跟着它了,怎么样?爷爷笑了,“小鸡总要长大,学会自己觅食啊!否则你回家了就没有鸡蛋吃喽!”

“小鸡总要长大,得学会自己觉食”。爷爷的这句话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是啊,小鸡这样,人更是这样了。鸡是自然的鸡,要在自然中生存,人是社会的人,得在社会中生活,所以我们总要离开父母的依赖,这样才能够独立于社会,在社会中立足。

郝麦收与郝丁的“父子协议”,让本来性格软弱、事事依赖于父母的的郝丁终于学会自立,获取了人生的成功,脱离那种父母为子女安排一个世界的常路,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倡导的,像程维高为了给儿子一个好的生活,利用自己的权利徇私枉法,最终不仅没让儿子好好生活,却让其背上罪名潜逃国外,这难道是他的初衷吗?

你爱阳光下翻飞的蝴蝶吧!那就不要剪开束缚它的蛹,让它在痛苦之后摇身一变而为美丽的蝴蝶吧!你爱歌声蜿转的鸟儿吧!那就不要把它关在富丽精致的笼子里,给它一片可以自由飞翔的森林吧!你爱灵动活泼的鱼儿吧!那就不要把它放在小小的鱼缸里,让它在大海里去快乐遨游吧!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们,你们爱自己的儿女甚至于超过爱自己吧!你们就放心地让孩子们自己去闯荡吧!静静等待,你们发现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优秀,如你们最初所盼。

人是有感情的,但我们并不能说给孩子充分自立的机会会让感情冲谈。相反,感情将更加浓厚。不要让那爱破坏了孩子,不要让那爱把孩子变成经不起雨打风吹的温室花朵。可能,绽放在野外的花儿更加美丽!

让孩子自立,给孩子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吧!

Ⅱ 东京一年读后感 100字就可以

《东京一年》是一本由蒋方舟着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一年》读后感(一):东京一年 我的三天
花了三天时间读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蒋方舟的文字极具亲和力,打开书是一篇篇的日记,其实我读书很容易倦怠,读着就想要跳到别的章节,以为自己抓住了整个脉络就已经收获了这本书。而这本没有章节的日记合订本却让我耐心地读了下去,因为小标题只是一个又一个日期而已。
其实这是第一次读蒋方舟的书,更吸引我的其实是东京,打开书内容也确实是符合我的期待,缓慢地、从容不迫地诉说着每一天,也是符合东京的感觉。喜欢作者去看的那些艺术展,虽然每天都是在体验却也没有忘记身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上班族,更像是运动员,因为运动员没发敷衍自己,整个过程好比在海上挣扎,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这是每一个喜欢文学或者喜欢日本文化的人都可以去尝试一读的书。
《东京一年》读后感(二):生活在别处
是的,生活总是在别处的。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有机会离开习惯的生活环境、节奏和习惯,你会重新发现自己的生活。蒋方舟就用一次在别处的生活重新发现了自己和生活。
《东京一年》是蒋方舟在日本访学居住的一年里写下的日记式随笔和评论。首先,这种小篇章的结构,让每一篇读起来都不太难,不用担心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每一天写的事情,或多或少,或长或短,但都是能看完的。这一方面可能是作为作家的蒋方舟对文字的慎重;另一方面,作为异乡人的蒋方舟,在日本的生活多少有点涣散。每日不是读书就是逛街、看展览、看电影等。她自己在新书分享会上也说,日本社会其实是很难融入的。她在日本选择作为一种歪果仁的身份生活。因此,她有大量的时间以异乡人的视角去观察日本的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当然作为作家的蒋方舟,观察只是思考的起点。对于生活中许多的小事,她似乎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总是能说出个子丑寅卯。陈丹青在与蒋的对谈中,对这点就表达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慨。从现象出发,然后旁征博引、上下钩沉,最后总能把事情说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上去。我深信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而作者则是一座孤岛。他们手持一把锤子,然后他们眼里就只剩下钉子了。
蒋方舟说通过这一年的生活在别处,她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我觉得有点夸张,但透过这样的一年,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却是可能的。我也曾放下学习、放下工作,去到远方,以各种形式中断自己与过往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新刺激,都让我将过去和现在对比,在反差和不变中,愈发明确了自己是什么人。蒋方舟有阵子以“公知”的姿态,肆意挥洒着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见解。经过这一年,她说自己开始转变。转向内在,回归写作的本质。一时痛快肆意的评论和剖析,代表了一种一时的意气。显然,不是谁都能像梁任公那样,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尽管有如此转变,但蒋方舟内心那种洞察之后,对事物的犀利评点并没有完全消失,转而以更加隐晦和有趣的调侃出现。如讨论日本人跑步的那篇,从日本转到中国,笔锋隐且犀利。
《东京一年》读后感(三):不怎么样,失望
书名是东京一年,很好奇在这一年里,是否对东京能有比别人更深入的体会,以作家的视角介绍一下东京给她带来的感觉。抱着这个想法,读了这本书,然而失望至极。
在书中,就是去了哪个美术馆,之前看过了哪些书,再有就是对书的内容的堆砌和罗列,更像是一个转述者,极少有自己的看法,哪怕只是对东京一个人、一家店的个人体会,都看不到。而这些个人对某本书、某个名人的看法,读者很难get到,所以更是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总是忽然间就说自己读了哪本书,书里怎样怎样。感觉她还无法跳脱将自己建构起来的文化积淀,形成自己的观点,一直在咀嚼别人的东西。
其实不用说东京一年,这种生活不管在哪里都是成立的,不用非去东京待一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哦你看书挺多,张口就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但似乎与本书的标题没什么关系吧。尤其是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梵高和高更,那些事都众所周知了,而且并看不出与文章有何关系,让人费解。
书的开头,将自己和歌德并列,也确实让人震惊到了。其实所谓少年成名,不见得什么好事,至少我没有看出她这本书有任何文采可言,个别篇幅不客气的说,是流水账。
还好我是看的电子书。

Ⅲ 关于蒋方舟在女友上的专栏

可能是这篇吧:

人一记账,就死掉了一部分

蒋方舟

有一天,我和朋友谈起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我的朋友忽然又兴奋又吞吞吐吐地说:“唉,你的高中同学现在和我住一个寝室……他现在洗澡只用白水冲,不用肥皂和洗头膏的。”他面露尴尬而为难的微笑,又说,“你和他比较熟,能不能稍微提醒一下他。他闻起来已经像一块儿不甚勤快的家庭主妇的厨房抹布了。”

我问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啊?是得了什么皮肤绝症吗?”他说:“因为要省钱啊。你的同学每天都会拿一个小本本记下每天的开销,能省就省,每天的开销精确到分。”我诧异道:“不会吧?我还蛮了解他的,他是个小康之家的孩子,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怎么一到了大学,就摇身一变成了低保户的儿子了呢?”

我的朋友耸耸肩,忽然停顿了一下,狐疑地闻了一下我周围的空气:“是不是你们高中的同学,到了大学都是这样……懂事啊?”他选择了一个他自以为不伤人的形容词。

我想反驳却迟疑,脑袋上方出现漫画里表现思考的圆圈圈。

小时候,我妈捉弄顺带羞辱我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街上忽然打开钱包开始撒零钱,然后我就在后面弓着腰满地捡,忙不迭几欲跌倒。

手中不掌钱尚且都这样,上了大学,手中掌了钱,我变得愈发小气。我攒着在路上被塞到手上的所有优惠打折券,然后平铺成一大片,比较哪个最实惠;我总是能买到最便宜的水果,因为我总是在快坏的那一筐里翻来翻去,买下一堆它们自己都自惭老丑的苹果和梨子;

我还去了传说中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真的拎了一个很大的蛇皮袋子假装自己是批货的。出来的时候,我拎着20多件十几块钱一件的衣服,印堂发亮面带桃花,有说不出地顾盼生姿和得意。走到一半,开始觉得心虚。回到寝室,打开我的蛇皮袋子,茫然无措地看着一堆便宜的布料和颜色在袋子里推推搡搡,我忽然觉得局促且悲凉了。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悭钱的爽完之后,是更大的不爽。

不省起钱来还不觉得自己穷,犹如不勒紧了腰带还没发现自己不仅是个小腰精,而且杨柳细腰的伸缩性还很大。“穷学生”的形象完全是自己塑造的,而且在塑造的时候还夹杂着勇敢地自我欣赏。

几天后的公共课上,我遇到了我那位只用白水洗澡的高中同学。他凑近了我说话,我下意识地吓得往后缩了一个身位。他说:“给你推荐一个买衣服的好地方,我身上这种套头衫只要39块9毛9。”我说:“我身上的衣服原价15块钱还打七折。”

他省钱达人的地位受到巨大挑战,看到我的苹果牌mp4,心有不甘地说:“你怎么还在用品牌电器啊?我的所有电器全部是山寨产品,没有一个是原装货哦,最得意的是打印机,我在旧货市场淘了一台二手的山寨机,便宜得简直像白送。”

我没有给他崇拜的眼神以回应,两个人尴尬地沉默了许久,我忽然想到了提醒他洗澡的问题,便说:“你一般怎么解决洗澡问题?”

他说:“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我每天六点整去澡堂,那时候澡堂试水,水龙头会放五分钟的热水,我每天都可以洗到五分钟的免费澡哦。”

“你那么省干嘛?”他愣住了,好像没想过这个问题,这个省钱的故事,到了主人公强忍着眼角泪光握紧了拳头挥舞着小臂说“我自立了”,就没有续集了,观众纷纷起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红色的绸幕布缓缓拉上,故事也就结束了。

几乎所有的《大学新生指南》上,都建议大学生一上大学就开始用个小账本记录自己每笔收支,月终总结再给自己写下评语和改进意见。可我总觉得,人只要一开始记账,就死掉了一部分,而且是再也无法复活的一部分。

《中庸》里面说:“数贫贱,行乎贫贱。”意思就是说,穷都是您自找的。上了大学,没学会享受生活先学会算计生活。选择了贫穷这种生活方式,就放弃了许多其他,当生活发现自己被你算计了,它也怒了,也报复了,报复的方式,就是为你删除了其他多项选择的可能性。

——《女友·校园版》2009年第三期 蒋方舟专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89803f0100cga8.html

附另一篇:

不可逃的爱情必修课

蒋方舟

这一向,大家都觉得可以拿爱情来考我了,于是我老是被要求谈论爱情。我总是如临大敌,勤勤恳恳期期艾艾地像编“网络词条”一样下定义:“爱情,是一种化学元素,和肽有关。”“爱情,是种本能,要么一生下来就会,要么一辈子都不会。”“爱情,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爱的斗争。”
每次放话完毕,空气中刚刚造句的淡薄白影还没散尽。对面的人就抛出准备已久的嗤之以鼻:“这种事情,没有经历过,就没有发言权。”我抱拳语无伦次地表示我的羞惭:“班门弄斧,造次了造次了。”“所以啊,大学不谈恋爱可惜了,记住,要撕开脸皮甩开膀子。”“谨遵教诲,一定一定。”
这真是令人奇怪的事,刚上大学,周围的人就全像卖药的一样向我推销爱情——要知道一年前它还属于违禁药品呢。
很多活动,都明目张胆地直指发展男女关系。比如新生舞会。
我们的舞会对象是化工系,军训的时候,就时常有长得很化工的男生来我们方阵做初步评估。我们尘满面鬓如霜,一身迷彩好久没洗了,冷冷地回视,准备对阶级色狼的野心给予打击。但有时午夜梦回,在军营军绿色的被子里滚来滚去,也会想起自己衣柜最里面还有一件裙子有公主袖,配姐姐的那双系带高跟鞋,应该……保守地说,应该能引得几个人打听我们的家庭背景。
我们的新生舞会在开学第二周,既不用出场地钱,也不用负担酒水。化工系财大
气粗地说:“你们什么都不用出,出女人都行了。”欢喜一阵,愣了楞,又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舞会前夕,化工系又往我们每个女生宿舍送了厚厚一沓美容院的优惠券。我拿着五张修理不同面部器官的优惠券,暗忖:“这是在婉转地暗示我需要整容吗?”
在舞会开始之前,我一直以为它会像电影里开放的美国学府——大家都打扮得很正式,有一对事先约定好的舞伴,生生地把自己打扮成“县级局长携其夫人”。但正式开始之后,才发现全然不是那样,更像我观摩过的老年人交际舞活动中心,我们这个舞会比那个还要安详。在我跳的五支舞里,我所做的只是重复地前后挪动我的左脚——僵硬得仿佛那是一只假肢。对面的舞伴可能在思量:她反反复复,为什么还凿不穿一块地板?
真正体现出舞会山寨版本色的,应该是游戏环节。游戏内容直接电视上速配节目的模式,惩罚形式直接祖国各地千奇百怪的闹洞房花招。中心议题揭示得太过赤裸裸,让观众鼓掌起哄的时候都不好意思。
看到这些来自各个中学的第一名,那些永远在第一排皱着眉抄笔记,春夏秋冬都穿深蓝运动外套的男生女生,现在都红光满面下饺子一样步入舞池,奋力地去练习着准爱情的游戏,真是足以颠覆人的世界观。
在大学里,最难过关的学科,无关文科数学,无关四级英语,其实应该是爱情吧。大学里,有多少恋爱是为了修学分呢?为了修满学分,而怀揣着不同的心情上交这份作业——或战战兢兢患得患失,或洋洋自得踌躇满志。试卷发下来的时候认真检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暗暗握拳冷笑:“下次考试定能雪耻。”
然而最糟糕的是,前辈们几乎总结了所有课程的逃课和蒙混过关的方法,却一口
咬定爱情这门课无径可穿无路可绕,挂科就得补考,不过关就得重修。毕业时必须达标
:要能根据星座血型判断对方是否可以接触,要懂得在短信里假扮若即若离,更要知道怎么迅速果断又略带伤感地了结一段关系,这门课就是教你怎么在成人的世界游刃有余。
在一节公共课上,我隔着无数倒下的后脑勺,和距我五米之外醒着的同学聊天:
“同学,你逃过课吗?”
“还没有。”她放低音量说,“逃了课也没事干,逃又能逃到哪去?”
她神色苍凉蕴含无限感慨,我好像近距离赏析高更的那幅《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大家的脑门上都闪亮着两个字叫做“空虚”,还是荧光字体。每到晚上,那盈盈绿光就愈发猖狂地一闪一闪,每次闪烁都令人揪心。我们空虚地流窜在各个课堂之间,选修的课是科学文化知识,必修的是爱情。

——《女友·校园版》2009年第二期 蒋方舟专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89803f0100c7f8.html

Ⅳ 为何蒋方舟说我们对张爱玲的迷恋,夹杂着同情与遗憾

作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知名的女作家,张爱玲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横空出世,出现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文坛上,留下了璀璨华美的作品。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滥用同情。蒋方舟只代表她个人的观点。张爱玲做的最好的她是非常真实的来体验人生的极致,并把它记录下来。而这种文字的记录带给人生最深邃的震撼和共鸣。张爱玲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一切。